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

时间:2019-05-14 03:1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

第一篇: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

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

苏杰

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城市群和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和意见,打破现有行政区界限,建立起了一大批经济区、经济带、城市群,形成了一大批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核心增长极,有力的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在实施环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依托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跨省合作平台,提出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构想,在国家相对集中的扶持政策背景下,走区域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举措。在此,笔者着重思考了新宁县如何发挥好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效益,在对接中把握发展机遇,立足更高层面谋划崀山旅游发展新出路。

一、两大板块融合构建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一是资源要素整合有利于优势显现。大湘西与武陵山区两者区域相含,资源禀赋类同,产业基础接近。但受地理位置偏僻、资源分布散广、沟通协作困难等因素制约,资源优势未能集中整合转化成为发展优势。特别是地域界限划分造成的条块分割,以致武陵山区长期未能形成资源开发利用的中心地区,市场对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功能基本失灵。通过建立大湘西武陵山区,政府对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积极干预,有利于实施规划引导、财税扶持等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就我省而言,板块融合更易建立资源整合的协同机制,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空间层面拓宽。就新宁而言,丰富的旅游、矿产、竹木等资源将跳出省域区架,增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吸”、“附”能力,如新宁的家家红罐头、海盛食品将克服本地资源不足造成的产能“饥饿”现象,吸取大区域的更多更丰富的加工原料;新宁本地适量开发的竹木资源能及时向外地依附,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保持总量平衡,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是产业发展联合有利于特色集成。大湘西地区基本形成以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矿产资源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等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构架。通过湘西开发应该说我省已先期探索了有效解决产业“重构”的问题,而且已形成的支柱产业可以成为大湘西武陵山区特色产业联合发展的龙头,在构建优势产业体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旅游业产业发展湖南最具话语权。两大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即张家界和崀山集中在湖南,并分居大湘西武陵山区南北两极,两者相联将有效集成区域内的旅游景点,为打造形成旅游精品线路指明了方向。崀山也是建立大湘西武陵山区最大受益者,长期以来提出但未实际运作的“张-崀-桂”旅游线路开发将变成现实,同时,崀山将承担起本区域内旅游产业发展“中转”与“延伸”的强大功能,无形中将发展空间拓宽。

三是扶持政策集合有利于攻坚致胜。提出大湘西武陵山区概念,其实质是借助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平台,将大湘西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湖南最贫困的地区列入国家集中扶贫攻坚的八大板块之中。省委、省政府自2003年实施大湘西开发战略以来,出台并实行了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政策和举措,在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是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的先行探索。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大湘西开发的覆盖范围要扩大,政策措施要强化、支持力度要加大,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制订的加大对武陵山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持力度,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的政策举措完全一致。中央与地方上下贯通,整体和局部的相互配套,将形成政策合力、打造政策洼地,为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注入更强更新的活力。

四是生态能力聚合有利于功能发挥。武陵山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无污染的洁净空气,是全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大湘西目前也正着力推进生态安全保护区、地貌多样性保护区、野生生物物种保护区等三大重点生态区建设,要把大湘西建设成为全国的生态经济带。两者的生态能力建设相互吻合、互为补充,两者的生态能力聚合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安全保障区,构建安全稳固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效支撑。新宁是全省的限制开发功能区,崀山是湘西地区的地貌多样性保护区,生态保护和修复是崀山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条件。大湘西武陵山区生态功能的发挥为崀山生态强制性保护、争取生态扶持资金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崀山是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战略新支点

新宁最大优势是旅游,新宁最大品牌是崀山。崀山旅游发展正处于蓄势后发的关键时期,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构建是展示崀山形象、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同时,崀山的加入对大湘西武陵山区的开发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崀山是大湘西武陵山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大湘西武陵山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接的腹地。成立这一区域就是为了避免其发展边缘化而整合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板块,充分发挥“承中接西”纽带作用,促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从整个板块来看,新宁崀山则正处于大湘西武陵山区的东南角,是该区域连接湘东南、辐射粤港澳、贯通北部湾的前沿阵地。崀山独特的战略位置优势,将随着洞兴高速公路、崀山机场、常崀桂铁路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启动逐步放大转化成为发展优势,崀山对于打开大湘西武陵山区的对外开放通道,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捷径,充分利用大湘南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有效资源,加快该区域的发展步伐,将发挥无可替代的“桥头堡”作用。

二是崀山是大湘西武陵山区旅游改革试验先行区。旅游是大湘西武陵山的朝阳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该区域内现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个,4A景区3个,3A景区13个。新宁崀山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风胜区、4A景区,是大湘西武陵山区内除张家界外第二个世界顶级旅游品牌。与大湘西武陵山诸多景区一样,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品牌还只是一个潜在优势,崀山旅游也正处在打基础、树形象的起步时期,基本上能够代表整个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此,新宁县委、县政府在崀山旅游发展初始形态阶段,提出了争取崀山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参与“一省(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一岛(海南国际旅游岛)一市(桂林市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县(新宁国际旅游新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四级体系建设。通过争取国家对崀山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配套,积累和创建成功经验为大湘西武陵山区等落后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借鉴。

三是崀山是大湘西武陵山区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大湘西武陵山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缺乏中心城市带动是最大软肋。建设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镇是区域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培育重点城镇必须突出功能定位、突出产业依托、突出中心辐射。对此,从现有城市格局和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大湘西武陵山区通过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建设一批旅游中心城市,将能实现城镇化扩张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我省的崀山与张家界两大旅游城市理应成为大湘西武陵山区的重要地理单元。崀山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是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旅游接待的重要基地,通过积极呼应龙头张家界,舞活自身龙尾,从打造湘西南旅游中心城市起步,以提高城市旅游接待能力、建设独具品位的中心城市为重点,必将成为该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旅游中心城市。

三、区域协作是崀山后发崛起的必然出路

一是外围相连与区域对接相结合,构建综合旅游交通网络。崀山的发展既要考虑出县通道的多方联接,更要长远谋划与大湘西武陵山区交通总体布局相一致的综合立体网络,这也是解决崀山长期以来受边缘化影响造成的交通滞后的出路选择。高速公路方面要谋划湘西高速环路,即张家界-吉首-怀化-洞口-崀山-邵阳-常德-张家界,形成大湘西高速公路循环,其中要接通崀山到邵阳(新宁-白仓)高速。要打通大湘西武陵山区至桂粤港的横纵两线,即永州-崀山-贵州黎坪的高速公路和洞口-崀山-广西兴安高速公路。铁路方面,要建设常德-崀山-桂林旅游铁路与黔张常铁路相接,建设靖州至崀山至郴州铁路直通武广高铁。机场方面提高崀山机场(武冈机场)的等级标准,提高航空辐射大湘西武陵山区域的范围。

二是基础建设与生态安全相结合,全面提升旅游城市功能。要以建设大湘西武陵山区重要旅游中心城市为目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安全保障,把崀山建设成为一座宜居、宜游、宜人的精品旅游城市。按照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研究制定的总规划要求,高起点的扩容、提质和配套完善,突出旅游为主体构建城乡一体化,全面塑造与世界遗产地相一致的风景旅游城市。重点抓好城市路网、城市景观、城市文化及接待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湘西南旅游接待中心城市系列项目,丰富城市功能的同时打造出地方特色。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以生态的理念开展城市建设,抓好绿带、绿园、绿地等“三绿”工程让森林走进城市;启动崀山水资源保护(犬木塘水库)项目,为崀山景区和中心城镇提供的优质的水资源保障;实施县城防洪堤、沿江风光带、夫夷江综合治理三者相结合的水生态建设工程;加快县城工业园的北迁进程,打造特色产业园;加快县城垃圾处理工程进度,适时扩大县城污水处理规模。总之,要实现城市基础、生态、文化三者相融,把崀山旅游城市打造成为大湘西武陵山区的一颗璀灿明珠。三是特色兴游与外线合作相结合,壮大崀山旅游经济实力。崀山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丹霞地质地貌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是崀山特色兴游的灵魂所在。从大湘西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分布来看,崀山依托其特质对该区域山水人文旅游资源给予了丰富和升华。但是崀山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决不能单打独斗,特色取胜的同时要积极围绕大湘西武陵山旅游总体布局,参与精品大、小旅游线路的构建。在打造“一条主线”(张家界—怀化—新宁—桂林)、“一大循环”(重庆三峡水路—宜昌—清江画廊—恩施—永顺—张家界—花垣—吉首—凤凰—铜仁--城步南山--崀山—隆回花瑶--梵净山--乌江画廊—重庆)及多条精品小旅游路线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标杆及领军作用。

四是资源开发与产业外延相结合,实现县域经济不断提速。依托资源特色实施产业富县工程是加快大湘西武陵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进程的同时,以内在资源开发为着力点,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实力的资源加工和农产品开发龙头企业,不断扩大发展范围,科学利用区域内丰富资源,既要从大区域内考虑合作前景和市场竞争,通过区域合作扬长避短,促进自身的发展壮大。实施企业区域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同时,我县也要发挥基地建设的优势实施重点产业带的外延。重点要发挥现有30万亩脐橙、20万亩中药材种植优势,大湘西武陵山区域内建设优质脐橙产业带、GAP中药材产业带,整合区域内同类资源,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并延伸下游产业,扩建和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形成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优势产业链条。(湖南省新宁县发展和改革局 苏杰)

第二篇: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16个县区列入武陵山区范围,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武陵山片区共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规划提出要将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规划确定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贵州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以上,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6.6%以上;总人口611.8万人以上,其中农村人口583.3万余人。新世纪以来,贵州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2010年,减少贫困人口83.7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6个百分点,但总体上该区域仍较落后,16个县中,有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将为这些县市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纳入试点范围,对于这些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推进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必须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强学习,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玉屏片

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加强规划项目等工作的对接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加强培训新型农民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置于城乡就业工作的大范围中统筹考虑,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

二是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三是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

训机构应梳理 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

四是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六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探索“后发赶超”之路。

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铜仁市重点规划布局了包括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大龙经济开发区在内的12个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亿元。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6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5亿元,已投产项目55个,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3

5亿元。

铜仁市依托贵州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民族制药业等新兴产业。目前,铜仁市初步形成了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和冶金、化工、建材、能源及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园区产业格局。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机遇,铜仁市将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扩大投资为推力,以产城一体化为主抓手,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

第三篇: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如何贯彻落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规划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贵州省铜仁地区10个县市区及遵义市道真自治县、务川自治县、正安县、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16个县区列入武陵山区范围,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后,国家对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战略性政策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武陵山片区共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17.18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36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3万人,乡村人口2792万人。规划提出要将武陵山片区建成扶贫攻坚示范区、跨省协作创新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20年,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规划确定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涉及贵州省16个县市区,总面积2.9万平方公里以上,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6.6%以上;总人口611.8万人以上,其中农村人口583.3万余人。新世纪以来,贵州省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2010年,减少贫困人口83.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6个百分点,但总体上该区域仍较落后,16个县中,有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贵州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茶产业、油茶产业、中药材产业、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获得一系列国家重大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支持,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将为这些县市区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纳入试点范围,对于这些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推进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黔东门户的铜仁必须把握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快发展。

一、加强学习,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着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全社会扶贫和全方位协作新格局,促进武陵山玉屏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目标。

二、加强规划项目等工作的对接

坚持加快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片区发展为扶贫攻坚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有效提高扶贫攻坚整体工作水平,使各民族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共享发展和改革成果;通过扶贫攻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推动和加快片区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作为推动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促进区内优势互补与协作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社会扶贫新格局。

坚持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严格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促进各种资源向最困难的地区、最贫困的人口倾斜,确保贫困群体优先受益。

坚持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促进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打牢发展基础,又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问题;既要统筹区域整体发展,又要着力突破最薄弱环节;既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又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支持相结合。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主体,要继续发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指导,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解决片区发展的特殊困难。

三、加强培训新型农民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组建新农村建设教育培训协调管理机构,督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防止出现“多龙不治水”的局面,建立政府牵头、部门相互配合、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要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培训置于城乡就业工作的大范围中统筹考虑,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

二是整合培训资金,强化项目监管,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三是整合培训机构,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培训机构应梳理 登记,考证资质,按照培养新型农民和转岗二、三产业的技能要求设计科目,优化内容,调整师资,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

四是整合人力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信息库,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灵活施教,对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年龄层次的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因人因地因情施教,使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六是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纳入就业工作整体计划,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贵州省铜仁市,以建设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步伐,积极探索“后发赶超”之路。

按照贵州省“十二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铜仁市重点规划布局了包括省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大龙经济开发区在内的12个工业园区,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0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1亿元。开工建设产业项目186个,累计完成投资超过65亿元,已投产项目55个,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35亿元。

铜仁市依托贵州东大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民族制药业等新兴产业。目前,铜仁市初步形成了玉碧松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带、乌江特色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和冶金、化工、建材、能源及农特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园区产业格局。

面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的历史机遇,铜仁市将坚持以发展新兴工业为突破口,以扩大投资为推力,以产城一体化为主抓手,以保障民生为落脚点,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从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型。

第四篇:武陵山区门户林区扶贫攻坚定位与策略

武陵山区门户林区扶贫攻坚定位与策略

发布日期:2012-07-04作者:骆胜东

中央决定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林业作为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已经义不容辞地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扶贫攻坚战之中。长阳自古就是川鄂咽喉,现在更是我国中西部地理分野前沿、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武陵山区东北门户和区域副中心城市,林业扶贫攻坚任务光荣而重大。

一、长阳林区是深度贫困区

长阳位于长江流域武陵山片区东北部、清江中下游,是湖北省唯一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民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和天保县,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发展区域,处于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的结合部,县域贫困程度较深。

三分之一的地方为岩溶土地,缺少当家田。长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壤瘠薄,处于武陵山区清水湾、绿葱坡两个暴雨区之间,致使泥石流、地陷、风灾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耕地以坡田为主,缺少旱涝保收的“当家田”。据2005年石漠化监测,全县岩溶土地面积119255.7公顷,石漠化土地为27851.1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为54726公顷,分别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34.8%、8.12%、15.96%。

新世纪经济发展迅速,但总量相对不足。2001年到2010年,长阳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3倍和2.8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西部开发三大通道(高速公路、铁路、天然气管道)与318国道东西向并行县境,为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和条件。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75.3亿元、财政收入5.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完成外贸出口4435.4万美元。人均GDP19397元,在湖北省县、市、区、中心城区排行中居46位,是相邻县市宜都市71196元的27%,差距还很大。

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但方向明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期间,长阳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确定10个乡镇为贫困乡镇,占建制乡镇的90.9%;确定了119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77.27%;确定重点老区贫困村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6.23%。2011年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宣布将贫困线标准提高到2300元,全县贫困人口15.8万人,占总人口的38.69%。全县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1815元。近年坚持项目兴县、产业强县、生态立县,争创武陵山科学发展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5A景区,建设百亿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吹响了扶贫攻坚冲锋号。

二、在生态保护中改善民生的区域样板

长阳是山区林业县,林业一直是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红色老区创奇迹。长阳山林茂盛,森林孕育“长阳人”,20万年前“长阳人”驰骋林海在这里形成了氏族社会,4000年前又尊白虎为图腾建立了巴国,这里是真正的巴人故里、土家族摇篮。莽莽群山为革命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屏障,谱写了胜利史诗。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地处华中腹地的长阳林区穷苦大众逐渐觉醒,组建了特别支部投身革命洪流。1928年至1932年间,贺龙五次到长阳指导革命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支以军为建制、以土家族为主体的工农红军——红六军。抗日战争时期,太史桥战役气壮山河,创造了胜利奇迹。建国后开发中药材资源与疾病作斗争,成为全国合作医疗发源地。

绿色门户是画廊。按照《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处于武汉-重庆和宜昌-柳州两轴线的交汇点上,为武陵山区东北门户,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近年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全县生态公益林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5.5%,达到22.5万公顷。长阳是中国小鲵原生地、珙桐之乡、金钱豹模式产地和中国观赏石之乡,目前县域内各类动物种类1000多种、植物种类3000多种,是著名的动植物基因库和旅游休闲胜地。

金色林庄惠民生。长阳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为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长阳 “以爱民之心抓发展,以发展之实惠民生”,积极投身推进农民“金饭碗”工程,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特色健康食品产业发展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批“金色林庄”。全县建设木本油料基地1.5万公顷,木瓜、栀果基地0.5万公顷,茶叶基地0.4万公顷,水果基地0.8万公顷,主要林产品32.2万吨,农村人平经济林超过1亩。随着林业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跟进,打造了华饴茶油、一致魔芋、资丘木瓜、清江椪柑、清江香椿、木瓜果醋、栀果天然色素等一批精品名牌。截至2011年底,长阳清江健康食品产业谷共落户各类企业52家。

三、新时期林业扶贫攻坚定位思考

新时期,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国家林业局《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工程范围表》,长阳被纳入湖北省武陵山区林业扶贫攻坚规划工程范围。

以改善生态和民生状况为目标。新时期林业扶贫攻坚应以项目兴县、产业强县、生态立县和兴林富民为总体要求,以改善贫困地区生态条件和民生状况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内生发展打造扶贫示范区。积极整合项目和资金,积极参与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木本油料产业大县、药材产业大县、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

用9年时间完成林业扶贫攻坚。注重对区域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的全方位研究,对林业扶贫攻坚进行综合诊断、分析,制定林业扶贫攻坚规划,从2012年到2020年,用9年时间大幅提高林业对经济社会贡献率,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基本同步,全面完成新时期林业扶贫攻坚任务。

四、林业扶贫攻坚主战场

长阳林业扶贫攻坚主战场10.8万公顷,其中生态建设7.1万公顷,产业基地3.7万公顷,增加就业机会700万个工作日。

燃烧激情推广科技。长阳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林业科技推广、普及、创新和职业培训已经成为破解林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要进一步坚定建设科学发展新长阳的必胜信心,自觉肩负起历史重任,激发斗志,燃烧激情,构建与时俱进的科技服务体系,依靠科技提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攻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建设生态。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倡导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乔灌草花并重,造管封育并举,加强公益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镇人均绿地面积,基本建成相对稳定的生态体系,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新增造林面积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7.69%。

舞动龙头产业升级。新建基地2.3万公顷,扶持龙头企业10个以上,积极发展经济林基地、林下经济基地,着力建设木本油料产业大县和药材产业大县,林业产值由现在的7.7亿元提高到14亿元以上。

综上所述,对于长阳这个武陵山门户林区的现状定位应为“三区”、“三色”,即:岩溶区、崛起区、贫困区,红色老区、绿色门户、金色林庄;发展定位应为“三位”、“三战”,即:定位生态民生改善、定位内生示范、定位九年同步全国,大打科技战、生态战、产业战。

(作者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政协常委、林业扶贫攻坚规划主笔)

第五篇:关于山区乡镇派出所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关于山区乡镇派出所建设与发展的思考与分析

易警官

陈警官

湖北省京山县三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人口流动量小,外来人口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一直是山区乡镇三阳留给外界的普遍印象,也是山区派出所面临的基本环境。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山区乡镇的发展状况有所改变,城乡经济交流出现了生机和活力,不少农民走出山沟到城镇务工、经商和其他活动,但由于山区固有特点非短期能改变,进而对作为山区治安主管部门的派出所产生了多种影响。结合三阳派出所的工作实践,以及对周边山区乡镇公安工作的调查了解,对山区派出所的建设与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

一、山区乡镇派出所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管辖面积大,人口较分散。如三阳镇全镇辖30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98个村民小组,9353户,34412人,版图面积223.8平方公里,辖区管辖范围大,人口较分散,是一个典型的治安管理任务较重的偏远乡镇。周边坪坝、绿林、杨集等相邻山区派出所也同样面临山区面积大、人口分布不均衡,治安管理难度大的局面。

(二)交通不便利,通讯不畅通。三阳镇地处大洪山南麓绿林寨以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应随公路和坪客公路纵横越境。虽然集镇中心交通较为发达,但所辖其他各村因为群山环绕,各村组之间交通不便,有的村组之间不通公路,或通公路车辆也很少通行。造成派出所民警下乡工作时工作不便,易造成出警办案

救助迟缓问题,有的村组由于山势过高,电信信号较弱,造成工作中电话手机联系不便利。

(三)辖区要害部门较少,管理对象面大且少。三阳镇辖区机关团体、大型厂矿等企事业单位比较少,财贸、金融单位少,超市、农贸市场和金融系统的银行、信用社储蓄所等单位表现为点少线长面大的特点,不易集中统一管理。

(四)群众工作要求高,教育任务重、难度大。派出所民警接触的人绝大多数是农民群众。由于受山区落后的经济文化影响,群众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甚至还有部分人至今还是文盲或半文盲,封建意识较强,法制观念淡薄,识别真伪能力较差,不知道法律、不懂得法律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派出所民警在日常执法中做群众工作难度较大,教育普法任务重,难度大。

(五)民警实际困难多,个人能力要求高。三阳派出所现有民警七人,所有干警家均不在乡镇,干警们工作在偏远山区乡镇,远离县城,长期面临家庭两地分居等实际困难,不易得到上级公安机关及时的指导帮助。一般每个干警负责一个管理区,而管理辖区往往地广人稀,干警们往往分散作战,独挡一面,负责一方治安,因而要求具备较高政治、业务素质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独立工作能力,要求正确处理好警民关系。

二、山区乡镇派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乡镇客观情况及山区派出所的特点,要求派出所必须有足够警力,必须有适应当地工作需要的较为先进的交通、通讯工具及装备等客观条件,必须有适合山区派出所工作实际的职责、权力,必须有符合山区客观情况的工作重心和业务范围,必须有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素质和政策法律水平的干警。然而现实情况表明,山区派出所在上述五个方面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派出所的各方面工作,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警力不足。山区面积大,地形复杂,偏僻,人口分散,派出所距离县城遥远,出了大案县局警力不易迅速赶赴现场,主要靠派出所就地处理大量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派出所必须有足够的警力,但是无论从哪方面看,山区派出所警力都不足,这主要从三个主要方面变现突出:一是管辖面积大,人口多且分散。并尤其表现为地广人稀、人口分散。治安管理难度加大。二是侦查破案任务重。山区的一般案件主要还是由派出所自行解决。所以,派出所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放在破案上。三是矛盾纠纷化解量大且繁琐。当前,农村基层群众组织,特别是村级组织的管理能力普遍减弱,不少村干部责任心减退,遇事推诿。治保、调解组织不健全,并多数处于瘫痪状态,真正发挥作用比较少。这样,使农村逐渐增多的各种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调解处理,许多群众遇事不找村干部而直接找派出所解决,使派出所民警接受并解决大量民事纠纷,矛盾纠纷化解量大且繁琐。

(二)所务条件和装备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派出所办公条件老化。以三阳派出所为例,派出所办公楼和民警住宿楼均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筑,房屋老化,条件较差,不利于民警办公和住宿。二是警务装备较为滞后。警车多为低档次车辆,不利于山区出警办案及救助服务群众所需要,警务通、单警装备配发不及时,数量及质量难以保障。三是派出所经济实力差。由于山区发案较少,经济不发达,山区农村派出所在经济收入上往往捉襟见肘,没有钱财保障,造成很多事情无法办,进而直接影响派出所整体工作。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工作方

式方法不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在民警工作任务完成以及分工合作上,存在着所长当“厂长”团体派工,民警当“工人”等待分工的被动工作局面,依然延续的合伙干、打乱仗的老办法。由于派出所本身警力偏少,并不适合分工过细的工作方法,但合伙干、打乱仗的干事办法,从一方面有利于工作开展,但另外一方面也造成工作效率不高,易出错,并不符合现代警务理念的要求。二是作息规律与实际工作冲突较大。上级机关化要求的作息时间制度并不符合山区乡镇派出所的实际情况,山区派出所民警虽然起早摸黑的工作,但正常工作时间和办事效率往往不高,既难以让上级公安机关满意,也造成民警懈怠疲倦的问题。三是考核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对于所领导、民警日常工作的考核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造成民警工作未得到认可和调动,进而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低迷。

(四)基层基础工作较薄弱。经过对近五年来三阳镇及周边坪坝、绿林、杨集等镇治安、刑事案件发案情况的分析,山区农村发生治安、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因是群众受法制教育不普遍、不深入,因而许多人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有些人不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及其合法权益,一旦发生问题就采取愚昧,野蛮,血腥的办法解决,往往不知不觉就触犯法律;群众自治组织软弱无力,村干部由于处于农村基层复杂的人情关系网中,往往遇事就推诿,对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往往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另外基层群众联防治保组织部健全,往往是在形式上建立了相关制度,并没有把群防群治落实到实处,治保、调解组织部健全,多数不发挥作用,不能组织群众防范和及时发现、控制违法犯罪行为。根据对近五年来各类案件及民事纠纷的分析,当前山区农村发生的各类杀人、故意伤害、投毒、防火等重特大刑事

案件和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等治安案件,基本都是由一般民事纠纷激化引起的。这些案件在发生前往往都有明显苗头,并主要在同村组、同门亲戚中发生,矛盾积怨甚至长达几年,很多矛盾纠纷在萌芽阶段往往由于不重视及村治保组织及干部不积极解决而演变成了违法犯罪案件,作为领导和组织群众自治自防工作的派出所由于种种原因对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抓的不紧密,群众法制教育工作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不佳。

三、山区农村派出所工作改革发展的思考

为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要求,山区派出所应从改革发展高度出发,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并夯实山区派出所基础工作。结合山区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在派出所基础工作夯实上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常住人口和重点人口的管理。应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常住人口的管理,及时全面的掌握相关动态,对外流人员要掌握去向下落、职业情况、现实表现;对重点人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及时落实监管职责,并将相关信息录入警用综合平台。

(二)加强山区农村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山区农村派出所应建立一支以村治保组织为主体,以治保政法干部为骨干的群众治安防范队伍,组织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治安。山区农村派出所要与村治保组织紧密联系,以村治保组织为依托,以村治保组织为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联防联治的治安保卫工作。

(三)加强农村普法制宣传教育建设。山区农村派出所要把对群众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派出所中心工作来抓。派出所民警要经常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学习法律常识,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和违反法律的危害性,特别要教育群众通过法律手段,通过政府部门和基层保卫组织解决矛盾纠纷,教育群众自觉遵守法律,要是

群众懂得哪些是违法,哪些是合法的,从而将群众的行为约束在法律范围内。

(四)加强社会面防控,加大侦破和查处案件力度。山区农村派出所要把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积极维护全镇治安稳定,认真开展各项专项整治工作,保持高压态势,及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惩刑事犯罪人员,积极查处各类违法案件,加强对可防性案件的防范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让人民群众满意。

(五)加强警力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合理布局、分工和使用警力,适当调整警力,在当前不可能普遍充实警力的情况下,根据山区实际,针对辖区人口及治安实际情况,合理科学搭配警力使用。并对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情报、监控、研判等业务安排精干警力,进而做到合理搭配,高效运行的警力使用原则。

(六)加强勤务监督、实行严格管理。对于山区派出所民警应实行分片包干制,并明确五个方面:一是任务要明确、具体,对片区民警的工作既定性又定量,积极明确工作目标;二是明确片区民警要深入山区农村群众中去开展工作,积极联系群众,排查矛盾纠纷源头,积极培养特情,严厉查处各类违法犯罪现象;三是山区农村派出所领导要加强对民警工作的检查、监督、指导,对每个民警在月、季、年的工作、思想状况实行严格认真的考核和评比,并且发动辖区群众对民警实行评议,加强群众监督;四是建立必要及可行的工作联系制度,制定切合实际的思想汇报和工作总结制度;五是建立分区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协调制度,防止分工分家的现象产生。通过这五方面的工作,保证民警有大量的时间活动在群众之中,及时查处各类治安、刑事案件及矛盾纠纷化解和救助服务群众的工作,进而改变所长“当厂长”和民

警当“工人”整天等待分工消极被动工作的局面,改变工作时间机关化和沉不下去的工作作风,对工作实行严格管理,从而调动山区农村派出所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

(作者为湖北省京山县公安局民警)

下载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宁县对接大湘西武陵山区的思考与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考与对策

    蓄势待发跨越争先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

    诉调对接的探索与思考

    “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与思考正确处理调解与裁判的关系,拓宽诉讼调解的适用范围,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诉讼调解的有机结合,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最大限度地......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山区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付家村小学张尚高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的改进,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经过改变 观念、提升认识;加大投入、开展活动;增强培训、爱岗敬业;社会......

    关于与大北京都市圈对接的几点思考

    对外一提起黄骅,我们常用北倚京津、东临渤海,来做区位的注解。可见,京津在我们心中是何等重要。而时至今日,区位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依赖,并没有给黄骅带来“近水楼台”的效果。回......

    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吴华强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 :通过对湘西苗族聚居区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调查 ,指出其存在的具体问......

    信访工作分析与思考

    信访工作分析与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利益格局的调整,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旧观念的对撞,公私利益的冲突引发一系列上访事件,进京访、集体访、重复访......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五篇)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中, 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加强反腐倡廉机制体制......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职业教育优秀论文集收录论文 校企合作“五种对接”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省华忆电子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章谋 摘要:本文通过校企合作的五种对接模式的分析,总结出中职业学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