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园本资源“快乐原体验”项目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基于园本资源“快乐原体验” 项目活动的设计与操作研究
杭州
徐亚娟
摘要:针对幼儿的快乐原体验存在缺失的现状,以及快乐原体验对幼儿的积极意义,我园基于园本资源“校园里有片枇杷林”,设计和实施了促进幼儿快乐原体验的项目活动,以健康快乐原体验、探究快乐原体验、展示快乐原体验、感恩快乐原体验为内容,分别把枇杷林创设成了“游戏场”、“科探区”、“表演台”和“生活广场”。项目的实施,带给园内孩子满满的“快乐原体验”,也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内容,促进幼儿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关键词:快乐原体验
一、研究背景
美好的童年生活对人的一生有着积极的影响,而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往往源于一个个快乐的事件和瞬间。幼儿园三年的生活是人最重要、主要的童年部分。因此,我园开启了探索‚美好童年、促进快乐原体验‛的项目活动。
1、现状:幼儿的快乐原体验存在缺失。
我们关注到许多城市儿童存在快乐原体验缺失的状况:(1)缺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带来的快乐原体验缺失。因高层住宅和父母忙碌,以及智能手机的盛行,城市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动画片、手机游戏等为伴,而减少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导致由大自然带来的运动拓展、身心放松等快乐体验的缺失。(2)自由探索、勇敢尝试不足带来的快乐原体验缺失。城市儿童存在较大比例的隔代教养,由于老人自身的体力限制,并且出于小心养护的目的,更多会选择安静宅家的活动方式;‚不可以、不准‛等限制指令,以及‚包办代 替‛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儿童缺少勇敢尝试、积极探索的机会,更体验不到由此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3)‚假游戏‛、‚重说教‛造成儿童‚快乐‛失真。如设计的游戏缺乏有效载体,孩子为游戏而游戏。家长‚说教式‛家教方式造成儿童说教多于体验感受。儿童迫于压力或逃避心理,违心做出肯定回答,此为‚假快乐‛。
2、意义:快乐原体验的积极影响。
‚原体验‛,是指在人发展的早期,很多小事情在幼儿心里打下的烙印。‚快乐的原体验‛,简称‚快乐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意义。李季湄教授在《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的文章里,引用了日本教育家岸井勇雄倡导的‚快乐原体验‛,并指出:‚幼儿教育必须在保证幼儿过幸福、快乐的现实生活的前提下进行,把幼儿教育自然地和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
3、资源:校园里有片枇杷林。我园大操场的南侧,有500多平方的一片枇杷林,十几棵高高的枇杷树枝叶繁茂,四季变幻,成为独特的校园一景。在积极践行《指南》提倡的‚游戏化、生活化、园本化‛,以及‚亲近大自然‛等教育理念和精神的过程中,我园以‚促进幼儿‘快乐原体验’‛为目标,围绕枇杷林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
二、快乐原体验活动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促进幼儿‘快乐原体验’‛为目标,以‚枇杷林给你一个快乐童年!‛为口号,挖掘校园资源,为儿童运动和交往创设载体,鼓励儿童亲近大自然,自由探索、勇敢尝试,丰富体验感受,从而获取更多的‚快乐原体验‛。
(二)设计目标
1、让幼儿亲近大自然、满足探索欲望、丰富真实体验,促进其快乐原体验。
2、让教师重视幼儿的体验,提高设计活动、观察幼儿、师幼互动的能力。
3、开发园本资源,积累活动素材,有效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项目活动设计
1、健康快乐原体验——枇杷林变‚游戏场‛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们最喜欢和小伙伴自由自在地到枇杷林玩耍。借助枇杷林原有的高大树干、小灌木和草皮等自然环境,我们添臵了一些设施设备,让枇杷林变成充满野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场‛。(1)爬树、攀绳游戏:林间穿越。
环境创设:麻绳缠树;在几棵大树之间,连接绳索,架起了林中‚桥梁‛。活动设计:林间穿越:孩子们手脚并用,灵活地从一棵树攀爬到另一棵树,跨越灌木丛;送鸡毛信:以绳索为传递路径,完成送‚鸡毛信‛的任务。孩子们也可以在绳索上骑坐聊天、挂着脚前行,或翻跟斗。
活动意义:《指南》在健康领域分别对‚身心状况‛和‚身体素质‛提出了要求。爬树、攀绳游戏,满足了幼儿喜 欢运动、和伙伴自由玩耍的需要。幼儿在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中,舒展身心,促进了身体动作的协调、灵敏和平衡能力,以及愉悦的心情,勇敢尝试的快乐感。
(2)爬梯、挂鸟窝游戏——登高护鸟。
环境创设:固定不同高度和坡度的梯子,树枝上悬挂各种鸟窝。活动设计:枇杷果成熟的季节,枇杷林每天都会吸引来叽叽喳喳的小鸟。‚让小鸟留下来吧!‛给小鸟做个窝吧!孩子们的天真善良的想法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孩子们爬上梯子,安静地观察小鸟;在鸟窝里留一些小鸟的食物,希望小鸟来吃。后来老师提供了一批‚鸟蛋‛,拓展出‚送鸟蛋回家‛的活动。
活动意义:‚幼儿活泼好动,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总想亲自动手去摆弄和尝试。‛——《指南》。因此,我园为幼儿提供安全且具有挑战性的爬梯,创设自由探索的‚鸟窝‛这一情景内容,既满足了幼儿探究的需求,也为促进幼儿动作协调性和自我保护能力提供机会。(3)藏猫猫、隐蔽投掷——团队CS战。
环境创设:铺设大网,投放迷彩披风、报纸球、担架,装饰迷彩布条。活动设计:观看国庆大阅兵,以及一些解放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后,孩子们时常自发玩‚战争‛游戏。树林里很适合藏猫猫游戏,为增进游戏难度,老师们把枇杷林创设成了‚团队CS战‛的战场。‚战斗‛激烈的时候,只看到纸球‚嗖嗖‛地飞过,树干后面脑袋一晃又不见了。活动意义:团队游戏带给孩子的不仅是个人游戏无法体验到的快乐,还有情境中的‚匍匐钻过电网区‛、‚投掷纸球‛等游戏,促进了幼儿身体动作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
(4)黑夜手电寻宝——林中小勇士。
环境创设:小手电;老师提前把‚宝贝‛藏到树林里。活动设计:每年5月份的某晚,大班孩子将完成一次挑战‚小勇士留宿幼儿园‛的活动。夜幕降临,小勇士们来到枇杷林。此时的枇杷林一片漆黑,小勇士们每人打开自己的手电筒,或结伴、或独自走进树林里,去寻找老师们提前藏好的‚宝贝‛,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回到树林外的集体中。
活动意义:对于呵护在父母怀抱中的孩子们,独自面对黑夜时,需要更大的勇气。‚黑夜手电寻宝‛活动,特别为丰富幼儿经历、挑战‚黑夜恐惧感‛而设计。游戏考验孩子们的勇敢大胆和细致有序地观察力,更有挑战成功后的自我成就感。
2、探究快乐原体验——枇杷林成‚科探区‛
枇杷林是幼儿园里的一片大自然,枇杷树静静地随着四季变化,各种野草野花、小昆虫,在这片自然的空间里寻找到合适的一处。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在这里得以释放。枇杷林成了孩子们的‚科探区‛。(1)四季观察,了解枇杷树的成长和变化。
环境创设:一年四季的枇杷树自然环境;方便幼儿记录的纸和笔。活动设计: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枇杷树的成长规律,以及各树种之间的不同。秋季是新学期的开始,老师告诉还在哭泣的孩子‚哪一天你笑了,枇杷树就开花了。‛孩子好奇的瞪大眼睛,真的发现了一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枇杷树是秋天长出小花苞;冬天是满树白白的花;春天,花儿脱落长出绿绿的小果子;临近夏天,阳光和雨水催熟一树金灿灿的枇杷果。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小班时是老师引导去观察,到中班了,孩子们会主动去关注,大班的孩子,则以发现第一片新叶、第一朵小花、第一颗成熟的果子,以及第一个报告园长妈妈、并为大家指引自己的发现为荣。
活动意义:‚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及其特征是幼儿认识生命体特征的重要经验‛;‚感知、体验和认识常见的天气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指南》。生长在校园里的枇杷树,与孩子们四季相伴,其长叶、开花、结果等明显的特征,特别适合幼儿的感知和理解。将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素材和载体,能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从而关爱大自然,尊重和珍惜生命。
(2)为枇杷树量腰身、编号、排序。
环境创设:枇杷林自然环境,提供尺子、记录表、笔等。
活动设计:校园里的枇杷树一共有10棵,就像一个家里的兄弟姐妹。孩子们好奇地提问,谁是这个家里的大哥哥大姐姐呢?孩子们讨论出,年长的应该是树干高 一点的、粗一点。于是老师提供了皮尺,孩子们逐一测量、记录、编号、排序,枇杷树一家就有了老大、老
二、老三……。接着,她们开始讨论,为每一棵树取个好听的名字。
活动意义: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征,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促进意义重大。将枇杷林的自然资源,与幼儿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有效促进幼儿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和有趣。(3)枇杷树的叶、花、果是自然的科学材料。
环境创设:枇杷林自然环境,提供捡拾用的小篮筐、纸和笔和放大镜等。
活动设计:枇杷树就在身边,孩子们经常走进树林捡拾树叶、花朵和果子游戏。把树叶整理干净排排队,玩数数、玩拼贴;辨别老叶子和新叶子的方法;辨别枇杷叶和其他树叶的不一样;数数每朵枇杷花有几个花瓣?把干净完整的花瓣制作成花干书签;一起发现‚枇杷的秘密‛,横切、竖切观察枇杷果的内部结构;把种子埋在花盆的土里,观察发芽和成长……。这些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支持和丰富了孩子们的探究活动。
活动意义:‚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学习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与大自然的亲近感,这样的活动会让她们很高兴、很活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指南》。我园把枇杷林开辟成为幼儿‚野外‛考察的基地,引导幼儿采集自然物、提供探究工具,在观察比较、调查测量、合作交流等环节中,促进幼儿的思维能力,感受到探究发现的乐趣。
(4)发现枇杷树的邻居和伙伴。
环境创设:枇杷林自然环境,放大镜、纸和笔等。
活动设计:枇杷林是幼儿园的一处生态园,除了可见的各种植物,还有 很多时隐时现、不断被孩子们发现的地里面的蚂蚁、蚯蚓、蜗牛,以及草丛、树丛里的蜻蜓、蚂蚱、蜘蛛、小蜥蜴,以及树上时常栖息的小鸟等。孩子们时而安静观察,用‚嘘‛声提醒过来的人不要惊扰了小昆虫,时而为自己的发现兴奋地奔走相告,时而缠着老师问小昆虫的十万个为什么。
活动意义:幼儿的探索活动,需要成人为其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和不断支持鼓励的策略,让幼儿有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当枇杷林的植物、小动物都不断拓展成为孩子们的探索研究对象的时候,老师们的宽容、接纳、尊重、引导给予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这对于保护幼儿的探究欲、促进思考力有着积极的影响,更带给孩子发现的快乐。
3、展示快乐原体验——枇杷林是‚表演台‛
(1)我们的园歌《校园里有片枇杷林》。环境创设:在户外活动时间播放园歌。
活动设计:以枇杷林为素材编写的园歌,写出了孩子们真实的生活。在枇杷林里举行园歌发布会,孩子们唱着歌,在枇杷林里穿行,真切地感受着歌曲的意境。
活动意义:园歌是校园文化的元素之一。幼儿通过园歌的演唱,可以进一步感受、表达和升华对幼儿园、对枇杷林的热爱。(2)《枇杷树下把歌唱》歌咏会。
环境创设:在枇杷林前搭起一个舞台。
活动设计:5月是枇杷成熟的季节,今年的果子会不会比去年更大更甜呢?‚听说听着音乐长大的果子会更甜更好吃!‛ 老师的一句话,引发了孩子们‚为枇杷树举行歌咏会‛的设想。于是一场盛大的《枇杷树下把歌唱》的歌咏会活动,在全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如期举行。孩子们认真演唱歌曲,声情并茂,满怀希望,看着满树沉甸甸、金灿灿的果子,满满的快乐感!
活动意义:为让幼儿园的枇杷果更大更甜,为实现孩子们‚为枇杷树唱歌‛的美好愿望,我园举办了‚枇杷树下把歌唱‛的活动。那种美好愿望得以实现、和伙伴们集体表演节目带来的快乐,将会在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留下浓重而美好的一笔。
(3)枇杷树是写生画画的素材。
环境创设:枇杷林自然环境,提供画板、画纸和画笔。
活动设计: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枇杷叶子、花朵和果实等作为写生的对象。孩子们会在饭后散步、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抱个画夹,或坐在树前,或靠近枇杷树写生,细细描绘下枇杷叶的叶脉、叶边。开花季节,孩子们拿着妈妈的手机去拍下花朵的样子;果子成熟的季节,老师会带孩子们欣赏大师画的枇杷作品,并把成串的枇杷摆放成盆景,作为绘画的素材。
活动意义:‚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的没的事物。‛——《指南》。利用枇杷林的自然景观,我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臵身枇杷林,观察、感受大自然中的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并提供根据鼓励幼儿表现表达。‚研究表明,让儿童臵身于审美环境中,不但有助于她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指南》。
(4)枇杷树林里开美术作品展。环境创设:树枝间绑上悬挂作品的绳索、展示用的画架等。
活动设计:校园美术节期间,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被老师们精心布臵,展示着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枇杷林里更是丰富多彩。树枝间连上了一串串的涂鸦作品,悬挂着孩子们彩绘的草帽,倚着大树干立起了一个个剪纸人……。孩子们来到树林里自由欣赏、交谈,笑声一串串。
活动意义:这是师生一起共同创设美的环境的过程,如何布局和呈现作品,是一件考验幼儿统筹资源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事情,老师的鼓励、尊重、指导和支持,推动了孩子们的创造行为和能力,并享受到大大的成就感。
4、感恩快乐原体验——枇杷林做‚生活广场‛
(1)伙伴共享的自由散步玩耍地点。环境创设:在枇杷林和周边的绿化区内,设臵小木屋、拱形长廊、小木桥和弯曲的健康步道。
活动设计:户外自主时间、餐后散步时间、放学后逗留时间,枇杷林都是小伙伴结伴散步、自由玩耍的去处。
活动意义:枇杷林里树杆林立、树冠遮蔽,这种幽静的、半隐蔽的地方,没有大人的指令和干扰,正是小伙伴分享秘密的好地方。这符合成长中的儿童对独立、自我的心理需求。‚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指南》。我们创设环境,让幼儿在自主 时间自由散步玩耍,体验交往乐趣,学习交往技能,理解基本的交往规则。
2、亲子同乐的‚枇杷开采仪式‛。
环境创设:多种高度的梯子、升降台、各种创意设计的采枇杷神器,和大大小小的筐子、篮子等。
活动设计:每年的枇杷开采活动,都是孩子家长们共同期待的大活动。一大早,家长、孩子们兴奋而激动地等待着开采仪式的开始。等仪仗队的鼓声敲响,园长宣布开采嘉宾采摘今年的第一筐枇杷。开采嘉宾是本届毕业班的家委代表,他把采来的枇杷放进扎着红绸的大篮子里,并由小朋友代表品尝、宣布味道。开采仪式结束,大家分区域的采摘才正式开始。爸爸们爬上高高的枇杷树,妈妈和宝贝们拎着篮子在树下仰着头指点、捡拾,热闹开心,幸福甜蜜。
活动意义:让幼儿经历具有仪式感的‚丰收活动‛的流程,可以体验到自己一直关注关爱的枇杷树丰收的喜悦,也可以感悟到生命成长的奇妙有趣,享受到幼儿园里特别有意思的童年的生活,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这个特别的经历。
3、凝聚集体智慧的‚枇杷义卖‛ 环境创设:提供称重的工具、各种枇杷包装材料、义卖用的桌子、收费用的小包等。
活动设计:新采摘的枇杷,除了全体师生的品尝分享,其余全部集中到各个大班。孩子们集体商量,分组承担收集枇杷、整理包装、称重标价、编写广告等工作。怎样才能收集到更多的枇杷? 怎样的枇杷包装有创意能吸引顾客?价格多少合适?义卖口号是什么?这项工程特别考验集体的凝聚力和智慧。放学时间,孩子们把枇杷搬到园门口,等待家长顾客的光临。枇杷义卖时有人推销、有人收费、有人记账,分工合作,直到把全部枇杷都卖完。营业额的统计、使用,是孩子们进入又一轮的讨论。留一部分买毕业礼物送给幼儿园,留给每个孩子10元,去趟菜场为家人买些菜,或去趟超市买分礼物送给自己……。
活动意义:‚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指南》。义卖枇杷就是这样一件需要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并能享受到别样的快乐。这样真实的生活体验,是幼儿社会学习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也留给孩子们童年的美好的记忆。
4、师生伙伴毕业合影的必选景点。环境创设:枇杷林自然环境。
活动设计:校园里的枇杷林,留给孩子们太多美好的故事和回忆。离开幼儿园前,每个孩子都会站在枇杷林前,和伙伴、和老师阿姨拍各种照片。于是,枇杷林自然成为师生伙伴毕业合影的必选景点。
活动意义:枇杷林是我园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是校园文化的浓缩之地,是孩子们快乐童年生活的记忆之地。留在孩子们的童年照片中、毕业照片中,有必要也有意义。枇杷林照片,本身就会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快乐原体验‛。
三、项目活动实施
枇杷林‚快乐原体验‛活动形式多样,根据活动规模的不同,分为全园联动、家园亲子、年段团队、班级主题和个人自主等五类项目。
(一)全园联动——校园枇杷节
‚校园枇杷节‛充分体现了我园‚促进幼儿‘快乐原体验’‛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氛围,是幼儿在园生活中独特的、重要的、特别有意义的活动之一。
1、实施方法:
‚校园枇杷节‛是每年一次的全园性的大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五月底、六月初,枇杷成熟的季节举行。枇杷节活动所需时间为一周。枇杷节内容包括‚图片展‛、‚歌咏会‛和‚开采仪式‛。
2、具体内容及流程:
(1)‚校园里的枇杷树‛图片展:活动通过绘画、摄影作品的呈现,促进幼儿对枇杷树的关注度,表达幼儿与枇杷树之间的感情与故事,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并提高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度。由项目负责组具体落实流程:提前征集、准备作品——确定展板布臵的位臵和样式——对作品进行展出,为期一周——各班组织幼儿参观图片展。
(2)‚枇杷树下把歌唱‛歌咏活动:通过歌咏活动,展示美妙的童声合唱,表达‚为枇杷树歌唱‛的美好愿望。由项目负责组具体落实流程:各班自选童声合唱曲目,年段定一首必唱曲目,提前一个月学习演唱和表演——根据枇杷成熟情况确定活动的时间,安排好舞台、背景、音响等事宜——组织好歌咏活动当天的主持、表演流程——全园同唱园歌《校园里有片枇杷林》。(3)‚枇杷开采仪式‛:每届的枇杷开采仪式,有相对固定的流程,开采嘉宾由每一届的毕业班家委代表担任。流程如下:幼儿园仪仗队锣鼓齐鸣,热闹开场——园长将一个带着红花的水果篮放臵好,宣布枇杷节开采仪式正式开始,邀请开采嘉宾——毕业班8位家委采摘第一批枇杷,放臵到戴红花的果篮里,直至采满第一筐。嘉宾和第一筐枇杷合影。——(新增流程)邀请十年前种下枇杷树的金伯伯为孩子们讲述种树的故事,幼儿代表献上感恩之花——请金伯伯和幼儿代表品尝枇杷——各班家委、志愿者亮出各种创意的采枇杷‚神器‛,领取篮筐,分区采摘——亲子共同采摘、品尝枇杷。(二)亲子互动——共同关注、亲子采摘
枇杷林里的亲子互动活动是既有日常随机产生的互动,也有在特定活动中的亲子互动。
1、日常随机的亲子互动:枇杷林就在校园里,每天上学放学,家长和孩子一样关注着枇杷树的成长。如,亲子一起拍照、记录枇杷的叶子、花和果实的变化情况等。
2、特定活动中的亲子互动:如班级开展的开放日活动、小运动会等,亲子共同在枇杷林游戏;再如枇杷开采仪式上的亲子采摘、共同品尝枇杷等。
(三)年段团队活动——CS战、小勇士黑夜寻宝等
中大班年段常会以运动、对抗赛等主要形式,在枇杷林举行团队活动。如送鸡毛信比赛、班与班之间的CS战、大班年段的‚小勇士黑夜寻宝‛活动等。活动方案有的是老师预设的,有的是师生共同完善的,都以实现团队合作游戏为目标。
(四)班级主题活动——‚枇杷树‛主题教学活动 不同年龄段的班级,以‚枇杷树‛为主题展开主题教学活动。如,小班《我爱枇杷树》,认识、辨别枇杷树;中班《枇杷树的变化》,关注叶子、花朵和果实的变化现象;大班《枇杷林的秘密》,结合科学、数学等学科领域,拓展深度和广度探究与枇杷树相关的一切。各班充分挖掘枇杷林里的教育资源,带领幼儿在枇杷林里感受、体验和探索,实施园标主题活动。
(五)个人自主活动——自由或结伴的散步、玩耍
每天的晨间锻炼、课间户外活动、餐后散步时间,幼儿自由自主的独自或结伴到枇杷林散步、爬梯、看小鸟等。个人自主活动时间段基本固定,幼儿活动自由度大。
四、研究成效
‚快乐原体验‛项目的实施,带给幼儿、教师、家长和幼儿园自身的,都是富有意义的积极作用,具体如下:
1、孩子获得快乐感,更爱幼儿园。项目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并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拓展了运动方式,在增添艺术创意素材、促进自主交往等方面,提供了有意的平台。项目带给园内孩子们满满的‚快乐原体验‛,并对此留下深刻印象。已毕业的小朋友常会说起幼儿园的枇杷林,项目活动在儿童心理留下了许多的美好。项目带给孩子的,还有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探究、交往、艺术表现等各种能力的促进。
2、教师教育理念得以实践和提升。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们教育理念实践和检验的过程,枇杷林是项目实践的场所和理念实施的途径。项目实施以来,促使教师们认识到,教育与环境、与生活相融合的有效性和有益 性,并积累了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创设活动的经验;更认识到幼儿‚快乐原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愿意为此继续努力。
3、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度和认可度高。项目的实施,创设了诸多家长关注、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使家长在参与中不断获取科学的育儿认知和方法,了解幼儿园为孩子们积极创设的良好环境和锻炼机会,从而对幼儿园的认可度和美誉度都不断提升,给幼儿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4、幼儿园自身获得良好的发展。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内容,是达成‚儿童成长的乐园‛办园目标、培养‚自由自主、悦心悦能、多才多艺‛的幼儿的有效途径。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传统的‚校园枇杷节‛,提升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幼儿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13.3.2.《未来的幼儿教育: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之根基》 岸井勇雄(日)李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第二篇:生态美术教育的园本实践与研究
生态美术教育的园本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目前我们各班的画画大都是老师出一个主题,一课堂的孩子画的都差不多,只是技能方面的差异,没有自己真正得大胆地去想象,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画画几乎没有,很乖巧、很听话、很规范,没有灵性。众多专家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就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了实践研究。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态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所谓的“生态美术教育园本”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具有本园特色、家乡特色的一些活动。
“生态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二、课题界定与价值
“生态”: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
“生态式教育”:由腾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它借用了生态学的这一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使之更有利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幼儿的学习生态就是指适合幼儿文化的学习方式。幼儿文化具有生态整体性、真实性、直接参与性„„幼儿的学习是统一、真实和生动活动的过程。如果教师以成人文化的逻辑来安排幼儿的学习,就破坏了幼儿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就破坏了幼儿的精神生态。
“生态美术”的内涵:“爱’成为美术教育的主题,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都得以围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展开。大自然中和现实社会是生态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是生态美术活动的载体。“生态美术教育”的特点:
1、生态美术教育彻底消除以“我”为圆心的封闭意识,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
2、生态美术教育理论呼吁从“能力本位”走向回归生活的生态式艺术教育。
3、生态美术教育强调师生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对方的意见,师生处于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地位;老师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此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它强调多学科之间、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还强调艺术欣赏和创造之间的渗透融合,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
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相统一的一种范式,将丰富科学的教学模式群。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理论,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的实践理论借鉴。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主体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理念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理论。
三、“生态美术”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1.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次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在他看来,儿童时代美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孩子从小的审美感知以及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将会在人的情感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人的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儿童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他重视自然美、艺术美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重视美育。
2.教育生态学理论
在教育的生态系统中,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在这当中,无论是教育(学校)还是人,作为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
“生态美术”园本课程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重视教育环境的生态建设。在活动内容上,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使幼儿能够感受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情感体验。关注审美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幼儿个体、教师、家长、同伴、环境等),建立各种因素间互生、互长的生态关系。通过互动式学习,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项目教学理论
意大利瑞吉欧项目教学理论提出,学校应创设适应个体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倡导教师在活动中的隐性指导。“生态美术”园本课程借鉴项目教学的先进理念,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课程分成若干活动单元,采取生成与预成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观察、调查,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实录与反思,随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展幼儿园生态式创意美术教育研究,探讨原生态的幼儿美术教育,使幼儿园美术教育成为尊重儿童,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机会,帮助幼儿发展潜在能力,促进幼儿可持续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探索研究,拓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把美术活动作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不断丰富美术活动的途径与手段,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活动成为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载体。
3、开展幼儿园生态式网络教学研究,探讨有效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活动,使网络成为拓宽幼儿视野、促进家园有效沟通、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有效方式。
4、通过 “生态式园本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幼儿创意美术、网络教学的研究工作,培养、锻炼幼儿园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积极完善具有园本特点的生态式课程,提高保教质量,营造生态式园所文化,实现幼儿园特色建设的质的飞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
5、最后形成的目标
(1)提升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生态式理念与实践习惯。
(2)积累原生态的幼儿美术作品,汇编经典活动案例、开展活动个案分析等等,继而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生态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标准。
(3)构筑具有特色的生态园所文化,追求幼儿园的自然、和谐、均衡发展。
6、教师了解的目标:(1)尊重、维护幼儿的学习生态,以儿童的方式教育幼儿。
(2)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了解幼儿的需要,正确处理活动生成、预设的关系,开展生态教育教学,提高生态教育教学的能力。
(3)积极促进幼儿园及其外部相关系统的积极、良好的生态。
五、研究的内容与实践方法
(一)幼儿园生态美术教育:
1、积累生态美术创意活动的典型案例。通过活动个案,记录幼儿在绘画过程此过程中的表现,并在绘画作品中反映的幼儿的精神内容;分析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创意美术的关系,为幼儿生态式美术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操作经验。
2、幼儿作品汇编。收集优秀的幼儿绘画作品,尊重儿童的“创造”,向幼儿学习,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用“童心”体验生活。
3、活动室布置是幼儿园教育生态中的重要环境变量,它为幼儿活动提供各种便利,也促成师幼、幼幼间的合作和交往。创设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在空间环境与各种设施的布置上,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和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应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向儿童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处。具体研究内容:
1、制定生态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儿童不同层次发展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大、中、小班)
2、探讨生态美术教学活动的艺术环境营造、美术材料提供、作品表现内容、个性表现方式、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指导方式和作品展览赏析等。
3、探讨形式多样的美术工作室或美术活动区的建立,为儿童个性化的自主艺术创造提供空间和条件。
4、研究不同类型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5、生态美术活动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系。子课题:《音乐欣赏与美术创作的同构》、《儿童绘画活动的实践研究》、《幼儿园实验绘画对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儿童手工活动的实践研究》、《儿童美术“档案式”发展评价》、《美工活动室的创建和开展》等。
(二)幼儿园园本教研: 内容:
1、“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内涵特征。(综合目标)
2、“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内容。(教研活动具体内容)
3、“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4、“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策略。(指导策略)
5、“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优势及不足。(新旧教案)
(三)生态美术幼儿园特色课程
1、具有本园、本土特色的有创意的生成活动(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等生成)。比如:千奇百怪银杏树、船模等
2、幼儿园传统的特色主题活动(比如走向大自然、美丽的阳澄湖、美味大闸蟹、童心飞杨艺术照等)
3、根据传统节日题材开展的活动(比如植树节、圣诞节、三八妇女节、六一节、中秋节等开展的有特色的活动)
以上内容是在生态式研究整体下的几个重要内容,它们的关系是交叉互融,参差互渗、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
(四)实践方法
(1)大自然是美术活动丰富的源泉,丰富幼儿感性认识,鼓励幼儿运用各种途径、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外界事物,达到发展幼儿的自然博物智能。(2)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训练幼儿的美术活动技能,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
(3)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自我评价或编故事,和别人交流、评价作品等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
(4)音乐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如听着音乐进行画画,即轻松又有创意吧。(5)通过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发展幼儿的潜能,如:泥工活动中尝试合理地分泥,掌握大小比例,纸工的重叠、对称等等可以发展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
(6)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7)把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区域游戏相结合,让美术活动与他们实际的游戏发生联系,鼓励幼儿参与区域的创设,共同布置区域环境和区域游戏材料等。(8)创设丰富有趣的美劳区作为重点。美劳区是供幼儿自由欣赏和创作的活动空间,教师在美劳区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条件,幼儿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欣赏或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材料画和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六、研究对象
以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使全体幼儿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观察法,把握儿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阶段目标,调整实验步骤。
3、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生态美术”理论文献,学习并进行讨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并不断调节自己的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5、个案研究法,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
八、研究具体步骤和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将分四年三个阶段完成,分为培训试点、探索实践和总结发展三个阶段。
2007年3月——2008年1月
课题研究宣传发动期、调查各班美术教育现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儿童生态心理学和生态美术教育的理论)、各班在手工或绘画方面确定一个班级进行生态美术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尝试性研究。出有关前期调查报告、经验论文以及教学案例
2008年3月——2009年 1月
拟定生态美术教育下的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目标及儿童作品评价量表;对小、中、大班在手工、绘画方面进行生态美术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及成果验证性研究。出论文、召开中期成果交流汇报会、案例及儿童作品集。
2009年9月——2010年 8月 继续验证性研究,整理各类研究资料、结题工作、出有关教育论文及总结、出活动设计专辑及儿童作品集等。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每位研究成员每学年要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2、生态美术教育活动实录文集:将效果显著的活动设计、实况评析、活动反思、个案记录、儿童作品及评价整理成册,出文集
3、儿童美术作品集:收集儿童作品拍成影像,完整记录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性别、儿童对作品的表达以及教师的评价,出画册。
4、教学活动展示和经验交流: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观摩,汇报阶段性成果。预计2010年底完成研究
十、课题组人员组成:
课题组由如下成员组成: 组
长: 顾小红 主持本项课题的总策划; 副组长:王咏梅
负责制定目标和实验方案,监测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 成员:全体青年教师
美术公开课评课稿
老师在七(1)上了一节《毕加索名画》欣赏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首先,潘老师从备课、教具的准备来看,准备的相当充分,每个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絮,丝丝相扣,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潘老师语言幽默、风趣,课堂中随机应变能力强。导入时,用一纸杯的剪裁后不同组合的效果做导入,这里的兴趣导入,勾起了学生的兴趣。应该说,这是一堂学生感兴趣的美术课,是一堂很有创意的美术欣赏课,让人耳目一新。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和谐、互动、探究、创新、开放的情境活动中,学生乐于尝试,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释放。潘老师的这节欣赏课摆脱了一般欣赏课的教法—学生听老师讲的模式,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这对于一节欣赏课来说是非常难的,并且在这节课中安排了欣赏课中甚少的技能训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带动了课堂的气氛。也使我们教师感受到了欣赏课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完美搭配。实现了美术课中的创新,达到了新课程标准里的精神。其次,听课的老师们都感受到了潘老师的教学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一是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齐全、课件精美、教案熟练;二是课堂表现沉着思路清晰,没有出现明显的教学遗漏等现象。三是目标明确、重难点把握得当,课堂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这些说明执教者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透彻地研究过教材,在课外下了不少的功夫。建议课后拓展的时候讲到了现在创新思维画的欣赏,我认为单单的图片是不够的,还可以带一些成品过来展示,这样可能更加的直观。潘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触很大,首先我觉得她的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对欣赏课的创新——在欣赏课中进行美术技能的训练,这种创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想,使我们在以后的欣赏课中能挖掘出更多可以技能训练的好创意出来。同时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去关注的,这就是一节好的课,它的问题提炼非常的重要,问题提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我们这堂课所呈现的效果,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提问并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对课堂的掌控。
第三篇:园本培训—幼儿园区域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区域设计与指导
音乐表演游戏区
(一)音乐表演游戏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用动作来表现音乐,按照音乐的内容、节拍进行有趣的游戏情节,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2.在演唱和表演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辨别声音高低、强弱、快慢变化的能力,以及倾听、跟从节奏指令的能力。
3.发展动作,使动作准确、优美、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
4.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对周围事物养成正确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培养幼儿活泼乐观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以利于幼儿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审美力、创造力的发展。
6.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促使幼儿协调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
(二)音乐表演游戏区的设计1.活动的内容
音乐表演游戏区活动丰富多样,可以设计舞蹈表演、音乐游戏、打击乐演奏、幼儿扮演角色的故事表演、操作玩具表演角色的桌面故事表演、用木偶和皮影进行表演的木偶戏和皮影戏等。
音乐表演游戏区应选择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容易为幼儿理解又适于他们表演的音乐、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要节奏明确,曲调优美。文学作品情节应生动活泼,角色的性格应鲜明,有特征。角色语言较简短。2.材料的提供 音乐表演游戏区首先要有一个给幼儿表演的舞台。舞台可以用布、屏风或彩色纸条来表现和装饰,不需要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
音乐表演游戏区的基本材料包括:
(1)录音机。录音机的电源要远离表演场地,一定要在幼儿摸不到的地方,最好是用干电池。(2)录音磁带。可以录儿歌、歌曲、音乐、故事等,并根据磁带所录的内容贴上标记,便于幼儿使用和整理。还可以提供一些空白磁带,把幼儿自己的歌声、演奏、朗诵录进去。(3)乐器。碰铃、响板、铃鼓、三角铁、木鱼、锣、鼓等。
(4)服饰。少数民族服装、小动物的服装等;动物、植物、人物的头饰、面具、手环、头环、彩带、项链等。
(5)道具。纱巾、扇子、木偶、皮影等。
教师应吸引幼儿参与音乐表演游戏的场地布置和材料准备。幼儿在游戏中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角色语言和动作,他们的表演并不受道具、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因此,道具不必追求齐全、逼真。
3.场地的设置
音乐表演游戏区最重要的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敞的活动场地。场地的布局要合理,观众坐在哪里和演员在哪里表演,都要有一个明显的分隔标记。
(三)各年龄班音乐表演游戏区的指导要求
音乐表演游戏区中的唱歌、舞蹈、打击乐和音乐游戏,以教学活动中所教授的内容为主。对于这方面的指导就不多说了。这里主要来研究对故事表演的指导。1.小班
小班幼儿选用表演的故事主题应简单,角色要少,对话、动作重复要多。例如,《拔萝卜、》、《雪花》、《三只蝴蝶》等。
小班幼儿不太会玩表演游戏,因此在小班幼儿刚开始玩表演游戏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具体示范。教师可以带幼儿一起学习所要表演的故事,并在表演前和幼儿一起回忆故事的内容、主要情节和角色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做示范表演,然后让他们跟着学。也可以由教师一边提示内容和指导帮助,幼儿一边表演。在他们已学会一两个表演游戏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表演了,只需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纠正。小班幼儿由于缺乏主见,所以在角色的分配上需要教师的帮助。但教师在帮助他们分配角色的时候要注意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选择。2.中班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小班表演游戏的基础上,中班幼儿的表演质量逐步提高。应该鼓励他们自愿地自由地玩表演游戏。
在表演前或表演过程中,教师可做一些提示。如适当提醒幼儿遗忘的台词。但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演或在一旁指挥幼儿的表演,以及强求幼儿服从自己的指挥。3.大班
到了大班,幼儿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表演游戏中,他们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编自演的创作活动。教师应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创作,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大班,可以组织幼儿观看和讨论表演,提高幼儿的表演水平。
在角色的分配方面,大班幼儿已能自己决定,并通过彼此的协商来完成角色的分配。教师只需要在他们发生矛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调解,通过讨论、分析的方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工区
(一)美工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观察和感受周围事物,并用美工材料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2.提供接触各种材料的机会,使幼儿了解各种材料的特性,学习利用工具进行立体造型活动。
3.发展创造力、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表现力,体验成功。4.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发展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美工区的设计1.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如捏泥、和面团、纸、粘土等;自然材料造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如纸盒、易拉罐、纸杯等;以及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等。
小、中、大班的幼儿在观察力、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以及使用工具和材料的能力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内容和提供工具、材料时必须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
美工区的活动必须具有趣味性,包括选材、活动方式等都应考虑是否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能否吸引幼儿积极地参加美工活动。2.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浆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但不是惟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3.场地的设置
美工区是一个以操作为主的区角,需要设置在有充足光线的地方。另外美工活动中常常用水,因此也应接近水源,便于幼儿在活动中使用。
美工区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区角,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相邻。(三)各年龄班美工区的指导
与正规的美术教育活动相结合,美工区的活动更重视幼儿操作的过程和参与的意识。在美工区内应着重于鼓励、指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但让幼儿发挥创造力,不等于不进行技巧方面的指导。熟练准确地使用工具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发挥创造力。1.小班
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发展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的美工活动多围绕感知运用色彩进行。教师不应苛求他们做到画面整洁、涂色均匀,这样会使他们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地绘画与创造。对他们的指导应着重于萌发他们的绘画兴趣和大胆作画的信心,以及教给一些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在这一时期需要进行一些直接的指导与示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技能。2.中班
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和表现的技巧,这时教师应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充分使用工具、材料和发挥技巧,减少直接的指导,并积极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大班
大班幼儿的操作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此阶段,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己活动。当有一种新的活动内容出现时,教师不要急着教幼儿应如何如何做,而应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尝试,教师只以辅导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活动,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支持和帮助。
科学发现区
(一)科学发现区的教育作用
1.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现象,发展观察力。2.活跃思维,培养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3.提供尝试、探究和实验的机会,实地操作,认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概念。(二)科学发现区的设计1.活动的内容
科学发现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感官的活动。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2)声的活动。如声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3)光的活动。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4)电的活动。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5)磁的活动。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指南针,各种磁铁游戏等。(6)力的活动。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物体滚动的实验等。(7)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科学发现区的活动要结合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在科学发现区中延伸。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提供到科学发现区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2.材料的提供
科学发现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3.场地的设置
科学发现区适于设置在光线充足、接近水源的地方。(三)各年龄班科学发现区的指导1.小班
在小班,科学发现区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指导着重于引导幼儿去感知,并引起他们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感知味觉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酸、甜、苦、咸等各种丰富的食物。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拿一样食物尝一尝,并做出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吃到的是什么。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乐于自己也尝试。
中班幼儿对科学发现活动已有了一定的兴趣,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提高。因此,在中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应放在鼓励幼儿表达出操作的结果。
3.大班
大班的科学发现活动,以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为主。大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操作的材料有着忍不住摸一摸、动一动的渴望。这时,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指导上着重于让幼儿将操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八、自然角
(一)自然角的教育作用
1.将周围环境和广泛的自然物有选择地、集中地、分层次地著地展示于幼儿的眼前。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能力,使幼儿自由地操作和探索,弥补集体活动时观察探索的不足。3.开阔幼儿的眼界,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自然角的设计
自然角的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教学的需要、季节的变化及其他条件进行设计。应选择生长快、漂亮、芳香、易于成活、有果实、无毒的植物。例如三色堇、石竹、月季、风仙、米兰、夜来香等花卉;毛豆、辣椒、茄子、葱、蒜、芋头、丝瓜、西红柿等蔬菜;葡萄、枇杷、李子等水果;以及红豆、绿豆、花生、玉米等。
在自然角中,还可以饲养一些没有危险、便于饲养、幼儿喜欢的较小的动物。例如巴西龟、金鱼、螺蛳、蝌蚪、虾、蚕、蝈蝈、小鸡等。
利用蔬菜、水果等制作的各种玩具,如水果娃娃,萝卜灯等;各种贝壳、珊瑚、树叶等物品都可以陈列在自然角里。(三)自然角的管理与指导
自然角中物品的摆放应整齐、美观、干净、安全。各种物品应分门别类地摆放,植物和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应摆放在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便于幼儿观察和管理。自然角的内容和材料应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来提供。例如,小班幼儿观察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较弱,因此,小班的自然角可以提供一些形态简单,容易认识、观察和管理的事物。如养金鱼、种大蒜等。而中、大班则可以增加自然角的内容,丰富种植和饲养活动,指导幼儿自己浇水、松土、清扫、喂食、整理。
各班之间可以相互交换自然角的物品,或者相互参观,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对于自然角的布置和管理,教师应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指导他们自己布置和
管理。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假期当中,可以请幼儿把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带回家去照顾。其他物品则收藏妥当,待新学期开始再重新布置。这样,不但保证了自然角中动植物的生存,还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益智区
(一)益智区的教育作用
1.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调动了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形状,识别物体颜色,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方面的欲望。
2.在拼摆游戏、造型游戏中,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发挥。3.在棋类游戏中,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到发展。
4.在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以及细心和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益智区的设计1.活动的内容
(1)数学的内容。有计数、计算、分类、排序、等分、测量等。(2)构图造型。有图形片构图,形体拼折构图,皮筋、回形针拼图等。(3)棋类和扑克牌等。
2.材料的提供
(1)数学的材料。如计算器、排序板、分类盒、计数卡、式题、尺、笔等等。(2)构图造型材料。如七巧板、几何拼图、皮筋构图等等。(3)棋类。如斗兽棋、飞行棋、跳棋、象棋、围棋等。(4)扑克牌等牌类。3.场地的设置
应选择相对安静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区相邻。(三)各年龄班益智区的指导
益智区内的活动包括了数学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正规教学活动的延续,对它的指导与正规教学活动的指导基本相同。棋类和扑克牌等游戏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则,对它们的指导是一个教和学的过程。1.小班
小班幼儿尚没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在游戏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这时,教师应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但要注意,讲解要生动、简单、形象,过多的讲解会使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
2.中班
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他们对规则的掌握和执行情况。要鼓励幼儿关注游戏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了解不按规则游戏赢了也不光荣。大班幼儿已有独立游戏的能力,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争取好的成绩。
十、操作区
(一)操作区的教育作用
1.学习运用五官,发展感知觉。
2.训练小肌肉,手眼协调,手指动作灵活。3.训练思维能力和了解事物之间相互的关系。
4.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的兴趣。
5.培养专心、坚持、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操作区活动的设计1.活动的内容
在操作区内可以安排的活动有:
(1)手指配合的活动。如给娃娃喂食物、穿珠、系纽扣、编塑料管、小物体的镶嵌活动、玩具的拼插等。这种配合较为简单的活动适合小班和中班上学期幼儿进行。
(2)手指、手掌、手腕配合的活动。如拧螺丝、开瓶盖、系扣绳子、系解蝴蝶结、系纽扣、系鞋带、绣花、编织、用筷子夹物品、翻绳、使用锤子钉钉子等。这种配合活动动作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难度,适合中班下学期和大班幼儿进行。2.材料的提供
根据安排的具体活动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
操作区的材料要分类摆放,便于幼儿使用、收拾、整理。
材料的投放要有一定的计划性,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操作需要时间短到需要时间长。
3.场地的设置
操作区应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适宜与语言图书阅读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等较安静的区角相邻。
(三)各年龄班操作区的指导 1.小班
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动作尚未发展到灵活自如的程度,因此,在进行操作区的活动时,只是专注于尝试运用和使用工具材料的方法,并不在乎结果。教师的指导也应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激发他们的操作兴趣为主,让他们在看似无目的的随意摆弄过程中,熟练、精细他们的动作技能。2.中班
在小班的基础上,中班幼儿的操作活动可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同样是物体的镶嵌,小班可以只要求按简单的轮廓线镶嵌物体,而中班则要求可以用物体镶嵌出图案。同样是拼插玩具,小班幼儿不要求拼插出形象的物体,而中班幼儿则鼓励他们关注拼插的结果。3.大班
大班操作活动的难度较大,帮助幼儿克服和解决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是教师的指导重点。在大班,教师应让幼儿有大显身手、大胆操作的机会。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教授者的身份与他们共同操作、探讨,尝试解决的方法。
第四篇:生态美术教育的园本实践与研究
生态美术教育的园本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太平中心幼儿园 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同样,幼儿园美术教育也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幼儿个体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然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把美术教育变成一个单向的技能传授与灌输过程。教师以美术教育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强化练习,幼儿对这种灌输式与单一的美术活动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有的幼儿还因此产生抵触情绪。确实,这种脱离人的生活世界的幼儿园美术教育,缺少平等的对话,缺少幼儿的需求,缺少让生命感动的活动。目前我们各班的画画大都是老师出一个主题,一课堂的孩子画的都差不多,只是技能方面的差异,没有自己真正得大胆地去想象,个性化的、有创意的画画几乎没有,很乖巧、很听话、很规范,没有灵性。众多专家与幼儿教育工作者纷纷就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开展了实践研究。湖北宜昌兴山幼儿园张梅老师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探究》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了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障碍;着重于作品的完成,而忽略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不能读懂幼儿的画,作品评价大而化之,影响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可以说,这种美术教育方式的本身就与幼儿园美术教育宗旨相违背。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生态美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我们所谓的“生态美术教育园本”是指,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具有本园特色、家乡特色的一些活动。
“生态美术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二、课题界定与价值
“生态”: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
“生态式教育”:由腾守尧先生首先提出,它借用了生态学的这一术语,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观察、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使之更有利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是一种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均衡观下的教育,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幼儿的学习生态就是指适合幼儿文化的学习方式。幼儿文化具有生态整体性、真实性、直接参与性„„幼儿的学习是统一、真实和生动活动的过程。如果教师以成人文化的逻辑来安排幼儿的学习,就破坏了幼儿的学习生态,同时也就破坏了幼儿的精神生态。
“生态美术”的内涵:“爱’成为美术教育的主题,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都得以围绕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展开。大自然中和现实社会是生态美术教育的教学资源。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是生态美术活动的载体。“生态美术教育”的特点:
1、生态美术教育彻底消除以“我”为圆心的封闭意识,采取一种开放的态度。
2、生态美术教育理论呼吁从“能力本位”走向回归生活的生态式艺术教育。
3、生态美术教育强调师生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要求师生双方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对方的意见,师生处于平等的双向交流的地位;老师不要急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此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愿望。它强调多学科之间、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综合,还强调艺术欣赏和创造之间的渗透融合,是一种共生互补的关系。
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开放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程序相统一的一种范式,将丰富科学的教学模式群。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课堂教学理论,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幼儿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基础的实践理论借鉴。
本课题的研究将丰富和发展主体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理念在幼儿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理论。
三、“生态美术”园本课程的理论基础
1.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次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在他看来,儿童时代美育的缺失所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孩子从小的审美感知以及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将会在人的情感记忆里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一个人的美感和情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儿童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他重视自然美、艺术美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理想,必须重视美育。
2.教育生态学理论
在教育的生态系统中,人、教育、环境彼此相联,共同构成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系统。在这当中,无论是教育(学校)还是人,作为生态主体,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
“生态美术”园本课程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重视教育环境的生态建设。在活动内容上,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使幼儿能够感受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情感体验。关注审美教育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幼儿个体、教师、家长、同伴、环境等),建立各种因素间互生、互长的生态关系。通过互动式学习,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项目教学理论
意大利瑞吉欧项目教学理论提出,学校应创设适应个体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倡导教师在活动中的隐性指导。“生态美术”园本课程借鉴项目教学的先进理念,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将课程分成若干活动单元,采取生成与预成相结合的模式,通过观察、调查,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实录与反思,随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开展幼儿园生态式创意美术教育研究,探讨原生态的幼儿美术教育,使幼儿园美术教育成为尊重儿童,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机会,帮助幼儿发展潜在能力,促进幼儿可持续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
2、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的探索研究,拓展幼儿视野,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把美术活动作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手段,不断丰富美术活动的途径与手段,培养幼儿自立学习与探究的能力。把握更为灵活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能力,使美术活动成为发展幼儿多元智能的载体。
3、开展幼儿园生态式网络教学研究,探讨有效利用网络优势,优化教学活动,使网络成为拓宽幼儿视野、促进家园有效沟通、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平台的有效方式。
4、通过 “生态式园本教研活动”,扎实开展幼儿创意美术、网络教学的研究工作,培养、锻炼幼儿园教师队伍,促进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积极完善具有园本特点的生态式课程,提高保教质量,营造生态式园所文化,实现幼儿园特色建设的质的飞跃。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和实际教学水平。
5、最后形成的目标
(1)提升教师教育观念,形成生态式理念与实践习惯。
(2)积累原生态的幼儿美术作品,汇编经典活动案例、开展活动个案分析等等,继而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幼儿园生态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评价标准。
(3)构筑具有特色的生态园所文化,追求幼儿园的自然、和谐、均衡发展。
6、教师了解的目标:(1)尊重、维护幼儿的学习生态,以儿童的方式教育幼儿。
(2)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了解幼儿的需要,正确处理活动生成、预设的关系,开展生态教育教学,提高生态教育教学的能力。
(3)积极促进幼儿园及其外部相关系统的积极、良好的生态。
五、研究的内容与实践方法
(一)幼儿园生态美术教育:
1、积累生态美术创意活动的典型案例。通过活动个案,记录幼儿在绘画过程此过程中的表现,并在绘画作品中反映的幼儿的精神内容;分析反思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创意美术的关系,为幼儿生态式美术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操作经验。
2、幼儿作品汇编。收集优秀的幼儿绘画作品,尊重儿童的“创造”,向幼儿学习,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用“童心”体验生活。
3、活动室布置是幼儿园教育生态中的重要环境变量,它为幼儿活动提供各种便利,也促成师幼、幼幼间的合作和交往。创设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在空间环境与各种设施的布置上,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和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应尽可能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向儿童传递信息、创设氛围或展示其学习成果的有用之处。具体研究内容:
1、制定生态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儿童不同层次发展目标、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大、中、小班)
2、探讨生态美术教学活动的艺术环境营造、美术材料提供、作品表现内容、个性表现方式、多元组织形式、有效指导方式和作品展览赏析等。
3、探讨形式多样的美术工作室或美术活动区的建立,为儿童个性化的自主艺术创造提供空间和条件。
4、研究不同类型儿童美术活动中的学习策略、表现策略,探索有效指导策略。
5、生态美术活动与创造性人格培养的关系。子课题:《音乐欣赏与美术创作的同构》、《儿童绘画活动的实践研究》、《幼儿园实验绘画对发展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儿童手工活动的实践研究》、《儿童美术“档案式”发展评价》、《美工活动室的创建和开展》等。
(二)幼儿园园本教研: 内容:
1、“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内涵特征。(综合目标)
2、“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内容。(教研活动具体内容)
3、“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4、“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策略。(指导策略)
5、“生态美术园本教研”的优势及不足。(新旧教案)
(三)生态美术幼儿园特色课程
1、具有本园、本土特色的有创意的生成活动(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等生成)。比如:千奇百怪银杏树、船模等
2、幼儿园传统的特色主题活动(比如走向大自然、美丽的阳澄湖、美味大闸蟹、童心飞杨艺术照等)
3、根据传统节日题材开展的活动(比如植树节、圣诞节、三八妇女节、六一节、中秋节等开展的有特色的活动)
以上内容是在生态式研究整体下的几个重要内容,它们的关系是交叉互融,参差互渗、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
(四)实践方法
(1)大自然是美术活动丰富的源泉,丰富幼儿感性认识,鼓励幼儿运用各种途径、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外界事物,达到发展幼儿的自然博物智能。(2)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训练幼儿的美术活动技能,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从而发展幼儿的空间智能和肢体-运动智能。
(3)通过对自己作品的自我评价或编故事,和别人交流、评价作品等活动发展幼儿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
(4)音乐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发展幼儿的音乐智能。如听着音乐进行画画,即轻松又有创意吧。(5)通过多种美术活动形式,发展幼儿的潜能,如:泥工活动中尝试合理地分泥,掌握大小比例,纸工的重叠、对称等等可以发展幼儿的逻辑-数学智能。
(6)利用一日生活中的环节,引导幼儿观察,感受自然、生活中的美。(7)把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区域游戏相结合,让美术活动与他们实际的游戏发生联系,鼓励幼儿参与区域的创设,共同布置区域环境和区域游戏材料等。(8)创设丰富有趣的美劳区作为重点。美劳区是供幼儿自由欣赏和创作的活动空间,教师在美劳区的作用主要是创设条件,幼儿可以在这里选择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欣赏或用自己感兴趣的工具材料画和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六、研究对象
以全园幼儿为研究对象,使全体幼儿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分别对教师、家长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价值等面进行调查研究,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观察法,把握儿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阶段目标,调整实验步骤。
3、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生态美术”理论文献,学习并进行讨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并不断调节自己的研究。
4、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创新。
5、个案研究法,选择审美情趣层次不同的幼儿进行跟踪分析,辅以必要的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幼儿都能在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研究中得到发展,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幼儿档案袋。
八、研究具体步骤和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将分四年三个阶段完成,分为培训试点、探索实践和总结发展三个阶段。
2007年3月——2008年1月
课题研究宣传发动期、调查各班美术教育现状,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儿童生态心理学和生态美术教育的理论)、各班在手工或绘画方面确定一个班级进行生态美术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的尝试性研究。出有关前期调查报告、经验论文以及教学案例
2008年3月——2009年 1月
拟定生态美术教育下的各年龄段儿童发展目标及儿童作品评价量表;对小、中、大班在手工、绘画方面进行生态美术教育的探索性研究及成果验证性研究。出论文、召开中期成果交流汇报会、案例及儿童作品集。
2009年9月——2010年 8月 继续验证性研究,整理各类研究资料、结题工作、出有关教育论文及总结、出活动设计专辑及儿童作品集等。
九、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论文:每位研究成员每学年要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
2、生态美术教育活动实录文集:将效果显著的活动设计、实况评析、活动反思、个案记录、儿童作品及评价整理成册,出文集
3、儿童美术作品集:收集儿童作品拍成影像,完整记录作品名称,作者姓名、性别、儿童对作品的表达以及教师的评价,出画册。
4、教学活动展示和经验交流:阶段性地进行教学活动观摩,汇报阶段性成果。预计2010年底完成研究
十、课题组人员组成:
课题组由如下成员组成: 组 长: 顾小红 主持本项课题的总策划; 副组长:王咏梅
负责制定目标和实验方案,监测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结果; 成 员:全体青年教师
第五篇:《园本化数学活动的研究》阶段实施小结
《园本化数学活动的研究》阶段实施小结
准备阶段(2004.10—2005.6)
本课题于2004年10月开题,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施,现作小结如下:
一、制订计划,明确分工。
确定课题后,我们成立了以园长带头,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全园工作计划之中。课题组共同讨论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第一阶段的课题实施计划,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各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制订了课题研究的学习制度、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目标。
二、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育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就显得成为重要。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理论书籍和教育经验文章,印制给课题组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的方法也不拘泥于“一言堂”的形式,主要形式以集体系统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有时有的教师从网上下载到了一些较有操作价值的小经验文章,我们就鼓励她在课题组的学习会上读给大家听,或者在学习前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提前交到课题组教师的手中,让她们做好预习,这样在课题组的会议上就会有百家之言,有话可讲。
通过这样的学习,原来我们教师总认为数学是那么抽象、深奥的学科,怎么样让孩子理解接受真是很难,可现在,我们的教师意识到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理念下提出的数学教育,更应注重生活化和游戏化,注重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幼儿的生活环境,而不仅仅是机械而抽象地记教幼儿记住1、2、3、4„„
数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数概念是严密、精确的,教师给予幼儿的数概念必须是准确、清晰的,这对于幼儿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也让我们的教师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知识形成了清晰的概念,每一次教学活动之前,碰上有疑惑的概念界定,教师们会在一起仔细斟酌,反复确定,力求把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用幼儿易懂的浅显的语句表述给幼儿。
三、尝试探索,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营造的是一种宽松、自由地科研氛围。由于自身的特色,我们的课题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都必须靠我们教师在一次次的尝试、探索、实践中自已获得,而这同时也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大胆尝试、探索的空间。每一次的课题会上,教师们都会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的碰到的问题,特别是在珠心算教学内容与数学教学内容的如何融合争执很多,如一位小班课题实施班级的教师提出要在算盘的梁的左起端做一个红色的小标记,在练习全盘拔和清盘时可以让幼儿从左往右的练习,而另一位小班教师则认为练习全盘拔珠和清盘不必一定从左往右,可以自由拔,只要他学会了全盘拔和清盘。这个问题带到了课题会议上,最后大家的意见是从左往右点数是数学活动中的一个点数方法,前面一位教师从细节处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形成习惯,这对于幼儿今后学习数数有一定的帮助。
四、小环境大教育,数学教育渗透其中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是幼儿的另一位教师。数学活动本身的抽象,以及幼儿思维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必须注重潜移默化。因此,我们教师便发挥了聪明才智,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如,在活动室布置“数学王国”,在这个活动区里,教师将珠心算内容和数学内容蕴藏于各种活动材料中,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练习。
又如,在活动室的布置上,教师为各种玩具制作了标记,让幼儿学会自己按标记进行整理、摆放,将数学知识中的分类的概念蕴藏于日常活动中。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施,我们取得了一些收获,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值得思考的地方,将在下一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
常州市丽华第二幼儿园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