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改革创新 谱写时代华章——探寻学校的变革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创新 谱写时代华章
——探寻一中的变革发展之路
10余年前,受当时社会形势的影响,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了生源外流、师资流失、管理混乱、教学质量滑坡等情况。在此困境下,2007年,张玉坤同志临危受命,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带领一中人负重奋起,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积极探寻突围变革之路,从而实现了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教育教学工作从低谷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教学质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市第一方阵。
坚持以干部人事改革为先导,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领导干部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整体年龄偏大,“新鲜血液”供给不足,精通教学业务的人员不多,不能发挥领头雁作用的现状。该校把干部人事改革作为首要议题。为使改革活而不乱,他们深思熟虑,排除阻力,不徇私情,坚持以“用好的作风把作风好的人推上前台”为选人用人导向,严格按照组织原则和民主程序,分别对副校长、中层干部实行了两轮竞聘上岗,数十名年富力强、业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认可的一线教师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一中干部梯队建设已经形成,选拔机制日臻完善,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该校多次被评为全县干部作风建设先进单位。
坚持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着力提升育人质量。近年来,**一中为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突出特色办学,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2016年,该校启动了“多元办学创新思路及优才”培养计划,制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与名校对接,学习和探索名校特色办学经验。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加盟了全国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与山东大学数学院、物理学院合作,建立起了新的奥赛培训合作机制。成立了“优才办公室”,遴选出各学科专、兼职拔尖创新人才辅导员,加强对优秀学生的专职培训。在突出尖子生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规划设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收到明显成效。2019年高考,该校无论重点还是普通指标均取得较大突破,再次为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坚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关键,着力打造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借鉴名校管理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打破原有的以年级处单一横向管理为主的模式,实行分管校长、年级处、职能处室综合管理、纵横结合的网格式管理模式,达到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整体推进的效果。同时,强化以制管人,以制管事,建立了涵盖教学教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安全保障等各层面的管理制度120项,把学校工作全部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坚持以分配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动力。本着“一切向前勤倾斜,为教学一线服务,上课多少不一样,上课好孬不一样,班级管理好坏不一样”的原则,打破原有的分配体制,实行既重过程,又看结果的综合考评办法,实现了利益分配的最优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以后勤社会化改革为抓手,着力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公开竞标,引进竞争机制,盘活了食堂、印刷厂、学生宿舍、卫生室的承包经营,解决了后勤工作资金投入多、管理难度大、运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难题;通过拍卖经营权、吸收社会资金建立了综合服务区,解决了学生生活问题。对涉及敏感的工程项目、大件购置等,全部实行对外公开招标,对不能招标的项目,均由审计部门审核把关,一切工作都在阳光下操作。2010年,学校被评为全市后勤管理先进单位。2018年,学校餐厅成为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现场会观摩点。
有革新才有发展,**一中的改革为其积聚了腾飞的力量。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省级规范化学校、省教学示范校、省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市文明单位、全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全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科技大学优秀生源基地,……,这些殊荣纷至踏来,见证了该校改革的卓越成效。
第二篇:探寻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
探寻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如何通过持续的改革发展,更快地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和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的新要求,带着这些问题,银监会组织专门力量,先后深入到东中西部九个省(区),地方政府、银监局、信用社和农户、农村小企业等多个层面,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九省调研,得出一个基本认识:这几年来,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方向和路子是对的,面貌变化是大的,发展前景是好的,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当前农村信用社也确实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产权改革不彻底,管理体制不通畅,机制转换不到位,历史包袱和潜在风险比较大,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意识与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发展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和不二法宝。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靠的是改革发展;要解决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还是要靠改革发展。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着力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又如何通过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谱写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新篇章,为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九省调研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和启发——着力点之一: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
这几年来,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迈出的步子是大的,九省(区)农村信用社已基本完成由合作制向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的改制。但从实际情况看,这项工作仍然不够到位、不够彻底。股份合作制虽然比合作制有进步,但社员分散、股金不稳、所有者缺位等痼疾并没有根本解决。目前,股份制为主导的改革方向已明确,但推进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首先是认识上还不统一。一些地方政府担心股份制改革会使农村信用社偏离支农方向,思想上还有一些不必要的顾虑。二是行动上还有阻力。基层社的一些高管担心股份制改革可能损害个人利益,因此态度消极,行动迟缓。三是操作上还有难度。相当数量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还很沉重,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强,资格股短期内转化为投资股或普通股的压力不小。改到深处是产权。按照市场原则推进改革,回避不了产权问题。不触及产权的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没有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就难以巩固,公司治理、体制机制、服务创新也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为此,下一步改革必须紧紧抓住产权这个核心,继续向改革的纵深大力度推进。
坚持股份制改革方向,实际工资中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很好把握:第一个问题是坚持股份制改革方向,并不排斥农村合作制金融的发展。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权安排,合作制在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实践,事实上,国内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正在迅速发展。第二个问题是,对农村信用社实行股份制改造,既是市场本身的选择,也是多年来改革探索的结果。实践证明,以行政力量推动的合作没有生命力,长期“官办化”而偏离合作宗旨的农村信用社也不能再回到合作制的轨道上,股份制应该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的主导方向。第三个问题是,经过股份制改造的农村金融机构是可以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的。事实是,一些经过股份制改造的机构,支农力度不是减弱了而是增强了,支农服务水平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以江苏为例,近两年,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农业贷款都保持了17%以上的增长速度。因此,只要从监管政策上作出安排,在强调农村信用社经营社区性的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引导,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后信贷资金不外流、支农力度不减弱、服务方向不改变的目的就能够达到。
这次调研发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股权改造中的资格股问题。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资格股占比已经很低了,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正在尝试全部取消资格股;而东北、西北地区资格股还占绝对比重,如甘肃占比高达92%,辽宁、黑龙江占比也都在80%以上,而且还面临着三年期限届满后的退股压力。为此,要尽快明确农村信用社股权改造工作分类指导的总体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的具体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要求:符合条件的,一步到位改制为股份制机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实行股份合作制,但要以省为单位制定规划,设定过渡期,逐步压缩资格股比例,限期达标;目前确实有难度的,按合作制原则把重点放在规范上。同时,在股改过程中,注重建立健全以下三项配套机制:一是分散小股东的权益保护机制,可以借鉴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共同持股基金或持股会等形式,按照委托代理原则集合和保护分散股东意志;二是大股东和关联股
东的控制防范机制,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对大股东、关联交易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权利分配实施严格监管,防止大股东利用其地位侵害分散农户和企业股东的利益;三是股权流转交易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股权定价机制,规范股权流转交易,逐步发挥“以脚投票”约束作用。与此相配套,在制度安排上,可以把资格股转化为长期次级债,计入附属资本,以增强农村信用社加快股权转化的压力和动力。对历年挂亏较多、盈利分红能力较低的机构,要在切实加强管理和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
着力点之二:进一步深化省联社改革
省联社的改革问题是近年来各方面关注和争议的一个焦点。调研中了解到,各方面对加快推进省联社改革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在如何推进改革特别是如何界定省联社的职能定位上存在不同看法。政府的同志认为,既然中央要求省政府承担风险责任,作为省级政府管理平台的省联社,其管理权力就不能受到过分限制和削弱;省联社的同志认为,辖内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力来自于政府授权,鉴于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和目前农村信用社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省联社的这种管理不能受到制约,一定意义上还要进一步强化;银监局的同志认为,现阶段对农村信用社加强管理是必要的,但这种管理应当是一种行业管理,而不是行政化的人财物直接控制,同时应当加强和改进对基层社的服务;基层法人社的同志认为,省联社应更多地注重服务,而不能将履职重点放到管理上,等等。应该看到,目前省联社实际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以及将行业管理实际操作为行政管理的问题,根源在于前期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在目前四部委已经联合下发个人债权收购办法,存款保险制度即将建立的大背景下,对其管理职能进行适时的研究和适当的调整是需要的。当然,由于涉及管理体制机制这样的重大问题,调整过程必然是复杂的,其推进也应该是逐步的、稳妥的。从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看,我们要更多地依靠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进采取更多措施化解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推进规范约束省联社的管理权力,推进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进而为全面理顺体制关系创造条件。
省联社的改革之路不管怎样走,都必须牢牢坚持这样三个原则:一是改革要求上,要坚持稳定县域原则。“稳定县域”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深化省联社改革必须按照中央关于“维护和保持县(市)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的精神稳妥推进,并按市场原则构建省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股权连接关系,增强基层社服务县域和“三农”的能力。现在许多省份都有搞全省统一法人的要求,对此,要全面分析,科学把握,正确引导。除服务半径小、城乡一体化程度高的省份可以尝试外,至少在现阶段,大多数省份不宜采取这种模式。当然,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对于城区机构,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可以探索机构的有效整合。二是在改革模式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差异大,省联社的改革模式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当地的积极性,鼓励大胆探索创新。只要有利于增强农村信用社“三农”服务功能,有利于化解农村信用社风险,有利于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应该说各种模式都要允许试验。三是在改革步骤上,要坚持积极稳妥原则。深化省联社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态度上要积极,措施上要周密,推进上要稳妥。改革的总体进展要与政府职能转化的进程相协调,与辖内机构“四自”能力培育相适应,与市场退出机制特别是存款保险制度建设进度相衔接,与“三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配套。当前,应以规范完善现有省联社管理体制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在东中西部各选择少量省份先行试点。着力点之三:进一步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各方面对农村信用社前期改革中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及其实施效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但同时也普遍反映,由于过去风险意识薄弱、财务管理混乱、贷款分类不科学等原因,原有的历史包袱没有得到真实反映,许多农村信用社在政策落实时吃了亏。另外,国家扶持政策的设计,方向是正确的,但力度还显不够,主要是所得税政策持续期限较短,差别准备金政策优惠幅度有限,信贷风险转移分担机制缺失。农村信用社要实现更大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深化改革,靠自身努力。但从现实情况看,还有相当部分农村信用社仍没有摆脱历史包袱的困扰,还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甚至有走下坡路、回头路的可能,如果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实现更大发展是有
困难的。这种情况在东三省尤为严重,辽宁、吉林、黑龙江监管评级在6级以下的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分别占51%、38%和37%,不良贷款率都在30%左右,化解风险、维护稳定的压力很大。不论是从巩固改革成果的角度,还是从支持“三农”发展的角度,对这些机构再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扶上马再送一程,确实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扶持政策要做到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特别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要以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和调动支农服务积极性为出发点,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切实解决“不想贷”和“不敢贷”的问题,确保农村信用社支农业务的持续发展和支农信贷投入的持续增长,更好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主力军作用。基层普遍反映,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当前最重要的是这样几个方面:
化解历史包袱。可以有两种方案选择:一是延续2003年国发15号文件精神,对按原有资金政策应支持而未支持的部分予以追加支持,主要是对隐性不良和历年挂账亏损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消化;二是集中解决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国定贫困县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问题,加大对这些地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金融支持力度。
建立正向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手段,紧紧围绕支农这一核心,切实加大政策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使支农金融服务成为一种能盈利、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促进农村信用社安于支农、乐于支农、主动支农。财政政策上,重点要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如宁夏推行了设施农业贷款补贴,浙江对禽蛋养殖等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给予贷款补贴。从实施下来的情况看,这种贴息投入不大,但效果很好,确实发挥了“小补贴撬动大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这些做法要认真总结,积极推进。考虑到财政资金安排贴息涉及利益调整,这一块资金也可以从每年的增量中安排,开始的时候补贴范围可以小一些,补贴比例可以低一些,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这样一种运作机制,之后再逐步完善。货币政策上,重点要将差别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政策用好用足。差别存款准备金要与涉农贷款挂钩,谁的涉农贷款比例高,谁的存款准备金率就低,增加的可用资金要用于“三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支农再贷款的规模要适当增加,期限要适当延长,利率要适当降低,使其真正成为补充支农资金供应便捷有效的政策渠道。税收政策上,重点要将所得税政策长期化、制度化,在中西部全免、东部减半的基础上,对东部地区的产粮大县也可以实施全免政策。营业税政策可以进一步加大力度,全额先征后返,用于弥补拨备缺口和增加附属资本。
健全风险转移分担机制。这个方面各地都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浙江开展了农房贷款抵押试点,这个省的长兴县五四村自发组建了具有担保功能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宁夏同心县农村信用社开展了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探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建立农村贷款风险的转移分担机制,可以参考借鉴城市领域的相关经验,但关键还是要紧密结合农村经济运行和农民财产结构特点来探索。现阶段,核心是要在农村土地流转抵押上寻求突破,解决其合规性问题,允许设定抵押,撬动农村信贷。同时,要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信贷风险的可控化,切实解决农村信用社“不想贷”、“不敢贷”的问题。
着力点之四:进一步激活基层的创新实践
分析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差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就是凡是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比较高的地方,都是创新工作搞得比较活跃的地方。近年来,基层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围绕提高贷款的可得性、服务的便利度和成本的最小化,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政府满意、农民高兴、自身效益提升的多赢效果。与此同时,各地的创新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浙江等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创新意愿强,创新力度大,创新实践非常活跃,在抵押担保创新、产品工具创新、服务方式创新等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尝试,较好地满足了当地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相比较而言,中西部和东北等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虽然也围绕信贷产品开展了一些创新活动,但总体上业务品种还比较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创新的空间很大,关键是要依靠基层,引导、调动和激发基层的创新积极性、内动力。要强化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重点是加快建立健全以金融机构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政策激励为支撑的农村金融创新体制和机制,鼓励和支持各地农村信用社创新适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金
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作为监管部门,一方面,要强调创新必须做到风险可控、成本可算、利润可获、信息披露到位;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创新激励,营造创新环境,支持和指导创新活动。凡是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的产品和方式,都要鼓励探索和试验;凡是有利于构建适度竞争农村金融市场的工作,都要积极支持和推动;凡是创新成效显著的机构,都要在业务准入上开绿灯,在扶持政策上多倾斜。要认真总结推广创新成果。树立和宣传创新典型,及时总结基层创新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推广那些适应性强、可复制、易推广的创新产品和手段。深入研究和借鉴国外在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建立流动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机构开展试点。
着力点之五:进一步构建多方面参与的监督机制
这些年来,农村信用社监管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分类监管和纵向进步度考核通报制度的实施,对省联社和基层法人社的触动很大,促进了守法合规意识的增强和经营稳健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农村信用社机构分散,点多面广,又各为独立法人,要按照“管法人”理念和“属地监管”原则来实施监管,目前在监管机构设置、监管人员配备和监管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有限的监管资源难以有效覆盖星罗棋布的法人机构。当前,农村信用社陈案众多、新案也不少,这种情况虽然与机构自身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有关,但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工作难以做细做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案件尽管作案手段非常简单,但如不进行认真的现场检查是很难被发现的,而仅靠现有的监管力量,要做到这一点显然是有难度的。现在来看,做好农村信用社这类机构的监管工作,必须抓住监管重点,优化监管资源,发挥多方合力。做到这一点,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发挥目前体制下省联社的稽核检查功能,加强行业自律约束。吉林、黑龙江省联社成立了专门的稽核检查大队,定期抽调各农村信用社的专业人员组织开展各种检查,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对监管工作是一个有益补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探索推广。优化监管资源,就是说监管力量和资源的摆布也要“有保有压”,进一步向县域倾斜,向高风险的农村机构倾斜。抓住监管重点,关键是要抓住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点业务,尤其是“一把手”。在现阶段,要特别注意选配好农信社的“一把手”。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一把手”能把差的农信社治理好,一个差的“一把手”能把好的农信社折腾坏。要严格把好高管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准入关,严格履职监督,严格问责制度,坚决将那些不具备合规意识、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的人员拒之门外、清出场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机构的整体风险管控能力。
此外,对于农村信用社这种经营范围局限于县域、经营规模比较小的金融机构,要特别重视督促其加强自律管理,密切关注和控制风险。在内部,要通过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建立一个股权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产生真正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在外部,要完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当前,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展了信息披露工作,但农民社员普遍反映,披露的信息内容太复杂,而想知道的东西披露得又不多,利用价值不高。农村信用社有别于城市金融机构,要针对农村实际,及时调整一些披露项目,真正使农民社员看得懂、用得上,进而更好发挥外部监督作用。
第三篇: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范文模版)
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
——东峡煤矿联合重组十年发展回眸
东峡煤矿始建于1971年10月,隶属原华亭矿务局,2002年4月入组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矿科队级建制单位28个,基层党支部16个,现有职工1336人。
联合重组十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矿井科学发展大旗,矿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矿党员干部职工,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说实话、干实事、创实效的‚三实作风‛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大公无私、坚持原则、艰苦奋斗的‚五种精神‛,把一个煤层赋存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小煤矿建设成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矿井。近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甘肃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文明煤矿‛、‚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平安矿区‛、‚平凉市平安矿区‛和华能集团‚四强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安全管理平稳发展。始终坚持以安全发展为前提,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针对矿井煤层赋存条件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政关于
1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四级安全考核体系,大力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和‚手指口述法‛,加大安全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了暗主井延伸、主扇房等工程,保证了调度系统的有效指挥。强化现场管理,大力推行‚干部走动式巡查管理法‛和‚手指口述操作法‛,重点抓好‚一通三防‛、顶板管理、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执行《东峡煤矿安全生产十三条禁令》,加大隐患排查和查处‚三违‛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每周一题、每月一考‛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500天以上。
矿井管理能力提升。围绕建设‚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矿井目标,健全和完善矿井管理制度,新建制度136项,修订制度228项,废止制度88项,形成了《东峡煤矿管理制度汇编(2011版)》。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东峡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柔性发展战略和管理创新方案,扎实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积极推行‚五型‛班组建设和班组核算等工作。2008年一举扭亏为盈,2010年利润总额突破了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1.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联合重组前的276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66亿元,年均增长32.62%。资产总额由联合重组前的58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2925万元,年均增长8.31%。职工人均年收入由联合重组
前的7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8.72万元,翻了12倍,年均增长27.76%。矿井年产量由联合重组前的49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年均增长率9.44%,完成了地面工业场地的增建及改造项目,修建了工业广场,配套完善了办公及生活设施,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科技攻关,完成了大倾角坚硬特厚易燃煤层群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2007年6月由甘肃省科技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11月矿井西翼扩大区首采52°急倾斜综采工作面掘井工作顺利贯通,2012年1月工作面安装完成并开始试生产成功,在科技创新中,多次与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攻关,累计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五小‛成果1116项。其中,‚东峡煤矿大倾角易燃特厚煤层群倾斜分层‘双大’开采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02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峡煤矿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08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聚亚胺胶脂材料在东峡煤矿围岩加固及防堵水中的应用‛、‚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技术研究‛、‚大倾角煤层小煤柱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加快推进‚四好‛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矿井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管理者。2005年,王玮同志荣获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刘斌同志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2007年,周翔同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2009年,周翔同志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称号。大力实施人才强矿战略,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推进《东峡煤矿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首席员工‛计划,努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狠抓职工行为管理,不断完善‚6S+T‛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和‚4E‛工作标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矿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全矿涌现出省级技术标兵12名,公司级岗位技术能手38名,矿级岗位技术能手156名,公司星级员工24名。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按照‚四强‛党组织的标准,全面实施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相继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创先争优‛活动,2009年10月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深圳鹏程国际认证公司审核认证;全矿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集团公司和督导组的高度评价,也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受到了中央、省市、公司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先后共接待上级部门检查指导和兄弟单位来矿考察学习人员36批次;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六好‛党支部创建、‚双培双建‛、‚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矿有6个党支部被集团公司命名为‚六好‛党支部,综采一队党支部2009年被
甘肃省国资委树立为‚样板‛党支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好书荐读‛、辅导讲座、理论测试、党务培训和讲党课评优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完善了党委、党支部与党员三级安全联保互保责任制,签订党员安全联保责任书,党员‚亮牌示范‛做表率,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哨兵‛作用;围绕服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承诺、扎实践诺,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宣贯、推广认同华能‚三色公司‛、‚四大安全‛理念及华煤集团‚四大识别系统‛,制定下发各岗位员工行为养成规范,实施‚4C‛员工岗位标准和‚6S+T‛考核奖惩体系,在基层队及主要场所,设置行为看板,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现场演练等各种形式,让职工熟知内化,实现了职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单身职工公寓楼、污水处理站等,改造了家属区水、电、暖系统,延伸了暗主井架空人车,装修了办公楼、安全文化走廊、人车等候室,建成了办公局域网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绿化了矸石山和矿区环境,千米‚长廊式‛文明煤矿建设初具规模,为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灾区捐款21.70万元;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十年来累计安置职工子女就业416名;大力开展‚平安矿区‛创建工作,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确保了矿井形象安全。
东峡煤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建设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的‚两型三化‛矿井为目标,狠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为公司打造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迎接河海百年华诞 谱写学校发展华章
迎接河海百年华诞 谱写学校发展华章
发布时间:2014-05-06
一百年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2015年,河海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亦将迎来百年盛典。这是河海人的骄傲,更是河海大学的荣耀。我们要认真总结办学经验,广泛宣传办学成果,积极弘扬河海文化,大力彰显学校特色,全面完成学校十二次党代会和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创造河海新的辉煌!
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再塑。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精髓和灵魂,也是学校自身气质与品位的集中体现。河海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精神传承,特色鲜明,独树一帜。每一个河海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熔铸者和承载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大学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有更开放的心态、更广阔的胸怀,不仅仅从河海大学的发展进程中,更要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对现代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的体验对接中去萃取、挖掘这样的一种最本质的东西。大学精神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富有个性的大学精神,一所大学就难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因此,再塑大学精神时,要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和遵循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外大学精神的对比中,根据学校发展的理念、战略和规划,抓住百年校庆这一契机,不断对既有的大学精神进行吸纳、扬弃,建构具有河海特色和个性的大学精神,在心灵深处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在行动上赋予我们强劲的前行动力。
河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河海因水而生,顺水而长,缘水而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几乎没有一刻离开过水,建立了以“水文 化”为特色的文化体系。“老河海”时期,制定了“三个注重”的教育理念。“华水”时期,形成了“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校训。进入新时期,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秉持“致高、致用、致远” 的教育理念,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努力培养基础宽、重实践、学风正、品德优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展现了河海特有的文化魅力。在百年华诞的不平凡时刻,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上,河海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秉承发扬。大学文化的培育,既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积淀和传承,又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扬弃与创新。河海文化建设需要系统总结百年来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继承优良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在对办学历史的梳理上、大学办学规律认识上、办学理念的凝练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上、水利精神的弘扬上有更多的思考。要推动文化“观念的更新”,推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打开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努力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历史传 统、时代精华和国际潮流的融通,不断丰富河海文化的内涵。
办学成效的总结和彰显。河清海晏民安康,水润万物沁春芳。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一百年,惠泽江河,一百年,育才万千。“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的贡献。”已成为河海人闪亮的标记和名片。总结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既要看到成绩,对百年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和精神面貌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从中提炼经验,积极探索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大学之路;更要发现不足乃至失误,从中吸取教训,因为这是把工作做得更好的重要基础,是河海新百年扬帆远航的崭新起点。回首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这里有持久不变的文化追求、育人探索,也有撼人心魄的爱国热情、爱水情怀。我们要利用百年这个有利契机,对办学成果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系统性的彰显,既要把镜头留给厚重、荣耀与辉煌,更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把版面留给普普通通的河海师生和校友,把他们的真善美、把他们智慧和力量很好的呈现,以此振奋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凝聚海内外校友的力量,提升学校的国内外影响。
未来百年的勾勒和思索。百年河海,百年辉煌。站在这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历史节点,我们感激河海先贤们的付出与奉献,更加憧憬河海明天的光荣与梦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其发展有自身独特的逻辑和规律。很多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有价值的东西,如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科品牌、人才培养、学术影响力、文化氛围等等,都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风采、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长期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要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是长线事业,扎扎实实做好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为可持续的发展做好准备,把今天的发展作为明天进步的坚实台阶。我们已经有了百年的办学历史,在未来的建设中间我们更需要有一个长远的打算和考量,为下一个河海百年注入更丰富的内涵、更精彩的内容。我们要在关注国家需求、时代呼唤、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上,布局好学校未来学科发展的增长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到一个真正的新的学术生态的平衡和综合效应的体现。并以此为牵引,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方面坚持更高的标准,通过全体河海人矢志不移的努力,把河海大学办成特色更加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谱写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吴富伟)
第五篇:坚持创新 注重细节 狠抓落实共同谱写中心改革发展新篇章
坚持创新 注重细节 狠抓落实共同谱写中心改革发展新篇章
在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向大会作行政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奋力攻坚克难,2005年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就
2005年是中国铁路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也是中心各项工作经历严峻考验、取得突出成效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铁路管理体制重大变革、铁路局生产力布局多次调整,中心职工总量增加到9338人,业务范围也由原直属地区的生产办公房修缮、地产开发等扩展到19个门类,工商登记注册企业22个,成为全局唯一的综合经营单位。一年来,中心广大干部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为中心实现“三年三大步,六年进百强”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良好开局,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强基础,盯关键,安全生产有序可控。
生产力布局的调整首先使中心在安全管理上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探索解决新体制下房建、给水安全管理中呈现的新问题,夯实基础,理顺系统管理关系,深入开展“三查三保”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营房建、给水设备质量不断提高。信访、综治、稳定工作紧跟形势,超前防范,措施得力,效果显著,在改革形势严峻、安全压力增大、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中心始终确保了安全形势稳定、职工队伍稳定,顺利实现安全年。
——求创新,增活力,市场开发势头强劲。
紧盯新的形势,创新管理模式,提出三年奋斗目标和“六年进百强”远景战略构想,成功确立十二字经营方略,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成立郑铁幼教文化交流中心,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
2005年,中心完成综合收入5.18亿元,同比增长1400万元;完成多元收入1.6
亿元,同比增长57.12;实现利润85.32万元,同比大幅度增长,并上缴路局多元管理费
18.6万元,实现中心投资收益77.1万元。房地产开发全面推进,住宅开发、商业地产项目开发真正成为经济增长龙头,200
5年完成开发投资1.2亿元,铁英街旧办公楼改造、铁道家园三期工程、南阳住宅开发工程顺利启动,新乡阳光大厦、安阳安鑫、焦作沁园小区、开封陇海新村、长治北新建巷住宅项目有序推进,强力开发态势已初步形成。
——深挖潜,严考核,生产经营成效明显。
在路局生产成本异常紧张、外部条件困难、各项关系尚未理顺的情况下,施工生产经营扎实推进,200
5年顺利完成房建设备大整修及更新改造工程8283.83万元,给水设备大整修及更新改造工程
746.11万元,集中供热工程1500万元,遗留工程清算860.17
万元,通过上报路局解决投资1946.97万元,清算运营工资6400.3万元。既有施工项目有序推进,铁道家园二期和后“30
1”主体及配套工程经过艰苦努力,目前已达到分房入住条件。集体企业经济健康发展,2005
年完成经营任务576.76万元,职工队伍保持稳定。
——练内功,闯市场,物业、幼教产业硕果累累。
按市场化方式重新进驻建华街小区,正式接收郑州车站部分候车厅和站台保洁任务,承揽了郑州到洛阳车辆保洁工作,在郑州晨曦、景苑、和平苑小区实施了收费服务,承担了中关大厦、豪邦小区的物业管理以及安泰医院、铁道部警察学院的保洁任务,中标焦作步行街的物业服务权,实现了路内向路外市场的标志性跨越。幼儿教育取得优异成绩,在第1
5届国际儿童计算机大赛中喜获河南省赛区一、二、三等奖,分享阅读获教育部“杰出园校奖”、“园校奕阳奖”,全国教学设计大赛“教育实施奖”、“优秀团体奖”。实验幼儿园被授予全国爱国启蒙教育示范幼儿园。
——创品牌,塑形象,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生活文化线建设和民主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蓬勃发展,中心工会老年体协、扶轮公司一工区检修班工会小组分别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省老年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省模范职工小家”称号,北斗星刘根同志荣获
200
5“全路优秀工会积极分子”。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勤政廉政蔚然成风。广泛传播“关爱人居、筑福社会”企业理念,苗圃社区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受到广大居民热烈欢迎,展示了中心良好形象。积极为职工办好事、实事,2005年向路局清算运营工资6400.3万元,比计划多清算780
多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7957元,比上年增长15.39,职工六项福利目标圆满完成,职工生产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实施品牌带动和企业形象统一战略,“郑铁地产”网站正式开通,《筑福》杂志
影响面进一步扩大,“十大风云人物
”成功评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深入人心,企业形象全面树立。
同时,中心综治、信访、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双退工作也都取得显著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路局、局党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路局相关处室的关心支持,离不开中心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及全体干部职工的万众一心、奋力拼搏,这是所有郑铁地产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和辛勤汗水的结晶。在此,我代表中心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中心的全体干部职工、家属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一年特别是“6.14”以来8个月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只有坚持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有机融入经济中心,有效服务发展大局,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发展新突破。
二、优秀的团队是企业发展的资源
。只有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真抓实干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只有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务实真干,齐抓共干,才能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四、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只有顺应形势,深化改革,理顺机制,才能破解一切发展难题,谋求职工的共同福祉。
五、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核
。只有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才能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千军万马抓开发,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奔百强”的生动局面。
在看到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安全基础建设有待于不断加强。
三个中心整合以来,中心和运输安全生产的关联度更紧,安全要求更高,而我们的安全管理水平和现场作业控制能力还未达到理想的状态,部分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强,现场作业控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上仍需不断进行探索。
二是各项管理机制有待于继续完善。
存在着经营管理层次较多,管理效率较低;经营界面相互交叉,内部互相掣肘,不利于市场竞争;财务管理观念滞后,投资融资体系没有建立和实施;日常管理粗放,缺乏系统规划和制度保障。
三是市场开发能力有待于整体提高。
目前中心发展资本积累较少,新项目储备、市场开发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自身积累少,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企业规模不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缺乏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还不高。
四是“三项制度”改革有待于深入推进。
目前中心仍沿用着传统的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多年的后勤服务工作,造成了管理者和经营者市场化经营经验积累不够,缺乏懂管理、善经营、复合型、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创业型、开拓型经营人才,不能适应经营产业快速发展需要。
五是干部作风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干部作风问题始终是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也是队伍能否稳定的关键。当前我们干部作风总的不错,绝大多数干部深受职工爱戴,但也有少数干部思路不清,责任心不强,表现在工作中或推诿扯皮、斤斤计较、职责不清;或中间梗阻、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或观念陈旧、知识落伍、难以适应。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一些历史原因,不稳定因素仍将大量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十分警醒地告诫我们,一定要本着“轻看成绩、重看问题”的观念,居安思危,常怀忧患之心、常思为政之责、常谋发展之要,励精图治,勤奋学习,努力工作。
二、齐心协力抓好落实,打好企业发展的攻坚战
2006
年是全路继续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心各项工作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卓见成效的一年,是能否顺利实现三年奋斗目标、六年远景战略构想、进一步加快发展、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攻关之年。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基于
三个原因:一是从机构的整合上,去年是房建系统改革调整力度最大的一年,自“6.1
4”三个中心整合到年底,只有不到半年时间,我们的精力主要用在了抓安全、保稳定、理顺机制上。
2006
年则不同,我们在理顺机制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明确中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谋发展、创效益上。
二是从任务的分解上,按照“三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经营收入和利润平均年递增要达到30
以上,至2007年中心主营及其它综合收入要达到10个亿,利润超过200万元。因此
2006年是实现目标的关键之年,中心在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同时,提出了力争多元收入达到
3亿元、利润超过100
万元的目标,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全体干部职工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工作计划,为目标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是从干部职工精神状态上,去年由于生产力布局调整,一些干部职工存在着观望思想、等待心理和畏难情绪,工作不主动、不积极、不深入,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和想法,这种现象非常突出。今年必须克服一切消极思想,鼓足干劲、振奋精神,聚精会神搞经营、促开发,一心一意谋发展、进百强,全力以赴、群策群力、立足岗位,作出我们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为此,2006年中心总的工作思路是: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十二字经营方略,进一步强化市场运作、专业经营、集团管理、品牌发展,使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建筑施工能力、物业生活服务能力以及幼教资源拓展能力有新的突破和提升,通过强力开发,带动其它产业全面发展,确保中心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2006年中心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房建、给水、机械动力设备管理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控能力稳步提高;消灭责任职工重大伤亡事故,职工自控、互控、他控能力明显增强,各类事故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准确到位,为中心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经营机制优化到位。
经营开发和经营发展成为重点,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管理关系和经营业绩考核机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以及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基本到位,职工收益分配真正实现按劳取酬,主要管理者收入与贡献挂钩,争取都有明显增长。
——市场开发形成态势。
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强力布局,强势开发,地产、开发、施工、物业服务等多个行业齐头并进的经营格局基本形成,年内力争
10个以上项目开工,开发面积20万平方米,力争达到30
万平方米;各行业粗放经营和粗放管理的局面得到转变,经营收入大幅提高,运营计划如期完成,多元收入达到
2亿元,力争3亿元,利润超过100万元。
——基础管理巩固夯实。
管理制度规范健全,科学管理手段得到推广和运用,财务、人劳、规划、技术、政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部门系统管理、战略规划能力、综合管理职能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加大,职工业务技术和营销技能有明显提高。
——企业文明形象凸显。
职工队伍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市场经营意识真正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发挥,职工队伍保持稳定;《企业文化发展纲要》宣传到位、深入人心,团队精神日益巩固,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得到传承和加强,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意识明显增强,“郑铁地产”区域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围绕以上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我们必须以最坚强的领导、最有力的组织、最优化的方案、最科学的管理、最认真的精神、最严明的纪律、最充足的干劲、最积极的行动、最顽强的作风、最热切的态度、最无私的奉献,夺取最好的工作成果。
第一,强化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稳定目标。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作保障,我们的改革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经营创效更无从谈起。
要提高认识,进一步规范安全管理
。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逐级负责制,建立快捷、有效、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统一、有序、高效的安全检查监督体系,完善安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日常与定期、静态与动态、过程与结果、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要强基固本,不断夯实安全基础
。以强化基层、基础和基本功为根本,提升安全基础素质。加强安全自控型班组建设,创建安全型班组,深入开展安全自控型岗位、标准化安全施工工地等创建活动,强化现场作业控制。优化技术装备,以三大干线第六次提速为契机,促进行车房建、给水设备质量全面达标,增强保运输畅通、保客车供水、保房建设备安全的能力。加强职工安全教育,严格执行人身安全十不准,将安全管理的关口前移,真正筑牢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稳定大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注定要激活各种矛盾,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正确对待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换位思考,增进理解,积极处理。各级领导要明确分工,各有侧重抓好安全管理与队伍稳定,利用各种形式教育职工学法、知法、守法,为中心改革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第二,突出主营业务,服务铁路运输生产。
要转变服务观念,牢固树立“后勤不后站”的思想,全力服务运输安全生产。一是
完善制度,优化生产组织布局。中心房建和给水技术部要抓紧完善和制定房建、给水、机械动力等设备管理办法,统一和规范各项重点设备巡检、维修养护制度,健全维修验收和考核办法,理顺中心与各单位在大维修、更新改造以及日常管理中的权限和职责,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管理转变。按照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对部分生产车间进行合理组合,进一步优化各单位生产力布局,更好地服务运输生产。
二是
强化管理,努力提高设备、工程质量。各单位要根据管辖设备状态,确定今年的整治重点,合理利用维修成本,提高设备优良率、合格率。中心两个技术部要提高维修任务的抽验比率和覆盖面,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对维修任务质量要实行保修一年,如在一年内出现问题由施工单位无偿修复。加强对工程质量、工期和费用控制,落实工程工期考核、质量责任追究和追偿制度。我们所干的工程质量必须是一流的,真正做到“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体现出“人品与精品同在、赢信与赢利共存”。
第三,强势推进开发,实施龙头带动战略。
房地产开发是中心做强做优企业、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和带领职工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是龙头产业。中心、分中心要大力实施房地产开发带动战略,盘活现有资源,带动其它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要紧紧抓住路局《“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建设、危旧住房改造和暖气、天然气建设,到
2010年全局职工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0
平方米”的战略机遇,分点作业,精心组织,强力推进!要紧紧抓住郑西客运专线开工及我局相继建设郑州至石家庄、郑州至武汉两条客运专线、货运集装箱中心等重大基建项目,转轨变形,量身打造,主动出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启动房地产开发项目,承揽基建施工项目,年内确保开工项目
10个以上,建设规模30万平方米,完成5至6
个项目储备。要紧紧抓住物业管理市场化机遇和中心大开发机遇,多方承揽办公楼、商业楼及客车保洁等综合物业管理,不断拓宽物业走市场之路。此外设计监理、园林绿化、工程检测、窗业制造、消防工程、装修装饰等行业也要依托内部资源,积极开拓外部市场。要加快转型,大力开发幼教产业。中心支持幼教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内部转型,帮助其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逐步摆脱依赖思想,不断增强自主造血功能,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同时在新建社区适时跟进建设新园,将品牌幼教作为房地产开发商业住宅销售的卖点,逐步实现幼教工作产业化、幼教管理经营化、幼教办学现代化、幼儿养育亲情化、幼教形象品牌化。
第四,树立创新意识,加强内部机制建设。
中心及各单位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以创新促创效,以创效促发展,以发展破解一切难题。
一是
深入贯彻十二字经营方略,进一步巩固两个分中心和其它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中心支持郑州、洛阳两个分中心依据自身实际,不断深化内部经营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以显现更大经营活力。中心支持帮助扶轮公司、怡心物业公司尽快理顺管理结构,实现公司化改造和公司化运作,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中心继续鼓励扶持各专业化公司及幼教文化交流中心积极扩张,培育市场,做强做优。中心支持鼓励北斗星公司及其它控股、关联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大力开发外部市场,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打造知名品牌。同时,中心还将充分运用房总的资质,积极探索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多种开发模式,加强直管项目部的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运作机制,与两个分中心一道形成诸君会战的态势和大开发的管理格局。中心希望各级领导、各个单位都要积极学习、推广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提升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要把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企业自我发展。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按专业门类进一步明确分工,规范岗位设置,达到科学管理、合理分工、精简高效的目的。
二是
按局要求提前做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准备工作。徐局长在今年全局领导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今年要逐步建立主业与房建生活单位的市场交易关系,模拟市场运作,加快房建生活单位改革步伐。同时要利用铁路综合优势和各种资源,加大对辅业单位的投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我们要主动按照路局要求,积极做好交易价格核定工作,明确与运输主业合同清算关系,尽可能地争取有利政策,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
强化考核,继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要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交流和公开选拔,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推行竞争上岗、排队促尾、待岗环流,今年将对车间级岗位全面竞争上岗,推进专业技术干部重新竞争聘用,鼓励优秀职工脱颖而出。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岗效工资制,加大活工资捆绑力度,合理拉开分配差距。积极探索主要经营人员“年薪制”等新的分配形式,更好地体现经营效益和个人收入联动,提升单位经济效益。
第五,夯实基础管理,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各单位要强化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全面预算管理、政务信息畅通、企业形象塑造及职工教育培训等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要
继续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和明确组织机构,将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切实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严格资金监管,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优化内部信用环境,严肃财务纪律,严格各项费用收缴,加强内部“三角债”清交和外部债权的清理清收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控制机关各项管理费支出。做到目标明确,责权利相统一。
二要
加强政务值班和企业形象宣传。加强中心总值班室及各生产经营单位值班调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不断提高政务管理水平及应急处置能力。要把企业经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文化管理是战略管理”、“打造文化力就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观念,把培育优良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创新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文化创新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创新。大力宣传《企业文化发展纲要》,用企业理念、文化,培育、引导、指导工作。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强化环保和资源节约意识,创建健康和谐型组织和资源节约型企业。
三要
充分发挥职培中心作用,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围绕企业改革、改制、创效、发展,重点加强职工市场观念的教育、业务技能的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掌握以及面向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培养和培训,继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岗位练兵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第六,转变干部作风,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今年中心要以“坚持创新、注重细节、狠抓落实”为重点,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团结、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
一要
提高工作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正职要通过学习,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凝聚人心的能力,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面对改革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冷静分析,科学决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班子团结协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要
坚持率先垂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精力放在抓落实上,注重细节管理,强调“小事决定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以榜样力量激励人、感召人,促进本单位、本系统干部作风的转变。
三要
加强廉政建设。“公生明,廉生威”。房地产行业是腐败高发行业,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六管人员”要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加强学习,自觉增强抗腐败能力。中心也将建立和完善各项激励机制和廉政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用阳光政策,打造阳光生活。
四要
落实岗位责任。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责权明晰,分工明确,指标量化,狠抓落实,强调岗位责任,是谁的工作,谁就要认真负起责任,牢固树立“为岗位负责,为中心负责,为自己的前途负责”的思想,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来落实逐级负责制,消除中间梗阻和推诿扯皮现象。
五要
实施闭环管理。部署、落实、检查、考核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对部署了的工作必须跟踪检查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决不能部署之后不管不问、不了了之。
六要
严格考核奖惩。建立优胜劣汰和激励约束机制,督促不落实的事,紧盯不负责的人,在安全生产、经营创效的主战场上考察使用干部,真正把那些作风过硬、狠抓落实的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对作风漂浮、落实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必要时采取组织措施。通过严格考核,使广大干部有一种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真正树立雷厉风行的作风,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七要
关心职工生活。中心各级组织、各级干部要认真倾听基层职工呼声,关心职工疾苦,以职工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凝聚、激励和带领广大职工共同前进。
三、构建五大体系,在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中展示更大作为
能否实现中心三年奋斗目标和“六年进百强”战略构想,关键看今年。“三个亿一百万”目标,这是我们自我加压提出来的多元收入任务指标,必须倾尽全力,万众一心,努力完成。为此,要缔造阳光政策,着力构建五大战略保证体系,坚决打好
2006年这场主动仗、攻坚战、歼灭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一)以加速发展为己任,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建立任期目标管理体系
目前,中心具有“企业多、规模大、产业全、战线长、人数多”的明显特点,根据去年“8.9
”领导干部会议对中心的定位以及管理学的要求,中心只能是一个宏观战略管理型的企业,而不可能再回归到传统的经营管理型。因此,首先明确战略目标,始终不移地贯彻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坚定信心走特色发展之路,这是“郑铁地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方向
。综合分析全国、全路、全局和中心工作的实际,我们必须以十二字经营方略为指导,走以房地产经营开发产业为龙头,以建筑施工产业为支柱,以物业管理、商业商贸、商务酒店、园林绿化、工程检测、窗业制造、消防工程、装修装饰等八大产业为骨干,其它经营为补充的现代铁路地产集团产业化发展之路,在一定时期内打造一个初具规模、拥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现代铁路地产集团群,着力培养
10个优势产业和10个卓越品牌。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更是“31
21”目标的具体体现。当前,中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崛起的关键时期,拥有的发展要素少,面临的制约因素多,但都完全可以通过宏观战略管理的调控作用,在中心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实施“短、平、快”项目,以小步疾跑之势迅速完成原始积累。
其次
要确立各单位自主经营的优势,最大限度调动各级管理者的积极性,鼓励各单位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独立核算”的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计划体制下的经营管理思想,以发展为已任,加速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中心在实施战略管理、抓好核心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以房总的身份直接上手、倾力抓好直管项目的经营资源开发,广泛涉足商业地产、商务酒店、医疗地产等等。
第四,要建立任期目标管理体系。对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要有任期目标,三年为一任,进行绩效考核。在任期内,单位主要领导一般不作调整,以防止出现短期行为。要把固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形象改善、设备改造、投资增加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把个人经营风险抵押与届满资产增值奖励结合起来,把任期目标与选拔任用结合起来,缔造重奖重罚的阳光政策,营造责任重、要求高、奖罚严的浓厚氛围,真正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任期目标管理体系。
(二)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以综合经济效益为价值导向的用人、用工及分配机制体系
始终不移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练好内功夯基础,转换机制强动力,建立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用人、用工及分配机制体系,这是“郑铁地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
要深入推进用人制度改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和国铁“高大半”的性质,使我们在干部选拔、任用、提拔上存在着传统、落后的用人观念,以“服从上级、照本宣科、听话、不出事”为标准,造成干部队伍中“长期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很普遍,缺乏创业激情、工作热情和对职工群众的感情,缺乏对工作和事业的责任感、进取心、创造性、勤奋劲。要改变现状,就要把企业发展放在首位,以创造经济效益为导向,把企业发展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岗位职责之中,重新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企业用人制度体系,着力培育经营开拓型的领导干部,学习钻研型的专业技术干部,敬业爱岗型的管理干部。对各单位正职的选拔、考核要更多地转到
“干事创业、思想开拓、敢于冲破陈规陋习、工作作风扎实”上来。通过以上措施,合理区分管理干部、开发型干部(项目部经理)、专业技术干部(设立高级主管、业务主管)、一般技术工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技工)等不同特点,分别量身打造多种成长通道和任用渠道,构建立体成才、多维发展、全面进步之路,营造一种“唯才是举、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
二是
要着力推进用工制度改革。从现在开始,全中心干部职工除了正常组织调整、特殊工作需要外,原则上不再作跨单位的、大的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中心要建立内部的劳动力调剂市场,由各单位对其实行劳务委托;对外聘员工一定要从严控制,严格报批手续,所有人员调入必须由中心人劳部按规定程序履行报批、审核手续。特殊工作需要外聘专家、工种除外。要在日常工作中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把一批年富力强、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管理才干的工人选拔到管理岗位上来,最大限度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是
要强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各单位必须动真格、出实招,强力推进新办法,坚决打破旧体系。能实行计件工资的要进行计件,能进行工效挂钩的要推行工效挂钩,能承包经营的可以进行承包经营,以达到“充分体现岗位贡献、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在具体改革实践中,要注意区分不同产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之间存在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制订出具体、可操作的切合本单位实际的分配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设计、亲手操作、亲力作为,确保分配制度改革推进有力、深入人心、效果良好、不走形式。
(三)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实施办法,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紧扣经济效益中心,以成果论英雄,以利润论成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既有业绩考核办法,努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这是“郑铁地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核心和保证
。一是
要明晰政策,考核制度到位。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强政策引导,明晰经营责任,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合理进行奖惩兑现。中心每季度对生产部门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重点抽查,每半年对各单位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经营不善,管理不力的单位,提出改进措施和警告通知,督促全面落实经营任务。
二是
要落实责任,奖惩兑现到位。以责、权、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对所属基层单位,区别不同类型,实行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所承担的经营责任层层分解,落到实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中心机关总部开始,层层签订责任书。中心正职要与副职以及各单位正职,中心各单位分管领导要与自己分管部门层层签订经营业绩责任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明确经营目标和经营责任,量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制约力度,严格奖惩制度。要强化对各单位主要管理者的业绩考核,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期满,进行全面考核,实施奖惩。凡是综合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单位领导一律不得评为先进,并给予通报批评;凡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就地免职;凡连续三年考核仅为合格者,其单位党政领导应自动辞职。
三是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思想,努力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经营水平,确保中心2006
年各项经营目标顺利实现。四是
要制订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定期组织分析,逐项明标核对,认真梳理兑现,以确保各项工作按照形象进度顺利推进,确保中心奋斗目标在本单位、本部门落实到位。
五是
要加大对两级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大兴勤政廉政之风,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自觉落实各项勤政廉政措施,深入开展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注重从源头上抓好反腐败治理工作,用制度制约违规行为,用制度保护创业干部,把改革中的人才成本降到最低;完善各项管理监督机制,增强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对厂务公开的检查,推动中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四)以释放效能为标准,加快生产维修布局调整,建立科学合理、规模适当的生产经营体系
牢牢抓住生产维修布局调整这一契机,科学规划设计,完善组织结构和功能组合,建立“安全、高效、文明”(房建、给水)或者“效益、活力、和谐”(多元单位)的生产经营体系,是“郑铁地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手段
。一是
要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宜专则专”的原则,进一步加大生产力布局调整力度,按照产业特点、业务分工、系统要求,以市场为纽带,以效能为标准,以节支为前提,推进相同系统、产业、业务的重组、合并、整合,优化生产力布局。
二是
要强力推动两个分中心加快内部资源的整合步伐,努力实现多元产业的独立核算和市场化运作。各个产业都要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逐步实现人员、财务、资产“三分开”。
三是
从事运营房建修缮、给水管理的车间要本着“着眼长远、提高能效,节支降耗、做大车间”的指导思想,根据自己占有资产的多少、工作量的轻重以及服务铁路运输生产、职工家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科学制订各单位车间的布局调整、资源优化方案,加大调整力度,加快优化行动,组建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经济组织,进一步做大现有车间机构,使现有运营生产布局更加合理,更能满足生产力要求。
四是
房建、生活、给水业务要针对车间合并后的生产需要,大力推行综合式管理。要推进房建、给水车间的合并步伐,尽早成立综合领工区,精干人员,提升素质,实行一人多能、一专多能、一岗多技,充分释放改革能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五是
要全面加强中心总值班室的政务值班与各单位值班生产调度建设。中心总值班室和五个较大单位的值班室必须进一步加强与路局相关部门的业务联系,沟通信息,掌握主动,超前工作,防患未然;进一步完善周安全生产交班制度,尽快建立指挥通畅、反应灵敏、基础扎实的管理体系,确保中心安全形势稳定,为生产布局调整提供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加强企业文化及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建立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阳光团队文化体系
世界500
强企业的发展历程证明,优秀而独到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髓和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沃土。
建设和发展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企业核心理念、行为和视觉识别系统,是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安全高效文明和谐的现代铁路地产的内涵,是“郑铁地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因和引擎。
自“6.14”新中心成立以来,中心的资产总量已达到28.596亿元,在册全民职工
5867人,拥有22个注册法人,3个房地产开发公司,3个施工企业,4个专业公司,6个物业公司,3个直管项目部,1个设计所(监理公司),3个房屋土地管理所,1个幼教文化交流中心,并有职工培训中心1个、集体企业
4个,中心所从事的产业和经营门类有19
种之多,新中心呈现出“企业多、产业全、战线长、人数多”的显著特征以及管理模式、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亟需采取一种有效形式,进一步统一干群思想、形成核心理念,规范大家行为、强化岗位责任,整合企业形象、调动干事热情,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增强企业的内聚力和外引力。因此,中心认真总结成立以来,尤其是“
6.1
4”以来各个单位的管理风格、主要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思路,深入细致解读新时期火车头精神,学习借鉴海尔、华为、西飞、建业等先进企业的优秀管理文化,撰写出“郑铁地产”《企业文化发展纲要》(草案),本次会议已予印发,对中心共有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管理思想进行了释意,以期着力培育企业文化,建立完整的企业理念系统,使企业发展成为每个职工关注并引以为豪的事业。通过发展企业文化,缔造阳光政策,打造阳光团队,享受阳光生活。
一要建立企业理念识别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要集中培育和形成以下
12种理念:一是“关爱人居,筑福社会”的核心理念;二是
“用户至上,注重细节”的质量理念;三是“客户利益无小事”的服务品质;四是
“以小见大、淡利塑形”的商业原则;五是“地产为先,房商并举”的发展策略;六是
“稳定主体,策动两翼,整合实业”的经营方略;七是“以精取胜、品牌发展”的营销战略;八是
“奋勇争先、追求卓越”的团队精神;九是“唯才是举,才尽其用”的人才理念;十是
“雷厉风行、事不过夜”的管理作风;十一是“与人为善、文明礼貌”的行为准则;十二
是“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稳定和谐”的人文环境。并以上述标准为核心,统一员工思想,统一群体意志,统一核心理念,使企业发展成为每名职工关注并引以为豪的事业。
二要建立企业行为识别系统。
把“与人为善、文明礼貌”作为“郑铁地产”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恪守国家公民道德规范,从日常工作行为抓起,着力培养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是
加强领导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两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艺术、经营本领、礼仪风范、民主意识、务实作风、自律思想、表率作用,尊重职工权利,爱护职工的“成就感”,鼓励职工出色地完成任务,并搞好集体福利,优化人际关系。
二是
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纪律观念、责任意识、集体主义、协作思想、创新精神、进取状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爱岗敬业,标准作业,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文明素质,争做学习型、创新型、一专多能型职工。
三是
抓好干部职工培训。今年要对中心两级领导干部进行企业文化理论和知识培训,对车间级以上中层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完成19个专业班培训任务,职工岗前岗中培训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要建立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推行企业形象统一战略,综合运用“郑铁地产”网站、《筑福》杂志、服装、文具、日用品、纪念品等载体和形式,统一企业标识,统一中心形象,建立规范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各种视觉设计来凸显企业特征,塑造和强化企业形象,发挥广告效应,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通过视觉冲击来感染、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企业、爱集体、爱岗位,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各单位要自觉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树立全中心一盘棋思想,自觉接受中心的指导,自觉服从中心的指挥,保持政令畅通,严格遵守规定。通过统一中心标识、标记系统,强化整体形象宣传,树立“郑铁地产”良好形象,大幅提升中心知名度、美誉度。
同志们,“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郑铁地产”这艘航空母舰正沿着正确的航线加速前进。现在正是早春二月,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在向我们招手。让我们肩负起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责任,牢牢把握住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紧密团结和带领全中心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三个亿一百万”的奋斗目标,唱响主旋律,打好攻坚战,谱写新篇章,再造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