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泉政办„2005‟284号
---------------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大中专院校:
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实,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5‟144号)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05年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泉政文„2005‟218号)的要求,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牵头单位要主动负起责任,协办单位要积极配合。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将对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二00五年十一月十八日 泉州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分解方案
一、加强领导协调方面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事局、教育局牵头,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就业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
协办单位: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
(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主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三)大中专院校要实施“一把手”工程,按照教育部“两个不低于”、“三个到位”和“四化”的要求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考核学校教育教学和院校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
(四)要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千方百计地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各级财政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对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及推广使用福 建省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网、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予以支持。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人事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二、拓宽就业渠道方面
(一)补充国家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考或招聘,择优录用,同时要逐步加大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主办单位:市委组织部、人事局 协办单位:市委编办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地区工作。在艰苦地区工作满2年,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公务员和应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我省山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乡镇农、林、水及卫生防疫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的,在见习期即执行定级工资标准,并实行浮动工资。
做好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及中小学不合格教师的清退工作,吸收高校毕业生充实队伍。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公安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三)积极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在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就业推荐、户口迁移、档案寄存等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学校、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要按照有关规定,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教育局(四)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福建省志愿服务八闽贫困地区计划”,共青团、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要在资金和其他政策上给予支持,各高校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和我省、市贫困地区。
主办单位:团市委
协办单位: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有关高校
三、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方面
(一)凡高校毕业生(毕业后2年内)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其经营范围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商品外,一律放开核准经营,对限制性、专营性经营项目允许边申请,边补办专项审批手续。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他工商管理方面的优惠政策按《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闽政办„2003‟82号)规定执行。
主办单位:泉州市工商局
(二)金融机构要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支持力度,对于能 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或优质客户担保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体,担保方可以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要通过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授信贷款额度,在一定期限内周转使用。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或少上浮。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泉州中心支行 协办单位:各商业银行
(三)各级政府要在就业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经费扶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参照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制定具体措施,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四)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国家规定不能减免的行业除外),当年安置待业人员(含已办理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下同)超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
主办单位:泉州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五)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其保管人事档案(包括代办社保、职称、档案工资等有关手续)2年。创办企业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可在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网站免费查询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参加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的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给予适当减免收费。创办企业的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员工可分别享受一次免费或优惠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举办的培训或测评服务。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六)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可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个人缴费窗口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四、加强就业指导方面
(一)各大中专院校要尽快建立健全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在人员、场地和经费方面给予保证,确保工作到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和思想教育工作。
主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
(二)发挥职能部门、大中专院校、人才中介机构、各类经济组 织和社会团体的各自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大中专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各大中专院校
五、培育规范就业市场方面
(一)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进一步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各级政府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服务,大中专院校、用人单位、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二)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和资源共享。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都要开辟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窗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培训和招聘活动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三)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通过各类人才信息网、校园网、报纸等媒介向毕业生适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推广使用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实现三级联网。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 协办单位:各大中专院校、各人才中介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四)加强对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严禁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活动。各地公安机关要切实做好大中专毕业生落户工作,严禁任何机构和个人利用毕业生户口迁移非法收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公安局 协办单位:泉州市工商局
六、援助待就业毕业生方面
(一)市和及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为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扩大择业空间,缓解就业压力。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根据当地的社会需求对待就业毕业生定期举办培训班,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予以补助。毕业生长期找不到工作的,可根据本人意愿,报名参加社会急需专业的培训。培训费和职业技能鉴定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主办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协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二)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免费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服务。待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的档案由生源所在地或学校所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保管,两年内免收档案保管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人才中介服务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
(三)要积极推行技术性工种职业准入制度。开展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帮助学生取得“双证”,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困难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劳动保障、人事和教育部门共同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技能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费由学校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费适当减免。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高校 协办单位:市教育局、人事局
(四)积极帮助待就业毕业生尽快就业,对毕业半年以上经推荐未能就业又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已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其参加临时性的社会工作、社会公益活动,或到用人单位见习,给予一定报酬。
主办单位: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五)对于高校毕业生因患病等原因短期无法工作并确无生活来源者,户口在学校的应迁回家庭所在地,由本人提出申请,当地民政部门进行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参照当地城市低保标准给予临时生 活困难救助。
主办单位:市民政局
七、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方面
(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的统筹力度。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状况列为高职院校评估的核心指标。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 协办单位:市发展计划委
(二)组织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建立一大批稳定、有效、资源共享的高职实训、实践基地。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有关大中专院校
(三)进一步推进高职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成立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要根据社会需要允许学生调整专业,并适当延长学习期限,可采取毕业后到职业技术学院(校)参加3-6个月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办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费和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主办单位:市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相关大中专院校 协办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
(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估和公布工作,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对接。研究制定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估标准和办法,适时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办学。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督促检查,重点检查就业工作薄弱学校,对工作不落实、政策不到位的要限期认真整改。
主办单位:市人事局、教育局
主题词:人事 毕业生△ 就业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省直驻泉有关机构,市中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在泉各商业银行。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5年11月21日印发
第二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泉政文[2006]15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将《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一日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第一章 总则
一、规划思路
围绕建设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泉州市产业集聚比较优势、经济外向型较高的有利条件,有步骤、有系统地规划发展泉州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建设,培育发展物流市场,强化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泉州物流整体规模与水平。争取用5到15年时间,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增强物流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把泉州建设成为福建省三大区域集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吸纳和辐射功能的物流中心之一。
二、规划内容
根据泉州经济发展、产业分布、市场规模、对外经济和消费需求的发展前景,重点对泉州物流发展布局、发展规模、发展水平进行规划定位。围绕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所需,发展物流支撑服务体系;围绕区域生产经营、商贸流通活动所需,发展物流通道服务体系;围绕区域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所需,发展物流配送服务体系。规划城市中心区,着重以小型、高效、环保的物流配送为主体;县域经济,着重以大型、综合、专业物流中心为主体;港口发展,着重以多功能、集散能力强的物流园区为主体;城乡结合部,着重以建立快速、便捷的物流通道为主体。
三、规划依据
1、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制发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2、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3、《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4、《泉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泉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6、《泉州市港口总体规划》
7、《泉州市区商业网点规划》
四、规划期限
近期2006-2010年
中远期2010-2020年
五、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泉州市所辖各县(市、区),即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
六、指导思想
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总体要求,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发展方向。突出区位优势,突出开放推动,突出创新理念,突出规划指导。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打破区域和行业界限,整合物流资源,增强物流服务功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促进物流运作一体化,向第三方物流发展。大力培育现代物流品牌,积极发展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物流,提升泉州物流的整体竞争力。
七、规划原则
1、坚持开放型、区域性、国际化的原则
2、坚持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
3、坚持需求导向,协调发展的原则
4、坚持适度超前,留有余地的原则
5、坚持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
第二章 发展目标
根据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海峡西岸,发挥泉州比较优势,拓展国内外物流市场。坚持产业化推进为主线,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资源为重点,采取分步开发、逐步完善的发展路子。
--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物流运输网络。以港口为中心,公路、铁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配套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物流运输网络基本形成。各主要港口与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保税区以及高速公路主干网、铁路、机场相衔接的快速通道基本建成,港口大进大出集疏运体系初见雏形。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公路货物运输量、铁路货运到发量和航空货物进出港量有较大提高。
--建设以信息平台为重点的物流信息网络。初步建成由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物流信息专用平台、物流企业信息平台、制造业企业信息平台和物流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等构成的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业运用电子身份认证、公共密钥安全体系、条形码技术、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建设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的物流市场网络。物流市场得到迅速培育和发展,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提高到25%以上。形成一批以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的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力争达到50%左右,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
--建设以连锁经营为重点的物流配送网络。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力争提高到50%左右。专业化、社会化配送企业占物流配送服务的比重明显提高,社会化配送企业占物流配送比例达50%左右。连锁企业内部配送中心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适用、运转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初步形成,物流配送效率进一步提高。
加快提升城市、产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以市域物流为基础,以区域物流为重点,以国际物流为方向,基本结构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成与海峡两岸、福建南北部地区乃至长三角、珠三角相衔接、互补、合作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一、近期目标(2006-2010年):结合“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依托我市的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础框架。规划和建设一批物流设施,改造传统的运输业、仓储业、商贸业,实施物流资源整合。重点建设若干个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物流公司。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物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物流市场运作中得到发挥。
二、中远期目标(2010-2020年):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信息网络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应用,物流供应链、多式联运结构基本形成。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进一步降低,接近或达到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方物流企业占物流市场一定的比重、物流市场的增值服务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章 规划布局
一、规划现状及发展分析
(一)基础条件
近些年来,泉州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提高,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为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1、经济发展。2005年,泉州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26.30亿元,比增13.1%,工业总产值达2778.34亿元,比增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62.40亿元,比增17.5%,实现进出口总值45.48亿美元,比增23.3%。财政总收入达153.36亿元,比增16.9%。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交通运输。近年来,泉州市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5525万吨,货运周转量59.3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4.0%、2.3%。水上运输货运量1463万吨,货物周转量218.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6.1%、43.6%。铁路货物运输量821.7万吨,货运周转量101143.2万吨公里,分别增长2.0%、4.1%。晋江机场货邮量10073吨。港口货物吞吐量4046.1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3.15万标箱,分别增长30.8%、16.4%。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3、通信设施。目前,泉州市已形成以程控交换为主体,大容量光纤、数字微波传输为主,有线与无线通信相结合、基本业务与增值业务相互促进的信息通信网络。截止2005年底,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96.38万门,比上年增长16.2%;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314.2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14.08万户,分别增长10.0%和17.2%。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促进物流效率的提升。
4、产业集群。泉州市产业以县域经济为主,特色较为明显。目前,全市形成了石狮服装、晋江鞋业、南安建材、惠安石雕、安溪茶叶、德化陶瓷、丰泽树脂、泉港石化等一批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其中年产值超10亿的有20多个,年产值100亿以上的有7个,产业集群的总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5%。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5、市场体系。泉州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218个,商品市场化程度达98%,实现了商品进入市场自由流通、公平交易。专业市场发展初具规模,年成交额300多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25个。全市拥有各类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网点61000多个,各类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6000多家,连锁网点2000多个,市场和网点遍布城乡和各行各业。为发展物流市场奠定了基础。
6、电子商务。泉州市商贸流通业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电子商务已在流通业得到运用,目前全市已建立了200多个电子商务信息网站,300多家拥有自己的企业网站或企业主页,13000多家企业上网,2600多家企业3万多种产品进入网上市场。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7、品牌创新。品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形象的展示。泉州市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开发,目前已拥有24件中国驰名商标,占全省的50%,中国名牌产品33个,占全省53%。拥有省著名商标260件,省名牌产品171件,成为我市品牌实力拓展物流市场的优势。
(二)制约因素
泉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仍属于起步阶段,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和目标还有相当差距,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1、区位优势有待发挥,面临福厦两地挑战。在物流发展上,受到福州和厦门共同的挤压,福州作为省会城市,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在政策、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福州、厦门均已成为国家大型一类港口,国家级十九个主枢纽港之一,福州港和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2004年位居全国集装箱港口排名的第七位和第十位,厦门是泉州港的5.3倍,全市70%左右出口货源流向福州、厦门、广州等地,厦门港60%的货源来自泉州。2004年厦门航空货邮量是泉州的10.7倍。因此,泉州要成为我省三大现代物流中心之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完善和提高软硬件条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物流理念较为落后,市场有待培育提升。大多数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仍主要停留在运输和仓储等传统物流上,对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别是对专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认识不深,对第三方物流在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存在疑虑。据调查,泉州企业通过委托第三方物流的只占15.5%。对专业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和信任,对物流业的第三方利润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物流业务外包后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源泉,而没有认识到专业化物流会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担心企业自身的物流设施和人员闲置,缺乏较好的处置方法,这对我市物流市场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障碍。
3、专业物流服务有限,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泉州的物流企业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效率还是比较低,一是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网络化和系统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开展运输和仓储等物流服务的能力有限,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整体处于“小、散、乱”的状况。全市有三万多辆货车,两吨以下的就占了75%左右,难以在竞争中有自己的位置。二是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仅能提供运输和仓储等较简单的服务,很少能够提供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全方位服务。三是物流企业管理水平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章程,经营管理粗放,物流服务的准确性、规范性、实效性和系统性差,有些物流企业仅仅是跟风趋势,只是更改企业名称而未在管理体制、企业运行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造。
4、缺乏整体发展布局,物流效率普遍较低。我国已有30多个城市制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厦门早在5年前就专门设立了物流办公室,制定了厦门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对规划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都进行了逐个的、详细的具体布局规划。泉州市的现代物流业布局规划起步较晚,同时,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和健全的物流经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造成物流效率处于较低水平。
5、物流环境有待改善,配套措施相对滞后。从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一是管理体制滞后。长期以来,物流业的管理“条块分割”现象较为严重,各部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这与现代物流业的社会化发展,相对集中的协调管理体系不相适应。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法规。现行与物流相关的管理政策、法规之间的协调性较差。虽有出台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但尚未有明确有效的支持、管理和监督措施。三是物流人才缺乏。泉州市物流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物流业的发展需求,复合型人才更加稀缺。
(三)前景分析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大物流就没有大流通,没有大流通就没有大产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对于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一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泉州市的工业化需要物流的发展作为支撑。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促进生产,搞活流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动经济更快地发展。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衡量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生产要素集散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入世后,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市,迫切希望能够提供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生产和营销的保障,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泉州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的需要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要求。
三是提高综合实力的需要。泉州市经济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小企业多,规模小,实力不强,迫切需要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据统计,相当多产品直接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0%,其余的90%是在储存、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过程中消耗。而现代物流业被广泛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有助于泉州企业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四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现代物流业是新兴的服务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将有助于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有利于提高生产与流通领域的集约化程度,改变粗放型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整体布局与功能定位
在总体布局上,从泉州市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块状经济明显,商品市场发达,交通网络完善,港口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利用内外资,发展具有区域性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泉州市建设成为福建省三大物流中心之一。发挥物流市场在引导需求和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构建多层次、货畅其流、快捷便利、结构合理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根据泉州市工业、农业及商业网点布局特点,布置划分以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为基本模式,建设物流结点。
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是一定数量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和物流相关的行政服务设施的集合,是大宗物资长距离流通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中心是具体从事大宗物流长距离流通的经营实体,在一定领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能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配送中心是某一特定种类物资短距离流通的场所,应位于主要客户集中地、城乡结合部,尽量缩短配送的平均运输距离。
充分发挥泉州市现有港口、公路、铁路、航运等设施的优势,依托港口与交通,结合港口、公路运输网络的建设,发展枢纽转运型物流;依托中心城市,结合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依托产业集聚规模,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发展支持生产型物流;依托专业市场的特色,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造,发展市场流通型物流。
---以港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建设若干物流园区。充分利用港口经济发展迅猛的有利时机,发展进出口贸易通关、货物装卸、存储、加工、集散、中转等多种服务功能,为国内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创造条件。
---以产业集聚规模为依托,形成一批物流基地。依托产业发展,完善服务功能,集物流配送、产品开发、加工、展销和信息服务为一身,采取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等营销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强化展示功能、信息中心功能、物流中心功能。
---以市场特色优势为重点,发展综合专业物流。利用我市商品市场较发达的优势,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设综合、专业物流中心,提升市场辐射能力。发挥市场引导生产、搞活流通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物流业的发展。
---以发展加工贸易为平台,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政策的优势,提升泉州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建立保税物流中心(B),优化资源整合,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发展后劲,改善开发区和加工区的物流环境,带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加工区更快发展。
---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前提,建立各种物流配送。发展多形式、多类型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于商业贸易和居民生活消费。
---以发展社会物流为方向,培育各类物流企业。围绕市场经济运作,按照市场规律求发展的路子,重点发展以仓储分拨为主、以快运服务为主、以特定客户为主、以综合服务为主和以物流配送为主,具有一定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各类物流企业。
三、规划设置与布点格局
规划结合现有的仓储市场、公路货运市场、分销市场和海陆空运输线的现状资源,对现有的仓储、运输、流通加工、信息流通等各项区域性配送功能进行整合。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服务范围。具体规划如下:
(一)物流园区
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以交通设施条件优越,产业特色明显,商品集散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港口枢纽,建设若干规模合理、运作规范、市场信息、仓储配送、产品交易、多式联运、通关等相结合的物流园区。重点规划布置5处,具体布点如下:
秀涂综合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成集货物中转仓储区、加工配送区、多式联运区、装卸区、商务服务区、信息发布区、电子商务交易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完善进出口贸易、通关、货物装卸、分拨配送等服务功能,成为我市纺织服帽、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建筑材料、食品工业等主导产业的主要集散地。
泉惠化工物流园区。依托湄洲湾南岸斗尾港以及福建省石化基地、福炼一体化、中化集团、泉惠石化工业区,建设原油加工和石油化工产业一体化的系列加工产品的码头、仓储,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石化产品中转基地,辐射国内及东南亚地区。
石狮石湖物流园区。依托石湖港区5万吨技改泊位码头、33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及石湖码头第二疏港路的建设,发展以集装箱集散、成品油仓储、纺织服装仓储配送等为主的物流和华南地区内贸集装箱重要的枢纽物流中心。
晋江围头物流园区。依托晋南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国际工业原料城,充分发挥围头万吨港口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集装箱、散货和纺织服装及其原材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仓储、配送及信息等,建设集产品展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物流园区。
南安石井物流园区。依托石井港区,主要开展对台贸易,重点发展仓储运输、加工配送、农产品贸易、成品油仓储、粮食仓储等,构建对台农产品物流通道,为发展闽台经贸往来、搞活两岸商贸流通提供物流服务体系。
(二)物流基地
充分利用资源有利条件,建立以生产资料、加工代理、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地。重点规划布置6处,具体布点如下:
1、石狮服装物流基地。依托石狮服装城的建设,提供交易、展示、休闲、仓储、配送等多项功能,发展成为功能全面、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区域服装物流基地。
2、晋江陈埭鞋业物流基地。依托晋江中国鞋都和陈埭鞋材市场的建设,为晋江3000多家鞋业企业和2000多家鞋材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物流服务,做大做强晋江鞋业物流。
3、南安建材物流基地。依托闽南建材市场,形成集产业开发、加工、展销、交易、信息服务、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供应链。
4、南安官桥粮油物流基地。在已有的我国粮食最大销区和福建省唯一的省级粮食交易市场的基础上,依托“中国粮食城”等专业市场的建设,建成集仓储、运输、加工、电子商务等为一体、辐射全省乃至华东的现代化粮油物流基地。
5、安溪茶叶物流基地。依托安溪茶叶产区,以安溪茶都为重点,建设集贸易、信息交流、检测、科研、加工、配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物流基地,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乌龙茶集散基地。
6、永春芦柑物流基地。依托永春芦柑产区,发展集生产、加工、包装、配送等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芦柑物流市场。
(三)物流中心
以物流整合和集散为主要服务内容,为从事仓储、运输、代理交易等各类企业提供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提高运作效率。重点规划布置20个,其中综合物流中心5个,专业物流中心15个,具体布点如下:
综合物流中心:
1、泉州综合货运物流中心。位于丰泽区北峰和南安市丰州。
2、南安综合物流中心。位于南安市美林火车站。
3、惠安综合物流中心,位于惠安县黄塘。
4、安溪安德物流中心,位于安溪县城关二环路。
5、晋江五里物流中心。位于晋江市安海镇。
专业物流中心:
1、德化陶瓷物流中心,位于德化县城。
2、南安水暖物流中心,位于南安市仑苍镇。
3、惠安石材石雕物流中心,位于惠安县崇武镇。
4、南安闽台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位于南安市石井镇。
5、洛江五金机电物流中心,位于洛江区万安工业区。
6、鲤城汽配物流中心,位于鲤城区江南新区。
7、福建环球家具物流中心。位于南安市水头镇。
8、泉州海峡箱包物流中心,位于丰泽区城东。
9、丰泽树脂原辅料物流中心,位于丰泽区北峰。
10、石狮祥芝水产品物流中心,位于石狮市祥芝镇。
11、泉州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位于泉州出口加工区。
12、晋江建陶物流中心,位于晋江市磁灶镇。
13、泉州闽南运输物流中心,位于洛秀组团东南部。
14、泉州农产品物流中心,位于南安市霞美镇。
15、晋江货运物流中心,位于晋江市内坑镇。
(四)配送中心
建立综合性、专业性并存的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高效率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覆盖全市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重点规划布置一定规模的配送中心15个(2万平方米面积以上的库容),具体布点如下:
1、泉州奇龙物流配送中心,位于丰泽区城东。
2、东南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泉州开发区。
3、泉州嘉太酒类饮料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泉州开发区。
4、泉州华联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位于丰泽区城东仕公岭。
5、安溪联谊润家物流配送中心,位于安溪县城关。
6、泉州江南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位于鲤城区江南。
7、丰泽北峰物流配送中心,位于丰泽区北峰。
8、洛江双阳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洛江区双阳镇。
9、石狮灵秀面料仓储物流配送中心,位于石狮市灵秀镇。
10、安溪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位于安溪县城关二环路。
11、江南汽贸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泉州开发区西南侧。
12、永春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永春县城关。
13、鲤城江南水果物流配送中心,位于鲤城区江南。
14、奥林匹克体育用品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泉州开发区。
15、泉州烟草物流配送中心,位于泉州开发区。
(五)物流企业
重点培育发展3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
1、建立多元化物流企业体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积极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发展,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打破业务范围,实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合作,采取合资、购并等形式,组建具有规模、技术、人才优势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逐步建立外资、国有、民营物流企业多元化并存的现代物流企业体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发展产业专业型物流企业。以泉州市纺织鞋服、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为重点,针对我市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但已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的特点,发展为单一产业提供一条龙物流服务的专业型物流企业,既拓展了物流市场空间,又能提高泉州产品的竞争力。
3、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积极推进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转型。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邮政等行业企业要加快经营转变,加大联合协作,围绕生产、流通、消费需求,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功能,为第三方提供有效的全程物流服务。
4、改造和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通过改制、兼并等方式和专业化改造,加快传统的批发、仓储、运输企业的改组、改造步伐,盘活、整合现有的仓储设施、运输设备、土地和人才、技术、商誉等有形和无形资产,有步骤、有计划地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物流企业。
5、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重点培育有一定基础、规模较大、运作规范的物流企业的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率。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 实施措施
一、加强综合组织协调
成立泉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协调小组,统筹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各项工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整合与开发并重,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强化服务意识,转变职能,积极帮助物流企业解决在跨地区、跨行业经营中遇到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泉州市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物流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现代物流理念和相关的技术,引入跨国物流集团,高起点、高水平地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加强与港澳台物流合作,充分利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吸收港资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泉港物流合作平台构建,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配合港口建设,积极引进境外大型物流企业到泉州设立独资、合资或合作物流企业,设立区域性商品物流中心。推动泉州企业与国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物流网络体系,促进提升城市、产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强建设用地支持
积极保障物流建设项目用地。物流企业用地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闽政[2005]20号)相关政策执行。经批准的物流园区、工业集聚区要留足物流发展建设用地。物流企业用地享受省政府《关于保障工业发展用地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的优惠政策。
降低物流企业用地成本。物流建设项目用地出让年限可在法定最高年限范围内按需设定,出让金按设定的出让年限计收。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积极推行土地年租制,通过租赁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逐年缴纳租金,减少一次性用地成本投入。各市、县人民政府对经批准的物流园区、工业集聚区中的物流企业,应给予适当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地段差等影响地价水平的收费。物流企业以土地、房产抵押融资的,有关部门应简化登记手续,不得以行政手段指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企业改制时,以土地资产作价出资设立仓储、包装、运输物流企业的,所使用的行政划拨土地,经批准后,可按工业仓储类用地补缴土地出让金。
四、提供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根据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和财政的可能,建立必要的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发展、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列入本级政府重点项目的,规划库容面积在二万平方米以上的物流企业,同级财政应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支持。对物流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所需的资金,符合产业政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单位应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并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五、推动物流技术应用
应用国际通行的信息标准和规范,逐步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支撑物流发展对信息的综合需求。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在前期对信息平台运行予以扶持。分阶段实施物流园区(中心)、工商企业、银行、税务、保险、海关、商检、交通、港务等网络衔接,推进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化。
整合现有网络设施和资源,加强各类物流信息的沟通衔接。推广采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物流技术标准。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采用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设施以及条形码、信息交换、智能标签等技术,进一步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六、发展现代物流企业
支持工商企业强化物流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改变传统运输、货代、仓储、加工、整理、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鼓励物流企业开展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鼓励工业企业产品进行集装箱化包装运输,改进包装方式,提高竞争力,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整合。
积极鼓励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尤其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要创造条件在工业企业集聚区域建立向企业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引导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联盟,促进部分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规则对原辅材料、特别是大宗原辅材料进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信息管理水平,市场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重点扶持运输、仓储、货运代理和批发配送等企业,发挥业务优势,围绕市场的需求,扩大物流服务范围。支持物流企业“向外拓展,向内延伸”,加强对外合作,与外地物流企业开展运输、代理、包装、配送等物流环节的业务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重点物流企业、物流项目认定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和项目带动作用。对于物流龙头企业要给予关心、扶持和培育。
七、开辟物流绿色通道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我市物流业务的发展和交通情况,制定相应的管制措施,适当放宽城区内配送车辆的管制,为城区内配送车辆在城区通行和停靠提供便利。
充分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加强管理,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支持绿色环保物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八、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加快现代物流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采取“引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支持和鼓励以多种形式培养与引进物流专业人才,多层次培育我市物流人才。大力提倡走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路子,依托院校、中介机构对工商企业、物流企业在职人员开展物流管理培训。同时,积极倡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促进物流产、学、研联动发展,提高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积极探索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借鉴或引进国外成熟的相应职业资格认证系统。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6年06月01日 实施日期:2006年06月01日(地方法规)
第三篇: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08年区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解的通知
泉洛政办„2008‟21号
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2008年区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解的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2008年区《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现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并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实施。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抓好工作落实的重要性,进一步细化、量化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做到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
2、密切配合,搞好沟通协调。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切实负起主要责任,牵头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时了解和掌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考虑如何促进问题解决,扎实推进工作;有关协办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主动协助做好有关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展。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共同积极地协调解决,不得互相推诿扯皮。需由区政府协调解决的,应及时报告区政府分管领导。
3、强化督查,及时反馈进度。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完善督查制度,逐月、逐季跟踪督查各项目、指标完成情况,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要求扎实推进;区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促检查,逐季汇总通报项目进展情况。请各责任单位将各自承办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定期(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5日前)向区政府作书面汇报,并抄送区政府分管领导及区政府督查室。
附件:二○○八年洛江区政府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表
二○○八年三月五日
主题词:文秘工作 督查 分解△ 通知 抄送:市政府办,区委办、纪委办、人武部。
区人大办、政协办、法院、检察院。
市政府朱市长、市人大傅主任、市委邹常委,区五套 班子领导、副调研员。
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3月5日印发
第四篇: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武毕“2004”2号
关于武汉市2004年人才储备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区人事局,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各普通高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部门:
为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储备一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全市普通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武政“2004”28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落户工作的通知》(武政办“2004”84号)的精神,‚对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愿意留在我市工作的非武汉生源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继续采取‘先接收入户,后推荐就业’的市、区两级人才储备办法‛。现就人才储备的范围、条件、办事程序、服务内容等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人才储备的范围及条件: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和教育部全国重点院校尚未落实就业单位并愿意留在我市工作的非武汉生源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请办理人才储备:
(一)博士、硕士毕业的研究生,双学士本科毕业生;
(二)经省、市级有关技术、专利部门认定的有创造发明、技术革新产品专利等成果的;
(三)获得学士学位,属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的专业。
二、人才储备的办事程序:
(一)签订储备协议
符合人才储备条件的毕业生,需先在武汉毕业生就业网上注册并进入‚毕业生‛专区,点击‚人才储备‛,进行人才储备登记。武汉地区院校毕业生,由学校根据储备条件提出推荐意见。
1、需人才储备的毕业生,与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人才储备协议书》和《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后,应将其身份证号和上报密码提供给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在就业网‚单位‛专区‚上报储备签约‛。
2、市毕办在网上对已签储备协议的毕业生进行核准,毕业生到市毕办(设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领取《武汉市毕业生接收函》,作为回校办理离校手续的依据。
(二)报到程序
1、凡与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签订人才储备协议的毕业生,须持省级毕业生就业部门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毕业证、学
位证、户口证明、《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及《人才储备协议书》到市毕办设在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办理就业报到手续。
2、毕业生凭市毕办签发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入户介绍信》、《户口迁移证》及两张一寸黑白相片到拟落户区公安部门办理落户手续。户口可落在签订储备协议的市、区人才服务中心的集体户口上,也可落在亲戚朋友家的户口上。
3、毕业生到签订人才储备协议的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填写‚就业求职登记表‛,领取《人才储备证》。属中共党员的储备毕业生凭学校党组织签发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区人才服务中心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入手续。
三、人才储备的服务内容:
在人才储备期间,由市、区人才服务中心提供以下服务:
(一)求职服务
1、在武汉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和中国武汉人才网发布求职信息;
2、加入中国武汉人才市场和各区人才市场人才信息库,在用人单位有需求时及时予以推荐。
(二)户档代理服务
1、办理接收集体户口的落户手续;
2、管理人事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出具考研证明、出国(境)政审证明、办理转正定级、预备党员转正,储备一年内就业的办理毕业生就业手续,一年后就业的办理干部调动手续。
各区人事局,市、区人才服务中心要高度重视人才储备的工作,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定及工作程序,不得收取除工本费以外的其他费用,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做好我市人才储备工作。
武汉市人民政府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管理办公室
二○○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人才储备通知
共印100份
第五篇: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写写帮整理)
泉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泉政文(2006)404号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部属驻泉各单位,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
一、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市社会科学事业,,奖励在社会科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市级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名称定为“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下列三类社会科学作品,每类均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㈠专著类;
㈡译著、教材、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类;
㈢论文、调研报告、决策咨询研究报告类。
三、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泉州市人民政府名义颁发。评奖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
泉州市人民政府委托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评奖活动的管理、组织和实施。
四、在当届评奖内正式出版或发表的本暂行规定第二条所指的社会科学作品,符合下列标准的,其作者可以个人或者集体名义申请“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符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
㈡在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有科学创新、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㈢体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五、申请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提交下列文件:
㈠《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表》;
㈡作品原件及其复印件;
㈢有关单位或组织推荐意见书。
六、凡已在相当或高于本奖励的评奖中获奖的成果不再申报参评。
七、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当届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评委会)评审。
市评委会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设立,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市评委会成员,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二。
市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八、社会科学各类作品优秀成果奖具体标准是:
㈠专著:在研究现实和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有创见;
㈡译著:译文准确畅达,译作内容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㈢教材:在内容上有创意,结构上有创新,对科研、教学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古籍整理: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有所发现或有重要价值;
㈤科普读物: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效益;
㈥工具书: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
㈦论文:在学术上有创见,或能正确阐明重大理论问题或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
㈧调查报告、咨询报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研究,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和明显的社会效益,或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
九、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审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㈠坚持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原则;
㈡坚持标准,注重质量的原则;
㈢在同等条件下,青年作者作品优先入选的原则;
(四)宁缺勿滥的原则。
十、市评委会的评审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㈠初评:组织学科评审组按照评审标准,负责成果的初评、初选工作;
㈡复评:组建若干复评组,对初评结果进行复评,按评审标准和所下达的入选成果比例(或数量)向市评委会推荐各等级获奖候选项目;
(三)、终评:市评委会对各复评组所推荐的各项候选成果进行最后评定。
十一、市评委会的评审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为异议期。
十二、经公布无异议的评审结果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对获奖人授予奖励证书和奖金。
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各类各等级奖金额和评奖工作费用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市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具体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十三、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者与自然科学优秀成果获奖者享受同等待遇,其获奖结果记入人事和学术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和参评“泉州市杰出人才奖”及享受有关津贴的依据。
十四、参加评选的作品有弄虚作假或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取消其参评资格;已获奖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撤消其奖励,并追回奖金和奖励证书;有关主管部门应视其情节轻重依法予以处分;构成侵权行为的,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五、评审成员利用职务便利徇私舞弊的,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取消其评审资格,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视其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或者处分。
十六、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本暂行规定由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解释。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泉州市人民政府2000年9月1 1日公布实施的《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的通知》(泉政[2000]文29 1号)不再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