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课标及解读
授课对象是博州实验中学高一文科7班的学生,学习态度较好,学习习惯良好,但学生在高一时学习方法都不成熟,所学知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对课本比较陌生,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结构零散,不能正确提取知识,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记忆不深,不能把知识联系起来。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并掌握他们进步的思想主张。
(2)分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对明末清初这些思想家的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所补充的材料,培养学生对其中反映的观点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4)能正确比较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培养思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电教手段和纸质学案,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学会史论结合学习历史。
(2)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整合,探究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探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形成的原因。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
主要用材料引领课堂。运用历史材料来解读和丰富教材内容,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还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史学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解读材料的能力。方法主要是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设计:儒家思想演变的线索
春秋—战国—秦朝—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那么儒学到了明清时又如何发展?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联系新知,起承上启下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本单元儒家思想纵向线索的认识。
(二)推进复习:给出两段材料
一、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日渐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步步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3.思想: 程朱理学日益僵化,思想束缚不断加深
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李贽观点:
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②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③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
三、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2、“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四、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五、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唯物思想)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思想)
3、循天下之公(批判君主专制)
思考: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有有哪些共同的观点?
设计意图:该思考题的设计是基于上面的探究,水到渠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生回答(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提倡“人民为主”。
(3)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农工商皆本。
(2)思想上: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努力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设问:明清儒学是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
设计意图:教材中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批判的史实较多,给学生的映象比较深刻。但对传统儒学的继承要联系前面本单元三课,才能做出判断,主要考查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