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精选合集]

时间:2019-10-22 09:3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

第一篇: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着“马太效应”的表现;通过对这些马太效应的历史反思,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太效应历史反思方法创新

职业教育虽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其发展远不能满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史的研究更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适应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如何总结中国职业教育的传统,发掘职教前辈们创办职业教育的经验,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是教育理论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

通过对大量职教史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职教史研究中存在“马太效应”的表现。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狭窄集中以及忽视职教真正主体的现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

“史论结合”是职教史研究的基本方法,职教史研究离不开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却对职业教育十分不利,如汉武帝时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现存的历史文献不足以完整展现其历史原貌,这是因为:古代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大量的出土文物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古代的学校教育则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其核心内容为经史之学,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文献也就无法承载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因此,官方资料的片面性很容易就限制了研究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全真认识。由于古典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多集中在墨子、鲁班等少数人身上,今人研究由于历史久远,文献史料不足,自然更是聚焦于此。如吴玉琦著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提到墨子、扁鹊和鲁班等人在技艺传授中的历史地位。在李蔺田主编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中也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扁鹊和墨子是当时职业教育的代表人物。而蕴涵在政治家施政策略中的职教思想的相关研究则有待进一步深入,如齐桓公和管仲执政时期,明确规定士、农、工、商的子弟应该子就父学,弟从兄学,标志着家业父传型职业教育的出现。管仲推行“四民分业定居”,把齐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分业聚居,且世代相承,从某种意义上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二)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呈现职教名人过度聚焦而临近人物备受冷落的现象

虽然盛世修史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六经皆史”是中国学界近年来的普遍共识,但由于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职教史研究中存在严重“厚此薄彼”的现象。如近代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相对系统完善,而黄炎培同时代的其他探索者张骞、蔡元培等人的职业教育思想也都有相当的价值,相关研究虽也有人涉及,但与黄炎培研究相比则较为偏少且零散。客观来讲,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推动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中有较多论述,黄嘉树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更有详尽的介绍。中华职业教育社亦出版有《黄炎培教育文选》,田正平编有《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书中收集有黄炎培一生中的重要文献著作。于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其他史学著作中基本上也都对黄炎培的生平活动及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如在吴玉琦的《中国职业教育史》、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刘桂林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等著作中,都使用了较大篇幅对其进行研究表述。甚至有关中国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如王炳照、阎国华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但凡涉及职业教育时,大多都会用一定篇幅来专门介绍黄炎培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三)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有限,导致通史研究浮光掠影而专史研究系统不够的现象

近年来,职教通史的研究相对系统扎实,职教专题史的研究也有所突破,陆续出现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史中具体专题内容的论文,大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历史反思的意味,洋溢着时代的进取精神。如宁欣、李凤仙的《中国专科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变迁》专门研究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专科教育学习机构,朱晓斌的《中国古代职业技艺传授的历史变迁》主要研究古代技艺传授的历史过程,孙越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张新民的《论清末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特点》是职业技术教育制度史和学制史的专题研究。但职业教育的史学观照不仅在教育通史或教育学概论等书籍中无法回避、不容忽视,还应有更多的专著阐述,否则必然缺乏系统完整性以及广度和深度。如职业教育学校史、制度史、学制史、管理史、实训史、女子职业教育史、教学思想史、教材发展史、师资史、职业培训史等研究,在各种书籍论文中或略有涉及,在多数职业教育学书籍中大都以专门章节的形式论及,在中国教育史等一类的教科书和一般著述之中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绍,如毛礼锐著《中国教育史简编》、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高奇主编《职业教育概论》、周明星主编《职业教育学通论》等,仅仅是以描述史实的方式出现。

(四)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出现代表人物扎堆研究而普通大众忽略不计的现象

职教史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主要是由研究资料的稀缺性和间接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抱残守缺造成的,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集体无意识地轻视或无视了对参与职业教育活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通大众的研究。“历史人物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关注的是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而对于各个教育发展时期普通人物关注得不够,缺乏“平民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不利于教育史学科的发展。因此,应该从研究的方法、思想以及模式上对教育史学科进行深刻的反省,努力克服这种研究倾向”。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尽管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日益受到重视和加强,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史的研究也从零散的资料整理,逐渐拓展到专项研究领域,开始步入系统有序的研究时期;但至今缺乏对普通大众在职业教育发展中所处历史角色的翔实分析和仔细考证,致使无法更鲜活地展现他们在历史中的本来面目。

二、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马太效应”具体表现的历史反思,笔者归纳出了职教史研究的一些创新方法,可望为未来职教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系统梳理各类文献中散落的职教素材,让更多的职教主体进入研究视野

对原始材料的收集和评价,或者说使用第一手材料的多寡和研究程度,直接决定着职教史研究的视野范围和整体水平。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在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但由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始终以儒学教育为主流,官办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和选拔官吏,职业教育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受到轻视,导致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很长时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关记载更是零零星星地散落在别类文献中。由于缺少对零散的别类文献的系统梳理,使得许多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或群体未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从古代鲁班的终南山学艺,以及“班门弄斧”的流传等信息来看,古人对职业教育的思考与论述从未停止。“在当时,专门以技艺为业的有农家、兵家、方技家等,他们重视生产、劳动等应用型的教育”。

(二)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比较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

伴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职业教育研究者一度集体把研究重点投向对先进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引进,曾出现了一大批对国外职业教育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的“外国教育丛书”在当时颇具影响,其中包括1979年出版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1984年出版的《生产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等。较早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著作是郝新生、袁吉林、钱怀智于1987年主编的《比较职业教育》,它为国人打开了职业教育的异域之窗,对美国等国家职业教育情形有所介绍。随着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有效开展,更多国外职业教育史相关知识和理论的输入,必将为我国职业教育史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在比较研究中彰显我国职教史发展的本土特色。如吴式颖、阎国华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中第12章“中外近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比较”,采用中外不同文化角度去比较和研究历史,就给人一种审视历史的新视角,会使得职业技术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全面完善。

(三)广泛运用辩证思维,恰当把握通史(广博)与专史(精深)、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

职教史研究是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职教史研究应放到职业教育学乃至教育通史或教育学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定位和审视。当然,不作为专题史来研究的话,通常便是以描述史实为主的形式出现,难免篇幅所限,语焉不详,必然会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但却在更为广阔的史学视野中,对职业教育加以观照,更有利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同时,要恰当把握职教史上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对前者的深入系统研究固然有助于把握住职业教育史发展的主流思想和重要线索,对后者观照审视则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职业教育史的本来面目。因此,职业教育人物的研究应两者兼顾,互为补充,这样才能真实展现职业教育的历史。如此一来研究视野便会更为宽广,知名人士中更多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过或多或少的专题论述,起到过不同程度的推进作用的人物都会引起重视,如古代的鲁班、扁鹊、墨子、管仲,近代的张之洞、严复、陈独秀、邹韬奋、陶行知、杨贤江等。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如何为普通大众接受并传承的,普通大众的民间智慧在职业教育中曾起到过怎样的作用等,都将为研究者打开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阈。

(四)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

职教史研究要坚持以人为本,即强调对代表人物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分析,不仅要从哲学、政治立场出发,更要从产生其思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予以解析。“从墨子注重技能培养的踏实学风,闪现出既严谨又切实的科学精神和务实态度;颜之推提倡‘以技立身’的教育内涵,体现了技能对谋生的重要价值;王安石以‘致用于天下’为导向,重视‘实用’的教育目的;到黄宗羲,更强调‘学用一致’‘学贵适用’‘习行’等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颜元倡导‘习行’,具有在做中学、以行动为主导的实践倾向。”实践证明,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职业教育史研究不能纯粹是史实资料的汇总,更需要一种哲学理性的思考,用以史鉴今的态度去对待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如王炳照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的历史反思》、吴应彪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概况与现状分析》、胡幸福的《中国古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史上的两次遗憾及思考》,等等,多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现状,反思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不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有所挖掘。

综上所述,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受文献资料所限,形成人物研究狭窄集中而制度考量相对乏力的现象;二是研究惯性或研究惰性使然,呈现职教名人过度聚焦而临近人物备受冷落的现象;三是研究广度有余而深度有限,导致通史研究浮光掠影而专史研究系统不够的现象;四是研究方法创新不足,出现代表人物扎堆研究而普通大众忽略不计的现象。针对上述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具体表现,我们可采用以下应对策略:一是系统梳理各类文献中散落的职教素材,让更多的职教主体进入研究视野;二是以国际视野横向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通过比较彰显我国职教史的特色;三是广泛运用辩证思维,恰当把握通史(广博)与专史(精深)、代表人物与普通大众的关系;四是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哲学理念去研究分析历史中的现象和人物。

第二篇:学生不文明表现及对策

学生不文明习惯表现及对策

一、当前学生不文明行为表现:

在校园内的表现:校园内说脏话、随手乱扔垃圾、损坏公物、走廊内不右侧通行、见到师长不主动问好、上课迟到不敲门进教室、考试抄袭、故意顶撞老师、给老师和同学起外号、欺负弱小同学等等。

在家庭社会表现:不尊重父母长辈、见到长辈不主动问好、态度冷漠、不遵守公共秩序、需要安静的场合随意大声喧哗、公共场合吸烟喝酒、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等等。

二、分析形成原因:

1、家庭教育跟不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目前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应酬,没时间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另有部分家长生活条件较优越,对孩子过分溺爱,孩子在家说一不二,要星星不给月亮;还有部分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出国或到外地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姥姥、老爷代管,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日益增加;还有很多父母根本不具备做父母的责任和能力,自己还是个孩子还在自己父母面前撒娇任性,等等以上原因就形成了孩子的启蒙教育的缺失。

2、社会原因:目前社会的不良习气或多或少波及到校园,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不文明思潮腐蚀学生的心灵,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滑坡。

3、学校教育的片面性,目前很多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不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错误的认为文明礼仪都是小事、琐事无碍大局。其实这些小事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具体对策

1、重视家校合作。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利用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一步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举办家长学校讲座,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家长会。通过家教征文等活动,开展家教交流。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做好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利用不同形式,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学生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能够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继续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利用一切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2、注重学校德育教育主题。例如我校结合《弟子规》内容以感恩教育为德育主题,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与扶持,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3、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好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利用好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爱国主义图片展等契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4、提高学科德育渗透功能。充分发挥各学科自身的特点,做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学生思想修养相统一,灵活随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识别真善美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想与信念,进而转化为发愤学习,积极向上文明分发的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

5、加强监管力度。一方面,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全员德育、全体德育的思想,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要起到表率作用,在全校树立好的榜样,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结合领导教师及纪律卫生检查和文明监督岗的检查督促力度,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及时处理,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开展好班级周量化评比月量化考核,做到公平、真实,及时公布量化成绩,发挥班级量化考核的时效性。发扬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充分发挥团队工作的作用,扩大班干部的影响。团员、班干部在学生中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们应该是同学的榜样。要定期对团员、班干部进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带动更多的同学一起进步。深入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中违纪处分条例》,使学生对《守则》、《规范》能够熟记在心,以达到监督自己行为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适应新形势,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积极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探索德育新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培养出文明、奋发、求实、创新的好学生。

第三篇:医患沟通的不当表现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的维权意识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一些医疗纠纷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的重大问题。在医疗纠纷的处理中,我们发现,许多纠纷所涉及的医疗事件本身,并不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过失,而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够或不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所造成。我院近2年共发生医疗纠纷35起,其中因医患沟通不当所致为18起,占51.4%。如此之高的比例提示我们: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防范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我们对医疗纠纷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医患沟通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及措施,对防范医疗纠纷起到了积极作用。1 医患沟通不当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不予沟通 一些临床医护人员对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无认识或认识不足,忙于具体的诊疗操作或医疗文案的书写,不愿花费时间对患者进行解释,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预后、目前采取的诊疗措施的目的和意义不甚了解,同时难以在心理上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及并发症,即使是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患方也无法接受从而导致医疗纠纷。1.2 不及时沟通 医护人员虽有一定的沟通意识,但沟通不及时,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往往在医疗风险已经出现时才与患方沟通,造成患方的不理解或拒绝接受现实,从而引发医疗纠纷。例如:一发热病人,入院后医师按诊疗常规为患者做了必(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要的检查,并按病情进行了规范治疗,但未及时问患者说明发热这一症状的复杂性及确定病因的难度,使患者误为是一般的呼吸道感染,认为几天之内就会明显好转,因而在第9天仍有高热时,患方认定是医护人员诊疗技术太差,连小小的发热都不能治愈,此时再与病人做详细的解释,患者亦不能理解,从而引发纠纷;再如,一肺部感染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尚可,医生开了Ⅱ级护理医嘱,按常规抗感染治疗。在病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高热不退等病情加重表现,医生未及时更改护理级别,亦未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以致在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医生向家属下病危通知,家属拒不接受,在患者死亡之后引发纠纷;又如,一直肠癌手术病人,因术中失血较多,术后给患者输血治疗,由于输血前未向患者说明输血潜在的风险,以致在输血发生严重反应时医生再向患者解释,患方拒绝接受而发生纠纷。1.3 沟通不当 1.3.1 语言简单粗暴,内容表述不清 部分医护人员尚未完全转变服务观念,受传统的患者“求医”模式的影响,在与病人沟通时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说话,语言简单甚至粗暴,使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反感,影响沟通效果;有的医护人员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技巧欠佳,在与患者沟通时,概念模棱两可,内容不清,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产生怀疑,为医疗纠纷的发生留下隐患。例如一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第一次找医生咨询情况时,医生对患者家属说:“今天没空,明天再来”。当患者家属表明他们是专程请假到医院咨询,明天还有事,能不能请医生抽点时间给他们做些解释时,医生不耐烦地说:“就你们有事,我们医生就没事?”使患者家属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情绪。而第二次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时则简单地说:“××的病是恶性肿瘤,只能死马当做活马医”,而不做详细的解释。正是这位患者术后死于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脏器衰竭时,患方家属对本来是正常的医疗程序提出疑义,导致长达数月之久的医疗纠纷。有的医生向患者解释某种检查及治疗的必要性时,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向患者说明检查及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及风险,而是含混不清地说:“我也不能保证就能检查出你的病或是治疗有效,试试看吧”。使患者误以为医生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或对患者的诊疗不负责,从而在检查出阴性结果或疗效不佳时引发纠纷。1.3.2 夸大疗效及对不良预后估计不足 医疗卫生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它具有技术水平要求高,面临医疗情况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后果严重等特点。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同时社会对医疗行为的特殊性缺乏应有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在向患者交待疗效及预后时更应客观,切忌为了取得患者的信任而夸大疗效,导致患者对医疗行为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结果与期望不符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引发纠纷。例如,一晚期胰头癌患者因深度黄疸需做姑息性胆道引流手术,医生在向患者做术前谈话时,未实事求是地分析手术可能导致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以及疾病的最终发展结果,只是片面的强调减黄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并说术后可能存活2~3年,使患者家属对手术抱有很高的期望。而此患者术后1周出现癌性腹水,切口裂开,并发感染,全身多脏器衰竭,尽管患者的预后与医疗行为并无因果关系,但患者家属坚持认为这一结果是由医方造成的,从而引发医疗纠纷。1.3.3 抬高自己,贬低别人 由于各个医疗单位的条件不同以及疾病发展各个阶段的特殊性,不同的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对同一患者的处置方案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在涉及一个患者的前期诊疗时,抱审慎、客观的态度。部分医护人员由于个人修养及职业道德上存在问题,在与患方谈话中为显示自己的能力,随意评价他人的诊疗,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使患者对前期治疗的医疗单位及医护人员个人产生不满,从而引发纠纷。例如,我院一发热病人确诊病因后治疗10余天仍发热,患者家属要求转院治疗,转院当天患者体温即降至正常,负责医师没有客观地评价前期治疗的效果,而是对患者家属说:“如果早一点转院,就不至于发那么长时间的烧了。”导致患者对我院的诊疗行为不满而要求医院赔偿前期治疗的“损失”。有的上级医师在查房时当着患者及患者家属的面批评下级医生的诊疗方案,认为已经实施的治疗方案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导致患方对下级医生产生不满,成为产生医疗纠纷的原因。1.3.4 解释内容前后不一 医疗行为是集体实施的过程,它需要多方协作,患者最终接受的是这种协作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在向患者做解释说明时,保持内容的相对一致,以保证医疗行为的权威性。而有的医护人员,不了解这种协作的重要性,在未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的情况下,仅凭了解的片面依据,不(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经集体讨论,擅自向患者做出诊断及治疗建议,就可能出现多名医师诊查,说法前后不一的情况,使患者对诊疗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这一现象容易产生在会诊及转诊的过程中,如一位心脏病患儿,曾先后3次请他科会诊,3位会诊医师对患儿家长的说法都不一致,而会诊医师与儿科医师的说法也不一致,从而使患儿家长对诊断的正确性产生疑义,在患儿因病情危重死亡后引发纠纷。2 针对医患沟通不当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2.1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成为我国医疗单位的共识。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必须使我们的医护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 想,注重患者的心理及情感需求,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2.2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对医患沟通进行规范管理 我院从2002年开始,为保证医疗安全措施的落实,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院级设立了由院长负责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各科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医疗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尤其对医患沟通不当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规定医护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次数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15分钟;疑难危重病人,重大手术病人必须经由会诊、集体病案讨论后再向患者交待诊断及治疗方案;会诊医师不得直接向患者解释病情及诊疗方法,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并说明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平均每月1次对科室医疗安全小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勾,从而使医患沟通制度化、规范化。2.3 尊重病人的权利,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使医患沟通具体化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不再是被动的医疗行为的接受者,而成为医疗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因此必须尊重病人的各种权利,让患者明白诊断、预后、检查、治疗、用药等。并尊重病人的选择权,详细提供各种不同的诊疗方案的优劣点及所需费用,允许病人做适当的选择。为此,我们制作了各种知情同意书,严格执行谈话签字制度。如病情知情同意书:要求在入院3天内向患者交待初步诊疗结果及准备采取的诊疗措施,病情变化时及时交待可能发生的危险;特殊检查、特殊用药同意书、特殊治疗同意书;对诊疗过程中花费较大或可能发生危险的诊疗措施,事先对患者家属说明情况,以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与理解。如CT、MRI检查同意书,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血同意书,化疗、放疗同意书,乙类、丙类药品使用同意书,麻醉、术前谈话记录,病情、病危通知书等。患方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或拒绝抢救均在详细写明后果的前提下要求患方签字。这些知情同意书及谈话签字制度,是医患沟通的一种文件形式,一方面能使患方行使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一方面也使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得到有效保护。2.4 加强病历质量管理 病历是医疗行为的客观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在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情况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在病历中,并有患方签字为证,可使医方在医疗纠纷发生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院近年来加强对病历质量的管理,专门成立由退休老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 1 转变医疗服务模式,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成为我国医疗单位的共识。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我们的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必须使我们的医护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 想,注重患者的心理及情感需求,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2 建立医疗安全管理体系,对医患沟通进行规范管理 我院从2002年开始,为保证医疗安全措施的落实,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医疗安全管理体系:院级设立了由院长负责的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各科成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医疗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尤其对医患沟通不当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施。规定医护人员每天与患者接触次数不得少于2次,每次不得少于15分钟;疑难危重病人,重大手术病人必须经由会诊、集体病案讨论后再向患者交待诊断及治疗方案;会诊医师不得直接向患者解释病情及诊疗方法,患者病情变化时要及时向患者家属交待,并说明采取的处理措施等。医院平均每月1次对科室医疗安全小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勾,从而使医患沟通制度化、规范化。3 尊重病人的权利,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使医患沟通具体化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患者不再是被动的医疗行为的接受者,而成为医疗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因此必须尊重病人的各种权利,让患者明白诊断、预后、检查、治疗、用药等。并尊重病人的选择权,详细提供各种不同的诊疗方案的优劣点及所需费用,允许病人做适当的选择。为此,我们制作了各种知情同意书,严格执行谈话签字制度。如病情知情同(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意书:要求在入院3天内向患者交待初步诊疗结果及准备采取的诊疗措施,病情变化时及时交待可能发生的危险;特殊检查、特殊用药同意书、特殊治疗同意书;对诊疗过程中花费较大或可能发生危险的诊疗措施,事先对患者家属说明情况,以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与理解。如CT、MRI检查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化疗、放疗同意书,乙类、丙类药品使用同意书,麻醉、术前谈话记录,病情、病危通知书等。患方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或拒绝抢救均在详细写明后果的前提下要求患方签字。这些知情同意书及谈话签字制度,是医患沟通的一种文件形式,一方面能使患方行使自己的知情权、选择权,一方面也使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得到有效保护。4 加强病历质量管理 病历是医疗行为的客观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文件。在诊疗过程中,医患沟通的情况要及时详细的记录在病历中,并有患方签字为证,可使医方在医疗纠纷发生时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我院近年来加强对病历质量的管理,专门成立由退休老专家组成的督导组对病历质量进行监控检查,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及时发现医患沟通不当的情况及各种医疗隐患,从而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保证医疗质量,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医患沟通是医疗安全的需要,也是医疗市场的需要。今年以来,我院由于加强了医患沟通的管理,使医疗纠纷的发生及赔偿金额较去年有所下降,证实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然而沟通是一门艺术,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仍是今后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第四篇:四风问题的表现及对策

“四风”问题的表现及对策分析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风”群众深恶痛疾,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造成党和政府与群众“隔心墙”的不正之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历来高度重视“四风”整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各级党委也纷纷作出各类规定,狠抓“四风”整治,特别是目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四风”作为整治的重要内容,刹风整纪,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各级党委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四风”问题有了明显好转,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由于“四风”问题具有变异性、传染性、顽固性、反弹性特点,狠抓时,“四风”会有明显好转,略一放松就极容易反弹。如何防止“四风”问题反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长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环境,本人结合基层实际,作如下思考。

一、“四风”问题在基层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并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极大部分基层干部坚守信念、勇于担当,忠实地履行职责,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但是经济、社会的转型,造成了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追求和实现利益的意识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在 少数基层干部中滋长。“四风”问题在基层主要表现为发展趋于功利化、对待群众冷漠化、生活情趣坠落化、日常工作照抄化、贪腐呈现多样化五大特点。

(一)发展趋于功利化。发展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政绩,发展成果不是与人民共享,而是为了自己成长。工作中,一是政绩冲动导致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频频出现。一些基层领导干部为了突出政绩,好大喜功,不惜举债建设。为了突出政绩,建筑物寿命越来越短,甚至出现刚建好就被撤除重建现象,给基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如,湖南株洲炎陵县投资100多万元的一所希望小学仅建成4个月就被拆;成都投资数千万建成的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仅3年被拆。二是政绩冲动导致长远规划性差。换一届领导往往要换一个发展思路,即使内容相同也要在文字上换一种说法;人代会通过的城镇建设规划抵不过开发商发财计划,开发商看中的地块可以变通,规划在开发商面前常常出现让路的尴尬。三是政绩冲动导致大肆招商。为了突出政绩,只要有人投资,什么项目都敢上。在GDP跃升、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领导干部政绩斐然的同时,一些高污染项目严重污染、破坏了区域环境,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的项目的上马还导致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如:计划投资104.8亿元的什邡钼铜项目就造成了群体性事件。四是政绩冲动导致数字泡沫化。少数基层干部汇报成绩用乘法,汇报问题用除法,上报数据有多套,哪一套数据出政绩就用那一套,原来称为最真实的人口、财政税收数据也变 得越来越不真实。

(二)对待群众冷漠化。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基层伤害群众感情、漠视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时有发生,群众集体上访、群众围攻政府的群体性事件时常出现,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刻,部人基层干部“四风”出现了群众利益淡漠化倾向。一是一些基层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乱收费、强摊派、乱罚款,造成群众苦不堪言;二是一些基层强行征地、拆房,但却不按市价补偿,造成群众纷纷上访;三是部分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对群众“呵哄吓咋”,将人民群众当成了其敌人;四是有的基层干部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如农村“低保”、廉租房分配不公,甚至有基层干部贪污、挪用“低保”、“新农合”资金现象。五是有的基层干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高高在上,对待群众冷漠。如在北京工作的周某某为了办出国护照,六次往返武邑县公安局才办妥。

(三)生活情趣坠落化。一是存在基层干部参与赌博之风。少数县市、乡镇多数公职人有参赌经历,少数公职人员参与赌博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上行下效,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参赌较多的县、乡,已经赌博成风。二是少数干部生活作风堕落。养“二奶”、包情人,生活奢糜,醉生梦死,据统计显示,在近年来全国各地查处的腐败官员中,超过95%的人有情妇。三是吃喝玩乐不正之风依然存在。还有基层领导干部打着考察学习之名,到风景名胜区旅游,以接待为名,吃遍天下美味;有的将进高档餐馆改成了自办高档“食堂”,有的往变了花样的高档“农家乐”里钻。

(四)日常工作照抄化。一是抄书现象严重。领导讲话,百度一下,改头换面,成了自家。理论文章也敢抄,有的百度后随便改一下就上报,连地名也没有改完;还有更大胆的,直接抄上级领导讲话,将市改成县后就成了自己的,如,吕梁市交城县委书记李志安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讲话就抄袭了吕梁市委书记高卫东的讲话。二是照抄会议让底层干部苦不堪言。一个同样内容的会议,层层照着开,特别是上级的一些视频会,直开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开同样一个会要开4次,且时间不同,而所讲内容几乎相同,造成了很多时间花在开会上,没有更多时间、精力抓落实。三是照抄文件成文山。中央下发的文件,层层转发,所转发内容几乎照抄,造成一个文件到村级,有3至4个文件是转发件。目前,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现象还依然存在,领导讲话秘书代劳,甚至小到主持词也要秘书写好。还有的照抄经验、照抄做法,但却不会消化,最终劳民伤财,给基层增加了沉重负担。

(五)贪腐呈现多样化。一是少数基层干部逐步由“小贪”向“大腐”演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掌握财力的增加,少数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由90年代的几千、几万元发展到了目前的几十万元,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基层干部、甚至村干部出现了贪 腐上千万元的案例。如:韶关市浈江区乐园镇长乐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某连仅贪污土地一项就价值一千多万元。少数基层干部的“小贪”已经发展演变为了“大腐”。二是贪腐行为由个体向窝案发展。前10年的贪污、受贿行为以个体较多,当前个案越来越少,窝案越来越多,贪腐呈群体化、利益集团化演变。三是小贪潜逃时有发生。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屏边县近十年已经出现3起公职人员、5起村组干部贪腐潜逃现象。四是农村贿选现象越来越严重。部分村民为了维护现有的经济利益或对现有的经济利益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再分配,不惜以身试法进行贿选,贿选的低风险、高回报又加深了贿选的严重程度,并逐步由村“两委”选举向村民小组选举延伸。五是利用公款“跑部钱进”问题呈向下延伸趋势。原来的地市“跑部钱进”向下延伸为村跑县、市(地),乡跑省、市,县跑部、省。

“四风”问题,由来已久,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成因上分析:

一是信仰危机,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造成的信仰危机还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着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使之出现动摇,甚至造成没有理想、信念。

二是不良的用人导向还没有完全纠正,政绩评价还不科学。干部提拔任用还存在唯GDP论英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在给干部晋升加分;敢于“跑部钱进”争取到资金、项目的就是能 人。

三是权力运行不透明,监督机制软弱。普遍没有实行权力运行清单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决策还存在程序上的合法,实际上由一把手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监督方式虽多,但体制、机制造成监督乏力,上级监督较远,难以发现问题;同级监督较软,权力不够;群众监督较难,不知底细。四是财政体制、项目审批存在漏洞,为“跑部钱进”预留了空间。当前还在实行分级财政,贫困地方既要保机构运转、还要搞建设,只有想方设法“跑部钱进”,一切为了拿到项目、拿到钱,在此过程中加速了干部作风的腐化。

五是制度不健全,教育不给力。法律监督、纪律监督、人大监督等因体制原因,独立性不够;许多领域存在制度空白;教育方式简单、说服力不强。

二、整治“四风”长效机制对策

“四风”的顽固性和反弹性要求整治“四风”必须打持久战,建立起长效整治机制,持之以恒才能得到好转。本人认为,具体应建立健全五个机制、深化一个改革。

一、建立健全作风教育常态化机制。一是要高位搭建作风教育平台。将作风建设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纳入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建立健全由同级党委副书记或纪委书记任组长,宣传、组织等部门参加的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小组,将作风教育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总体规划,认真制订计划,并统筹抓好落 实。,二是要建立严格的干部作风教育长效制度,实行教育报告、考察、考核等制度,并将作风教育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干部培训、三会一课、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必学内容,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将切实做到全覆盖。三是要突出教育重点。教育内容上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点,解决好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补好精神之钙。同时要强化道德、纪律和法治观念教育;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重点,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情操和廉洁自律意识。在教育方式上,要突出廉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和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浓厚的反腐倡廉教育氛围。四是强化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构建、培育先进的、健康的廉政文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对引导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作风极其重要。要广泛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企业、进医院、进军营、进口岸、进事业单位等“十进”活动,把握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风气,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

二、建立健全“四风”惩戒零容忍机制。不论“四风”问题大小,对其一列零容忍,建立起从通报批评、问责、组织处理、到党政纪处分直至移送司法机关的完整惩处链条,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要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访网,接受 “四风”举报,增加线索来源。建立“四风”案件举报和查处奖惩制度,凡是举报“四风”问题经查实和认真查处“四风”问题的给予一定奖励,出现“四风”案件有案不查,有案不报,瞒案压案的,给予严惩。还应深化纪检监察机关体制改革,为相对独立惩治“四风”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加强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能力建设,建设一支刚正不阿、敢于碰硬的“四风”案件查办队伍。

三、建立健全作风建设制度化机制。一是要狠抓现有制度落实。要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上级党委作风建设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二是开展单位制度清理和修订,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上下班纪律、公务用车管理、公务接待、财务管理、效能建设等制度,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三要针对重点部位和环节建立健全惩戒制度,要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公车私用、跑官拉票、推诿扯皮、打牌赌博、大操大办等重点建章立制,并随着“四风”的变异及时跟进。四要建立健全权力清单制,实现权力透明运行。要厘清权力清单,加大权力公开力度,对公开的真实性、时效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效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建立健全四风“照镜”定期化机制。要将“照镜”作为整治“四风”的有力手段和关键环节,形成定期化机制。一是将“四风”纳入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的 必须内容,实行自己“照”与他人“照”。在此照镜中,关键是要 明确采用整风精神,树立“问题意识”,敢于揭短、勇于亮丑,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而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二是要建立常态化政风行风评议制,实行他人“照”。要办好纠风热线、每年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对单位和干部作风状况进行评议,对于发现的问题下达监察建议书,督促整改,并对评议结果与干部任用挂钩,推动作风建设。三是要定期和不定期开展专项治理,对“四风”问题进行全面“照镜”。四是要加大“照镜子”的整改力度,探索对党员领导干部整改情况实行过关办法,凡是不过关的,要重新整改。

五、建立健全“四风”监督立体化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专门机关的监督作用。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纪律监督、人大机关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机关资金监督的相对独立权,使之善于从中发现党员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媒体监督、网络监督的作用,建立健全群众网上网下信访举报受理、查处、反馈机制,强化网络舆情收集和研判;实行实名举报奖励和对举报人保护制度,鼓励群众举报。三是要强化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对权力运行过程全公开,打造透明党委、阳光政府。四是要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检查。将作风建设检查常态化,特别注重采用暗访方式整治“四风”,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要建立整风排查追究制度,防止作风排查走形式、走过场、避重就轻,明查暗访不深入等情况发生。

六、深化一个改革。“四风”问题的产生,一般问题出在基层,但根源往往在上层,因此,要通过深化改革,铲除滋生“四风”的土壤和条件。一是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好的作风选人和选作风好的人,坚持实绩导向,重品行、重作风、重实绩、重公论,真正把那些作风建设中表现突出,敢于创新、工作积极、作风务实、业绩显著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真正做到不以GDP论英雄,探索建立以项目多少论政绩为以项目质量论政绩,凡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违背群众意愿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做表面文章,做劳民伤财之事的党员干部,坚决不予提拔任用,涉嫌违反“四风”的,坚决给予查处。二是要实行作风考察制度,将干部作风状况纳入干部考察范围,拓展考察空间,对其工作圈、生活圈全面考察,并实行干部作风考察预告制,鼓励群众对干部作风情况进行监督、举报。三是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消除“四风”滋生土壤。要建立健全机构运转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机构正常运转实行保障,所需资金采用转移支付方式解决,建立起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保障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外,其他事项改由市场配置;改革项目审批办法,实行项目宏观统筹和专家充分认证和参与决策机制;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和审计,开展“跑部钱进”专项治理。四是是探索实行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示制度,先从新提任干部公示起,稳步向上推进。“四风”之害,轻则脱离群众,重则造成党群干群关系对立,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极可能造成亡党亡国危险。当前,整治“四风”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决不可掉以轻心,还需加倍努力,常抓不懈。

第五篇: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师德教育论文

摘要:师德教育是师范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教师资作为独立的职业群体,在培养过程中应参照师范生的教育模式,加强师德教育。结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及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针对当前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德育水平低、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等问题,从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提高师资队伍的师德水平、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着手,全面提升职教师资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职教师资;师德;师资培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和尊重。但是,近年来,少数教师违反师德的事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崇高形象。为此,教育部、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于2011年下发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都从制度层面对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也为打造一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的总和,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帮助教师协调与学生、同事、家长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二、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的发展通常主要取决于教育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取决于每个教师个人的人品、教育业务水平和技术质量”[1]。为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道路上,作为一个独立的职业群体,职教师资在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教育良性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职教师资匮乏是当前限制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专职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又大多不懂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因此,“双师型”人才是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目标。“双师型”即学生应同时具备教师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但遗憾的是,我国还没有出台统一的“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三性”,即“专业性”“技能性”“师范性”,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江苏理工学院提出构建“双能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培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实现“学术性”“技术性”“师范性”的和谐统一;河南科技学院创建和实施了“四双”工程,即以培养学生“双师型素质”(具备教师型与技师型)为目标,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双技能训练”(专业技能与教育教学技能)为途径,以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与专业技术等级证书)为手段,以建立“双基地建设”(校内外的专业实习基地与教育实习基地)为保障,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师范性教学环节的贯彻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3]。这些院校从不同层面探索了职教师资培养应有的特点,但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仍需要相关部门做进一步的深入调研,以加大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双师型”职教师资素质标准的指标体系。

三、职教师资培养中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低,师德教育课程不完善

职教师资的办学目标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所谓“合格”,指教师除了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调研发现,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师德教育明显不足。一是目标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师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教师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但调研发现,各高校在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中,通常用政治性和原则性的语言将师德教育目标理想化。由于学生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师德的认识,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理解师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容易产生倦怠心理,甚至丧失学习兴趣。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调研发现,有职教师资培养资质的高校,并未单独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且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中侧重专业技能训练,轻视教学技能训练,甚至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非必需,逐步将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师德教育的特色不突出,没有独立的师德教育教材”[4]。在其他课程中涉及师德内容的比例也很少,仅在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包含一些师德内容,学生对职教师资职业道德的特点缺乏深入了解。

(二)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有待提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教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则不能说这个教师是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虽然学术水平过硬,可以教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但由于他们缺乏师德教育的理论知识,不能系统、规范地把握师德教育的内容,通常是以自身经验教授学生,或以政治要求代替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导致师德教育脱离学生主体,教育效果不明显。此外,一些高校教师自身的师德表现不尽如人意,急功近利,只注重个人得失,爱岗敬业意识淡薄,甘于奉献精神缺乏;师生关系疏远,关爱学生力度不够;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不重视课堂教学;自律意识差,随意违反职业纪律,等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不能身体力行,更别说难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了。

(三)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的理想不坚定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对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及学生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教育事业上。作为师范生的一种,职教师资培养的学生是未来教师群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也应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一个不具备教师职业理想的师范生,将来也很难成为一名爱岗敬业、称职的教师。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重视职业教育,但仍存在中职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低、工作量大、待遇差、晋升空间小等问题,导致有的教师把不满转移到学生身上,甚至嘲讽辱骂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敷衍,将主要精力用于经商赚钱,甚至出现因教师节没有收到学生的礼物而“气愤难耐”的事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全然丧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接受师范教育期间没有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课题组在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市场营销、食品加工、机电、艺术、动科等7个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对于“毕业后你愿意当教师吗”的问题,有287人“愿意”,占55.2%;对于“愿意进入何种学校任教”的问题,仅有9%的学生愿意“到中职学校任教”;对于“如果你是一名教师,有机会去其他事业单位工作,你愿意去吗”的问题,90%以上的学生“愿意”,仅有不足10%的学生会“视情况而定”。由此可见,对于职教师范生而言,在校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尤为重要。

四、加强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氛围,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国家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提高职业教育从业教师的相关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广大职教教师产生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根本上解决职教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性,将师德教育列为重点工作。大力宣扬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典型,把优秀的中职教师请进学生课堂,以身说法,向学生展现中职学校教师的精神风貌,弘扬高尚师德,用真实的事例诠释师德内容。“突出师范的教育性,教育教学两手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思想上向教师角色转变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稳定的职业意识和全面的教育技能与方法”[5]。针对社会中出现的师德问题,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辨明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平

师者为师亦为范。教师的师德水平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准。高校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更应注重自身德行、学识、才能、个性等个人因素的修行,积极引导、教育、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榜样。

1.加强科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传道者是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身必须有高尚的灵魂。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应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淀“行为世范”的内涵素质,并积极塑造个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高大形象,做到语言规范文明、举止端庄大方,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2.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高教师师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其内容,领会其内涵,并将之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付诸教育实践,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3.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宽厚的知识,才能充分领悟知识的精髓,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理念,钻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做到“适时教育、应势教育、应人教育”,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

(三)重视学生师德教育,完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

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而不是附属于其他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完整的师德教育课程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师德水平。

1.课程目标

一是要制定内容全面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不能脱离实际,而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化,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课程目标应明确哪些道德知识是学生应该记住的,哪些是需要理解的。同时,明确师范生应达到何种程度的师德认识能力、师德判断能力和师德选择能力。二是要制定阶段性的师德教育课程目标。学生在校接受四年的师范教育,其思想意识、价值观、职业观等都会随着年级的提升而发生改变,对师德的认识也经历了从模糊到熟知的过程。因此,应在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师德教育课程培养目标,如一年级以传授师德知识为主,二三年级逐渐开始培养师德情感、师德意识,四年级则着重培养师德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师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师德教育的基础内容不能改变,如公民道德、师德规范、师德原则、师德培养方法、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等。此外,应将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师德教育课程内容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特点。20世纪50年代,师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60年代主要是围绕劳动教育开展师德教育。当今社会提倡素质教育,师德的要求和教育内容也发生了改变。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和较全面的素质,并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德教育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模拟教师专业生活中遇见的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师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又容易接受和理解师德内容,有助于师范生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道德问题。

3.课程实施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师德,但所开设的专门的师德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而应结合思想政治、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以及其他配套课程,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逐渐将师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在这方面的教学上,其他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日本通过道德教育研究、道德的本质及其教育方法和道德、社会生活和道德、历史和道德、现代教育中的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学等课程来培养职前教师的师德[6]。类似于日本师德教育的做法在国外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剑虹.师资培训新论:多视角研究[M].成都:西南大学出版社,1984:119.

[2]李霄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构建[J].职教论坛,2010(1):56-60.

[3]王清连.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理论与实践[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6):24-29.

[4]石志丹.高师院校学生师德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15.

[5]蒋小丽.论高校师范生育人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122-123.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1.

下载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教史研究中马太效应的表现及对策论文[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银行经营中的风险及对策5篇

    目 录 一、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二)利率风险 (三)流动性风险 (四)操作风险 二、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综合描述) (一)风险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 要:教学管理是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在高校的管理中,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论文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初中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许多老师纷纷在课堂上引进更多......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教育对策

    小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及教育对策 学困生是学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学困生比例高达18.6%—36.4%,他们由于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遭受家长、同学,甚......

    公安民警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公安民警积极性不高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2011-07-10 09:40:25)转载▼ 标签: 杂谈 信息来源:太子河公安分局 责任编辑:高福鑫 发布时间:2011年3月4日17:26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

    农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农村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的行为事关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我区近年来查处农村村级党员干......

    农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农村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他们的行为事关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形象,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我区近年来查处农村村级党员干......

    我国贫富差距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贫富差距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 琳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