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提起班级管理,是心酸的历程,也是饱满的丰盈,工作十年,只有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这两年是一种疼痛的蜕变,也是一种幸福的倘佯。
09年,我被迫成为一个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只是看身边班主任的经验来管理我的班级。
第一月里,当别的班级已经调整好,进入正常的学习秩序时,我的班级还是一盘散杀,焦头烂额的处理学生的问题,今天打架,明天逃学,今天上网,明天捣乱。那一段我迷茫无助差点放弃。
我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工作要认真,要严厉,要看守。说实话,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让我严厉,还有些困难,但为了能够让这样的一个乱班好起来,必须有招就用。
我“严守死打”每天早上六点到校,在班级后面准备一张办公桌,除了吃住外,我每天守着他们,这回学生所有的情况尽收眼底。上课不认真听课者罚站,上课捣乱者请家长,班级的秩序真的有些好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现象由显性变成隐性,班级的好转只是表面,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吸烟打架,他们会在我不在的时候或是去厕所,涣散的班风依然没变,当你在班,鸦雀无声,当你离开时,骂人、吵架如市场。逐渐发现这种严守为我和学生建起了一道防线,捣乱破坏现象逐渐变成隐秘的,当我调查,他们如串联好了,都说“不知道”。每天弄的我筋疲力尽,孤军作战的力量日趋单薄。在生死挣扎中煎熬。每天,我都苦恼,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班级。
有几日,我看班级很稳定,欣喜严守的成功,相继有几个同学不想念,家长反映说班级暗地结帮成伙欺负同学,要钱打人,我听后简直要背过气去,这不是黑社会小地痞行为吗?任课老师也反应上课时,画猪头,向老师宣战。要崩溃了,全班同学联合起来和我作战。
必须反思自己,严守让我和学生建立了防线,我和学生成了对立军。一个班级不应该这样,他应该是和谐,温馨的,团结的,向心力,凝聚的,而班主任的自身建设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比较重要。
我抛弃了一个多月的“严守死打”,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少给压力,多给魅力。”我专研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先让自己有魅力,有影响力。我寻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他们,并学会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慢慢的放手,一定是慢的,因为这样的班级缓慢的渗透润泽,才可以奏效。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我,不喜欢学习,我们就不谈学习,提美好的未来,提心中的向往,逐渐沟通融洽了,我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座美丽的芳草地,由于外部的教育环境等因素,让这块阳光地带慢慢封闭了,我要开启他们,顺着他们的向往,我和学生商量为班级定班名、班旗、班徽、班歌,让他们有了向心力,然后班级同学每组六人,分成五组。为自己的组起名、组号、组徽等,我偷偷把以前成帮结派的分开,男女搭配,优劣搭配。这样有了竞争力和凝聚力。
当我和学生找到关系的和谐点,让师生关系平衡,日趋融合,我就为班级找一个管理的模式来完成班级的建设。我翻阅了大量中外班级管理资料。“自主管理”“分层管理”“制度管理”“量化管理”都是值得我借鉴和传承的资源。我为班级管理寻找科学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我可以把四种方法结合起来,按照本班学生实际,我做教、扶、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三层次建立班级管理模式。
因为这是一个问题班级,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已形成,我要做到“教”,学生是“自我教育”,教学生什么?教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活动,挖掘所有资源,用意念渗透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唤醒“好孩子”意识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并努力替换以前的习惯,初中生他非常注重同伴间的评价,所以利用班级集体评价来约束他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2年来,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改变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不断播放自己的影像,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
第二阶段,教师“扶”学生“自我管理”一个班级管理,必须有法,必须有制度。我扶持了一批班干部,培训他们如何管理班级,民主为班级制定班级制度,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班级是他们,应该还给他们,他们针对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惩罚制度,细到课上课下,全到寝室,班级的卫生和纪律。惩罚的方式先由自我反思,自我说明,自我惩罚,视情节轻重由集体商讨惩罚方式,而我帮扶学生完善管理,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有一次班级超迟到,因为他腿有些缺陷,站立不直,班委会用“站军姿”来惩罚他,而超认为同学们取笑他,我正面教育超,要承认错误,对自己的缺陷要面对,更要改正,然后教育其他同学和班委会要尊重同学,关心他,帮助他,每当超站姿不好时,每位同学都会善意的提醒他。
第三阶段,教师“放”学生“自我发展”。当制度逐
第二篇:“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紧',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让班主任“走出庐山',为进一步反思和讨论工作腾出时间外。
更重要的是,“放'可以给同学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同学心灵得到伸展,思想得到解放;可以让同学暴露问题,以便班主任及早发觉,因势利导;还可以培育干部的工作力量和同学的公民意识。
给同学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同学心灵得到伸展,思想得到解放
我在工作中发觉,班主任一刻也不“放'的班级,同学思维不够活跃。尽管班上同学的平均水平不错,但往往缺乏共性鲜亮、成果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这和同学长期的心理压抑有关。假如班主任适当给同学“放一放假',将有利于同学共性的张扬和制造力量的培育。
让同学暴露问题,以便及早发觉,因势利导
假如班主任时时到处都在同学身边,同学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把自己的问题包裹起来,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久而久之就会消失更大的问题,造成“一发而不行整理'的后果。所以,班主任有意“放一放',让同学把问题尽早暴露出来,解决起来也简单得多。
培育干部工作力量
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同学自我管理的乐观性,特殊是“放'的时候,给同学干部更多的独立管理班级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大胆主动的工作。这对于提高他们处理事务的力量很有好处,有利于干部的成长。
培育同学公民意识
斯宾塞在《训练论》中指出:“记住你的训练目的应当是培育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同学总归要脱离学校,脱离老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老师不行能管究竟,更多更长的人生路得他们自己走。
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同学时刻监督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同学的公民训练,让同学懂得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在校是一个自觉的同学,进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公民。
什么是“收'?“收'就是“严'。我认为,“收'要抓好几个重点。
一学期的重点
开学初。经过寒暑假,同学的思想行为有所放松,到校心思还没有完全集中起来,班主任要做好收心工作,使同学尽快走上正常的轨道。要关心同学制订好学期目标。这段时间要督紧一点。
期中期末考试前后。这段时间班主任要指导好同学的复习总结,组织好学习方法的沟通,开展好同学的心理疏导和心灵安抚。
三学年的重点
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要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同学的状况。要提出要求,规范同学行为。要多与同学沟通沟通,增进师生情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段,班主任要抓紧抓细抓严,切不行粗枝大叶。
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同学不良行为有所抬头,不良心情有所滋长。这个阶段是毛病多发期,心理危急期,也是同学两极分化期。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同学思想变化动态,要准时发觉和解决问题。多开展点有益于促进同学身体、心理的活动,转移或释放同学的不良心情。
第三学年的最终学期。进入毕业阶段,同学的自觉意识增加,但心理压力也增大。(班级管理
.banzhuren.cn)班主任要多关怀同学疾苦,关心同学方案总结,指导同学劳逸结合,缓解同学考试焦虑,引导同学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
假如说“放'是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那么“收'就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假如说“放'是让同学暴露问题,那么“收'就是要班主任集中解决问题。
“收、放'要有尺度。放要放得开,但不要放得太松,放得太开。收要收得拢,但不要收得太紧,收得太死。
重点抓好几个时段,其余时段不防偷偷懒,解放同学,也解放自己。适当放一放,“放'也是一种训练。
第三篇:“放”与“收”的班级管理-班级管理
“放”与“收”的班级管理
什么是“放”?放就是“松”。但“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明“松”暗“紧”,形散神聚。之所以“放”,除了让班主任“走出庐山”,为进一步反思和研究工作腾出时间外。
更重要的是,“放”可以给学生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思想得到解放;可以让学生暴露问题,以便班主任及早发现,因势利导;还可以培养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学生的公民意识。
给学生自由的心理空间,使学生心灵得到舒展,思想得到解放
我在工作中发现,班主任一刻也不“放”的班级,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尽管班上学生的平均水平不错,但往往缺乏个性鲜明、成绩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这和学生长期的心理压抑有关。如果班主任适当给学生“放一放假”,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暴露问题,以便及早发现,因势利导
如果班主任时时处处都在学生身边,学生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把自己的问题包裹起来,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造成“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后果。所以,班主任有意“放一放”,让学生把问题尽早暴露出来,解决起来也容易得多。
培养干部工作能力
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放”的时候,给学生干部更多的独立管理班级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大胆主动的工作。这对于提高他们处理事务的能力很有好处,有利于干部的成长。
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学生总归要脱离学校,脱离老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老师不可能管到底,更多更长的人生路得他们自己走。
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学生时刻监督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公民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在校是一个自觉的学生,进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公民。
什么是“收”?“收”就是“严”。我认为,“收”要抓好几个重点。
一学期的重点
开学初。经过寒暑假,学生的思想行为有所放松,到校心思还没有完全集中起来,班主任要做好收心工作,使学生尽快走上正常的轨道。要帮助学生制订好学期目标。这段时间要督紧一点。
期中期末考试前后。这段时间班主任要指导好学生的复习总结,组织好学习方法的交流,开展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灵安抚。
三学年的重点
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要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要提出要求,规范学生行为。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增进师生情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段,班主任要抓紧抓细抓严,切不可粗枝大叶。
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不良行为有所抬头,不良情绪有所滋长。这个阶段是毛病多发期,心理危险期,也是学生两极分化期。班主任要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变化动态,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多开展点有益于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活动,转移或释放学生的不良情绪。
第三学年的最后学期。进入毕业阶段,学生的自觉意识增强,但心理压力也增大。(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多关心学生疾苦,帮助学生计划总结,指导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学生考试焦虑,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
如果说“放”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收”就是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如果说“放”是让学生暴露问题,那么“收”就是要班主任集中解决问题。
“收、放”要有尺度。放要放得开,但不要放得太松,放得太开。收要收得拢,但不要收得太紧,收得太死。
重点抓好几个时段,其余时段不防偷偷懒,解放学生,也解放自己。适当放一放,“放”也是一种教育。
第四篇:班级管理的收与放-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收与放
文/李素怀
提起班级管理,是心酸的历程,也是饱满的丰盈,工作十年,只有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而这两年是一种疼痛的蜕变,也是一种幸福的倘佯。
09年,我被迫成为一个问题班级的班主任,没有任何经验的我只是看身边班主任的经验来管理我的班级。
第一月里,当别的班级已经调整好,进入正常的学习秩序时,我的班级还是一盘散杀,焦头烂额的处理学生的问题,今天打架,明天逃学,今天上网,明天捣乱。那一段我迷茫无助差点放弃。
我向老教师请教,他们告诉我工作要认真,要严厉,要看守。说实话,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让我严厉,还有些困难,但为了能够让这样的一个乱班好起来,必须有招就用。
我“严守死打”每天早上六点到校,在班级后面准备一张办公桌,除了吃住外,我每天守着他们,这回学生所有的情况尽收眼底。上课不认真听课者罚站,上课捣乱者请家长,班级的秩序真的有些好转。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现象由显性变成隐性,班级的好转只是表面,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吸烟打架,他们会在我不在的时候或是去厕所,涣散的班风依然没变,当你在班,鸦雀无声,当你离开时,骂人、吵架如市场。逐渐发现这种严守为我和学生建起了一道防线,捣乱破坏现象逐渐变成隐秘的,当我调查,他们如串联好了,都说“不知道”。每天弄的我筋疲力尽,孤军作战的力量日趋单薄。在生死挣扎中煎熬。每天,我都苦恼,怎么去面对这样的班级。
有几日,我看班级很稳定,欣喜严守的成功,相继有几个同学不想念,家长反映说班级暗地结帮成伙欺负同学,要钱打人,我听后简直要背过气去,这不是黑社会小地痞行为吗?任课老师也反应上课时,画猪头,向老师宣战。要崩溃了,全班同学联合起来和我作战。
必须反思自己,严守让我和学生建立了防线,我和学生成了对立军。一个班级不应该这样,他应该是和谐,温馨的,团结的,向心力,凝聚的,而班主任的自身建设和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比较重要。
我抛弃了一个多月的“严守死打”,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少给压力,多给魅力。”我专研家庭教育和心理学,先让自己有魅力,有影响力。我寻找到问题学生的症结所在,并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他们,并学会爱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慢慢的放手,一定是慢的,因为这样的班级缓慢的渗透润泽,才可以奏效。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我,不喜欢学习,我们就不谈学习,提美好的未来,提心中的向往,逐渐沟通融洽了,我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在内心深处都有一座美丽的芳草地,由于外部的教育环境等因素,让这块阳光地带慢慢封闭了,我要开启他们,顺着他们的向往,我和学生商量为班级定班名、班旗、班徽、班歌,让他们有了向心力,然后班级同学每组六人,分成五组。为自己的组起名、组号、组徽等,我偷偷把以前成帮结派的分开,男女搭配,优劣搭配。这样有了竞争力和凝聚力。
当我和学生找到关系的和谐点,让师生关系平衡,日趋融合,我就为班级找一个管理的模式来完成班级的建设。我翻阅了大量中外班级管理资料。“自主管理”“分层管理”“制度管理”“量化管理”都是值得我借鉴和传承的资源。我为班级管理寻找科学的管理模式,一定要注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我可以把四种方法结合起来,按照本班学生实际,我做教、扶、放。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三层次建立班级管理模式。
因为这是一个问题班级,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都已形成,我要做到“教”,学生是“自我教育”,教学生什么?教学生习惯的养成,通过各种方式,利用活动,挖掘所有资源,用意念渗透正确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唤醒“好孩子”意识,并努力替换以前的习惯,初中生他非常注重同伴间的评价,所以利用班级集体评价来约束他的行为,达到自我教育,2年来,我用相机拍下了他们改变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通过不断播放自己的影像,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
第二阶段,教师“扶”学生“自我管理”一个班级管理,必须有法,必须有制度。我扶持了一批班干部,培训他们如何管理班级,民主为班级制定班级制度,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班级是他们,应该还给他们,他们针对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和惩罚制度,细到课上课下,全到寝室,班级的卫生和纪律。(班级管理)惩罚的方式先由自我反思,自我说明,自我惩罚,(可以背课文,背单词……)视情节轻重由集体商讨惩罚方式,而我帮扶学生完善管理,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有一次班级超迟到,因为他腿有些缺陷,站立不直,班委会用“站军姿”来惩罚他,而超认为同学们取笑他,我正面教育超,要承认错误,对自己的缺陷要面对,更要改正,然后教育其他同学和班委会要尊重同学,关心他,帮助他,每当超站姿不好时,每位同学都会善意的提醒他。
第三阶段,教师“放”学生“自我发展”。当制度逐渐完善时,班级又采取“量化管理”收到六西格玛企业化管理模式启示,把学习、生活、道德行为等细化成为多项的小分数,根据学生表现加减分数,当你在某一方面扣分,可以通过另一方面努力争取加分,就不会只唯分数排名次,而造成优差弊端,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锁同学学习基础差,但劳动表现特好。坚持为班级取水,从没有间断过,被班级评为先进模范,班级掀起向锁同学学习的高潮。我也坚持每天一搏,也是学习锁的坚守。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的做事。而此时,我才可以真正放手,同事取笑我,你被学生解雇了。
收与放要巧妙的结合起来,何时收?何时放?都是在学生自我发展基础上进行的,放到什么程度,收到什么位置,也是结合学生实际来拿捏的。这些需要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消化、吸收、感悟、反思逐渐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班主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助学生成长。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收与放都要关注学生的向上性,利用集体把学生未完成性或可塑性转化为学生的优势,让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幸福的成长。
第五篇: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课堂教学的“收”与“放”
文章作者:陈爱萍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4A 2009-7-19 9:33:09 近日一连听了两堂公开课,听课的地点是一所薄弱校的高中部。两节课听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在课堂教学的“收”与“放”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
一 第一节是阅读指导课,执教者是一位有十年教龄的教师,选文是清冈卓行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完成了预习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执教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赞同作者‘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吗?”
部分学生开始提出质疑,与作者的“必须失去”大唱反调,并言之凿凿地提出“没失去双臂其实更美丽动人”的观点。(这一拓展设计得不错:一方面,促使赞同作者观点的学生在反方的逼问下,“被迫”更深入地品析作者的感悟,从中找出坚持的理由;同时又不只停留在作者的认识上,还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及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从记忆中调出来,加以补充,从而培养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习惯。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有自己的思想与判断,这显然是思维中一个很重要的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对此进行开发训练,意在促进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上立刻分成两大阵营,各自陈词:一个阵营说“失去”造成的无穷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梦想,另一个阵营则说刚出土的维纳斯并没有失去双臂,又怎知当时的人们不惊艳于她的魅力?就如同大卫雕像的美感恰恰在于它保存完好„„开始还和风细雨,到后面越争越激烈,几乎要“吵”起来了。按惯例,教师此时应该出来制止这种混乱的场面,可是此时执教者依然不慌不忙面带笑容作观赏状,这显然鼓励了发言的学生,大家几乎是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真可谓短兵相接,火花闪现,让听课的老师暗暗吃惊:想不到这所学校的学生竟有如此的表现力!到后来,“群雄混战”演变成了两位学生的对决,而其他学生则变成了饶有兴趣的观战者,执教者这才叫了停。(此时辩论双方经过一场拉锯战后,已开始强词夺理,所举之例频频出轨,再辩下去,只能离真理越来越远。此时喊停正是时机。)
最后执教者作结:1.“美是难的”:因为美的标准很难界定。“失去双臂”的维纳斯与保存完好的大卫雕像同样有美的特质。(巧妙地引用柏拉图的名言安抚辩论的双方,同时又不失原则。)2.大家对这两座雕像美的评判,是由不同的审美角度产生的:人们对美的追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差异性。环肥燕瘦,各有所好。(这里指的应该是审美主体的差异性。其实人们对大卫这类雕像的喜爱,更多的是诉诸于视觉。而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赞赏,则更多是仰仗思维活动,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完成,偏重于审美意识。)3.残运会上,那些运动员身体的残缺是一种病态,并不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与失去双臂的维纳斯雕像无法相提并论。(明确界定,纠正学生发言中的偏差。)4.美感的产生与人的素质有关:有人面对具体可感的实体尚且无动于衷,有人却能从一花一叶中获得美的感悟。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个小结思路非常清晰:对学生的发言先肯定,再指出错误,最后积极引导。)
第二堂是作文指导课,由一位出道不久的老师执教,课题是“记叙文如何写出出人意料的结局”。执教者先是指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导入时用了刚学过的课文《三块钱国币》的结尾作例子,学生印象深,加上执教者启发到位,学生很快能联系到中学课文里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因此这部分完成得比较顺利。)接着,执教者又让学生谈一谈在课外阅读时还看到过哪些出人意料的结局,此刻出现冷场,于是执教者把自己准备好的一些例子拿来展开。在分析这些例子时,执教者总结了两点:1.结局与前文的情节应该有联系;2.结局应考虑到如何突出文章的主题。(由课内到课外,体现了知识的迁移,执教者希望藉此打开学生思维之门,想法是对的。
但作为薄弱校的普通班,这里的学生普遍缺乏阅读习惯,这显然已在执教者预设之中,所以事先收集的一些材料恰好用上了。)利用课内课外的实例铺垫之后,转入练习阶段。执教者要求学生为“发生在公交车上的故事”设计结局:
一位抱小孩的乘客上了车,尽管售票员再三提示“请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但全车乘客漠然,无人理会。请你续写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
学生先是沉默不语,执教者提醒可以讨论。短时间的窃窃私语后学生开始发言。此时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场面。学生为了求奇求特,花样百出,完全不顾“结局无论多么出乎意料,都必须有前文的情节作铺垫,并顾及到凸显主题的作用”这一前提。(年轻的执教者有点沉不住气,每当学生设计的结局不合预设要求,就忍不住插嘴,力图把学生引导到“正道”上来。而学生正说得兴起,加上有阵阵笑声助兴,并不理会执教者的引导,还是自顾自地说下去。于是执教者便像拉着头犟牛,不时用劲拽一拽,显得有些忙乱。陈钟樑老师对这类做法有句妙评:“不该出手时也出手。”)
二 课后评点时,我想到了预设、生成与课堂的“收”和“放”的联系。教师备课时研读文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法,这是一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灵动的,不可预设的成分很多,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冷不丁就会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来,而且他们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信口开河也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引导他们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中分析问题的症结,及时找到调整的方法。这正是对一位教师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的挑战,教师的底气与功力也正体现在此。所以,课堂的“放”与“收”的确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放”,要有预谋:“放”的口子开得多大,教师要凭着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衡量一下。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审时度势的洞察力,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与机智。何时“收”?时机的拿捏要恰到好处:早了,会中断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学生在思考时出现的问题无法暴露出来;迟了,会跑题太远,背离教学主轴,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收”?一是对教学主旨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指点要到位;二是要考虑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评点应留有余地,能给学生台阶下。
从第一堂课来看,执教者在“收”与“放”的环节上是处理得比较到位的。拓展时定向比较清楚,是围绕“必须失去双臂”这一作者的感悟展开的。学生在争执时也有“出轨”迹象,比如联系到张海迪,讲到身残志不残,还谈到《边城》大结局的残缺也很美;但执教者并没有立即制止,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尽管后来有的老师认为此处是败笔,但我以为关键要看面对的是怎样的学生。这所学校收的几乎是市区最低录取线的学生,要让他们开口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所幸执教者事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许多精美的雕像图片,为学生“反驳”作者提供了物证。当学生兴奋起来时,他们的积极性若不被好好保护,很快就会转为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执教者在学生发言后总结时,显然也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此时学生已经冷静下来,听声入耳,效果显然比在争执时老师跳出来指正好得多。
而第二位执教者在“写结局”的训练中由于没有重申两点要求,结果“放”得太开,“收”又显得急了些。这一环节本该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反应通常会慢半拍,一旦兴奋起来又往往收不住。最好利用“慢半拍”的空档,教师再次强调两点要求(板书提示亦可)。这两点要求可使“口”不致开得太大,学生也不会跑得太远;万万不能等学生兴奋起来,正急于把自己的构思结果表述出来时,教师才出来纠正。当时的课堂情形是:有些偏题的例子虽然一再被指正,后来发言的学生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出现这种局面时,执教者应该认识到:基础差的学生不是没有表现欲,只是苦于没有表现的机会和不知如何表现,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感觉”了,就应该尽可能地让他们倾诉,即使是错误的东西也应让他们暴露得充分些。此时教师若急于纠正,一则会出现上面的情形,就是学生不理会老师说什么;二则可能被老师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地批评一通后,变得小心翼翼起来,或者干脆不出声。所以这时执教者要沉得住气,等他们讲完后,再顺势肯定他们的设想够新、够奇,的确出人意料,转而再问:司机起身让座,合理吗?市长上了车,全体乘客都齐刷刷地让座,这样的结局是想表现什么主题?此刻学生已说得差不多了,正想听老师的评点,执教者若能把握这个时机进行正确的引导,会比中途强行纠正的效果好很多。
当然,这只是一个案例,并不代表所有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都要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再纠正,教师可根据学情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福建厦门市禾山中学;3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