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一、 力弹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工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3.不同物体的传声效果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
-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
苏科版八年级(上)物理知识点归纳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环节):1.发现并提出问题。2.作出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
-
10.4浮力教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四、浮力》教案学校:设计教师:设计时间:【课题】第十章四、浮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出浮力的定义;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精选5篇)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1.质量(m):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1t=103kg=106g=109mg(千进位)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气体压强教案1 苏科版
气体压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实验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举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例子。 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
-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0.1《压强》简案
《压强》简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区分压力与重力;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压强的概念,单位。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培养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范文大全)
液体的压强教案 苏科版物理 [课题名称]: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实验,认识到液体内部与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摩擦力(第一课时)教案 苏科版
摩擦力教案(第一课时) 苏科版物理
教学课题: 三、摩擦力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摩擦力并判断其方向;
2、通过探究知道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 -
苏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工作计划教师:王宗波 2013.2.24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生物教学任务。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贯彻落实区教育局提出的课堂教学质量年目标,出色完成本学期
-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1二力平衡教案(1)
9.1二力平衡(初二新授课)本课题教时数:本教时为第教时教学日期:年月日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什么是二力平衡。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二力平衡条件及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
-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10.1压强同步练习(含解析)
10.1压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压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压力的大小一定等于重力的大小B.压力的方向有时垂直物体接触面,有时不垂直物体的接触面C.压力和
-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9.2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含解析)
9.2牛顿第一定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些物体不适用B.不受力的物体只能保持静止状态C.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推理得出D.运动需要力来维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苏科版物理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 -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计划(完整篇)
沭阳县广宇学校初二物理上学期 教学进度计划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发展学生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
10.3气体的压强教案2021-2022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教案2课时学校:设计教师:设计时间:【课题】第十章三、气体的压强第一课时大气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
-
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苏科版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1-2012年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 苏科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三大题31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
八年级物理上册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苏科版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苏科版物理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