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纺机行业步入千亿元时代
我国纺机行业步入千亿元时代
……千度神探整理于2012年3月20日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出口首次突破20亿美元––我国纺机行业以这样一组数据翻开了“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新篇章。在3月15日~16日于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六届三次理事会上,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树田特别强调,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标志着我国纺机行业步入了千亿元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纺机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73.67亿元,同比增长27.44%;实现利润71.43亿元,同比增长33.39%;出口2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7.81%。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吕洪钢在会上对2011年纺机行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说,2011年我国纺机工业遭遇到欧债危机以及以棉花为首的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的双重影响,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这一方面说明国产纺织机械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纺织企业对设备的需求潜力还是巨大的。
作为纺织行业的上游一端,纺机企业在一年一度的理事会上最为关注的还是新的一年里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情况。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2011年的纺织经济运行情况,并对2012年的纺织市场走势给出了判断。他说,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今年以来,多数企业开工率达到80%~90%,员工返回率80%。但不同企业差异明显,大企业、自主品牌企业、内销企业订单较足,企业开工基本正常,员工返回率和稳定率好于中小企业、怠工企业、外销企业。因此,他认为,今年纺织行业开局比较平稳,但是出口情况并不乐观。今年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21.24亿美元,同比下降0.17%。其中,纺织品出口82亿美元,同比下降6.67%,服装出口139亿美元,同比增长4.10%。但是,据2月份海关快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双出现负增长,分别为-2.6%和-2.5%。这说明欧债危机还在蔓延,产业安全隐患比较明显,国际市场仍有潜在危机。
此外,高勇认为,国内需求将持续增长,但已呈现增长趋缓的势头;以棉花为主的纺织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仍未消除,企业运营难度加大;行业结构调整仍将继续,但要警惕出现早衰现象。
本次理事会上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讨论并审议《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管理办法》。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介绍,根据《纺织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行业品牌推广工作的要求,为促进纺织机械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推动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水平,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决定在行业中开展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工作,并向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进步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称号。
在讨论中,与会代表普遍对建立中国纺织机械行业产品研发中心表示拥护。他们认为,在纺机行业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此举对于鼓励企业创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推广产品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王树田指出,尽管去年我国纺机行业在产值和出口方面均创历史新高,我们仍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纺机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2011年,我国进口纺机产品金额高达53.64亿美元,占国内纺机市场的30%。因此,纺机企业必须针对目前市场需求加快创新步伐,开展纺机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工作就是希望以此为平台把行业创新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并借助于产品研发中心把纺织产品的品牌推广工作推上议事日程。
第二篇:行业信息化步入深耕时代
行业信息化步入深耕时代
http://(2013/3/4 10:27)
近日,记者获悉,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集团客户事业部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将系统集成公司并入集团客户事业部,并降低门槛,在行业总监、客户经理等职位进行大范围竞聘,加强营销力量。从全国范围看,中国联通大部分省级分公司都已将系统集成部门并入集团客户事业部,并在行业应用的部分领域不断强化网格化营销。中国电信重庆公司也启动了政企业务纵向一体化运营,形成营销、服务及支撑的“铁三角”集客体系。各大通信企业在集客部门为何频频变革?对业务发展又将有何影响?
从卖标准产品到卖解决方案
过去,在集团客户市场,通信运营商更多的是把电路、数据专线、电话等标准化的产品卖给政企客户。集团客户部门的职能相对单一,只需与政企客户的网络或信息化相关部门沟通洽谈,达成订单,后续的业务实施及维护工作则由网运、网管等后台部门完成。在该阶段,政企客户对电信企业的需求多为“电话、专线”。而随着行业信息化的深入和3G、高速宽带、物联网、云计算等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专线、电话的需求,希望整合各种通信技术优化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竞争力。这些系统性的信息服务是非常复杂的,且每个企业、行业的需求特征都不一样,相对于以往的产品更具个性化。因此,需要集客部门对客户需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为客户设计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协调整合好企业外部的合作伙伴资源和企业内部的3G、宽带、云计算等资源,这样才能满足政企客户的深层次信息化需求。
中国联通集团客户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初成立集团客户事业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加强面向政企客户市场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开发,为这些客户提供更加深层次、精细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将系统集成公司并入集团客户事业部,一方面是由于随着合作伙伴支撑力度的加强,系统集成公司扮演的支撑角色在弱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集团客户部门面向客户端的营销、协调、资源整合力量不足,需要加强力量深入研究客户需求,才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增强企业在政企客户市场的竞争力。为更好地服务客户,中国电信一些省级公司也提出了基于“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最终到经营市场”的整体思路,建立政企客户视图,集约化管控数据,深度挖掘客户的深层次信息化需求。
在细分市场中拓展新增点
近几年,通信运营企业的集团客户业务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开辟了一片新蓝海。总体来说,目前运营企业服务行业信息化的方式还比较粗放,市场细分做得不够。某地方通信企业集团客户部负责人表示,行业信息化蓝海空间巨大,要保持目前的高速成长态势,必须在市场细分和精细服务方面下工夫,网格化营销就是要强化我们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专家认为,行业客户信息化市场也有突出的“长尾”特征,小行业、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同样有着良好的增长空间,要求通信运营企业推动行业信息化应用向精细化发展,关注并解
决那些具有强烈需求而又不太引人注目的行业或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问题,从而将公司的行业信息化战略向纵深推进,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行业应用体系。中国联通提出,完善精细化经营管理手段,依托集团客户管理系统深入做好集团客户收入归集,以精细化服务推动收入增长。如何解决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与规模效益之间的矛盾?中国联通提出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对有着共性需求的行业企业进行聚类,以“容器”的方式打造标准化解决方案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目前,已初步制定锁定餐饮、物流、连锁服务、制造业等行业,梳理行业流程,制定行业标准化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各省公司也正按照“市场细分、应用注入、渠道覆盖”的要求,将中小聚类市场细分为集聚、连锁、规模三类,提升精细化运营水平。
精细化服务不仅要求客户选择精细化,还要求产品组合精细化。由于规模化运营的要求,通信运营企业往往开发的是标准化、模块化的产品,要满足更多客户的精细化需求,就需要通信企业通过不同的产品组合与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出适合这些行业或企业的最佳解决方案,产品组合越是精细,就越能契合细分客户群的需求。
强化一体化运营提升响应速度
随着行业信息化的深入,客户不仅在产品的内涵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并且越来越关注服务的响应速度。近日,我们看到各大通信企业都在不断强化一体化、集约化经营,不断提升服务响应速度,这也将是今后运营商深耕行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体化经营要求继续强化集团客户部门的职能。行业及企业客户的需求是综合化、一体化的包括固定电话、宽带、移动电话、物联网、云服务等方方面面的ICT服务,涉及运营企业市场前端市场调研、后端研发、ICT集成、网络维护等多个支撑部门。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状下,只有一体化经营才能更好地协调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快速响应和有效支撑。因此,越来越多的省级通信企业的集团客户部一把手都是由省公司副总经理来兼任的,从而利于资源协调,提升响应速度。
一体化经营需要对响应速度慢的传统流程进行优化。记者从北京联通了解到,原来开通专线业务,项目审批需要6~7天,从网建部门确认资源到最后施工需要一个月左右,流程冗长导致响应速度太慢。近来,北京联通正在一些流程上进行改造优化,例如市分公司对一些折扣申请的权限下放到区分公司,并在市分公司层面从市场部、运维部、网建部、网管中心等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专线开通集中办理办公室,力争将响应时间压缩到7天以内。
经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行业信息化市场要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已经进入深耕细作的阶段。目前,各地通信企业集团客户部门的体系改革和流程优化正初显成效。记者相信,精耕细作必定能带来更好的收获。
第三篇:职业教育如何步入“互联网+”时代
职业教育如何步入“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带给职业教育改变,体现在企—校、校—师、师—生、生—资这四大关系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将直接影响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与规模,甚至引发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变革。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
转变:“互联网+”时代与职业教育四对关系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进而构成四对关系,分别为:校企关系、校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资关系。互联网极有可能改变原有的职业教育关系架构,这四对关系将随着互联网的渗入发生系统化变革。
企业与学校——从合作与伙伴到共生与互助。校企关系是职业教育宏观层面最关键的一对关系,我们往往将其定义成“合作”关系或“伙伴”关系,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将二者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职业更迭越加频繁,校企合作重点将向两个方面转移: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深化,二是基于区域竞争的互助关系拓展。这是由于,职业人才动态化调整将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大中型企业尚可自我培训员工,中小企业则寄望于职业学校。而“零时差”的培养学校难以独自完成,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将逐渐转为自身主动行为,企业主动实施的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将更加广泛,使得校企关系将从“合作”走向“共生”。与此同时,互联网广阔的信息平台,使得跨国、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变为可能,基于全产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员工的培养与培训将逐步走向精益化和系统化,校企关系逐渐从“合作”走向“互助”。(甘肃技校)
学校与教师——从管从与主仆到平台与舞者。在中观层面,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影响教育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关键。目前,教师的工作来自并主要服务于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而未来,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跨校在线教学将广泛应用,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和精力提供专业教学服务,教师的教学服务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教学将成为教学常态,而学校通过购买资源和教学服务来弥补校内教师不足也将不足为奇。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服务将不再指向单一的学校雇主,教师具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成为尽享其乐的“舞者”。
教师与学生——从直面与传授到多维与陌生。长久以来,教师和学生主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体传身授职业技能和素养,从学习形式上说,师生关系是“直面”性的。从学习内容载体的角度讲,教师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链接师生关系的知识载体会发生本质变化。师生关系更多地向网络转移,并且多数集中于非教学行为,课余时间的互动将成为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的纽带,师生关系将从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师徒”情感转变为“导师—助手”关系。基于互联网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以及在线答疑,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巨大考验,同时引发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逐渐显现。
学生与学习资源——从单向与获取到情感与交互。学生和学习资源的关系是职业教育微观层面最核心的一对关系。由于每一种学习资源本身所能承载的内容是固定、有限、静态的,所以学习本身是学生对于知识获取和技能养成等“单向”的行为,也就构成了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关系。新业态下,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资源与学生之间是基于感情和交互行为的,缺少温度和情感体验的单向传递将不受欢迎,满足不了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学习资源将难以生存。
应对:“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办学转型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拥抱“互联网+”,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带来新要求,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改革,尤其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学习资源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
开放办学,探寻基于共生与互助的多样合作。随着互联网时代校企“共生”关系的深化和“互助”关系的拓展,职业学校办学更加开放,在保持学历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同时,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的劳动力培训市场,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企业大学,与社区共建社区学院,发展远程教育,建设虚拟学校、网上学校,开发企业网络课程等途径,在学徒培养、员工入职培训、转岗培训、技术升级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快速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规模、课程内容,实施学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成本,在协助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扩展职业学校的内涵与外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学校应从培养学生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甚至全产业链职业能力拓展,将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融入产业链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方参与到整个产业中。(甘肃技工学校)
转变理念,形成基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平台的完善,职业学校要逐步由“办学校”向“办平台”过渡,即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平台,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由此,学校的管理重心要从服务学校的发展转向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调整管理理念、机构设置、激励机制等。在技术层面,建设管理可视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智慧校园管理体系;构建协同办公平台,动态呈现校园各项数据及工作进展;基于云平台技术开展智能化、人性化的信息推送、数据分析等服务;搭建身份认证、学习进程跟踪、教学进程监控等系统,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教师培训,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转变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侧重两大方面,一是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网络课件制作,提高对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改造和使用能力;二是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与软件的使用,提升教师远程操作计算机和学习终端设备的能力。其中培训形式尤为关键,教师只有亲身体验并实践才能形成上述两种信息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培训内容要基于现有的真实的学习内容,形式是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和操作完成的。(甘肃职业中专)
资源改造,开发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职业院校开发了大量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但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学习者需求的考虑,因此必须及时完成对“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改造。一方面,改造要体现可视性和交互性,可将纸质文本转变为图表、动画或视频,在纸质教科书中或者在操作设备旁提供二维码,移动终端扫描即可拓展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从而将传统的“一维”资源改造成“三维”甚至“四维”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构建信息主动推送机制,将原来文本的、整体化的课程信息进行切割,依据教学进度向移动学习终端定时推送,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第四篇:西安步入地铁时代
西安步入地铁时代
“一进到地铁站,看到二号线的文化墙,看到墙壁上的朱雀浮雕装饰,我感到,这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地铁不一样,这是我们西安人自己的地铁。”7月22日,省人大代表叶广芩在体验二号线时,对地铁内饰的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竖起了大拇指。
西安地铁二号线原定9月28日开始试运行。记者得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二号线和市民们见面的时间有可能提前,“力争在今年8月底或9月初开通试运营”。
支撑起国际化大都市骨架
在二号线试乘活动中,记者看到目前全线各车站内部装修、机电设备安装基本结束。车站装饰以灰白为主色调,配以回形纹、朱雀等标志,装饰风格彰显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特色,既显示现代交通特点,又融合西安的历史文化,在体现古城地域风情的同时,不失现代气息。
西安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北客站至会展中心段)于2006年9月动工,全长20.5公里,最高设计时速80公里。
在张家堡站记者看到,车站内通风系统、站内电梯、检票轧机、自动售票机、地铁站台屏蔽门、各类导乘牌、车辆信息电子大屏幕等安装到位,工作人员正在做进一步调试,地铁二号线正在进行列车空载试运行。
据介绍,在车站内部装修上,对钟楼等大站进行了重点设计,着重突出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风格特色,乘客除感受西安的快节奏外,也能直观地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的历史文化魅力。
按照规划,西安市将建设6条地铁线路。整个轨道交通线网共设16座换乘站、150座车站、10座车辆段、4座停车场和2处控制中心,整体呈“棋盘+放射式”网状结构布局。西安地铁网的建成将延伸城市规模,支撑起国际化大都市的骨架。
同时,从空间上将北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生态区、南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曲江新区连为一体,强化外围组团与中心城区的联系,促进边缘区和中心区的均衡发展,优化城市结构布局,带动沿线土地开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据西安市地铁办介绍,按照最初建设规划,西安市在2015年前修建轨道线网中的骨干线——地铁一、二号线。两条线路总长51.3公里,建成后形成核心城区客流主导方向的“十”字骨干,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新动脉。
西安地铁线网规划的6条线路均位于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主要路段均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的交通运行状态,仅靠地面公共交通无法满足客流需求。地铁线网建成后可将郑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北客站、城北客运站、城西客运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串联起来,服务范围覆盖全市61个主要客流走廊和52个大型客流集散点,城区线网客流覆盖率将达到85.2%,承担居民出行总量的25%,占公交总量的50%,为市民提供便捷、快速、舒适和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有利于改善交通出行结构,适应城市不断增长的运能需求,同时能有效提高城市客运系统换乘功能,实现一体化交通。
地铁二号线的通车,将是西安城市规划固有格局的一次提升,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从此具备重要一环。
千年古都从此提速
按照市地铁办计划,二号线运营初期拟投放14列车。首、末班发车时间分别为6∶30和21∶30。期间,车辆间隔为10分钟,单程运行时间42分钟。
从步行到以马代步,从坐在牛车上看风景到坐在汽车里等红灯,再到现在的地铁飞驰,最迟9月初,一些西安市民可以不再看密密麻麻的红绿灯,抛开车流蜗行的烦恼,体验掌控时间的快乐,千年古都从此提速。
难能可贵的是,西安地铁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不忘古城的保护。据了解,西安地铁从前期规划研究选线,就请文物专家一起编制地铁文物保护规划。地铁隧道埋深在地下十几米,处在文化层以下,不会伤及文物,车站施工前,都进行文物普探,发现个别文物及时请文物部门保护处理。地铁公司对全线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并开展专题研究,包括施工方法、减震措施和维护结构,施工建设采取盾构方式。所以,地基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地铁建设的需要,对文物不会产生影响。由于地铁线路全部为地下线,可以很好地保护古城风貌。地铁共投资2577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工程,经过工程实践证明前期设计的文物沉降指标符合工程实际,钟楼左线、右线最大沉降值低于指标5毫米,城墙南门、北门沉降值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值以内。
西安市地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陈东山告诉《当代陕西》,保护古城,他们的基本做法有三点。一是在线网规划阶段,避开所有的大型遗址保护区,线路的纵断面设计结构一般在15米以下,以避让地下8米文化层和降低振动对文物的影响。二是在地铁工程设计阶段,在钟楼及明城墙这些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域采取沿两侧绕行的方法,施工前对钟楼、城墙及城门洞进行预加固处理,轨道铺设采用国际上先进的钢弹簧浮置板减振道床,减少地铁运营期间对文物的影响。三是在施工阶段,加强对沿线文物的调查、普探。市文物部门根据地铁线路各站点设置情况,派专人及时跟踪监控。一旦发现文物,先停工保护现场,待妥善处理完后,再进行施工。
“其实外界对一些基本情况不太了解,就是有价值的文物大多出土于大型墓葬。我们地铁一、二号线路所处的位置在唐皇城中,就在当时的道路上,所以这些区域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型墓葬。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方案,确保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工作和谐融洽。”陈东山说。
地铁是最环保的“绿色交通”,西安地铁建成后可以减少地面道路修建的规模,减轻老城的交通压力,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风貌和整体形象,符合文物保护原则;轨道交通建成后,可以减少地面的人流、车流,特别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污染,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减少了对文物遗址的损害。
带动沿线无限商机
总投资近110亿元的地铁二号线,是西安发展史上迄今最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回首建设过程,面对文物保护、交通疏导、湿陷性黄土地质、地裂缝等一系列难题,规划、财政、市政、交通、交管、园林、电信、电力、自来水公司等多个部门通力协作,抽调大量人力围绕这一工程运转,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从2006年9月29日开始,地铁建设就同800万西安市民联系在一起,共同克服各种困难,欣喜地等待着地铁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即将开通的地铁二号线也将带来无限商机。可以想象,通车后每一个地铁站点都将形成一个坐地的商圈。
一座城市的地铁不但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而且会影响沿线居民的居住和生活,这就是“地铁经济”。类比其他城市地铁对当地GDP增长的贡献率分析,西安地铁项目对地方经济的综合贡献率保守估算可达1∶7。结合当前三条主干线完成投资458亿元测算,通车后对西安地方经济至少可贡献3000多亿元。待所有规划线网建成,地铁势必将带动沿线商业、房地产及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西安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介绍,作为现代化的公共运输工具,地铁具有运输量大、经济实用、污染小等优势特点,顺应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趋势,对拉大城市骨架、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地铁三号线为例,线路布设从西南至东北,直接将西高新科技产业区、小寨商圈、大雁塔北广场、东二环立丰国际商圈、金花路轻工市场、胡家庙、辛家寨、浐灞半岛居住区、国际港务区等大型客流集散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条最便捷、快速的连接通道,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向周边组团疏散,有助于活跃站点周边经济繁荣。
“地铁经济”还将提高西安的现代化水平。陈东山介绍,西安地铁服务肯定要高于现有公交和出租,服务标准将向民航、高铁看齐。为配合二号线通车,西安地铁运营分公司已经组织了近400多名志愿者开展培训,在通车初期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导乘、咨询等服务,全方位满足市民搭乘地铁的出行需求。二号线试运营后,隧道、车站内将全部实现电信、移动、联通通讯信号和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市民在列车上打电话、上网都不会受到影响。
为确保行车安全,西安地铁更是做足了文章。西安市地铁办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二号线是西安地铁的首条线路,一旦开通就不能停下,更不能出事故,所以要抓紧做好以安全行车为重点的运营演练,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把故障隐患、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开通之前。抓好行车组织调度,完善各岗位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确保开通万无一失。
西安地铁线网规划南至长安区韦曲,北至郑西铁路北客站,东至纺织城,西至咸阳森林公园,符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城市发展格局。
2009年,国家正式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后,西安重新修编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模拟增加到15条线路,总长约600公里。该规划拟于2040年前实施完成。在2030年前建成通车里程力争达到350公里左右,以满足国际化大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基本需求。去年初,国家批准了西安地铁建设规划修编,地铁三、四号线提前四年开工,到2017年西安将形成由6条线路组成的地下线网。
第五篇:长兴步入公共自行车时代
小橙车走进我们的生活
9月,长兴也将驶入公共自行车时代,停车点上一辆辆崭新的自行车,它的车架呈橙色,人们都亲切地称它为“小橙车”。
办卡:带上钱和相关证件的原件、复印件办借车卡
借车:将借车卡放在锁车柱刷卡区内刷卡,语音提示“借车成功,请取车”后30秒内将车取出。
锁车:将中途借车卡放在自行车后刷卡区内,按下红色“锁车/开锁”按钮,语音提示“车辆已锁定”即锁车成功。
中途开锁: 将借车卡放在自行车后刷卡区内,按下红色“锁车/开锁”按钮,语音提示“车辆已解锁”即开锁成功。
还车:将车辆推入锁车柱插口,语音提示“车已还好,请刷卡”;将借车卡放在锁车柱刷卡区内刷卡,语音提示“还车成功,谢谢使用”即还车成功。小橙车有5个办卡点:交通局、体育中心、旺角大厦、中心广场、水木花都
公共自行车管理将采用诚信积分制管理
积分制度: >1个小时不扣分 1-2个小时扣1分 2-3小时扣3分 3-4个小时扣10分 4-24个小时扣20分
超过24个小时按上述标准循环扣分
惩罚制度: 分数少于70分停用1个月,1个月后激活; 分数少于40分停用3个月,3个月后重新激活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分数0分停止使用1年,1年后重新激活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
如连续三次借车超过24小时不还,车辆损坏或遗失不予赔偿,恶意破坏系统设备等严重
情节,经服务中心评估,有权将其列入黑名单,永久取消其借车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