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时间:2019-05-14 05:4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篇: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

作者:56net

转自:

日期:2000-10-11日、韩发展商品物流配送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十分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行统筹现划。现代化物流配送是社会化大生产、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和大众消费起着重要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日本政府十分注意物流配送基地的建设,考虑到其国土面积较少,国内资源和市场有限,商品进出口量大,因此各级政府对商品物流发展都很重视,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枢纽都对物流设施用地进行了规划,形成了大大小小比较集中的物流团地。在这些物流团地,集中了多个物流企业,如日本横滨港货物中心(Y-CC)就集中了42家物流配送企业。这样便于对物流团地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利于物流配送业的发展。

(二)注重物流设施的投资建设,物流配送基础设施良好。我们考察了较多的日本物流配送设施,总的看来日本的物流配送行业很发达,物流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较高。我们考察的日本横滨港货物中心(Y-CC)是日本最大最新的综合物流中心,仓储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具有商品储存保管、分拣、包装、流通加工、商品展示洽谈、销售、配送等多种功能,并有保税区、办公区、信息系统、食堂等配套服务系统。其优良的物流设施,完善的功能为物流配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物流作业中,铲车、叉车、货物升降机、传送带等机械应用程度较高,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比较普遍。日本菱食株式会社电脑系统投资达7O亿日元。我们考察的首都物流因食品配送中心分拣设施很先进,把商品的分拣、拼配作业安排的犹如生产企业的生产流水线一样。许多物流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了数码分拣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物流配送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为物流配送上水平、上台阶提供了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较高。日、韩两国的物流配送社会化、组织化、网络化程度比较高。社会化程度高表现在生产企业、商业流通企业不都自己设仓库等流通设施,而是将物流业务交给专业物流企业去做,以达到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的目的。我们考察参观的日本岗山市的一些企业就把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产成品放在专业物流企业的仓库里.交由他们保管和运送,自己不设仓库。日本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面向1.2万个连锁店、中小型超市、便利店配送食品。这些连锁店、超市自己都不设配送中心,而全部交由菱食公司的配送中心实行社会化配送。在韩国的家乐福现共有11家面积在1.6万平方米左右的大型超市,每个超市经营的商品约2.3万种。据介绍,这些超市的商品虽然是由总部统一采购的,但供货一般都是通过当地的物流配送企业或代理商按需要配送,各大型超市只有很小的周转库,仅保持两三天的销售商品库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是专业物流企业也并不是一切都自己搞,许多物流配送企业的运输车辆等也是根据需要向社会租用的,同样是出于减少投资、降低成本的考虑。日本的大型物流企业比较注重网络的发展,在日本物流配送行业排名第五的日立物流株式会社1998年总资产达155利己日元,销售收入2040亿日元,毛利43亿日元。它在日本国内设有124个网点,在海外15个国家设有62个网点,在中国的上海和香港都没有合资公司或办事处。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物流配送网络,在发展和承揽业务、满足客户需要、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就具有较大优势。

(四)注意研究应用物流配送实用技术和方法,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日本的物流配送企业十分注重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注意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注意引进、学习美国等国家的物流新技术和先进方法,如引进美国的物流管理软件等。在日本我们看到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感觉比较方便实用,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将两者结合,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

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管理。

日本菱食株式会社是一家大型食品批发配送企业,现有营业网点144个,在日本设有各类物流配送中心171个,为1.2万个零售门店配送,1998年销售额达6139亿Z日元,毛利57亿日元,纯利润28亿日元。他们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从“生产者引导型经济”转向“消费者引导型经济”,为适应这一变化,就要建立新的商品流通(包括物流)系统,做到以最低的成本,把恰当的商品,按恰当的时间,送到恰当的地方。他们按照这个理念不断探索降低物流成本,通过研究发现,过去本企业的物流作业都是把整箱商品的配送与零散商品的配送放到一起由一个配送中心操作,配送商品品种多,一般达600O个品种,造成物流成本高,物流服质量低。为此进行了研究改进,在全国设立了7个地区物流配送中心(RDC),集中处理各门店的分散订货、配货,将零散订货集中配成整箱后,再由一般配送中心(FDC)进行配送,从而降低了物流成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他们还在继续研究在导入新的“效率的消费者对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我们国内称之为“快速消费者反应”)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他们认为在过去,生产者、批发配送和零售者三者是分别单独设法降低商品的成本,在导入“快速消费者反应”情况下,今后需? 降拿芮泻献鳎餐芯俊⒐餐骼唇档蜕唐返某杀荆月阆颜叩男枰?

(五)重视商品流通中的增值加工服务,做好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加工、分装、拼装业务。日本的流通企业比较注重商品流通中对商品的加工增值服务,按照消费者和客户的需要,对商品进行分拣、包装、拼装,使生产企业或进口的商品更能适合本国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这些流通领域的中间加工作业一般都是在物流配送过程中,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进行的。我们看到日本物流配送企业的中间作业主要为:一是进行商品的分拣、拼配,一般的物流配送企业都有这个功能。二是改换商品的商标标签,如我们考察的日本菱光仓库就对进口商品更换日文商标标签,以适合国内销售要求;三是变更包装,将大规格、大箱包装的商品变成小规格、小箱包装,便于零售,方便顾客。

(六)注重提高劳动效率。日本物流配送企业都比较注重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我们考察的一个较深刻的印象是日本物流配送企业用人较少,如日本辰已物流株式会社早岛仓库有两栋挚猓执⒚婊芗莆?万平方米,现年仓储收入约3亿日元,但全部员工包括经理、货物保管、管理、装卸、文秘等仅有10人,有的身兼两职或多职。人员虽少,但劳动效率却比较高,日立物流株式会社千叶仓库客户晚上订的服装,第二天早上就要送到,最多一天要送1万多件。而且以悬挂式运送。菱光仓库株式会社只有90人,但每月收发并进行装箱、掏箱、检验、包装等物流作业的20英尺集装箱达200个。我们现场考察,日本物流装卸作业虽然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但商品检验、分拣、包装等作业仍为手工作业,工人工作十分紧张,没有空闲时间,工作一天相当劳累。

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商品物流配送的现代化

通过对日、韩两国物流配送的考察,我们感到很有收获,他们的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如物流仓储设施和物流装备陈旧、不配套;物流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的足够认识等等,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我们应当注意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抓住时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发展。

(一)重视商品物流配送,把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作为促进经济、促进商品流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经过几十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商品流通也发展很快,而作为连结商品生产、销售、消费基础环节的商品物流配送则相对发展较慢,比较落后,而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把降低物流成本观为“第三利润源泉”。发展现代商品物流配送,对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促进商品销售,方便消费,搞活搞好商品流通,发展电子商务,增加就业等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发展现代商品物流配送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大发展,研究

制订物流配送业的发展规划,在大城市和主要交通枢纽形成一批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并为加快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出台必要的引导、扶持政策。

(二)加快我国物流配送设施的发展与建设,积极进行物流配送中心的技术改造。长期以来,我国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发展比较缓慢,虽然近年也新建了一些较先进的仓储物流设施,但总体上看,我国的物流仓储设施比较陈旧落后,现在还有较多的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仓库仍在使用,而且仓储物流设施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通用库多,适合当前社会要求的冷藏、调温等专用库少。应当加快我国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技术改造,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投资于物流行业,国家也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对物流配送设施的建设给予一些低息或贴息贷款支持。

(三)努力提高我国商品物流的社会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低还表现在物流配送企业的小和散,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在物流配送的各环节上衔接配套差,服务功能不完善,能做到“一站式”服务的企业少。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储运企业中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和思想仍然存在。物流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缺乏覆盖面较广的物流配送服务网络。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注意提高物流配送的社会化、网络化程度。一是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配送的规模化效益。二是提高物流网络化、组织化程度,通过适当方式将物流相关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物流企业更要注意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三是充分利用全社会物流配送设施资源,鼓励兼并、重组、联合,优先进行技术改造,尽量避免物流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四)加快我国物资、商业批发企业的转型改适,完善物流配送功能。考察目前国外先进国家的贸易、批发企业,单纯仅做商流业务的很少,多数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批发贸易企业一般兼具物流配送功能,如日本的菱食株式会社就是将批发贸易与商品物流配送结合在一起的。我国目前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现状也已表明,单纯地仅做商流的批发贸易企业处境比较困难,现在一些搞得较好的批发贸易企业则是将商流和物流结合起来,进行批发业务的同时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这也是批发企业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商品批发企业、物资流通企业应认清这一发展趋势,进行营销方式改革,实现经营方式的转换,积极完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利用自身条件或组织社会资源开展商品物流配送业务,以适应客户的需要。

(五)注重研究开发物流配送技术和装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过去我国对商品物流发展重视不够,导致物流科技和装备方面的研究开发也相对薄弱,今后应当进一步重视物流配送科技研究开发,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程度。并要重视物流理论的研究与交流,加快推动我国商品物流的合理化、现代化进程,不断研究降低商品物流成本,注重提高效率。

(六)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外开放的步伐都在加快,而物流配送业相对来说对外开放的步伐还不够大。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物流配送业的对外开放也将会扩大。我们应当加快物流配送业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的物流配送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我国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配送业的现代化水平。

第二篇:日韩茶产业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日韩茶产业发展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发布时间: 2006-12-12 10:41:15浏览次数: 87

今年9月,陕西省茶业协会组织陕南茶叶产区部分市、县有关负责人对日本、韩国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及管理等方面进行考察,日、韩两国的一些经验,对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茶叶产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日本有茶园5万公顷,青一色的蒸青绿茶,总产量10万吨,自给率为84%,进口的绿茶95%来自中国,5%来自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国茶叶以绿茶为主,产量不多,市场上茶叶销售网点很少,喝茶的人也比较少,但讲究茶文化,把茶当作一种文化来消费,每年5月25日的茶节,都举办各式茶艺表演,茶叶、茶食品、茶糕点展销等。

两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茶园均大规模集中连片种植,茶园管理现代化,园貌整齐化一,树势健壮,单产高,效益好。主要茶叶研究机构、茶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茶文化及茶旅游设施多分布产区,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区域特色、文化氛围和产业优势。二是两国的茶园归茶农个人所有,龙头企业通过茶协会等组织与茶农签订协议,茶农只负责茶叶生产,龙头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企业对收购回的茶叶,先低温保鲜储存,随后根据市场需求,再进行加工、销售,既保护了茶农利益,又保证了市场需求和价格稳定。三是茶叶综合开发率高,茶产品多元化。日本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延伸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用茶叶为原料加工制成的茶饮料销量已超过矿泉水,商店中各种茶食品琳琅满目。应用茶叶提取物制作的抗菌、除臭产品数百种,广泛应用于化妆品、洗涤剂、茶染服装等。四是各类茶产品都有严格统一的质量标准,田间耕作、施肥、植保、采摘、运输以及加工、包装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企业按照标准化生产。五是两国非常重视茶叶生产栽培技术研究,茶树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2.1%,茶园普遍施行秸秆还田、行间覆盖、安装防霜电扇等措施。日本平均每亩茶园单产120公斤,是我国茶园平均单产的2倍多。同时,他们在茶树的施肥和用药上,采用环境保护型生产技术,使上市茶叶的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六是日本政府对茶农购买肥料、农药、生产机械、种苗等费用实行政府资金补贴,茶农凭购买发票到最基层的“财政所”报销70%,茶农仅承担30%。政府的扶持资金直接补贴到茶农手中,极大地调动了茶农的积极性,同时,有效地防止了中间环节克扣茶农。

陕西省茶叶生产与日本、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以生产绿茶为主。通过这次考察学习,结合我省茶叶生产实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加强茶叶种植基础建设。省上有关部门会同陕南三市尽快制订《陕南茶叶区域布局规划》,对现有茶叶资源进行普查,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

——加快茶叶加工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改造。加快建立茶叶初制场认证体系,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场,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支持基础较好的企业引进先进设备,不断提升茶叶企业的加工水平。发挥陕南茶叶的品质优势,加快产品多元化开发步伐,积极研发陕西乌龙茶、茯茶、夏秋茶、袋泡茶、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等产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物农药、茶叶专用肥料、茶叶加工装备制造、茶叶包装及茶具生产等茶叶相关配套产业,提高行业综合经济效益。

——积极创新茶业流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鼓励有实力的茶叶流通企业发展连锁经营,扶持区域性茶叶配送体系建设。加快“西安大型中心茶叶批发市场”建设,发挥中心交易市

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信息汇集功能。加强与日、韩交流,增加茶叶出口,拓宽我省茶叶销售渠道。

——着力整合培育陕茶品牌。加快陕西主要茶叶经营企业的商标和商号的注册和保护,尽快形成陕西茶叶的名茶、名地、名牌等完整品牌系列,重点打造“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紫阳毛尖”、“商南仙茗”等大品牌。大宗绿茶可打“陕西绿茶”或“陕西炒绿”品牌。——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管理,鼓励私营企业、个人购买或重组现有茶叶企业和基地,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

——尽快建立健全“陕茶”质量标准及检测体系,完善陕西各类茶叶的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认可标准体系。特别是尽快修订午子仙毫、紫阳毛尖、陕西绿茶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按照名优茶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增加扶持茶叶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一批重点项目、重点基地建设和重点龙头企业;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科技等方面的相关资金,共同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各地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篇:经验和启示

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

做法、经验和建议

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试点县之一的开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达州市东部。东邻重庆市开县,南接重庆市万州区、梁平县,西界达县,北连宣汉,属盆地边缘浅丘区,是一个七山微水三分田的内陆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全县幅员面积10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21个社区,15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万户、48.7万人。本次林改涉及20个乡镇、194个行政村、18个社区,1509个村民小组,林改面积47.96万亩。

自去年8月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和工作要求,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细心谋划,稳步推进。截止10月20日,已全面完成所有林权证的打印工作。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定位、高位推动。自我县被确定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林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和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为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领导,县、乡两级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林改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林改办下设有政策法律宣传组、业务技术组、林权纠纷调处组、后勤保障组和工作督导组。村上明确由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抓林改。同时,重点林区各村村的每个村民小组还推选了3-5名有一定威信和办事能 力,作风正派,办事公正,熟悉村情,在群众中口碑较好的村民代表义务参与林改,形成了“三级书记”抓林改,“三长”挂帅抓林改,社会广泛参与林改,上下齐抓共管林改的良好局面,为顺利推进我县林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力宣传发动,深化对林改实质的理解。为使林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浓郁改革氛围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把深化对林改实质理解作为突破口,首先是组织林改办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对党和国家及省市林权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县情编制系列宣传资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解答》(1、2),“解答”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自流山政策、责任山政策、谁造谁有政策、具体统一经营政策和登记发证政策,共57个具体问题,全面剖析了林改工作,“解答”经审定后,印发各村民小组,由各级工作组组织学习讨论;二是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发表电视讲话,阐述林改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及时通报全县林改工作进度,提出具体要求;三是县林改办及时印制了《致全县林农朋友的公开信》15万份,发放至每个农户,出动宣传车辆36台次巡回到各乡(镇)和重点林区村宣传;四是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辟林改宣传专栏,集中报道林改工作的相关内容,并在每天黄金时间滚动播放宣传标语;五是各乡(镇)、村、组也分别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林改政策,认真召开了三个动员会(乡级、村级和小组动员会),并多次召开了林农座谈会、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和村民代表会。全县已办宣传专栏123期,书写宣传标语5326幅,编写林改信息简报37期;六是县上先后8次集中对全县各乡(镇)分管领导和林改工作人员分别进行政策业务培训,参训人员达925人次。同时,各乡(镇)也举行相应的培训,参训人数累计达 12000多人次。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基本做到了人农民朋友知情、知理、知政策,进一步强化了对林改实质的理解。

(三)建章立制、规范操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完善的制度约束,要规范林改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一是规范林改实施方案的制定。在林改启动初始,由县林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工作组,深入乡镇、村调查摸底,通过登门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认真研究制定了《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同时,为规范全县林改方案,县林改办还印发了《关于做好村组林改方案准备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乡(镇)、村林改方案制定程序与要求的通知》,对林改方案的主要内容、工作程序、手续完善等系列细节进行了统一要求。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一村一案”、“一组一策”的原则,严格执行“四签两不准”(即会议通知户主签收、参加会议户主签到、表(票)决签名、原始林改方案签字、不准他人或无书面委托代签、不准用非正规书写笔签字)和“两个三分之二”(即参加户主大会的户主必须超过应到会户主的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的票数必须达到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否则表决无效)。切实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政策宣传到位,群众不了解政策不实施;坚持实事求是,情况不明不动手;坚持群众思想统一,达不到三分之二不票决;坚持办事公开透明,公示有异议的不审批。采用“从下到上,在从上到下”(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拟定林改方案,送审后返回公示)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江县XX乡镇XX村XX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二是规范操作程序。为确保林改工作严格按实施方案有序进行,县林改办先后制定了 《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技术操作规范》、《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勘界操作办法》、《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县乡镇级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级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流程图》、《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规范》等系列政策、技术操作规范,指导全县林改,使庞大的林改工作作到了有序可循。

(四)试点引导、攻坚克难。为使林改工作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县林改领导小组把长岭镇作为了试点乡镇,2007年10月19日县林改办抽调了业务技术精,工作责任强,林改政策熟悉的精兵强将45名,组成了试点工作队,分成政策法律宣传组、业务技术组、林权纠纷调处组奔赴长岭的山山水水,先期开展试点,力求使党和国家的林改政策与长岭林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试点中重点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实践,对一些纠纷问题进行分类梳理,集中引导加以解决,尤其是对一系列的操作规范进行具体应用,对全县林改摸索出经验和具体办法。通过一个多个月的艰辛努力,使广大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了各类操作规范,并使操作规范更加集体化、明了化了。共查找解决难点、热点33个,如宗地的划分、面积的确认、表格的填写、附图的制作等,调处林权纠纷5起,总结操作性强的经验25条。在此基础上,县林改办又在长岭镇组织召开了全县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通过林改办同志的政策宣传,专业技术人员的操作讲解,林农代表的现场发言,使与会同志受到了一次全面的生动的系统培训,有力推进了全县林改进程。

(五)、严格工作进度,总体推进林改。为了确保全县林改按 4 期高质量完成,县上对工作进度进行了统一要求,将主体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并就各阶段的时间任务进行了明确。一是组织准备阶段(2007年8—10月):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宣传培训。主要是成立各级林改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机构,印发林改政策文件,开展宣传发动和政策业务培训,全面摸清自留山、责任山、退耕还林地、集体山林面积和林地流转情况,并张榜公示,制定方案。二是勘界确权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3月):现场勘界,明确主体,登记造册,张榜公布。由各村或村民小组组织人员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并在县、乡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勾绘地形图,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公示无异议的林权,签订合同;对公示有异议的,再次核实;有争议的,调处解决。三是建档发证阶段(2008年4—10月):逐级报批,统一发证,全面建档,规范管理。承包合同签定后,登记造册,填写申请表,经乡(镇)初审后,报县上审核,再录入、校对,进行第三榜公示,无误后,再打印发证,并建立林改档案。县林改工作督导组按阶段进行检查、登记并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度,加速了林改工作的总体推进。

(六)突出重点难点,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确权,难点是录入。确权越扎实,隐患就越少;录入越认真,差错就越少。在勘界确权阶段,我们始终坚持“只组织不干预、只引导不拍板、只协调不作主”的工作原则,把林改的决定权充分交给群众,放手让群众自己去分山确界,让他们自己去讨论解决林改中遇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县上指派了业务技术 精、工作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包片进行外业调查绘图和内业各种表格的技术指导,确保了林地勘查四至界限清楚、权属关系明确,外业绘图准确、内业整理规范,图、表、卡“三相符”。在录入打印阶段,我们采取边录入边校对,录完后又校对,最后还将林权证的关键内容以表格形式打印出来,返给村社及农户核对无误后再打证,从而确保了林权证的准确无误。

(七)狠抓督查指导,逗硬考核奖惩。县上坚持统筹安排,上下联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全县林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一是县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限期完成林改工作任务的目标考核责任书,推行绩效考核奖惩制度,把林改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和硬性指标;二是落实了县级领导挂包责任制,林改工作的每个关键环节,各位领导都主动深入挂包乡(镇)、村,开展督查指导,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改革有序推进;三是县委、政府督查室半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督促各地按要求扎实推进林改工作,各乡镇在每月25日前向县林改办书面报告其工作进度;四是县林业局成立了5个指导小组,由局班子成员任组长,指导小组成员由县林业局技术人员组成,负责业务指导、进度调控、外业勾图和质量检查等工作。

(八)深入调查研究,积极稳妥化解纠纷。由于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宽,多年积淀的林权纠纷逐步显露出来,为切实做好林权纠纷化解工作,县上成立了由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我县82年林业两制落实情况的林业局的9位老领导和老同志组成的林权纠纷调解组,本着以82年林业两制为依据、以尊重历史和现实为原则、以合理化解为落脚点,采取查阅档案、调查走访、召开座 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实地逐一核实、逐一化解林改纠纷。对时间跨度长、分歧较大,一时确实难以解决的,采取梳理归纳的方式,上报县政府调解。到目前为止,共收到林权纠纷93起,已经调处89起,其余4起正在积极调处之中,还没有一起上报县政府调解,也没有一起上访的。

二、经验和体会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是不可能成功的。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摆到重要日程,坚持“三级书记抓林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改革期间,多次深入乡村进行专题调研,指导改革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乡、村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全部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许多地方把改革与地方组织换届、干部任用考核、财政转移支付、部门形象测评等挂起钩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林业部门督促指导、村组两级具体操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尊重民意,依靠群众,是改革成功的法宝。集体林权改革是一项牵涉千家万户林农利益的改革,要保证林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充分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在林改中,我县始终把充分发动群众作为整个林改的根本性工作来抓,坚持把政策原原本本交给林农(使他们真正明白这次林改的意义和具体的操作程序,使每个林农都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把决策权实实在在交给林农(把分不分山、怎么分山、分多少山等一切重大 问题的决定权统统交给群众),在纠纷调处上认认真真依靠林农(由村民小组推选的村民代表牵头,组织大家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交谈,“重证据、摆事实、互调换、讲感情”),依靠群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解决了许多我们林改工作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全县农民对林权制度改革的满意率达95%以上。一些地方群众感慨地说:“党和政府把这么好的政策给了我们,把分山的权力也给了我们,如果再分不好,那就是我们太无能了。”

(三)严密组织,精心操作,是改革成功的基础。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性强、程序复杂,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导致乱砍滥伐,甚至给今后几十年的林业经营管理埋下隐患。为此,我县在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中,首先是抓好宣传。通过向农民发送公开信、选派工作组进村入户、广播电视反复播放等形式,广泛宣讲改革政策,使之家喻户晓,统一思想认识。其次是明确方法。认真研究制定了《开江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对确权发证的范围、对象、发证机构、林权勘察、林权登记、公示、发证、资料建档、质量检查等10多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和要求都作了详尽规定,确保改革不出差错,不留后患。三是抓好培训。使每个参与林权制度改革的同志都能掌握政策、学会操作,全县各级接受培训的林改技术人员累计达12000多人次。县林业部门还集全局之力,抽调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组成5个督查指导小组,深入改革第一线督查、指导工作。临山勘界要求技术人员、山主双方、林权改革小组成员“三到场”,确保无误。四是先试点、后推开。2007年8月先在长岭镇试点,试点成功后才在总结、完善基本做法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在全县全面推开。五是严防乱砍滥伐。改革初期,在改革方案出 台之前,暂停木材采伐,防止因政策宣传不到位出现乱砍滥伐;暂停木竹交易,防止木竹经销商趁机低价收购林农木竹;暂停山林流转,防止村组突击流转山林损害群众利益,确保改革秩序稳定和森林资源安全,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

(四)广泛筹措,强化投入,是改革成功的保障。

林改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面宽量大,情况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很长的时间,改革成本很高。据初步统计,林改每亩的最低费用在3.5-4.0元,国家和省级财政的投入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为扎实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我县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配臵林改工作所需的各类设备设施,筹备各级各类培训会议所需经费,印刷各种合同表册,给林改乡镇预拨林改经费5000—2.0万元。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林改工作,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多方筹集资金,自购微机、复印机、打印机和档案盒(袋)自带车辆、自备行李进驻乡镇开展林改工作。同时,各村社还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外业勘界和内业填表归档的费用。据统计,全县目前共投入林改资金165.98万元,其中:国家和省级投入92.89万元,县、乡镇和农民自筹73.09万元。

三、取得的成绩

我县林改工作的基本估价是领导重视、群众积极、准备充分、措施得力、操作规范、工作扎实。具体表现是:

(一)、林业经营者积极性高涨。通过林改,确立了林农对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的使用权,林业生产力得到了全面的解放,林农自己真正成了主人,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了“把山当地耕,把树当菜种”的良好发展氛围。

(二)、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兴趣高涨。通过林改,更多的群众了解了林业,认识到了发展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咨询林改和发展林业产业的兴趣逐渐浓厚,为促进整个林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了林区秩序安定稳定。林改后,经营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利益更加直接,责任更加落实,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人。许多林农在自己承包的山场设立护林告示牌、开设防火路、加强巡山护林,盗砍滥伐林木现象明显减少,“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的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同时,由于大量山林纠纷得到了妥善调处,消除了林区大量不稳定因素,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安全,极大地促进了林区和谐社会建设。

(四)、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林改工作中,各地始终坚持把宣传贯彻《森林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放在首位,使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深入人心,使广大干部群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普法教育,增强了法制意识,同时,保障了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整个改革过程体现了民意,体现了民主,不仅唤醒了老百姓的民主意识,也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五)、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林改工作中,广大基层干部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着想,始终把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费尽千言万语,倾心为老百姓服务,感动了群众,锻炼了干部,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各级干部的宗旨意识 和服务意识,促进了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通过林权改革,林农成为了林地的真正主人,责、权、利真正得到了落实,林农造林、管林、护林、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高了,责任心强了,这对于保护生态与提高森林经济效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

一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自己的林木就更有处臵权了,他们很有可能急功近利,乱砍滥伐。若不有效监管,势必导致植被的破坏、生态的恶化和老百姓长远利益的损害。

二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不是本人的林木,护林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大大降低。若不有效调动,一旦发生森林山火、森林病虫害和盗伐、滥伐,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分山到户之后,资源过于分散,很难进行规模经营。若不有效引导,很难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

四是分山到户之后,老百姓对于发展林业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很难获取。若不有效组织,林业产业很难得到长足发展。

这些问题,都是林改后出现的严峻而又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需要加以认真解决。为此,我们建议:

(一)、建立法律法规宣传体系。建立以县、乡、村、组等层次,采取广播、电视、会议、标语等形式,以宣传《森林法》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宣传体系。

(二)、建立森林资源“三防”体系。按照“民办、民管、民监督、民受益”的原则,引导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之间自愿组合、自定章程、自收会费,组建以防盗防火防病虫害为主的群众 性森林资源联防协会,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下的以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禁止乱砍滥伐为主的群防群治体系。健全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规章制度,引导各地制订村规民约,提高村民的自律意识,切实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构建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三)、建立林业经营体系。积极引导林农在自主自愿和明确利益分配的基础上,采取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制、股份制等形式,把农户确权后零星经营的林地集中起来,组建新的林业经营实体,提高抗灾害、抵御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扶持和培养涉及林业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大力推进资本与林地的联合,采取租赁、合作、联办等形式,引进大公司、大集团与林农合作建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林一体化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实现规模经营。

(四)、建立林业服务体系。积极探讨建立金融、科技和产业服务体系,搭建政企、农企、银企、科企合作平台,为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构建林业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林业投融资渠道和方式,研究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管理办法,探讨森林保险业务。二是创建林业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林业法律、法规、政策和林业技术咨询,及时帮助农民解答营造林、防治病虫害疑难问题。同时,采取多种途径向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林木林地资产流转信息、木材及林产品价格信息服务。三是健全林业科技推广网络。进一步完善以县林业科技推广中心为核心,乡镇林业站、村林技员为纽带,林业企业、林业示范户为载体的县、乡、村、户林业科技推广网络。

第四篇:日韩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启示

日韩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对我国家族企业的启示

摘要:家族企业始于 18 世纪的英国,在欧、亚、美洲的经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不仅创造生产总值,而且带动劳动力的就业。家族企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扎根于国家的经济之中。本文通过对比日韩两国的家族企业发展特点及经营理念,借鉴相关经验并探索出有益于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家族企业;管理模式;比较分析;启示

一、日本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家族企业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年收入甚至赶超一些小国的GDP。它们在员工福利体系建设、继承制度与家族领导权限方面的东西值得学习与借鉴。

在员工福利体系建设方面:拥有稳定、积极、忠诚的员工队伍对实现日本家族企业的延续性意义重大。日本家族企业不断为员工建立良好的福利体系,且做到了终生雇佣制。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继续支付员工工资,牺牲家族财富为代价以换取经济形势好转时期员工毫无保留的奉献。

在家族继承方面:日本的家族企业财产继承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由长子继承,其他孩子则要离家。其二是超血缘继承方式。日本家族企业对家业的重视远超血缘关系。只要有利于家族名义的延续,户主可以从父亲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过继孩子或入赘女婿担任。这种优选制度并不拘泥于是否具有血缘关系。

在家族领导权限方面:家族领导的非终身制,在家族领导衰老且无法尽继续发展企业的义务时,会自己选择隐居将位置让出。隐居让位制度有利于家族兴旺与后辈的成长。此外,家族领导的权限是为实现家族延续与发展,一旦背离这个目标,族人也可罢免不合格的家族领导,以保证家族企业的高效运营。

二、韩国家族企业发展现状

韩国是以商社为主的经济形态。大型商社在韩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商社由创始人及其家族成员掌控其经营控股权,企业的人事任免、接班人决议等重大决策都由企业创始人作出(即便已退出企业经营一线)。韩国家族企业的发展模式在规模、管理透明度及其持股方式等方面也有自身特点:

1.家族企业的规模方面

韩国的家族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理念,有许多子公司,企业多以集团形式存在。子公司越多,家族对企业的控制程度越高。韩国政府采取法律手段限制企业的子公司数量与家族企业势力,同时实施董事会累积投票制度和股东诉讼案制度,以避免家族企业日益扩张带来的经济和管理风险,使家族内部治理的范围更加集中。

2.管理透明度方面

韩国家族企业规模巨大,虽然年收入很高,但多数属于集团内部交易,容易给国家带来损失和风险。韩国政府为了加强对家族企业的监督与管理,要求这些企业必须明晰产权,要求引进家族外优秀的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其他人可做不参与企业经营的大股东。政府引进(外部董事)董事会提名制度,要求大企业的外部董事所占比例需提高到50%,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组成法定的审计机构。

3.持股方式

韩国的家族企业为提高家族的控制度,提倡交叉持股的方式。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并让集团内的企业相互持股,把集团内某一公司控制权保留在控股家族手中。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杜绝内部交易的发生,韩国政府引入司法程序,加强了企业交易法律诉讼的管理,对从事违法交易的家族商社会长追究法律责任。

三、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现状

当今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在创业发展阶段都采用企业凝聚力强且决策迅速的家族管理模式。目前,家族企业约占中国民营企业总数的90%。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是家族且都处于企业的决策、生产等重要岗位的占40%。这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都要依靠家族渠道来获取,从而导致企业经营和管理观念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但是,中国的家族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产权、管理人员素质、用人制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阻碍了中国家族企业进步发展,它带来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1.领导者综合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水平有限

现有家族企业主中不少是来自农村的转移劳动力或城镇新增劳动力。家族企业主的总体文化与政治思想素质不高。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管理专制、决策随意、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经营等问题,忽视环境污染、职工权益与顾客利益,多偏重于物质利益的回报。

2.企业缺乏危机意识

家族企业的发展往往处于两个极端。中小型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短期行为比较严重,往往通过非法手段降低经营成本取代产品质量的提高来获得经济效益。而大型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则会选择进行多元化经营。这两种经营模式使企业缺乏危机意识,极易走向极端。

3.缺乏先进的文化理念灌输,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长久不衰的精神动力。家族企业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任人唯亲”的用人制度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家族制的传统使家族成员的共同习俗与语言影响企业的整体环境,所以多数家族企业缺乏创新型、学习型、融合型的现代企业文化与人才。

四、对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启示

1.健全经理人市场,改变用人观念

随着家族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家族企业要聘用到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必须有成熟的经理人市场。通过经理人市场,家族式企业既可以聘用到合格的管理人才,又可以使在职的外部经理人员存在职业危机感。此外,人作为企业第一生产要素,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的家族观念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家族企业要更新用人观念,树立“唯才是举,量才为用”的用人观念。

2.引入独立董事会与外部监事会

一方面,引入独立董事并提高其独立性,意味独立的非执行董事可以对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以及公司财产权利的规定施加更大的影响,甚至具有特殊的人事任免、战略投资、财产处理的权力。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外部监事,强化监事会功能。由本公司外部的专业审计人员担任家族企业的监事,在改变家族企业监事会成员的构成的同时真正发挥对家族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作用。

3.明晰家族企业产权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由于产权不明晰就很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失去动力。明晰家族企业产权包括企业内部产权与家族股东和非家族股东间产权。通过明晰家族企业产权,可以提高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实行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聘请外部经理人员,在重要职位上大量任用非家族成员的高级管理人才,从而打破家族式企业封闭式的权力机构,构造多元化企业结构,从而优化家族式企业的治理结构。

总之,家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未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可持续发展,家族企业必须更新观念,适应迅速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衷心希望中国家族企业能从日韩两国家族企业那里汲取经验,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五篇:日韩金融危机共同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款累计为1100亿美元,其中800亿美元为1年内的短期贷款。2.世界经济的互相依赖、互相关联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外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互相依赖、互相关联程度日益加深,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危机会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韩国的金融危机来源于泰国等其它东南亚国家,这是因为东南亚地区是韩国近年来开发的一个新兴市场,是韩国产品的重要出口地,这些国家货币贬值,必然会影响韩国的对外贸易。而日本的危机则受韩国影响为多,据资料统计,日本银行提供了韩国约24%的贷款,相当于日本银行在亚州贷款的9%,日本对韩国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7.17%.因此,韩国的金融危机必然对日本的(浙江经济》1998·1(总第195期)金融产生影响。3.政府决策失误和监管不力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催化剂。从日本的金融危机来看,一部分来自于政府的决策失误,一部分则是金融监管不力,而政府的决策失误加快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和蔓延日本政府为了复苏经济,正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体制改革,其中一项就是放弃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过度保护政策,但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则无疑加速了一些金融机构倒闭步伐。而在韩国除经济决策失误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体制不健全,导致金融监管不力,由于韩国不切实际的长期实行固定联系汇率,使得本国货币长期高估,而对金融业缺乏监管,对外举债无节制,超出警戒线,过早放开金融市场,实行韩元与美元的自由兑换,给了国外投机者以可乘之机;加上韩国银行经营不善,死帐太多,至目前韩国各家银行的呆帐、坏帐总额已达48兆韩元,约480亿美元,占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2%,这些因素都加快了韩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日韩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较好的启迪作用。1.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是抗御金融风险的根本。从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来看,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是抗御金融**的根本因素。因此,我国应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作为抗御金融风险的主要措施来抓。一是要切实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二是要切实提高企业运行质量;三是要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保持和发展传统国家市场的同时,进一步开拓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从而抵消东南亚地区金融**的危害,保持一定水平的贸易顺差,保持我国经济素质的良好发展状况2.加强金融监管是抗御金融风险的关键。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和国际金融业逐渐接轨和融洽,到1997年6月底,我国已批准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540家、营业性机构162家,但国际金融因素和冲击力日渐增强,风险也逐步增加。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系统;二是要加大监管的力度;三是要调整外债结构,正确引导外资投向,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比例,注意控制间接投资,特别是注意短期资本的流人,防止外资流向证券市场进行炒作。3.建立金融风险保险机制是抗御金融风险的保证。抗御金融风险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最主要的是增加本国的外汇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到1997年9月份已突破1300亿美元,标志着我国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它对保证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支持我国的货币汇率稳定,为对外借款提供信用保证,增强外商投资信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外汇储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不能估计过高,而应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风险保险机制。在建立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还可以将金融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银行信用等级进行评估,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从而配合金融保险机构完成对金融业的风险防御。

下载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韩开展物流配送的经验及其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韩金融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合集5篇]

    日韩金融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2004 作者:易宪容 近日,随着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数据,有关“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的称赞声不绝。但就是没有人去想,为什么政府一出手经济数据就能够降......

    日韩台湾地区信访制度对中国信访改革的启示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932658050 投稿邮箱:whlunwen@163.com 日韩台湾地区信访制度对中国信访改革的启示 【摘要】从......

    枫桥经验的启示

    “枫桥经验”的当代价值及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启示 刘靖北 2013年11月21日14: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要求......

    台湾农村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几乎所有后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是二元格局社会,也就是城市先进而农村却远远落后;它们要发展,就必须拉近城乡差别,使得农村和农业摆脱困局。否则,如果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势必形......

    昆山发展经验启示

    昆山发展经验启示(王怀伟2011年9月22日晨2点于昆山)昆山概况 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部,东距上海市中心45公里,西邻苏州市区22公里,东临上海,西依苏州,是江苏省的东大门。1989年撤......

    美德日韩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德日韩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 美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特点 经过百余年的探索,美国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发展成一套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综观美国公司治理......

    浙江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入学习浙江经验的决定,非常正确,非常及时,完全符合××的实际,符全我市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谋求我市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南京社区建设经验及启示 作者: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孙琳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 添加日期:10年01月07日社区是城市各项工作的承接点,也是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点、社会稳定的保障点、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