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窗2)》参考教案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04页信息窗2内容,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调查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教具准备:
练习本、统计表,水彩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班体育小明星评选活动开始了。谁能当选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
二、合作探究,研究方法
1、个人选举,组内收集。
2、汇报、记录。
师:现在各组的选票都已经收集完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评选的人数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记录最好呢?
生1:用画O的方法最好。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最好。
师:在许多的记录方法中,画“正”字是人们经常使用而又非常方便的一种方法.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正”字。(师生共同书写“正”字,写时师强调笔顺。)师: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每人的得票情况,谁愿意当记录员?(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分别记录票数。)
/ 2
师:各组组长,声音响亮地,念得慢一点,来汇报你们组同学选举情况(学生操作:组长汇报,记录员记录。)
3、完成统计表。
4、填写统计表。
师:选举谁的人最多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5、汇报结果。
师指一组学生,到前面展示汇报统计结果。
6、完成统计图。
三、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四、课堂小结,并延伸
统计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了,这次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吗?学生举例说明。
/ 2
第二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信息窗2)》参考教案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
书101—102页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教学重点:
掌握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
理解画“正”字记录、整理数据的优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次二年级同学们参加了体育运动,有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出色,今天他们打算在班里评选出体育小明星。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王强、李亮、于小美、刘明谁能当选为体育小明星,需要将数据记录下来,并统计整理谁的选票最多。
解决:谁当选?
用不同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明确记录数据的方法。
可以画对号,可以画三角号,也可以用其他符号,还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
哪种方法你喜欢?
小结:观察上面三种记录数据的方法,对比得出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最简便。
2、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
把统计的结果对应地填入到统计表中。
三、巩固练习
/ 2
自主练习
第1题:下面是某十字路口一分钟内各种车辆通行情况统计。
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的某十字路口一分钟各种车辆通行情况,要求学生将统计结果填在图表中。
四、总结
记录数据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画“正”字的方法。
/ 2
第三篇:因数与倍数信息窗1教学设计教案
因数与倍数
信息窗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48到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知道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偶数的含义
2、小组互助:在探索 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经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教学活动,感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间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认识2,3,5的倍数特征及奇数和偶数的含义是教学重点;理解3的倍数特征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情境法、讲解法、讨论法、列举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
一、复习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因数与倍数,还记得么? 6的因数有哪些?你是怎么找的? 4的倍数由哪些?怎么找倍数?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参加过跳舞比赛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老师今天也给同学们带来几种舞蹈的图片,我们一起看一下。
2、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因数和倍数的问题。
3、观察提问:参加各项舞蹈表演的人数组合有什么特点?
(教师让学生观察,明确得出:交谊舞2人一组,圆圈舞5人一组,叠罗汉3人一组,参加这三种舞蹈的人数分别是2,5,3的倍数)
4、引导学生分别列举出参加三种舞蹈的人数分别可以是多少?(同桌在练习本上写出答案)①研究2的倍数(1)用乘法得到倍数
交谊舞 2×1=2 2×2=4。2×40=80。
(2)利用书中提供的百数表来研究:用红色涂出2的倍数
(3)观察上面两种方法找到的交谊舞的人数,小组讨论并交流2的倍数特点
师小结: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2,4,6,8(教师板书)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谁能举出几个偶数和奇数的例子?
“也就是说,个位上是0,2,4,6,8的数就是偶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就是奇数。” ②研究5的倍数(1)用乘法得到倍数
圆圈舞 5×1=5 5×2=10。5×25=125。
(2)利用书中提供的百数表来研究:用黄色涂出5的倍数
(3)观察上面两种方法找到的圆圈舞舞的人数,小组讨论并交流5的倍数特点
师小结: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的数是0或者5(教师板书)
师: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观察讨论后可得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同时又是5的倍数。③研究3的倍数(1)用乘法得到倍数
叠罗汉 3×1=3 3×2=6。3×23=69。
(2)利用书中提供的百数表来研究:用绿色涂出3的倍数
(3)观察上面两种方法找到的叠罗汉的人数,小组讨论并交流3的倍数特点
当学生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没有规律时,教师可进行提示: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可循?(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教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P50 1:找2,5的倍数
练习时,让学生先按照要求分别写出2和5的倍数,再找出2和5的公倍数,巩固之前的结论。
2、P21 2:寻找奇偶数,可让学生先说什么是奇数,偶数
3、P21 4:寻找3的倍数,根据特点及规律来找
四、本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课后小测:自主练习板书设计:
2,3,5的倍数特征 奇数 偶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
奇数:不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1,3,5,7,9 偶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情境图中的信息都很熟悉,但是在找规律上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根据百数表一眼看出规律,有的却很慢。在总结完2的倍数规律后,5的倍数规律相对简单了许多,3的倍数特征不容易发现,但在教师讲解说明之后,学生通过验证发现确实如此。
第二课时
2,3,5的倍数特征,奇数和偶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和偶数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体会学好数学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掌握2,3,5的倍数特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一、复习导入
2,3,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 什么是奇数,什么叫偶数?举例说明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6题,学生独立做,集体交流
2、第5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表格,理解第一个项目怎样分组,明确要使分组后没有剩余人数,报名人数应分别是2,5,3的倍数,然后再判断哪组人数分组后没有剩余。
3、第7题判断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辨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第8题是一道开放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题目的要求:从4个数字中任意选择两个数字,排列组合成符合要求的两位数,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也可让学生运用学具,采用列举法独立操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有序的选数字与组合数,使答案既不重复又没有遗漏。
5、第9题是一个猜数游戏。通过练习,对2,3,5的倍数特征进行综合应用。
6、第10题“2,3倍数特征的拓展应用”,归纳“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就是6的倍数”
7、第11题:学生独立做,做完进行集体交流。
8、第12题是一道根据2,3,5的倍数特征填写数字的练习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说说2,3,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根据特征填写数字,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补充完善。此题答案不唯一,学生答对即可。
三、本课小结
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根据练习情况板书 课后小测:自主练习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2和5的倍数特征掌握得比较好,3的倍数特征相对差一些。因此在练习中比较难的是根据2,3,5的其中两个或3个倍数的共同特征的题目,除此以外主要是合适的数找的不全以及对公有倍数的理解,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情况会越来越好。
第四篇:《千米的认识(信息窗2)》参考教案
《千米的认识》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b、能正确运用千米表示长度。能估计1千米是多远。
c、创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测量、体验、联想,建立空间观念。
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学习的需要与乐趣。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能应用概念正确表示长度。
4、教具准备:课件
二、预习学案
1.师:这一节课有几个小朋友也来和我们一起学习,现在请他们出场(请出几个头带长度单位饰物帽子的学生)问:我们认识这几个朋友吗?请你们把他们从小到大排一排(毫米、厘米、分米、米),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米呢?现在请你们给他们找合适的好朋友,请他们站在一起,你会安排吗?(按顺序排)
2、填空
1米=()厘米 1米=()分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分米=()毫米 5米=()分米
三、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位朋友,看看它在什么的情况下出现。
1、请同学们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1)孙悟空能把金箍棒变成1千米长。(2)热能球的飞行高度是1000米。(3)飞机的飞行高度是2千米。
/ 4
2、请学生针对这些信息,谈谈有什么疑问。(1)“千米”也是一个长度单位吗?(2)1千米到底有多长?
(3)图中长为1千米的金箍棒的上端,和飞行高度是1000米的热气球是一样高的。我猜想“1千米”和“1000米”是相等的,对吗?
3、借小博士之口,回答大家的问题。
博士说: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1km=1000m。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1千米”就是“1000米”啊!
小组交流,整理资料(课初,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1)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测量的物体(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我的估计(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
我的测量(明确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联系,增强学生对1千米的感受。结合本校操场的跑道,200米1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
(2)教师说明: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200米,跑5圈是1000米。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有趣的知识,增长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3)活动要求: a、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10人,余下的同学计时。
b、每组的10名同学在操场上分别跑100米,以接力的形式合作跑完1千米。c、全班同学和教师一起迅速到学校操场,利用百米跑道开展活动,然后返回。通过活动让学生真切体会:1千米=1000米=10个100米。
这样把抽象的概念“千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活动,变成了一个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借鉴与参考的思维模型。
回到教室与学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关系。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 4
师问: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1千米=1000米)3.估计。
师问:(1)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小组讨论)(2)你们到家有1千米吗?回家时设法验证一下你的估计是否正确。
(3)师问: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4)1米有多长?5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让学生闭眼想象)(设计意图:让学生边比较,边理解,应用实践,测量、体验,建立表象。)
四、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的答案
a、走1千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分、10分、1时)b、骑自行车1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50秒、5分、50分)c、汽车行1千米大约需要多少时间?(1秒、1分、1时)
(设计意图:订正答案时说说怎样换算,进而内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填空:
2分米=()厘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3千米=()米 7厘米=()毫米 80毫米=()厘米 26毫米+54厘米=()毫米=()厘米 2千米-()米=1000米
3、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
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一把小刀长6()
课桌高70()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4、完成课本42页第3题。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看书质疑,解决疑问)
六、课后作业
/ 4
查阅有关“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小资料,和同学们、家长们说一说。
七、课后反思
通过放手让学生猜一猜、估一估、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体会1毫米、1分米、1千米有多长,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自主练习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 4
第五篇:《信息窗2搭帐篷》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96—9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操作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的重点。掌握试商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秋天到了,明明和小红几个小伙伴去秋游,他们找好宿营的位置后,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瞧,他们都忙了写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同学们秋游
看着这美丽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1、老师先说一个,这位同学在烤鱼,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能列算式计算吗?
学生先用圆圈摆一摆,在列算式
22÷4=()(人)……()(条)
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能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讨论,推想竖式
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给各部分起名字。
分别说出22、5、4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48个野果平均分给7个同学,怎样分?
学生列算式并计算
4、学生讨论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的余数有什么特点?
第二题的余数能是8或9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哪一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5、教师讲解。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因为,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说明还够分1份的,说明商小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商才正确。
(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书写格式一定要正确完整。
6、同学们秋游,首先解决的是宿营问题,野营小队共17个人,如果每顶帐篷住3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
小组讨论,需要几顶帐篷?为什么?
汇报交流结果
三、巩固练习(投影片出示)
1、口算并说出商几余几?
8÷3=□……□ 11÷4=□……□
12÷5=□……□ 65÷8=□……□
35÷8=□……□ 7÷2=□……□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49÷6=8……1 38÷5=6……8 36÷9=3……9
学生改正后,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3、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被除数是23,除数是4,商是几,余数是几?
(2)54除以7,商几余几?除以9呢?
4、聪明题。
有35块点心,每6块装一盒,剩下的包在纸包里,纸包里有多少块点心?
四、课堂作业
五、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并不理解,因而在单位名称上很是糊涂,做起题来有困难。
学生比较会用竖式来计算除法,速度较快,但仍然是数位对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