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3: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

第一篇: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

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

2012年10月12日下午,由上海市咨询业行业协会和上海市徐汇区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市第八届青年咨询论坛在上海音乐学院召开。论坛主题是:滨江崛起与文化发展。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张兆安作题为“上海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主题演讲。ICS上海外语频道主持人史龙天、上海联合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曦东、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上海交大国家文化产业基地文化市场中心主任李康化、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顾问 黄荣楠等嘉宾就徐汇滨江崛起和文化产业发展展开头脑风暴。

李康化认为,徐汇滨江应该向城市综合体和文化生态区的目标迈进,需要从全局的发展中确立自身的定位,从历史的积淀中拓展现代的空间,从社会的需求中发现创新的思路,从国际的视野中寻找产业的市场,以期达到优质资源、优良产业、优秀品牌、优化效益的有机统一。“全局”是中央已经确立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上海市已经确立一轴、两线、多组团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徐汇滨江作为优质资源,要体现循环化改造、差异化发展、集群化布局。这里的差异化不仅是徐汇滨江要与黄浦江两岸的其他区段错位发展,而且是徐汇滨江要与徐汇区的其他区域错位发展,比如徐家汇商务文化旅游要体现繁荣,漕河泾数字文化产业要体现实力,衡复历史风貌区要展示风情,而滨江现代时尚区要突显品质。“积淀”是徐汇滨江并非滩涂一片,这里曾经是工业文明的重要场域,今天还保有海事塔、油罐等工业文化遗存。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将传统工业遗存转换为现代文化产业的成功实践,比如悉尼的Pirrama公园、伦敦的Barbican艺术区,徐汇滨江理应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打造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上海特点的新的海派文化。“需求”是现代都市人都有身体休闲的渴望、精神栖息的诉求。徐汇滨江要发展,首先得有人气;而要有人气,首先得给人一个到来的理由。这些年为什么徐家汇商圈经济效益持续不振?因为许多人不来了,这可以从港汇广场的地下停车库基本看不到外地牌照车子中看出。可人为何不来呢?因为徐家汇商圈没有吸引人的足够理由,许多商品在郊区的商城也能轻松获得,更不必说网上商城了。徐汇滨江要有人气,必须充分考虑当下都市人的心灵诉求,得让人有文化体验。因此,这里不能只是高端的商务区,必须得有公共空间;不能只是通道经济,必须得有模块文化。文化发展必须“三生融合”,文化生产的表征是产业,但生产必须重视生态,不仅是物理生态,而且是文化生态,但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过更有尊严的文化生活。如果人到徐汇滨江能获得独特的文化生活,徐汇滨江就永远不会落寞。“视野”是徐汇滨江不仅是徐汇的,也不仅是上海的,它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目前徐汇滨江要重点打响的名称是“西岸”,今年已经举办首届“西岸音乐节”,“上海西岸”的目标是伦敦南岸、巴黎左岸,因此必须有大格局、大气度。“东方梦工厂”落户徐汇滨江为“上海西岸”的国际化蓝图勾勒了第一笔,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笔墨来渲染灿烂的图景。

第二篇:我与铁路 李康

我与铁路

作为一名刚入路不久的铁路职工,我深切的感受到这偌大企业的文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工作。我的父亲也是为铁路奉献了一生照顾了这个家庭成就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能继续为铁路奉献让我倍感自豪。

15年8月我进入上铁路局宁波工务段这个大家庭中,我被分配到桥梁重点维修车间庄桥养修工区,作为一名桥隧工实习生到现在已经在工区工作了半年多了,我体会到学习到了很多,工作中重要的不仅仅是效率还需要更多的学习技术、规范。在我们的心里要时刻把安全、细心学习时时刻刻牢记着,不然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失误或许会酿成无法弥补的大错。

来工区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大修钻孔了,从没有接触过的工作。第一次上桥作业钻孔的时候带班人一直在强调注意安全不要伤着自己或其他人。看见老职工握着钻孔机钻孔的时候,心里面都害怕自己做不好,当自己第一次握上机子钻孔时,总是把握不好老职工一直在旁边看着我打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转动的开关在把手下面手由于握着太紧没有掌握好垂直度钻头卡到的混凝土一下手就被打到松开了机子还在转电线全部都搅在一起了,老师傅手疾眼快把电源给关了还记得当时自己就楞着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其他的老师傅都立马过来看看我有没有受伤再三告诫我使用的时候该注意哪些细节,当时使用的是电钻转速不大并没有受伤这也让大家松了一口气。从那开始我知道干活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注重安全和规范使用机工具,你在铁路这个大家庭中不仅是为自己工作,当你一个人受伤有这么多人为你担心感受着大家的温暖和细心教导,慢慢的我也掌握了跟大家一起努力的把工作安全规范的完成了。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去年的台风“杜鹃”来临时,我们整个工区都被淹没了,当时是上的天窗我们两点钟结束工作,大家看着这渐渐满上的大雨休息了,还没过一会“砰砰砰”很急的敲门声开门一看是副工长,邹工就说了一句赶紧起来出来帮忙。出去一看水都已经满上台阶了,工长立马就分配了任务,坐上满满一车的人去北轮抗洪抢险,留下3个人把工区使用的电器全部抬起来放在高处怕被水浸湿坏了。我们整个工区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8点多出去的同事都回来了看着他们疲惫的身影,我们问他们安全了么?他们如释重负的说没问题了大家才安心的休息了,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一个集体有秩序,安全的完成了工作,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再大的困难都能一起闯过去。5 现在的我会更加的努力学习,工作。在宁工让我感受到集体的精神,越来越完善的制度让我知道将来会更好,铁路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让我的家人也为我自豪。感谢:我是一名光荣的铁路职工。

李康

2016/3/13

第三篇: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荆门跨越崛起步伐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着重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作出重大决定,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这在党90年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概念。深圳、郑州、长沙、邯郸、西安等城市都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口号,并已得到了不错的成效。湖南省将文化产业列为战略性新资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一、以我市文化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事业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亮点纷呈。我市打造了“农家乐杯”文艺比赛、“群众赛歌会”、“社区文化节”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先后荣获全国地方优秀剧目评比展演金奖第一名、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山民歌《小女婿》获中国第八届艺术节群星奖大奖,入选全省100首“我最喜爱湖北民歌”,舞蹈《放鱼鹰》荣获群星奖;大型乐舞音画《钟聚祥瑞》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共建成和拥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3个,县级文化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8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769个,文化中心户794户,文艺表演团队(乐队)340个,建成农家书屋1331家,在建344家。全市100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达到17座,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开展了中心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率57.49%,名列全省市州首位。

四是文化产业渐具规模。形成了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印务、网络文化、体育竞赛、文体培训、彩票发行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了一批投资较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京山绿林文化游、沙洋楚文化游、钟祥明文化游、屈家岭历史文化游已逐渐成长为文化休闲旅游品牌。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7亿元,占GDP的4.1%。这些成绩都是与市委、市政府领导注重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分不开的。但也应看到我市相对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

1、产业规模总量偏小。荆门文化旅游产业近几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发展仍不充分,呈现出散、弱、小和社会化产业程度不高的状况,真正具有竞争力、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几家。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10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0人,平均每家还不到5人,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也低于省内其他地区。

2、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新兴的文化产业比重偏小,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软件业、影视业、会展业等发展缓慢,文化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应用现代科技发掘改造传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文化产业结构雷同,没有着力发展我市独特的文化产品项目,进行大手笔的资源整合,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

3、品牌开发力度不够。荆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代南方文化和江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富集地 带,楚文化、三国文化、绿林文化、象山文化、明文化、休闲文化等地域文化竞相辉映。但受产业规模小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限制,对文化资源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创新,没有能够围绕荆门特色,创建自己的文化品牌;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使得文化资源和高新技术结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报的品牌文化产品难于批量涌现。

4、基础设施仍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加大了投资,但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民营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补充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繁荣。

5、文化人才较为匮乏。人才素质决定文化产品。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因为没有鲜明特色,规模较小、稳定性差,对专业人才缺乏吸引力,缺乏吸引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和施展才华的有效平台。随着现代传媒、数字视听、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在这些方面人才匮乏问题凸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同时,由于资金不足方面的原因,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

1、大力培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市场主体。一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辐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加快推进广电传媒集团、文体产业集团的组建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培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形成产业链。扶持荆门群艺数码、四季福传媒公司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个体户,为消费者提供方便优质的文化娱乐服务。推动书报刊、音响制品、演艺、歌舞、茶楼等文化个体户健康快速成长。在全市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结构多元、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建设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品消费。市州一级文化产品的原创条件相对不够,如书刊出版,电影、电视剧制作等没有资质、人才、经费保障,主要是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所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健康繁荣的文化市场尤为重要。一是建设功能齐全的文化专业市场,我市文化市场缺项较多,与中等城市市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如收藏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花鸟虫鱼市场、宠物市场等等,有市无场,即有市场需求,而无市场建设,因此需加大文化专业市场一条街、一条龙等规模聚集建设力度,满足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二是建设与文化设施相配套的市场,如城市生态运动公园、明显陵等文化旅游地要建设配套市场,有市场才能聚集人气。京山惠亭水库景区,建设了高档次的餐饮、游乐、酒店、购物、游泳等配套市场,成为一处吸引人流的休闲娱乐场所,其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使正规的、正版的、合法的文化产品占领文化市场,让人民群众消费得放心,享受得安心。

3、大力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一是引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打造知名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区需要引进大投资合作伙伴建设大项目。建议整合城区旅游资源,重点打造“荆门山风景区”。荆门山自唐朝已有记载,荆门是因山而得名的,如果规划好、建设好、推介好荆门山,则荆门山会因城市而扬名。我们提出荆门山风景区概念,其范围南起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并涵盖漳河水库等旅游景点。荆门风景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有一路(荆襄古道)、两水(漳河、龙泉)、三洞(千佛洞、香龙洞、黑山岩洞洞)、四园(龙泉公园、东宝山公园、城市生态运动公园、华夏艺林园,还可再建郭店楚简碑林 主题公园、关公及三国文化公园等)、五山(荆门山、东宝山、象山、圣境山、仙居山),还有众多名人古迹、道观寺庙、红色文化等等,可打造成以荆楚文化为特色的“十楚”文化名山,即走楚道、游楚水、登楚山、探楚洞、赏楚园、访楚庙、颂椘简、逛楚城、品楚食、观楚艺。二是引进标志性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城市文化客厅和产业园区。建议在象山东麓双喜村一片建设郭店楚简碑林主题公园、陆九渊、舒成龙纪念广场、老莱子孝子田孝亲体验园、博物馆、图书馆、会展中心以及创意工作室、设计室等文化名人高档聚集区,南与城市生态运动公园连接,北面从龙泉公园至福音堂、分路碑路打通公路通道,与中心城区连接,打造成为城市文化客厅和文化产业园区。三是引进成长性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如以李宁产业园为龙头,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链等等。

5、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化是地方的“脊梁”,城市的“符号”,但只有培育有品牌文化和产品,才能扩大地方和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各地党委、政府要做到自觉树立精品意识,实施“一县一品”文化品牌战略,不断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广泛和深入挖掘及利用民族历史源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流寓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地域风情等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与风格的历史文化品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品牌、现代文化艺术产品品牌、文学作品品牌、广播影视品牌、出版品牌、动漫和会展品牌,力求新精奇特优,形成知名的系列品牌,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6、大力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形成以人兴文的体制机制。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进一步完善文化强市政策,制定出台关于文化产业领军人才的激励政策,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等方面的待遇重点倾斜,为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舞台。进一步解放思想,广纳贤才,以优良的工作环境,极为实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荆门创业。重点建设好三支文化产业队伍,培养(引进)一支熟悉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文化企业家及经营人才队伍;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演艺创作人才队伍;一支有竞争力的文化经纪人人才队伍。

7、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强化专门机构职责,推动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没有出台专门的、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周边许多城市已走在我市的前面,例如,十堰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文化产业发展。襄阳市从2010年起,市财政从预算内每年安排500万元,并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情况逐年增长。建议市政府吸纳各地经验并结合我市实际,尽快研究制定较为系统、操作性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三是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建议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荆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四是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篇: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康军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是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工业强市推进大会、服务业发展大会、城市建设暨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之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又一个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和市委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市文化工作,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市委马书记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专门听取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刚才,小丽部长总结了2011年文化工作,对今年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朱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新的形势下,文化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已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前段时间,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在酒泉调研时,反复强调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明确提出要对我市文化资源特别是敦煌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要求像抓新能源建设一样去抓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酒泉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文物遗存众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现代社会中,文化既是一种政治,也是一种经济,经济与文化日益融为一体,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呈现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态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和一个城市的核心品牌,决定了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证明,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国外来看,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支柱产业,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发展速度,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美国的娱乐业已成为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美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25%以上。日本的娱乐业经营收入超过了汽车工业,动漫、游戏产业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3。从国内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北京、上海、广东、浙江、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达到10%左右,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从我市来看,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和航天文化,奠定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全市文化企业达到392家,资产规模达到14亿元,年纳税9300万元,敦煌文化产业园、敦煌飞天文化产业公司分别被命名为甘肃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种种原因,我市文化资源潜力挖掘不深,开发利用不足,“有文化、无产业”和“景点多、收入少”的问题较为突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我们必须站在推动酒泉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建设,像重视新能源产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像重视民生工程一样重视文化工程,坚定不移地加快文化发展,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新的产业支撑。

第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文化产业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就业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既是一种支撑,更是一种动力。一是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可以快速拉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有利于促进就业。文化产业关联度高、辐射面广,涉及广

播电视、出版发行、文物博览等众多领域,就业容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据测算,到2015年,全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值将达到15万亿,可吸纳4000万人就业,具体到我市来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5000个就业岗位。三是有利于节能减排。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产业、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我市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尤其是文化产业总量小、层次低、贡献少,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企业大集团,形不成集群效应,对经济转型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这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市发展的一条“短腿”。我们必须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为推动酒泉跨越式发展开辟新途径、拓展新空间。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还是一种生活需求。东北有句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酒泉飞天数字影院、丝绸之路博物馆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使用,县乡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拉动群众文化消费、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文化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产品不丰富,还远远不能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持续增长;超过5000美元时,将会出现文化消费“倍增”态势。目前我市人均GDP已突破6500美元,城乡群众的文化消费正处于迅速扩张的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市将进入7000-10000美元阶段,文化需求和消费将进入一个空前旺盛的时期。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拉动文化消费增长,为社会和谐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抓住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当起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努力使城乡群众享受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二、明确任务目标,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了酒泉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特点,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着力抓好“敦煌飞天文化”和“酒泉航天文化”品牌建设,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振兴、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旅游业发展、文化体制创新等工作重点,全力推动酒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酒泉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十二五”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2015年占到GDP的3%左右,2020年占到GDP的5%,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跨越。

1、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快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标志性文化工程是城市的“名片”和“符号”,也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要把标志性文化工程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免费开放补贴资金,重点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争取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投资近15亿元的29个公益性文化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尽快改变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今年,市上将重点抓好酒泉文化中心建设,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谋划实施一批县级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改扩建项目,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文化设施,力争使70%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二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按照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原则,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强民族县、社区和移民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组)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户户通、“西新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力争使全市85%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标准。三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

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千台大戏送农村”、全民健身等活动,办好一年一度的酒泉广场文化艺术节、酒泉“文化之夏”及县市区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着力打造城乡居民“15分钟文化休闲圈”、“一小时文化服务圈”、“三小时精品文化旅游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抓好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配合做好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做好建档、整理、展示、研究和传承工作,鼓励申报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努力在开发保护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2、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努力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突破。一要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精心编制项目规划,加强项目的策划论证,加大重大项目招商推介力度,依托优势项目和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着力谋划实施一批对社会资金吸引力强、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抓好敦煌文化城、酒泉北大河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金塔航天文化产业园等13个文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借助甘肃省建设河西走廊自然人文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国家级综合示范区的有利时机,争取早日启动实施酒泉项目区内25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把酒泉建成国家级综合示范核心区。同时,在已经建成4个省级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争取再创建2至3个省级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完成玉门铁人文化产业基地、阿克塞民族风情文化旅游产业基地、酒泉酒文化博览产业园等8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并抓好玉门油田矿产遗址公园、风电长廊观光区、肃北梦柯冰川开发建设等46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二要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降低准入门槛,打破各种限制,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和催生一批中小文化企业,支持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广告会展、咨询服务等潜力大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鼓励敦煌莫高窟文化旅游公司上市融资,通过新续扩改建文化产业项目和扶持现有骨干文化企业,五年内培育40个产值超过千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三要繁荣活跃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现代文化组织方式和流通形式,努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要依托境内已有的影视基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西部影视作品生产制作中心,以旅游业为平台,构建酒泉旅游文化服务市场;依托已有的优秀剧目,推动文化艺术创作、策划、生产、展演“一条龙”服务,构建酒泉文艺创作营销市场;依托夜光杯、酒泉奇石、古玩、文物、书画艺术品、敦煌木刻、民族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建设酒泉文化艺术产品交易市场。

3、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把文化和旅游的优质资源有效整合,是实现酒泉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潜力所在。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坚持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用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加快丝路文化、石窟文化、汉唐文化、长城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通过包装开发、对外推介、强化宣传,做响做亮“敦煌文化”和“航天文化”两大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以肃州、敦煌为核心的两大文化旅游经济圈,构建以丝绸之路、敦煌艺术、航天旅游、大漠风光、民族风情、风光电旅游为主的精品线路,把酒泉打造成现代丝绸之路上的旅游集散地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要不断拓展产业门类,鼓励发展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文化旅游服务,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聚集区和文化旅游村镇,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切实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年,要着力办好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和飞天文化旅游节,加快数字莫高窟、瓜州锁阳城、阳关景区二期等景区景点建设,争取鸣沙山·月牙泉创建为5A级景区,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

4、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一些优秀作品屡获全国、全省大奖,充分发挥了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中的作用。要继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鼓励和引导,特别要以酒泉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创作一

批反映酒泉地域特色文化、展现酒泉人文风貌的文化精品。要加强先进文化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敦煌文化、丝绸文化、酒泉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一批突出酒泉特色、理论联系实际的地域性研究成果。要注重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推进高雅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结合,加大对重点特色文化项目扶持力度,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创作、选拔、展演、奖励机制,定期举办全市性文艺精品调演活动,努力提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积极探索文艺创作市场化发展路子,推进文化演艺进入旅游市场,包装开发以《大漠长河》、《水月观音》、《敦煌神女》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和酒泉宝卷、酒泉小调、敦煌民歌、夜光杯雕等全国全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酒泉文化资源潜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名片。要继续办好《北方作家》等文学艺术刊物,编辑出版酒泉历史文化丛书,创作一批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美术书法、摄影等文艺作品,创新生产100种特色文化产品和影视作品,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当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必须按照中央和省上的部署要求,紧紧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破解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创造有利于优化文化资源配置的市场环境,更好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文化管理和服务形式,加快推进政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切实提高文化宏观管理能力。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在落实好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前提下,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定完善服务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经费保障、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歌舞团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以转换运行机制、壮大经济实力为重点,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加快文艺院团转企改制步伐。今年上半年,要完成市歌舞团转企改制任务。即将开工的酒泉文化中心融资和建设都没有问题,关键是建成后如何管理和运营,有关部门要超前谋划大剧院、电视剧制作中心、游泳馆等的运营模式,使其在建成后发挥更大的效益。要积极建立外向型文化发展机制,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特别要加强与敦煌研究院的合作,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地方优势产业、优势项目转化。大力开展文化招商活动,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项目为重点,积极招商引资,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文化产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引进文化旅游资金100亿元,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100个,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落实保障措施,努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为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市委决定成立文化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协调推进小组,统一领导全市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负责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谋划和政策措施落实,统筹协调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文化改革发展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形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履行职责,认真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发挥好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不断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的比例。从今年起,市、县财政每年分别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和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建设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文化旅游产业规划编制、产业开发、文化旅游企业上市、产业项目以奖代补和贴息,并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给予扶持。要积极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更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要针对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重点倾斜和扶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人才队伍。要结合开展“招商引资年”和“全民创业年”活动,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文化集团、策划机构的合作,鼓励和引导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要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兴办文化产业项目。同时,要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人才工作队伍,为酒泉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四要营造浓厚氛围。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我市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紧迫性,真正使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人心。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群众依法兴办各种门类的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的文化创新经验,引导群众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同志们,发展文化产业,前景广阔、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产业有新的突破,努力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经济强市的大跨越。

第五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下载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康化:徐汇滨江崛起与文化产业发展(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

    和谐文化与江苏文化产业发展

    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资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创意和艺术智慧的运用,最终以文化产品服务于社会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门类,......

    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顺德市政协主席刘世宜自九月中旬佛山市政协领导在我市召开发展文化产业调查座谈会后,我们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

    比较优势与永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较优势与永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 要]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匮乏,但文 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鲜活......

    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5篇

    文化产业基金逆势崛起:模式、问题与对策 经济下行时期,逆周期的文化产业呈现出独有的生命力。再加上其整合多行业资源与技术产业链的复合型特征,使文化产业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

    植物工厂的崛起与发展

    植物工厂的崛起与未来 人类社会的食物生产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发生之前,人类以渔猎采集为生。渔猎采集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自然资源有限,养活不了众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