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 “科技兴农”的调查与思考[范文]
【土桥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 “科技兴农”的调查与思考
郭垂茂
如何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助推作用,走出一条“科技兴农”的道路?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一年来,笔者以土桥、文明、田庄、附城等乡镇为重点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科技兴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乡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积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支撑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农业生产大转变。一是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全县积极推广使用了优质稻和超级稻中的优良品种,结合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良法的推广应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提高,由2004的亩产800斤左右提高到2008的亩产1100斤,增产近27%,2008年全县实现农业产值8.24亿元。二是改变了农业增长模式。由原来单纯种粮食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围绕粮油、蔬菜、竹木、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田庄形成了以无公害蔬菜为主的增收主导产业,在土桥、文明形成了以水果为主的增收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值48441万元,农
产品加工业增加值4816万元。三是推进机械化生产方式。通过国家农机补贴政策,在全县积极推广农业机械,2008年争取农机购臵补贴项目资金140万元,全县新增农机867台,改变农机动力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二)农民生活大改善。一是能源方式新突破。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县在农村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等能源使用方式,2008年全县新建沼气池就达553户,有效缓解了农村的生产生活能源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二是信息来源多渠道。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启动以来,受到农村党员干部的热烈欢迎,网络化的信息渠道,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探索产业发展,寻求创业致富之路提供了的新渠道。三是文化生活多元化。近年,我县积极开展文化下乡、电影进村等文化活动,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目前全县农家书屋达60多家,为农闲查找资料,浏览信息提供平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素质。
(三)农村环境大改观。通过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推广应用和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的大力推行,极大的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群众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08年全县改厨2586户,改厕2562户,创建了3个文明卫生示范村。
二、我县“科技兴农”存在的问题
科技的推广应用为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科技兴农潜力并未真正得到发挥,目前我县“科技兴农” 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技应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我县至少一半以上的村村级集体收入都是停留于保运转现状,科普活动不够经常化,农民科普应用水平不高,加上小农意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大量存在,农民对科技应用重视不够,看到的是风险,抱有一种“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现得”的生产经营理念,社会资金投资方向普遍趋向于“短、平、快”的经营性项目,农业科技项目大多依赖于有限的政府投入。
(二)科技产业规模不大,促进增收不明显。农村土地流转并未大规模进行,一家一户的分散种养方式仍是当前农村的主要生产模式,严重影响科技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应用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科技含量大打拆扣,生产效益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科普培训力度不强,科技人才缺乏。农村科技培训主要是依赖于政府的短期培训班,基层科普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基层科技工作者的政治、经济待遇没有真正的保证,工作开展不能经常化,有48%以上的乡镇科技机构形同虚设,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是兼职的,科技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市、县两级定期普及科技知识,举办科技培训班,加大了科普和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导致科普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科技支撑。
(四)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科技水平偏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部分有文化、懂技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而待在农村的多为妇幼及老弱病残者,普遍劳动能力不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只按常规在家养猪种田,满足现有的生产技能,缺乏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由于缺乏农村能手种养农业新产品,应用农业新技术,导致农业种养的市场性不强,严重束缚了农村的经济发展,阻碍新农村建设前进的步伐。
三、推进我县“科技兴农”的对策
加大科普投入力度,形成科技推广大体系,加大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推广和应用,是实现“科技兴农”,是加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重视科技应用,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农村科技工作摆上重要位臵。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做好农业重大问题和农业项目建设的决策问题,实行农业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逐步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和科技工作管理机制、奖励机制,使农村科技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按照规定,切实增加科技的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注资、多方筹资以增加科技的资金投入。
(二)实行规模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理顺土地流转体制,以科技为依托,加强农业产业化调整,推进农业基地建设,扩大规模生产范围。继续发展粮油、蔬菜、竹木、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并结合我县实际探索
其他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各乡镇建立起“协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大科普力度,配强人才队伍。加大科学普及和科技培训工作力度,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依据季节农时的变化、农业优势品种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普及和培训工作,同时,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配强科研队伍。集中力量,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挖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潜能,达到有限的人才资源发挥无限的智慧之光。政府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关心爱护,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营造有利于农技人才开展工作的良好环境。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待遇,努力实现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对接。
(四)提高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民。首先,要加强我县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其次,要加强农村的技术教育,特别是农业技术带头人、“土专家”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技应用水平,逐步培育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信得过的农村科技人才。再次,建立农村科技培训网络,由各乡镇畜牧站、水管站和林业站牵头,以产业发展为依据培育技术农民,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的积极性,实现人人懂技术,户户有产业,全面带动农村科技进步。
第二篇:依法行政的调查与思考
多措并举抓整改 严格执法提效能
——从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看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复议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实行层级监督,自我纠正错误的具体行政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被侵犯的合法权益获得救济的法律制度。市法制办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积极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有效化解了部分行政争议,切实维护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011年至今,我市共受理并按要求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5件,经审理依法撤销7件,占复议案件的46.7%。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我市法制办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同时也对有关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行政执法案件监督检查和复议案件办理情况看,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重点存在“三重三轻”问题。
(一)重罚款,轻纠改。主要表现为:1.只罚不纠。一是对违法行为只罚款了事,对已违法且存在严重隐患,甚至已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不予追究责任。二是对在执法过程中查获的设备、设施或国家规定的违禁物品,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罚款放行的错误做法;2.手段单一。一是只对查到的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
追查;二是部分执法人员不认真领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处罚条款往往只填写“罚款”一项,不注意运用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
(二)重实体,轻程序。在7个被撤销的行政执法案件中,有5个案件程序违法。主要表现在:1.随意简化程序。有的将一般程序案件当作简易程序案件来处理,只图简单省事。有的省略告知、听证程序,对案件的拟处理结果不予集体研究审议。而有的执法人员则往往只给当事人出具一张处罚决定书,而省略亮证、告知等程序。2.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一是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要求执法部门不要下处罚决定,自己以“变通”的方法交钱了事。二是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一些执法人员就主动和当事人协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只要谈妥,即行处罚。
(三)重证据,轻规范。在办案过程中,有的执法部门只重视证据的收集而忽略法律文书的规范化制作,主要有以下问题:1.有的文书执法人员不签字;2.询问笔录修改过后,执法人员不要求当事人签字确认; 3.有的案件当事人以不识字为由请执法人员代笔填写,自己只按手印,或者执法人员擅自代其填写;4.处罚决定书和罚没收据上的当事人不一
致;5.处罚决定书中的部分事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有的部门制作处以罚款的决定书时,直接要求当事人“于×日内,将罚款如数交到××局”,明显违反行政处罚法关于“作出罚款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与收缴罚款的机构分离”的规定;6.处罚决定书中的当事人姓名或名称与其身份证或营业执照实际登记内容不符;7.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内容过于简单,不反映违法事实和违法现场涉案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状态。等等。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个别领导重视不够。按照有关规定,行政执法行为实行首长负责制。但仍有个别执法部门的主要领导对行政执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甚至对执法人员的办案过程和案件处理情况从不过问,以至于执法机构形同虚设,程序错误从不改正。
(二)思想存在较大偏差。个别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存在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对已发生或存在隐患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而且存在怕麻烦、怕费事、怕人情、怕出错的消极畏难情绪,认为差不多就可以,没必要深究不放。
(三)内部考核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执法部门为自收自支单位,将罚没款数与工资挂钩,有的部门则将罚款数额与工作业绩和奖惩挂钩,从而导致办案人员片面追求罚款数量,忽视办案质量。此外,有的部门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管理模式落后,纪律松散。
(四)部分执法人员凭经验办事。有的执法人员信奉经验主义,忽视对新法律法规的学习,认为程序问题是工作上的步骤和方法的问题,只要实体上合法,程序上无所谓;还有人认为即使程序错了,也不影响案件的定性和处罚。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夯基础,优素质。一是进行优化发展环境思想教育学习,提高系统执法人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环境意识,促进执法人员实现三个转变。即在执法理念上,由“重管理轻服务’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转变;在执法行为上,由“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转变;在执法方式上,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转变。二是建议各执法部门采取“三个一”的学习形式,即:“一年一期一培训”就是每年邀请法学专家或资深律师举办一期专题讲座,讲解依法行政的新形势及存在的疑难问题,并由执法人员交流各自在案件办理核审等工作中的经验,从而有效促进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一季一法一考试”是指每个季度确定一部法律为考试内容,执法人员以自学为主,考试成绩纳入工作考核范畴。“一月一案一分析”即每月组织一次案例分析会,执法人员各抒己见、加强交流。除此之外,各法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与法院系统的工作研讨、交流活动,努力探索增强执法办案技能的新途径。
(二)抓规范,强监督。一是加强对行政缺位的监督。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体系,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按要求加强绩效检验,强化执法监督,坚决杜绝执法不到位、“重罚轻纠”等行政缺位现象发生。二是做好内部横向监督。在执法监督工作中,除上级对下级的执法监督外,行政机关内部应注重加强同级机构之间的监督,有效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三是抓好对过错执法的监督。研究制定《扣留、封存和罚没款物管理规定》,对行政处罚案件中扣留、罚没的财物进行全程监督,以防止过错执法现象发生。
(三)定制度,提效能。一是健全案件主办人制度。通过考试筛选,将业务骨干作为案件主办人,赋予其在案件查办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查取证、应急处理、定性处罚等方面的权力,并实行限时办结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二是确立等级办案制度。将办案人员分为若干等级,让大家竞争择级,从而建立激励奖励机制,对不同等级的办案人员实行不同奖励,而未取得办案人员资格的则不予奖励。三是实行案件回访制度。行政处罚后,绝对不能一罚了之,必要时可以聘请行风监督员对被处罚的当事人进行回访,了解案件实体和程序有无瑕疵、办案人员是否廉洁自律、是否有徇私枉法和吃、拿、卡、要的情形等,确保各项行政处罚措施和规定都能落到实处。
第三篇:七五普法调查与思考
七五普法调查与思考
一、调查背景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决定》着眼于“全面”二字,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重大决定,是普法依法治理的纲领性文件,为**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2015年是“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为认真总结“六五”普法的先进经验,全面规划“七五”普法工作,找准工作重点,明确工作目标,确保工作成效,做好“六五”普法和“七五”普法的顺利衔接,特广泛收集各乡(镇)、各单位、各群体对即将启动的“七五”普法规划的建议和意见,开展调查研究,为做好“七五”普法工作奠定基础。
二、“六五”普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形式主义现象。“六五”普法过程中,形式主义的现象依然明显,部分部门、部分单位认为普法教育是软任务、软指标,没有将其重视起来,“重形式、轻效果”等走过场现象不在少数;职责不落实,协调配合不够,普法资源运用不充分,对普法工作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够有力,为了考核而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甚至时有厌倦情绪产生。
二是法治意识淡薄,社会法治氛围不浓。部分群众法治意识不强,本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想法,发生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信访,使一些本该纳入法治轨道解决的问题涌向信访部门;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解决问题时用情不用法,治标不治本,容易导致群众的不满,从而引发新的矛盾;一些私营企业业主急于发展经济,对费时费力又费钱的普法工作重视不够,不愿投入,对自身的法律学习和对员工的法制教育难以落实,导致劳动纠纷、劳资纠纷、非法用工等问题时有发生。
三是存在薄弱环节,普法效果不够明显。在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矛盾层叠交织,普法教育工作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因而出现重点对象抓而不紧、工作难点缺少办法、工作盲点教育不到位等薄弱环节。如,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讲课内容缺乏针对性,讲课形式单
一、简单枯燥,导致学生学法积极性不高。农村人口分散、流动性大,群众素质低等因素,导致普法教育组织难度大、实施效果不明显。
三、“七五”普法面临的新形势
1.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惯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调解、诉讼等社会矛盾解决主渠道的挑战。社会治安压力增大,安全WW形势错综复杂。深入开展普法宣传,不断增强公民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尤为重要。
2.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群众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个人利益,已成为广大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最大驱动力,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越显迫切,法制宣传教育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社会责任日益重大。
四、“七五”普法的内容、载体和方法创新
(一)“两个转变”实现普法内容的更新。一是从普法工作要求向受众需求转变,突出针对性。不同的普法对象对法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普法内容只有根据受众需要、紧密联系实际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因此,在普法教育工作中要变“我宣讲什么,群众就学什么”为“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宣讲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对群众的法律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婚姻家庭、社会治安、征地拆迁等),致力于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将普法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群众切身体会到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处,提高群众学法的积极性,增强普法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从“灌输式”教育向“服务式”教育转变,突出创新性。法律知识浩如烟海,其博大精深、义理精微,即使是专业的法学人士,穷尽白首也不能尽一经之感。因此,普通民众误读或者片面理解法条的内涵也实属正常。为避免群众走入法律解读的误区,就需要我们在普法教育中加强对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方式和渠道的引导,突出对矛盾纠纷解决途径的宣传,确保其在纠纷发生时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在通过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群众的法律认知水平。
(二)“两大载体”突出普法方式的创新。一是文化载体。充分挖掘村(社区)的民间文化资源,鼓励乡(镇)、村(社区)现有业余演出队自编自导自演法制文艺节目,通过文艺宣传形式,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生动化、形象化,易于群众接受,更好地提升普法实效。二是广播载体。广播作为一种传播面广、表现力强的法制宣传方法,充分利用村、社区小广播,按时并结合特殊节日循环播放有针对性的节目,让老百姓即便在田间地头也能受到法制教育,从无形之中将遵纪守法、学法用法的意识植根心中。
(三)“四个结合”力求普法教育取得实效。一是将普法教育与难点工作相结合。针对城镇建设征地拆迁、电站建设移民搬迁等矛盾比较突出的重点工程、重要领域,适时加强人民调解法、信访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和激化。二是将普法教育与重点工作相结合。将法制宣传工作与精神文明、党建的建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抓紧党员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普法宣传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将普法教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机关、各部门通力协作,在放心消费、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WW等工作中寻找普法契机,以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为切入口,开展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服务“三农”工作。四是将普法教育与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相结合。在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中,结合调解个案、援助实例,有针对性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以案学法,让群众在受援过程中知悉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程序,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达到法律服务、普法教育双丰收。
(五)进一步深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工作,将其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在以往的普法中,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普法教育、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基层普法轻自身学法等问题。“七五”普法中,要继续坚持并完善党委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国家公职人员学法、农村基层干部学法等重点对象学法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的实际效果。二要深入开展“读法律书、做守法人”主题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青少年群体的特点,采取“家长学生同学法”、“青少年学法心得交流”、“青少年模拟法庭”等多种有效形式,使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引导青少年在自主参与、法治实践中树立起崇尚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三要继续做好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民工、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农民工学法维权月”活动,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讲座、提供法律咨询等多种形式,突出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和掌握解决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途径。
(六)打造普法工作新亮点。一要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在县直学校、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及中学打造具有示范借鉴作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班主任的作用,利用学校已有的书画长廊、漫画墙、图书室、微机房、小剧场等硬件设备,广泛开展校园法制短剧、法制小报制作、法制漫画比赛等活动,将法治文化与书香文化相结合,将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以“法律维权篇”、“案例警示篇”、“犯罪矫治篇”、“名人榜样篇”等不同的篇章展示出来,营造学校浓厚的法治氛围,让学生们再潜移默化中提高知法懂法、明辨是非的能力。二要加强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随着村(社区)文化广场及活动场所的修建,要以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等阵地载体,广泛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宣传咨询、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崇尚法治的理念。
(七)建立完善普法教育机制。一是构建普法工作领导机制。建立以党委、政府为核心的领导机制,坚持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地区和部门的总体发展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督促、统一检查,形成以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体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构建普法工作组织保障机制。首先要从法律制度上确立组织保障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单位都有普法的组织机构,但一些单位的普法机构作用不大,工作推进力度不够,普法工作的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必须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普法组织机构的职能和权限,让其真正在全民普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这就不仅要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建立普法教育机构,更要求各部门、各单位的普法教育机构履行其相应的职能,不能成为摆设。三是构建普法工作责任机制。全民普法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要全社会来共同参与,一方面需要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制度来明确各自的责任。因此,必须通过制度来明确部门、单位和个人的职责,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这样才能做好普法工作,普法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四是构建普法工作资源整合机制。在教育的手段上,普法教育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是相通的,拥有的资源可以共享,在普法教育中,我们要克服部门、乡镇、单位之间工作不沟通、不协调、不配合的现象,必须树立“大普法”观念,整合资源,使普法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渗透,在工作中开展普法教育,提升普法依法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我们必须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员参与,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
第四篇: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学前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谢筱勐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县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学前教育成为我县教育中最为薄弱的阶段,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为全面了解我县学前教育工作现状,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近日,我们深入县公办及部分民办幼儿园就学前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目前于都县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于都县辖23个乡镇,356个行政村,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其中3岁—5岁幼儿81600名。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38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1所,民办幼儿园382所(其中已登记注册的310所,未经审批注册的72所),在园幼儿34217人,学前一年入园率为76%,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2%。全县共有幼儿教师1257人,其中公办教师85人,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2%。近年来,于都县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建设,全县幼教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于都县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全县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前教育办园条件。虽然我县学前教育工作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与广大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渴望和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我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多年来学前教育投入不足,造成乡(镇)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建园时标准相对降低,致使园舍简陋,玩教具和图书数量严重不足;有些学校附设的独立幼儿园园舍紧张,班额过大,导致出现教学方法上的“满堂灌”,组织形式上的“齐步走”,评价过程中的“一刀切”。同时,幼儿园实行“六一”工作制,幼儿教师教学任务相对较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没有专业发展的成就感,影响保教质量。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目前我县的学前教育是以社会力量兴办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局面。全县共有各类幼儿园383所,其中由县财政全额拨款举办的幼儿园1所。社会力量投资举办的幼儿园382所,占99.7%。全县现还没有一个乡镇建设了公办中心幼儿园,给民办幼儿园的示范、引导、约束机制的建立带来了较大困难,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不足,相比城镇幼儿教师优越的成长环境,农村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管理定位有差异,导致农村幼儿教师业务观摩、交流机会较少,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影响其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三)规模较小,优质园少。人数达100人以上的幼儿园仅有49所,占21.5%;校舍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幼儿园有19所,占0.8%。全县已办证的民办幼儿园310所,其中,考评为优质园以上的仅有12所,占0.5%。这些幼儿园相对规模较大些,办园条件好,管理规范,保教质量高。其它幼儿园规模小,投入不足,质量较低,已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幼儿教师整体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根据《江西省示范幼儿园评估标准》的文件要求,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教师,1名保育员,按照全县在园幼儿33080人计算,教职工应为2481人,实际现有教职工1232人,缺额为1249人。从学历情况来看,大专以上学历有89人,占0.7%;从持证上岗情况来看,取得教师资格证为373人,占30.3%;从职称结构
来看,有小教高级职称以上的有13人,占0.1%;而无职称者1159人,占94.1%。因此,农村幼儿园保教质量相对较差。一些农村幼儿园由于迎合家长心理,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要么“重教轻保”,采用小学化教学方式;要么“重保轻教”,实行“保姆式”管理,缺乏科学施教方法,幼儿智能得不到有效发展,预期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五)幼儿园安全隐患工作有待加强。
我县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形势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消防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个别学校没有配备好应有的消防器材,或者消防灭火器已经陈旧老化不能使用,消防水龙头长年失修也确实存在,个别学校电线行走线路极不规范,出现个别学校堂内的电线插座裸露在外,不少电线在长期高温下已经老化。
2、食堂卫生安全隐患。有的食堂工作人员健康证已经过期,没有及时更换新证;有的食堂布局不够合理,还是没有将操作间、熟食间合理分离,熟食间内堆放的东西较为杂乱,影响卫生。有些托儿所只具备家用厨房设施,没有办理食堂卫生许可证,卫生保健设施基本没有。另外,托儿所中的厕所问题也令人堪忧,一些园所在使用成人的公厕,很不安全又不卫生。
3、治安交通安全隐患。一些学校门口小摊小贩较多,既影响了学校的交通秩序,又很不卫生,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小摊小贩鼓励学生赊帐的现象,由此引发的安全隐患更大。我们发现,个别民办幼儿园接送车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是接送车已破旧,没有及时检修;二是接送的人数严重超载,且接送时无老师护送;三是接送车的接送路线不安全;四是没有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公安交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规定办理合法的手续。
4、幼儿园舍安全隐患。一部分托儿所采用家庭、托儿所合用,家庭式格局从空间上制约了其基本设施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性。活动室面积狭小,不利于孩子游戏,午睡室床铺摆放太密集,高度与托幼年龄不相符,有些教室的阁楼和后面堆积着杂物,有的园所阳台上的栏杆和户外大型器具已损坏,不宜孩子再玩耍等。同时,一些托幼园所址随意更换,许多设施很不规范。
5、人防技防有待加强。一些门卫年龄老化、形同虚设,一些临时工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尽人意,一些学校的贵重物品接连失窃,还迟迟不报,进出学校人员太杂,严禁闲杂人员进出食堂的制度没有强化落实等。
以上安全隐患时刻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我们一定要克服麻痹思想,抛弃侥幸心理,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幼儿园安全隐患消除工作,千方百计保障师生安全,维护学校稳定。
三、建议与措施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是人一生成长中智力开发和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县学前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学前教育的有关规定和学前教育规律提出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加大中央及地方政府投入
一是要办强办优公办幼儿园。为推进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建设投入,改善办园条件,包括房屋改造,基础设施更换或改善,大型玩教具投放等,努力为儿童创造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同时,通过发挥公办幼儿园的龙头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我县幼儿教育整体发展。
二是要落实乡镇中心幼儿园及村幼儿园创建工作。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3]13号)中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建议我县出台有关政策,把中心幼儿园建设和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经济实力强的乡镇、村要创建有规模、上档次的中心幼儿园,经济实力薄弱的乡镇、村要积极创造条件举办中心幼儿园。贡江镇要加快中心幼儿园(公办)建设步伐,缓解入园压力;其他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园档次。
创建一批优质幼儿园,要保证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项目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切实做到严格拨付程序,资金管理规范,力保专款专用。加快标准化幼儿园建设,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提高适龄儿童入园率。
(二)拓宽渠道,加大民间投入
幼儿教育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各乡镇(街道)要把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好幼儿园布局规划,落实幼儿园建设用地。深入办学体制改革,通过合并个体幼儿园联办、单位或个人投资承办及国有民办等形式,建造有规模上档次的现代化幼儿园,逐步消除家庭式幼儿教育(托管),提高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水平。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自愿捐助幼儿教育,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做强做大幼儿教育事业。
(二)加快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
《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的发展格局。但由于某些地方经济落后等原因,致使“公办幼儿园与公办教师”是我县教少的一个县。政府投入少、民办幼儿园多,无序竞争烈,保教质量低,已影响到我县学龄儿童后几个教育阶段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鉴此,我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要重视,认真规划,在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方面做足工作。县委县政府在保障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方面要完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工作协调、加快工程进度和严格建设标准,督促乡镇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要充实师资,建立一支数量足、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针对公办幼儿教师严重缺编;民办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且专业化素质良莠不齐这一现状,建议县劳动人事部门针对普及“十二五”基础教育的新情况新要求,出台新的人事制度管理政策。教育部门要加强与幼儿师范院校的联系,从每年的优秀幼儿师范毕业生中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遵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我县中小学继续教育规划,对新上岗的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专业的义务培训。此外,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工养老保险),解决广大幼儿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建立一支业务
精湛的、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为我县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规范幼儿园收费,保障贫困幼儿入园
将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各幼儿园收费严格按物价、财政、教育部门审批后的相应费标准执行,坚决查处乱收费。公办幼儿园对贫困家庭的幼儿收费实行费用减免或全免制度,凡公办幼儿园贫困对象由家长写出申请,学校进行调查,进行公示后无异议,可减免或全免费用入园。
提高幼儿园普及水平。一是要以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努力扩大优质幼教规模,并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严格、保教质量高、具有良好信誉的民办园为示范园。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自办园、联办园,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幼儿园建设和发展。三是要把幼儿教育从单纯对幼儿的教育扩展到对家庭和社区的服务与指导,从单纯的幼儿园到托幼一体化、亲子活动中心、入户指导等。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颁发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进一步端正办园思想,规范办园行为,依法治教、依规办园。要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工作的督导和监督,严格规范办园行为,严把办园条件关。对社会力量办的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年审制度,保证办园的正确方向。要坚持“安全第一”方针,全面加强幼儿餐饮、游戏及日常安全管理,确保在园幼儿安全。要加强幼儿教育经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要加大农村幼教事业投入,扶持和发展农村幼教事业。
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要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坚决纠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保姆式”和“小学化”现象,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要鼓励教师立足保育教育实践,积极投身幼教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指导服务,促进家庭教育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宣传优秀幼儿教师和幼教管理者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在全县形成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二线干部管理调查与思考
二线干部管理调查与思考
日前,*区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区离任干部工作生活情况进行一次专项调查,共收回乡镇和区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填写调查问卷60份和“二线”干部所填调查问卷133份,收集意见建议50多条,通过统计分析,对目前“二线”干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对下一步如何加强“二线”干部队伍的管理进行了思考。
一、“二线” 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二线”干部队伍总体状况较好,大部分同志在多个岗位、多个领域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经验,有的还是某一工作领域的专家、权威。有的能够识大体、顾大局,服从组织安排,保持平衡心态,尽快实现“退位”后心理上的平稳过渡。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二线”干部往往怕工作过头,担心被误认为出风头而不敢放手工作。“二线”干部自身在认识上大体存在三种心态:一是自我失落。认为过去有职有权,一呼百应,退下来后,自感有人敬而远之,因而闷闷不乐,神情忧郁。二是信心缺失。多数退居二线的同志长期处于闲置状态,使人们产生错觉,认为50多岁的人 就不能从事具体工作。三是人走茶凉。认为自己是“下台”干部,会被人另眼相待。具体有以下三种表现:
一是赋闲状况比较普遍。一些“二线”干部在改任非领导职务后,受思维定势制约,难以接受与自己过去不同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愿从事非领导岗位的具体工作,成为“闲人”。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参与问卷调查的133名“二线“干部中,目前仍正常上班的17人,帮办服务的25人,专业招商的6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6%,闲置在家的76人,其他的9人。排除一部分身体状况不好的,很大一部分“二线”干部真正退居到“二线”,“挎着菜篮子,领着小孙子”,使这笔宝贵的党政人才资源造成浪费。
二是滑坡状况日趋明显。提前进入“退休”状态,一些干部调整到“二线”后,角色转换不到位,思想陷入误区,对组织安排缺乏正确认识,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缺失。在“二线”干部中确实有些同志身体状况不好,无法上岗履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不愿意上班履职,乐于清闲安乐,也有部分“二线”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自谋第二职业,从事经商等活动,把退“二线”等同于退休。调查显示,有20名同志不愿意从事组织上安排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占调查总数的15%,虽然只是少数同志,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部分同志的心态。有的“二线”干部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必要再去学习提高,即使参加学习也是应付了事。
三是自我约束不够严格。绝大多数“二线”干部心态较好,但是由于受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等影响,有的责任意识减退,享乐意识增强;有的工作态度消极,作息由刚性变弹性,工作由带头变被动;有的组织原则性下降,联络感情多、办公事少,回避矛盾多、讲原则少。久而久之,造成部分“二线”干部自由散漫,忘记了身份,忘记了职责,逐渐放松自我约束。一些“二线”干部认为自己仕途上已告终结,处于“一不做,二不休”状态,工作具体表现为“二无四不”,即:无组织、无纪律,不上班、不在岗、不履职、不参加考核。
二、加强“二线”干部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由于缺乏对“二线”干部这一群体的刚性约束管理机制,使得一部分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同志在管理使用上成为一个“盲区”,从而导致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一是思想认识难统一。“二线”干部所在单位在管理上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搁置型。“二线”干部多从乡镇和县直机关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部分现任单位领导曾经做过这些同志的下属,碍于情面,不能够上纲上线进行管理。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敢管,认为“二线”干部资格老,难以驾驭,管不住不如不管,干脆不闻不问。二是保姆型。部分现任领导在对“二线”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顾虑,担心“二线”干部干涉单位决策和具体工作,不愿发挥其作用,只要慰问 好、关心好就行了,单位发挥的更多是一个保姆的作用。从调查统计情况看,“二线”干部仍上班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6%。在职领导和“二线”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
二是职责考核难评定。由于“二线”干部仍在“一线”的工作较少,加上有的“二线”干部工作积极性、责任心、执行力与在任领导也有区别,造成考核评定难。免职后的“二线”干部,没有明确、具体的岗位职责,不知应该担任什么角色,说什么样的话,干什么样的事,现任领导也感到棘手。无明确的职责,无明确的分工,无明确的考核标准,“二线”干部参加考核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考核结果也均处于“称职”这一大平台,职责考核无从谈起。
三是日常管理难规范。部分单位没有把“二线”干部管理的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对他们从领导岗位上下来后如何发挥作用研究不多,一般以较为松散、间接管理为主。如果按在职人员管理,“二线”干部思想上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包袱和的压力,加之无统一的制度和办法,导致所在单位处于两难境地。
三、加强和规范“二线” 干部管理的对策思考
领导干部改任非领导职务是体现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环节,如何科学管理好、使用好离任领导干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是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结合调研情况和具体实际,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二线”干部队伍管理要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1、加强宣传,营造“二线”干部想干事的氛围。参与统计调查的“二线”干部中,有89人愿意从事组织提供的特定工作岗位,占调查总数的67%;60名乡镇和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中,有51人愿意安排“二线”干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占调查总数的85%,由此说明,不论是“二线”干部本人,还是现任单位领导,绝大多数都希望“二线”干部能够从事一定的工作。因此,必须要强化宣传教育,破除当前社会以及“二线”干部本人思想观念束缚,在全社会树立“二线”干部大有可为的观念,引导“二线”干部正确对待组织安排,珍惜退休前的工作机会,调整好心态,“不越权,不越位”,主动“传、帮、带”,继续闪光发热。要选树“二线”干部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利用媒体对“二线”干部中角色转换快、作用发挥好的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鼓励和激发“二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位党政领导更要转变思想观念,放手使用“二线”干部,其他同志也应尊重配合他们工作,从而使“二线”干部真正发挥作用。
2、因势利导,搭建“二线”能干事的平台。“二线”干部曾担任过领导职务,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要因势利导,合理安排,科学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可按照“个人自愿、量力而行、双向 选择、人岗相宜”的原则,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安排:一是参与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督查。适当安排一些年纪较轻、身体硬朗的“二线”干部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项阶段性工作以及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二是参与帮扶培养年轻干部。充分利用“二线”干部情况熟、经验足、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探索建立帮带新录用公务员的“一帮一”、“一帮几”的帮带制度,通过以老带新,助推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和成长进步。三是参与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的调研和督查。组织“二线”干部围绕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开展调研、督查工作。为区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四是在“二线”干部使用上实行双向选择。从调查统计的情况看,“二线”干部选择岗位的类型比较多,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可实行双向选择,让“二线”干部选择城区拆迁、企业帮办服务、专业招商、信访接待、村居书记、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岗位,充分发挥其作用。
3、建章立制,健全“二线”干部干成事的机制。把“二线”干部的管理纳入整个干部管理体制。一是要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做到管有规矩、行有章法。依据《公务员法》以及干部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加强“二线”干部管理工作的办法,作为党政人才资源“二次”开发的依据,对二线干部在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政治生活待遇、考核管理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二是建立定期的交流和谈话制度。在职 领导要坚持与“二线”干部“零距离”接触,经常主动与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定期不定期地与“二线”干部交心、谈心,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三是保留领导职务待遇制度。规定“二线”干部可享受领导岗位的一些政治待遇,可以参加单位中心组学习和列席参加单位有关会议。四是实施离岗退养或提前退休制度。对部分年龄偏大或由于身体原因确实不能正常上班的同志,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由区委批准,可以为其办理提前离岗退养手续,工资及津补贴不受影响,待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正常办理退休手续;对于一部分因有“第二职业”不愿意上班的同志,劝其提前退休。五是进一步明确“二线”干部的请销假制度。督促“二线”干部自觉遵守《公务员法》规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接受组织管理,杜绝既不上班也不请假等问题。要坚决纠正对未经单位和组织批准擅自离岗外出、在外打工兼职、不过组织生活等行为。六是建立符合“二线”干部工作实际的考核制度。加强“二线”干部的考核管理,将“二线”干部置于纪律约束之内。对坚持上下班制度、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开展工作的“二线”干部,要进行评优和表彰,以此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不服从分配和管理、工作较差的“二线”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年终考核可以行使“否决权”,评为称职以下等次,并酌情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