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普分析之十四: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基普分析之十四: 基普分析之十四: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来源: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 2003-06-12 08:55:09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引导投资向 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流动,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全球化的进程。知识的占有和先进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 发展的关键。它不仅改变着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竞争力量的对比,更深刻影响着发展中国家 未来的命运。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及其产业标准 所谓知识经济,按照 OECD 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 经济。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 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归纳起来知识可分为四类:一是知道是什么(Know-what),即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二是知道为什么(Know-why),即关于自然科学原理和客观规律 方面的知识;三是知道怎么做(Know-how),即所具有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包括技术、技 能、技巧和诀窍等;四是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即能够及时有效地利用有关专家的 知识。按照这一定义,OECD 组织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第三版),提出了知 识经济产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The knowledge-based industry,简称 KBE)的产业标 准,具体如表 1: 表 1.OECD 知识经济产业标准
OECD 知识经济产业
一、技术密集性制造业 1.高技术产业 2.中高技术产业
二、知识密集性服务业 1.邮电通信业 2.金融保险业 3.商业服务业
对应 ISIC 代码 353+30+32+2423+33 24+29+31+34+352+359(不包括 2423)64 65—67 71—74
二、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作用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了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建 立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大了科技与知识的投 入。知识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在发达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 世纪八十年代 至今,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平均提高了近10 个百分 点。目前,OECD 成员国知识经济产业增加值占全部企业部门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 26%,其中美国、德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经超过了 30%。知识经济发展还为传统产业提供了先进 的技术和设备,使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了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据有 关研究机构测算,OECD 主要成员国 GDP 增长的 50%以上是由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此外,
第二篇: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对比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对比分析
摘要: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同时又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将经济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综观几十年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金融全球化已成为其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金融全球化从整体上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备受各界人士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与其相伴的蔓延效应使金融危机迅速扩散,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国际金融动荡已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世界各国利弊兼而有之,机遇与风险相伴。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深入认识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应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金融、世界、国际、贸易、一体化
一 中国金融市场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成为了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十分依赖国外市场,海外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显著;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外需拉动。正因为这样,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广泛辐射之际,中国亦免不了受到重创。而现在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颇大,也将会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尽管我国金融市场在这些年来得以迅速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诸多问题也日渐显现。首先,我国金融市场的金融结构不完善。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失衡问题愈加突出,这将大大制约我国金额市场的整体发展劲头。据查资料了解到,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组织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组成:商业银行、股票、证券以及区域城乡合作金融。虽说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然而,从横向对比来看,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中仍然处于一个十分低的位置,尤其是证券业和保险业二者的发展明显滞后。同时,我国金融市场的主 体不够成熟,金融工具的种类很少,且其运用的频率也很低。此外,还存在金融市场交易价格不合理的状况。其次,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十分不稳定,波动剧烈。就货币市场而言,银行间同业拆借波动性大幅增加;从债券市场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波动幅度也增加较大。可见,稳定金融市场价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者,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很薄弱。我国的金融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并未形成一个有较强约束力的监管系统,这样一来,许多金融市场中的纠纷等无法可依,给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埋下隐患。此外,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并不规范。很多市场主体并未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而是抓快不抓好,追逐短期利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较为严重,投资者自身素质不高,极大地阻碍了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进程,不利于金融市场稳步改善。不仅如此,我国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运行不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堵塞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受阻,影响了货币政策效果的正常发挥。而且除了货币政策功效受限制以外,我国政策性金额机构的作用也没有尽可能地施展出来。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潜力有限,这是源于我国乏力的金融创新。同发达国家相比较,不难看出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力明显不足,金融工具种类少,投资者可选择的金融资产组合少,这样一来,在加大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的同时,甚至还会让其对我国市场失去信心,抑制投资者的投资需求。诚然,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重重问题,但仍然有可喜的一面,即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发展态势良好,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二者配合较好,这对我国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想见,以中国为典型的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发展远远不足,金融工具稀缺,对资本的吸引力并不强。
二、金融全球化的含义与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含义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来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也是整个世界日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金融全球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义。归纳起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论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带来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认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规律和丰富内容。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独立于并在很大程度上背离实质经济的全球运动。与实质经济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2.趋势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是指因全球范围内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业开放加速而使国别资本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趋势;是资金或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紧密相关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一体化从不同侧面推动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银行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等;金融国际化包括各国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发展境外金融中心与外币拆放市场、资本项目的放开等等,反映其程度的关键是资本项目是否放开;金融一体化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贯通,并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和金融网络形成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无国界的全球金融市场,不仅各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机也全球化了。3.过程论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因国别资本或金融服务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国界流动而变得日益密切的动态过程;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是全球化进程中资本积累的金融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为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这是因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仅是一个金融活动越过民族国家藩篱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个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利的过程,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既表现为它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而且表现为它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尽管它在给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尽管它的发展历程可能存在曲折,但总体说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4] 4.一体化论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筹集、分配、运用和流动,包括国际金融机构及各国货币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统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货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场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从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机构国际化、金融业务国际化和货币国际化;从金融市场的结构来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外汇市场国际化以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法国学者弗朗索瓦·沙奈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结果,但并没有取消各国的金融体系,它们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体化并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国的金融体系支配着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规模所决定的,各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并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激活了;其次,这个整体的各个监管和监督机构是无能为力和不负责任的;再次,这个整体的各个市场的统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据各市场不同程度的差别进行交易来实现的。5.综合表述
上述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了界定,但是各个定义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实际上在上述定义中有一些观点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种趋势、金融全球化是一个过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或地区金融活动趋于一体化,等等。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具有广泛的内涵,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可以表述为: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业跨国境发展而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是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关联的一个客观历史过程。现状
各国经常账户余额占GDP比例(%)(2009年):
由此可见,与经常账户截然不同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形成资本账户顺差,而发展中国家却普遍陷入资本账户逆差的困境。
二 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种表现形式,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现形式,我们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分析。1.金融全球化的微观表现 从微观层次来看,由于金融活动是投资者和融资者通过一定的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动的全球化。金融活动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也全球化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呈现出不断加速和扩大的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从国际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来看,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三项业务的融资额,1973年为622亿美元,1979年为1450亿美元,年均增幅为15%;而进入90年代后,由1990年的427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23.5%。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达国家证券资本的年平均流出入总额,1976—1980年间为476亿美元,而在1991—1994年间已增加到6311亿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资规模更令人叹为观止,美国1970年的共同基金数为400个、资产总额约为448亿美元,到1994年则相应增加到5300个和21000亿美元。在全球外汇市场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约为2万亿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机构是金融活动的组织者和服务者。金融机构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机构在国外广设分支机构,形成国际化或全球化的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进入90年代后,世界一些国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各国银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随着近年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购并(即兼并和收购)浪潮。金融机构的并购与重组成为金融机构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全球金融业并购浪潮,造就了众多的巨型跨国银行。银行并购使全球金融机构的数量减少,单个机构的规模相对扩大,银行业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据统计在2000年以资产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前25家大银行的资产占1000家银行资产的40%,而1996年仅为28%。
第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目前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已连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场全球化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放松或取消对资金流动及金融机构跨地区、跨国经营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创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资方式与服务方式的创造,新技术的应用,新的金融市场的开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组织形式的推行。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的网络化。全球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已经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不间断交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有关汇率的政治、经济信息,几乎同步显示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银行外汇交易室电脑网络终端的显示器上。远隔重洋的地球两端以亿美元为单位的外汇交易在数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
第三篇: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090220139营销0903易先文
摘要:当前,全球面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加剧,世界经济正在明显下滑,加之国内突发自然灾害,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未来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得出宏
观形势上的判断:在新形势下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并要
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施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减缓和
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预测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受了近几年最为严峻的挑战和重大考验。由美国次贷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增速显著放缓;国内发生了年初的南方冰雪低温
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使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国际经济形势
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多的不利影响,但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农业特
别是粮食生产,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中
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价格涨幅趋缓、结构有所改善的较好态势。
2007年以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一场深刻的金融危机,并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从而
增强了国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危机使各国需求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
然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的“马车”,出口的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并表
现为工业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1~9月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
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的进出口、工业企业的增长速度,以及工业的效益出现了较
为明显的下行趋势。
国民经济增长的减缓在金融和财税两个方面得到了明显的反映。2008年9月,M1增
速继续下降,仅为9.4%,同期的M2增速降至15.3%,也保持着逐步下行的趋势。中长期
贷款的减少主要源于居民房贷需求的下降,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现金、活期存
款增速下降,资金定期化趋势加强,间接表明企业扩大生产经营的步伐放慢,另一方面也
反映出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减弱。从税收情况来看,9月税收收入增速下滑非常严重,同比
增速只有2.5%,将影响国家经济的调控能力和发展潜力。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
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
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
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
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
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
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然而在2008年的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保八的增长目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万亿投资计划正好符合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政治需要,东、中、西三大地带都各得其所,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中部和西部地区更具有非凡的意义,拉开了中国中部和西部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的通道,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四万亿投资计划极大地改善着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前提。从今年GDP增速看,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四万亿投资计划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已经形式的项目在2010年将产生最直接的带动效应,这也是中国经济2010年实现稳定增长最确定的主导因素。近3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是通过出口来实现的,2008年下半年的形势使中国出口急速下滑。于是提高出口退税率,尽可能保证出口企业正常运行成了经济保增长,社会保就业的必须性选择。但出口退税受益最大的不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产品,而是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钢铁有色电子器件等行业。进入2009年6月后,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如服装纺织等产品重新出现大量订单,一时间珠三角从出口难转而大呼招工难。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决策层对中国经济的产业走向把握不准,没能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
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正已经成为中国各种社会矛盾的总根源,也是中国居民消费潜力不能得到释放的总根源。中国政府在2009年显然对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更有意义的是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中国政府的做法再一次证明,没有纯粹的经济,经济永远与政治相伴面生。最具普适意义的民生政策是农村医保、社保的推出,让农村居民开始敢于消费,于2010年元月实施的《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的实施将更将效地释放居民的消费欲望。然而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止步不前,贫穷学生因经济困窘出现了多起悲剧故事。医疗领域虽有推进,但距离看病难的解决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就近几年中国的基本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经济总体态势是谨慎乐观的,以下几点是通过分析总结出来的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
1、实体经济平稳增长。
2011年,中国经济的实体经济将会平稳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进入稳步发展期,这些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中部和西部,而且大部分都是直接关系工业化、城市化、城乡统筹的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这些项目将极大地带动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也是2011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最大最可靠的稳定器。
2、居民消费开始结构转型,农村消费可能萎缩。
2011年中国居民的收入将出现较大幅度增加,这为居民消费实现结构转型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但是2011年很可能仍然是城市居民消费增长快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民收入至今还没有能找到一条稳定增收的路径,但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国有企事
职工工资的普涨来带动,因此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很可能会出现萎缩。但城市居民的消费转型将会以享受型消费增长为显著特征。
3、除与基建相关的产业外,中国产业不会有质的变化。
2010年,调整结构已经成为工作重心,但是结构调整的前景并不乐观。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还没有作好依靠内在质的提升来发展企业的准备,他们更习惯于依靠量的简单扩展来发展,而中国广大的中西部市场也为这种量的简单扩展模式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再就是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根本还没建立起来,虽然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增大,但制度体系没有变化,在现有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下,中国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创新是很难突破的。
4、外贸不会有明显改观。
由于欧美经济在2010年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所有中国出口外贸的形势并不可能出现明显改观,相反在欧美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更为频繁的形势下,中国外贸的形势会出现更为严峻的局面,但总体上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极可能是小幅下降或上升。
5、汽车家电相对平静。
2011年中国汽车家电产业很难再现2009年的盛况,原因在于蓄积已久的城乡居民汽车家电消费基本上在2009年释放完毕,而新的消费周期的来临还需要四万亿投资计划项目完成之后才会出现,预计很可能是在2012年左右。但由于国家已经下大力气致力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问题,因此,汽车家电的增长应该比较平静,比2010年很可能是小幅增长。
6、新型服务业将成为就业的重点。
生产力、产能结构、消费增长、出口环境等因素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容量已经很难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我国经济实现升级换代过程中,技术密集型兼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是重点,但更需要高度重视发展新型服务业。居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带动消费的升级换代,享受型消费将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发展方向,因此围绕享受型消费的新型服务业创新应成为我国未来就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雪松等.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报告[N].2009.1.[2] 范建平.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N]。2009.1
[3]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2010年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N].2010。7
[4] 陈佳贵.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J].2010.12.
第四篇:中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分析
2012年12月
【摘要】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冲击着传统的工业经济,并将成为21世 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全球信息化大势所驱的影响下,我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不断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及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关键词】 :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一. 我国信息产业及信息经济发展的特点
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产业,我们通常称之为信息产业,又称为第四产业。它包括了三种类型:生产和分发信息及文化产品的行业;提供传递或分发这些产品以及数据或通信方法的行业;处理数据的行业。又分了四个行业:出版业、电影和录音业、广播电视和通信行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
而对于信息产业的特点,总括来说:
1、综合性强。信息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第四产业。它不仅包括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通信业和信息服务业,从广义上讲,还应该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传媒。按照我国现行体制,这些行业都由有关部门分管,并实行行业管理。但信息服务业的行业管理问题还有待明确。
2、应用广泛。信息产品不仅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等各个应用部门具有广泛的联系,而且还涉及到社会成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产业具有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别的特点。细致来说:1.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它的本质就是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为职能的产业,其特点是以脑力劳动为重点的大量知识、技术的开发,它由许多新型的知识、技术、智力型企业组成。
2、信息产业是高创新性和高渗透性相结合的产业,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70%—90%的经济增长是靠创新引发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具有高度的创新性。
3、信息产业是产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产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高产出,而且还促使规模经济的行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
4、信息产业的风险性高,研究和开发信息产品需要巨额的资金,并且由于创造发明成功率的不确定性,巨额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无归,正是因为产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产业的高风险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5、信息产业是具有高带动性的产业。因为信息技术的高带
动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发达国家第一大产业,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信息经济的特点:
1、产业结构是低耗高效型,以新兴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尖端信息产业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点,会使劳动生产率获得几十倍、成百倍的增长。
2、企业结构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传统的企业结构都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企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投资少,效率高,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全面发展。
3、劳动力结构是脑力劳动型,由于新兴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
4、能源结构是再生型,如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它们不仅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经济、干净、效率高;原材料结构是多功能型,主要有各种的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精密陶瓷、生物电路片、以及半导体、超导体、各种性能合金等。
5、体制结构是小型化和分散化,并不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程度降低,相反,通过信息化,生产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会化了;消费结构将是多样化,由于信息经济的生产机动灵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费品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化,如服装业采用机器人和激光裁剪一样。
二、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一)通信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近2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以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其中广播电视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固定电话通信网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电话网位居世界第三,数据和多媒体通信网络的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趋势:业务比重将由语音向数据和互联网服务转移;通信网络宽带化;价值将从低层接入向高层次应用递增;传统产业开始涉足互联网,互联网经济的时代将真正到来。
(二)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等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增速不断下滑,销售收入增速大幅下降,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用外资额明显减少,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趋势:微电子技术向系统集成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向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发展;网络技术向多业务、高性能和大容量方向发展;通信技术向宽带化、个性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显示技术向大屏幕、平板方向发展。随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的变迁,我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跨国公司纷纷入驻我国,加大了对我国的投资力度,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大规模地向我国转移。具有相当实力。
(三)软件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增速明显,规模和影响力逐步扩大。我国软件产业起步于80年代初,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和小规模生产能力。然而,总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人员分散、抗风险能力差。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软件技术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国家的关心和扶持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必备的技术基础,同时也造就和培养了一批软件技术人才。
趋势:网络化,最近数十年,电脑技术和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网络的影响力已经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互联网把世界各地的电脑连接到一起,网络成为一个崭新的平台,各种基于网络的软件飞速发展起来;全球化,航空和运输业的发展,让世界各国人们感觉相互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世界各地的人们如此之近,仿佛同处一个地球村;开放化,一方面是标准的开放化,全球软件商共同遵循开放标准,保证软件产品的相互兼容,保证软件市场的平等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是源代码的开放化,开源软件运动大大推动了软件产业的创新,逐渐成为全球软件产业的潮流;服务化,以用户为中心,通过软件不断升级和其他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不断变化需求的软件模式,软件的服务模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关注。
(四)信息服务业的现状及趋势
现状: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互联网信息服务、电信增值服务等信息内容产业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和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娱乐生活性服务领域,对于面向机构用户的咨询与调查、数据库建设等服务,市场关注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多数企业都在相同或相近的领域进行重复建设,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大同小异,创新性应用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总的来看,素质普遍较低, 尤其是市场经营和国际化管理的高级人才不足;体制、机制不顺,目前来看,中国还没能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规划。
趋势:纵观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在今后几年里信息服务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新兴的业务将在今后几年里迎来发展的黄金期,在国际和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趋向融合。以往非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间存在较为清晰的边界,随着各个领域技术向应用服务的发展,三者之间将逐渐渗透和融合,融合的业务和应用,成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热点。
总之我国信息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出台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夏大慰.面对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9卷第五期
[3]江泽民《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4]百度百科.信息产业、信息经济
第五篇: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
摘要:
2012年的脚步已经离去,经济发展虽然在2012去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运行机制出现了变化,但是,进入新纪年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各方面严峻的经济形势。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词: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国经济问题2013经济预测决策
正文:
年初以来,欧债危机出现反复,发达经济体陷入低迷或衰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对发达国家依赖程度较深,经济收缩步伐明显加快。同时,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对全球增长贡献的上升,我国经济减速、进口收缩对全球经济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明显扩大,世界经济中的“中国因素”日益凸显。本轮经济回调中,中国将面临来自本国内外部的种种经济形势和压力,如何在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完成中国十八大提出的经济目标,对于中国来说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中国面临的外部经济形势
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形势险象环生,主要国家经济大幅衰退。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遇到严重困难。针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中国政府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实施了“保增长,调结构”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总额达4万亿元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改善民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和促进城市消费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成功地扭转了经济下滑的态势,复苏强度明显强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并将持续下去,复苏经济呈现“V”型走势,然而,中国的经济形式仍不容乐观,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也是极其明显的,例如:经济增长保持着对政策的高度依赖性;经济结构的调整任重道远,依靠投资为主要拉动力量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得到改变
今年以来,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内主动调控房地产市场和化解投融资平台风险,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经济运行逐步企稳,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7.5%。展望2013年,国际环境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国内经济运行处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重需求政策与供给政策结合,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增强政策弹性和有效性,着力破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
难,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竞争优势,推动增长动力转换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012年,我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逐步实现软着陆,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共同作用下,实现经济企稳和温和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1、消费增长仍较缓慢
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我国已进入劳动力增长高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下岗失业人员数量较大,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上年增加较多,就业和再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过快,资产价格泡沫扩大,影响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房地产发展20年,产业早就渗透与中国经济主体中,开发商资金多来与银行贷款,购房者多通过银行贷款消费,房地产直接或间接的与银行捆绑在一起,如果房价降价出现不保值的预期,很多贷款消费者会出现恐慌和抗议而引发社会危机;情况继续恶化就会发生还贷者不还贷引发的新的次贷危机;而房屋开发商最后会拿房屋抵贷,让银行成为房屋的所有者,迫使银行破产。
3、为了配合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很多地方政府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纷纷以财政信用为担保建立融资平台从银行大量借贷。
如果未来依靠土地出让和税收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出现大幅下滑,则有可能直接威胁地方财政偿付能力,导致融资平台难以履行其偿债的义务,形成银行不良资产5、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
其中包括外贸结构调整,外贸结构调整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出口。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再度抬头使得我国出口环境日趋艰难,而经济发达国家在饱受金融危机痛苦之后,生活消费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如今各国居民储蓄率都在上升,西方国家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减少,最终也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对于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小的打击。
三:2013年国内经济状况
我国当前经济处于恢复性上升期,全年走势平稳,但是继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国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宏观政策面临新的挑战,“促转变”、“调结构”任重道远,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同时切实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遏制垄断行业的人为涨价,减轻通货膨胀压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在内需中的比重、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持续推进“节能减排”等措施减少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加快经济恢复的步伐。
对于2013年经济状况,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延续12年四季度反弹趋势上,另一方面全面落实新政府的经济社会施政纲领,这直接彰显中国宏观经济中的中国因素,GDP增速在内需持续发力和外需逐步稳定的作用下重返9%,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十分脆弱、结构性趋势力量依然较大、中国宏观经济传导机制的变异等因素,2013年依然是充满朝气但却十分复杂的一年,宏观经济仍然面临大量风险的一年。
1、世界经济虽然充满变速、虽然依旧不看好,但是随着金融环境逐步改善、悲观情绪提前释放,新兴经济体和美国经济的稳定以及全面新一轮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2013年世界经济将在波动小幅回暖。
2、第二个方面新政府换届之后,宏观经济政策不仅将延续2012年的积极定位。
3、在融资困境缓和、房地产政策的常态化、政策宽松等因素的作用下,2013年固定投资增速将明显提升,中国发展阶段和储蓄投资关系依然需要高投资增速。
4、在收入增速持续提升和消费政策的作用下,2013年消费将保持消费态势持续上扬。
从这几个方面我们会看到,中国目前出现一些变化,出现一些趋势性的变化,但是在目前这种危机冲击下,中国依然有很多的变化是周期性的、暂时性的,那么中国的实力、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所以我们没有道理悲观,2013年应该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步入新结构、超越新常态,富有朝气的一年。
四:决策性建议
相对于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重大的不确定性,2013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内部最大风险还是政策风险,政策的风险最大体现在投资方面,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消费、投资,可能投资不确定性还是最大的。正式换届以后中国往往出现很大一轮投资反弹,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1.保持相对宽松、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在2013年的政策选择上,中国仍将推行“宽财政、稳货币”的政策,宽财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财政赤字扩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2.开启新型城镇化的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定位必须打破目前“房地产难题”,同时破解目前的投融资困局。
3.货币政策应当保持续稳定位与积极操作的组合。关注食品推动的价格上涨的问题,同时民生问题应当用民生的政策加以解决,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补贴可以推行。
4.强化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和加强中国中端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应当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要点之一。因此,强化中西部大学生就业应当上升到更高的战略
层面。
五:小结
鉴于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复杂性,中国需要强有力的、独立的政策机制和管理者。中国的金融部门需要发展,利率需要放开,资源要得到更有效地分配。这都需要时间。此外还有地方政府的投资工具、通胀以及整体投资水平过高等问题。但前景有赖于基础、信心和政策。目前,在中国,基础不错,信心恢复能力强,政策选择仍然充足。“一切修复工作都将在空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