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责任编辑:山东省老年学学会
发布日期:2008-12-21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总报告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给制定老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委托其所属的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承担并启动了由民政部申报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项目。这是第一次由国家拨专款并以政府名义进行的全国性老年人口状况调查。调查得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获得了丰资料。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的160个市(县)、640个街道(乡)、2000个居委会(村)。调查时点为2000年12月1日,调查对象是抽样范围内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问卷分城市问卷、农村问卷和城乡社区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分层配额系统随机抽样方法(2),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0225份(3),其中城市10171份,农村10084份。获得社区问卷160份,其中城市80份,农村80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根据2000年调查(4),城市老年人的年平均收入达到8496元,较1992年的(5)2053元增长了3.1倍;农村老年人达到2232元,较1992年的832元增长了1.7倍。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00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1992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1992年达到50%的有自来水、电视机、电风扇和洗衣机等4种;2000年增加到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1992年的92.0%增加到2000年的93.4%,电视机从88.2%增加到95.2%,电风扇从77.3%增加到78.3%,洗衣机从51.5%增加到70.6%。除了上述4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煤气拥有率从49.9%上升到77.4%,电话从7.6%上升到71.1%,电冰箱从46.6%上升到65.9%,室内厕所从38.0%上升到68.9%。
在农村,老年人家庭生活设施拥有率达到50%的有电视机和电风扇2种,其中,电视机拥有率从1992年的47.4%上升到2000年的76.0%,电风扇从44.3%上升到52.1%。同时,自来水拥有率大幅度增长,从0.9%上升到39.2%。
城市老年人家庭平均拥有住房3.3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70.3平方米。90.5%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后,66.8%的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的住房拥有所有权。农村老年人家庭平均住房4.0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85.7平方米,90.3%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
3、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2000年,老年人的文盲率比1992年大幅度下降。城市老年人的文盲率从1992年的41.2%下降到28.4%,其中,男性的文盲率从19.5%下降到10.8%,女性从61.3%下降到46.7%;农村老年人的文盲率从74.4%下降到57.3%,其中,男性的文盲率从53.3%下降到37.3%,女性从93.4%下降到81.5%o在城市,小学程度的比例从26.8%提高到33.4%,初中程度从15.5%提高到17.4%,高中以上程度从16.5%提高到20.9%。在农村,小学程度从20.1%提高到35.7%,初中程度从4.4%提高到5.5%,高中以上程度从1.2%提高到1.5%。老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进人老年所致,同时,老年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老年文体活动比较丰富
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老年人最多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城市达到91.0%,农村为78.4%。其次是散步,城市为79.1%,农村为59.7%。第三为听广播,城市为48.7%,农村为40.2%。其他的闲暇活动老年人也积极参加,如打麻将、打牌、下棋、看电影、听戏、逛公园等。在城市,老年人读书看报的达到45.1%,种花养宠物的达到35.1%,做保健操的达到19.0%。经常或偶尔到老年活动室活动的老年人在城市为21.9%,农村为9.1%;到运动场所活动 的老年人在城市为22.0%,农村为4.1%。近几年,城市老年人的闲暇生活还增加了新内容,如有8.8%的人外出旅游,1.2%的入学电脑。
5、城市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虽然大多数城市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生产领域,但是,由于寿命延长及健康状况的改善,许多老人依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城市中23.8%的人从事过义务劳动,12.5%的人参加过治安活动,10.6%的人参加过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7.3%的人参加过志愿者组织,7.7%的人参加过互助组织。由此表明,他们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6、社会救助缓解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
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老年人的经济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中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在城市为4.8%,农村为10.4%。无退休金、健康状况差、独居、高龄、无子女的老人得到的社会救助相对更多一些。在城市,80岁以上老年人获得高龄老人补贴的达到4.2%;获得特困老人补贴的达到1.3%o‘经济帮助大大缓解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为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7、老年人享受到多方面优待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教育、交通、娱乐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方面,向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优待。如在城市,43.3%的老年人已经获得《老年人优待证》,在高龄老人中,这一比例达到60.2%。这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
8、老年人得到许多服务
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活动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方便了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有老年活动室的,城市达到52.3%,农村达到20.6%;有运动场地的,城市达到41.8%,农村为14.4%;有老年大学的,城市达到22.1%,农村为5.1%。
社区为老服务的发展,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目前,社区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城市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中有“上门看病”服务的达到43.4%,“上门做家务”的达到40.8%,“上门护理”服务达到33.8%。在所调查的城市,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达到85.0%,建立了日间托老所的达到38.8%。在农村,有“上门看病”服务的占64.9%。
各级组织积极开展为老年人“送温暖”活动,经常深入老年人家庭看望、慰问。在城市老年人中,单位派人来看望过的占28.9%,街道看望过的占22.9%。在农村老年人中,村里派人来看望过的占20.1%。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广泛关注。2000年,绝大多数基层老龄工作机构都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在所调查的城市已达到93.8%,农村达到96.3%,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9、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状况基本满意
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够用有余”或“大致够用”,其中,城市达到78.4%,农村达到61.0%。城市老年人中,69.1%的人认为“与以前的老职工相比,经济上有了保障”。农村老年人中,83.6%的人认为“与过去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感到看病就医还比较方便,在城市为78.5%,在农村为74.4%。绝大 多数老年人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认为家庭和睦的,在城市达到98.6%,农村达到94.8%;认为子女孝顺的,城市达到79.0%,农村达到73.2%。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或还可以的,城市达到89.9%,农村达到88.5%。
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1、城市还有一些老年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金是一个基本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养老保障制度尚未覆盖所有的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离退休人员占72.2%;仍在工作的人占0.8%;从未工作和其他人占26.9%,这部分老年人不能享受退休金,他们基本上依靠家庭养老。女性和高龄老人问题尤为突出。男性不能享受退休金的比例为10.8%,女性高达43.9%;60~79岁低龄老人不能享受退休金的比例为25.0%,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到50.6%。
2、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者少、没有养老储蓄者多
商业养老保险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城市有商业养老保险收入的老年人仅为3.2%,对老年人经济生活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低收入和多子女,老年人过去长期处于基本温饱状态,大多是收支相抵,所剩无几,所以很少有剩余钱储蓄。城市老年人中,仅有25.8%的人为养老进行了储蓄,他们中50.0%的人认为这笔钱不够养老所需,其中,男性老人认为不够养老的为45.2%,女性老人为57.5%。
3、普遍担心今后的养老问题
退休金水平普遍偏低,其他收入来源又很有限,因此,在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中,40.3%的人担心退休金养不了自己,其中,国营企业的退休人员有 这种担心的占45.0%,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担心比例达到47.0%。在未就业的老年人中,无退休金或无社会保险金的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最无安全感,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的比例达到52.7%。
(二)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1、农村老龄化程度高
我国老年人口中2/3居住在农村,农民的养老问题始终是老龄工作的首要问题乙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陆续流人城镇,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为9.68%,农村达到10.92%。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提高,使农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2、土地不足以养老
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村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劳动,直到丧失劳动能力为止。如今,农村老年人从土地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调查,我国农村老年人的人均占地为1.97亩,扣除农业生产性支出后,当年从土地中获得的年人均纯收人为433元,仅占农村老年人全年总收入的19.4%。显而易见,农村的老年人已经不能完全依靠土地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事实上,农村老年人必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晚年的经济收入,只有在年老体弱时,才依靠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
3、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
在农村,除了极少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尚未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本次调查,农村享受退休金的老年人只占5.5%,有乡镇 企业养老补贴的仅为0.4%。因此,有48.8%的老年人在继续从事生产劳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仍在劳动的达16.3%。许多老人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继续劳动。由于缺乏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与城市形成巨大反差。他们的消费水平低,生活贫困者也多。在城市化过程中,在农村尽早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政策问题。
4、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城市中,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为38.0%,而农村老年人达到64.3%。但是,子女作为主要赡养人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老、养老的传统带来冲击,青年人孝敬、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不断淡化,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对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作用正在削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又未建立,一旦子女不承担养老责任,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许多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来源表示了担忧,老年人中认为自己的经济没有保障的,农村达到45.3%,城市为26.3%。在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基本生活方面,农村比城市更为紧迫。
(三)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1、群体内部贫富悬殊
由于社会转型、城乡差异、所有制差异、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历史等诸多原因,在老年人口内部,城乡之间、离休和退休之间、性别之间、所有制之间、有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之间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突出表现在:(1)城市老年人人均月收人为708元,农村为186元。
(2)城市离退休老人的月平均水平为904元,而从未工作的老人月平均水平仅为174元。
(3)离休金月平均水平为1176元,退休金为618元。(4)男性老人的月平均离退休金为724元,女性为527元。
(5)党政机关的月平均离退休金为1010元,事业单位为936元,国有企业为610元,集体企业只有387元。
老年人口不同群体之间在消费水平上的差异也很显著。城市老年人的月平均支出为727元,农村老年人只有190元。
2、疾病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老年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地区差别、体制转型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外,生病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在消费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人较多,在城市为30.2%,在农村为34。7%;而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比例,在城市为20.8%,在农村为25.3%。
健康状况与经济状况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疾病对贫困的影响。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反映经济困难的人较多,在城市为37.0%,在农村为58.0%;而其他人反映经济困难的,在城市为17.2%,在农村为31.9%。
一年内健康变差的老年人反映经济困难的比例也较高,在城市达29.5%,在农村,达到49。0%;其他人反映经济困难的比例,在城市只有16.2%,在农村为28.6%。
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欠债的比例也较高,在城市为15.1%,在农村为 26.6%;而健康状况好或一般的债比例,在城市只占10.7%,在农村为17.4%。
3、子女下岗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家庭仍是老年人经济上的重要依托。家庭成员的支持量占老年人人均收入的比重,在城市为17.9%,在农村达到30.9%。农村女性老人在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更强,家庭的支持量占收入的35.4%。
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在城市,子女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老年人占39.1%,经济十分困难的占13.7%。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55.0%的城市老年人家中有下岗子女‘6)。在城市有子女的老年人中,71.5%的人担心子女下岗。
(四)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1.医疗保障水平低,家庭负担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发病率上升,他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支付能力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城乡差异显著。享受公费医疗的老年人在城市为60.8%,农村仅为3.0%。医疗保障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老年人医疗费用支出相差悬殊,城市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年平均为1664元,而农村老年人仅为422元,只是城市的四分之一。由于缺乏医疗保障,老年人不得不依赖于家庭,在老年人的医疗费支出中由老人的子女或亲属负担的,城市为15.7%,农村为47.4%。
2.治病就医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
在城市,医药费拖欠现象较为突出。在享受医疗保障的老年人中,39.6%的人存在医药费拖欠问题,他们手中人均未报销的医药费达893元。国有企业的老年人医药费拖欠的比例达到41.5%。集体企业拖欠的金额最高,尚未报销的医药费人均为1040元。除了医疗保障水平低、医药费拖欠外,医疗费上涨快也在影响着老年人看病就医。就医看病的费用增长较快,老年人普遍对看病就医忧心忡忡。许多人担心生病没钱治病,在城市有这种担心的比例为57.0%,农村为50.2%。老年人普遍反映:“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
3.家庭照料功能在减弱
在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2000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同时,代际分离趋势也在增强。根据本次调查,老年夫妇以及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比例,在城市为37.3%,农村为32.9%。其中,独居的老年人,在城市为6.6%,农村为7.6%;女性老人独居的在城市达到13.6%,农村达到11.8%;高龄老人独居的在城市达到18.9%,农村达到13.9%。
在我国,子女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无子女的人,城市为1.0%,农村为2.0%;低龄老人的比例为1.5%,高龄老人的比例为2.1%。无子女老人较其他老人会遇到更多的生活困难。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生病时无人照料,其中,城市为40.8%,农村为38.8%。独居老人担心生病无人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50.4%,在 农村为48.3%。无子女老人的照料问题最突出,担心无人照料的比例在城市达到68.9%,在农村达到69.4%。
68.4%的城市老人和69.3%的农村老人同意“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传统的功能已不再能够完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了。4,社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目前,城市10.1%、农村10.8%的人反映看病不方便。城市老年人所在社区能提供“帮助日常购物”的比例为10.5%;有“老年饭桌或送饭”服务的为8.7%。农村的社区服务几乎处于空白,有“上门护理”的社区仅为4.4%;“上门做家务”仅为4.1%。
调查表明,老年人愿意住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比例不高,城市为19.9%,农村为15.5%。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城市老年人有62.9%主要由子女或孙子女照料,农村这一比例达到80.2%。在城市,由保姆照料的占15.5%,由居委会或养老机构提供照料的仅占0.2%。
在农村达到30.9%。农村女性老人在经济上对家庭的依赖更强,家庭的支持量占收入的35.4%。
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在城市,子女经济状况有些困难的老年人占39.1%,经济十分困难的占13.7%。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55.0%的城市老年人家中有下岗子女‘6)。在城市有子女的老年人中,71.5%的人担心子女下岗。
(五)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1.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在城市,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内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47.7%,没有运动场所的占58.2%,没有老年大学的占77.9%。在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室的占79.4%,没有运动场所的占85.6%,没有老年大学的占94.9%。老年活动场所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衡,设施短缺,利用率不高。
从总体看,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少,文体娱乐活动的参与率低,城乡差别大。在调查的16项文体活动中,老年人经常参加的比例不足半数的高达14项。对于需要文化、技术、经济条件的活动,如打太极拳、打球、书画、唱歌跳舞、旅游、集邮收藏、学电脑等活动,城乡老年人的参与率均不足10.0%。农村读书看报的比例只有10.0%,做保健操的比例只有1.8%。参加老年大学的,城市仅为1.6%,农村仅为0.2%。
2.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
我国目前多数老年人还属于低龄老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尚好,可以也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服务。根据调查,表示愿意给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至少一种服务的,在城市为61.4%,在农村为81.3%;愿意代表老年人向上级反映困难的,在城市为50.4%;在农村为52.9%;愿意组织老年人开展娱乐活动的,在城市为30.8%,在农村为37.8%。动员、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掘老年人的潜力,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3.缺乏精神慰藉
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家庭的变化,不仅对老年人的物质生 活产生影响,而且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带来冲击。城市有5。9%的老年人感到不幸福,农村则高达10.2%o另外,城市有24。2%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在农村则达到35。1%o在独居的老年人中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在城市为43,8%,在农村为55.0%。由于缺少诉说对象,无配偶的老人有孤独感的比例,城市达到37.9%,农村达到45.8%o而有配偶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比例较低,在城市为18.2%,在农村为27.8%。由此表明,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
4.担心子女不孝敬
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文化中,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与精神慰藉。从总体看,大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老年人对子女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一小部分老人反映子女不孝顺,其中,城市为1.2%,农村为1.9%。还有一些老人担心子女不孝,其中,城市为29.7%,农村为33.8%。老年人对于女孝心的担心,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养老中潜在的问题,也表明普遍提高成年子女敬老、养老意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5.部分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
调查发现,精神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许多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老年群体中信仰宗教的人在城市达到15.7%,在农村达到15.4%。男性老年人中,信教的在城市为8.9%,在农村为12.3%。性老年人中,信教的在城市为22.8%,在农村为19.2%o甚至在老年中共党员中,也有小部分人信教,城市为4.2%,农村为9.5%。无配偶和独居 老人在心理上最没有精神寄托,因此参加宗教活动中的人也最多。城市无配偶老年妇女信教的人达25。8%,独居者中信教的人达到22。3%。关心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加强老年人的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目前老龄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六)基层老龄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薄弱
老年人协会是重要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本次调查显示,老年人参加老年人协会活动的比例不高,偶尔参加或经常参加老年人协会活动的城市老年人仅有15.3%,农村仅有14.0%。老年人协会在农村老龄工作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却得不到承认,迄今为止尚不具有社团登记的条件,相关部门也很难依法对其进行管理。
在城市,老年人所在街道有维权小组的仅为15.0%,农村更少,老年人所在行政村有维权小组的仅为8.3%,很难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我国的基层老龄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在城市,每万名老年人口中有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仅1.4人,在农村,专职老龄工作人员更少。老龄工作机构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机构的作用亟待发挥。
三、对策建议
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自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中央在老龄工作上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应对措施正在逐步贯彻,应继续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这次调查反映的问题,结合贯彻“十六大” 精神,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的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在农村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2.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建议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把动员社会力量、救助贫困老年人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各地老年基金会的指导,发挥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更多的救济资金。
3.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救助的激励机制。对在贫困老年人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注意培养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定期开展表彰活动。
(二)重视农村养老问题
1.贯彻落实“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精神,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鼓励农民购买商业保险和人寿保险,有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应积极建立和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在税费改革中减免农村老年人的纳税负担。建议推广山东省在税费 改革中对70岁以上老年人“免征新增农业税及附加”,“不承担村级公益事业出资业务”,“免交乡村公益事业金”,老年人“不承担筹劳任务”,“凡改革前不承担‘三提五统’的,改革后也不缴纳乡村公益事业金”。从政策上体现对老年人的关爱。
3.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村级或乡级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或养老基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老年人的救助以及老年人的养老补贴。改善农村敬老院的条件,逐步将单一的敬老院改造成为集居住、学习、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
4.巩固家庭养老基础。通过签订赡养协议书等形式,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同时,制定相关的监督机制和制约措施,切实保障老年人受赡养的权利。
5.加强对农村老龄问题的研究。对农村老龄工作中一些事关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国家应组织进行专题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进行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及时推广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
1.加快立法进程。在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大资金征缴力度,使上述新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2.在巩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采取措施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完善,适当降低退休金的替代率,切实保证老年人养老金的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
3.社会养老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提倡个人养老储蓄,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四)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医疗和照料服务
1.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接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2.在卫生资源缺乏,且没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地方,当地人民政府有责任按区域卫生规划及配备标准进行卫生资源调整,举办或委托举办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机构。
3.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手,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4..建立社区照料服务网络。发展为老服务事业,增加服务照料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强对社区内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应面向社会,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5.要重视高龄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现在应着手研究、建立高龄老人的照料保险。加强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应设置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专业。
(五)重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以“星光计划”为契机,增加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开展老 年人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介办好老年节目的目标。
2.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学校)。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老年教育。国家要切实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实现在2010年前建成我国终生教育体系。
3.寻找适合老年人思想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福建省在做老年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寓教于学、寓教于助、寓教于乐、寓教于管”的新形式,采用经常组织老年人学习理论,坚持正面教育,认真研究、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建立老年党支部,加强对老年党员管理等办法,将思想教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建议推广其经验,把工作做深做细。
4.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敬老道德规范,将敬老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写进教材;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o
5.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活动;积极推动近期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银龄行动”,组织和倡导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引导老年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六)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
1.加强老龄工作机构,配足专职干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老龄 工作的正常进行。老龄工作重点在基层,基层老龄工作机构一定要加强。县一级很关键,老龄工作机构一定要配强配好。街道办事处应配备1-2名专职老龄工作人员,行使政府职能,对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老龄事业的经费应建立按老年人口数量确定经费的机制。加强对老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增加《老年法》的执法力度。国家应进一步明确各级老龄机构在贯彻执行《老年法》中的职责,充分发挥各级老龄办在贯彻实施《老年法》中的督促、检查和协调作用。
3.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老年人自愿建立文化学习、娱乐、健身、互助服务和调解等织,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和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活动。老年人协会老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行为,加强管理,进步发挥其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4、开展敬老老模范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老龄工作的积极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课题组 注释:
(1)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四川、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第一层抽样单位为省级;第二层抽样单位为市、县级,在每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随机抽取4个县和4个市;第三层抽样单位为乡和街道,在被抽取的每个县、市内,随机抽取16个乡和16个街道;笫四层抽样单位是居委会(村),在被抽取的乡和街道等距抽取50个居委会(村);第五层被抽取的居委会(村)中等距抽10户老人。在被抽取的乡和街道当中,确定老年人家庭户抽样框。访问员按规定时间入户填写调查问卷,经复核送交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进行分类、录入、扫描、分析。上述程序,符合国家专业调查的要求。
(3)在被调查的老年人口中,60-69岁占58.1%,70-79岁占33.3%,80岁以上占8.6%。男性占53%,女性占47%。(4)以下使用的数据为实际调查结果。
(5)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1992。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黑龙江、山西、陕西、四川、广西、贵州、湖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量达20083人,城乡各半。(6)许多被访老人将“下岗”理解为“子女离开原来工作岗位”。
第二篇: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报告人:
2018年11月9日 中国老年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全面反映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对西钢社区及附近居民进行了走访,获得了大量资料。
本次调查范围为西钢三其村老年居民及附近健身老人。调查时点为2018年国庆节,调查对象是抽样范围内城乡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状况、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社会活动、老龄基层组织和工作等情况。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共获得有效样本量31份,其中城市14份,社区问卷17份。
一、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本次调查显示: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总体上看,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自身的素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增加
近十几年,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全国人民的生活迈人了小康阶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2、老年人家庭生活条件改善
2018年,老年人的家庭生活设施较2010年有了显著增加。在城市,2010年8种,其中,自来水拥有率从2010年的93.4%增加到全覆盖,电视机从95.2%增加到全覆盖,洗衣机从70.6%增加到90.60%。除了上述3种外,还增加了煤气、电话、手机、冰箱和微波炉等,天然气拥有率从77.4%上升到96.7%,电话、手机从71.1%上升到96.7%,电冰箱从65.9%上升到100%。
城市老年人家庭平均拥有住房3.3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70.3平方米。90.5%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后,66.8%的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的住房拥有所有权。农村老年人家庭平均住房4.02间,户均住房面积达85.7平方米,90.3%的老年人有自己单独的住房。
3、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20100年,老年人的文盲率比2010年大幅度下降。城市老年人的文盲率从2010年的21.6%下降到11.7%,其中,男性的文盲率从19.5%下降到10.8%,女性从23.5%下降到14.3%;在城市,小学程度的比例从33.4%提高到51.8%,初中程度从17.4%提高到27.1%,高中以上程度从20.9%提高到40.6%。老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进人老年所致,同时,老年文化教育工作不断加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老年文体活动比较丰富
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老年人最多的闲暇活动是看电视以及广场舞,其次是散步,第三为听广播。其他的闲暇活动老年人也积极参加,如打麻将、打牌、下棋、看电影、听戏、逛公园等。在城市
5、城市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虽然大多数城市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生产领域,但是,由于寿命延长及健康状况的改善,许多老人依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所在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城市中43.8%的人从事过义务劳动,22.5%的人参加过治安活动,30.6%的人参加过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由此表明,他们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6、社会救助缓解了特殊群体的经济压力
部分老年人的生活困难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老年人的经济救助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中得到政府和集体救助的越来越多。无退休金、健康状况差、独居、高龄、无子女的老人得到的社会救助相对更多一些。‘经济帮助大大缓解了这些弱势群体的经济压力,为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
7、老年人享受到多方面优待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在教育、交通、娱乐场所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方面,向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的优待,如老年公交卡。这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
8、老年人得到许多服务
随着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活动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方便了老年人的文体活动。老年人居住区附近都有老年活动室。
社区为老服务的发展,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目前,社区服务网络己初具规模。城市老年人居住的社区中均有“上门看病”服务。各级组织积极开展为老年人“送温暖”活动,经常深入老年人家庭看望、慰问。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广泛关注。2018年,城北街道办事处绝大多数基层老龄工作机构都开展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普法宣传工作,对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9、老年人对现实生活状况基本满意
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够用有余”或“大致够用”,“与以前的老职工相比,经济上有了保障”。“与过去的老年人相比,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医疗保障服务方面,从总体上看,老年人感到看病就医还比较方便。绝大多数老年人有良好的家庭关系,认为家庭和睦的,认为子女孝顺的比例都在85%以上。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表示满意或还可以的,达到95%以上。
二、调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
1、城市还有一些老年人不能享受离退休金
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金是一个基本的、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养老保障制度尚未覆盖所有的老年人。城市老年人中,离退休人员占72.2%;仍在工作的人占0.8%;从未工作和其他人占26.9%,这部分老年人不能享受退休金,他们基本上依靠家庭养老。女性和高龄老人问题尤为突出。
2、参加商业养老保险者少、没有养老储蓄者多
商业养老保险近几年才刚刚发展起来,城市有商业养老保险收入的老年人仅为11.2%,对老年人经济生活的作用微乎其微。由于低收入和多子女,老年人过去长期处于基本温饱状态,大多是收支相抵,所剩无几,所以很少有剩余钱储蓄。
3、普遍担心今后的养老问题
退休金水平普遍偏低,其他收入来源又很有限,因此,在有退休金的老年人中,很多人担心退休金养不了自己。在未就业的老年人中,无退休金或无社会保险金的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最无安全感,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
4、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是,子女作为主要赡养人的作用正在发生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老、养老的传统带来冲击。家庭对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作用正在削弱。
(三)贫困问题亟待解决
1、群体内部贫富悬殊
由于社会转型、城乡差异、所有制差异、体制改革以及文化、历史等诸多原因,在老年人口内部,离休和退休之间、性别之间、所有制之间、有无社会保障的老年人之间收入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2、疾病是贫困的重要原因
老年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除了地区差别、体制转型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外,生病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在消费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人较多,而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上的老年人中,健康状况差的较少。健康状况与经济状况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疾病对贫困的影响。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反映经济困难的人较多。
3、子女下岗加重了老年人的生活负担
家庭仍是老年人经济上的重要依托。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在城市,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
(四)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社会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1.医疗保障水平低,家庭负担重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恶化,发病率上升,他们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但是,他们的支付能力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极为有限。
2.治病就医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
在城市,医药费拖欠现象较为突出。除了医疗保障水平低、医药费拖欠外,医疗费上涨快也在影响着老年人看病就医。就医看病的费用增长较快,老年人普遍对看病就医忧心忡忡。老年人普遍反映:“什么都不怕,就怕生病。”
3.家庭照料功能在减弱
在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日趋小型化,老年人的家庭生活照料问题日渐突出。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同时,代际分离趋势也在增强。根据本次调查,老年夫妇以及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比例在城市里日渐增长。在我国,子女对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子女老人较其他老人会遇到更多的生活困难。不少老年人担心自己生病时无人照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家庭传统的功能已不再能够完全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要了。
4.社会化服务与老年人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调查表明,老年人愿意住养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比例不高,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依然是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
一般来讲,子女是老年人经济发生困难时首选的依靠对象。但调查发现,子女的经济状况影响到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有的甚至还需要老年人倒贴。老年人中很多人都在担心子女下岗。
(五)精神文化生活与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加强。
1.活动场所有限、设施短缺,文体活动参与率低
调查显示,在城市,老年活动场所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衡,设施短缺,利用率不高。从总体看,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少,文体娱乐活动的参与率低。但对于需要文化、技术、经济条件的活动,如打太极拳、打球、书画、唱歌跳舞、旅游、集邮收藏、学电脑等活动仍有相当需求。
2.有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但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
我国目前多数老年人还属于低龄老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尚好,可以也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服务。动员、组织和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进一步发掘老年人的潜力,成为新时期老龄工作的一项新任务。
3.缺乏精神慰藉 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家庭的变化,不仅对老年人的物质生活产生影响,而且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带来冲击。而有配偶老年人中有孤独感的比例较低。由此表明,老年人的精神卫生和精神慰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和家庭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怀。
4.担心子女不孝敬
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文化中,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保障与精神慰藉。从总体看,大多数子女是孝敬父母的,老年人对子女持肯定的态度,但仍有一小部分老人担心子女不孝顺。老年人对于女孝心的担心,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养老中潜在的问题,也表明普遍提高成年子女敬老、养老意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对策建议
老年人问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从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有些问题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初见端倪。按照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未雨绸缪的原则,我们对此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自1999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中央在老龄工作上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应对措施正在逐步贯彻,应继续狠抓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这次调查反映的问题,结合贯彻“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以及十九大”精神,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贫困老年人的救助工作
1.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的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在农村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参加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2.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建议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把动员社会力量、救助贫困老年人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各地老年基金会的指导,发挥民间团体的积极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筹集更多的救济资金。
3.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救助的激励机制。对在贫困老年人救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注意培养典型,及时总结和推广他们的经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定期开展表彰活动。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养老保障制度
1.加快立法进程。在完善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保险覆盖面,加大资金征缴力度,使上述新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2.在巩固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采取措施推动补充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完善,适当降低退休金的替代率,切实保证老年人养老金的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
3.社会养老保障与自我保障相结合。提倡个人养老储蓄,从年轻时就树立起自我养老意识,为自己今后的养老做好经济和物质上的储备。
(四)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医疗和照料服务
1.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接合,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的转移,逐步完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配置比例,增强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供给能力。
2.在卫生资源缺乏,且没有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的地方,当地人民政府有责任按区域卫生规划及配备标准进行卫生资源调整,举办或委托举办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机构。
3.把促进人群健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人手,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推进各项有益老年期健康的文体活动,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帮助老年人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4..建立社区照料服务网络。发展为老服务事业,增加服务照料内容,尽可能地满足老年人对设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强对社区内离退休人员的管理。各单位的老年服务设施应面向社会,提高使用率,尽可能地向所有老年人开放。’
5.要重视高龄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现在应着手研究、建立高龄老人的照料保险。加强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高等医学院校应设置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专业。
(五)重视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1.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介办好老年节目的目标。
2.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学校)。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老年教育。
3.寻找适合老年人思想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老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4.大力倡导“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敬老道德规范,将敬老道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写进教材;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加入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行列;宣传先进典型,树立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o
5.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活动,引导老年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6.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支持老年人自愿建立文化学习、娱乐、健身、互助服务和调解等织,在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和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群众活动。老年人协会老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行为,加强管理,进步发挥其在老龄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7、开展敬老老模范单位和个人评比表彰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化的奖励机制,调动各方面支持参与老龄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本次调查,对周边局部地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有了相对了解,他们所担忧的,也许也是我们以后需要担忧的,既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第三篇: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
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研究(缩写版)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总结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引导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一五”以来以年均递增24.9%的高速发展,至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65842.9亿元(现行价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3%,约占全国GDP的4%,进出口贸易额达4261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16.6%,已初步形成了具有20多个细分子行业、4万多个(种)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完整工业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氮肥、烧碱、合成纤维、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过全行业企业及职工多年来的不懈努力,行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14个千万吨级的炼油基地5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企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精细化工门类约225个,产品种类达30000个。石化产业逐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油化工聚集区;云、贵、鄂三大磷肥产业区、川渝和新疆氮肥基地、青海和新疆钾肥生产基地;余姚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园区。
科技创新取得良好进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些重要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形成,一批重大化工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如:500万吨级炼油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攻关项目验收,全钢子午线巨型工程机械轮胎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通过鉴定,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设备的国产化率已达85%以上等等。
节能减排成绩斐然,节能减排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技术不断推广,石油和化工行业多数重点耗能产品能源单耗连续下降,全行业环保治理水平明显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我国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需求的旺盛,良好的投资环境直接带动国内外企业投资。“十一五”三年来国内石化行业投资年均增长达30.3%,2008年完成投资额8964.5亿元。世界500强中的石化企业全部在华设厂,外商投资的重点几乎涵盖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各个大的领域。同时,我国石化企业坚持“走出去”战略方针,对外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钾盐、油砂等资源为辅的海外矿 1
产资源开发格局。截至2008年,海外项目已达143个,中石油等4家企业的海外权益原油23466.9万吨、权益天然气224.7亿m3,缓解了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供应紧张的矛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大
石化行业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石油、天然胶和硫磺的对外依存度已分别达到或超过50%、70%和90%。同时,石化行业也是污染排放大户,“三废”排放量位居全国工业行业前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要求的日益严格,石化行业面临的环保形势也愈发严峻。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一是盲目投资仍未有效遏制,部分产能趋于过剩。“十一五”以来,我国石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保持在30%左右。不少新建项目缺乏全国性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二是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行业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程度低,一体化、集约化、规模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型石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基础化工产品多,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品和高档产品所占比例低,产品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要求。
3、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2007年行业科研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75%,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差距很大。二是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三是主管部门的撤销导致行业科技组织协调工作出现真空,行业科技力量协调运作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有待加强。四是化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不到30%。五是原始创新能力及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少。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4、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化工领域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多发地带。仅2009年上半年,国外对华石油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案件就有4起,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等案件有5 起。
二、行业发展思路与政策措施建议
(一)行业面临的形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企业开工率下降,企业库存激增,效益骤减,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行业总体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随着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系列措施的实施以及各种刺激经济增长政策和资金的到位,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对于石化产品的需求也将长期存在,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发展空间较大。我国石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另外,发达国家石化产业的转移也为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发展思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将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完善布局、提高质量、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优质油气资源、基础化工原料、合成材料、化学肥料的保障程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保持产业合理增长;加快关键和前沿技术的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整合生产分散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合理选择生产布点,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发展目标:争取到2015年,原料和产品结构显著改善,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进一步提高,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达到45%以上;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资源型产品向原料产地集中,深加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向消费地集中;企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全行业顺利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关键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重大装备实现本地化。
(三)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装备国产化程度。建议国家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组织专项经费,加强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装备公关;对传统化工领域进行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改造;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二是开发高端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建议国家设立石化技术改造专项,委托行业协会组织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预评审,帮助政府从行业把关;由协会组织筛选既能拉动内需、又能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端石化产品,国家提供政策及资金支持。
三是支持企业并购,提升实力和竞争力。建议政府和金融部门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特别是鼓励过剩产能企业之间的重组;对涉案金额在一定额度上的并购,充分征求行业协会的专业意见,以防止恶意并购;对金额重大的海外并购行为建立后评估制定,由行业协会全面评估并购行为的成败影响,以总结经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行业节能减排。建议加快能源发展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规范和调节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制定和实施强制性、超前性能效标准,及早遏制能源浪费现象;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强制推广重大减排技术,从源头遏制污染超标排放。
五是建议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议国家组织制定落后产能目录,并适时或定期更新;设立落后产能退出专项基金,采取行政命令和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抓紧制定行业准入条件。
六是把握时机“走出去”。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海外资源的勘探开发;扩大权益投资资金的使用范围;鼓励过剩和高耗能产品转移到国外生产。
七是调整外贸政策,稳定海外市场。建议国家将石化产品出口退税率恢复到2007年7月1日前的水平,减少对于优势产品和精细化工品的加工贸易的限制,从而引导企业适当出口。
八是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协会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建议政府给与政策及资金扶持行业协会
和企业创建预警系统;支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九是加大国际石化产业研究,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委托协会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国外石化产业,尤其是中东石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我国石化行业的影响。同时,加大对于国外贸易法规和技术壁垒的关注和研究。
(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措施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协会组织将努力协助政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优化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产业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正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发展方向,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完成全球布局提供服务。
三是加强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大力推进行业的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为此,协会将制订并发布《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
四是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五是总结行业节能减排经验,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技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六是以产品质量和责任关怀为基础,加大品牌创制和培育力度,逐步培育起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提升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七是加强与重点企业和上下游行业协会的沟通,及时掌握石化及相关行业的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组织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
八是加强对国际贸易的分析研究,积极与海外石化产业界进行对话和磋商,减少贸易摩擦,对国外产品的低价倾销,组织企业提出反倾销。
第四篇: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截止2010年我国已经超越美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中国对外贸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自1978年以来,每年两位数的递增速度让世界震惊同时中国也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比起庞大的对外贸易数量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原有的以及新的贸易问题,如产业结构调整、贸易摩擦应对等。
1.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大。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中国的对外进出口从1978年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22072.7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总值更达到29727.62亿美元,再创新高。
2.经贸格局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以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加上香港的转口贸易,对美贸易占到中国总贸易的25%以上)为例。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尽管数量巨大,但是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为主。在2009年中美两国的贸易结构中,在前十位产品中,有一半产品为玩具、服装和箱包等。而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附件为美国从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进口总额为729.45亿美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4.6%。整体而言,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些商品的特点一是技术含量不高,二是市场替代性较强,三是消费弹性小。调查可以发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前八大类商品都具有替代性强。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替代市场主要有三个,一是北美自由贸易区里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加拿大和墨西哥靠近美国,享受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优惠政策;二是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制造业强国,其产品技术含量高,熟悉美国市场环境,竞争力不容质疑;三是东盟和南亚的发展中国家,他们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与中国出口商品存在竞争性和替代性。另外,印度的制造业发展得也很快,开始和中国争夺相关产品的出口市场。单从数据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服装为主的格局已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信类产品出口份额在上升。但是结合中国商务部的统计可以看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仍然是加工贸易类。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不高。
3.贸易伙伴过于集中、抗风险能力不足。我国的贸易伙伴仍相对集中在欧亚和美洲,特别是有限的几个世界主要国家,如排前3位的分别为日、美和欧盟,对这三者的贸易额占到总额的近一半。这种贸易格局不具备足够的抗风险能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近来由于这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经济不景气纷纷采取保守的贸易政策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到2010年全年贸易顺差下降6.4%至1831亿美元,为中国贸易顺差连续第二年下降。
4.传统的优势产业受到国际市场比较大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主要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近几年这些产业商品的国际市场有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1)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如墨西哥对我国纺织业的冲击;(2)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限制进口,如美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内产业限制进口,欧盟为了新加入的国家的利益限制进口等;(3)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增强,外国取消对中国的优惠政策。如欧盟决定取消对我国乳、蛋制品等六类产品的普惠制。这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就是欧美等国家不断对我国多种商品提出倾销的控诉,使我国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一些优势产业因此出现下滑的迹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根据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和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对经济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同国际接轨。目前中国经济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新旧体制的交替使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转折性时期。由于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已形成重大的障碍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对进口实行限制,并滥用反倾销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国际上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越来越多,严正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出口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低价竞销的现象严重,外贸经营秩序亟待改善
随着外贸经营权的逐渐放开,更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盲目竞争,低价竞销,不讲信誉的现象。出口低价竞销的主体是受生产源头“多、低、散、乱”严重影响的行业和企业。我国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在那些市场体系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表现尤为严重。
(三)外贸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出口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2010年出口大幅增长,但从具体商品来看,出口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出口价格持续走低。这种情况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尤为突出。出口增长仍然是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为主的格局。
(四)我国对外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和体制仍有待进一步理顺
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要同国际接轨、并且保持稳定是外贸持续快速发展的条件。目前有些补贴政策仍未符合国际规范,一些政策虽然符合国际规范,但不能稳定落实,如出口退税机制仍不完善,跟不上外贸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情况我认为在对外贸易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一)我国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同国际规范接轨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严格禁止对出口进行补贴。所以今后我国作为鼓励出口的补贴政策必须改变为用汇率、利率和税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今后我国政府的补贴应向初级生产要素、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的投入。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
(二)国家应重视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努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增加进口原料和高新技术,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解决双边不平衡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不断深入开拓有发展潜力的市场,尤其是加大对我国有贸易顺差国家的出口。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加大原料和高新技术的进口,从要素丰缺角度来看,我国是资源和高新技术短缺的国家,增加进口资源和高新技术。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
(三)应大力发展我国的竞争优势行业产品的出口,把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转化为竞争优势产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在变化。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
(四)加强对出口产品价格的指导和协调,对出口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
建立和增强出口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商会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功能。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许多国家在出口市场上,不仅有法律加以规范,还有中介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出口企业必须接受协调,以防止低价竞争,自相残杀。为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我国政府或商会应在出口市场建立中介组织,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指导和协调,对低价竞争的企业进行处罚,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正常的经营秩序。
总体而言政府应加大对国际贸易的引导和调整:
(一)引导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淘汰经济效益差、资源消耗大的外资企业
(三)积极实施扩大内需和收入倍增计划,驱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第五篇:吾福泰: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现状剖析
中国养老模式如何创新
摘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29亿,占总人口的10.5%。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伴随社会老龄化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老年人问题。老年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的,它还包括精神上的各种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与养老有关的相关问题。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养老问题、贫困问题、社会福利、家庭养老
一、我国的老人生存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底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29亿,占总人口的10.5%。而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
1占所在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比重分别超过10%和7%即为老年型社会。这表明我国
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并且老年人的数目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无法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事实,直接加剧了老年人的问题。以下是姜晶梅等人对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的一组数据:
在生活能力的调查上,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城市为63.81%,农村为75.38%。但不应忽视的是,生活上完全需要帮助的老人也占有较大比例,城市18.57%,农村9.6%。
在老年医疗保障一项指标的调查中,享受公费或半公费医疗的比例城市为29.05%,农村为4.23%。
在这些日渐突出的问题中,最严重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为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存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尤其严重。
在经济状况上,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城市10.48%,农村13.08%)经济上感到困难甚至是相当困难。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尚有不在少数的老人存在养老问题。
二、养老问题严峻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影响一个人生存的主要因素还是金钱问题。而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也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同时,由于子女对养老观念的改变使得老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变得艰难。在老人的经济来源减少同时,福利1 以上数字及定义来至姚学丽、李明刚《中国城市贫困老年人问题》及联合国对老年型社会的定义
事业却还未成熟。这些都是影响老年人养老的因素。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化。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把照顾父母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出现了拒绝抚养父母的人。中国传统敬老的美德被削弱了。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子女搬出去过二人生活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离开父母在外念书的人不断增加。只有父母组成的空巢家庭4与日俱增。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压力,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老年贫困
目前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政府对其也是十分的重视。但是,作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却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200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状况的一次性抽样调查”表明,有约106万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而实际情况远远超过这个数字。3这仅仅是城市贫困老年人的状况,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情况更为严重,在一项调查中,乡镇贫困老人中农村人口占了将近85%。
分析其原因经济制度改革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导致老年人就业困难。而因为这一代老人几乎没有人享受养老保险,所以只能靠离退休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强烈,造成企业因经济危机拖欠退休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物价的增长,尤其是医疗、教育和住房。使得老人原本就困难的生活更加困难。
(三)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
随着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被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但是,我国的老人福利院却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据调查,我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但我国的福利机构仅有不到4万家福利机构,只能收养83万多人。5在这些国家现有的福利机构中,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在我国有很多福利机构都同时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福利还存着很多的问题。而这还仅仅是老
空巢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年老一代单独生活的家庭。以上数字摘至姚学丽、李明刚的《中国城市贫困老年人问题》以上数据来自《老人照顾谁来解忧》一文
年人养老问题的一小部分。
老年人的医疗福利不健全也是我国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医疗和药品的费用。导致有很多老年人都看不起病,有些小病也不去看。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并没有出台政策来降低老人的医疗费用,以保证老人的健康。
除了以上的两项外,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问题光靠家庭是很难很好的得到解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靠社会的力量。
三、养老问题带来的困境
(一)家庭困境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前的几代同堂的大家族式的家庭模式到今天的由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当子女成家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已经退休。也就是说一对年轻的夫妇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双方四位老人。并且,大多数老人也大多希望在家中养老,这种情况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这使得子女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分心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生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
而老人消费的不断提升,更加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很多家庭的收入微薄,在经历了老年人的一场大病后,生活就变得拮据。在工作、经济和精神的三重压力下,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出现危机。一些家庭问题也常常是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引起的。
(二)老年人自身的困境
安享晚年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但是当前 “养”与“医”的问题一直捆扰着老人,使得老人的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有些老人的生活状况十分的恶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六、七十的老人以乞讨或捡废品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恶劣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而“医”的问题又使的老年人不敢也不能去看病。最后直接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社会困境
老年人的问题不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同样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年人的数量也将随之增
加。而医学的进步大大延长老人供养年限,使得用于老年人的各项支出增大,社会的负担日益加重。
而老年人贫困、养老问题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2、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淡化,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风尚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老人由于其经济地位的下降,不再那么受人们尊敬。更严重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从小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难形成尊老敬老的品质。这些都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
3、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养老问题无法解决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低下,生活、生命质量水平不高。辛苦大半辈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想法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很可能波及到中青年劳动者,从而影响他们对社会整体利益奉献的热情。
而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生活的困境也可能使老年人产生不满的情绪,进而形成一个群体。这种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我想是不言而喻的四、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因为理解子女的难处也同意去养老院养老。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福利状况,家庭养老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且,家庭养老6更能体现对老人的关怀,比在养老院要好。根据调查有80%的老人最终还是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
但是,老人在家养老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目前我国一般家庭要负担老人养老的费用可能还比较困难。必须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家庭和社区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改变人们对养老问题的错误观点。让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从新被人们所重视。光宣传还不够,还要运用法律,严厉打击和惩罚那些不养老的人。以维护老人的利益。
第二步,在社区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对其成员行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培训,建立起专业性强的服务队伍,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这样,可以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同时负担减轻了他们也就愿意让父母在家养老。6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主要来自于家庭中的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
第三步,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老人养老所需要的大笔资金。虽然,国家有责任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国家的身上也是不实际的。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我们可以动员他们来为我国的老年人福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发展经济。因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核心问题还是金钱。只有实现强国富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在解决这个问题是才能一帆风顺。
综上所述,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必须解决也是马上就应当解决的问题。但是具体如何解决还应该经过仔细的考虑。这个解决办法应该是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应该是对老人最有利的。
“吾福泰”人提出“吾福养老”概念,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提出“吾福养老”十二字方针:
走走——亲近自然添活力;聚聚——增进友谊排寂寞;
聊聊——叙叙家常助记忆;学学——老有所学增情趣;
练练——恒定熟练聚神气;调调——营养搭配保健康。
参考文献:[1] 王建新.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浅析.[J].中国老年协会06-08-29
[2] 肖尚华.多元化、社区养老的发展模式.[J].老年人
[3] 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花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
[4]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5] 洪香绮.关于我国老年人最佳养老模式的探讨.[].厦门福利中心
[6] 江云.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J].中国医学文摘
[7] 王芝兰、海昌.我国养老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