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期强化训练营(九)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2021-07-14 15:4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暑期强化训练营(九)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1年暑期强化训练营(九)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暑期强化训练营(九)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孜孜不倦

B.不露声色

C.或许

D.留存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在当下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已经________。

(2)也只有黄土高原,才能承受如此________的搏击!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________。

(4)在人生道路上,________敢于突破、奋勇前行,________能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A.家喻户晓

惊心动魄

销声匿迹

只要……就……

B.妇孺皆知

惊天动地

销声匿迹

只有……就……

C.家喻户晓

撼天动地

无影无踪

不仅……而且……

D.举世闻名

惊心动魄

石沉大海

虽然……但是……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

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

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

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长

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戏》作者是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呐喊》。

B.《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C.《马说》作者是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D.《登勃朗峰》作者是马克·吐温,法国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中,“书”即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多记事陈情,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B.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D.《礼记》,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古诗文阅读及

阅读诗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下阙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虽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暑期强化训练营(九)答案解析

一、基础夯实

(1)B

(2)C

A

C

D

【解析】D.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而不是法国。故选D。

D

【解析】D.《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不是道家论著的汇编。

二、古诗文阅读

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答衬托反衬亦可)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分析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对诗歌的思路有准确的了解,然后看所考诗句出现在诗歌的什么位置,再根据诗句与上下诗的联系确定其作用。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直抒赞美之情。“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手法技巧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了解诗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然后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第一问:下阙先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平滑似镜,这是静景;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这是以船动衬水静。后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这也是动景,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因此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第二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三、阅读理解

1.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的人家还情(或: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

2.母亲冲进火中抢百衲衣,母亲珍藏我的百衲衣

3.动作描写,“冲”、“抢”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救百衲衣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4.家长的爱护,父母宁可苦自己也不会亏待我,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同学的关心,当在校园里遇到困难的时候,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助我。

5.两种态度皆可,但要说清理由。

示例一:应该拼弃。因为这些风俗确实带有迷信色彩。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身体不适应该去医院检查治疗,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健康成长。

示例二:不应该摒弃。因为这些风俗虽带有迷信成份,但也蕴含有浓浓的亲情、乡情。它是当地人民融洽和睦、友爱的纽带。

【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时,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按照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出体现“百衲衣风俗”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概括。通过文中第①段“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可以概括出常生病遭灾的小孩,父母会为他挨家挨户讨布缝衣穿。通过文中第⑤段“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的内容可以概括出等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的人家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据此作答即可。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要情节的概括。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抓住重点段落或语句进行总结概括。通过第③段“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母亲冲进火中抢出百衲衣;通过第④段中“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母亲珍藏我的百衲衣。据此作答即可。

3.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解答时,要全面把握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按照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首先分析出采用何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通过句子中“冲”、“抢”等词可知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冲”表现了母亲动作的不假思索和迅速;“抢”突出了火场的危险和母亲的不顾一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抢救出百衲衣而不顾一切的情形,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真挚的爱。

4.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主旨的理解。解答时,要围绕对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首先明确“百衲衣”不仅仅是一种“衣服”和风俗习惯,还是关爱的象征。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围绕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家长的爱护、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友爱等方面举出具体事例,简要作答即可。

5.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思想主旨的理解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以及链接材料内容。通过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百衲衣”“百家锁”都是基于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为出发点,但都带有一定的落后性和封建迷信色彩。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是要结合原文内容和自己的认识以及生活实际提出言之有理的依据。如果持应该摒弃的态度,可以围绕这些风俗习惯“祛病化灾、长命百岁”的目的不切实际具有迷信色彩,应该相信现代科学和医学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等方面来阐述。如果持不应该摒弃的态度,可以围绕这些风俗习惯显示出“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具有联系乡亲、乡情的作用,并能促进社会友善和谐等方面来谈。据此作答即可。

下载2021年暑期强化训练营(九)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21年暑期强化训练营(九)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