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精选5篇)

时间:2019-11-26 19:3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

第一篇: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教学被认为“老大难“问题。正确理解题意是成功地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应用题,虽然情节简单,而且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但是它是抽象的书面语言。低年级儿童处于形象思维过程的起始阶段,表象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促进儿童尽快进入题意情景,确切理解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巧对题目划批,正确理解题意。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习惯,真正理解题意,我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进行划批。在初学应用题时,对条件和问题进行划批,使学生了解题中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让我们求的又是什么。并分别用“-——”表示条件,用“~~”表示问题。例如,教学第一册解决问题的例1:花园里有10朵红花,20朵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当学到两种量进行比较的题目时,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准标准数,划出关键词并加简注,例如:白兔有20只,比黑兔多15只,黑兔有几只?

通过这样练习,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条件与问题,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二、“我就是题中人”,进入题目角色。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十分重要。我在指导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时,提出“你就是题中人”的要求,“你要去解决题目中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小东家的鱼缸里有6条鱼,再放进几条鱼后就是18条?”学生在讲述他的思维过程时说:我把这个鱼缸想成是我家的,原来鱼缸里有6条鱼,又放进几条,现在鱼缸里就有18条了。这18条鱼里有原来的6条,把这部分去掉,不就是新放进去的鱼的条数了吗?所以我用减法计算,18-6=12(条)。

三、巧用学具操作,独立理解题意。

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我要求学生先学会巧用学具操作,然后再进一步提出抽象化的要求——画示意图,提高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的能力。例如,第三册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支圆珠笔2角钱,买4支圆珠笔的钱可以买1支钢笔,1支钢笔多少钱?”学生通过运用学具操作后,在讲题时说:“我用1个圆片表示1支圆珠笔的2角钱,买4支圆珠笔,我就用4个圆片来表示。求1支钢笔的钱,只要求出4支圆珠笔的钱就可以了。”这样做,充分利用了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特点,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而全面地展现在儿童节面前,从而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容易为儿童所理解,逐步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第二篇:1以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多年来,应用题教学一直是以低效率方式运作着,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学生一提起应用题就头痛,老师们也认为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难点。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小学生错题的原因不难发现,没有正确领会应用题的题意是学生做错题的主要原因。我在教学中尝试了用以下几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1、指导学生“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应用题中稍有抽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因此,通过要求学生多读来帮助他们“悟”出题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第一遍读通题意,第二遍带着问题读,第三遍带着思考读。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圈出关键词。

2、让学生叙述题意

叙述题意,就是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变成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学生在叙述题意时,可以把题目中抽象的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把繁琐、冗长、情节性的描述进行简化,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叙述。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叙述时也可把反叙条件有应用题转化为顺序条件的题目。学生复述题意的过程,也就可以了解他们理解到题意没有。这样教学,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3、图示法

“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基于这一认识,应用题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小学生擅长于直观形象思维,针对这一特点,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帮助理解题意。当然画图不仅只画线段图,只要能帮助理解题意画什么样的图都可以。图例的运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维,其目的在于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既培养了小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良好的作图习惯,又能更直观地显示出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思维。通过画图和观察,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明白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理解应用题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实践出真知,还是让学生多多参与练习。

第三篇:巧用日常生活歪理,理解氧化还原真理论文

摘要:氧化还原反应对于高中学生,特别是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难理解的一块内容。若教师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许多“歪理”加以类比,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歪理;理解;有效性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整个中学化学建构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课标要求高中学生不仅要学好“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要掌握与“氧化还原反应”直接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电化学和有机化学等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总是因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迁移点过多,不容易理解,导致学过的知识容易忘记、容易搞错。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学并且贯穿于高中化学始终,致使部分同学从此认为化学难学而失去学习兴趣,后果可想而知。

笔者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尝试了许多通俗易懂的类比“歪理”,虽然有些题材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它能将抽象化的知识变成“有形”的物化的东西,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思维,产生感性认知。在实际教学中它不仅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氧化反应的,必然发生还原反应。仔细观察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其元素化合价必然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标示元素化合价的方法判断某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化合价有升高必然有降低,从微观角度说电子有得必有失,就如回首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得到,也不可能一直失去。然而遇到化合价比较复杂的物质,不少同学就感到无从着手。

如:HNCO(异氰酸)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少同学知道在化合物中H为+1价,O为-2价,那N和C呢?显然根据总化合价为0,那N和C总和为+1价,C和N都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N的核电荷数为7,C的核电荷数为6,显然N核带的正电多,吸引电子能力强,显负价。则N为-3价,C为+4价。有得必有失和吸引能力强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理论知识。

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笔者首先作了如下总体概括:事实上,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基本上是氧化性相对较强的物质与还原性相对较强的物质反应生成还原性较弱的物质与氧化性较弱的物质。

如:Cl2+2Fe2+=2Fe3++2Cl-,反应物之间由于“性格”差异过大,不能和谐相处,导致在一起只能相互“打架”,最终变成互相和睦相处的物质,同学想想确实蛮有意思和道理的。在上面的方程式通过引导发现Cl2有能力将Fe2+变成Fe3+,失电子能力Cl2> Fe3+,即氧化性Cl2> Fe3+,此时教师马上推出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并且两者是充要关系。同时提出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它就越有能力将还原性物质氧化到高价,如Fe分别与S、Cl2、O2反应,得到FeS、FeCl3、Fe3O4,我们可以生成物中铁的化合价分别为+2价、+3价和+8/3价,得到氧化性Cl2> O2>S,根据实际例子,同学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自然很快就理解了,并且打开了广泛的思维空间。

然而有同学思考后发现方程Cl2+2NaOH=NaCl+ NaClO+H2O不是这么一回事?笔者在肯定了这名同学后,强调指出这是一类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它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同,本来Cl2是稳定存在的,由于NaOH的到来而引发内讧,使Cl2中一个氯原子化合价升高,一个化合价降低,当然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在这样的方程式中就不成立了。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化学中的特殊情况,学生的内心疑惑得到了解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另一个难点是电子转移问题,有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搞错。例如:说出反应KClO3+6HCl=KCl+3Cl2↑+3H2O的电子转移个数。

对于高一初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同学来说,很容易认为Cl2只是氧化产物,而把KCl看成还原产物,根据电子转移守恒,顺理成章地就得出了转移电子为6e-,然而标准答案却是5e-,这让我们的高一同学很困惑。此时教师可能会及时抛出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转化规律中的“只靠近,不相交”规律,学生只是很机械的记忆,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

在做课后类似的练习中,还是有不少同学出错,说明他们还是心存疑惑,甚至一知半解。若那时教师能够用“歪理”加以理解,如:由于KClO3 中Cl的化合价高,将其比为一杯热水,而HCl中Cl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将其比为一杯冷水。将两者混合,在能量是守恒的前提下,如果Cl2只是氧化产物,而KCl是还原产物,相当于原来的冷水温度升高了,但热水部分变成了与原来冷水一样冷的冷水,这样可能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同学们根据生活实际容易知道其结果:要么是由于混合不充分,热水部分还是比冷水热;要么是最终一样热,即相当于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都是Cl2。这样无形中“解释”了同学心中的疑惑,自然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在判断转移电子多少的时候,有时不少同学还会犯低级错误,如:2Na2O2+2H2O=4NaOH+O2↑ 许多同学知道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但是算出的电子转移个数还是4e-,而不是2e-。这是为什么呢?结果他是这样算的:因为氧化剂得到2e-,还原剂失去2e-,那最终两者不是相差4e-了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给他讲了小学一年级分苹果的数学题。在六一儿童节,小明分到8个苹果,小红分到4个苹果,小明给小红多少个两人一样多?那同学笑了,这太简单了,当然是2个。笔者适时提出:小明少了2个,小红多了2个,转移了多少个?那名同学如梦初醒,暗笑自己居然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并且从根本上理解了电子转移守恒和电子转移数目了。一个容易犯的错误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了。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学生经常会碰到一个氧化剂氧化多个还原剂的情况。如:写出往含有nmolFeBr2溶液中,通入nmolCl2的离子方程式。不少学生拿到这道题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手,有些甚至直接写了2Br-+Cl2=Br2+ 2Cl-。究其原因:学生知道Fe2+和Br-都能与Cl2反应,但不清楚该如何反应。事实上这里首先要使学生清楚氧化性Cl2>Br2>Fe3+,根据强弱原理还原性Fe2+> Br-。即反应体系中只有一个氧化剂,而还原剂有两个,显然这两个就得“竞争上岗”,谁有能力谁先上,只有当能力强的“没有了”,能力弱的才能接上。很显然,那是还原性强的Fe2+先反应,只有当Fe2+反应完了,Br-才能有机会反应。

这样同学从根本上理解了反应的进程,后面根据量的关系写离子方程式自然水到渠成了。同时“竞争上岗”在电化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用惰性电极电解CuSO4和NaCl的混合溶液,明显溶液中阳离子有Cu2+、H+、Na+,阴离子有SO42-、Cl-、OH-。阳离子向阴极移动并在阴极放电,阴离子向阳极移动并在阳极放电,根据放电顺序必定是Cu2+和Cl-先分别在阴极和阳极放电,若其中某一种离子没有了,才考虑同一电性的其他离子。如Cl-没有了,才能考虑后面的OH-。Cu2+没有了,才能考虑后面的H+,最后考虑Na+。这样有“竞争上岗”的大前提在,学生分析如何电解就容易多了。

教有教法,教无定法。课程在不断的改革,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学得更加轻松,只要学生学得有感觉了,教学有效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参考文献:

[1]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陆军.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思考和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3]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四篇: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题意

作文的前提把握题意,重点是确定立意。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首先要把题目和要求看清楚,找准“文眼”。从题目入手,明确其所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以此来确定文中用什么方式来配合。审清题意了,大方向也就确定了。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它的优势是给了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因此要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破除脑子中已有的固定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来吸引人,鼓励学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对写作教学中选材和谋篇的探索

一般作文来说,教学中对选材与谋篇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选好材、用好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关键。

首先选材要熟。选材时要有自知之明,避开自己陌生的材料,选取自己熟悉的、亲耳所闻的,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这样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其次选材要新。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最后选材要精。根据立意精心选取精当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才有代表性,更有说服力,更有表现力,更有感染力,更有震撼力。

第五篇:巧用时间数轴_理解英语时态

巧用时间数轴 理解英语时态

内容提要

英语时态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学生视之为学好英语的基石和堡垒,因而十分重视时态的教与学;同时,各种语法参考书也不惜占用大量的篇幅来详细讲解英语语法。然而,比较机械地讲解、记忆和运用语法实在是事倍功半、枯燥繁琐。为此,笔者结合在实际教学和平时辅导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总结出了这种方法——时间数轴法:它是借用学生所熟悉的数学数轴图,将各种时态所体现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形象化地描在时间轴上,将时间轴分为三个区分点:过去(Past)、现在(Now)和 将来(Future),而“Past”又可以细分为“Ago”(相对于“Now”的过去时间)和“Before”(相对于“Ago”的过去时间,即过去的过去)两个小的时间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有一个很形象、很直观的把握和了解。只要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时态——一般现在时,我相信他们就可以借用时间轴来推测、理解和掌握其他的几种时态,这其中涉及到平移问题、实线与虚线问题、直线与弧线问题。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一种很形象的数学图形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比较、理解各种不同时态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记忆、学习和运用时态,而对于时态的基本构成和具体用法,还需学生自己去认真记忆和实践。

问题的提出

英语时态一直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总有一些学生难以理解各种时态的含义及用法,学起来困惑不已,做起题来张冠李戴!学生着急,老师茫然!因此,时态这一重要语法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运用。笔者针对在实际教学和平时辅导中的体会和感受,总结出了一种不知能否称作方法的方法——时间数轴法,用来讲解英语时态,帮助学生用一种很形象的数学图形方法来理解英语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他们有所收获。

几个基本概念

时态(Tense)

我们知道,英语动词时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是用来体现、描述动作发生时间的动词形式,。英语动词中有两“时”(Tense)、两“体”(Aspect)、两“态”(Voice)之说;两“时”即是指现在时(Present Tense)和过去时(Past Tense)。据此我们可以将英语语法中的八种基本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现在)将来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和过去完成时分为两大类: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每一类各包括四种具体的时态。

现在时态: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

过去时态: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

时间轴(Time Axis)

根据不同时态所体现的时间特点,我们可以借助数学中的数轴将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形象化到一条特殊的数轴上,可以称它为:时间轴。就像数轴描点一样,我们也可以将时间轴分为三个区分点:过去(Past)、现在(Now)和 将来(Future),而“Past”又可以细分为“Ago”(相对于“Now”的过去时间)和“Before”(相对于“Ago”的过去时间,即过去的过去)两个小的时间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各种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有了很形象、很直观的把握和了解,如下图所示:

图1的时间轴很形象地表示出四个不同的时间区分点,正好与各种不同时态所体现的时间相对应,而且每一种时态都可以用上述时间轴来描述或表示。现试举几例:

实例讲解

我们先看四种现在时态:

例一: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我们知道,一般现在时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用法:

1)表示现在经常性的动作;

2)表示现在的情况或状态;

3)表示不受时限的客观事实或真理(实际上这些客观真理或事实都是人们以“现在”(Now)的观点或标准来做出评判的,它们仍然是人们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所理解、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这三种用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时间不涉及到过去(Past)和将来(Future),动作也不与进行体(Progressive Aspect)或完成体(Perfective Aspect)相关,只表示

在(Now)。那么在时间轴上如何理解它们?见下图:

从图2可以看出一般现在时是以“现在”(Now)的时间为基点的,我们用双线实心箭头表

示一般现在时的动作特点:习惯性、现实性、客观性。

e.g.1)He often plays football on weekends.2)I am a teacher and he is a student.3)The earth is bigger than the moon.例二: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

下面我们再看一般将来时:它表示将要或计划要发生的事,它的基点时间也是“现在”(时间轴上的“Now”点),但它的动作实际发生的时间应该是“将来”(时间轴上的“Future”点)。由于它的动作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没有发生,在时间轴上我们就用虚线箭头来表示,如图:

e.g.1.He will go to Beijing next week.2.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when I grow up).例三:现在进行时(Present Progressive Aspect)

现在进行时更好理解:它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现阶段一直持续的状态。现在进行时的基点时间仍为“现在”(now),但它与一般现在时的动作不同:它的动作特点是进行性或持续性,我们用稍长的单实线表示:

eg.1.I am writing a composition.2.My brother is playing soccer.例四:现在完成时(Present Perfective Aspect)

最后,我们来看现在完成时,一般来说它有三种用法:

1)表示一个已经发生但对现在情况有影响的动作:

e.g.: He has gone to town.(说明他现在不在这儿。)

2)表示从过去某时(ago)到现在(now)这段时间发生的事;

e.g.: We have learned 800 words this term.3)表示一个由过去某时(ago)持续到现在(now)的动作状态。

e.g.I have lived here for four years.无论哪种用法,其基点时间都是“现在”(now),而且动作特点为阶段性、持续性。在时间轴上我们用实弧线箭头表示,而且该弧线有起点(ago)和终点(now),可以理解为它是一条表示时间的实线段。如图:

同时,用实线段表示完成时,更有利于理解:为什么在表示某一动作的持续性时,我们不用非延续性动词(即短暂性动词),而用相应的延续性动词?因为完成体的动作特点为阶段性、持续性,它所体现的时间只能用段时间(从Ago到Now)来表示,而不能用点时间(Ago或Now)来表示。

如:come/go—be, borrow/lend—keep等。e.g.1)Tom has come here for three days.应改为:

Tom has been here for three days.2)I have borrowed the book for three months.应改为:

I have kept the book for three months.以上四种基本的现在时态,为了便于从总体上来比较、理解这四种现在时态,我们把这四种时态所在的时间轴放在一起,如下图:

综合上述四条时间轴,不难看出这四种时态的共同点:现在时态的基点时间都是“现在”(Now),它们的动作都与现在时间有关,这一点刚好与前面所提到过的“两时”中的“现在时”相吻合。

过去时态(Past Tense)

掌握好上述四种现在时态以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另外四种过去时态(Past Tense)。

事实上,每一种过去时态都与一种现在时态相对应,只是他们的基点时间不同,动作所发生的时间也不同,然而每一种过去时态和与之相对应的现在时态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事实上,我们只需将现在时态中每一种时态的基点时间“现在”(Now)改为相应的“过去”时间(Ago),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过去时态:

① 一般现在时 → 一般过去时

② 现在进行时 → 过去进行时

③ 一般(现在)将来时 → 过去将来时

④ 现在完成时 → 过去完成时

如果我们用时间轴来表示这一关系,则更容易理解:在时间轴上,我们只需借用数学中的平移方法,将四种现在时态的箭头图标分别向左平移一个单位时间,即由“现在”(Now)基点平移到“过去”(Ago)基点,其它的图标位置都不变,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以过去时间(Ago)为基点时间的过去时态,具体图形变化如下:

上述时间的平移实际上就是把现在的时间改为过去的时间,这一平移过程为我们理解、记忆各种时态的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帮助:由于现在时态的动作的基点时间是“现在”(Now),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现在时态构成中的第一动词用动词的原形,即:V-原,(当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第一动词用相应的单数形式,即:V-s);同样,由于过去时态的动作的基点时间是“过去”(Ago),所以过去时态的构成中第一动词应该用动词的过去式,即:V-ed。

简而言之,我们只需将现在时态中第一动词由原形改为相应的过去式,就得到了过去时态的构成!(详见下表)

如此一来,我们只要熟练掌握了四种现在时态的用法和构成,那么其余四种过去时态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只需将现在时态中的第一动词改为相应的过去式即可。

下面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e.g.1.Tom _________(clean)his room at the time yesterday <1>

分析:我们先看看一个与此句相似的更简单的句子:

Tom __________(clean)his room now.<2 >

对于句<2>,我们很容易理解,从now便可知道该句是现在进行时,所以横线处应该填:is cleaning。然后再比较句<1>和句<2>,句<1>中有at the time yesterday,从at the time 可以知道句<1>是进行体;而从yesterday则可以推出句<1>是过去时态;再根据时间轴,我们只需将句<2>中的第一动词“is”改为相应的过去式“was”,就得到了句<1>的正确答案:was cleaning.eg.2.I ______(have)never been to Shanghai by now.<1>

I _______(have)never been to Shanghai by the end of 2001.<2>

分析:句<1>和句<2>结构很相似,只是具体动作所体现的时间不同:by now和by the end of 2001,句<1>中by now很容易理解,为现在完成时,所以用动词(have)的原形have。句<2>中2001是表示“过去”(ago)的一个时间,而by the end of 2001则是表示截止到2001年底之前的一段时间,即“过去”(Ago)的“过去”(Before),所以它应该是过去时态,根据上述时间轴的特点,我们只需将句<1>中的第一动词(have)改为过去式had.即可。

后记

总之,虽然这种时间数轴法算不上非常科学的方法,但笔者认为,它能使我们比较容易、正确地理解、记忆、掌握英语时态这一枯燥的语法现象,而且看上去非常地直观、形象、简单,况且,现在中学外语教学强调“弱化”语法,尽量少讲、精讲语法,而利用上述时间数轴法来理解或讲解英语时态这一重要语法点,我们便可以更简单、更形象地理解、记忆各种时态的用法及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轻松地学好语法,而不是枯燥地去背那些条条框框,这一点正好体现了现在外语语法教学的宗旨!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这种方法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学辅导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感受与体会,并查阅了相关的语法书籍和参考资料,才落笔成文的。而且,在实际的教学与辅导中,它也得到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肯定与认可!

当然,这种方法还不成熟的地方,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以便能让更多的学生去接受它,掌握它,从而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帮助!

下载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用表象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论文(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班主任论文:巧用连坐法

    巧用“连坐法”,民主管理班集体 ——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欧阳修中学 曾玺 如果说班主任的思想观念是火,那么学生的思想情感是薪,是让薪熊熊燃烧,还是让薪烟雾弥漫,巧用火点薪是关键......

    巧用班规管理学生

    巧用班规管理学生 数学二组李秀莲 在今年的四月份,学校要求各班把教室前边的“课堂常规”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换掉,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展板,并要求要与后面的大展板一致,形......

    帮助学生就业

    学 生 就 业 帮 扶为让学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宿州学院体育系毕业生就业指导小组决定利用手机短信在内的多种信息传送渠道,及时向学生发布招聘信息,确保全系107名09界应届毕业生......

    帮助学生养成

    养成教育案例 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自律"的好习惯 阳城二中田拴龙近几年来,随着我们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班级轨制扩大,学生增多,“问题学生”也相对增多,“问题学生”让很多老师......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表象 ——以《周长》教学为例南苑中心小学 俞娟芬 《周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1页的教学内容。主要知识内......

    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共5篇)

    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崇文街校区 马芳 一、课题研究背景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

    浅谈巧用多种媒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论文

    在多种媒体广泛进入课堂教学后,先进的技术、资源、方法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结构、师生的课堂行走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想象和联想力丰富,多......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 大多数元代青花瓷所使用的瓷土中都含有较高的铁元素,铁元素在高温烧造的过程中,受窑温气氛影响出现了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坯胎中的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