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的运用
摘要: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的应用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说明运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素质管理;应用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学生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对于企业而言,专业技术是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成才时,还应当注重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企业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中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二者的目标相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生出素质高、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而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服务或者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都是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其次,二者的管理对象具有同等属性,都是具有情感和思想的人。所以,管理的许多方面也都体现出共性,都强调人的价值。第三,企业和学校面临着同样的外部环境。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不同高职院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推动自身的发展,必须寻求与时俱进,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二者的共同出路。
二、企业管理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素质的途径
1.增强日常行为的效率管理意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素质
时间就是生命,人的生命也是由时间构成的,只有增强时间的利用效率,才能提高生命质量。据有关机构的统计表明,一个高职生从毕业参加工作到最后退休,假如这段时间的长度为40年,那么全部用于工作的时间只有3.2年。对于人生的几十年的职业生涯而言,这区区几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它却对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这段时间的利用效率,是确保生命质量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素质,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能够科学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科学分配时间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对事情进行分类整理,比如要分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紧急重要的事情要立刻去做,紧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可以稍后再做,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多少进行安排,像上网聊天等事情可以在闲余时间进行。对于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要做好规划,比如提高英语能力、职业规划等事情,非常重要,但是并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应当主动从日常的时间中分割出一块,专门用于进行这种类型的事情。培养学生高效率用时间的能力,就是要提高学生处理事情的效率,如果一件事情能够10分钟完成,那么就不要拖到11分钟,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同时,在做事时还必须注意细节,一方面追求时间,另一方面还要追求质量,避免返工。只有让学生学会管理时间,才能够管理好其他事情。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时间,提高时间管理质量,才能扩展人生的宽度。
2.以细化管理日常行为的方式培养学生程序执行意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进而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企业内部,每一名员工各司其职,按照既定的规则做事,依照企业的要求对自己进行管理。程序与制度是企业管理中的两大组成部分。程序是有一系列命令组合而成,依照企业的程序,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按照既定的流程有条不紊的进行。企业类似于一台机器,机器中的所有零件通过配合保证了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行。在企业内部,包括了多个部门,而每个部门也都需要遵守不同的命令,每个部门的员工通过遵守命令来落实行动,最终
发挥出部门的功能,实现企业的运转。当前,很多大型企业都非常重视对员工程序执行力的培养。企业管理中的程序是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每一名员工必须按照具体的程序才能够制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比如对于新员工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螺丝帽拧10下与拧9下或许区别不大,但是其中的多出的这1下却是千百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拧10下才能保证质量安全。所以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讲,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让学生看到程序存在的意义,自觉遵守程序。不论自己将来身处于什么样的岗位上,学生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应当怎么做,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3.增强学生规范管理意识,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素质
在字典中,对“制度”一词的定义如下:所有员工都应当遵守,并且按照特定程序做事的规定。程序是明示员工应当怎样做事,而制度则是明示员工做事的结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制度都包括了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的要求,比如工作必须穿西装打领带等,第二部分则是与奖惩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与程序执行效果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目的是为了降低员工的犯错率。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我行我素,学校的制度由于没有严格贯彻落实,如同虚设,学生往往在这种环境下习惯了,到社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制度化管理。当高职生从一名学生向一名工人的角色转变时,其生活环境、生活态度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原本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而进入企业后就必须严格遵守制度,很多学生也因此出现了不适应。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存在制度,全体成员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严格贯彻落实制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必须重视对学生良好服从制度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规范管理意识,并且加强对制度的落实。比如高职院校制定的奖学金发放制度、考试制度、考勤制度以及宿舍管理制度等,必须严格执行,要增强教师的执行意识,避免送礼请客等混学分现象的出现。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同时通过制度体现出公平,让学生对制度产生信任、敬畏的心理,最终自觉遵守制度。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须立足于企业的用人需求。当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普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上,另一方面还应当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上,以企业管理模式对学生的管理素质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晓辉.结合企业管理谈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1,(11).[2]郜锐.将企业管理引入高职院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3).
第二篇: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思考
作者:施宇
来源:《职业·中旬》2013年第08期
摘 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有问题和全面理解人本管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推进人本管理的构想和实施途径,以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班级管理 以人为本
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高职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对象,培养教育好高职生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培养教育好高职生作为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努力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一、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理解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体现,也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基础和核心来实施管理,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学生管理中,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管理为中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其创造性,促进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在完成组织目标、进行组织活动中的中心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高职院校很多是从中专升格而来的,办学时间相对较短。在升格为高职院校以后,学校整体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学生管理体制、教师员工素质及学校管理机构方面普遍存在很多问题。
1.传统学生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许多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经验管理阶段,与高职院校应有的管理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应该总结、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完善。
2.教师员工素质问题
高职院校的老师几乎是中专学校原班人马,面对高职院校的膨胀,学生组成的复杂,学生管理工作面对更多难题。而教师缺乏对学生工作研究的主动性,缺乏学生管理理论的指导,缺少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管理教育的方法。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面临着年龄、学历、技术结构的问题。年龄上,呈现临近退休的人多,新进人员多,而中青年骨干少。学历结构上,高低学历参差不齐,无法优化组合。
3.学校管理机构问题
高职院校存在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机构在职能发挥中定位不准,管理效率低下,人财物浪费严重等问题,影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在学校管理中,应转变管理理念,认清高职学校工作的基本规律、性质和任务,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从学校实际出发,协调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制,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1.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调动机制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学生被视为管理的客体,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管理理念的发展,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管理中去。在管理的权力分配方面,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高度集权,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重奖重罚,达到组织目标统一、行动一致,实现工作的高效率;另一种是适度分权,依靠科学管理和员工参与,使个人利益与组织利益相结合,促使员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达到组织的高效率。在今天的社会中,政治和社会环境比较宽松,学生自我意识提升,所以,适度分权,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模式会比较有效。
2.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因此,对人的激励机制也要具有多样性。学校管理激励机制中最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模式: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奖惩激励模式、自我管理激励模式。学生管理教育激励的模式是灵活多样的,在实际运用中可以使用一种模式,也可以几种模式交互使用,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合理规避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
3.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组织机制
为了使管理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以及组织目标得以实现,必须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一定的管理层次,设置与各管理层次相适应的管理职责、规范与标准,规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和权力,构成相对稳定的组织管理结构系统。然后,按照组织管理结构中各成员的个人能力情况,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岗位上,按照能级对应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构建有效而灵敏的机制,促进班务管理的人本化、班级活动的人本化、以及课业管理和评价机制人本化目标的实现。
四、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对策
1.更新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学习
高职学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中,都要转变传统的以学校和教育者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创建以人为本的成长环境。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倡导和践行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2.提高素养,建立高素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队伍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因此,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必须要依靠高素质高文化高修养的管理者才能执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在中专时期形成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教育对象由中专生到大学生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尽快实现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和思想的转变。
3.权力分散,人本管理和个性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
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学会自我调节。学生不再是简单地接受管理者的要求与规范,而是经过自身的思考和认同自觉地按照规范行事。大学生自主管理,满足了学生精神上渴望自立的需要,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群体心理气氛,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意识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法.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陈佳贵.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3]苏东水.论东西方管理的融合与创新[J].学术研究,2002(5).[4]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2(12).[5]李仕武.高职生的群体特点及其管理对策[J].职业教育,2001.(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第三篇:分解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分解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体育教学中分解教学法是最常见的体育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学中运用分解教学法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练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时有规可循,进而能较快地掌握新学的体育动作,逐步形成熟练的动作技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在校生活、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及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等目的。在诸多的体育课程中篮球课程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当前,分解教学法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使用面较广,不过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强调分解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准确运用。文章针对篮球教学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分解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期望为分解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篮球课程;分解教学法;运用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时存在明显差异性,分解教学法是教师对要传授的运动技能进行合理编排、组合,甚至是形成简单明了的运动口诀,进而使学生加深了技术动作的构成印象,并在大脑中构建整套技术动作。教学表明,在篮球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能促进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篮球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尤为明显,本文主要对分解教学法在日常篮球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对如何在篮球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分解教学法做一个浅析,为分解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规范运用做初步的探索。
一、分解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一)分解教学法的概念
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技术教学中将整套体育动作合理编排、分成几个部分或者几个单动作,逐步进行教学与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整套技术动作的教学方法。篮球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篮球技术动作教学,篮球技术动作的可分解性为篮球教学中采用分解教学法提供了客观依据。在篮球教学中正确运用分解教学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新技术动作的难度,对学生后期篮球技术水平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分解教学法的分类
分解教学法是篮球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根据篮球技术动作分解的不同性质,分解教学法可以划分为:分部分解教学法、分段分解教学法及分化分解教学法。
任何动作技术,都是以人类身体部位为物质基础实现的。在篮球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身体结构特点,对技术动作做局部分解的教学方法,称为分部分解法;根据身体重心的位移变化规律与环节构相的演变特点,对技术动作做阶段性分解的教学法,称为分段分解法;对技术动作特定的外在规定与要求进行弱化处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的分解教学法,称为分化分解法。
二、如何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使用分解教学法
(一)根据身体部位的不同
在篮球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技术动作难度也逐渐加大,很多篮球技术是由身体各个部位共同完成的,如在篮球技术―接球快速跳起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根据完成该技术动作身体部位的不同,可以将接球快速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分解为两脚左右开立、同时微屈;两手成抱球状在胸前、并准备接球;双手接球后迅速两脚向上跳起;跳起最高点完成单手肩上投篮;两脚同时落地、屈膝缓冲。将完成技术动作的身体部位进行分部细化练习,这样就可以把完成复杂技术动作的身体部位分解开来,完成动作的身体部位就?@得清晰明了,掌握了分解开的技术动作再把完成这些技术动作的身体部位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就会显得更加轻松,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根据动作先后的顺序
篮球技术中,有的技术动作相当复杂,不采用分解教学法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如在篮球技术―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使同学们很难把握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动作细节,甚至会出现同学们在学习该动作只学会了外形,而掌握不了该技术动作的精髓。在单手肩上投篮(右手为例)教学中,根据动作先后的顺序可以将该技术分解为:五指分开,右手持球于右肩前上方;右手手心空出,指腹触球,后屈;左手放在球的一侧,不用力,保持球的稳定性;投篮时,用大拇指小拇指控制出球的方向,食指和中指用力拨球,球向后旋转;投篮后,右手及小臂自然前伸,自然完成动作。当然在具体使用分解教学法进行篮球技术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分解动作细节,这样会加大动作难度,不便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在复杂篮球技术动作教学时教师要按照该技术动作一定的先后顺序,分解教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才能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果。
(三)根据学生之间的配合
在篮球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会逐渐增加学生技战术的配合,通过实战演练来增强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及领悟能力,如在挡拆掩护配合中会利用分化分解法,将挡拆掩护化繁为简,由最简单的二对二战术配合开始,等同学们熟悉、理解二对二挡拆掩护配合后再过度到三对三、四对
四、半场五对五战术配合,最后在全场五对五实战演练中准确运用挡拆掩护技战术。篮球是一项集体项目,在日常的篮球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个人技术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对篮球的理解,加强学生间的配合,提高团队意识。
三、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使用分解教学法应注意事项
(一)要注意对技术动作的完整教学
在篮球教学中使用分解教学法之前教师要先完成几次完整的技术动作演练,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之后再按照所授技术动作的不同性质选择使用针对性的分解教学方法,同时,做分解动作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分解动作后要及时进入完整技术动作练习,这样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便于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动作。
(二)要注意对完成技术动作不同身体部位分解的顺序
篮球技术动作很少是由某个身体部位孤立完成的,在对某项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教学时要注意对不同身体部位分解的顺序,合理的身体部位分解顺序能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特别是在复杂的技术动作中表现更为明显。教学实效表明,身体部分分解顺序一般由下到上,即在对某项篮球技术动作进行分部分解教学时一般由下肢(脚、腿)开始、然后过度到躯干(腰腹)再到上肢(手臂、手腕、手指)、最后由头部(目光)结束。
(三)要注意技术动作分解时的难易程度
实验证明机体很难长时间维持注意力的稳定,研究表明成人注意力仅仅能高度集中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教师对篮球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教学时要注意技术动作的难易程度,一般要将动作的重点及难点放在学习的前半部分,将难度较小的动作放在学习的后半部分,在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完成重、难点的学习,同样也为常规教学时间的后半部分更好地对重、难点的复习和改进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四)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教学
由于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篮球教学中运用分解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篮球教学中分解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以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及具备不同技术能力来作为标准,教学实践表明当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区别对待,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要注意动作分解的合理及科学性,注重不同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
在篮球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教学时,教师要对技术动作进行合理分解,并要具备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分解教学法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篮球技术动作。篮球教学实践表明:在篮球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不能仅仅只是使用分解教学法,而是要将分解教学法和其他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对篮球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四、结语
分解教学法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篮球教学中正确、科学地使用分解教学法能充分调动、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但同时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使用分解教学法时也应该注意几项事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董立.体育教学中分解教学法及其应用[J].四川体育科学.1999.6
[2]马书爽.分解教学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1
[3]穆水强.层次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读书文摘.2016年第17期
[4]?S林全.分解教学法的心理分析及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体育科技.1999(第20卷)[5]于振峰.篮球基础战术教学与训练[M].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
第四篇: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模式守旧、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不到位、学生后勤缺乏保障等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化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缺乏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 尤其是没有真正把握高职学生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 学生管理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 学生管理仍然是处于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可以说, 基本上是进行外部控制, 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更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之魂。这种管理只是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 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成为人才”, 从而使学生产生茫然、抵触甚至逆反心理。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 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被剥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这样 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创新精神, 依赖性强, 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 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2.缺乏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中的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是把班级管好、管活的关键, 也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现实中, 许多高校虽然按学生比例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辅导员(班主任)来管理学生, 但效果不佳, 作用不明显。实践证明, 与学生接触时间较长, 又融于课堂教学的专业课教师担任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效果比较理想。但目前, 由于学生数量猛增, 专业课教师数量有限, 即便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担任班主任工作, 仍不能满足辅导员(班主任)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的需要。
3.缺乏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最突出的矛盾是后勤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 是为了减轻院校建设成本负担, 相对解脱后勤对教学的冲击。然而, 目前多数学校尚未解决一系列权、责、利等有关问题, 有时问题还表现得相当严重。由于后勤供应商的过分逐利, 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后勤服务质量低下, 由此发生学生对学校的“住宿条件太差”、“食堂饭菜差, 服务质量低”等诸多投诉现象。这说明高职院校在抢抓机遇, 迅速发展的同时, 没能很好地做到在校生人数与学院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学院的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 也是学生管理工作中问题不断的外因。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 引起了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以及利益关系多样化, 导致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同时也冲击着高校, 特别是影响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由于高职院校与市场关系十分紧密, 受社会的影响程度很大, 尤其是高职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他们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去选择和接受各种思想文化, 其社交、娱乐, 甚至学习、社会工作都呈现出走出校园, 走向社会的趋势。他们会主动或被动地踏足社会, 以打工、实习等方式去体验社会, 不断增强与社会的联系, 从而使许多学生问题开始 2
与社会问题连在一起, 并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另外, 网络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许多黄色的、反动的网站冲击着青年学生。据调查, 相当多的大学生上网是在闲聊、玩游戏或浏览黄色、反动的网页。有关青年学生不遵守网络规则在 BBS 上留下色情或反动言论、会见网友上当受骗甚至受害、上网成瘾不可自拔导致学业荒废等事件, 频频见诸于媒体报端。这些无疑都给高校学生工作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 影响甚至改变着大学生成长的氛围。
2.高等教育转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受转型期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大学生的角色意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与校方的关系已步入由身份到契约的转轨时期,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学生在入学成绩、家庭背景、民族状况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生、心理障碍生、学习困难生等特殊群体, 各类学生的学习目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等思想认识问题自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学费由以前国家统包到现在按教育成本收费, 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化。学生就业, 也由以前国家统一分配转向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因此,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的转型中正发生着急剧变化。另外,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国家取消了高考年龄的限制, 不仅已婚的成年人可以走进校园, 那些大龄的青年人更是将成批地涌入校园,有 20 岁左右的青年人, 有 30 岁左右的成年人, 也会有 50 甚至 60 岁左右的准老年人。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将变得多样化, 无疑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创新
目前国内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专科学校升级而来,因此各校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过程中既不能因循守旧,承袭以往中专的管理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而应当不断摸索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作为高职管理者,要培养出“以学生为本”的这种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得问题是什么。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 3
识,变管理为“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一切为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全面的去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作为高职的学生管理者,不可能时刻与每一位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这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中坚力量,为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
调动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主要是通过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学生和学生之间,比较容易把广大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由于现在高职的扩招,大多是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素质高低不一,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仅仅只靠辅导员、任课老师及学生工作者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干部掌握信息,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的矛盾及时进行分解和沟通。发挥好这种带头的作用与老师做好协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效果。
2.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逐步改变管理模式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的依据,也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制度保障,绝对不能成为束缚学生全面发展的桎梏。换句话说,建立学生管理制度的立足点不应是控制、约束,而是对学生的引导和尊重。其次,真正落实院系二级管理模式,逐步由原来的集中、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和普通高校接轨的系、部自主管理模式。各系部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学生管理方法和措施。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考评工作都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充分调动系、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顺工作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几乎都推行校院级的“二级管理”体制, 学生工作职责分布于系、部、院、学生处、团委等几个部门, 部分职责还分布于党委的组织部、宣传部等相关部门, 虽然要求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但实际上, 由于职能重叠, 职责不清, 责任不明, 权力交叉, 在一些具体工作中相互扯皮、推诿, 办事效率低下, 不能很好地发挥齐抓共管的优势和形成合力, 这些都影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学生工作干部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应该建立一个统一专门的学生工作机构,统一行使学生管理工作职能, 形成点面结合的学生工作网络系统, 负责对高校各年级学生的专业工作进 4
行统一领导, 组织协调, 指导检查, 考核评估。建立这样的机构, 可以使高校学生工作精简统一, 职责明确, 运转协调, 达到有效管理, 也可以为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大量增加, 现有的班主任、辅导员严重短缺, 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普遍存在着不齐、不力、不稳的现象。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 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生工作队伍结构要合理。本着/专兼结合、新老搭配、层次交错的 原则建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专兼结合就是要求各院校根据本校学生工作 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比例的专职和兼职人员,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协调开展学生工作。新老搭配就是要注意学生工作队伍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的比例构成,有利于在实践中保证学生工作的传承,保证学生工作队伍的延续;也有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需要。层次交错,则要求现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要以多样知识结构、多样学历层次的人员组成。其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要提高。高素质学生工作队伍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拔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较高个人素质的人才加入学生工作队伍,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指导工作,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5.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园 文化建设中注重用世界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 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加强校园文明建设相结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例如举办专门的“科技节”、“艺术节”、“专家论坛”、“学者讲座”, 组建大学生艺术团等社团, 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 使青年学生尊重文化、欣赏文化和创造文化;要通过抓好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治安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风、教 5
风和学风, 切实形成一个有正确的舆论, 良好的教育机制, 奋发向上的育人环境, 真正做到用先进的文化陶冶人,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理论武装人。
三、结束语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这话道出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覆盖到每一个过程,控制到每一个环节,规范到每一个步骤,具体到每一个动作,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具体来说要做到:培养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管理工作责任化与人性化结合。面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做到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切实抓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学生工作者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第五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对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屡创新高,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挑战。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管理工作比较重视,但受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方法等的影响,总体上的管理有效性不尽如人意,一定程度上对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就其管理有效性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学籍管理、校园秩序和课外活动管理、奖励与处分管理等。从概念上来说,学生管理主要是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生活等的规范性管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时代环境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内涵、理念也在不断拓展、丰富,重点从强调对学生的制度性管理和规范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强调学生权利与义务的管理,从狭义的学生管理向广义的学生管理过度[1]。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的重要抓手,是优化校园氛围、加强校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有效性的重要管理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当前时代环境背景下,高职学生受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以及网络文化、潮流文化的影响,思维活跃、崇尚自由,但又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行为不成熟、不稳定,极易冲动。这一方面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另一方面凸显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校园安全、和谐环境的构建,而且对人才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卓有成效的学生管理,能够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同时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沟通、社会交往规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当前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与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较强的心理素质等,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其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这些与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密切关系,某种程度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择业、就业,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2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生源质量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来源也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未被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学生,在文化课分数、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均不是很理想。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入学的目的多样,就业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迫于家长压力,才选择继续学业;而不少家长只是因为学生年龄小,还不到进入社会打拼的时候,才选择高职院校让孩子来“镀金”,在专业学习、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等方面期望值并不是很高。这就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待学业并不是很认真,没有明显的学习压力,对于就业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长远的计划、规划,无形中造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3]。基于学生特点,高职院校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但总体上来说,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受生源质量的影响较大,实际的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学生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破坏正常学校秩序的情况比较常见,严格管理、严肃批评教育容易制造师生矛盾,影响良好的校园氛围;稍有懈怠则容易让学生养成诸多不良行为,如打架斗殴、不正常上课、网络成瘾等,无疑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重大挑战。
2.2网络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影响巨大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要基础环境,基本覆盖了学生教育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在当代的高职学生中,智能电子设备已经基本普及,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存在,尤其是一些00后的学生,基本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对其影响可以说已经深入骨髓。网络环境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存在有利于他们学习、成长的积极一面,也存在对他们不利的消极一面。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等造成巨大影响,一些不健康的网络文化、西方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造成不利影响。很多高职学生本身自制力就差,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不但思想、行为有悖于正常的学校教育路线,而且在心理层面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暴力问题、心理抑郁问题等并不鲜见,这无疑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很多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但对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原因还在于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导致防范的难度增大,而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是一种事后管理,疲于应付,管理的有效性自然大打折扣。
2.3管理理念、方法落后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造成较大影响
就现状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还在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即强调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及生活等方面的规范性管理,在管理方法上也是以约束性、强制性的方法为主。此外,信息技术、智能化设施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是比较突出的短板,与当前学生管理的需求难以匹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机构设置,与办学规模、学生人数的增长也不相匹配,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的有效性[4]。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但高职教育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等并没有与办学规模的扩大相适应。就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大多依然沿用原有模式,体现在机构设置上没有进行适应性调整,管理人员的数量、质量均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在管理理念、方法上没有与时俱进,没有积极转变与创新。很多学生管理者忽视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墨守成规,学生管理实质上形成一种与学生对立的管理态势,加大了学生的逆反情绪。更有甚者将学生管理简单归于宿舍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等,忽视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浮于表面,效果很不理想。此外,对于学情、生情调研不足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学生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这是导致管理有效性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之一。
3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3.1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
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强调对学生实施规范性的管理,核心思想是改造学生,约束学生的行为,达到学校的管理目标。很明显,这样的学生管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难以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造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被动。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要的是转变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思想。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学生管理工作本质上应以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要,如此一来,学生管理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5]。在管理方法上,高职院校也应认真审视传统管理方法的有效性。单纯地采用行政式的管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缺乏有效性的,僵化、呆板、单一的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创新管理方法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学生管理工作被动局面,将管理工作前置,将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教育疏导为主,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积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改善学生管理基本环境,转变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固有观念,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如此才能打开学生管理的新局面。此外,在创新管理方法方面,要注重将学生纳入管理体系,重视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架构,从而提升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3.2加大学情、生情调研,夯实学生管理基础
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夯实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要做好学情、生情的调研分析工作,如此才能在管理工作中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样,包括职业高中、普通高中的学生,还有中职生和初中生等,生源的多样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生情较为复杂,如果没有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势必难以具有针对性,其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以学情、生情的调研分析作为切入点。在学籍管理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设计、制订针对性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收集学情资料,有重点地实施个性化学生管理,并不断调整工作方案,提升管理有效性;学生管理工作应与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完善的沟通、协作机制,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汇集来提升学情、生情调研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只有这样,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才能获得翔实的数据支撑,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3.3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高效运行
就目前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是一大短板,虽然教育信息化建设受到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但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还比较少。因此,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推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高效运行,这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缓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有序,有助于提升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应积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动态监测高职学生的生活行为,如在安全管理方面加大监控设施的投入,在宿舍管理中加强用电、用水、用火等的自动化监测。最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部门应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管理需求。如开通学生管理微信公众号、网络心理咨询室等,通过信息的双向交流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时性。
4结束语
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诸多挑战,再加上高职学生特点及网络环境等的影响,更是增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但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积极应对,不断更新管理思想、方法,提升管理水平,才能改变现状,让学生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促进学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