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教案 北师大版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D?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
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
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
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布置作业
(略)
第二篇: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新中国的外交》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收集、选择、整理新中国外交领域的重大成就和共和国外交家的智慧与风采的图片、材料、实物和访谈录等,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比较等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展示探究或体验过程和结果,认识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感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培养学生的体验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发展真谛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讲述或再现外交活动与斗争,认识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斗争的坚实后盾;通过对外交领域外交家的风采和智慧的归纳和总结,体会外交活动的智慧和艺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4.通过展示新中国外交成就及原因分析,展望新中国未来外交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预测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能力。
5.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协商、与人交往的能力。
活动内容
收集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领域的材料,按照选定的主题分析和整理材料,采用多种形式在活动课堂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如专题报道式、场景再现式、主题归纳式等,再现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感受新旧中国外交的天地之别,体验重要的外交场景等。
活动提示
1.活动方式可以采用主题探究式、体验感悟式。
2.材料收集范围: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外交领域的文字、图片、实物等材料;新中国的外交家或重大外交事件的见证人等。
3.材料收集方式:以查阅书籍、网站,参观有关纪念馆和影视作品等为主;访问有关历史见证人等;收集有关实物等。
4.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活动程序
1.简介活动程序,明确活动内容:如选择主题探究式活动,其活动程序一般分为:确定探究主题→依据主题范围,收集相关材料(文字、图片、影视或实物等)→根据主题要求,整理收集的材料→运用材料,完成主题任务→反思探究过程,优化探究方法;如选择体验感悟式活动,其活动程序一般分为:选择典型场景→根据场景范围,收集有关材料(特别是影视材料和访问历史见证人等)→根据场景要求和收集的材料,设计再现场景的脚本→根据脚本,完成历史场景再现→反思体验过程,感悟历史真谛,优化体验方法。介绍活动主题和内容,具体见活动内容部分。
2.进行小组分配,明确主要职责:以自愿原则为基础,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的特长要基本平衡;分组后确定组内成员责任,选举组长负责组内活动的协调与管理。
3.选择活动主题,分配活动任务:提出多种主题,供小组讨论选择,如新中国外交足迹、新旧中国外交两重天、新中国外交家风采与
智慧、新中国外交大事年表、外交活动短剧等,根据小组选题,分配组员活动任务。
4.分头收集材料,教师适时调控:介绍典型材料的出处,如《新中国外交风云录》《新中国的外交》《建国五十年的外交成就》等历史书籍;《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外交风云录》等影视材料;重要网站,如外交部网站、人民日报社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等。各组组员带着任务分头收集材料,教师调控、帮助学生解决收集材料过程中的困难。
5.完成活动任务,准备课堂展示:各组成员在组长的协调下,根据主题要求,分析、整理材料,完成活动任务,并制作课件,准备课堂展示活动成果。
6.展示活动成果,自主评价优劣:由学生做主持人,主持活动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在活动课上展示本组活动成果,介绍本组活动中的典型事迹;学生自主对各组活动成果和典型事迹进行评价。
7.总结活动过程,选出优秀组员:表扬活动中的典型事迹,肯定活动成果;总结活动过程,优化活动方法。
活动成果展示课环境布置及教具准备
1.用艺术字板书展示主题: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学生座位排列为环行状,中间留出空地供再现历史场景等用,并设主席台。
2.多媒体展示平台。活动过程
主持人: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新中国成立,结束了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当今世界,“地球村”正在变小,而我们的视野却在扩大。今天,我们回顾新中国外交的光辉历程,体验新中国外交艰辛和辉煌,探究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展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本次活动的主题就是:历史纪实大家谈──新中国的外交。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胜利地渡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展示辉煌表现。请第一小组为我们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第一小组代表:五十多年来国际风云变幻,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中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它的任务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一贯伸张正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综合起来我们可以把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分为建国后至五十年代中期、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来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一扫过去百年“屈辱外交”的历史,我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重大国际活动,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第二阶段:进入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把“反帝反修”、“反对两霸”作为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开始解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成果,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等。
第三阶段:八十年代以来,邓小平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决定把我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开创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01年我国成功承办了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展示了我国的世界大国风采,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和地位。
主持人:新中国外交历程,既是过去的历史,也是永存的现实。请第二小组为我们展示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代表图片,从图片中再次回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二小组代表: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外交,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五十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谋求同世
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的贡献。让我们从以下五幅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中,重温这段光辉历史。
第一幅图片: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图略,下同)。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但当时,新中国还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和孤立,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第二幅图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表演说。1955年,亚非独立国家首脑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与的万隆会议。会上,一些国家首脑在帝国主义的挑拨下,攻击共产主义,污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第三幅图片:周恩来总理亚非十三国之行飞行路线图。1963年12月3日至1964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先后访问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等十个非洲国家和缅甸、巴基斯坦,后又和宋庆龄副主席一起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这次亚非十三国之行,是中国同亚非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第四幅图片: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1970年,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7月和10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两次秘密到中国,为尼克松总统访华做准备。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交往的大门终于被打开。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五幅图片:身着中华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留影。2001年上海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盛会。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上海科技馆门前,迎候前来参加亚太经合组织上海非正式会议的各经济体领导人。这次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发表了《领导人宣言》,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盛大的国际活动,展示了我国的世界大国风采,进一步扩大和增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和地位。
主持人:新中国外交成就,凝聚了新中国外交家的智慧和心血。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再现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壮观场面。
第三小组代表:一位扮演阿尔巴尼亚代表、一位扮演中国代表、一位扮演蒋介石代表、一位扮演美国代表、一位扮演记者。他们联合再现26届联大表决结果时的历史场景,其中记者以场外人的身份,采访中国代表,报道这次联大表决结果。
主持人:刚才第三小组同学为我们再现了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下面请本班记者对参与表演的同学进行一次现场采访,让他们谈谈在表演过程中的感想。
记者:我刚才观看了你们的表演,好像与历史先辈们一起经历了这一令人振奋的历史事件,作为扮演中国代表的演员,你一定有很多体会,你能给我们谈谈在扮演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吗?
被采访者:当我们真正投入到历史事件中时,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觉到外交家们的高超智慧,以及他们为我国外交事业付出的艰辛努力,但我们感触最深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兴奋和骄傲,这种自豪、兴奋和骄傲只能体会,无法用语言表达,现在我才真正理解乔部长仰天开怀大笑的感觉。经过这次体验,我更坚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了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争取真正成为一名为祖国外交事业做贡献的外交工作者。
主持人:数据最能说话,下面请第四小组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新中国成立后,与我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表。
第四小组代表: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从当时两个阵营严重对峙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重大外交决策,彻底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势力,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苏联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还同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举世闻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万隆会议。中国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国际舞台上。
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末,我国大力支持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加强同它们的政治、经济合作。中国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同一些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随着中法建交,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进展。在这一时期,新中国迎来同外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
七十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同时大力发展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取得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进入八十年代,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并据此调整了对外战略,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对外关系得到了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大为加强。
九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外交思想,冷静观察,从容应对,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
中国外交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生代表运用多媒体展示平台,边推出表格,边介绍上述特征。主持人:有比较才有发言权。下面请第五小组同学,为我们展示新旧中国外交天地之别的具体表现。
第五小组代表:我们发现,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在国际地位方面,旧中国没有任何国际地位,任人欺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而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屹立于国际舞台。其次,在外交关系方面,旧中国是屈辱外交,西方大国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而每一次侵华战争,基本都以中国失败而结束,中国被迫同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列强不断扩大在中国的侵略权益;新中国一改旧中国外交的耻辱状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推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平等的外交关系。最后,在外交结果方面,旧中国除了深受列强侵略外,几乎没有取得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成果;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但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维护了国家领土等主权的完整,收回了旧中国失
去的权益,用“一国两制”的原则,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地区,洗刷了旧中国的耻辱,而且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强国等。
主持人:新中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探究和体验中,我们发现这些成就来之不易。那么,哪些因素促成新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外交成就呢?让我们进入第二板块:探寻辉煌奥秘。下面请同学根据自己的探究或体验,围绕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原因,自由发言,每位同学的发言时间控制在2分钟以内。
发言一:新中国的外交,是在正确外交方针和外交原则指导下进行的,可以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制定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为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国外交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重要保证。
发言二: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老一辈外交家的艰苦努力和高超的外交技能、高明的外交智慧。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扰和破坏,周恩来总理用豁达的心胸,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和团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外交家的智慧和胆量在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发言三:五十多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外交成就,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反映。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英国就不会轻易地归还香港地区,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国也不可能成功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这些都充分说明,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强大,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发言四: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从而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是我国外交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基础。
发言五„„
发言六:我认为,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是前面四组同学的综合。上面四位同学的发言,都是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外交成就的原因,只有四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说明我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主持人:刚才,几组同学的发言都很好。说明我们在探索或体验中开动脑筋了,这是学习历史的重要保证。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辉煌,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体现,也是正确外交方针、原则的反映,还是综合国力发展的表现,更是外交家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刚才我们展示的都是历史,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只能代表过去。那么,未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走向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三板块:展望辉煌前景。下面请我们班的小国际时事迷带领我们展望我国外交事业的美好前景。
小国际时事迷:首先我们应该分析当前我国外交事业面临的形势,即挑战严峻,机遇大于挑战。当前,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强化军事联盟和以“人权”“人道”为由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倾向抬头,《联合国宪法》的宗旨和原则以及
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受到挑战。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使贫富差距拉大,南北矛盾日益尖锐。如何趋利避害,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已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紧迫课题。其次,我国面临的总体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进程虽然曲折复杂,但这一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发展经济,加强合作,提高综合国力仍是各国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再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国家就会日益繁荣昌盛,我国的外交工作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主持人:感谢小时事迷给我们的精彩分析。本次活动成果展示,暂时告一段落。下面请老师带领我们进入关键的一个板块,第四板块:反思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水平。
同学们的活动成果可以说水平很高,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学习主体意识的强烈,和学习探究能力的高超,大有赶超外交家智慧的趋势,希望继续努力。现在让我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反思活动过程,优化活动方法,提高学习水平。首先,本次活动从活动提示到活动主题的确定,再到分组选题,最后到我们刚才的成果展示,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完成的。可见,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对学习是多么重要。其中计划要与自己的学习特点相结合,计划的执行要灵活,应该成为我们以后学习中特别重视的内容。其次,我们探究或体验的环节应该成为我们以后学习重点锻炼的内容之一,不论是探究,还是体验,都要从问题
开始,提出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再次,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如同现在,对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最后,学习的目的是促进我们的发展,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又是根本的根本。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思考我能从历史学习中得到哪些做人和成功的道理,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如同我们有的同学在成果展示过程中流露出的将来做一名外交工作者一样,这才真正抓住了学习历史的真谛。
第三篇:江苏省靖江市新港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背影》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背影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动人情景,生动描写人物,以情感人的方法。2.感受作者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懂得感受爱,也懂得回报爱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方法。
2.儿子对父亲的关心的不解、顿悟、感念的过程。【预习设计】
1.学生需认真朗读全文,弄懂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注意事件发生的背景; 3.你是如何看待文中的父亲和儿子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自主学习: 认识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
》、《
》,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2、写作背景: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17年,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② 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朗读时语气要连贯,一般不读破句。③ 读出恰当的语气,理解并传达出作者或课文中人物的感情。④ 括号里的内容一般不读出。勾画和摘录关键词语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条途径。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在阅读时要用“~~~”画出来,以突出其重要,并仔细体味这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如学习《背影》一文时,在作者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用的几个动词“走”“探”“攀”“缩”“微倾”等下面加着重号“·”,然后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整体感知课文,讨论分析问题。
【讨论】
1、“我”与父亲最近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分析〗
(理解记叙的要素)
【讨论】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讨论】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
【讨论】
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讨论】
5、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四、文本探讨:
1、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2、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3、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总结规律】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既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就直接描写而言:先作外貌描写,写衣貌,然后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而作者自己的感情变化有力地烘托出背影,是间接描写。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重点演练
1、再读课文,勾画出最能感动你的语句或事件,并交流你被感动的原因。语句摘录:
事件概括:
被感动的原因:
2、课内精读:
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⑴ 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描写。
⑵文中写“父亲”外貌后,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有什么含义?
⑶ 选文中写父亲走路“蹒跚”,这是因为父亲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三个动词写出父亲爬上月台不容易,它们是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⑷“我”的一“拭”一“搀”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六、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注音。
踌躇()蹒跚()颓唐()琐屑()晶莹()
狼藉()簌簌()栅栏()2.解释下列字词: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狼藉:
琐屑:
颓唐:
蹒跚: 3.说说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4. 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这种爱的光环笼罩下,我们应该知道: 我们都是幸福的!请课下积累写父母之爱的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的亲情故事。
七、课文小结
八、布置作业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3 新人教版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关系和共同历史作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土地改革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土地改革的进行,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8.教师推荐与“土地改革”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9.小结: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10.教学板书设计
六、随堂练习
1.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
B.镇压反革命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2.一位一直没有土地的农户一夜间分得田地三亩八分,该史实最早应在()A.土地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3.建国初期,我国广大农民获得的最重要的权利是对土地的()
A.所有权
B.使用权
C.经营权
D.管理权
4.下列有关土地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到1952年底,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看出政府采取该措施基本目的是什么?(3)该措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C(1)土地改革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效果: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农民翻了身,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广东省珠海市十中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 开元盛世》教案 新人教
版
一、学习目标
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生:“任用有才能的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注重节俭。”烧毁宫内珠玉锦绣。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生:“兴修水利”,“提高农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 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习: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P16,略)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
2、故事会 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