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时间:2019-05-14 17:1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篇: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

[作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吴卫成 国家科技部办公厅 尹训国]

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发展又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等,任务十分艰巨。这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起新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人员素质,在新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建设中,迫切需要对科研管理进行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管理的主体是人,是从事科技管理的干部。因此,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科技管理干部的素质。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一支水平高、业务强的管理队伍,为我国农业科研进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加强。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人员并非都出自管理专业,而且农业科研管理自身的特殊性也需要科研管理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管理人员长年忙于具体日常事务性工作。且常常处于应战状态,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只能是需要什么学什么;随着交叉学科的兴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大大加快。要求科技管理人员眼界更宽,知识面更广,特别是对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

2、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科技管理队伍不稳定。随着农业科研院所改革的深入,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已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给予其高薪、住房等优惠待遇,而相对科技人才而言,科技管理人员则是被遗忘的群体。

3、职业化管理队伍缺乏层次,没有形成合理的管理人员梯队。目前受岗位设置的制约,造成了科研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梯队建设。

二、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能力的基本内涵

针对我国农业科研院所中科研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建立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要求,必须从新的角度来认识科研管理能力的基本内涵。

1、“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应始终坚持以科技人员为本,突出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为科技人员做好管理与服务,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并做好咨询工作。

2、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科技管理创新要求我们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能及时把握世界科技发展的浪潮,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研管理理论和科技政策,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用创新思维指导科研工作实践环节,以达到科研管理创新的目的。

3、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科技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国家需要和学科发展,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组织指导国家重大的科研课题或攻关项目,有计划地主动设计有较高学术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对科研院所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4、不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科技管理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挑战,一种探索,其难度不亚于科技本身的创新。科技管理创新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前人未曾创造过的管理成果。

三、对加强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形成和谐的科技管理人才梯队是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根本。科研管理是对单位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进行全面的计划、集成、组织和控制,使科研目标达到最佳完成效果的一种组织活动。科研活动主要包括科技和农业方针、政策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科技规划、计划的制定;科技方案的评议,审查和决策;科技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检查、总结和验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方面的规划、调查分析和制度审定;技术交流、科技外事、学术活动、科技普及方面的计划与组织;科技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科技成果的鉴定、推广、评选和奖励;知识产权申请与管理和动植物新品种保护等等。由于科研工作量大面广,当前大多数科研院所职业化管理队伍人员配备不足,仅依靠院级专业科技管理人员来承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2、重视科技管理人员的引进、学习和培训是建立一支与时俱进的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有效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在推进科技管理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增量和存量两种人才资源,妥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于增量人才,要不局限于本系统、本单位,要广纳贤才,特别应重视对不同背景及经历的人才的引进。对于存量人才,要通过多种途径对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培养培训。要通过让年轻同志参加专业培训班、研讨会,与兄弟院校的科技管理经验交流和借调等方式,造就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梯队;要强化实践锻炼,努力为干部的实践锻炼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派任务,以丰富其实践经验,提高其组织领导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

3、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重要保障。

激励问题是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的要害问题,能否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能否让优秀人才有献身科技管理事业的持久热情,离不开激励制度的作用。应切实缩小科研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单位科研秘书和科研人员在地位及待遇上的差距;引进合理的竞争和流动机制,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实现合理流动。

第二篇: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定稿)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创新体系既包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也包括提升全社会的知识基础等重要内涵。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

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构筑,主要有以下几点:(1)创新是具有经济和社会目标导向的行为,创新的实质是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必须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2)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从中国自己的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既要有在世界最前沿领域开拓进取,也要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与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3)在中国,创新的核心是要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创新的关键是提高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实力。(4)创新不仅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而且表现在创新系统多元化的要素有效地使用与协同,构成知识与技术的创造、获取、转移和应用的网络。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国立科研机构和教学科研型大学。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基本上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以政府行为为主。对于知识创新系统,国家实施了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攀登计划)、重大科学工程、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在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之后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它和知识创新一起丰富自己的内涵,成为因知识的应用和传播而效益更为显著的创新行为。对于技术创新系统,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指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国家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知识和信息传播网络等在知识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知识传播系统,有国家“211工程”、跨世纪人才培养工程等。

知识应用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知识应用主要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社会和企业是行为主体;政府的作用是制定并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监督和宏观调控社会及企业的行为,应用知识作出科学的决策,以提高知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效率,促进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应用系统来说,有国家“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

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系统,是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国家所实施的“中国2l世纪议程”、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超级“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子系统的建设都有积极作用。尤其是“211工程”、“技术创新工程”、“知识创新工程”等三大工程的实施,构成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层次上形成了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主要部分构成的。推进国家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体系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机构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保持创新活动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协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要素,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促进创新的核心资源,高度重视知识信息、知识及知识产权等战略型资源在创新活动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创新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激发各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各创新主体间相互协调与联合。创新机制是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关键因素,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利于创新资源和要素流动与互动的公平竞争机制,保证创新活动客观、公正和科学。创新环境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因素,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政府激励政策、信息网络、大型科研设施与创新基地等国内软硬环境,逐步形成能有效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互动外部环境。

三、加强创新主体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体现在对其组成主体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组织与协调,使它们相互作用,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本质是在创新主体间形成协调机制。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加强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合作,使技术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国家创新体制作为科技体制的一种新形式,其性质属于科技政策,即调整各科技创新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优化科技发展的外部发展环境。政府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广者,通过投入、科技计划、立法和政策手段、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

政府的职能是对创新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以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政策调动科研

人员的积极性,做好为国家创新体系健康发展的服务工作。具体来讲,政府的作用是目标设定、实施保障、提供辅助、组织与实施。目标设定是指制定、评价创新政策及相关的国家科技活动计划,与国家产业政策等目标一致。实施保障是为激励和刺激创新发展设立一系列手段和机构。组织与实施是国家对一些重大创新项目可以采取直接由政府组织的方式予以实施。政府通过立法、政策手段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通过制定国家创新战略,确定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和重点战略产业作为国家扶持的重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国家创新政策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协调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在技术创新上的合作关系,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国家技术创新政策是一国创新要素运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决定要素,对一国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创新政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效益的外部性使得技术创新出现市场失灵,国家创新政策从全社会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形成一种机制,使国家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不断的创新,从而达到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的目的。

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企业不仅是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研究开发经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新技术的使用者。企业主要承担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任务,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改进产品,占领市场。即江泽民同志所指出:“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于技术创新而言,知识传播对企业来说是次要的,它没有对社会成员进行知识传播的任务,只对内部职工和用户进行培训。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大企业资金多,技术能力强,有能力从事大规模的工艺创新的研究。它有一个较完善的创新组织,容易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小企业因机制灵活,创新动力大,一旦有资金帮助,便更愿意从事大创新。譬如,许多微电子行业的创新都是当时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明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的作用点应是通过科技计划在创新战略上引导大企业,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研机构既是基础知识的生产者,也是应用知识的生产者,是重要的创新源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创业者。国家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999年8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在创新目标、组织机构、人员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改革,在应用科技领域推动创新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由于科研机构进行知识创新的目的要落实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落实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上,因而它也承担着知识转移的任务。因此,江泽民同志提出:科研机构也要成为人才培养的基地,纳入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之一,成为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摇篮。地方科研机构是全国科研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的任务则偏重于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方面的工作,它们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更为紧密的联系,更加面向市场和需求。

大学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进行知识的传递。但是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也是知识创新源。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是相辅相成的,即通过知识创新培养人才,再利用人才进行知识创新。一个大学如果不进行知识创新,拿不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就无法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一个大学拿不出可向企业转移的科技成果,也就无法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无法取得企业对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认同。因此,江泽民同志把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概括为“主要基地”和“重要摇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随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以及研究型大学和国有大企业为主力军的骨架创新体系已经形成,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总之,要立足中国国情,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壁垒,形成合力,真正建立起中国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为增强中华民族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法律对策

孟凡昌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将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本文由绪论、科技成果转化概述、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和加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对策几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概述,界定了本文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性、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等内容。第三部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主要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通过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加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对策 第六部分,结论,重申文章的主要观点,提出用法律手段,强化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修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促进科技争议解决,完善法律、法规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科技成果 转化 科技中介组织 风险投资 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44

【目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文摘要5-6 ABSTRACT6-11 第1章 绪论11-15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1.1.1 选题背景11 1.1.2 研究意义11-12 1.2 文献综述12-13 1.2.1 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12 1.2.2 国内学者关于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12-13 1.2.3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借鉴13 1.3 研究方法13 1.4 创新点13-15 1.4.1 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定位13-14 1.4.2 科技争议的诉讼费问题14-15 第2章 科技成果转化概述15-23 2.1 科技成果与科技成果转化15-20 2.1.1 科技成果的含义及其特征15-16 2.1.2 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及其特征16-18 2.1.3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性18-19 2.1.4 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19-20 2.2 科技成果转化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地位20-23 2.2.1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20 2.2.2 新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20-21 2.2.3 新技术的检验环节21-23 第3章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沿革及存在的问题23-29 3.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23 3.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23-24 3.3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4-29 3.3.1 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24 3.3.2 国有企业缺乏应用科技成果的动力24-25 3.3.3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25 3.3.4 市场运行和信息交流机制不畅25 3.3.5 现行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和法规不完善25-27 3.3.6 科技争议不能得到及时解决27-29 第4章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及启示29-39 4.1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29-32 4.1.1 市场的导向和驱动作用巨大29 4.1.2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9-3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3 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30-31 4.1.4 明确政府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定职责31 4.1.5 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法律保障机制31 4.1.6 实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31-32 4.2 德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32-34 4.2.1 重视科技立法和科技政策32 4.2.2 增加科技资助促进成果转化32-33 4.2.3 建立科技园区和鼓励风险投资33-34 4.3 日本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34-36 4.3.1 重视科技立法和技术转化机构的建立34 4.3.2 政府直接干预科技成果转化34-35 4.3.3 重视科技评估和科技预测35 4.3.4 重视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35 4.3.5 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35-36 4.4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36-39 4.4.1 立法先行确保科技成果转化36 4.4.2 强化科技评估36 4.4.3 进行宏观政策引导36-37 4.4.4 风险投资作用十分巨大37-39 第5章 加速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对策39-47 5.1 强化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意识39-40 5.1.1 树立转化意识39 5.1.2 树立市场和风险意识39-40 5.2 强化国有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责任40-42 5.2.1 国有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义务40 5.2.2 国有企业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条件40-41 5.2.3 国有企业不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责任41-42 5.3 修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解决科技争议42-43 5.3.1 修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原因42 5.3.2 修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建议42-43 5.4 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法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43-47 5.4.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及相关的法规43-44 5.4.2 完善立法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44-45 5.4.3 借鉴国外经验用法律维护风险投资市场发展45-47 第6章 结论47-49 参考文献49-53 致谢53-55 作者简介55-57

第三篇: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不能忘记民科--试谈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

(3)建设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不能忘记民科--试谈科技管理创新的”231”工程

王文光

把民科纳入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体系,是正义的呼声。

政府号召建设创新型国家,国科热,民科也热。从宏观管理上看,眼下实在是冷了民科。

十多年来,中国人天天讲创新,这其中有国家领导人,有政府官员,有企业家,有科研人员;城市人讲创新,农村人讲创新,各级学校都讲创新;少林寺的方丈讲创新,五台山的僧侣讲创新;各类媒体的创新报道与大块文章,更是铺天盖地。中国大地上的创新热是全民的、是史无前例的。这种创新热呼唤着科技管理的变革与强化,呼唤着能与历史上四大发明比翼的重大发现、重大发明的早日出现。

一,民间科研人士困难重重

我国有这样一批创造创新人:他们创新在家里,他们创新在农村,他们创新在离职之后,他们创新在离退休之后,他们创新在业余之时。许多人在汗水与泪水中创新,在妻离子散之后继续创新。<深圳特区报>2007年6月7日,在报道四位退伍军人搞发明时指出,民间发明人的“三多”“三难”现象,即穷人多、光棍多、离婚的多;立项难、贷款难、鉴定难。总之,他们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发明创新。社会上有些人对在册的、有主管部门的、有创研经费的人的成果认定、热爱;他们对不在册的、无主管部门的、无创研经费的人的成果冷待甚至排斥,这就把民间从事科研的同胞置于更加困难的境地。如此对待后者是不对的。对发明创新人应不问学历、不问出身;对发明创新成果应不问姓“私”还是姓“公”,该报道的要报道,该资助的要资助,该评议的要评议,该奖励的要奖励,这样作是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这里我说一件中国科技界压制民科的典型事件。陆家羲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他业余研究数学,论文始终得不到发表,中国数学界对他始终是冷眼傍观,无赖至极致使他在穷困潦倒中含冤去世。他早在1961年已解决了科克曼系列问题,而世界公认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威尔逊和乔得赫里于1971年发表的论文。现在还有个民科“正”议论与官科“反”议论的“蒋春暄现象”,争议十多年了,国外发表他的著作,国内就是不理。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北京,都发生在科技管理的上层部门。陆家羲的事例不能再演了。科技界出了这类事例,难道科技管理者没有责任吗。为此我们再次呼吁科技管理部门,真正的把民间科技事业管理起来,让民间科技人士有效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二,建设“231”工程体系,不能少了民科

我国要实施自主创新,科技要有重大、重要突破,有许多工作要作,最重要的是要改革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从宏观上、整体上要打破框框,实行变革。没有宏观管理的创新,科技就不会有整体的集成的重大突破。

关于创新的议论热潮是不会持久的,议论的社会效益也是很有限的,只有制度才能产生长久的创新功能,只有创新制度的建设,才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

根据媒体近几年来的报道,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健全“231”工程。“2”指创新有两个主体;“3”指创新有三个要素;“1”指一个创新链。

两个创新主体是,一个国科,一个民科。现在的向题是要把民间发明创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民科管理起来。官民结合成果定增。

三个创新要素指,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有同志把这三要素称为“金三角”,可见这个三角是珍贵的。企业中有国企与民企,科研中有国科与民科。分散在民间的民科群体,是一类不可忽视的资源。在这个“金三角”中,政府是核心是改革者是领导者,是先进的宏观政策制订者,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深圳市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新城市,在这里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政府科技经费的80%投向企业,深圳的竟争力在全国50个城市中名排第三。三要素在深圳的模式,是非常有利于创新的。

一个创新链是:革新管理体制-转变人才观念-自主创新研究-国科、民科结合-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成果研发-成果商业化。在这个链条中,革新现在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关键。创新的最大阻力是革自已的命,管理不创新就是不否旧,就只能用旧办法管理旧事物,新事物就不会入流,就造成了当前民科无人管的现状。转变人才观念是基础,要作到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要眼睛向内,首先把中国的人才发掘出来,才能真正的实现自主创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每年总投入1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人力资源,可见他们非常重视人才。我们资金有限,我们应该制订对压制人才的惩罚政策,制订广揽贤才的人事制度。不惩罚压制人才的人,就默认他们继续压制人才。

“231”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建设难度很大。只要政府管理部门作起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三,精英与“草根”之辨

近十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了,政府已出台多项政策进行调控。人格差距不能拉大,因为我们要遵循人本论、人性论和人权论。多年来媒体频繁出现:洋人与国人、海归与本土、大款与小民、城市工与农民工……,社会对前者比较关爱。这些词的出现不但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也证明人格价值的差距拉大了,这类变化对社会的影响弊大于利。我认为不应过分强调为精英制造舆论。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有句名言: “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时间”。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不到30年,10亿、100亿的大款已不少,他们其中有些人,可说已经是贵族了。这其中有他们个人因素,而重要的是政府、银行帮了大忙。洛克菲勤的名言,已经被中国人改写了,有人几亿财富的到手,只用了不到10年,一代人的时间都不到。

精英与“草根”两词的出现,是上述思维模式的延续,是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主流科技界的某些精英人物对民料的冷漠,就是这种思谁模式产生的。精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精英是来自”草根”的,没有”草根”何谈精英。精英是人才,国家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要求他们作到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都要好。“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围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他们都出自“草根”,现在都是精英,他们的品德和业绩,是非常受人尊重的。青出干蓝盛于蓝,精英不但要业务精而专,他们的人格风貌与道德行为,他们在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都应不亚于甚至要高于“草根”,这样更会受人尊重。精英对民料应关爱、扶持,不应冷待、压抑。都是同根生,相助相依存,为国酬,共奋进。精英与“草根”怎么能似水火而相克呢!卫生部已决定把民间中医纳入管理渠道,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已经奖励工人、农民的科技成果了。这都是令人高兴的举措。希望科技管理部门,从源头上关心民科,关心他们的研究过程,帮助解决他们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不只是最后奖励成果。科技管理部门,若把民间科技人才与重大课题管理了,到那时,工人、农民和大批民科人士的科研,一定会结出更多甜美的“桃子”来。

第四篇: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欧亚峰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 第15期 322-322

摘 要:分析了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人才战略的主要目标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22-01 “十二五”是我国农业科研事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特别是基层院所提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而要抓牢机遇迎接挑战,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队伍,如何营造一个人才辈出、百花齐放的良好环境,如何搭建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工作平台,已成为基层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和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体制机制制约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一般属于事业型管理单位,省级以下机构一般隶属于当地农委,其人事管理制度采用党政机关干部管理模式。受级别、编制、体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管理理念等影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容易出现创新意识不强、用人机制陈旧等现象[1-2],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等问题在少数单位仍然盛行,这就导致了科研效率低,成果不突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较为缺乏。1.2 科研条件制约

大多数基层农业科研院所地理位置偏僻,一般位于城乡结合处,甚至边远、山区等交通及硬件设施较差的地区,而农业科研单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多以社会效益为主,一般由政府向广大农民无条件推广,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有限[1]。此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性质,虽能给予其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但与科研发展所需要的设施设备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与其他部门、行业收入相比待遇较少,这就制约了引进人才的质量、数量,使得高层次人才不愿来、不想来,即使来了也很难留得住。1.3 后续培养制约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受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影响,广大科研人员更需要“充电”的机会和平台,而现行政策中政府划拨的专项培训经费较少,需要各个单位根据自身实力自筹自支。因经费有限,科研人员的再教育、再深造的机会不多,个人发展受到限制。加之,一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存在着“重使用,轻培训”、“重引进,轻培养”的思想,严重制约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

2.1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推动人才管理机制创新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要主动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积极稳妥地对自身的用人制度进行改革,逐步破除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大竞争上岗和公开招聘的力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任,完善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打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行聘用制,通过与职工签订《聘用合同》,确定人事关系,明确岗位职责和权利,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2.2 以优化结构为主线,逐步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基层农业科研院所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把自主培养和引进结合起来,依托地方农业特色和优势,采取与省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的方式,以“项目+团队”、“引智+引才”等多种形式,引进、培养科技人才,组织科技创新,稳步促进人才总量增加,改善结构,提高素质。

2.3 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人才使用效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改革用人机制,激发人才潜能,放手聘用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用其所长。把人才用在合适岗位上,把培训和教育寓意于日常岗位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从业资质定期培训和认证制度,不断提高各类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对策

3.1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设置工作,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实行全员聘用制。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聘任机制,逐步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建立开放灵活的用人机制,畅通人才的合理流动渠道,缓解人才紧张局面。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为基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健全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开放式、多视角培养和造就人才[2]。3.2 多渠道引进人才

针对科研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在现有制度的框架范围内,积极创新形式,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项目合作、才智帮扶、学术讲座、技术指导、考察咨询、团队聘请等多种渠道,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地引进各类优秀的科研人才。3.3 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

每年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一批中青年技术骨干到知名农业高校、省级农科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选送一批有潜质、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中长期培训或研修。根据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和知识更新要求,举办不同形式的研修班和学术讲座。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引导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带头创业、创新、创优,为各级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服务“三农”和改革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也为各类人才的自我成长提供机会和舞台。3.4 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坚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岗位,建立“岗位+业绩+考核”紧密联系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调动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重岗位,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政策。完善各种嘉奖制度,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保证人才的各种福利随着科研事业的发展而相应增加,不断增强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固性和人才储备能力[3]。3.5 加大人才开发经费投入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资本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随着财政投入资金的增长,基层农科院所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自己的人才专项经费,逐步提高人才资源开发费用投入的比重,在重要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开发和培养,并根据需要,作出必要的资金预算安排,专门用于引进紧缺人才。积极拓宽人才投入渠道[4],建立健全财政、单位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参考文献

[1] 周晏起,卜庆雁,王毅,等.浅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工程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53-254.[2] 唐妍.浅谈科研院所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J].学习月刊,2009(20):46-47.[3] 方骥贤.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管理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8):165-167.[4] 李专.创新农业科研单位人才工作的思考[J].热带农业科学,2011(6):91-96.

第五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第一财经日报 李秀中 2014-05-28

核心提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三是以低成本推动了规模经营,农民还没有丧失土地的控制权。

4月29日,正是栽秧的繁忙季节,王志全安排了50多人忙着抢种。作为成都崇州市隆兴镇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他管理着1000多亩田地。完成合作社每年制定的生产计划,王志全能够分享两成的收益,年收入8万~9万元。

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成都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新鲜产物,其发源地崇州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已由最初的3个人发展到1000多人。它类似于建筑业的承包商和工商业的职业经理人。当天,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交流会的嘉宾还参观了王志全所管理的地区。

而在此前几天,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科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以及中央农村工作的智囊们,联合在崇州召开了对这一新鲜产物的课题研究。专家们将此定义为“农业共营制”。

成都崇州的试验就是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聘请懂技术、会经营的种田能手担任职业经理人,负责合作社土地的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引导适应规模化种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并打造“一站式”的农业服务超市平台。

课题组负责人、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民成为一种职业;三是以低成本推动了规模经营,农民还没有丧失土地的控制权。

课题组另外两位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罗必良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强调,崇州的这一试验具有普适性,可以在别的地区推广复制。

农业“CEO”涌现

杨柳土地合作社成立于近年,当时村民以确权颁证后的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101.27亩二轮土地承包期剩余经营权年限,每亩作价900元出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这也是全国第一宗农民没有出钱,而是纯粹以土地入股,并进行工商注册的合作社。

杨柳土地合作社理事长陈永建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当时的状况是一些80后、90后年轻人不愿意种田,也不会种了,只有老年人种地,当时的想法是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采用机械化的方式耕作。

集中起来的土地如何经营是合作社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当时,崇州市农机局职工周维松办起了农机合作社。杨柳土地合作社就聘请周维松作为生产经理,指导合作社的农业生产。不过,周维松不收取分红,只是在耕作时收取农机服务费,这成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雏形。

3年之后,王志全接受聘请担任了杨柳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其分配机制是按照2∶8比例与合作社分享生产收益。即扣除生产成本之后,两成归职业经理人,八成归合作社。2013年改为1∶2∶7,即提取一成的合作社公积金、两成收益给职业经理人,七成收益用于合作社土地入股的分红。

陈永建介绍了这一运作模式:由合作社提出当年的生产计划,即每个季节种植什么作物,职业经理人执行这一计划,并根据计划提出成本预算,再交由合作社股东大会审议,合作社通过后按此成本支付职业经理人成本费用,待到收获后,再对收益进行分红。其中,职业经理人必须确保保底收益,否则要赔偿损失。

可见,合作社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和公司董事会与CEO本质相似。王志全告诉本报记者,他每年能够收入8万~9万元。他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后来又到成都打工,做起了装饰。后来回到崇州在其所在村流转了80多亩地,成立了志全农业合作社,随后受聘成为杨柳土地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职业经理人,王志全负责这些田地的生产经营,一方面需要种植技术,另外一方面则需要管理能力。杨柳土地合作社已经从100多亩发展到1500多亩,这么大的面积对他是一个考验,王志全将其分成4个经营小组,又安排了各组负责人,形成了自己的生产经营团队。

像王志全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已经批量涌现。目前,崇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960余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1460人,通过竞争上岗的有767人,初步建立起一支“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这一现象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效果也是积极明显的。

前述课题组研究发现,由于职业经理人的产生,有效解决了“谁来种田”和“科学种田”的问题,与农户家庭经营相比,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的大春水稻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约110斤以上,生产资料投入与机耕机收成本下降15%,约90元(如果考虑到农户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下降幅度将达到40%以上)。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崇州试验的星星之火已在成都形成燎原之势。目前,成都市已有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名,他们活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的田间地头,在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而当地政府连续出台政策助推这一创新快速发展。

2012年以来,成都市农委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试行意见;成都市农委、财政局、科技局、人社局等出台了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管理规定,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考核管理体系。

2013年,成都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1200万元,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资金500万元。给政策,对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新办生产基地给予补贴,支持他们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个人应缴的20%缴费基数,由财政补贴12%。

创新带来的可期前景以及良好政策的助推,加速了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经理人通过规模化生产增加收入,高于外出打工收入,同时照顾了家庭,使得一部分农

业能手回流;另一方面,吸引技术人才进入,2013年年底,杨柳土地合作社已经有7名30岁以下的大学生竞聘职业经理人上岗。

在解决谁种田和科学种田的同时,也催生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因为农业职业经理人执行合作社的经营计划,必然要采购众多的社会化服务。为降低服务外包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农业职业经理人专职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由此又催生形成了“一站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

这些农业服务超市,搭建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全程机械化、农资配送、专业育秧(苗)、病虫统治、田间运输、粮食代烘代贮、粮食银行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所有服务项目、内容、标准、价格,均实现公开公示、明码标价,实现了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种、管、收、卖等环节多样化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对接。

目前,崇州市已分片建立农业服务超市9个,分别联结2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或大户[共拥有大中型农机具320台(套),从业人员662人],16个植保专业服务组织[拥有植保机械700余台(套)],6个劳务合作社(从业人员1000多人),以及工厂化育秧中心2个、集中育秧基地10个,服务面积达14.63万余亩。

不仅如此,随着土地规模经营的扩张,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经营管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品牌服务体系应运而生。比如,崇州先后试点了“五权”公开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获得金融机构贷款7.5亿元。

显然,崇州试验与普遍的土地流转有着显著不同。首先社员是经营主体,农民对土地有控制权,种什么农民说了算,而且社员有退社自由,农民获得的是收益分红而不是租金;土地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种植,而土地流转有的用于非粮生产,比如花卉苗木等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

提供可复制经验

成都崇州的试验正触碰中国农业的根本瓶颈,吸引罗必良和程国强来做此项研究的正是它的可复制性。他们都来自湖北,希望通过对这一做法的研究总结,能够在自己家乡进行复制,以及形成全国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方向。

罗必良表示,就全国总体而言,30多年来,农业经营体制的“集体所有、均田承包、家庭经营”的大格局几乎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动。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土地与劳动力的快速流动,我国农业经营格局正面临着重大变化。

这个重大变化体现在:一是土地细碎化,几乎没有规模经济性;二是农户兼职化,农民已经不以农为主;三是劳动力弱质化,留守农业的劳动力更是呈现出老龄化与妇女化特征;四是农业副业化,农户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大幅下降;五是生产非粮化。

罗必良表示,上述变化共同表明了农业不断“被边缘化”的问题。他们的前期研究表明,“弱者种地”、“差地种粮”的现象已经广泛存在,势必成为国家农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

罗必良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瓶颈难题是:如何在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成都崇州的试验所探索的“农业共营制”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管住用途”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复制性。

罗必良表示,崇州试验的创新价值与启迪意义在于其三大交易装置的形成。一是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并达成土地经营与企业家经营的合作交易装置。二是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改善了农业的知识分工与决策经营效率。三是农业生产性服务超市,促成了农业的技术分工与生产操作效率。

罗认为,崇州的“农业共营制”作为新形势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创新,有效破解了家庭经营应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瓶颈,以及统一经营层次被弱化的问题;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实现了现代物质技术装备、企业家能力等先进生产要素与经营方式的高效对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现代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崇州所探索和实践的“农业共营制”,有可能是破解我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昭示着中国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

下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下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队伍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

    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 《农业科技管理》.-2008(2).-1-8 作者:信乃诠 阅读次数: 434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2005年、2006年2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抓......

    公务员面试: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本站推荐)

    公务员面试: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会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前,我国......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83分 试卷(范文大全)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83分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38 27 [考试说明]: 1、我国联合收割机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面积并不低于美国和加拿大。 正确错误 2、农......

    我国县乡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精选合集)

    《农业现代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我国县乡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和创新研究学院:机电学院专业年级:10工业学号:102261012008姓名:李凯成绩:我国县乡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内容摘要......

    2020年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小编整理)

    2020年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

    “三集五大”体系下电力营销管理创新

    “三集五大”体系下电力营销管理创新 [摘 要]本文阐述“三集五大”战略的含义,提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指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电力市场营销的影响。笔者结合......

    我国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

    题目专业农业推广技术学习中心台州农业学习中心姓名徐杏林指导教师 宋文坚学号H80530826025作业提纲:对椒江区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一、 椒江区农业技术推广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