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凌促进农民进城的实践与探索[最终版]
杨凌促进农民进城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我们结合杨凌示范区城市化发展,对促进农民进城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杨凌在10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建成区范围内的15个村(组),耕地全部被征收,征收土地25000余亩,涉及农业人口28000人,这些村民成为名符其实的失地农民。随着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建设用地紧张,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矛盾凸显,现代化的城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城中有村,村中有城,严重影响示范区的城市形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把杨凌按照次核心城市和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提出到2020年杨凌城市面积扩展到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虽然说未来十年是杨凌城市化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但示范区城市化发展矛盾突出、任务艰巨。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35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内,还将有20个村完全失去土地。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过程中,由于规模化的需要,一些村庄也需整体搬迁,涉及农户7100余户。在城市规划区以外农村村庄有53个,涉及农户近18400户,占地面积14300亩。抓住发展机遇,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是示范区决策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杨凌示范区几年来做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首先是建设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小区,率先实现失地农民进城安家落户。从2009年开始,示范区正式启动失地农民集中安置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统一规划、逐步实施”的总体要求,切实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搬迁安置工作。
1、坚持户籍制度、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同步转变的原则。实施搬迁改造的失地农民,其户籍依照规定程序转为城镇居民户口,整村集中安置的,撤销村民委员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自行制定资产处置方案和组建新经济组织方案,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合理赔付安置后,农民庄基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四个同步转变,实现了失地农民一次性彻底城市化转移。
2、坚持“两分离、一结合”原则,在保护失地农民现有财产权益的基础上实现安置利益的合理再分配。“两分离、一结合”,即:拆迁与安置分离、补偿与购买分离;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相结合。按照赔付政策先行的办法,对被安置人的现有住房和宅基地进行评估、测量,确定拆迁面积和赔付金额。按每人40㎡面积在集中安置区对被安置人按优惠价提供住房。在安置过程中,把安置群众当前生活住宅用房与长远生计生产用房安置相结合,在册农业人口按每人5㎡商业用房,由政府在商业规划区统一建设商业用房,统一招租、统一经营管理、按户分红,对安置人进行生产安置。
3、科学合理制定方案、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在搬迁补偿方案的制定上,我们牢牢把握各方利益的切入点,既不能因拆迁而使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所降低,又要防止乱盖乱建,增加拆迁成本。对被征迁农民原房屋以240平方米为基准,基准面积以内,按原评估价每平方米上浮60%进行补偿,超240平方米面积的补偿价格不上浮;不足240平方米部分,按每平方米150元予以补助。超过部分不上浮和不足部分补差价的目的在于抑制农民突击建房,使房屋补偿合理公平,也能减少政府的拆除成本。安置房以不超过每平方米建设成本60%的优惠价购买,与补偿价格基本持平,不足部分由示范区兜底。这样,绝大多数搬迁户不需要添钱,就能置换到每人40平方米全产权商品住房。
4、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杨凌示范区采取B-T建设模式,鼓励社会投融资主体参与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发展格局,缓解了建设资金短缺和政府融资压力。项目投资人按照统一的设
计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投资建设,竣工验收合格后,示范区进行分期回购,以支付回购款的方式补偿投资人。示范区把安置拆除后腾出的土地作为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既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又弥补拆迁安置投入费用,形成良性滚动发展态势。
二是加快中心镇建设,让镇域范围新生代农民及有意愿进城农民在中心镇安家落户。目前已完成五泉、揉谷、大寨三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离城区最远的五泉镇,距中心城区只有6公里,因有一级公路连接,乘车从五泉镇到中心城区只需要8分钟时间。其他两个中心镇,随着示范区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将与主城区融为一体,发展成为城市的一个社区。五泉镇南街商业街改造及两条市政道路将在年底前全面建成。五泉镇安置小区10万平米住宅楼,可提供800余套农民廉价商品住房。目前,已登记购房近1000套。
对进中心镇安家落户的农民,按照农村庄基地+住房换城镇住房的原则,参照失地农民进城集中安置的办法进行置换,农民基本上不用再拿钱,即可在城镇住上应得面积的住房。实现农村庄基地+住房换城镇住房的目标,使农民进得来城。通过农村庄基地+住房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养老,目的在于实现农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包括农业产业),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是建设农村新型中心社区,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解决好当前农村布局分散、规划建设凌乱、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我们完成了农村中心社区的初步选址规划,正在编制首期三个村集中居住施工图,可望在11月底前开工建设。这三个村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心地带,共有1400户,农业人口4369人,村庄占地面积1050亩,安置面积约需250亩,这三个村农民进社区居住后,可节约土地800亩。进入新型社区的农民,采用庄基地+住宅换取新型社区住宅的办法,既避免了村村建医务室、村村建村委会、村村建公共活动场所、村村修路,又避免了因为不具备经济规模而造成浪费资金、资源的问题,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建设用地。
最近,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做出了推进全省600万农民进城的战略决策,这符合陕西省情,抓住了陕西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牛鼻子。示范区要抓住这一时机,加快推进杨凌示范区城市化进程。
第二篇:农民进城
关注两会报道——农民进城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进城市中。
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人普遍认为城市里挣钱比农村多,所以进城挣钱是主要目的2、想要出人头地。不想一辈子窝在小地方,希望成为城里人,抬高身价,荣耀门楣
3、争取好的居住环境和好的教育环境
4、城市里有更为完备的医疗保障
5、中国人喜欢跟风
6、大环境所趋,中国正在成为城市多于农村的国家
农民进城的动因
第一种情况:主动进城。最典型的就是深圳,这是一个由南下打工的农民建设起来的移民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许多主动进城并在城市成功立业、安家落户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些人中,基本上也都是主动离开农村,通过在城里多年的打拼,要么已经安家买房,要么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工作、生活与原来的城里人已无二样。
第二种情况:被动进城。所谓被动进城是指农民因失去土地等因素而被迫选择到城镇务工经商的进城方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需求大大增加,数以千万的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城镇化与农民进城带来的挑战
第一,农民进城并不完全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有些农民因为失去土地等因素而被迫到城镇务工,他们虽然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却依然顶着农业户口,无法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引起失地农民的不满而引起群体性事件等问题。
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会带来城镇管理的问题。一是资源如何整合,农民进城,在使企业成本降低扩大规模增加城镇居民就业的同时会使另一部分人就业不同程度的减少,产生劳动力市场上的替代效应。而对于农民工带来的就业冲击,一些城镇政府简单的采取各种政策措施限制农民就业等扭曲市场的做
法,事实上,农民工资源的利用需要统筹城乡两种资源,而如何统筹则是城镇管理中面临的一大挑战:二是社会的融洽,农民工在分配,再分配等各方面遭受严重的不公平待遇,即使在城镇打拼多年,有些当地人并不欢迎农民工的到来,他们会有一种城市居民的优越感与之产生隔阂,这其中既有个人素质的问题,也有历史的因素,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入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这是城镇管理的另一大挑战:三是管理的调试,尽管进城务工的人员和城镇原户籍人口同样为城镇创造了大量财富,却因为不具备城镇户口而不能享受与之相同的“市民待遇”,形成所谓的“一城两制”。
第三就是户籍制度的改革问题而户籍制度难以改革的原因有三:一是户籍制度的工具价值依然存在。二是步伐太大将会使社会面临巨大风险。三是,在城市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改革也面临来自城市强势话语权阶层的阻力。
第四,在土地制度方面,一是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农民拥有土地权利,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并且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对于失地农民,要依法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拓宽安置渠道,如农民所期盼的尊重和保护他们的一些基本权利。
第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需要政府转变管理理念,调整有关政策法规,不断创新农民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农民工管理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在教育制度上,要坚持公平、法制化,政府为主、社会办学为辅,流入地为主、协调共管原则,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不断完善义务教育。
农民进城,不仅为农民的就业门路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推动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源泉。
第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第二,促进市场发育,提高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第三,为改革提供制度需求,是促进中国改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进城速度的加快,随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
推动城镇化、引导城镇化、提出小城镇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规律,循序渐进;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三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四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统筹城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在家庭方面,进城的农民工,疏远了跟家乡亲友的关系,因此每年国庆、过年的回乡的客流量才会那么高。在我看来,首先,农民工们弱化了对老人的赡养功能,尽管外出务工提高了对家庭经济支持力度,但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支持,因此,总的来说,对老人的赡养力度是下降了。其次减弱了在子女情感上、学习上的教化功能,减少了对子女学习和成长的关注,因此这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并不有利。开展维护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的法制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农民工应该坚决要求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侵犯其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有权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将通过专项检查、日常巡查、举报专查、书面审查的方式,依法查处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
第三篇:农民进城存
结合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际情况,请你谈谈农民进城存在的主要障碍及解决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许多农民已经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农民进城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能会给进城的农民带来哪些障碍呢?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每年将有大规模的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寻找生活;每年在城市中也大规模的发生了许多农民工问题,但每年有很多问题被搁浅。数量的规模化没有形成组织上的规模化,这造成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由于农民工进入城市没有组织,进城后没有相应的组织体系加以管理,使农民工在求职,福利待遇和一些正当权益受侵害。与此同时,对于这些行为还无法得以解决。长此以往,农民工只是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永远无法成为城市的一员,成为建设城市的一分子,这就使农民工无法真正进入城市。体制障碍
众所周知,城市居民在购物消费等方面的特权已经在市场经济的改革中逐步取消,但农业户口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的方面仍存在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没有取消。因此,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原因是制度不合理的结合。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由于缺少平等性的福利待遇;使他们缺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加剧了他们生活的困难度,这样随之而来的又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农村土地改革不彻底
农民工与土地关系也阻碍了他们与城市的融合。在户籍制度松动的今天,中国却出现了农民工的“城市梦”和农民工“依赖土地”不愿放弃农村土地经营权并存的奇特背反现象。农民工虽然进城打工,但在家乡他们仍都有义愤土地,这是他们生活的最后保障。被城市接受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目的主要是增加现金收入,而且只能是增加现金收入;如果收入不理想,他们便可以回乡种田。
4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建全。
据被访者反映,他们在外务工的后顾之忧较多。比如,子女入学较为困难,没有当地户口,就必须要拿出比本地学生高出4000---5000元的入学费方能入学;90%以上的被调查人员未
参加过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就业上面临择业难的问题;有94%的务工人员根本不知道“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的电话号码等等。这说明,虽然中央出台了各类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但因某些具体部门执行不利,故农民就业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那么为了让农民能更有效地,真正地,更好地进入城市。我们因该怎么做呢?加强农民工管理主体的建设,设立城乡农民工代办处。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在引导农民进城就业上,尽管政府职能部门做了很大努力,尤其是订单转移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每年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自发地盲目外出,常常导致较多的回流现象,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因此,设立城市农民工代办处对实现农民工组织化是非常关键的。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千方百计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劳务输出地和农民工就业地的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机制,要在农民工培训上给予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上的投入。要面对市场的需求,针对农民工自身素质的实际,进行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专门建立农民工法,让农民工问题的处理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从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出发,利用各种形式向农民工传授有关法律、法规常识,使其能知法、懂法、用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4 加强农村土地政策改革
农民工一方面牵带一份土地,另一方面放弃土地耕作来城市务工。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阻碍了农民工更好地走进城市。因此,农民真正的融入城市必须切断其与土地的关联。进城务工人员必须放弃自己拥有的土地,当然这是一种有偿放弃。进城的农民工以合同的形式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给集体,由当地村委会统一承包给大农户实现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而对于这些农民工每年可获得一定的补助。
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当务之急的社会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也是城市化历程中的重要问题。农民工更好的走进城市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
第四篇:探索“精致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探索“精致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农家科技》2012年第06期
田里土货,林间山珍,怎么卖最赚钱?安吉农民说:最好是“小车带走”,而不是“货车拉走”。说这句话的底气,来自于浙江省安吉眼下正在探索的“精致农业”之路。他们通过园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民变股民,让农民鼓起了荷包。去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1元,连续27年居各省区之首,而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4152元。高出全省平均数1081元,连续五年领跑浙江。
其实,为了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加速升级,台湾地区早在1984年就采取了“进攻型农政”。发展精致农业,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让农产品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让农民切切实实受益。实践表明,精致农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其获取的详细耕作信息有助于解决许多未知问题,发展前景广阔。安吉正是浙江实验“精致农业”的一个成功典范。他们发展“精致农业”,不但让农产品变成了精美礼品,身价倍增,也让农民成了股东,在家门口就能挣“三金”——租金、薪金和股金,成了股民和农业工人。“精致农业”吸引了资本、绿了山野、美了乡村、富了农民。实践表明,精致农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其获取的详细耕作信息有助于解决许多未知问题,发展前景广阔。
第五篇:医院健康促进工作实践与探索
医院健康促进工作实践与探索
【摘 要】
当前,健康促进医院在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工作模式,本文阐述了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创建“湖北省健康促进医院”的具体方法与措施,为基层医院做好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院 健康促进 实践 经验
创建健康促进医院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和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促使医疗服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化[1],从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健康促进医院通过出台实施促进和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健康的政策或措施,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改善就医环境,与社区建立互动式密切联系,为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的健康保健服务措施[2]。目前,健康促进医院在国内仍属于起步阶段,我国各省市虽已开展相应试点工作,但没有统一标准,也尚未形成本国成熟的工作模式[3]。
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在国家财政部正式立项,当年的经费投入为2.38亿元,这是我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4]。随着该项目的深入推进,2013年国家方案计划在110个试点创建660家健康促进医院,我院作为湖北省荆州市5家健康促进试点医院之一,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对照《健康促进医院试点工作评估标准(试行)》,扎实开展了项目创建工作,作为一家地市级妇幼保健院,在医疗保健服务活动中,通过将健康促进作为特色服务,密切了医患关系,铸就了妇幼服务品牌,成功创建“湖北省健康促进医院”,既让患者和医务人员得到了实惠,也让医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强化组织管理,确保创建工作高标准
1.1 及时成立机构,组织领导到位。我院将“省级健康促进医院达标创建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印发医院《健康促进工作规划(2013—2017年)》,结合上级文件精神要求,成立由一把手院长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行管后勤科室负责人任组员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健康促进试点医院工作方案》,健康促进办公室设在健教中心,负责全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教科、工会、党办、共青团等部
门定期组织医护人员接受人文医学、医患沟通、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健康咨询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培训,医院创建氛围浓厚,形成了全院各科室通力配合、上下联动、逐层深入的工作局面。
1.2 提升工作内涵,督导检查到位。一把手院长亲自布署健康促进医院达标创建工作,分管领导定期检查创建进度,健教中心每天下科室督导,院部每周检查通报、每月考核讲评,院办利用行政办公会通报创建工作成效。全院各科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严对照创建标准5个方面18项具体要求,反复开展自查,不断加强科室管理,逐条整改销号。创建前期,省健教所专家来院给予现场指导;创建中期,邀请市健教所专家来院专题培训;创建后期,市健教所专家来院进行了市内自查评估。我院健康促进医院达标创建工作,在经过持续自查、整改、督查、再整改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也使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了规范和提升。强化制度建设,突出健康教育支持政策
2.1 建立防护机制,保安全。只有加强环节质量监控力度,才能够提高整体医疗质量[5]。我院建立医务、护理、质控、院感、病案五大质量监控体系,每日下科质量检查,将巡查工作的重点落在临床科室的具体工作流程和岗位责任落实方面,通过例行巡查掌握医疗服务质量的基本状况,为管理层处理突发事件以及对医疗服务质量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6],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努力确保医疗安全。对照《患者安全目标》,强化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制订并落实对危重病人的心理干预措施,加强意外伤害防范,强化应急预案演练。注重安全生产,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强化对危险物品和要害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定期维护消防设施,供电、供水系统做到专人管理,医院建筑符合安全要求。
2.2 建立激励机制,提技能。广大医务人员应充分发挥健康知识传播功能,为患者提供主动、连续、系统和全程的健康指导[7],我院定期对医院业务人员及县(市、区)妇幼保健院健教工作人员进行健教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技能。医院每年举办1-2期健康教育通讯员培训班,以提高宣传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对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的科普稿件给予奖励,对群体授课专家给予相应报酬。近年来,职工发表多篇健康教育论文,健教意识不断增强,投稿积极,稿件质量、刊登比率明显提高,在市直卫生计生系统名列前茅,专家授课质量高,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多,趣味性不断增强。
2.3 建立关怀机制,促健康。关心职工身体健康,组织女职工每年一次、全院职工每两年一次免费体检,医疗保险制度健全,为全院女职工购置了大病医疗保险,为临时用工人员免费办理医疗保险。关心职工心理健康,组织《阳光心态灿烂人生》专题培训,通过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为职工减压。关心职工生活,温馨细致地做好“六有六必”送温暖工作,有病必探、有婚必贺、有丧必掉、有产必助、有纠必调、有难必帮,把医院组织的关怀温暖送到职工的心坎上,每年送温暖500余人次,金额达15万元。强化环境建设,维护安全适宜和谐的诊疗环境
3.1 物质环境保障到位。环境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医院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给患者创造一个优雅的就医疗养环境[8]。我院于2010年高标准完成住院大楼改扩建及门诊大楼装修工程,规划完善了配套辅助用房及设施,建筑、设备、设施、卫生、照明、通风、采暖、绿化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要求,全院业务用房建设达到省内一流水平,为病人及保健对象提供优美的诊疗环境。医疗垃圾按要求做到了集中和无害化处理,院内生活垃圾做到了分类收集。医院建有食堂,食材新鲜,品种多样,物美价廉,开展了电话订餐服务,方便患者及医护人员就餐。重视职工活动场所建设,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现代化“多功能活动室”、职工文化学校、职工活动中心、羽毛球场、篮球场、棋牌室、健身房,院工会、共青团还成立了各类业余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活动,为增强职工体质、保证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人文环境培育到位。以培育“德艺双馨”的妇幼人为目标,坚持全员综合素质教育长效机制。学习安排有“三有”,即有学习教育方案、有月学习主题内容、有学习考勤记载;学习方式有“六制”,即每季度院党委理论学习日制、党员“三会一课”制、每月全院业务学习大课制、每周各科室业务学习小课制、每周全院干部素质教育制、每年院外党课制;学习记录有“六册”,即《支部书记手册》《党员手册》《科主任手册》《护士长手册》《科长工作手册》《职工业务学习笔记手册》;学习检查有“四考核”,即每月各科室医德医风百分制政治学习考核、每月业务人员读书笔记达标考核、每季度支部学习情况考核、每季度创学习型团队工会小组考核;学习认识有“五评价”,即写学习心得体会评价、组织开展“从思想上入党”学习讨论评价、组织开展“党员如何体现奉献精神”学习讨论评价、每两年一届政研会论文评价、定期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学用结合有“六活动”,即党员干部“1+1”结对帮扶困难户活动、党员职工“一帮一”结对进步活动、义诊咨询主题活
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岗位技能比武活动、志愿者奉献活动;推进学习有“三激励”,即评选创学习型优胜团队流动红旗、评选“学习标兵”、学术年会奖励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了医院的人文环境,医院干部职工廉洁行医,近两年来拒收红包155人次,涉及金额65700元,获赠病人感谢信871封,锦旗36面,一名医生荣获“感动荆州十大人物”,一名护士获全国技能创新比武大赛第二名,医院患者满意度达96%以上。
3.3 宣传环境营造到位。在门诊大厅、各诊室、各病区固定设立健康教育处方取阅处、放置50余种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和各种健康教育处方,每天免费供患者及家属取阅。健康教育宣传走廊和宣传专栏设置规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定期更换;医院各病区均有电教设备,循环播放健康教育视频;医院网站设置健康园地专栏,结合专科医院特点、疾病流行季节,定期更新疾病防治知识,上载医院健康课堂课程安排;分专业制作特色宣传册,向服务对象免费发放;开展母婴健康热线咨询服务项目,安排两名专职医务人员,利用电话对孕产妇、儿童家长开展主动服务,热情解答有关健康问题,用健康咨询热线传递爱心服务群众。
3.4 无烟环境监督到位。医生提供简短戒烟建议是提高人群戒烟率的有效方法,其成本低,且能很好地被患者接受[9,10-11]。2009年成功创建“荆州市首批无烟医院”,建立了控烟工作长效机制,设立戒烟门诊、戒烟咨询电话,指定戒烟医生,为患者及职工提供戒烟服务。保洁员佩戴袖章,负责室内公共区域,包括大厅、病区走廊、楼道控烟巡查、劝阻工作。健教中心和总务科每日检查,各科室设控烟监督员共计36名,督导责任区工作任务落实,院领导每周星期六带队巡视,院办每周通报,党办每月将检查情况与双百分考核挂钩,院部每对最佳控烟科室、戒烟成功者实施奖励。目前,医务人员的控烟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良好,实现了在工作场所100%控烟,患者及家属禁烟区内吸烟行为控制较好。强化健康教育,探索健康促进工作方法
4.1 履行职责,健康教育融入医护工作常规。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改善患者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与情感上困惑,而且还能促进良性医患关系[12]。在门诊医生的诊断桌上,我院常规备有各种健康教育处方,医生在看病同时对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实行“一病两方”(药物处方、健教处方),在病历上留有健康教育记录。在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把评价贯穿于其中,可针对健康教育预期的目标和效果进行整体或分阶段评价[13],目前医保覆盖面广,医疗条件改善,患者的健康意识增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医护人员应根据调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多形式、系统化和个性化健康教育[14]。我院在每个病区、每个病房都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的责任医生和护士,实行患者入院问卷制,了解病人需求,针对性开展健康宣教,每份病历中都有书面的护理健康教育内容。病区每月举办工休咨询座谈会,向病人进行集中健康教育,病人出院,开展电话回访跟踪宣教。每月开展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反馈教育效果。
4.2 以人为本,健康课堂一条龙服务。医院应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医疗、保健、预防、护理及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促进群众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健康行为的改变,针对不同人群设立特色课堂,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15]。每月开展一次孕妇课堂,准妈妈与各位专家面对面交流。每周开展一次爸爸课堂,以传授科学育儿的方法与技巧为主要内容,对每一批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妇保科开展孕妇支持活动,儿保科、眼科定期开展儿童营养俱乐部和亮眼俱乐部同伴支持活动,院部利用“三八”“六一”等特殊日子到城区、周边乡镇的托幼园所、居委会、大专院校开办幼儿家长学校、妇女学校、青春期及更年期健康学校,以专家讲课、咨询、放电教片、发放健教资料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让群众受益。
4.3 寓教于乐,开展健康教育大型活动。只有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改变不良行为和卫生习惯,提高人们自我防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16]。我院面向社会每半年举行两次大型孕妇健康咨询活动、两次大型儿童健康咨询活动,注重通俗性、互动性、参与性,在常规免费健康体检、专家讲课、义诊咨询的同时,增设了许多趣味的游戏项目,如孕妈妈绘画比赛,准爸爸扮演孕妈妈生活体验表演,准爸爸婴儿护理技巧比赛,营养配餐比赛,家长亲子游戏等等,吸引了广大妇女儿童的积极参与。每年“六一”期间,在全市0-6岁学龄前儿童中,连续举办了十一届“荆州市健康儿童评选活动”,活动规模大,受众面广,为儿童搭建健康成长的服务平台。
4.4 形式多样,加大健康教育普及力度。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宣传板报、广告牌等健康教育硬件设施进行了一定的建设,但与实际工作需求仍旧有一定的差距[17]。我院根据妇幼专科疾病特点,把健康科普知识制作成适合乡镇群众观看的健康科普片,在电视台滚动播放。在当地报刊签约固定版块,开设健康专栏,刊登各种科普稿件。在社区居委会、大型托幼机构设立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12个,定期刊登有针对性、普及性、通俗易懂的健康知识,改变大众健康观念。与
市总工会合作,举办月嫂培训班,与团市委合作成立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工作站”,创办《荆州市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工作站简报》,编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组织培训讲座,开设咨询电话及网上咨询。我院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深入门诊、住院、社区、社会性宣传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彰显了省级健康促进医院的创建成效。
参考文献
[1]赵芳.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0,29(1):57—59. [2]陈宇琦,庄润森,曹黎,等.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院,2010,14(7):78-80.
[3]王磊.健康促进医院:新形势下医院建设的发展方向[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2,7(4):272-275.
[4]李英华,聂雪琼.2008年与2012年全国健康素养调查方案对比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2)176-177.[5]冯江超,李林.本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6):187-188.
[6]杨国胜,李志远,于志新,等.专科医院实施常态化医疗质量巡查制度的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2,9(6):141-142.[7]高永海,张力争,祁业敏,等.河北省沧州市健康促进医院创建实践与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2)1150-1152.[8]王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努力提高职工素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6):152-153.[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POWER:a policy package to reverse the Tobacco epidemic[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8. [10]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2013[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3. [11]胡恒发,陈清.2010年杭州市余杭区医疗卫生行业吸烟行为与控烟知识态度现状调查[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l,45(9):862-863.[12]吴颖.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8):633-637.[13] 杨琴燕.浅谈医院健康教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58.[14]黄仕明,袁莉,李江旭,等.COPD患者健康知识认知与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及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79-80.[15] 高永海,祁业敏,崔国光,等.沧州市妇幼保健院妇幼健康大课堂的实践经验与社会效益[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6):573-575.[16]彭西凤.浅谈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78-79.[17]刘佳莉,岳荣.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24(5):1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