第一篇:浅谈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浅谈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村人力资源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是云南当前急需推进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合理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的同时又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建设?以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永宁乡为例,根据当前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和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对农村人力资源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转移;对策
一、永宁乡基本概况
永宁乡位于泸西县城南部,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75%。乡内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属于泸西县的贫困乡。
全乡有耕地26 298亩,其中:水田5 500亩,旱地20 798亩。全乡有5 923户,总人口22 989,其中农业人口22 268,占96.8%,非农业人口721,占3.13%。居住着汉、彝、苗、壮四种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9 181,占全乡人口的83.4%,少数民族人口4 499,占全乡人口的16.6 %。全乡立体气候明显,境内海拔低、积温高、霜期短、因此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山区特色小产业:冬早蔬菜、生姜、小米辣、甜橙、油茶、核桃、万寿菊、灯盏花。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约6 736.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约538.9万元,粮食总产约769.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约33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 816元左右。
二、永宁乡人力资源就业现状和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略微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1]。
1.永宁乡人力资源及就业现状。永宁乡目前有劳动力13 000人左右。待转移劳动力约3 000人,2010年底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 752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4%,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的516人。在文化水平上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接受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部农业劳动力,但中专以上教育者转移比例较小,已转移的人口初中文化水平占总转移人口的60%以上。在年龄构成上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的青壮年和30~50岁之间的中年人。
2.永宁乡人力资源转移特点。永宁乡目前的劳动力以转移流动为主,平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则回到农村;大部分进城农民在小城镇,就近就地就业,进入大城市的较少。大部分进城农民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的服务行业。永宁乡通过对剩余劳动力比较集中的村开始实施整村推进计划。集中培训,定向转移,政府组织培训工种达30多个,输出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大类: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纺织品加工、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车床加工、驾驶与维修、机械制造、电焊,而且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工种。实现人均月劳务收入达到800元以上,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强。
三、永宁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山区农业是永宁乡农业的典型特征,与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的目标要求相比,永宁乡农业科技建设具有特殊的难度。永宁乡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乡情,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产生活质量为根本,积高效协同办公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永宁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如下:
第一,对农民做了一些相应的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6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和农科站全体科技人员深入各村寨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余期,参训人员达320余人次。第二,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黄果栽培、畜牧业、生姜、小米辣、灯盏花、万寿菊、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是近年来该乡农业结构调整中培育起来的能够促进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乡共培育科技示范户50余户,形成以户看户、以户带户,以户帮户的模式,为把广大农户培育成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保障。第三,以市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不断壮大特色产业,同时畅通特色产品外销的通道。按照“你发财,我发展”的思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先后引进省内龙头企业5家,并与之签订了生产销售合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形成市场和技术优势与示范带动效应辐射农户,加快发展。
四、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永宁乡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
结合永宁乡农村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永宁乡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在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中走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以城市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稳定[2]。根据永宁乡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现状及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任务的要求,永宁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工作中应抓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人才素质较低的问题成为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3]。庞大的低素质劳动力亟待提高各种劳动技能,才能激发农村内在的发展动力。必须将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经济优势,减少农民,发展农村,致富农民,才能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构,实施劳务输出整体推进方针,前方位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目前对农民来说,有需求想学习,但不想掏钱,不愿耽误农活。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建立新的培训工作机制。坚持农民受益的原则,实行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在培养农民寻找岗位的能力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4]。
3.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永宁乡目前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1 752人而言,要实现永宁乡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城镇化建立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在保持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就地转移就业。围绕本县旅游、民族民风特色等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实现就地转移创造机会。
4.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是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城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可持续性。永宁乡城子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不仅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而且能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新的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5.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同时还要求发挥其回乡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劳动力的“反哺”作用。政府各级领导应因势利导,对农民工的回流予以积极的鼓励和扶持,为他们提供政策服务,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回乡的劳动力通过在外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财富。因此,政府各级领导应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回乡创业的农民工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好的建设环境。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和合理转移,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村经济能否走出发展困境,而且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人力资源存在质量不高,流动性差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科学制定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积极稳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力度,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管理创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只有合理有序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三农问题才能顺利解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促进城市建筑,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市政府新政发【2009】46号文件《新泰市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工作的意见》,依据该文件规定,结合孙村社区实际情况,经社区两委认真考察论证,并征得居民同意,拟对我社区进行旧村改造,计划三年时间将旧村全部经行改造完毕,将我社区建成环境优美、生化便利、设备齐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孙村社区基本情况
孙村社区本次改造范围:本次开发建设范围,集中在蒙馆路以北及新枣路以东,分部在孙村路东西两侧,东至孙村煤矿宿舍区,西至新枣路,南至新都路,北至汶河路。全社区总户数3864户,总人口12362人。其中未安置人口4395人,1372户。共建3个回迁住宅小区、2个商品楼住宅区和2个商贸服务区,建设占地面积约728亩,48.58公顷。其中,需安置用地:约230亩,15.38公顷;集体发展用地:约498亩,33.21公顷。
二、孙村社区“城中村”开发改造总体实施方案
“城中村”改造计划
孙村社区拟将全社区一次性批复,共需拆迁1372户,回迁安置用地230亩,集体经济发展用地498亩,批复后分三期进行开发建设。第一期(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拆迁100户,在新矿路以北建新府铭座商住楼一栋。建筑面积 26000平方。在新矿榴苑小区以南,孙村路以西,建设回迁住宅小区高层住宅楼8栋,占地约50.5亩,建筑面积90000平方。在孙村路以西(原孙村计生办)建设一栋小高层回迁住宅楼。建筑面积8624平方。在石龙小区建2栋多层回迁住
宅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可安置回迁居民748户。
第二期(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拆迁636户,在蒙馆路以北建设商贸服务区2处,占地约179.5亩。第三期(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拆迁636户,在新建一路以北,孙村路东西两侧分别建设:回迁住宅楼占地约202亩。
截止目前
1、全村计划共需拆迁1372户,现已签订拆除协议为823户,已拆除旧房屋378户。下一步打算分三年拆迁改造完毕。
2、新矿路以北中心医院对面新府铭座商住楼,图纸设计完毕,土地挂牌手续待土地局签字,土地公示一个月并购得土地以后,进行相关的立项开工手续。
2、孙村社区整体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已上报市规划局,待市政府第20次规划会议审议批复。
目前难度: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调查心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调查心得
这个暑假,学校要求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政治课实践调查报告,这次我们小组的实践主题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这次调查的新农村是湛江市的马六良。
马六良村是一个400多人的小村庄。过去,村道凹凸不平,污水横流。自2005年11月以来,在外出回村老板梁华龙的带动下,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该村发展“订单”养猪,在猪舍旁建起广东最大的沼气池,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免费供应全村燃料,同时扩建改造鱼塘136亩,开发夏威夷木瓜基地150亩,引进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建起230亩的大棚尖椒种植基地,帮助解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全村利用沼液、沼渣养鱼、种菜、种果,形成了一个“畜—沼—鱼、菜、花、果”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6年,全村集体可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增幅达50%。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马六良村整治村容村貌,拆除猪栏、牛栏、旧屋,建公园、篮球场、农民会所,一跃成为“湛江市最美丽的村庄”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
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增长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群众中也出现了公德缺失、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变异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严重不足,特别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
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实践,我们在走进大学的第一个夏日里,用自我的热情与执着,走过了一段艰辛而精彩的实践旅途。疲惫过,犹豫过,“痛苦着,并快乐着”,我们携手走过了这个完美的夏天,在属于自己的知识田野中开辟了另一块崭新的天地。
第四篇:夯实基础发挥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夯实基础发挥作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
**区**乡下辖三个行政村,现有4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3个,机关党支部1个,党员117名,其中农民党员102名。近年来,乡党委以发展乡域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在党员队伍建设上下功夫,注重组织发展、加强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一、注重组织发展,筑牢组织基础
一是注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扩“源”,增加后备。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通过观看党员电教片、张贴宣传标语、用身边党员的先进事例来鼓舞和启发农民群众,鼓励那些种养殖大户、退伍军人、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积极主动地要求加入党组织,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目前我乡入党积极分子32名,重点培养对象为5名。通过扩源,为全乡发展新党员工作积蓄了后备。
二是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大发展力度。侧重在妇女、农业生产一线的农民及青年中发展新党员,突出把农村的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经纪人等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三年来,全乡共发展党员12名,其中农民党员10名,较好地改善了党员队伍的分布结构。
二、强化教育管理,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严格坚持“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在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根据农民党员的需求,对全乡农村党员进行科技文化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大培训,同时,灵活教育培训方式,采取理论灌输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组织农民党员培训时,科技示范户,棚室状元姜亚文把大家请到自家的大棚,为她们讲解棚室生产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赞誉。经过培训学习,使加北乡的农民党员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意识和致富本领。
二是实行设岗定责。在开展“双培双带”活动中,我们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在广大党员中实行了设岗定责,设立科技致富、政策宣传、帮扶解困共四大类14个岗位,每名党员都结合自身实际,认领相应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幸福村农民党员于国清他靠自己多年的辛勤劳动,开了一个远近闻名的酱油坊,自己富了不忘乡亲,入户时了解到村民史长山家里条件十分困难,无力偿还贷款时,主动为其拿了3000元钱偿还了贷款,并把他家的小儿子史玉才安排到酱油厂上班,解决了后顾之忧。
三是严格民主评议。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对党性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不强,长期不参加党的活动、不发挥作用、民主评议不合格的党员,给予处置,三年来分别对2名党给予除名和通报批评,对5名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和限期整改,保持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三、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各项工作
我们以“争先锋、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为总载体,围绕“党员素质有进步、生产发展有突破、生活富裕有举措、村风民风有气象、村容整洁有面貌、民主管理有进展”的目标,结合乡实际深入开展了“走田头、坐炕头、当带头”、“学比帮,奔小康”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一是体察民情,为民解忧。乡党委针对农民反映出的关于电费过高、线杆底部腐烂需要更换等问题,与供点局协商,统一交给电业局管理,电费由原先的0.60元降到现在的0.47元,农民用电与城镇居民用电做到了同网同价。针对农民收看有线电视难问题,积极与有线电视业务部门联系、协调,免费为450户农民安装了有线电视,解决部分农民收看有线电视难的问题。针对每年春耕季节农机具需要检修的实际情况,我们组成了党员农机服务队,分别深入到村组进行调查了解,免费帮助农民检修农机具。
二是无私奉献,共同致富。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副书记马风国,带领村民劳务输出,每年带出瓦工、力工300多人次,年创收240多万元,为全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免费组织人员为村里修建了一条油漆路,改变了困绕村民40多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现象。在他的带动下五一村涌现出了一批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党员胡景成开的**砖厂在加区小有名气,每年为**区城建输送建筑用砖,他自己富了不忘乡亲,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他都主动参加,在环境卫生治理过程中,他无偿提供近1万块砖,为村委会修建了花池和地面。村民盖房买砖,他每块砖便宜2分钱。党员杨兆兴是**一组村民,他热心助人,为百姓办实事不记报酬,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热心帮忙,他把自己高价收购的种薯以低价卖给农民,宁愿自己赔钱也要让乡亲们得到实惠。截止目前,全乡党员和致富能人共结对子80多对,平均每名党员走访农户30余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60多件,为贫困户和有病儿童筹借资金、捐款8000余元,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60余条。
通过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活动,实现了农民党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致富本领的增强,模范作用的充
分发挥,促进了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第五篇:科普给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湘西自治州科普考察报告
——科普给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提高我市科普工作整体水平,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市科协组织区县科协分管科普工作的领导、普及部长、普及专干共11人的考察团,于10月31日前往湘西自治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普考察。深秋的湘西红叶似火,层林尽染,满坡的牛羊,果实飘香,科普大蓬车穿行在湘西的村村寨寨,我们一边领略大湘西的神奇和自然美景,一边感受土家族群众沐浴科普的阳光,收获科普的果实。通过现场参观和座谈交流;使我们一行对这次科普考察感受颇深、收益匪浅。
一、湘西印象与感受
1、科普对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的强大支撑
湘西自治州科协把农村科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为平台,对发展当地支柱产业发挥巨大支撑作用。我们考察团一行先后到达永顺县首车镇柑桔专业协会、吉首市鑫土地果木专业协会、保靖县碗米坡镇索源果业技术协会、保靖县蜜蜂养殖专业技术协会、花垣县长乐乡竹鼠养殖协会、花垣县种鸽养殖科普示范基地、花垣县北欧玛鲟鱼养殖科普示范基地、花垣县建湘生态农业科技园等。
永顺县首车柑桔专业协会对桔农从引种示范推广、技术
培训、病虫防治和产后销售进行全方位服务,在短短的几年内,协会会员发展到4500名,柑桔栽培面积扩大到12536亩,年产12000多吨;柑桔销往沈阳、石家庄、天津、洛阳、大同等中心城市,使柑桔在当地形成了主导产业,1174户农民因此而脱贫致富;吉首市鑫土地果木专业协会,1997年组建时仅有6人,该协会实行跨区域发展,与相邻的怀化、贵州、湖北等地的126家果品苗木厂家联手发展,协会会员已发展到11000多人,建立柑桔生产基地100000亩,吉首市占70%,基地示范引种417个,推广品种276个,果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协会注册资金现已达到1070万元,2010年,该协会由于带动当地一方产业的发展,受到州人民政府的重奖;保靖县碗米坡镇陇木村是一个山区小村,该村紧紧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利用当地野生水果资源,组建“索源果业技术协会”,协会建立了“野生水果驯化实验基地”,带动该村农户发展野生水果面积1730亩,其中野生板栗1200亩、猕猴桃150亩、柑桔380亩,使该村农户野生水果户平纯收入达1080元;花垣县种鸽养殖科普示范基地于2003年创建,基地引进美国白羽王鸽进行科学繁养,引领周边农户走养鸽产业化发展路子,努力打造中国鸽都,经过7年的打拼,基地已投资500余万元,扩建占地30亩,现有生产车间23栋,存种鸽2万对,可年产种鸽10万羽,商品乳
鸽40万羽,鸽蛋10万枚,主要产品有冰鲜乳鸽、风味乳鸽、活乳鸽、鸽蛋,基地采用原粮饲养,绿色环保,产品畅销,市场十分看好,周边农民随着基地的发展壮大而发鸽财;花垣县北欧玛鲟鱼养殖科普示范基地,引进西伯利亚鲟鱼养殖,该基地占地150亩,注册资金1000万元,总投资6000万元,年产西北利亚鲟鱼子酱10吨,年销售额1亿5千万元,基地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培训等方式,扶持和带动周边地区企业和农户,利用当地自然水资源的优势条件,发展名优鱼类养殖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2、科普对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湘西自治州各级科协组织认识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十分注重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当作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①科普“站、栏、兄”建设有特色。走进村村寨寨,映入我们眼前的首先是科普宣传栏,为了让科普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科协基层组织因陆就简,到处办起科普宣传栏,而且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有农村实用技术介绍、还有科学生活常识,我们在永顺首车镇,正遇赶集的日子,目睹很多群众围在科普宣传栏旁观看。
②科技培训有力度。我们通过与基层科协座谈,他们首先给我们看的是科技培训规划和科技培训计划。据我们
了解,湘西自治州各级科协组织都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培训规划,据统计,各区县科协每年组织的科技培训达86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群众达10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普资料达10万余份。
③科普宣传活动有合力。自治州各级科协在开展每年一度的“全国科普”、“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中,注重在“协”字上作文章,在“联”字上见成效,充分调动和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区科普宣传员,建立科普宣传员,科普家庭和科普志愿者等多位一体的科普宣传队伍,深入到社区开展科普文艺演出;社会影响大、反响好,使科普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3、科普工作党政重视保障有力
湘西自治州各级科协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把科普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了相关文件,将科普场馆建设列入了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科普专项经费的财政预算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到位,保障了科普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保靖县在湘西并不是经济发达县,但由于县委、县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科普专项经费人平达到0.78元,超过了上级文件规定的人平0.5元的标准。
二、认识与启示
1、对做好科普工作的新认识
通过这次对湘西科普工作的考察之行,使我们对新时期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科普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科普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加速器和催化剂,对新农村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湘西科普工作经验证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知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需要科学知识和人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提高,如果科普工作真正做到位,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早日实现。
2、对科普工作者的启示
这次参加科普考察的都是张家界从事科普工作的领导和专职人员,市科协领导寄予我们的厚望,张家界科普事业的发展与此行者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从此而得到启示,做好我市科普工作是党和政府寄予我们的希望,也是人民群众寄予我们的希望,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应该不辱使命,时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为我市科普事业的发展努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慈利县科普考察组2011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