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社区教育,建设现代生活
——武汉市青山区社区教育探微
“所谓社区教育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从人的生存环境看,教育分为三类:学校教育——存在于学习环境,由初等、中等、高等学校提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组织教育——存在于工作环境,由职工的从业单位提供,通常具有突出的功利性;社区教育——存在于生活环境,由居民居住、生活的社区提供,它对社区成员具有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综合性和促进生存能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的人文关怀。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基本特征,所以,它是对国民实施普遍性现代化素质教育的最佳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试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基于以上认识,从1999年伊始,武汉市青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在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政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方略,整合各项教育资源,紧贴民众需求推动开展了序列的特色教育活动,提高了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建设的发展。现将我区发展社区教育的认识和做法进行小结,以求教于方家。
一、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发展社区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社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建立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是中国社会持续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建设小康社会,要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经过努力,到2020年,我国从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0至11年,也只是进入高中的水平。由此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全民素质,必须发展社区教育。其次,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依托社区教育? 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人们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我国的信息化就可能受阻。要排除这种“文盲”和阻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只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而社区教育是最好的载体。第三,为社区民众提供教育服务是我们的责任。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率的提高,人们工作节奏加快,工作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与此同时,人们收入逐步增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在基本满足了物质生活需要以后,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不仅要求有良好的社区环境,更要求有良好的社区教育。东汉的王充说过“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英国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人们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的力量在于知识。面对人们享受生活、健康人生的需求,作为政府,我们应该创造条件,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而社区教育是满足这种需要的重要途径。武汉市青山区的社区教育正是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贴紧需求,务求实效,我们首先在社区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居民思想文化、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方面的素质状况,并通过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座谈会、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征求人们具体的文化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社区居民经过培训教育后应该达到的价值素质目标,从而据此制订社区学校教育培训活动计划、内容及开展的教育培训形式。其中以创建“学习型家庭”为抓手的“学习进万家”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欢迎。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社区教育 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综合国力的竞争更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竞争。21世纪我国面临着国力竞争的强大压力。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掌握知识技术的人,这就必须提高全民族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专业人员。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强调每个人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而这一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需要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衔接起来,需要把工作的、职业的培训与社区教育衔接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目标,其中文化目标中包括了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学习要覆盖全民贯穿终身,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人本身的发展,包括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发展;二是人从学习型社会中及时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营养,在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建设小康社会其他目标实现成为可能。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于学习。形成学习型社会不是随意提出来的,而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今天的产物。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由此产生了普遍多样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因此构建学习型社会势在必行。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农业经济阶段,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龄到14岁左右就可适应社会需要,大约是初中水平;在工业化时代,接受教育的年龄到22岁左右,是大学毕业的水平;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年龄段到80岁,已经基本进入了终身学习的阶段。《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天发展社区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为了明天人的自由发展。
三、社区教育成为人们最佳的生存发展方式
1、学习是人的本能本性。由于人的生理结构(大脑)和文化属性,决定了人天生是一种学习的动物。历经亿万年进化发展的人脑,为我们认知无限发展变化的世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必须“有一种东西去激发、引导它们……这种东西就是学习。”学习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正是学习和创造,让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的主宰。也正是学习和创造,决定了人自身永无止境的发展和世界的飞速变革。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未完成性。人不仅是生物人,更是社会人、文化人、学习人。人类不但有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诉求,而且人的生物本能也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个没有经过文化意义上学习的人,不能称为一个完全的“人”。学习决定人成为“人”。事实上,人必然需要一种力量来推动他从未完成状态向完全的“人”过渡,尽管这种过渡可能永远没有终点,这种力量就是学习力。你是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往往取决于你的学习力潜能的挖掘、培养和提高。
2、人的每一步发展都须靠学习实现。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式,是学习让我们体味到人生的幸福。学习化生存——最佳的生存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途径,通向哲明、睿智、丰富、幸福生活的途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而今迈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的信息化,使人类劳动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知识经济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只有不懈地学习,才能适应当今的劳动,只有不懈地学习,才能使用花样翻新的劳动工具。在当代社会,要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施展你的能力,增强你的技能,更新你的知识,而这一切均离不开学习。对于门槛低,求学方便灵活的社区教育当然是个体学习者的首选。
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城区 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的基本特征。从世界范围看,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国家都先后提出要建设“学习型国家”。1991年4月美国政府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大战略”,其中第三项战略就是“把美国成就为人人学习之国”,第四项战略就是“把社会变成大课堂”。新加坡不久前提出建设“学习型新加坡”,他们在教育投入达75亿新元相当于人民币3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5%的基础上,又设50亿新元相当于人民币250亿元的“终身学习”基金,鼓励全体市民终身学习,提高素质。
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惜花费巨额资金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呢﹖ 大家知道,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习的竞争。20世纪发展起来的核能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等5大尖端技术和一系列高新技术,引起了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有许多新知识、新技术大多数人还来不及消化,还不会运用,一批新的技术又涌现出来了。21世纪新技术的运用和影响将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因此,创建学习型城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建学习型城区,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大教育观念,在各级政府和每个公民中提倡人人学习的观念,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此我们武汉市青山区在政企共建,资源共享的方略下,制订和颁布了“建设学习型青山”的社区教育行动方案,用制度来保障社区教育的实施;以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为抓手,开展了序列的教育活动,努力形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到婴幼儿、成人、老人等贯穿人的一生的、比较完善的现代城区终生教育体系,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的学习氛围。青山的社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他育与自育相结合,自育和自律相结合;提倡人人当先生、个个当学生,促进人人参与、人人提高,通过自我教育形式,培养社区居民主体意识,最大程度调动居民大众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促进社区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启迪民德,开发民智,学有所获,增强实效 青山的社区教育坚持紧贴需求、服务大众,既讲道理,促进自律启迪民德;又办实事,释疑解惑开发民智。如社区学校的职业技能培训、青少年特长培训、中老年卫生保健知识培训、亲子教育讲座都是极受居民大众欢迎的教育培训活动,不少社区学校都有生动的实例不胜枚举。坚持紧贴需求,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开展务实培训的做法,突出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突出了教育在社区中的地位,取得了教育实效,促进了社区教育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更焕发了社区教育的生命活力。
2)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学有所乐,提高生活质量 文化休闲教育是受社区全体居民欢迎的活动,不论社区教育进入何种阶段,学习化社区达到何种程度,社区文化休闲教育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大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社区成员虽分属不同的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但是提高生活质量、愉快生活是其共同心愿,青山区社区学校有针对性的、娱乐性的、寓教于乐的非正规教育形式和科学、规范的教育形式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求乐求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热情,增强了社区教育的影响力和教育效果。3)促进居民崇尚文明,热爱知识,利于学习型社区建设 青山区以社区教育为载体,以知识科学健康文化娱乐为导向,营造学习氛围,根据人们衣食住行、优生优育,职业技能、闲暇娱乐、卫生保健等多方面多层次需求,依托社区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五进社区”?的活动,引导居民热爱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觉加大文化教育投入,将知识和科技融入生活,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学习化家庭、学习化门栋、学习化社区建设。4)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人的民主意识的发展与社区发展的互动。贴紧需求,贴近生活的社区教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居民突破传统生活空间和封闭的生活方式,走出家门,走出门栋,走进人群,融入社区,以集体娱乐和学习活动为纽带,在学习中交往,在娱乐中沟通。同时,开辟广泛的民主渠道,如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青山社区教育学院网站论坛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广泛宣传政府开展社区教育的主张,深入到群众中去谈心、对话,及时了解民意,倾听建议,使社区教育有效地为居民服务,从而增强了人们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归依感、责任感。青山121社区在开展社区教育短短几年中,尽管社区成员贫富不一,追求各异,但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化,居民的主体意识、社区自治意识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博爱,诚信,互助,宽容”的社区精神,成为营造文明、健康、宁静、祥和的121社区生活环境的良好思想基础,也是121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青山121社区教育的实践被海峡两岸三地的专家称为“社区教育的典范”。2003年12月武汉市青山区光荣地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有关资料报道,德国有36%的家庭平均订阅报刊4份以上,每4个成年人中至少有一人在职业学校进修,他们以“一辈子都读书”为荣。学习、培训已经成为德国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直接造就了德国发达的社会经济。因此,我们要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并加以改革创新;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要充分调动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尤其是社区和企业的积极性,积极地、科学地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形式的社区教育。中华民族素有兴学重教之传统,正在走向强盛的现代中国人应当铭记先贤教诲,抖擞精神,融入到社区教育的大环境中,尽早将中国建设成学习型社会,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青山区社区教育实践推展之初探》,作者:贺一丁 《学习化生存—你别无选择》,作者:赵幼华 《展望21世纪我国社区教育》,作者:厉以贤第二篇:34.发展社区教育_建设和谐社区
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和谐社区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观前街道党工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每一个个体活力的发挥和积极地参与,必须通过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探索社区教育的新路,培养和造就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个体,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观前街道地处苏州古城中心,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截止今年6月底,总人口5.5万,辖8个社区。总人口中,本地常住人口4.2万,登记外来人员1.3万。其中,常住60岁以上老年人9565人,领证残疾人654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252户,下岗失业人员8447人,社区矫正对象、法轮功分子、涉毒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等各类重点人头153人,社区教育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近年来,街道对照《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标准(暂行)》的有关要求,以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资源整合、载体创新四个方面为重点,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推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是实施一种开放式、终身制教育,实行地域性组织管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组成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辖区内多方人员广泛参与教育活动,做到既能把同处于一个社区内的不同群体联系起来共同兴办教育,又能把结合社会需求对居民进行教育贯彻落实到社区内每一个成员,形成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依靠、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
自2005年创建市社区教育示范区以来,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继续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的核心工程,深化社区建设、优化综合环境的基础工程,提升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予以推进。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居民”的工作要求,“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的工作准则,“共驻共建共享、互动互助互补”的工作方法,充分发挥街道“块”的综合优势,统筹街道内外、社区内外各种力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教育组织领导体系。一是健全领导机构。街道、社区均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干事日常管,居民代表、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履行起对社区教育的组织、协调、规范、指导职能。二是拓展组织网络。除了街道、社区本级层面的组织领导机构外,注重依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教育。今年,成立了平江区社区教育协会观前街道分会,利用区教育协会丰富的教育专家、学者、知名人士资源,以及本街道辖区的教育工作者、志愿服务者队伍,积极开展社区专项教育活动和志愿义工活动,探索社区教育社会办的新路。三是建立规章制度。社区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街道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管人管事,用制度来保障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目前,街道建立有社区教育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评估检查和专项督导制度等等,做到社区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有部署、有考核。
二、强化阵地建设,夯实教育基础
为适应“教育社区化,社会教育化”的发展要求,街道抓住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主动牵头、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民学习需求的社区学校教育阵地,推进了社区居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筑和完善,实现了社区点上的教育资源向面上的工作优势的转变。
一方面,街道强化了社区学校基地建设,使社区教育阵地彰显特色。在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社区团校、社区职业培训基地、街道国防教育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政学校、社区老年文化培训中心等阵地建设上各显特色,形成了与各类正规教育的互补,为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搭建了舞台,凝聚了人心,营造了氛围。
另一方面,街道强化街校共建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了解决街道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与社区群众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矛盾,街道积极协调辖区中小学校向社区居
1民开放教育资源。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资源开放。按照就近就便原则,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房和体育馆等文体场馆和部分教学设施对社区居民开放。依托学校,深化教育活动。组织大中学生深入社区家庭开展社会调查,帮扶社区困难群体,开展体验式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敬老院德育基地的结对服务活动。组织地区中小学校深入开展艺术表演、辩论赛、合唱、演讲等社区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与社区居民在交流中共同提高,实现社区教育的双向功能。
为了使辖区居民群众能够有一个方便、快捷、宽松的受教、参教平台,街道以社区服务的“5A理念”[注: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方式(Anyway)得到满意服务(Anyservice)]指导社区教育工作,对内挖潜,对外开拓,努力构建综合型、开放式、多元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基地。2005年以来,通过政府拔、社会筹、单位出“三个一点”的办法,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街道社区教育中心。2005年,为了适应社区教育的需要,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的原则,实施了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移址扩建工程,其中,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实际使用面积1000平方米,配套设置了报告厅、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教室、书画创作室、形体训练房、文体活动室等专用功能室,全年向辖区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职工开放。依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五所直属校”(党校、老年大学、人口学校、家长学校、新市民学校),设立了“八所社区分校”,创办了“十大社会教育基地”(党员终身教育基地、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双拥共建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科技科普教育基地、技能培训教育基地、健康生活教育基地、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累计受教育人群10万余人次。二是改造社区市民学校。虽然“省考核标准”对社区市民学校的建设没有硬件标准,但街道充分利用市、区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全方位推进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翻改建,普遍提高社区市民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街道8个社区市民学校本部的多功能教室平均面积接近80平方米,为各个社区全面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及特色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三是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街道因势利导,在“阳光观前”网站专门开设了社区教育专栏,对社区教育的组织队伍建设、政务信息动态、共享资源情况、培训活动内容、社情民意调查等定期更新,及时发布,探索开辟社区教育的新途径。
三、整合社会资源,打造教育特色
观前街道地处全市商贸、文化、旅游窗口地区,一方面区位优势独特,区域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流动人口集中、弱势群体集聚。街道围绕在职人员的岗位进修培训、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技能培训、老年人群的社交才艺培训、弱势群体的生存能力培训、外来人员的进城生活适应培训、青少年(含未成年人)的校外素质培训,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充分把辖区资源为我所用,着力加强了“四类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坚持健残相融、真挚关爱,积极开展残疾人教育培训。在全国首创了残疾人日间精神康复站,为残疾人提供包括家庭病床、双向转诊、技能训练、就业指导、精神病知识教育、康复训练、辅助就业等方面的服务,开展对残疾人的技能和就业指导以及对残疾人家属的身体及心理护理技能讲座等一系列培训教育活动,把为残疾人的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从功能训练拓展到精神慰籍,得到了中残联、省残联的充分肯定。目前通过日间康复站有意识的培训、引导,已有20多位残疾人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实现自立自强。二是坚持健康引导、提升素质,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教育。街道依托举办了20年的装驾儿少服务中心,建立了全省首创的苏州市第一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课外基地——“阳光乐园•青少年成长之家”。通过心语心愿、小鬼当家、吴韵飘香、成长快乐四个各具特色,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活动室和道德法制课堂举行丰富多彩,适应未成年人身理和心理需求的活动,吸引了广大观前地区的未成年人,并赢得了家长们的欢迎。基地还与街道辖区内的中小学合作,进行资源整合,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做
出了贡献。自青少年成长之家成立以来,累计参加活动超过了7000人次,使这里成为了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二课堂。三是坚持平等相待、亲情服务,大力加强外来人员教育。2003年,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外来人员之家”,立足于解决外来人员本人就业、小孩子读书等问题,并侧重为外来人员开办法制课堂,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今年7月,《新华日报》专题报导了街道社区外来人员接受法制教育、回报社会自组巡逻队保一方平安的事迹。四是坚持心手相牵、同奔小康,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培训。街道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心连心”就业援助站,除了每年组织开展各种招聘专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外,还和辖区的专业培训学校联系,联手开办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班,帮助他们更新知识结构,掌握一技之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目前已累计解决了2306名登记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扶持了1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四、力求统筹协调,注重教育实效
社区教育的效果,体现在社区教育的覆盖面要广,社区的文明程度要高,社区的环境秩序要优,社区的治安状况要好。创建社区教育实验区,实质上融入了日常工作的各个条线。具体实践中,街道努力将创建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城市管理结合起来,与司法综治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同步推进,努力使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得了、感受得到创建的成果。
一以社区党建为龙头,增强影响力。社区党委是社区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街道结合“五个好”党组织建设,把建设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党员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引导党员带头参与学习、主动接受各类培训教育,力求以党员的身先士卒,带动影响周边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营造良好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氛围。目前,街道共有社区党委8个,新经济组织党总支1个,党支部98个,党员1897名。其中,被评为学习型党组织的占30%左右。
二以群众文化为纽带,增强凝聚力。积极弘扬邻里互助、人文关爱、共驻共建的地缘文化,以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金乡邻”为品牌,连续5年分别开展了以“金乡邻”命名的“花鸟艺术节”、“时尚生活节”、“社区邻居节”、“健康生活节”、“邻里亲情节”等一系列群文活动,以活动凝聚人,寓教育于活动中,促使广大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通过活动加强联系,接受先进文化熏陶,激发起主动参与各类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在从事社区教育志愿工作的队伍中,绝大部分骨干都是通过各类群文活动中挖掘出来的。而且经过几年的滚动调整,人数日益呈现上升趋势。目前,街道社区教育志愿人员数1300多人,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为主,并逐步有所侧重,形成了“八大员”(思想道德报告员、优良传统宣传员、校外活动辅导员、净化环境监督员、法律心理咨询员、科技文化传授员、家庭教育指导员、捐资助学协调员)
三以社会维稳为关键,增强说服力。街道商贸区、居民集中,各类违法犯罪人员比较多。针对社会治安的新形势,对辖区内的社区矫正对象、法轮功分子、涉毒对象、刑释解教人员等各类重点人头积极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安置帮教工作,引导他们早日回归社会。通过扎实的工作,这些对象的重犯率,包括社区矫正对象脱管失教、法轮功分子“反水”、涉毒对象“复吸”等方面的指标都明显下降,周边邻居对他们的容纳度和认同度都有所上升,使街道社区教育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观前街道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有不少问题。如在社区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现街道、社区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内容拓展上,还需进一步打开思路;在社区教育的力量上,还需进一步拓展加强等等。有必要在以下七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党和政府的领导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工作思路清晰。社区党委和政府把社区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有规划、有方案、有布置、有落实。建立以党、政领导挂帅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每年不少于两次研究部署社区教育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以区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培训、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婴幼儿教育、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四是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现有教育资源,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体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向社区开放。特别要依托社区内中小学、职业学校、成人学校面向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服务。五是进一步更新社区教育手段。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社区都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六是进一步充实社区教育队伍。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专职人员在现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街道有专人分管;兼职人员根据社区教育实际确定;发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表彰奖励机制。要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规范,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课程,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建立若干个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中心。七是进一步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关注弱势群体,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更多关注底层群体、弱势群体,满足他们的教育培训与学习需求。注重非正规教育,弥补正规教育制度缺失。注意研究有效填补我国大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制度安排的缺失,如社区学院。改善社区组织公共管理素质,推进居民民主管理和参与性发展。如可探索组织社区议事园、评议会、社区讲坛、沙龙等活动。努力使不同层次的人群学到知识,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
第三篇:谈谈科技发展与现代生活4则
1科技真的进步很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电脑的普及,网络的畅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下面我就说说电脑和网络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两个作用。
第一个对信息搜索、开阔眼界方面的帮助。平时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我就上网查信息;对于国内外的时事新闻,我更多时候也是通过网络来获知的。如果我想学习什么新鲜事物,也可以上网查教程,比如我最近对图像处理比较感兴趣,就下载了电子书教程跟着它一步步来学习掌握。说到网络上的电子书,更多时候会让我们想到小说,确实,从网络上下载小说电子书到MP3或手机上,非常方便携带,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拿出来看。另外我还开通了博客,它很大程度上也丰富了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学习上生活上的心得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享这些感受,还可以与全国各地的网络上的朋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第二个就是改变了人们购物的方式。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网上购物了。我在网上买的第一件商品是周杰伦上海演唱会门票。那时候因为票务中心的票早已售完,而那些网上持票商贩的票价又比实际票价高,选择网上买是逼不得已。但我还是发现了网上购物的好处,那就是方便,而且种类丰富,差不多你想的到的东西都可以再网上买到。
有了这次经历,我就开始尝试在网上买书,衣服,鞋子之类的,发现同样的东西价格真的比在实体店便宜好多,而且你可以点点鼠标就可以货比三家,而不是跑遍整个城市去比较。就这样,我体会到了网购的好处,买了很多东西。
这些都是科技发展了,电脑普及了,网络畅通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2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3伟人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一提起生活,我们总会想起衣、食、住、行,没错,这些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衍生物。科技的作用正体现在满足人类的这一类需求上,它极大地填补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并且尽可能地去满足人们的各种感官欲望,从这一层面来说,科技是促进了人类发展的。然而,仅仅得到了这种满足的生存状态能称为高品质的生活吗?当然不能,这种状态甚至不能被称作生活,只能叫生存。
而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商品的成本,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使我们更好的生存,但对于人类对于社会而言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较之于动物就是有其精神层面。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追寻精神生活,因为只有精神生活才能为我们提供对人生终极幸福的体验。为什么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会有“国学热”?为什么在那一个个现代化住宅小区的名字里总能找到传统文化的踪迹……这一切都说明人们无论何时都在寻找着一种能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自己最大满足的诗意生存,这种状态或许才能真正地被称为——生活!
现在科技的发展已不局限于生存,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拉近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我们能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研究出对抗各种疾病的疫苗,减少了人们遭受病痛折磨的机会。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实现了去太空旅游的梦想。
但是寻找归寻找,现在太多的人总是太容易被金钱绕花眼睛,被物欲冲昏头脑。他们终日穿梭于繁华的都市之间,忙忙碌碌的生活看似充实,而每当夜深人静时才蓦地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空虚。于是,寂寞、抱怨、烦躁也就在此时乘虚而入了。
因此,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优化之间绝对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其间有度的问题,也有其他的控制因素,在此就不展开说明了。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对待科技的态度我们始终都应该把握一个原则:过犹不及!
在我们国家,科技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航天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也还有一些方面存在不足。比如能源利用率,我们国家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科技和经济呈现出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其最重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促进效益增加和国力增强的有效途径。我国科技成果自身与市场脱节严重,缺乏成果转化时效性观念,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
因而我国一直在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一直在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国家应该重视科技的发展,而且我们每个人也应该重视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社会应该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
我们要具有用科学技术服务全人类的博大胸怀。迷信发展与社会生活向来就是一体化的。一方面科学技巧推进了全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技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盛的推能源。另一方面,人类社会也给了科技的发展供给了必须与环境。若无人类社会的存在,若无人类社会在其它方面的发展,科技也将无用武之地。此外,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的标志、一种文明的象征。蒸汽机的涌现标志了工业社会的到来,半导体的呈现又将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盘算机的普遍利用与互联网的出生更是标记着人类步入了一个簇新的信息时代。科技给整了社会带来了转变,带来了活气;相反社会的发展也在无形中推动了科技的一直前行。两者相辅相承,只有这样,才干共同地发展与前进。
然而,科学发展是把双刃剑。科技的每一次冲破都蕴含着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蕴含着不断增加的危险性。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随同着科学技术的宏大变更而来。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偏偏是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变得非常不牢靠。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往往又会对作为社会发展的实质的人的发展形成伟大要挟,科技提高为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产。也为主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科学技术是古代工业文明的基石。人类正是因为应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革做作,创造并实现了今天的物资文明。然而,人与天然之间的关联缓和、寰球生态环境恶化作为科技先进的伴生物,不断向人们提出警示: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之间又具备明显的二律背反性。所以,有名的科学史家萨顿说,就建设性而论.科学的精神是最强的气力。就破坏性而论,它也是最强的力量。汤因比说:“技术每进步一步,力气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总之,人类恰是在“常识就是力量”的巨大口号鼓励下从愚蠢走向文明、走向现代。同样,人类也正是在科学万能论的迷梦中静静履行了自己精神的“安泰逝世”。科技要发展,人类得生活,科学地发展,健康的生活,这必需成为我们接下来要研讨的很重大的课题。
第四篇:积极发展社区图书馆建设
浅谈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必要
根据200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第四条 公共图书馆建设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共图书馆分为大型馆、中型馆、小型馆,其建设规模与服务人口数量有对应指标。
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基层延伸十分重要。在城市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在农村发展乡村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只有把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基层,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社区图书馆是指建立在社区内,对社区居民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选择、整理并向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社区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贴近居民生活实际的服务方式,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提升社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大兴学习之风创造便利条件。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文化设施之一,无论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传递科学信息方面,还是在进行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社区文化与社区图书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社区内大力发展图书馆,开展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社会,参与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发展社区服务的重要切入点。
眼下,本市浈江区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腊石,石下,花坪,前进,金色江湾,区图书馆都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龙腾参与的项目都受到文化局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全区的图书馆会完善起来。
第五篇:社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社区教育发展五年规划
(2011-2015)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培训学院作为政府践行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培训机构,承担着教育资源整合、业务指导、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教育项目引进开发和成果推广的责任。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时代又赋予社区培训学院工作以全新的内容,因此要求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习新理论,并把理论付诸社区教育实践,开拓创新,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区,发展区域经济作出积极的努力。针对社区学院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及工作性质,在未来五年,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精神实质,现提出以下工
作规划。
一、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院能力建设
(一)提升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能力
未来五年期间社区培训学院要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尽全力开发鼓楼区有形和无形资源,并整合为再生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学习提供软件和硬件条件。联合区域高校为鼓楼居民的学历教育拓宽学习空间;为居民的远程学习搭建资源平台。统筹协调,筹措资金,争取政府相关部门(如:教育局、团委、关工委、妇联、科技局、劳动局、民政局、文化局、体育局、计生协、旅游局、各街道等)的支持,共同组建以开发有利于社区成员发展的教育资源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资源开发联合会”,互通有无,协作分工,制定章程,规定任务,开发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更多机会和方便;加强国内外社区教
育的交流与合作,以增强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
(二)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能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在其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一支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南京市鼓楼区是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社区教育工作上有其独到之处,尤其在课程开发、项目运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在全国社区教育中走在前列,并起到引领作用,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仍然存在学
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不足,虽有实践层面的经验,却缺乏理论的指导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社区教育开展及深入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其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未来五年,社区培训学院要在 在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建设方面有所探索而且要有所突破,尤其在职业素养培训、专业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培训、社区教育顶层设计培训、服务意识培训等方面加大力度,采用更开放、更灵活、更富有弹性的专业方式去培训引导社区教育
工作者,加速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以引领社区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进一步提升对社区居民的培训质量
(一)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培训
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区成员实现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社区教育的培训指明了方向。社区教育要深入人心是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努力的艰辛过程。形成全民自觉学习并能坚持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需要加大对居民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只有努力把自身建设成为其他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铺路,高效进取,指导居民学习的学习型组织机构,才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根据形势和居民需求,我们将陆续开展有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科普、职业道德、礼仪、环保、低碳减排、安全等方面的教育,采取全方位、宽渠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以提升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社区居民技能培训
由于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量外来劳动力会涌入城市,新生劳动力逐年增长,尤其是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的挑战,势必会有很多社区居民将面临下岗、转岗和再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区培训学院要承担这些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其新的职业技能,使其重新上岗就业,在维持自己生存的同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目前,我们对社区居民已经开展了一些简单技能的培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技能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未来五年,继续发挥与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一体办学的优势,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尝试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提升其培训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继续做好对下岗、转岗和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使其拥有新的技能重新上岗;探索对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尽快融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尝试对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项目,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前的集中订单培训和境外实施项目人员培训,实现鼓楼区劳动力市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互通;实施对社区困难群体人员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对残疾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就业问题。通过对各类人员的技能
培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要求,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社区学前教育培训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百姓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可见学前教育直接维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社区培训学院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离居民对我们的要求相距甚远。我们准备利用五年的时间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认真到基层调研,学习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区域实际,对学前儿童家长进行现代教育理论的培训,在教育形式和方法上给家长以正确指导,组织家长一起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开发智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开展具有人文底蕴的亲子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深入挖掘具有民族特质的教育资源并加以整合,培养其民族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提升社
区学前教育的质量,使社区教育真正成为学前教育的摇篮。
(四)青少年校外培训
社会的转型及发展,造成了教育的转型,传统的学校教育受到了挑战,而社区教育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青少年的校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居民的青睐。由于应试教育及严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如何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社区教育如何配合学校及家庭对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在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像以往一样仅举办一些简单的文体活动,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区教育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举办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活动,培养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发展的能力;配合学校教育,开发青少年喜欢的、乐于参与的教育项目,培养其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展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争取联合相关部门组建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共同体,共同完成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他相关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扩大大中专学生志愿者队伍,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其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通过各种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培训(活动),使青少年感受到社
区是他们成长的乐园,是素质教育的校外课堂,从而体现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五)文化生活教育培训
文化生活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不竭源泉,是居民终身学习的内容,也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鼓楼区不仅是教育大区强区,也是文化大区。怎样让鼓楼区的居民享受鼓楼的文化资源,提升其生活的品味,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传承自身的特色文化,是学院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未来五年,学院要在文化生活教育培训上做文章。培训社区教育工作者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关键,只有社区教育工作者深入社区,挖掘整理鼓楼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鼓楼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才能培训社区居民传播和享受自己的文化;组织居民学习鼓楼历史,学习鼓楼文化,为鼓楼发展建言献策;指导街道分校开展广场文化策划活动;接洽国内外文化团体,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居民点开展以生活与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培训,让居民感受先进文化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新颖鲜亮的培训,达到先进文
化引领现代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社区培训学院的能力之一,课程是社区居民学习的需求,社区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明显的差异,只要能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资源,都能开发为课程,为居民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提供学习资源。鼓楼区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为各类社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近年来,学院整合资源开发了一些课程,但远远不能满足居民了解鼓楼过去,设计鼓楼未来的学习需求。2011至2015期间,我们要制定课程开发计划并具体落实。整合鼓楼文史资源,结合低碳减排,研发居民所需要的社区课程;结合青少年校外培训,研发社区和学校通用的素质拓展课程;结合经济发展,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通过开发课程,为居民提供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贡献力量。
四、进一步塑造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和品牌项目
(一)拓展创新原有项目
近年来学院引进教育项目,结合国情和区域特点进行整合,形成了独有的品牌。幼儿科学探索教育项目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在鼓楼区社区幼儿园以兴趣
班形式开设课程,培训师资,开展亲子活动,出版教材,对学前儿童进行科普教育,培养其科学素养和探索科学的精神,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青春健康同伴教育项目也立项为鼓楼区教育实验项目,此项目对适龄人群进行性健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以互动形式和自我教育形式在南京市范围内开展活动,出版教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两个项目已成为鼓楼区社区教育的品牌,但是随着形式的发展,项目的完成,目前已成为社区培训学院的常规工作,如果维持现状,停止不前,两个项目都会在教育市场上失去立足之地,因此未来要加大在南京市范围内推广项目成果的力度,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增加内容,变换教育形式,开发新的内容充实完善项目,才会永远占有市场份额,永
远树立品牌形象。
(二)引进开发先进教育项目
教育项目是社区教育的载体,通过教育项目在社区的实施,能让百姓对社区教育有全新的认识,能激发居民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激情和热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和认同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内引外联,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国内先进的社区教育项目,开发挖掘鼓楼区各社区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把具有社区特色的工作立为社区创新实验项目,以教育项目的实施服务社区居民,以项目引领社区教育工作向上发展、向下扎根。预计五年期间我们将陆续开发有关于科普与运动、青少年校外素质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民族文化教育等方
面的教育项目,为居民各类人员的教育和学习提供软硬件条件。
2011-2015年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进一步加强社区培训学员能力建设,在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是我们工作的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实施技能培训、素质培训、研发课程、开发项目是我们工作的落脚处。我们将继往开来,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
努力工作,为鼓楼的发展贡献力量。
南京鼓楼社区培训学院
2010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