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中的13个“雷区”
家庭教育中的13个“雷区”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指路灯,而家庭教育中的13个“不要”,你真的知道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中的13个“雷区”,希望有所帮助!
1.不要说孩子笨
有时在我们着急上火的时候,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有伤孩子自尊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给孩子心理蒙上阴影。
如果这句话成了家长的口头禅,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自信、呆头呆脑的笨孩子可能真的会诞生。
2.不要恐吓孩子
有时,对调皮、贪玩或屡教不改的孩子,我们也许会说:“再不听话,就让大灰狼来吃你。”或者说:“老妖精来了,还不快跑?”每当这些恐吓孩子的话语讲出来的时候,确实能起短暂的效果。
但是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也是巨大的,有些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一些孩子怕生人、怕黑、怕独处很可能就是由于小时候家长的恐吓教育造成的。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家庭,夫妇双方有矛盾,为了扩大势力,都想拉拢孩子,想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而手段多数是贿赂。
也有一些家庭,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或者实现别的什么目标,就采取许诺、贿赂的办法。比如“你如果做得怎样,我就给你什么奖励”,以此刺激作为动力。
但这的确不是个好办法。
前一种贿赂会把孩子搅进父母的是非之中,也往往造成孩子是非观念的混乱,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而后一种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他学习不是为提高自己,而是为了物质奖励。当他不需要这些奖励的时候,他的动力也就没有了。
4.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是很多家长所犯的通病。
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独立。因而对孩子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掠夺式保护。但这样过度保护,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
因为当父母过分保护孩子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长此下去,就会塑造出一个没有生活独立能力,凡事依赖父母、缩手缩脚的孩子。
所以,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5.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唠叨是80%以上家长的通病,也是几乎100%孩子反感的父母的.缺点。
父母之所以唠叨,是觉得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不合自己的要求,但又怕孩子不注意、不改正,因而时时提醒、事事提醒,这样就形成了唠叨的习惯。
而孩子呢又恰好反感父母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有些话说一遍已经够了,没有必要不停唠叨。
过分唠叨,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甚至产生很强的逆反心理,专门和父母对着干,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糕。
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做父母的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唠叨。
6.不要强迫孩子盲目服从
强迫孩子盲目服从也是许多家长常犯的错误。其根源还是我们灵魂深处家长专制的封建思想在作怪。
我们往往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却做出了不尊重孩子、违背孩子意愿,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
我们常常强迫孩子停下他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一些孩子痛苦但家长认为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有的只是盲目服从。
长此下去,不但扼杀了孩子的个性,也剥夺了他分析、思考、判断、选择的能力。就这样一个满身耳朵,却没有脑袋的孩子产生了。这样的结果,也绝对不是我们家长所想要的。
有时候,如果你想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要他做什么。同时,也要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抱怨的自由。
7.不要掩盖孩子的错误,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犯错误是孩子的共性和权利,孩子在不断地犯错误,然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而成长、成熟。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家长就必须及时提醒、纠正。但是,往往有一些家长,总认为孩子还小,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采取掩饰、纵容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我觉得作为父母,适当地宽容孩子的缺点、错误是可以也是必需的。
但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潜在能力的发展,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8.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是部分家长常犯的错误之一。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随意性很强,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或者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孩子同样的行为,有时遭到处罚,有时得到表扬,有时则任由他去。
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长此以往,不但使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丧失,而且会使孩子养成没有是非标准、凡事可以随自己情绪而改变的无赖习气。
9.不要对孩子滥用奖励
滥用奖励也是一些家长常犯的毛病。大人们常说:“如果你做到什么,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如果你考试达到多少分,我就奖励你什么东西”这样拿奖励来纠正孩子的错误,或者拿奖励激励孩子进步的方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贿赂,是非常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培养了孩子懒惰和不正确的价值观。
我曾看过一幅漫画:一个孩子拿着100分的试卷,爸爸奖励了他100元钱。第二次,孩子拿着90分的试卷,妈妈奖励了他90元钱。第三次孩子拿着88分的试卷,奶奶奖励了他88元钱;第四次,孩子拿着50分的试卷,向爷爷要50元钱的奖励,却遭到了全家人的责骂。这幅漫画很好地讽刺了乱用奖励的恶果。
我觉得,我们在要求孩子做什么事的时候,应该有个标准。做好了表扬,做不好批评。
有时候也可以象征性地来一点小小的物质刺激,但不能滥用,更不能拿奖励作为纠正孩子错误的方法。比如学习就是孩子的职责,考好了应该表扬、肯定,但以考多少分为依据奖励多少钱的做法,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切记:不能滥用奖励。
10.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
有些家庭,家庭关系不和谐,夫妻之间常常吵闹。修养好的,还能顾及孩子,尽量避开孩子。
修养差的,则根本无所顾忌,甚至专挑孩子在的时候吵闹。这样吵闹的结果,既破坏了家庭欢乐、和谐的氛围,又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心理发育,还会让孩子看不起父母。
也有一些家庭,父母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致而公开争吵,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听谁的好。最后往往都是按一方的意见行事,长此下去,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使得让步的一方在孩子眼中的地位下降。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保持一致。如果真有非常大的分歧,也要避开孩子进行讨论。不要让孩子感到只有一个人说了算,以免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不起作用。
11.不要将孩子的缺点揪住不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将孩子的缺点、过错揪住不放。
可能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恰恰是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的认同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时也可能激起孩子的反感,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比如一个胆小、见了生人不爱说话的孩子,家长不是表扬他的大方、勇敢,而是一遇到生人就说:“我这孩子胆小,不爱说话。”家长已经给孩子下结论了,还怎么让孩子开口说话?
还有就是,有的家长不停地说自己的孩子贪玩、调皮、不爱学习。时间一长,孩子真的不爱学习了。为什么呀?因为你已经给孩子贴上不爱学习的标签了。
在我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和不足,如果你能不断地发现并表扬他的优点,有意淡化他的不足,时间一长,他的优点会更加突出,不足反而渐渐地消失了。
同理,我们进行家庭教育也一样,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有意淡化不足,这样也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此,我要送大家一句话:“对于孩子,优点说了不得了,缺点不说渐渐少。”不信你可以试试。
12.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基本特征,既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又是孩子创新思维的精神源泉。
对于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他们这也好奇、那也新鲜,因此他们常常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稀奇古怪的想法和不合常理的举动。
对这些可贵的表现,有的家长能因势利导,从而培养了孩子爱发问、爱思考、爱探索的好习惯,进而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但也有部分家长,他们很烦孩子的问题,很怕孩子的提问,对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往往报以冷漠的拒绝或无情的打击。
他们常常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多话这么多问题,少问些问题好不好?”或者说“你问的问题多傻”“你的想法多可笑”“快别这样,人家知道会笑你的”。
就这样,一个对外部世界充满渴望、充满好奇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求进步、循规蹈矩、缺乏热情、缺乏创新精神、平静而平庸的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好奇心的丧失。
所以我们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千万千万!
13.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
对孩子报有希望,是每一个家庭,也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共同情怀,也是我们花大力气进行教育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当脱离了孩子自身实际能力阈限的时候,期望就会变成束缚、变成压力、甚至是灾难。
我们常常看到、听到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太严而使孩子产生精神障碍或是自杀的悲剧。我们自己也常常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辛苦,自己也辛苦;在达不到目标时,孩子痛苦,自己也失望。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次次考试都得第一,各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最好是满分。我们常常要求孩子这也优秀、那也出色,但仔细想想,一个孩子能够承载那么多的期望吗?
再说了,大家都想当第一,那么谁当第二?毕竟第一只有一个,更何况孩子得不得第一、考不考得出好成绩,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外,还有学校、家庭氛围、老师水平以及家长的遗传基因等因素。
我们怎能不顾实际而一再要求孩子呢?所以我们应当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适当希望是可以并且是必须的,但希望太高反而适得其反。大家一定要记住:“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俗语。
第二篇:家庭教育中该谁说了算?(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夫妻间争吵的一个主要“议题”,也是家庭“权力斗争”的一个诱因。因为父母都爱孩子,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果观点出现分歧,就可能会理直气壮地推行自己的教育主张。即使是温柔的母亲,也会毫不相让。“凭什么你说了算!”,恐怕是每个人会萦绕于心头的气愤。
那么,家庭教育中到底应该谁说了算?是爸爸,还是妈妈?是高学历的,还是相对不高的?是官大的,还是平民百姓?是有经济实力的,还是实力平平的?是管得多的,还是管得少的?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能晒一下我的选择:让孩子说了算。
在我们家其实主要是按照我倡导的思想来教育孩子的(当然我们的思想基本一致),这貌似是我说了算。但是我一般都是尊重孩子意愿,或者直接让她来决定的,所以实际上大部分事情是孩子说了算。即使是我想推行我的想法,我也是跟她“请示汇报”,和她商量,或者和她谈判,总之征得了她的同意才去做。为什么让孩子说了算?
1、孩子最了解自己的想法、情况,所以其实她是最有发言权的。
2、孩子自然有上进心,希望把事情做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此驱动力,我们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从孩子们身上看到的向上的力量是那么蓬勃,所以大人只要不去扼杀就好了)
3、我经常和孩子商量,她也会“学会”和我商量。我是讲理的,孩子也学会了讲理(大人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孩子)。所以不必担心她会一意孤行。
4、孩子总是要靠自己的,我们不能时刻呵护着她啊,不如早早放手。
第三篇: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中的心得体会
合肥市绿怡小学 三年(2)班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宝贝丫头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回想这些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感触很多,一言难尽,真可谓是酸甜苦辣,一样也不少。我们家孩子都是我和爱人自己一手带大,从两个月开始就一直跟着我们俩个,个中滋味可能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和理解。几年来,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平日里可谓是煞费苦心,很多时候,面临很多问题,常常感到很困惑、很棘手,有时甚至彻夜难眠。现在孩子长大了,虽不算很优秀,但是在我看来,还是非常满意的。至于谈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觉得自家的教育也不是很成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高见,只能说是随便聊聊自己平时的一些肤浅认识和做法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而已。
第一点:孩子要自己带。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宝贝,平日里可能一家人,甚至几代人都是以他们为中心,围着她们转,他们个个养尊处优,俨然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正因为这样,很多家长和老师可能经常会说现在的孩子很调皮,很难教。平时教育他们,话说轻了,无济于事;说重了,孩子又无法接受,甚至于会跟你对着干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可谓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实际上我觉得与家庭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无论脾气还是性格,都好像是一张白纸,由着父母长辈去填去画,长辈们有着怎样的做法,往往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因此在我看来,一个孩子性格的好与坏,与家长是有很大关系的。小孩子如果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我国现有的传统背景下,由于隔代的关系,老人一般都比较溺爱小孩,处处让着小孩,护着小孩,无论什么事情,往往不辨是非,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对的还是错的,他们一般都会包庇甚至是纵容他们,自己哪怕受再多委屈也心甘情愿,一切都以小孩为中心。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是极为不利的。这种小孩长大后做人做事往往会相对比较自私、有些甚至比较骄横,他们只会想到自己,一切以自己为中心,只会从自身利益和爱好出发(当然好的孩子也有不少)。当她们走出家庭,进入一个集体,(比如说在学校)很明显这是行不通的。经过多次观察,我发现我家孩子如果呆在爷爷奶奶家里一段时间的话,回来习惯就会相对较差一点,做事情也会懒散一些。(比方说不愿意做作业,吃饭拖拖拉拉等小问题)如果自己带在身边,发现问题由于可以及时加以更正,并给予正确引导,以上情况就不会有或者很少发生。所以我觉得孩子还是自己带的好,尽管再苦再累,与小孩子的一生比较起来,我认为这种付出是非常值得的。
第二点:教育孩子要有原则。作为小孩,她们是不懂事的,很多时候,有很多事情,她们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或者不对,她们可能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当然她们本是无心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什么问题,我觉得作为家长的我们,对于她们的教育必须要有原则,千万不能像是和稀泥一样的去处理问题,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让孩子从小就要知道,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有原则的。比如我家小孩,平时在家里,有什么做得不好的话,我们可是绝对不会由着她的,往往会比较严肃的批评他,过后再耐心地给他讲解其中的道理,她便能接受,并且也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以后自然也就少发生这些情况了。第三点:要尊重孩子,放下架子,真正与孩子交朋友,多与孩子沟通。作为家长,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学会放下做家长的架子,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家长,高高在上,这样孩子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想说的话,就不愿意与我们说,我们就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自然也就不大好做孩子的工作了。相反地,如果我们经常与孩子沟通,让其觉得爸爸妈妈是他的朋友一样,他有什么想法,都会及时告诉我们,我们就能够地及时了解他的心理活动,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自然就简单多了。
第四点:以鼓励和正面教育为主。日常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我们主要以鼓励为主,进行正面教育。比如说:发现孩子学习有进步或者是在学校表现比较好时,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机会,我们一定会加以表扬;而当孩子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烦心事时,我们则是尽可能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在我们眼中,她是最棒的,只要她肯努力的话,她一定能做的很好。尽力给她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环境。记得有一次考试语文只考了85分,她也知道这次稍微考差了一点,但心里还觉得不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也倒什么无所谓。这种想法我心里有点生气,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她:85并不是很好,但是在我眼中已经很不错了,我感到非常满意,说你很聪明,只要你努力的话,下次一定还会考得更好的,我并不看重分数的多少,我只要看到她真的很认真,很努力地去学习就好了,丫头听后非常开心,后来的学习也确实没有辜负我对他的期望,成绩也一直还可以(在我看来而已)。
第五点:我们与孩子都要学会感恩。作为家长,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绿小的老师对她无微不至的关怀,感谢各位老师对她的教育与培养;其次我也要感谢我家宝贝几年来给我们一家人带来的无穷快乐,让我们感觉生活很有希望,在她上学几年来,他一直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努力而又认真地学习,在学校能够与同学友好相处,尊敬老师,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额外的麻烦,所以发自内心的说,我很爱她,也非常感谢他给予我们的一切。对于孩子,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我经常告诉她,她的老师都很棒,不但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责任心都非常强。她们工作非常认真,非常辛苦,为了他们这些小孩子,老师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劳动。教会她平时在学校里,一定要尊重老师,要懂得感恩,要知道感谢老师对她的栽培,教会她从小就要懂得感恩。
第四篇:看电视中的家庭教育
看电视中的家庭教育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是这“教育”两字在当时还是一个有着不确定含义的词。而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已经很明确的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来对这个教学现象做了阐释。从社会角度来说,广义的,我们都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的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自然家庭教育也被包含在里面。
家庭教育思想在我们这个重视家庭观念的民族中显得尤为根深蒂固。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的《姬旦家训》。这是最早的长老训教,就是富有经验的长者对晚辈所进行的有关生产方式、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训导。到了春秋战国,伴随着家庭教育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更多脍炙人口的家庭故事。比如首创私学、以诗礼传家的圣人孔子的《庭训》;清廉正直、世称贤相孙叔敖的《临终戒子》遗文;世称贤母敬姜的家训;素有母仪风范的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的母训,以及《韩非子》中所记述的《曾子杀彘》的家教故事,都充分地显示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良好效果和成就。
而如今在家庭教育依旧得到重视的今天,这个家庭教育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走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家长们遇到的各种教育问题和施教方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绝不是古人所能够预料到的,有些教育问题甚至有时也不为我们现代家长所能掌控。譬如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
一、现象和利弊分析
“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看电视?”这是许多家长都在抱怨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几乎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其实,我们都知道电视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是知识的源泉。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国家和世界大事。即便是学龄前儿童,有些节目他们未必能全部看懂内容,但是由于画面不停地变换,也能很深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正是有这样的吸引力,电视就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一)危害
目前电视中有一些节目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有些节目和电视剧存在某些不良内容,如仇杀、自杀、失恋、暴力、盗窃等。成人看了,只觉得滑稽好笑而已。但是孩子看了,却觉得恐怖、残忍,使其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手捂双眼不敢看下去,甚至哭叫;有的心里恐惧,但不说出来;有的喜欢联想自己,使自己进入幻觉世界。如果父母不加以警惕,孩子会很容易受其影响的。
整天看电视,使孩子时时处于被动地接受的状态,会使孩子感到疲劳。这不仅是视力疲劳,大脑也会疲劳。电视屏幕以高速度给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们的小脑袋被大量输入的信息占据,有益的信息就会遭到疲劳的大脑排挤,孩子变得被动和缺乏想象力。上学的孩子看电视入了迷,就难以体会到读、写、做等有益活动的乐趣,影响孩子的学业。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太多,会妨碍他们玩耍,对培养孩子的想象、表达、交友、手眼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十分有害的。
(二)益处
教育学家认为,电视对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记忆效果是有益的。电视的特色即动作和声音同时刺激感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还因为动作本身容易感知、记忆、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如电视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给孩子强烈的印象,看到了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地铭记在记忆中。有人说:“一张画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幅具有动感特色的电视画面,对语言发展尚不完善的幼儿来说,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电视可以让孩子放松情绪,累了看看电视并不是件坏事。它可以为孩子们的日常谈话提供话题和经验;它能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扩展孩子们的眼界;它还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看电视可以增长知识,不论是动物世界,还是有奖猜谜,知识面特别广,对孩子们都是智力的锻炼和知识的拓展。说到这,总结一下,电视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上,孩子为何常常会“过度”看电视,这就要从“过度”的原因上说起。
二、孩子过度看电视的原因
(一)自身爱好
如今这个社会,是高速运转的社会,现在的小孩接受新鲜事物较多,而且很快,书本教育较电视来说比较枯燥,电视画面变化快,新鲜事物多,吸引力大,从内心来说,孩子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更加热衷于这种成人谓之的快餐文化。
(二)家长暗示
通常孩子在电视的时候比一般时间段都来的安静,所以有的家长觉得电视节目会使孩子安静,不去乱跑,因此认为让电视来看管孩子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很多父母为了省事,减少麻烦,鼓励孩子从小看电视。不少父母在从事家务或忙于工作时,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对孩子说:“不要来打扰我,自己去看电视吧!”这类话,孩子听多了,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就会渐渐地把看电视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是每天必做的事。
(三)环境需求
环境的需求亦会驱使孩子去关注电视,在学校或户外,孩子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生活方式,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以获得归属感,而电视的节目常常会成为孩子们在这个生活方式下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在群体生活中极易得到共鸣和放大,同时以期待新的信息加入到话题中去,不自觉的促使孩子们养成回家之后收看能融入群体生活的电视节目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过度看电视的习惯
(一)创造条件,给予孩子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从家长层面来说可以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让她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名成员,通过各种其他的形式把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多参加竞选活动,演讲活动。多组织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同时也在家里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打扫卫生、收拾自己的房间、叠被子、洗袜子、负责为花草浇水等,把这些项分别配以相应的分值,一周之后根据分值的多少可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这样,孩子有事做,而且避免了单一的看电视行为,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孩子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建立起自己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出每周作息时间表,养成早睡早起、饭前洗手、爱清洁讲卫生、整理自己房间、收拾自己的书包、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给爸爸妈妈道晚安、临睡觉前读书等一些生活习惯。学习上培养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好习惯:每周在我们的参与下孩子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收看电视的计划。完成的良好并给与相应的奖励。
(三)及时沟通,减少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小时候有许多未能完成的愿望,都希望这些遗憾能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多,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觉得父母管得太严,管得太多,越不让他看电视,越是偷着看。
加强沟通,多与孩子接触,关注孩子的变化,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考虑,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其实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一起收看的同时寻找共同语言,观看电视选秀节目、才艺表演节目可以引导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热爱;看动画类电视可以让孩子将电视内容进行复述,或者由家长对电视的内容进行二次解释,陪同看电视不但能掌控孩子收看电视方向,掌握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而且还是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的绝好机会。
(四)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尤其是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习新鲜事物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言谈、举止、行为方面常常不被我们所理解。在我们的观念中,读书才是好事,其他的不用说都是不好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大染缸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把握尺度,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空间。相信孩子,放开孩子,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是我们现在的任务。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未来,是祖国的栋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出现都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所以重点不是在这些问题上,而是家庭教育的方式上,用好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增强正义感,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们心灵的侵蚀,这也是我们身为家长一直在摸索探讨的。
每一次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成长,也是家长们的成长。
第五篇: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风好。心理学家讲: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家庭环境从一出生就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品德的形成。好的环境使孩子能保证健康成长。有些孩子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如:任性、易发脾气、激动、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合群、不关心他人、妒忌心重,自我为中心,自卑、等等。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为了孩子的学习,建议大家作到:⑴少看电视,如果要看,也要调小音量。⑵不在家里打牌、搓麻将等。⑶订阅报刊杂志,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孩子阅读能力。⑷家长说话做事要守信用,不随意夸大、不信口开河。
身教远大于言传,父母有多少时间在家读书,家中有多少书,培养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样的。没有书香家庭,哪有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父母不进步,又怎么指望孩子成龙、成凤呢?学习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是共同进步,甚至是互相影响的。他们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读、亲子通信、讲述成长故事等。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一样,是没有止境的过程。父母的不断进步、不断学习,其影响是无形而深刻的。
为孩子创设祥和安宁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静心学习。当孩子做作业时,不要在他身边大声讲话、争论、看电视等。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安静地学习,在孩子做作业时从来不看电视,等孩子睡了再看,我很赞同这样的做法。只要孩子能听到电视的声音,是无法认真思考的,如果他在抄写,他能记住这几个字吗;如果他在做数学题,我想再简单的题也会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