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3 21:4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篇: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

(讨论稿)

为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加强学校对专业的宏观管理,促进学校专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新专业申报

1、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基本原则

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特别是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利于突显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符合教育部及其他中央有关部门颁布的专业设置管理的规定。

2、专业设置的条件和要求

学校新设置或由原有专业调整为新专业,必须符合下列各项条件和要求:

(1)符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专业年度招生规模应不低于60人。

(2)有拟申报专业的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管理文件。

(3)新增设的专业应以学校已有专业为依托,具有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辅人员。专业办学条件能满足该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

(4)新增设专业应在教育部颁布的本、专科专业目录范围内,专业名称严格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确需设置国内新的目录外专业,须按教育部有关管理要求申请进行专业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进行 1

新设专业论证须提前报省教育厅高教处审核,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申报。

(5)增设目录外本科专业、国家控制布点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及拟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由省教育厅审核,报教育部批准。

(6)拟调整名称的本科(专科)专业,原则上在原本科(专科)专业所属学科(类别)代码类别内进行;不跨类进行名称调整。确需跨类调整的,应申请撤销该专业,并按新专业申报程序进行申报;调整本科专业须经教育部审核同意,专科专业经审核同意调整的,原专业不再保留(撤销),专业目录按新专业名称公布。

二、申报材料应包括的内容

1、拟申报专业的专业建设规划。

2、分别按本科和专科申请表样格式填写的《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3、申报拟按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招生的非艺术类本科专业,还应按照教高厅函〔2009〕28号的要求,报送详细的专业培养方案、招生办法、相应学科考试科目及测试办法、标准、近四年的招生情况等材料。

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的材料。

三、申报程序

1、学院提交申报材料至教务处;

2、校教学委员会组织评审;

3、校长办公会审议并报学校董事会审批;

4、报教育厅审批。

四、新专业建设

1、新专业建设应坚持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2、学院须制订新专业建设计划,每年年底向教务处报送当年专业建设进度及相关情况。

3、新专业建设以学院为主,学校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

4、教务处是学校主管新专业建设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提出增设或调整专业的建议;对学院新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建议;对新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检查。

五、建设经费

1、新专业建设需一定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专项拨款。申报新专业的学院按照学校规定的经费标准先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学校分期拨付给每个新专业;学校根据每年专业建设进度情况,决定后期经费的拨付。

2、建设经费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新专业建设经费使用范围包括:

(1)特殊的图书资料及电子音像资料(确需学院单独建设的);

(2)师资队伍建设费,包括青年教师培养、教师论文版面费、著作出版费等;

(3)调研和参加会议的差旅费;

(4)实践教学建设,包括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规划与设计、学生竞赛辅导和其他创新活动等费用;

(5)其他与新专业建设有关的费用。

3、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和新专业负责人为新专业建设经费的共同

管理使用责任人。责任人要做好经费预算和经费使用记录,在学校的有关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的范围内,严格按计划合理支配使用建设经费。

4、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经费使用计划执行,学校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违规使用建设经费者,学校将不予拨付剩余款项,同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相应责任。

第二篇: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院教字[2006]5号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学校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力度,突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加强基础学科,扶持特色学科,突出建设培植优势学科,完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与功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针,以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布局,重点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优、学术水平高,具有地方特色和社会效益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在学校起示范作用,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重点专业评定与建设原则

重点专业的评定与建设工作遵循如下原则:

(一)导向性:以学校的办学发展定位为出发点,评选出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映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布局合理,适应性较强的重点专业,以引导促进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突出专业特色与建设效能。

(二)科学性:依据国家及省教育厅有关方针政策和要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反映本科教学工作改革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客观、公正、可靠、准确的原则。

(三)建设性:评建工作要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促进学校本科专业之间教学工作的交流与竞争,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改革,增强专业的社会竞争力。

(四)示范性:评建工作要坚持“宁缺勿滥、动态发展”原则,评出先进,建成典型。重点专业对全校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建设等方面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三、重点专业评定申报基本条件

凡申请参加校重点专业评定的专业,必须是已有两届以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或为省内的优势专业,并具备以下条件者方可申报。

(一)有符合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规划,建设目标明确,分执行计划切实可行,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专业建设,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能够在省

内外同类专业中有一定影响。

(二)拥有优化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规范的教学管理,以及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内容。多媒体和双语教学情况达到国家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合格标准。

(三)具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比例较高;专业带头人应是校级以上教学名师或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或在省内外同类专业中有一定影响的教授、副教授。

(四)具有稳定的实验、实践、实习基地,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能为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五)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80%,毕业生专业能力强且成功率较高。

四、重点专业的评定标准及办法

(一)评定标准

参照《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制定《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

本评定标准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共5项,二级指标28项。每一指标赋予相应的分值,满分值为100分。

(二)评定办法

评定工作由专业自评、二级学院考评和学校评定三部分组成。

(1)专业自评:各专业根据《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组织自评,总结收集有关材料,形成自评报告。

(2)学院考评:各学院依据《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标准》及实施细则,对所属各专业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择优上报学校。

(3)学校评定:对各学院择优推荐的专业,由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审议,根据规定的指标数额,按各专业所获分数高低,确定校重点专业建议名单,报校长办公会议审批。

五、重点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与要求

被确定为学校重点专业的,应在四年内分阶段达到以下主要目标与要求:

(一)二年内,专业建设应达到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业建设考核指标的优秀标准。

(二)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有良好的育人和学术氛围,有2~3个省内领先或有一定影响的科学研究方向;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明确的学科带头人。

(三)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特色开始形成,并为社会、同行专家和本专业绝大部分学生认同。

(四)在四年内本专业获得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并有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平均每位教师以第一、二作者名义在核心及以上刊物发表或出版论文(专著)≥2篇,并且有本专业论文被EI、SCI、ISTP索引(理工类),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人文社会科学类)。

(五)四年内承担有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获得省级奖励≥2项,或国家级≥1项。

(六)拥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教授人数≥3人;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70%(其中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正副教授均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必修课程。

(七)教材配备率100%,其中采用国家获奖教材、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比例在专业必修课方面达到95%以上,主编与参编教材≥5部(含多媒体音像教材),校级获奖教材≥2项,省部级获奖教材≥1项,至少参编一本全国有影响的教材。

(八)启动后四年内本专业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校级重点建设课程验收。专业必修课程全部建立了试题库或试卷库,实行了教考分离改革。

(九)有50%以上教师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15%的课程资源上网共享,并富有成效。有一定数量自行开发研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获校级以上奖励≥1项。

(十)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大,生均实验仪器设备价值:理工≥6000元,文科≥3000元;仪器设备先进,完好率≥95%,年更新率≥10%。

(十一)具有至少3个以学校名义挂牌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专业课程实验开出率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80%。有50%以上的实验室能够开放,开放时间应保证每周32学时以上。生均图书100册以上,专业学术期刊种类齐全,图书资料室向学生开放时间最低达到20学时/周。

(十二)教学管理规范、科学。各类专业教学档案资料包括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考核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表、教学管理制度、试卷、毕业设计(论文)、教改材料、每学期用教材样本、各类人员管理制度等相应材料完整、齐全、整理规范,有专用教学档案柜,分类存档,管理手段先进,查阅方便,管理严格。

(十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评估与检查的监控体系完整,运行良好;教师考核,教学检查制度化,学生评教、评学参与率≥80%;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学状态校级评估优秀率≥40%。

(十四)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有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作品多。有不少于1%的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中获奖。

(十五)近三届学生的四级、六级英语累计通过率分别达到≥60%、≥15%,学士学位获得率≥95%。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通过率≥90%,硕士研究生考取率≥15%;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高。

(十六)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好,本专业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80%以上,用人单位评价好,毕业生满意率高。

(十七)有较为鲜明的专业办学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

六、重点专业的倾斜政策与管理

(一)经费投入及相关待遇

1.学校对重点专业,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将给予每年5万元的专项建设经费。重点专业建设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具体使用办法另行规定)。

2.承担建设任务的相关学院须给予不少于1:0.5的配套经费。已经获得省级及以上重点专业称号的专业,即为校重点专业,学校除按省重点专业拨付配套经费外,仍拨付校重点专业经费,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重点专业的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职称评聘、教学科研立项等方面在符合相关条件要求前提下优先。

4.对于重点专业,学校将优先安排本科招生计划。

5.学校对重点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优先考虑。

(二)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管理、评估与检查

1.重点专业建设实行学院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学校与学院及专业负责人签订责任状,明确专业建设的任务和责任。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成绩作为评价各二级学院的重要依据,作为专业建设相关人员考核、评优、评职、晋职的重要内容。各学院必须确定重点专业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具体负责专业建设和经费管理工作。

2.经费管理采用专业负责人负责制。由专业负责人提出经费使用计划,经有关部门审批后使用。

3.重点专业建设周期为四年,采取滚动制管理,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对中期检查达不到相应建设目标要求的专业,取消重点专业建设资格。对未列入重点专业建设的专业,在中期检查阶段可申请重点专业评定,成效显著的,经履行评

定程序后,可进入重点专业行列。

4.重点专业建设在建设期满后进行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专业所在学院不得申报下一次重点专业评选。

5.因专业建设负责人工作性质发生变化等原因而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须由所在学院提出变更意见后,报教务处及主管校长审批。

6.重点专业称号有效期为四年。

七、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二OO六年十二月五日

附件:哈尔滨学院重点专业评定指标体系

备注:表中标“※”号的评价指标内涵为评价的核心项目。

第三篇:XXXX学院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X学院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校园信息化建设,规范校内通讯线路,优化和丰富学校信息资源,实现学校信息有效流动和共享,强化在网络建设、信息建设、系统建设、通讯线路建设、一卡通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意识,构建学校信息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校园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硬件平台是基础、网络管理与安全是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与服务是根本”。信息化校园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由XXXX学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并实施。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主任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决策、审核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计划、听取工作总结和汇报等。第四条 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是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行使具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信息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起草、修改与完善;

2、负责信息化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

3、负责与上级管理部门就有关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沟通,并接受其指导;

4、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文件及政策的起草;

5、负责校园网、信息共享平台及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及运行工作。

6、负责全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

7、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第五条 信息化校园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行“学校、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部门”三级管理模式。各单位必须明确具体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分管领导和信息管理员,信息化工作应列入部门工作计划。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为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完成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第三章 校园网建设与管理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校园网是指我校与信息化建设项目相关的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数据中心、冗灾备份中心等网络系统,还包括网络综合布线、通讯线路、路由交换设备、服务器及存储备份设备、安全设备以及相应网络设备上的系统软件等。第七条 校园网是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由学校进行统一规划,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进行建设、维护、改造。电信运营商的通讯线路、通讯设备进入校园,必须纳入校园网建设的统一规划。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允许擅自对校园网进行规划外的建设和改造,不允许擅自批准电信运营商通讯线路或通讯设备进入校园。若因特殊需要,相关部门事前必须将计划报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审批、备案,并主动接受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的技术监督和检查,按相关标准进行施工。若因擅自改造、施工而造成校园网中断、扰乱校园网正常运行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八条校园网系统设备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工作由信息化管理中 心负责,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可委托相关单位的指定人员代为管理子节点设备。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同意,不得擅自安装、拆卸或更换网络设备。

第九条校园网与公共网络的互联互通,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代表学校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程序确定电信运营商,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或借口增加新的公共网络出入口。校园网的出入口带宽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会同学校相关部门讨论决定。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危害校园网的活动,除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登陆进入校园网设备进行修改、设置、删除等操作。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盗用IP地址、不得盗用他人用户名、口令及信息、不得私拉网线及以其它破坏校园网正常运行的方式上网,坚决打击盗窃和破坏网络设施的行为。校园内从事施工建设,不得损坏网络设施,否则由施工方承担一切责任。第十二条各单位需要建设的局域网以及购置的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是校园网的延伸,网络建设必须符合行业规范和学校要求,网络设备技术标准必须与校园网设备相一致并符合学校的接入要求。各单位根据业务需要,研究提出网络建设项目的技术需求申请,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设备处根据各单位申报的技术需求,结合网络发展和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会同有关单位提出网络设备配置方案,并对重大项目组织专家论证。第十三条为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项目招标内容必须按照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设备处所拟定的网络设备配置方案进行。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参与项目实施时的招、投标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监督和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第十四条校园网主干服务系统发生遭到黑客攻击等安全事件后,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应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向分管校长和学校党、政办公室报告,并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案,同时做好清理和取证工作。

第十五条严禁在校园网上使用来历不明、可能引发病毒传染的软件;对于来历不明的、可能引起计算机病毒的软件应使用公安部门认可的杀毒软件检查、杀毒。故意传播或制造计算机病毒造成危害校园网系统安全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第二十三条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章 校园网信息发布与管理 第十六条校园网信息涉及学校的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学校重要新闻、重要公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信息,描述学校基本状况的各种基础信息等。学校网站及各级各类二级网站是校园网信息发布的载体。

第十七条为确保信息资源的可靠、安全,校园网信息数据实行分级制。一级面向公众开放,二级只面向校内公开,三级只面向本单位(部门)公开,四级只面向本单位(部门)有关人员公开,五级仅限于个人使用。信息发布单位应根据分级确定信息公布范围及内容。

第十八条学校网站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情况的真实反映,涉及学校形象,必须做到实用、美观、大方和及时更新。学校网站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建设和技术维护。

第十九条学校网站信息实行分级发布原则,学校主页、新闻网、各单位网站发布一级信息,学校信息门户、综合信息网发布二级及以下等级信息。对学校一、二级信息发布采用“归口管理,专人发布”。学校主页栏目设置及内容建设负责单位见附件1,各部门对需要发布信息审核并确定发布等级,指定专人发布。对三级以下信息的发布由相关部门按规定发布并及时更新。第二十条信息发布过程中因归口管理部门或发布部门审核不严造成信息发布错误的,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第二十一条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及学校规定,从技术层面负责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各网络用户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校园网或局域网系统信息情况,一旦在校园网或局域网系统中发现有害信息和不良信息应及时向学校宣传部和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报告。

第二十二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校园网络和设备从事下列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信息的行为:

1、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以及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的;

2、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的;

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4、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5、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的;

6、宣传不健康生活方式,格调低下的;

7、其它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第二十三条违反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行为一经查实,将向学校宣传部及保卫处报告,视情节轻重学校将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将向公安部门报告,由个人依法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第五章 二级网站建设与管理 第二十四条二级网站是指XXXX学院各二级学院、部门及其他附属机构建立的网站(页)及各种专题网站。为保障学校校级网站与二级网站间信息共享,二级网站须使用学校网站群系统建设,并符合《XXXX学院二级网站建设规范》。

第二十五条建立备案登记制度,规范二级网站建设。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公安部门的要求,二级网站的建立必须在当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在校园网上建立的二级网站必须经校党委宣传部批准,在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备案登记,同时签订相关责任书。第二十六条建立责任人制度。二级网站必须由各学院、各部门主要领导分管,该分管领导为本单位网站安全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各部门必须指定专人负责网站的日常建设维护工作。第二十七条建立网站安全管理及用户信息管理制度。本着“谁主办,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各学院(部门)要对所建网站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和用户信息管理制度。二级网站如需设置互动栏目,必须经党委宣传部批准,实行实名制管理。二级网站要加强对信息发布、留言版、BBS、博客等互动版块的管理,及时清除不健康或有害信息,并做好备份及清除记录。

第二十八条强化信息更新管理,保证信息及时更新。二级网站内容若长时间不更新的,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将建议关闭。第二十九条建立定期检查和评比制度。学校将每年一次对二级网站开展由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集中检查或评比活动,对优秀二级网站进行表扬和奖励,同时对网站质量不高,问题较多的二级网站提出警告,限期整改。

第六章 应用系统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条应用系统是指服务于学校各种行政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业务系统,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实行分级管理(见附件2《XXXX学院应用系统分级管理制度》)。应用系统应符合学校信息标准规范,并接入或集成到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是数据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和学校信息标准的统称)。

第三十一条 学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中的数据共享平台是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中心,具有权威性,必须保证其唯一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确保其正常运转,学校今后所有应用系统的建设必须遵从如下原则:

1、统一规划。校内各单位的相关应用子系统建设要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之中,所有建设项目必须遵循学校的总体规划,在技术上接受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的评估。

2、统一技术标准。各新建子系统在实施时必须统一技术标准,在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开发,以保证各子系统与数据共享平台的无缝集成,实现数据共享。

3、统一信息标准。统一信息编码是实行数据共享的基础,《XXXX学院信息编码标准》制定后,所有系统(新建、已建)的建设均必须按该标准执行。该标准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调研、制定、完善、发布。

4、统一使用规范。为确保学校数据共享平台建成后数据的权威性,基础信息建设单位必须遵照《XXXX学院应用系统业务数据共享流程》(见附件3)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对所属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应用,运行和维护须严格按照《XXXX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管理规定(试行)》》(见附件4)执行。

第三十三条为保证经费合理使用,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所有接入校园网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必须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建设单位、设备处结合网络发展和保障体系建设需求共同论证,提出应用系统技术标准和配置方案。

第三十四条所有接入校园网的应用系统建设项目必须按照设备处、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拟定的系统配置方案进行招标活动。为保证项目的正常实施,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应参与项目的招、投标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技术监督和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第三十五条为确保各应用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各应用子系统要遵照《XXXX学院应用系统业务数据共享流程》,必须有专人负责。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应用系统的管理,并做好协调工作。

第七章学校信息门户建设与管理 第三十六条 信息门户是全校师生员工获取信息的平台,包括了整个学校的信息资源、个人信息资源、应用工具及各种网络服务等内容,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建设、管理、维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其进行违规操作,否则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造成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造成重大影响的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学校信息门户设专职管理人员,定时监控数据共享平台的运行情况,确保权威数据源的数据能够顺畅的到达公共数据库中,确保共享数据可以及时下发到各应用系统。

第三十八条需要在信息门户上集成信息的应用系统,由相关建设部门向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申报,由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协调实施。

第八章用户服务与管理

第三十九条校园网用户(以下简称用户)是指通过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终端或通过接入校园网的其他计算机网络(以下简称子网),并使用校园网资源的个人和单位。校园网用户分“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机构用户是指:XXXX学院各二级单位、基层教学、科研等学校正式设立的各类组织机构。个人用户是指:XXXX学院教职工和学生,以及短期来学校从事工作、学习、进修、访问等活动的人员。

第四十条校园网服务项目主要包括校园网接入、电子邮件、网络域名、服务器托管、应用托管、VPN等。第四十一条校园网接入服务。

1、校内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申请接入校园网。申请接入校园网的用户自备上网终端设备,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依据实际情况受理接入服务。

2、个人账号认领请携带校园一卡通到一卡通自助机上认领,并根据屏幕提示操作即可完成账号认领工作。

3、其它未尽事宜,请参照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校园网用户入网流程》执行。

第四十二条电子邮件服务。

1、开放对象:校园网用户可以申请电子邮件服务。

2、申请办法:申请电子邮件服务的办公用户需填写《电子邮件申请表》,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递交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即可。教工和学生邮件账号在学生入校后统一生成,无需申请。第四十三条 网络域名服务。

1、校属各单位,因工作需要,向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经审核通过可拥有本校的二级域名。二级域名的责任人为本单位主要负责人。

2、二级域名只能用于建立与教学、科研有关的网站,不得他用,网站必须托管至数据中心机房,违者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有权删除该域名,并会同有关部门追究域名责任人的责任。第四十四条服务器托管服务。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为校内各部门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面向全校提供服务的系统须将服务器托管至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托管部门须填写《XXXX学院托管服务申请表》,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有权对服务器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管,以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第四十五条应用托管服务。

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为校内各部门提供应用托管服务,使用部门须填写《XXXX学院应用托管服务申请表》,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有权对托管的应用系统进行必要的监管,以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

第四十六条用户必须对所持用户名、口令负责,定期更改。口令遗忘或发现被人盗用,须立即持本人有效证件到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申请更改口令。

第四十七条为了有效地防范网上非法活动,校园网要统一出口管理、统一用户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开设代理(proxy)服务,开设文件传输(FTP)、邮件以及流媒体等服务须经学校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批准。经批准开设的服务必须保持日志记录功能,历史记录保持时间不得低于两个月;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按照郑州市公安局计算机网络监察支队的要求规定,不定期地检查各开通服务器的日志。

第九章经费管理 第四十八条校园网接入点以下的计算机、网线、网卡等由用户自备,费用自理;二级网站的建设和维护由各单位负责,费用自理;应用系统和门户的对接及服务器托管等产生的费用,各单位负责落实。

第四十九条校园网的运行和管理坚持非赢利性原则。主干网络的维护、扩充、更新、改造等所需经费由学校负责。各子网的建设和扩充经费由各子网单位负责落实。

第五十条学校在经常性事业经费财务预算中设立“网络运行费”科目,逐年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付校园网的通信费、分摊费及设备维修费。

第五十一条本着“鼓励使用,限额免费,超额收费,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条件对校园网用户进行分类收费管理。

第五十二条XXXX学院校园网络服务费由XXXX学院财务处统一收取。

第十章附则

第五十三条校园网中的无线网络是有线网络的补充,对有线网络的所有管理规定均适用于无线网络。

第五十四条校园网的英文网站、二级网站的英文网站的建设、管理和信息发布与中文网站相同。

第五十五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以前与本办法相关的规 定同时终止执行。本办法由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附件1 XXXX学院主页内容负责单位 附件2 XXXX学院应用系统分级管理制度 附件3 XXXX学院应用系统业务数据共享流程 附件4 XXXX学院校园一卡通系统管理规定 2013年12月

第四篇:班组建设管理办法(新修订)

神东煤炭集团班组建设管理办法

神东[2016]140号文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升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水平,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员工队伍,增强班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促进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煤炭转型升级和脱困发展,依据《神华集团关于加强煤炭班组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神东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保障和鼓励创新为动力,以生产管理精益化、基础管理标准化、班组环境定置化、员工行为规范化、文化引领持续化的“五化”管理为目标,以保证安全生产,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灵活采用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平台,激活人员士气,提升素质能力,达到夯基础、育人才、塑文化、建模式、创标杆、出实效的目的,促进班组安全、高效、精益、和谐、创新发展。

第三条 工作目标:结合公司生产经营实际,按照“公司一平台、单位一标杆、区队一品牌、班组一特色、员工一绝招”(“五个一”)规划设计,以建设学习型、安全型、节约型、和谐型和创新型“五型”班组为目标。着眼基层班组,做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

(四)持续创新原则。围绕安全生产、降本增效和现场管理,学习借鉴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推进制度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文化,持续创新,持续完善。

(五)标杆引领原则。发现、培育和选树班组建设标杆,对标学习,推广标杆经验,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和影响作用,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提升。

第六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所属煤矿,生产辅助单位比照执行。

第二章 组织体系与职责

七条 公司成立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其组织机构和主要职责为:

组 长:总经理

副组长:生产副总经理、成 员:安监局、生产管理部、机电管理部、党委工作部、总调度室、工会工作部、企业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核算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和各基层单位第一责任人。

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有关班组建设的方针、政策、规定和标准等;

(二)研究审核公司煤炭班组建设管理相关制度及中长期工

队、班组对标交流学习的平台,总结、提炼、推广区队和班组先进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班组建设管理方法。

第十一条 各基层区队要成立以队长为组长、所有队干为成员的区队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将班组建设工作与自身岗位职责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区队制定完善班组建设所需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区队核心业务,参照《神华集团公司煤炭“五型”班组建设考核标准表》,细化五型班组建设考核内容和标准,组织班组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技术比武、专题培训、班组活动等,为班组搭建一个学习锻炼、比武竞赛的平台,促使各项工作在班组落地。

第十二条 班组要按照“五型”班组建设内容,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共同管理好本班组。

第三章 班组建设主要内容

第十三条 按照利于生产,保障安全,便于管理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本着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标准设立班组。

第十四条 规范班组长管理,实行准入制度,将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群众威信高的员工选任为班组长,严格执行任用、聘解程序,明确班组长职责、权利和待遇。

第十五条 安全型建设

树立“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安全生产,重在预防”理念,班组。

第十八条 和谐型建设

树立“人本和谐,协同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民主管理、思想道德、员工沟通管理、党员、团员管理、班组活动、宣传报道、班组文化建设等工作,努力形成融洽、协调、互助互爱的良好氛围,评先树优,珍爱荣誉,积极奉献,创建“和谐型”班组。

第十九条 创新型建设

树立“岗位创新、全员创效”理念。建全班组创新创效激励机制,开展合理化建议、信息化建设、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技术攻关、五小成果、亮点工程以及推广新设备、新工艺、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工作,增强员工创新积极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创新型”班组。

第四章 考核与评价

第二十条 五型班组建设单位单位考核与评价

公司每半年对基层单位班组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考核一次,年终进行整体检查验收。为了保证对检查考核的公平、合理性,采取五型分别独立考核,考核标准详见附件-神东煤炭集团公司“五型”班组考核标准表.将半和年终班组建设考核得分累加即为基层单位全年班组建设考核成绩,根据考核成绩

(一)积分规则:

1、每月对班组的五型班组考核得分由高到低分别进行排序,每型考核第一名的班组,积2分(以区队班组数3个为例);最后一名的班组,扣1分。考虑区队班组数量不均,将每月班组积分乘以均衡系数(即区队班组个数÷3)作为班组最终积分。

2、每月矿(厂)等单位对所有区队的班组建设工作按照五型进行单独考核排名,每型考核排名前30%的区队所有班组分别积2分,最后一名的区队所有班组积分扣1分。

3、班组发生轻伤事故,扣除积分20分/起;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扣除积分50分/起。

(二)评价

基层单位要按照积分对班组进行评级评价,年终根据班组积分由高到低向公司推荐先进班组。

(三)激励:

1、区队要设班组建设奖金,对月度优秀班组进行奖励;

2、每月矿(厂)等单位每月要对所有班组的考核积分情况进行汇总,审核后,及时进行厂务公开;

3、区队要将班组的考核积分与年终推优评先、外出培训、班组长晋升提拔等结合。

第二十三条 五型员工考核与评价

建立一套公平公正规范、科学的积分标准,通过员工积分来衡量员工的自我价值和综合表现,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各单位要建立由单位领导、业务科室负责人、区队队干、班组“五大员”构成的“矩阵”式班组建设管理网络;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单位领导要与所有区队结对子,业务科室负责人和区队队干要与班组结对子,定期参加区队和班组例会,并听取班组建设工作汇报;开展班组建设专家型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掌握班组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班组建设专家队伍,单位领导每年至少给班组长及以上人员讲授一次班组管理方面的课。

第二十八条 激励保障

各单位要建立本单位有效的班组建设激励体系,不断激发区队和班组以及员工“比、学、赶、帮、超”的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和主管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班组建设中,持续提升班组建设管理水平。

第二十九条 设施保障

各单位要进一步改善班组设施条件,配齐班组建设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第三十条平台保障

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班组建设管理系统软件以及微信、QQ群、“云”盘等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各种平台,逐步实现班组信息资料的微机化管理,完善数据源头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应用。将班组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部纳入信息化系统平台上线管理,做好资料收集、文件报送、信息公开、日常考核、汇总统计、交流反馈等

第五篇:新资源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新食品原料管理办法

1.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新食品原料申报与受理工作,根据《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新食品原料行政许可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卫生监督中心申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三条 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符合上述要求且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和受理范围: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GM1满足此条件)

(三)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四条 以下情形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的申报范围:

(一)不具有食品原料特性;

(二)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的;

(三)国家卫生计生委已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其他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新食品原料管理要求的。

第五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并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章 申请材料的一般要求

第六条 申请人应当提交申请材料原件1份,复印件4份。申请材料应当完整、清晰,前后内容表述一致。外文应当译为规范的中文,文献资料可提供中文摘要,并将译文附在相应的外文资料前。

第七条 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并按照下列顺序排列成册,逐页标明页码,各项间应当有区分标志:

(一)申请表;

(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

(三)安全性评估报告;

(四)生产工艺;

(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六)标签及说明书;

(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八)申报委托书(委托代理申报时提供);

(九)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最小包装的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八条 申请进口新食品原料的,除了提交第七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进口新食品原料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二)进口新食品原料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第九条 申请材料中除检验报告及官方证明文件外,原件应当逐页加盖申请单位公章或骑缝章;如为个人申请,申请材料应当逐页加盖申请人名章或签字,并提供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第十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网上申报,填写申请表,同时填写第七条第(二)至

(六)项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三章 材料的编制要求

第十一条 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新食品原料的研发背景、目的和依据;

(二)新食品原料名称:包括商品名、通用名、化学名(包括化学物统一编码)、英文名、拉丁名等;

(三)新食品原料来源:

1.动物和植物类:产地、食用部位、形态描述、生物学特征、品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

2.微生物类: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征、菌种鉴定和鉴定方法及依据等资料。

3.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以及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名称和来源等基本信息,新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该成分结构改变前后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

4.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来源、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物质用于食品的情况等。

(四)新食品原料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可能含有的天然有害物质(如天然毒素或抗营养因子等);

(五)新食品原料食用历史:国内外人群食用的区域范围、食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时间及不良反应资料;

(六)新食品原料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及相关确定依据;

(七)新食品原料推荐摄入量和适宜人群及相关确定依据;

(八)新食品原料与食品或已批准的新食品原料具有实质等同性的,还应当提供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资料。

第十二条 安全性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成分分析报告:包括主要成分和可能的有害成分检测结果及检测方法;

(二)卫生学检验报告:3批有代表性样品的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及方法;

(三)毒理学评价报告

1.国内外均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及代谢试验。

2.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若有关文献材料及成分分析未发现有毒性作用且人群长期食用历史而未发现有害作用的新食品原料,可以先评价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和致畸试验。

3.已在多个国家批准广泛使用的(不包括微生物类),在提供安全性评价材料的基础上,原则上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28天经口毒性试验。

4.国内外均无食用习惯的微生物,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致畸试验和生殖毒性试验。仅在国外个别国家或国内局部地区有食用习惯的微生物类,应当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90天经口毒性试验;已在多个国家批准食用的微生物类,可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致病性试验、二项遗传毒性试验。

大型真菌的毒理学试验按照植物类新食品原料进行。5.根据新食品原料可能的潜在危害,选择必要的其他敏感试验或敏感指标进行毒理学试验,或者根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验证或补充毒理学试验。

(四)微生物耐药性试验报告和产毒能力试验报告;

(五)安全性评估意见:按照危害因子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危险性特征描述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其中第(二)、(三)、(四)项报告应当由我国具有食品检验资质的检验机构(CMAF)出具,进口产品第(三)、(四)项报告可由国外符合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实验室出具。第(五)项应当由有资质的风险评估技术机构出具。

第十三条 生产工艺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动物、植物类:对于未经加工处理的或经过简单物理加工的,简述物理加工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和条件,非食用部分去除或可食部位择取方法;野生、种植或养殖规模、生长情况和资源的储备量,可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集点、采集时间、环境背景及可能的污染来源;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

(二)微生物类:发酵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和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等;菌种的保藏、复壮方法及传代次数;对经过驯化或诱变的菌种,还应提供驯化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研究性资料;

(三)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和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详细、规范的原料处理、提取、浓缩、干燥、消毒灭菌等工艺流程图和说明,各环节关键技术参数及加工条件,使用的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加工助剂的名称、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环境的区域划分。

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还应提供结构改变的方法原理和工艺技术等;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说明,主要原料和配料及助剂,可能产生的杂质及有害物质等。

第十四条 执行的相关标准应当包括新食品原料的感观、理化、微生物等的质量和安全指标,检测方法以及编制说明。

第十五条 标签及说明书应当包括下列新食品原料名称、主要成分、使用方法、使用范围、推荐食用量、保质期等;必要的警示性标示,包括使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等。

进口新食品原料还应提供境外使用的标签及说明书。

第十六条 国内外的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内外批准使用和市场销售应用情况;

(二)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对该原料的安全性评估资料;

(三)在科学杂志期刊公开发表的相关安全性研究文献资料。

第十七条 申报代理的委托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载明委托申报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受委托单位名称、委托事项和委托日期,并加盖委托单位的公章或由法定代表人签名;

(二)委托书载明申报多个新食品原料的,首次申报时已提供证明文件原件的,在申报其他新食品原料时可提供复印件,并注明本次申报的内容;

(三)申报委托书应当经真实性公证;

(四)申报委托书如为外文,应当译成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经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第十八条 进口新食品原料的证明材料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应当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具。无法提供文件原件的,可提供复印件,复印件须由出具单位确认或由中国驻该国使(领)馆确认;

(三)应当载明新食品原料名称、申请人名称、出具文件的单位名称并加盖单位印章或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人)签名及文件出具日期;

(四)所载明的新食品原料名称和申请单位名称应当与所申请的内容一致;

(五)一份证明文件载明多个新食品原料的应当同时申请,其中一个新食品原料提供原件,其他可提供复印件,并提供书面说明,指明证明文件所在的申报产品;

(六)证明文件如为外文,应译为规范的中文,中文译文应当由中国公证机关公证;

(七)凡证明文件载明有效期的,申请人应在其有效期内提出申请。

无法提交证明材料的,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核查。

第四章 审核与受理

第十九条 卫生监督中心接收新食品原料申请材料后,应当向申请人出具“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

第二十条 卫生监督中心对接收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下列情况在5个工作日内分别做出处理:

(一)不属于新食品原料申报和受理范围的,出具“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

(二)申请材料需要补正的,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补正的申请材料仍然不符合有关要求的,可以要求继续补正;

(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并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出具“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一条 “行政许可申请材料接收凭证”、“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行政许可申请不予受理决定书”,均应当注明日期并加盖行政许可专用印章。上述文书一式两份,一份交申请人,一份存档。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接到《行政许可技术评审延期通知书》后,应当在1年内一次性提交全部补充材料原件1份。补充材料应当注明提交日期。

逾期未提交的,视为终止申报。如因特殊原因延误的,应在逾期前提交书面说明。

第二十三条 终止申报或未获批准的,申请人可书面申请退回以下材料:

(一)申报委托书;

(二)由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三)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载明多个产品并同时申请的证明文件原件除外)及公证书。

其他申报材料不予退还,由卫生监督中心存档。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往有关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原卫生部《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同时废止。

2.新食品原料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管理,根据《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新资源食品是指新的食品原料,即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拟研制作为食品原料的物品。包括以下情形:

(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

(三)食品成分的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

(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资源食品应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富于营养或有益于人体健康,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资源食品应当经过安全性审查和卫生部准予许可后,方可作为食品原料用于食品生产。

第五条 卫生部负责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和许可工作,制定和公布新资源食品安全性审查规程和技术规范,指定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为新资源食品技术审评机构(以下简称审评机构)。审评机构负责新资源食品受理、组织安全性审查、技术审查和报批等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向审评机构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表;

(二)研制报告和安全性研究报告;

(三)生产工艺简述和流程图;

(四)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

(五)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

(六)产品标签及说明书;

(七)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资源食品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该食品在出口国(地区)的食用历史证明资料;

(二)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在本国(或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反映真实情况,对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承担法律责任。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在提交的本办法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和第(五)项中注明不涉及商业秘密,可以向社会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反映的有关意见作为技术审查的参考依据。

第十一条 审评机构应当在受理新资源食品申请后60日内,组织医学、农业、食品、药学等方面专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进行技术审查,作出审查结论。

技术审查的内容包括:新资源食品来源、传统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推荐摄入量、用途和使用范围、毒理学材料。来源于微生物的,还应当审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遗传稳定性、致病性或者毒力等资料及其它科学数据。

第十二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补充资料的,审评机构应当及时书面告知申请人,申请人应当按照要求及时补充有关资料。

根据技术查需要,审评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现场解答有关技术问题,申请人应当予以配合。

需要补充检验试验或对检验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的,审评机构应当将检验项目、检验批次、检验方法等要求告知申请人。验证试验应当在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机构进行。对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的,应当首先对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第十三条 技术审查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的,审评机构应当指派两名以上专家,对生产现场进行核查,出具现场核查意见。参加现场核查的专家不再参与技术审查工作。

第十四条 新资源食品行政许可的具体程序按照《行政许可法》、《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部根据技术审查结论、现场审查结果和公开征求意见等,对符合要求的新资源食品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告。

对技术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审评机构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书面通知的30日内向审评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由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复核。

对不符合要求的,由卫生部作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同时说明不予许可理由。

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无需再申请许可。技术审查过程中,如审核确定申请产品为普通食品或者与公布的新资源食品具有实质等同性的,卫生部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并作出终止审批的决定。

第十六条 新资源食品公告包括以下内容:新资源食品名称、来源、加工工艺、主要成分、质量要求、标签标识要求等。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部可以对已经批准的新资源食品进行重新审查: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

(二)有证据表明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可能存在问题的;

(三)其他需要重新审查的情形。

对重新审查认为不符合新资源食品要求的,卫生部可以公告撤销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

第十八条 从事新资源食品生产的单位,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按照新资源食品公告要求组织开展生产活动,保证所生产和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食用安全性。

第十九条 新资源食品以及食品产品中含有新资源食品的,其产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和卫生部公告要求,新资源食品名称应当与卫生部公告的内容一致。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或使用未经安全性审查的新的食品原料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食品安全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风险评估,是指对人体摄入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所产生的健康不良作用可能性的科学评价,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的描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的描述四个步骤。

实质等同,是指如某个新资源食品与传统食品或食品原料或已批准的新资源食品在种属、来源、生物学特征、主要成分、食用部位、使用量、使用范围和应用人群等方面比较大体相同,所采用工艺和质量标准基本一致,可视为它们是同等安全的,具有实质等同性。

传统食用习惯,是指在省辖区域内,有30年以上作为定型包装食品生产经营并且未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

第二十二条 转基因食品、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下载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院新专业申报与建设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学院)专业建设带头人讲话

    张晓帆院长在专业建设带头人培训班上的讲话(参考稿) (二O一二年六月九日) 同志们: 为了认真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加强我院专业建设,尤其是特......

    护理学院专业建设报告

    护理学专业建设情况报告 护理学院成立以来,经过学业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护理学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成效显著,现将护理学专业建设和专业结......

    工业制造学院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情况总结

    工业制造学院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情况总结 一、人才培养效果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我院目前共有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专科专业,按照学校要求,08年对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

    中国人民大学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2008年12月修订)本科专业实习是学校本科教学体系中科研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基地是学生开展专业实习和社会......

    铜陵学院实习(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铜陵学院实习(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 实习(训)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稳定的能够提供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

    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模版)

    文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1、2、3、4、5教学大纲 * 中国现当代文学1、2、3、4教学大纲 * 外国文学教学大纲 * 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 现代汉语教......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小编推荐]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为加强我我院专业建设,增强专业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专业建设的原则 1.结构优化原则。主动......

    06.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江苏省徐州市张集中等专业学校 “十三五”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省政府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