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挪用公款犯罪之我见
对当前挪用公款犯罪之我见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的犯罪与日俱增,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犯罪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有效地遏制和打击挪用公款案件的发展势头,现就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原特点、原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挪用公款犯罪的特点
1、主体年龄偏低化,年轻女性犯罪的突出。由
于财务会计、银行职员、证券从业人员中,年轻人和女性的比重越来越大,挪用公款犯罪主体的年龄结构也趋向偏低,且女性犯罪逐步增多。
2、犯罪主体扩大化,党政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突出。
3、挪用数额趋大化,领导干部犯罪突出。
4、作案手段多样化,不择手段地“虚、空、假、骗”突出。
5、犯罪动机复杂化,投机、钻营的突出;犯罪呈现连续化,炒股买债券牟暴利的突出。
6、犯罪技巧智能化,刚毕业新分配的大中专生突出。挪用公款的犯罪大多有较商的文化知识和智商水平,他们利用所掌握和微机电脑、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和现代技能,乘其普及推广使用、多数人不懂的现况,妄图隐蔽作案掩人耳目。
二、挪用公款犯罪的原因
1、从主观原因看,一是以职谋私的特权心理,启迪其利用职务便利损公肥私,从“有权不用过时作忘废”而行,到“有权滥用永久作废”而终。二是超越现实的攀比心理,诱发其私欲膨胀,心理失衡攀比高消费,而不是正当竞争,导致思想上的防线崩溃走上犯罪。三是见空钻营的投机心理,激发其见缝就钻,碰机就捞,有利就钻。四是瞒天过海的侥幸心理,催化其出现经济越轨行为,挪用时人不知鬼不觉,到头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五是感情用事义气心理,用哥们义气代替法律和道德约束,虽一时满足了亲朋好友的要求,却长期坑害国家、集体及自己。
2、从客观原因看,一是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由于体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工作中易出漏洞,致使某些投机分子利用职务之便钻了政策、制度接轨的空子。二是市场经济中出现的负效应,特别是货币媒介的诱惑力,致使某些领导干部滋长了金钱至上的不正当竞争意识,故而滥用手中掌管的财权,为追逐金钱不惜违法乱纪,以身试法。三是发展党员重数量轻质量,提拔干部重年轻化、知识化、轻革命化、专业化,用人关把得不严,即顺利入党、提干、提拔重用,掌管金融财政职权,造成鱼目混珠,滥宇充数,给国家、集体、单位造成损失。四是财经规章制度不严密,防范措施落实不够。发生挪用公款犯罪的单位,大多是有财经管理制度没具体防范措施,或有防范措施却没有抓没有管,或管得不力没落在实处。客观上形成了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为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条件。五是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互相制约机制不务。
三、遏制挪用公款犯罪的对策
1、学理论抓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引导人们处理好公仆与主人、权利与金钱、先富与富的关系,自觉抑制封建特权和金钱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二是扎扎实实地抓好法制教育,真正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2、加强针对性的思想政府工作,提高勤政廉洁的意识。结合反腐败斗争,要经常利用外地和本地的大案要案典型事例,或者组织观看勤政廉政事迹展览,用真人真事进行形象化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反腐倡廉、自觉防范的意识。
3、强化财经制度堵塞财务漏洞,尽快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腾飞,财经新业务将不断增加,对财经战线要不定期地整顿,彻底改变企、事业单位、厂矿、机关,在银行多头设立账号、各种信用卡、空白支票的混乱状态。从财经制度上要日趋完善,手续上要严格把关,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定期轮换岗位制,按章操作,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各项财务要严格按内部监督机制运行。
4、从严考核选才,注重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财经金融队伍。首先应选配好各级领导班子,要严格按四化标准选拔干部,特别须注重革命化和专业化,真正把德才兼备、事业心责任感强的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其次要严把进人关,对新招、新调、新进的职工,必须进行岗位培训,强调严格考试,择优录用。
5、严明金融财经纪律,增加打击违法犯罪的力度。一是组织专人定期对账目进行检查审计,发现总是随时立案查处。二是设立群众举报箱,对群众反映经济问题的蛛丝马迹,要一查到底。三是及时清理清点单位的暗账、暗款,严防犯罪分子乘隙从单位应收款中截留挪用。四是对各种经济犯罪分子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决不心慈手软。
第二篇: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例研究
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例研究
「摘要」 挪用公款犯罪是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审计工作经常遇到但在查处和刑法适用过程中遇到难题和争议较多的案件。因此,认真研究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对于审计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移交经济犯罪案件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审计案例,对审计如何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审计查处 挪用公款 案例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是《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的三项主要任务之一。挪用公款犯罪则是在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审计工作经常遇到但在查处和刑法适用过程中遇到难题和争议较多的案件。
由于挪用公款行为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犯罪构成又比较复杂,再加上审计和司法机关办案人员对具体案件认识上的差异,因此,使这类案件的查处往往不是非常顺利。有的案件尽管审计人员历尽艰辛,花费很大工夫抓住了线索,但收效却不理想,不是移交不出去,就是移交后不了了之没有得到处理。其结果,一是不利于对挪用公款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二是严重挫伤了审计人员查处此类案件的积极性。究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从审计方法方面分析,主要是审计取证没有完全适应刑法规定和司法实践的要求,造成虽然有问题线索,但定罪证据不足,司法机关无法将审计线索转化为司法实践。因此,认真研究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遇到的问题,正确适用法律,科学审计取证,对于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移交经济犯罪案件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的简介
审计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审计实践中形成的审计案例,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失败教训的汲取。因此,运用审计案例研究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容易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人们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发深刻的理性思考。有鉴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曾亲历的审计署济南特派办成功查处某行政执法单位H局黄某挪用百万巨款犯罪案件,对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问题做一下分析和研究。该案例简介如下:
2001年,审计署济南特派办在对H局进行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该局财务处计划科副科长黄某,掌管有17个公款私存的银行存折,涉及资金900多万元。由于黄某怕事实暴露,已将有关会计资料和存折隐匿或销毁。审计人员被迫采取由其他线索获取的账号从银行倒查的方法,查阅了银行账户多年的会计档案,翻阅了无数的历史传票,对多年来银行分户账的收支内容进行取证、复制和汇总分析。查明:1999年8月23日,黄某将H局在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到期转回的300万元保险金,存入以其名义开设的公款私存存折,2000年1月14日,黄某从该存折中提取现金100万元,直至2001年2月28日才又重新存入。该笔资金从取出到再次存入间隔13个月时间。根据上述线索,审计人员初步判断黄某涉嫌挪用公款犯罪。
为了规避审计风险,确保事实证据确凿,审计组在进一步深入调查取证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查清300万元保险资金的性质。经审计查明,H局1991年至1996年期间,采取弄虚作假、私设大量账外账和“小金库”等手段,违规截留、隐瞒和转移国家执法收入共计2000多万元,其中1700多万元被滥发、私分或者违规借贷造成损失,剩余300万元用于给单位职工购买了人寿保险。进而确定,黄某挪用的300万元保险资金中的100万元是国家资金,即公款。
二是进一步核实事实和获取有关会计资料等实物证据。重点核实黄某挪用资金的开户银行、账户、存折、收支情况等资料,取、存资金的准确日期、金额,并逐一对原始资料取证、复制、盖章。
三是对H局有关人员做进一步调查取证。经对H局所有局领导和财务人员详细调查,黄某存取100万元公款之事,始终无一人知晓,完全是其个人隐蔽的私自动用行为。
四是查清100万元公款的最终用途。这项工作的难度最大。审计人员为此曾同黄某进行过多次谈话和教育,但其不断编造谎言,掩盖事实真相,始终赋予顽抗。与此同时,审计组对其挪用资金的用途也进行了几种可能情况的分析,并在移交案件时向检察机关做了说明:一是用于炒股获利,二是用于银行存款吃利息,三是用于填堵其其他非法活动造成的资金窟窿。
审计组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审计署《关于建立案件移送和加强工作协作配合制度的通知》的规定,及时将黄某涉嫌挪用公款犯罪案件向当地检察机关进行了移交。后在审计组的配合下,经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侦查查明:1999年7月6日,黄某利用担任H局财务处计划科副科长的职务之便,在负责单位房改资金管理工作中,从以其名义开设的单位房改资金银行存折(公款私存存折)中提取公款100万元,投入某证券交易所用于个人炒股。2000年1月,因单位要将房改资金上缴地方直属房改办,黄某为补回其挪用的房改资金,于2000年1月14日又从其所保管的单位另一个“小金库”(即被审计组查到的以其名义开设的公款私存存折)中擅自提取现金100万元,作为单位房改资金上缴了地方直属房改办。2001年2月,H局接到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关于进行财务检查的通知》文件,要求下属系统单位在接受审计署检查之前,认真开展财务自查自纠并将情况上报,黄某为了填补原来所挪用的公款,避免事情暴露,只好将原用公款购买的股票大量抛售,并将抛售股票所得的现金马上存回原来被其挪用的公款私存存折的账内。
审计组配合检察机关及时对黄某挪用H局房改资金储蓄的银行账户、银行存折、取款凭据,以及黄某炒股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取证。从该证券交易所客户对账单中明确显示:黄某于1997年8月29日在该交易所开户,2001年3月19日销户,其中:1999年7月6日存入现金100万元,从2001年2月16日开始到2月27日(单位财务自查自纠)期间,连续将巨额炒股资金从证券交易所转出。经过计算,黄某投资炒股获利10余万元。上述审计获取的银行账户资料与证券交易所取证相互吻合、互相印证,充分证实了黄某挪用公款的进出情况和其使用公款炒股谋利的事实。黄某面对审计提供的证据难以继续抵赖,最终承认了挪用公款的犯罪事实。
2002年5月22日,当地人民法院根据检察机关的公诉,认为黄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巨额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情节严重,已触犯刑法,依法判处了有期徒刑。
三、案例的分析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明确《刑法》规定。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
(二)根据《刑法》规定,正确理解和把握挪用公款罪的主要特征及犯罪构成要件。
挪用公款作为一种侵害国家财产行为,其情况比较复杂。1979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的《刑法》中,原本没有就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制定专门的罪名。因此,在查处上随意性比较大,轻的一般按违反财经纪律作了处理,重的则一般以贪污罪论处。1997年10月我国修订实施的新《刑法》,根据我国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经济领域违法犯罪出现的新情况,为有力打击这一严重侵害国家财产的行为,在《刑法》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中于三百八十四条专门制定了“挪用公款罪”的罪名,为经济监督和司法部门严厉查处、惩治这一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挪用公款作为一种侵害国家财产行为,在实践中还有一个罪与非罪界限的判定问题。因此,审计查处这一犯罪,必须首先依照《刑法》规定对其罪与非罪性质做出确的判定,只有涉嫌犯有挪用公款罪,才能作为案件线索向司法机关移交,否则就会前功尽弃,使处理不了了之。具体判定方法,就是在审计中正确理解和把握挪用公款罪的主要特征及其犯罪构成要件。
从《刑法》确定挪用公款罪的概念可以看出,该罪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这一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国家工作人员才能构成。二是这一犯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公款,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有的款项。三是这一犯罪的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主管、经手、管理公款的便利条件。四是这一犯罪具有直接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暂时非法占用,但是准备以后归还。
构成该罪的主要条件有两个:一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即根据2002年4月28日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以下三种情况属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
1、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2、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3、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二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根据1998年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里有两点应注意:第一,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行为,包括挪用公款存入银行、用于集资、购买股票、国债等;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起点为1万元至3万元;第二,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
(三)根据《刑法》规定和挪用公款的犯罪特征及构成要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和取证。
结合上述案例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运用审计调查方法,获取涉嫌人员系国家工作人员和利用职务之便的证据。审计组通过对H局人事部门、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确定了黄某作案期间时任H局财务处计划科副科长,并具体经管涉案“小金库”银行存款及存折的事实,并将上述有关资料连同其本人家庭住址、身份证、户口簿等复制取证。
2、运用从账户入手的审计方法,获取被挪用资金为公款的证据。由于黄某案发前已将有关“小金库”的会计资料隐匿或销毁,审计组便以根据群众举报和突击盘点获得的被其隐瞒的银行账号为突破口,仔细查阅银行有关会计档案和传票,逐笔核对分户账的各项收支,经过汇总、分析,查清了H局“小金库”2000多万元的资金均来源于截留和转移的国家执法收入,黄某挪用的100万元就出自其中,从而确定了该笔资金为公款的性质。
3、运用账户审计的方法,获取被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证据。审计组从银行账户查清,1999年8月23日,黄某将H局为单位职工购买人寿保险退回的“小金库”资金300万元,存入其经管的公款私存银行账户,2000年1月14日黄某从中提取现金100万元,直至2001年2月28日才重新存入,间隔时间长达13个月。
4、运用审计调查方法,获取涉嫌人员擅自作为和行动诡秘的证据。审计组通过同H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财务处负责人的询问调查,了解到黄某挪用公款的时间、数额和用途,没有经过任何领导的授权,也未曾向任何领导报告,甚至在2001年2月H局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财务自查自纠时也未报告,其行为任何人不得而知,具有明显的隐蔽性。
5、运用账户审计方法,获取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证据。在检察机关的配合下,审计组对黄某在证券交易所炒股的账户进行了审计,通过审计《某证券交易部客户对账单》及相关资料,审计人员编制了《某证券交易部黄某资金投入、取出及收益情况表》,再同前期审计查取的公款私存的银行账户资料对应分析,彻底揭露了黄某将挪用公款用于炒股营利的犯罪事实。
(四)审计一旦发现挪用公款案件线索,要适时调整审计方案和工作部署,集中力量查深查透。
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是审计监督的重要任务。因此,审计组一方面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把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列为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增强审计人员大案要案意识,保持高度警觉,随时注意捕捉线索;另一方面,一旦发现挪用公款线索时,要及时调整审计方案,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力求迅速突破。审计组发现黄某挪用公款线索后,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了预定的实施方案和工作部署,除留少数人员继续进行常规审计以外,集中全部力量于主攻方向。大家分成若干小组,一组查银行,一组同黄某谈话,一组向相关人员调查取证,一组与司法机关联系协调。各组同时行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有效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保证了案件的顺利查处。
四、案例的启示
(一)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必须获取“铁证”。
有的审计查出的挪用公款案件线索,之所以移交不出去或者移交后难以处理,分析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证据不硬,经不起推敲。比如,有的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当中,缺乏获取审计客观证据的意识,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主观证据的取得。审计中过多地依赖和采用询问、笔录和主观推断的方法,而没有下工夫从银行账户及其会计资料这个最基础、但需付出艰苦劳动才能获取成果的线索入手。作为审计取证,询问、笔录、分析推断是必要的,但它作为依赖人的行为并可支配的主观证据,只能作为判断是非的参考。只有作为时空上的过去时却记载着当时事件发生时的原始会计资料,才是如实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客观证据,这个证据就是“铁证”。尽管黄某在审计调查和司法调查期间,曾不断地编造各种谎言,甚至在检察官面前全部推翻向审计组提供的书面承诺和交代材料,但面对审计出具的揭露起挪用公款行为的银行账户资料、银行存折、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账户的会计资料等客观证据,则无言以对。司法机关在黄某百般抵赖、赋予顽抗的情况下,最终攻破其心理防线,做出公正地判决,就是依据的审计获取和提供的“铁证”。
(二)从审计银行账户入手,是查处挪用公款犯罪的“杀手锏”。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违法犯罪分子篡改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原始会计资料而不留痕迹成为可能;随着财务造假和违法违规问题不断受到揭露和查处,隐匿和销毁会计资料已成为违法犯罪分子逃避监督、保护自己的主要手段。上述情况的出现,必然给以查账为基础的审计监督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但是,审计查处挪用公款案件,完全可以摆脱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依赖,从审计银行账户入手,彻底查清和揭露违法犯罪事实真相。因为,银行账户是资金活动的载体,它在货币资金活动中,起着结算中心和总体控制与反映的作用,银行账户及其账目能够全面记录和反映货币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尽管涉案人员将其经管的会计资料隐匿或销毁,但其资金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却会在银行账户上留下痕迹。因此,审计人员抓住了银行账户,就是抓住了案件线索,查清了资金在账户中的运做情况,也就掌握了资金的去向和有关经济活动。黄某原先自以为很聪明,觉得将会计资料隐匿和销毁,审计人员就无从下手。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审计人员采用审计银行账户的“杀手锏”,最终识破骗局、戳穿真相,将其送上了法庭。实践证明,从银行账户入手,是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三)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要积极争取司法机关的配合。
由于审计机关受到职能和手段的限制,在查处挪用公款犯罪案件时不可能“包打天下”,必须要积极争取司法机关的配合。这里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通过审计锁定除被挪用公款最终用途以外的所有犯罪构成要件的事实证据。包括嫌疑人的身份,挪用公款的资金来源、性质、数额,挪用的时间范围,具体操作过程和手段等,并结合案件实际对挪用公款的用途做出几种可能情况的初步分析,然后将上述资料作为线索及时向检察机关移交。这是审计在查处挪用公款案件中的主要工作,也是案件能否顺利移交和最终得到处理的关键基础工作,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避免关键审计证据缺失,以免给司法机关进一步调查造成困难。
二是借助司法机关的侦查手段彻底查清被挪用公款的最终用途。在挪用公款犯罪构成要件中,被挪用公款是否用于进行营利活动,需要通过查清挪用公款的最终用途来予以证实,但这项工作有时单凭运用审计手段比较难以做到。这是因为,审计查到公款被谁挪用了可以,但他怎么用了,用到什么地方了,则不确定因素太多。比如:他可能将公款用于存入银行,可能用于炒股,可能用于购买债券,可能用于借给他人使用,也有可能用于暂时填补其他债务漏洞,甚至可能用于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这些可能的线索单靠审计的方法是无法查到的。但是,司法机关在审计部门的配合下,运用其有力的侦查手段却可能做到。一旦资金用途的线索被发现,审计人员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业务优势追根溯源,进一步获取证据,使犯罪分子的罪行暴露无遗,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黄某在审计人员发现其挪用公款的线索后,就曾在公款用途的问题上多次编造谎言、狡辩抵赖,一会儿说钱放到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了,一会儿又说放到办公用的铁皮柜里了,一会儿又说放在同事办公柜里了,无非就想表明自己没有将公款用于进行营利活动。审计组未曾被其谎言所迷惑,而是冷静地进行了分析,根据黄某的性格特点、挪用公款的数额、时间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设想了其用于银行存款、炒股、填堵其他资金窟窿的几种可能。于是,检察机关根据审计组提供的证据情况,运用侦查手段捕捉到了黄某可能将挪用公款用于某证券交易所炒股的线索。在检察机关的支持下,审计人员及时对该交易所的有关账户进行审计,获取了黄某挪用公款炒股的事实证据,促使案件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三是把握好案件移交的时机并注意严格保密。审计查处挪用公款犯罪,主要是获取证据提供线索,最终破获案件还要依靠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因此,审计组获取被挪用的资金来源、性质、数额、挪用时间挪用人等事实证据后,就应及时向司法机关移交,以免贻误战机,并要注意严格保密,防止犯罪嫌疑人畏罪潜逃,给今后处理造成困难。审计组在审计获取黄某上述犯罪证据线索后,没有恋战,而是及时向检察机关进行了移交,同时对黄某采取了内紧外松的调查策略,造成审计人员难以继续获得其他证据的假象,促其产生可能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这一措施,不仅稳住了黄某,避免其外逃,而且为检察机关深入侦查赢得了时间。在获取充分证据后,当审计人员引导检察官突然出现在黄某面前时,他完全惊呆了,束手被擒,老老实实走上了警车。
综上所述,尽管挪用公款作为一种职务犯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审计实践中还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采取科学的审计方法,正确适用法律,确保审计质量,就一定能够成功予以查处。
第三篇:对当前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寄托,也是影响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对家庭和谐、学校秩序和社会稳定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深入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
从近年来XX区公、检、法部门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情况看(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周岁至25周岁),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从犯罪数量看:青少年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XX区检察院公诉部门2003年共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103件194人,青少年案犯人数占受案总人数的33%,2004年和2006年青少年案犯的人数则分别上升到280人和356人,占受案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上升到38%和40%。
2、从犯罪主体看:一是犯罪主体低龄化趋势明显。其中18岁以下犯罪的273人,占全部青少年人犯数量的33%。二是青少年犯罪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部分为中低文化程度。2003年以来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小学文化的70人,初中文化的560人,初中(含初中中专)以下文盲、半文盲比例占70%以上。青少年人犯中,农民占61%、无业人员占30.8%。
3、从犯罪动机和目的看,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多数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是出于猎奇好胜,简单模仿;其目的往往是贪图一时享乐或好玩。他们有的是简单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或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为显示自我而争强好胜犯罪。
4、从犯罪手段看,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增多。在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有预谋的共同犯罪占到了85%以上。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如21岁的社会青年杜某某和18岁的常某某纠集同伙十余人,多次拦路抢劫过往大货车,并控制XX地区猪皮等销售市场,进行强迫交易,在一次抢劫中将货主刘某某当场捅死,其同伙中有三名就是在校学生。
5、从犯罪类型看,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占比重较大,并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从调查情况看,2003年以来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抢劫、抢夺、敲诈勒索等侵财型犯罪249件524人,分别占受案总数的20%和21.6%。同时,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如利用网络进行强奸、诈骗等也时有发生。
6、从犯罪性质看,严重刑事犯罪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抢劫、抢夺、强奸、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暴力犯罪增多,侵财型犯罪的数额也呈上升趋势。从法院判决情况看,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以来判处实刑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案件总数的13.3%,并呈现一定上升趋势。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1、心理发育不成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多数青少年由于年龄、心理发育等方面的原因,普遍具有好奇、利己、攀比、逆反、模仿和喜欢寻求刺激等心理倾向,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或受到外界不良影响,极易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许多青少年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看问题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很少经过深思熟虑,而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往往精力旺盛,血气方刚,常常不计后果。
2、法律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法律知识相当匮乏,他们往往受一些影视作品、电脑游戏、书刊杂志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对行为后果不加考虑或缺乏正确认识。
3、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好逸恶劳,贪图安逸享受,在生活上讲究享受,追求高消费,讲排场,摆阔气,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私欲极度膨胀,争强好胜,固执偏激,一旦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常常铤而走险。
4、心理不健康。有些青少年性格内向、孤僻,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大,心理长期受压抑,缺乏倾诉对象,平时又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心理动因。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庭教育缺失,监护不力。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或因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几天不回家,也不过问;有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劣,如单亲家庭、不和睦家庭,致使孩子心理受严重伤害;有的家长有不良嗜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家长平时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品行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班主任联系,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一旦孩子出事,就把发生问题的责任都推给学校。据调查,在XX区检察院受理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因父母离异、去世等家庭因素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数的17.2%左右;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脱离学校监管的占到了总数的57.8%;常年游荡于网吧、歌舞厅等场所结交人员复杂的占总数的79.7%。
2、学校教育发生偏差。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存在以下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有些最终成为导致某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外在原因:一是重视智育教育、忽视品行教育的现象较为突出。多数学校为了应付考试,压缩、挤占其它非考试科目课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生课业负担重,许多同学的个性长期受到压抑,导致心理上的扭曲;二是学校对学生的监管不力。许多老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不够,与治安等有关部门沟通少,其结果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管理脱节,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起不到防微杜渐作用;三是学校法制教育不够。据了解,目前多数学校没有安排法制教育课,或者安排课时少,且形式呆板、效果差。四是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较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轻则讽刺挖苦、状告家长,重则打骂、赶出教室,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流入社会参加不健康的活动。
3、社会不良因素的侵蚀。一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是现代校园暴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不良文化来自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其宣扬的有血性、讲义气,疾恶如仇,生活洒脱、率性,团结友爱等人物形象很受青少年的青睐,如果缺乏引导,容易使青少年对其中的部分不良因素片面模仿。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也产生较大腐蚀作用。二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影响。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缺乏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力,很容易受到腐蚀和侵害。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几点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1、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以及聘请司法部门优秀干警担任校外法制辅导员等多种形式,大力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动因。
2、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防止歧视有问题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加强学校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禁止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学校要尽量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时采取措施丰富学生校内体育和文化生活,防止外部干扰,积极营造宽松、健康、活泼、有序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科学、健康地利用网络。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4、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治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第四,建立和完善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增加体育活动场所。第五,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第六,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状况,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社会环境。
5、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积极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第四篇:对当前街面犯罪的分析和思考
对当前街面犯罪的分析和思考
陈哲吴伟光
所谓街面犯罪一般指发生在城市交通支干道的(属于交警管辖)的所有刑事案件。主要是发生在上述范围内的以侵财为目的,无特定侵害对象的常发性的刑事案件,主要包括抢劫、抢夺、盗窃、诈骗等侵犯财产的犯罪案件。当今,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国范围的人、财、物的大流动,使刑事犯罪总量持续上升。在众多犯罪形态中,街面罪案呈逐年攀升,给社会造成了危害,给公民财产造成了损失,给家庭增添了不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围绕这个焦点对我市的街面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浅议街面犯罪的特点和对策。
一、街面犯罪分析
由于我市是全国百强市之一,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达20多万,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日益扩大的无业闲散群体,构成了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导致了大量侵财为目的的街面罪案的发生,犯罪手法不断的变新,作案不断升级的态势。2001年街面犯罪发3074起;2002年1至10月份街面犯罪已发至3789,占全市全部刑事案件发案数的51%;严峻的街面罪案的现实,必须高度重视和深人细致地分析我市街面刑案的类型、特点,并研究探索出打击这类犯罪的对策,正确处理打击与防范之间的关系,提出行之有效的侦、防措施。从总体上来看,街面罪案具有以下特点:
(一)作案手段极其繁多。在各类街面案件中,如街面扒窃、拎包案件中,有乘人不备的、顺手牵羊的、敲车玻璃进行盗窃的、团伙互相配合,制造混乱乘机作案的等。如街面抢夺,有飞车抢夺、当面抢夺、尾随抢夺等。特别是街面诈骗,名目更是繁多,犯罪分子用假币、外币、小钱变大钱进行诈骗;有的用假金银元宝、假首饰、假药材实施诈骗,有的则结伙以丢钱、丢手机诈骗、招工、出国的形式诈骗及封建迷信等等。这些多变的作案手段,群众防不胜防,2001年我市街面诈骗案件发180起,2002年1至10月份发200起,造成很多家庭不幸和痛苦,严重危害社会安定。
(二)侵害目标相对固定,易于销赃为目的。由于街面犯罪往往流窜在外的外来人员和长期流荡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没有正当的生活来源,其作案动机是为了非法获取钱财,其侵害目标,一般选择容易得手的财物,并易于转移和销赃。因此其侵害目标相对固定,对于街面扒窃、抢夺、诈骗侵害财物主要以现金、手机、金器为主。其销赃渠道畅通,案犯往往与维修店、首饰加工店、回收店等勾结,形成偷销一条龙;对于抢夺、诈骗还具有侵害对象相对固定,抢夺一般选择独身行走妇女,诈骗选择中老年人,这些人文化素质较低,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贪小心理;而街面盗窃机动车,八十年代以前以自行车为主要侵害目标,九十年代后期发展为以两轮摩托车为主要侵害目标,2001年我市盗窃摩托车发1243起,2002年1至10月份发1780起,呈高发态势。盗窃的摩托车往往异地销赃,农村地区是主要的销赃地;2002年1至10月份盗窃轿车发36起,但随着我市经济发展,私人购买轿车增多,销赃渠道形成,可以断言盗窃轿车慢慢会增多,轿车可能成为机动车主要的侵害目标,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三)团伙作案突出。根据我市已侦破的街面犯罪案件来看,这些案件的组织、策划、实施,实质是具有地域性的外来人员所为。如“假金元宝”诈骗以江西瑞金籍人为主,丢手机诈骗以温州苍南籍人为主;盗窃摩托车以福建福鼎和福安、江西余干、贵州黎平、及温州文城县籍为主;抢夺一般来自于贵州关岭、江西修水籍人员;扒窃大都来自于贵州、江西籍人员;而根据浙江省已侦破的街面犯罪案件来看,如秘鲁币诈骗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以广东兴宁市的对象为多见;街面拎包的以广西柳江籍对象为多见;撬助动车后箱盖、盗窃自行车兜内财物(包括塞钢丝盗窃作案)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来自于江西崇仁县;戳胎阻车(俗称“下饺于”)盗窃机动车内财物、抛物诈骗(俗称“撇开戒子”)的犯罪嫌疑人主要来自黑龙江佳木斯市;戳胎阻车盗窃机动车内财物中的“顺手牵羊”手法多是江西崇仁籍对象所为,“调虎离山”手法多为哑巴残疾人中的对象所为;以假金元宝押物行骗的犯罪嫌疑人大多来自于安徽视阳地区的农村妇女。此外,广东茂名、黑龙江佳木斯籍犯罪嫌疑人专以假“劳力士”手表等抛物行骗;福建莆田籍犯罪嫌疑人专以假电器、假邮票行骗等。由于街面团伙成员多为老乡或在外来打工过程中纠集在一起的,由于其作案手段简单,财物得手容易,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因此模仿作案的人也多,从团伙中分裂出来另行结伙作案的也多,其它地域外来人员学习的也多。
(四)机动车盗窃趋于专业化、智能化。机动车盗窃在我市呈高发态势,上半年,我局开展了反盗抢机动车专项斗争,破获了一系列盗窃机动车案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盗窃机动车高发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其中一个原因是犯罪团伙盗窃机动车手段越来越专业化,智能化,给破案带来了难度。表现为盗窃技术越来越好,如自制开锁工具、破解报警系统;前年温州市局摧毁的一流窜我市、苍南等地专门盗窃高级轿车团伙,其中的团伙成员只要几秒种就能破解报警系统。内部分工明确,偷盗、藏匿、运输、改头换面与联系买家都有专人负责,组织相当严密,形成偷销一条龙。如我市摧毁的福安籍人盗车团伙,内部分工明确,指挥一人、组织二人、盗窃十余人,作案手段熟练,作案快、逃离快,在盗得一定数量的摩托车后,即用事先准备好的集装箱式车辆装货运往福建一带销赃;采取“打一枪,换一炮”的作案方式,呈现出较明显跨区域流窜作案的特点,案犯往往甲地作案,乙地隐藏,丙地销赃,丁地玩乐。
(五)作案时段相对集中。由于一些时段人们的注意力相对比较分散,警惕性相对薄弱,加上街面防范力量相对薄弱,这就使各类犯罪分子作案较易得手。根据本市刑侦部门分析,在2002年发生1991起盗窃机动车案件中,夜间作案的为978起,占总数的49.1%。犯罪分子之所以选择夜间(尤其是双休日)作案,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车辆脱离车主实际控制范围,车主疏于防范,路上行人稀少,治安防范相对较弱,作案相对隐蔽,容易得手,易于逃匿。如街面诈骗作案时间多为上午,此时段中老年人出入频繁,家中子女大多已上班,犯罪分子利用中老年人对外币知识的缺乏,更易选择目标伺机作案,作案又易得逞。街面破车玻璃案件,作案时间以16时至20时居多,此时段外面停放车辆多,并往往车内有物品;飞车抢夺大多发生在傍晚至夜间(晚6时至10时),这是因为此段时间交通高峰期已过,路面车辆稀少便于逃逸,但路上又不乏单身行走的背包妇女,有作案的目标。
(六)作案地点选择合理。从街面案件的基本情况来看,许多犯罪分子在作案时专门选择:一是闹市地段。如商城,广场,繁华商业街,这些地段人员集中、路段繁忙、车流量大,犯罪分子混杂于人群中,作案后身份容易隐蔽,实施扒窃、诈骗的成功率较高。二是市区及重点集镇的街道。酒店、宾馆、医院、超市门前的街道等成为盗窃机动车内财物案的地段。三是市郊结合部,较僻静的街道、路巷。这些地段警力相对较弱,行人又稀少,在这些区域中的抢劫、抢夺等案件时有发生。此外,作案对象频频跳跃式作案,街面刑案还具有流动性大,不确定因素强的特点。
二、防范侦控措施
如何实现街面罪案的防范和侦控,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是当前摆在公安机关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去年以来,全国各地按照中央的部署,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整治斗争,各项专项打击和整治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治安逐步得到好转。然而,在不断加大打击整治力度的同时,一些刑事案件(如街面罪案)的高发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遏制,发案反弹周期越来越短,严峻的现实表明,从根本上遏制刑事案件的高发势头,在强化打击同时,要突出控制防范工作,做到标本兼治。今年5月份,省委常委、公安厅长俞国行强调了以网络,社区、涉外警务为重点,构筑公安打防控新机制.(一)以实现社区警务为契机,加强防范控制。针对街面犯罪,依托当前正在开展的社区警务战略,实现打击和防范效能的新提高。
1、大力依托基层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工作,加强特种行业、公娱场所的管理和控制,基层派出所必须把辖区的专业市场、特种行业、公娱场所等作为基层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现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公安部《典当业治安管理办法》和国内贸易部、公安部《旧货流通管理办法》,公安部《旅馆业管理办法》,及公娱场所管理办法,等落实工作责任和奖惩措施。通过对特种行业和公娱场所的有效管理,严控犯罪分子“吃、住、行、销、玩”的渠道和场所,从中及时发现作案嫌疑人员、可疑物品(手机、金手饰、摩托车等)和案件的线索,拓展“从物到案”、“从人到案”侦查方式,刑侦、治安职能部门要加强派出所的对口业务指导,加强联系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基层工作在侦查破案中效能的发挥。
2、广泛发动群众,加强阵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和各种治安问题,不管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角落、不管违法犯罪分子采取什么诡秘手段,总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的领域,逃不过人民群众的眼睛。因此通过社区警务活动,社区民警深入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检举“赃车、可疑物品”及其他线索,使犯罪分子无立脚之地。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支持,如果离开群众就寸步难行,一事无成;反之,如能密切联系群众,充分相信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正确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本方法,就能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绩。因此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公安工作必须开展社区警务活动,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
3、提高群众的防卫意识。通过社区警务活动,社区民警要积极有效地开展安全防范宣传工作,不要使防范宣传流于形式,要注重实效,充分发动村(居)委会及其他社会各界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有效揭露各种犯罪(特别是街面诈骗)伎俩,提高群众意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不要去贪图小利,积极鼓励群众及时报案,争取抓获现行犯罪分子。有的诈骗群众已识破骗局,但由于自己未上当受骗,也就不了了之,从而助长了犯罪气焰,使这类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升。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破案。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公安工作应适应形势,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培养信息破案的增长点,这也是科技强警的重大举措。
1、加快信息化建设,这是信息破案的基础。目前,我们已有信息系统收集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安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和日益重要的决策支持需求,一是掌握信息面不够。在原有信息基础上,应开拓对旧手机回收业、首饰加工业、废旧收购业、机动车修理业、出租行业等信息系统建设。二是不能适应侦查破案工作方式和特点。需要信息的收集应及时、有效、准确,并及时快速传递到有关部门进行分析、识别、鉴定,为侦查人员提高准确有效的线索和证据。三是各专业信息不能有效关联,信息重复录入、重复查询,浪费了大量警力和财力。四是各信息系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共享。各信息系统彼此间缺乏数据交换接口,相互之间信息沟通不便,难于有效共享。为了培养信息破案的增长点,我们必须投入资金加快信息化建设,完善或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相互支撑新的协同机制,以侦查破案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带动破案水平提高。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信息搜集质量。刑侦信息质量差的问题时时处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破案的数量和质量。要解决信息质量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信息搜集员队伍,专门训练持证上岗;(2)订立一套搜集数量与经济挂钩的奖励办法;(3)坚决实行漏报、错报、漏填责任与政绩、经济处罚挂钩的制度。仿照错案追究制,追究相应责任。(4)加大培训力度,进行“规范填写”专门培训,培训的重点是按部颁标准“规范填卡”训练和良好的习惯的养成。要反复培训,不厌其烦。
2、掌握动态,收集同类案件信息,实施串并案。由于街面犯罪流动性大,往往各地流窜
作案。因此,侦查此类案件应拓宽视野,不能就案论案,否则就会处于被动消极状态,其成效往往不甚显著。可根据一段时间来打击街面犯罪情况的总结,及时掌握动态,要将本辖区及邻近地区发生的街面案件研究透彻,通过反复仔细的路访工作和现场勘查筛选出点滴线索,刻画出犯罪嫌疑人,从而有利于串并案,以明确侦查方向,争取串并案侦查的有效性。同时可根据作案人的区域来发现犯罪嫌疑人或物建该区域的特情。对抓获街面犯罪嫌疑人,一定要把作案手段、嫌疑人照片等信息上网,争取最大范围的案件串并,深挖犯罪,扩大战果。如6月份,平阳县破坏一起“飞车”抢夺案,并上网串并,通过案件串并,破坏瑞安一系列“飞车”抢夺案。网上串并破案,是信息破案一项实效性的工作,目前全国公安积极开展、推动这项工作。
3、狠抓培养典型工作。要不断推广使用系统破案的经验和作法,逐步培养从领导到侦查员、技术员乃至每个民警,运用网络的意识,使运用情况信息查破刑事案件,成为侦查破案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强化侦查破案,加大打击力度。
1、对现行案件快速反应,案件发生后要迅速开展侦查访问、追击堵截、查缉布控等工作,将更多案件破坏在始发阶段。如刑侦七中队,发现摩托车被盗,通过事先掌握的线索,在飞云江大桥堵截牌照为闽字集装箱货车,而破坏该系列摩托车盗窃案。
2、伏击守候,寻查辨认,适时抓获现行犯罪嫌疑人。要及时分析辖区内发生的街面侵财案件的时间段、路段、作案人员特征、侵害对象、手法特点等情况,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下一次作案的可能时间、地点,采取伏击守候或巡查守候,以抓获现行犯罪分子。同时根据有的街面案件因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有过正面接触,可带事主到犯罪嫌疑人可能的活动区域及其可能的落脚、藏身、玩乐的地点进行寻查辨认,以发现犯罪嫌疑人。
(四)及时开展对街面犯罪的专项打击。对社会影响大,危害严重,作案猖狂的街面犯罪,如盗窃机动车、飞车抢夺等,一是公安机关应组织各警种联合行动,实施专项打击。在组织专项打击过程中,应分析、研究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流窜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掌握其流窜方式、路线、范围,分析其作案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布置措施;要加强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制定一系列的协作制度和方法,努力使各方面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专项斗争取得预期的效果;注意情报、信息的沟通和利用;把住外流的各个通道,避免产生“轰赶”效应。二是刑侦部们成立专案力量,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突破一批案件,抓获一批人员。使专项打击达到实效,确确实实把猖狂犯罪气焰打下去,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环境。
(五)建立动态警务机制。当前,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人财物的流量大增频率加快,整个社会处于动态环境之中,犯罪活动日益动态化,特别是流窜犯罪和街面犯罪成为制约整体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的焦点问题。治安防控工作要适应大流动、大开放的动态环境,必须要改变原有的那种坐家等案式的静态警务运行模式,重新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动态环境下的工作机制。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全天候的动态巡逻制度,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将精力摆到街面上,提高对街面“两抢”案件和盗窃机动车案件等犯罪活动的控制力度,要形成以特(巡)警(已合一的称为“交巡警”)为专业力量,以派出所和刑侦部门民警为辅助力量,以路面巡警为依托力量,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建立覆盖全区的巡逻力量。在工作方法上,巡警应切实做到在巡字上放警力;切实搞好路段巡查;在摸字上下功夫,对重点路段、嫌疑人、作业手段、销赃窝点、逃跑方式心中有数;在打字上布下精兵、集中精兵、集中警力、集中时间,严打现行;在“挖”字上堵源头,不定期在不同路段设点布控查扣可疑车辆。
(六)健全机制,严把赃车“入户”领牌关。交通车辆管理部门在发现赃车(入户时)、堵截赃车(行驶中)方面具有独特、直接的优势,要在日常工作中严把车辆“入户”、“注册登记”、“领取牌照”等关口,并要经常上路对来往车辆进行牌照检查,从而力争在此环节上破获一批盗车案件。
(七)搞好大清查。一是对机动车修理厂、站和交易市场及汽配经营单位进行突击性清查,从中发现为“盗、改、销”机动车犯罪提供方便或服务的场所或窝点,从而突破一批盗车案件。二是交通要道,集镇支干道设卡清查,查牌照、执照与车辆二大号码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即可作为嫌疑对象深查,通过查车辆档案、车、人、发票、牌照、执照这六类要素来甄别嫌疑,对查获的赃车,应及时与刑侦信息部门联系,与被盗机动车进行核对,从中发现有关线索。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往往“扣和查”两个环节严重脱节,每年扣留赃车不少,但由于仅仅满足于扣留了多少辆赃车,而没有深挖线索,从而带破一批盗车案件。
第五篇: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初探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成为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一、青少年犯罪所呈现出的特点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其呈现一系列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手段极其残忍,暴力倾向严重
由于青少年所处的年龄,生理等原因,使得他们遇事不冷静、手段极其残忍成为一个明显的特点。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占主导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的危险期,心态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重“感情”,讲“义气”,于是不冷静思考,行动不计划后果,青少年犯罪一般缺乏事前的充分考虑、酝酿和计划过程,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差,无知性、盲目性就成为一大缺点,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计后果等。
3.青少年犯罪团伙性比较严重
由于青少年喜欢结伴而行,容易形成小群体,打着“哥们义气”经常纠合在一起作案。根据我院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数字统计,团伙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案件的60%以上。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也往往随着犯罪的结束而自行解体。
4.青少年犯罪的重犯罪率高
一些青少年经过教育后仍不悔改,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作案,累犯,惯犯对青少年犯罪已
经不是稀有名词。
5.青少年犯罪案件性质比较严重
据我院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数字统计,青少年犯罪多为故意伤害、两抢等性质的犯罪,性质性质相对较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有着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有统计数据声称少量的人手中拥有大量的财富。对于青少年来说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会使得他们的心里失去平衡,加之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导致好多青少年行为出现异常,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因素
学校可以说是青少年的第二位母亲或父亲,按照说学校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再者,学校教育并没有体现出其所宣扬的素质教育,过分看重成绩,而忽视德育的教育并且好多学校认为法律基础教学可有可无,忽视青少年生理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并且教会我们怎么做人。然而一些父母的不好的习惯往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青少年。加之,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父母愈发疼爱孩子,娇惯,使得“家庭小皇帝”越来越多,孩子的忍让力缺
乏也容易导致犯罪发生。
4.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在这个时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和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使得他们充满了好奇和迷惑。做事不思考,莽撞和不考虑后果成为显著特征。有些青少年甚至认为我杀人是合情合法的。
三、应对青少年犯罪的策略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任务的中心环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抵制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等思想。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首先应该完善失业保障制度,为失业的青少年免去生存的担忧,促使他们再一次就业。二是对于进城务工的青少年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在农村建立救急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
3.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
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不要偏于重智力而忽视德育,要德智体全面培养人才,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要培养时代所需的四有新人。另外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应该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处等机构。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尤其是在青少年心理方面要及时掌握。此外,学校还应加强法律知识的传授和教育。我们法律宣传机关,尤其是检察机关要深入学校定期进行宣传,掌握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教会怎样维护和保护自
己的权益。使他们在权益遭到侵犯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4.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场所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发挥家庭的主战场功能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每个家庭都必须以对子女负责,对国家负责,对青少年未来负责的态度出发,维护家庭和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应改善与子女的关系,反对家庭暴力的发生,与子女多沟通,掌握和摸清子女的心理动态,在教育方法上以理服人。
5.青少年自身修养不容忽视
青少年应该学会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健康成长。正确对待自己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重视心理知识的学习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做一个合格文明的公民,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树立自己的法律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爱护下,他们一定能健康成长,一定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为推动和谐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