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例题
-
苏教七年级版数学_图形的平移(模版)
苏教版7.1探索直线平行线的条件 教学目标: 1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点平行且相等性质 2知道平行线间的距离的定义及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均相等 教学重点:平移图形中对应点平行且
-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及其判定典型例题
例1.已知直线
由.
分析:这一例题是平行公理的直接应用,但题干部分的几何语句与平行线的传递性的几何语句又相一致,所以学生容易犯不认真读懂 -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10x = 5.5 x - = x 1.2 = 6二、填空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
-
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经典例题(本站推荐)
平行线的判定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想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
七年级下册数学《平行线的判定经典例题[精选]
平行线的判定一、知识回顾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想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记做a∥b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 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
-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是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和小学学过的方程的基础上而展开的,第一节内容从算式到方程,重在让学生体验用方程的思想解
-
【精品教学案】七年级数学教学案-----平行
七年级数学教学案-----平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并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已知直线
-
七年级数学上册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典型例题素材苏科版讲解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典型例题 例1. 一个物体的主视图是三角形,试说出该物体的形状。 例2. 如图所示的圆锥的三视图是__________。 A.主视图与左视图是三角形,俯视图是
-
数学证明法例题
例1 已知,p,q∈R’且p+q=2,求证:p+q≤2证明用反证法设p+q>2,则q>2-p,∴q>8-12p+6p-pp+q>8-12p+6p=2+6(p-1)≥2与题p+q=2,矛盾。所以p+q>2不成立,只能是p+q≤2。说明当用直接证法证明比较困难
-
数学归纳法基础例题
典型例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分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整数有关的命题,关键是第二步,要注意当 时,等式两边的式子与 时等式两边的式子的联系,增加了哪些项
-
数学重要例题(6班)
《微观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 复习重点 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 P3 2、微观经济学的主题:权衡取舍 价格 市场的核心作用 P4-5 3、实证分析、规范分析 P7 4、市场的范围 P9 5、
-
数学归纳法证明例题
数学归纳法例题讲解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11n. 2n12n12n1133557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证明:①n=1时,左边1111,右边,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1111k. 2k12k12k
-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n. 2n12n12n1133557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1时,左边1111,右边,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 1111k. 2k12k12k1133557那么当n=
-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 【摘要】例题是教师讲课时用以阐明数学概念、数学命题及其初步应用的题目。它是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的载体,体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揭示解题的思路和
-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111n. 2n12n12n1133557证明:①n=1时,左边等式成立. 1111,,右边左边=右边,133213②假设n=k时,等式成立,即: 1111k. 2k12k12k1133557当n=k+1时. 11111 2k12k12k12k31
-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人教)
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班级现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这班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
-
数学 七年级上册 沪教版
七年级数学 上册沪教版
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
1.2数轴
1.3有理数的大小
1.4有理数的加减
1.5有理数的乘除
1.6有理数的乘方
1.7近似数第二章整式加减2.1用字母表示数
2 -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证明专题训练范文
专题训练1.如图,过△ABC的顶点A作AE⊥BC,垂足为E.点D是射线AE上一动点(点D不与顶点A重合),连结DB、DC.已知BC=m,AD=n.(1)若动点D在BC的下方时(如图①),求S四边ABDC的值(结果用含m、n的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