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装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融入的方法与原则论文
一、现代包装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融入的方法
(一)感官刺激法
归纳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三种,第一个目的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第二个目的是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三个目的是要使各种信息达到完美的沟通。而包装设计要达到第一个和第二个目的,首先要做的是使商品具有感官上的冲击力,通常来说,营造感官冲击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比度和饱和度两个维度来实现的。设计中对比的运用无处不在,我们可对比的设计元素也有很多,比如材质、造型、色彩、图形、文字等。通过这些视觉元素的对比,人们会注意到产品最显著的特点,而正是通过对比,小的元素也会得到注意。饱和度是针对包装的色彩来说的,在包装设计中,色彩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设计者们会特别注意色彩的饱和度问题,通过饱和度的对比使包装富有视觉冲击力。此外,要想完美地营造感官冲力,就要尊重人对于一些特定事物、特定元素的偏好,比如人的视觉对一些特定比例的偏好,如黄金分隔点、形象与空间的比例,形象与整体局部的关系,局部与局部之间量的分配等。“新感官”包装设计的前提是要尊重人的感受,所以无论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都要以人的主观感受为准,要尊重人的感官感受,对应产品特点,营造产品包装能够展现的感官信息,为人们营造全方位的感官愉悦。
(二)情景设计法
现代包装设计强调人性化设计。包括包装材料、包装使用过程、包装形象塑造等,都要充分考虑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和人类生存的需要。如提倡商品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安全化、重复利用和再生性等方面的要求,力求包装的设计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便于社会流通和符合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的。产品的包装最终要拿到卖场或销售点进行展示,所以产品的包装成品也要能与销售的环境产生良好的互动,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这种全方位考虑包装设计的方式对于包装设计是否能够产生更多的市场价值尤为重要。从市场上运用情景设计法设计的商品来看,多为食品包装,而食品包装也是最容易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包装设计的先驱行业。如麦当劳的公交站广告,把广告牌直接印成麦当劳食品贩卖窗口的形式,表现了麦当劳随时为您服务的理念,而通过广告牌内商品的展示,人们也很好地了解到了店内的食物和新品以及价格等信息,不仅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理,而且也刺激了人的感官,用大场景的视觉效果营造了物与人情景交融的效果。
(三)体验设计法
体验设计法是强调消费者对于选择包装的参与问题,目的是使消费者在目标产品包装上停留相对长的时间,并通过参与,对包装产生心理活动,使消费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超市里,会有许多“试吃”“试喝”的体验部分,而产品营销上对于这一部分的附加,实际上也是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部分,通过最直接的感官体验,了解商品的嗅觉和味觉以及其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于产品没有十分的满意,处于求实心理的消费者也可能会对商品产生购买行为,因为此时消费者可能会觉得:“当前的商品虽然没达到满意程度,但起码不坏,别的同类商品虽然看着好,但实际状况不知道”。而带有保守心理的消费者会格外注重商品的体验环节。由此看来,这种带有体验环节的产品包装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
(四)趣味设计法
所谓的“趣味”是指能让人感到快乐的,诱发兴趣的特性。如果一件包装设计使人感到愉快、有趣,那这件包装设计就带有了趣味性,拥有趣味性的包装能使消费者获得难忘的体验。日常乏味的生活已经使人们更加厌倦了乏味的设计和毫无生机的设计作品,所以趣味性的“新感官”包装设计应需出现。所谓趣味性的“新感官”包装设计就是通过在包装中融入多种感官的手法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趣或幽默感,趣味性的设计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要制造意外和夸张,即超越常规。通过这种设计手法使人们从原本既定的常态中解放出来,进而获得心理的愉悦。其次,利用“儿童化”的设计方法。不论是何种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于带有儿童化风格的包装商品都不会产生排斥情绪,反而会帮人减轻心理压力。
二、现代包装设计中感官体验元素融入的原则
(一)整体与系统的把握性原则
整体和系统的把握原则强调的是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感官体验元素的融入要符合商品的属性和特点,要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前期宣传和包装后期感官要表达方式的开发,努力地处理好感官与感官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将一个符合产品主基调的情感传达给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初级情感诉求。其次要重视包装设计的整体性。要围绕一个特定的、鲜明的主题,设计元素的融入要简明干脆,围绕主要设计主题进行附加元素的定位,在强化主题的同时抓住情感基调。
(二)感官元素的整合和互补原则
如今人们对于包装感官体验方面的要求会不断地提高,对于感官的刺激可能也会日趋麻木,因为我们会不定期地接触到各种新鲜刺激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图像、声音、色彩、文字等。然而这些信息都不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就算是没有联系的信息,我们的感官也会通过生活的经验、环境的影响等人为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并进行整合。在进行包装设计时,我们会围绕一个主题、一种思想、一个基调等进行包装设计,而所有的附加元素都是为这个主体服务的,这就是感官的整合。通过感官的整合我们可以平衡好各种服务于主体的其他信息,这样既能使包装主题鲜明,又能使包装生动有趣。
(三)主次有序原则
首先,我们来讨论包装设计主次有序的问题,包装设计的感官融入一定要符合产品的特点,不能出现“硬加”“硬靠”“主次不分”的状况,如果真的出现上述情况,那传达的信息就会凌乱,给消费者的感受不明确,进而使心理上感到厌恶。所以我们在进行包装设计时,要选用那些简单易懂的、容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进行设计,注意包装上的信息不要过多,但要围绕一个主题,力度均衡地附加其他信息,突出主要感官表达的冲击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附加其他感官信息,使消费者感官有步骤、有次序、循序渐进地受到刺激、产生联想。此外,“多感官”的表达要适量,表达的目标要明确,表达的产品的特点等信息要鲜明。比如在表达床上用品的时候,重点表达的信息是柔软、蓬松、亲肤、天然等,所以重点要放在触觉方面的较多。在表达科技产品的时候,我们要强调的往往多是科技产品的质感和品质等问题,所以感官表达重点放在听觉上的要比视觉上的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相信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是促进产品销售的有利条件,在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领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装是企业品牌的体现和代表,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和象征,同时也是消费市场的综合需求的反应,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是企业、市场和设计界不得不关注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新型的包装设计要更加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开发,这实际上就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感官享受,引导人们参与其中,让人得到一种体验价值和一种美的愉悦。
第二篇:谈自然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在包装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自然元素运用到其中的形式。而这种将自然元素体现在包装上的表现手段,则是体现了很多在包装设计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特点。好的包装设计,绝对不是简单的材质体现和图形拼凑。它是文化和精神的一种浓缩。本篇论文就自然元素,对包装设计进行解析。
关键词:自然,自然元素,包装设计,肌理
一选用自然材料
一般我们把取自于自然界中的纯天然物品称之为自然材料。这些自然材料一般是由各种不同材质和纹理及颜色等构成,非人类加工过的自然形成的纹理材质,具有自身独有的属性。自然材料其独特的组成方式相较工业加工的包装相比,具有更加质朴和纯净的感觉,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能体会到来自于自然的气息。这种设计也需因地制宜,对于不同地域,地区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也会给予我们不同的启发。例如在材质的选择上,完全可以根据产品本身的地域特点,结合到包装中去。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再加工,整合成新的图形图案。这些成为了现代包装所风行的做法。往往一些比较现代的本土包装却在商品的销售过程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从新的角度去看待自然界的材料,便给于了人们更多新的空间和介质发挥出更多的创意。像一些红酒类的包装用原木质材料作为包装材料,体现了原生态酿造产品的本身,又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同时,我们可以用创新的视角去发现新的或者已经存在但尚未引起人注意的天然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二自然肌理
简单的来说,物体表面的结构特征自然形成的图案图形,可称之为肌理。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理解,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暨肌肤表面的纹理。而肌理的产生,也是可以分为自然力形成和人力形成这两种不同的形成方式。比如说,石头,木材,金属,动物的毛发,这些都是自然造就而成。人们可以直接将其拿来使用。而各种不同的纹理,也就带给了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自然肌理通过拷贝复制或者进行进一步的抽象处理,在颜色和质感上做出新的编排,使其产生更多可发散的思维。从而达到我们说想要的设计目的和视觉感受。现代食品可以借用视觉或者触觉上的自然肌理进行包装设计。让消费者在心理上能够从包装的外观质感能够感应到产品内部的新鲜和天然美味。
三自然图形的巧妙结合
图形的表现可以分列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两大类。具象所指的便是对现实生活中的视觉说直观感受到的现象进行写实性的描绘方式。这一表现手法,使得人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抽象图形,确实利用一些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形式上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和联想的表达。从电线面的构成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绿色的小圆点,看作是一株绿色植物,也可以把一个蓝色的的背景看作是一片汪洋。这些都是取自于人类对于事物的整理总结能力和意向的思维能力。当然对于读者来说,如何品评这些抽象的画面,也成为了一个脑力思维和创意的过程。在包装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合理并且运用好这些抽象或具象的图形,成为了设计师们不断需要攻克的课题。而不同的商品,不同的品牌,也是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表达。画框的装裱可以反应内在的主题。用叶子的纹路肌理去装裱和修饰画面,让水墨画在中国的古色古香中升华,让整个画面在设计中自然不失美感。
四自然色彩提炼
大自然天然的色彩,我们称之为自然色彩,而通过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和提炼出的新的色彩表达,可以称作为造型色彩。其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包装设计中体会和观察到,很多时候,设计师为了体现产品其本身的色彩,采用了将自然色彩直接运用到包装上去的手法。这种手法不但直观,而且很容易便被认可和认知。而造型色彩,却是人们对于自然色彩的理解到达了一定程度后说做出的一系列的认知表达。比如说冷暖色系的区分,比如说对比色的概念,而不同颜色间赋予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表达,和感性认知。这些都是在建立于人们本身对于颜色说进行的思考和分析中的来的,而包装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体现和表达产品本身所想要表达和让观众体会的情感认同。五自然形态的抽象运用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总是会将其本身最美好的形态和特征作为保留,而遗传下来。于是,我们将一些富有美感和韵味的形态,使其运用到包装设计中来,而这样的手法,也使得产品更加的具有自然美。
第三篇: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本文以包装设计教学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为研究目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其次,分别从包装设计课程内容、课堂教学以及教学模式这三个方面,着重对包装设计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为我国包装设计教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包装新材料和包装新技术在我国商品包装形象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但是,这也使得很多商品包装盲目追求奢华,从而将失去了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进而导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商品包装上得不到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而包装设计教学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应当加大对包装设计教学的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1)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包装设计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包装设计教育是为社会提供包装设计人才的教育,应当把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其教学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强调以文化特色、人文历史、民间传统艺术作为包装设计教学的资源来进行教学。这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装设计教学,能够对其中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精髓进行讲解。再结合包装设计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引导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实现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的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文化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更快的吸收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并促进其对于这种文化的运用。
(2)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能够体现出办学的特色。很多院校在办学模式上都一味的模仿名牌学校,将别人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生搬硬套到本院校,体现不出自己院校的办学特色。而融入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能够实现教学内容的定位和方向,能够促进本院校文化内涵以及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从而根据本院校的优势来制定科学的发展方向,体现出本院校的办学特色。这对于包装设计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应当根据不同的设计教育思想来办学,其设计教育应当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艺术设计,包括包装设计在内,其发展不能够脱离国情特色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因此,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包装设计教学,不仅能够体现出办学特色,而且对我国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1)在包装设计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包装设计教学的主要载体就是课程内容,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要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开发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从而为包装设计奠定一定的素材基础。具体来说,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包装设计课程内容之中,首先要将中国传统的理论文化、地域生活环境、民族风俗习惯以及民间工艺等融入到课程内容教学中去;其次,根据传统文化,大量积累包装设计的题材、材料、造型以及图文等所需要的素材,为其作品创作提供条件。如一些南方的学校,在包装设计课程内容中融入了一些南方的建筑特色,如下梅古镇、古粤城村等雕刻纹饰图案设计。另外,还有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如宗教等的融入。通过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获取设计灵感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在包装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根据中国地域传统文化,寻找其与包装设计的契合点。而这就需要学生分析、整理中国地域传统文化,并基于此能够以视觉元素将这个契合点呈现出来。因此,包装设计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加大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利用。首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黑龙江大米产地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其产地环境,如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的了解,来进行包装的设计。同时,还应当根据大米目标顾客(家庭妇女)的特点来进行设计。因此,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包装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而为后续的设计提供“点子”。
(3)在包装设计教学模式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在包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其放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特点、优点以及个性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通过与教师的良好沟通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当地传统艺术文化、专家采访以及拍照和摄影等方式,来全面了解中国地域传统文化,从而为包装设计提供各种素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包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还能够体现出办学特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因此,应当加大我国传统文化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融入力度。
参考文献
[1]靳敏平.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07-20.[2]苏洪恩.包装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5-07-20.
第四篇:幼儿一日生活中美术教育元素的融入与挖掘
幼儿美术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幼儿一日生活中的环境创设、游戏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都是美术教育的课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积极融入与挖掘美术教育,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一日生活;美术教育元素;融入;挖掘
陶行知先生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幼儿美术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美术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重视美术氛围的创设,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融入美术教育,将美术活动与其它教学活动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和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融入与挖掘美术教育元素呢?
一、在环境创设中融入美术教育元素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的这一理论要求我们把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带领幼儿一起去设计和创设,创设环境的过程也就是教师、幼儿合作,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的教育过程。幼儿无法运用文字表达,美术便成为孩子们表达心声、表现自我的最佳手段,让孩子们积极运用美术手段与环境互动起来是我们美好的愿望。我们班级设置了“我们的心情”版面,引导幼儿每天运用画一画表情来表达表现;“天气预报”版面,引导幼儿每天观察天气情况用画笔画出晴天、阴天、雨天等。我们还留出了空间让孩子们展示“我们的问题”版面,鼓励孩子们运用画笔画出心中的疑问;“我们的发现”则及时地展现了孩子们的探索与发现;“动植物生长记” 让幼儿观察大蒜、黄豆发芽的过程以及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并用绘画的方法记录下来,这是孩子们关心与爱心的体现„„从这些环境创设中无不渗透着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元素。
二、在游戏活动中融入美术教育元素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主要活动。除了游戏本
身的教育作用外,游戏在创造性和合作性培养中是极好的手段。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蜡笔、粉笔、油画棒、各种纸张以及便于反复作画的瓷砖墙、水泥地等。还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以农作物为主的:丝瓜瓤、瓜子、红豆、稻草、各种树叶进行拼贴添画,当孩子们用几片树叶拼贴成美丽的金鱼;用毛线粘贴成一盆盛开的菊花;用两只娃哈哈瓶做成了电吹风;看见孩子们完成了一幅幅作品后,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孩子们自豪的告诉我,这是“我”做的,我分明从他们的脸上读到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自信。
每个班级都设置了开放的美工区游戏,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由活动时间参与活动,并自觉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如:小班通过《手指点画》、《弹珠滚画》、《梳子画画》一系列的玩色游戏,帮助幼儿认识色彩,中班以粗线条与色块相结合为主的《机器人》,大班在活动区里设立了折纸区,每周请一个幼儿当“小巧手”带领孩子们练习折纸。争做“小巧手”活动,大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折纸的兴趣,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折纸活动带来的快乐,既满足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又培养了幼儿间相互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美术积极性、主动性,还能使每个幼儿都相应有所提高,同时活动也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真正把游戏融合到幼儿的美术教育中去,让孩子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美术教学活动,自由、自主、愉快地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在各领域资源中融入美术教育元素(1)将英语活动融入美术活动之中
将英语活动融入美术活动之中,就是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扩大幼儿学习英语的范围,萌发乐学、好学的动力。绘画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种美术活动,绘画活动给孩子们创设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如“Lovely Animals”,(可爱的小动物),让每位孩子自由选择材料,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孩子们兴奋地操作起来,有的用手指画、有的用毛笔画,还有的用手撕画,老师及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用英语提问,很快孩子们就会自然的用英语互相交流:“I like monkey”、(我喜欢猴子)““I like small dog”。(我喜欢小狗)„„我们还对孩子进行了有关涂色、玩色的英语感受活动,又如“喂小猪”剪贴活动,孩子们能
选择相应的颜色,用简单的图形画出一些水果、蔬菜并把它剪下来,边说英语边贴到相应位置上。活动中幼儿说英语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请猪妈妈吃食物时,不仅能把自己知道的水果、蔬菜说出来,还会自己加上颜色,甚至一些幼儿还问:“老师,辣椒怎么说?玉米怎么说?”画画、剪剪、做做等美术活动让幼儿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在这愉快的环境中,幼儿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美术活动促进了英语教学,而英语学习的美术活动,又培养了幼儿的艺术修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英语教学最优化进行了有效的实践。
(2)将音乐活动融入美术活动之中
美术活动有一定的创造性。所谓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是指启发幼儿运用扩散的方式进行思维,以训练和诱发幼儿的创造性为主要目的的美术活动。创造性美术活动有利于幼儿处于萌芽状态的智力开发,所以在一日生活中,我班经常开展“画音乐”的活动。我让幼儿先欣赏一些较熟悉的乐曲,引导幼儿对乐曲的理解,然后要求幼儿用笔画出来。如让幼儿画《龟兔赛跑》之前,先组织幼儿欣赏《龟兔赛跑》的乐曲,通过优美动人的乐曲,启发幼儿的思维和联想,使他们充分发表感受、感想。有的说:“我好像看到有小猴子,小鹿来赛场看乌龟和兔子的赛跑。”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大象用哨子发出赛跑的口令。”有的说:“我好像看到乌龟正在慢慢向前爬。”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小兔子追乌龟,追的满头大汗。”然后让幼儿自己对音乐最深的印象画出来。幼儿在此项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想像力,画出了与别人不同的画面。所以很巧妙地把音乐的美与美术的美融合与一体,使美术活动生动而有趣。
(3)将语言、科学、社会等融入美术活动之中
将美术同语言、科学、社会等学科的横向联系,并考虑其教育效果,使之真正成为美术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如:在语言诗歌《吹泡泡》活动中,(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再如为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制作小布书,在开展绘制小布书的活动中,先让幼儿谈谈自己熟悉、喜欢的故事,然后用已掌握的美术技能将故事内容表现出来,绘制好的小布书放在图书角,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促进语言提高。如在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在科学活
动《有用的纸》中,运用纸的特征进行美术制作(折叠、剪纸、绘画、扎染等)。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各个学科加入美术元素而变得更加有趣味,老师愿意教,幼儿愿意学。
四、在日常生活中挖掘美术教育元素
1、根据陈鹤琴先生“玩中学”的精神,我们注重在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如:在“认识标记”这节课后,教师鼓励幼儿为本班设计制作了规则标记,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评选一幅(幼儿都能读懂的),贴在相应的地方,提醒大家共同遵守。在洗手间有“节约用水”的标记、午睡室有“安静入睡”的标记等
2、节日装饰几乎是幼儿园最普遍的日常美术活动。儿童节、国庆节、迎新年往往是孩子们最为熟悉、兴奋的节日。也是让幼儿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就在孩子的手中转动、跳跃着,不一会,彩带,拉花、窗花便一下子涌现出来。可别小看他们,但哪儿贴窗花,哪里该挂彩带,他们一点也不含糊。在自己布置的环境中去庆祝自己的节日,心里可别提多高兴啦。
3、在日常活动中教师经常带领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中;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活动中,观察周围的动态环境,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让幼儿在跑跑、跳跳、说说、笑笑、看看、摸摸、闻闻的动作中,感知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从平凡的生活寻找美、发现美,为从感性生活经验形成表象和意象打下基础。如在创作“美丽的春天”时,我就带领去户外玩,让幼儿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己对春天的所见所闻,并让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给老师和同伴听,等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展命题画《春天》,指导幼儿结合树叶、天气、穿衣、春天的农作物、春天小朋友的活动等特色,画出春天的主题画,这样,幼儿既不感到陌生,画面又丰富生动。所以说美术的表达表现无处不在,美术活动融入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
五、在亲子活动中挖掘美术教育元素
亲情是生活中最珍贵的情感,亲子活动是家园合作中最重要的途径。在美术活动中,家长对幼儿美术创作的理解、支持会激发幼儿兴趣,家长的积极参与、引导会促进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策略,指导幼儿、家长走进
美的时空,创造美的作品。(1)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走进幼儿美术世界。为广大家长开展美术讲座,并通过咨询、宣传栏等形式,引导家长提高认识,逐步了解幼儿美术教育;利用家长会、半日活动开放等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以案例研讨的形式,帮助家长们正确评价幼儿作品。(2)以亲子活动为载体,鼓励家长参与幼儿美术创作。如:“亲子树叶贴画”、“亲子合作沙雕”、“迎国庆亲子彩绘”、“制作新年礼物”等。(3)创新亲子表现形式,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热情。如:亲子主题画展、亲子手工制作、民间工艺坊、亲子家庭画报、亲子时装秀等,这些活动不仅陶冶了孩子们的审美情感,更让大家感受到人间浓浓亲情。
通过实践,我们把美术教育元素融合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提高了幼儿的美术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现幼儿都乐于参加美术活动,动手动脑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总之,美术教育是一日活动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美术教育这个工具,使美术成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幼儿发现和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将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方法(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方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又要求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情感体验学习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自主尝试,亲历实践,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实现课堂教学中个性的飞扬。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主要表现在:
1、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2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
3、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怎么样才能抓好课堂内的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有效地抓好情感体验性阅读教学。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在活动中或在游戏中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学习语文兴趣,养成良 好的阅读习惯。
2、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阅读教学特别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读”是语文学习的主旋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感知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拔,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而且,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 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阅读中,特别要教会学生怎么样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认真细致地读;略读是简略地读。特别要教会学生略读,只要粗知文章大意,抓住重点、难点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的实施方法。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使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当然,个性化阅读也需要价值引导,不能任由学生乱发挥。虽然说教师是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应该做到“高于学生之上,融于学生之中”,老师要及时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鼓励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自主意味着个人独立学习、自主探究,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方式、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中的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教学《早》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教学《爱如茉莉》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爸爸妈妈的爱是爱如茉莉呢?„„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积累。
语言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了大量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段篇,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就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随时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 对好词佳句的感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大量景美、情深的课文和古诗文,对于这些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 “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游戏、唱歌、绘画、表演等都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秀的散文„„教师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7)、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8)、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丰富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学习中,想象力欠缺的学生往往对文字的情景理解不具体、不深入,不易形成清晰、深刻的个性体验,而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效果明显。因此,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机遇”作为启发想象力的发散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多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探索,让他们在阅读中巩固知识,接受教育,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作为个性的存在,让其面对语文,在轻松、和谐的情景中,亲历语言的实践活动,借助已有的知识、能力、情感、经验等储备,通过师生间互相探讨、共同开发,感悟语言、欣赏语言,使其在不断的体验中,内化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撼,达到思想的共鸣。同时在不断感悟中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灿烂辉煌,感受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让心灵从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本身的乐趣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活动,感受课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情趣,优美的语言,不仅能引发他们探求真知,形成能力,唤醒创造潜能,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会运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能够达到不教而教的效果,能担当起丰富学生体验与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当然在情感体验性阅读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学生情感体验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平等的对话者这角色,引导和指导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2013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