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证明二常用的公理.方法总结doc
第一章常用的公理、定理和推论
本章是证明一些命题,在证明时要用到前面学过的一些公理及推论.为帮助同学们掌握好这一章的主要命题,下面将这一章出现的一些公理、定理和推论总结如下: 1.公理有: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2)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3)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5)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2.定理有: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有一个角等于60度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度,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5)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6)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7)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8)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9)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10)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1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12)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1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3.推论有:(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方法总结
1、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可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4)中垂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6)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线段的等量代换)7)相等线段的运算(和差关系)
8)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2、证明两角相等的方法
1.二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
2.角的平分线分得的两个角相等。3.平行线性质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5.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6.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7.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等腰直角三角形)
8.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分直角三角形为两个等腰三角形 9.两全等(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角的等量代换)12.相等角的运算(和差关系)13.外角性质
3、证明垂直的方法
1)证邻补角相等(有一个角是90度); 2)证两锐角互余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4)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 5)证和已知直角三角形全等;
4、等腰三角形的证明
主要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和三线合一性质解题。
第二篇:armstrong公理系统证明
Armstrong公理系统的证明
① A1自反律:若Y X U,则X→Y为F所蕴含
证明1
设Y X U。
对R的任一关系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t,s:
若t[X]=s[X],由于Y X,则有t[Y]=s[Y],所以X→Y成立,自反律得证。
② A2增广律:若X→Y为F所蕴含,且Z U,则XZ→YZ为F所蕴含
证明2
设X→Y为F所蕴含,且Z U。
对R的任一关系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t,s:
若t[XZ]=s[XZ],由于X XZ,Z XZ,根据自反律,则有t[X]=s[X]和t[Z]=s[Z];
由于X→Y,于是t[Y]=s[Y],所以t[YZ]=s[YZ];所以XZ→YZ成立,增广律得证。
③ A3传递律:若X→Y,Y→Z为F所蕴含,则X→Z为F所蕴含
证明3
设X→Y及Y→Z为F所蕴含。
对R的任一关系r中的任意两个元组t,s:
若t[X]=s[X],由于X→Y,有t[Y]=s[Y];
再由于Y→Z,有t[Z]=s[Z],所以X→Z为F所蕴含,传递律得证。
④ 合并规则:若X→Y,X→Z,则X→YZ为F所蕴含
证明4
因X→Y(已知)
故X→XY(增广律),XX→XY即X→XY
因X→Z(已知)
故XY→YZ(增广律)
因X→XY,XY→YZ(从上面得知)
故X→YZ(传递律)
⑤ 伪传递规则:若X→Y,WY→Z,则XW→Z为F所蕴含
证明5
因X→Y(已知)
故WX→WY(增广律)
因WY→Z(已知)
故XW→Z(传递律)
⑥ 分解规则:若X→Y,Z Y,则X→Z为F所蕴含
证明6
因Z Y(已知)
故Y→Z(自反律)
因X→Y(已知)
故X→Z(传递律)
第三篇:不等式证明方法(二)
不等式证明方法
(二)一、知识回顾
1、反证法:从否定结论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肯定原结论的正确;
2、放缩法:欲证AB,可通过适当放大或缩小,借助一个或多个中间量使得,常用的放缩方式: BB1,B1B2...A(或AA1,A1A2...B)舍去或加上一些项;
12nnn1;12nn1n;111
1;22nn(n1)nn(n1)
3、换元法:三角换元、代数换元;
4、判别式法
二、基本训练:
1、实数a、b、c不全为零的条件为()
A)a、b、c全不为零
B)a、b、c中至多只有一个为零 C)a、b、c只有一个为零
D)a、b、c中至少有一个不为零
2、已知a、b、c、dR,sabcd,则有()
abcabdcdacdbA)0sB)1s2
C)2s
3D)3s4
3、为已知x2y24,则2x3y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设x0、y0,Axyxy,B,则A、B大小关系为________。
1xy1x1y5、实数xxy,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y13
3三、例题分析:
例
1、x>0,y>0,求证:xy(xy)
例
2、函数f(x)1x2(ab),求证:|f(a)f(b)||ab|
例
3、已知:a2b21,x2y21,求证:1axby1(三角换元法)
例
4、求证:1x11(判别式法)
x2x1322
3例
5、若a,b,c都是小于1的正数,求证:(1a)b,(1b)c,(1c)a不可能同时大于
例
6、求证:1
例
7、设二次函数f(x)ax2bxc(a、b、cR且a0),若函数yf(x)的图象与直线yx和yx均无公共点。
1.4(反证法)
1112(nN)(放缩法)22223n(1)求证:4acb21
(2)求证:对于一切实数x恒有|ax2bxc|
四、课堂小结:
1、凡是“至少”、“唯一”或含有否定词的命题适宜用反证法.2、换元法(主要指三角代换法)多用于条件不等式的证明,此法若运用恰当,可沟通三角与代数的联系,将复杂的代数问题转化成简单的三角问题.3、含有两上字母的不等式,若可化成一边为零,而另一边是关于某字母的二次式时,这时可考虑判别式法,并注意根的取值范围和题目的限制条件.4、有些不等式若恰当地运用放缩法可以很快得证,放缩时要看准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注意放缩适度.五、同步练习不等式证明方法
(二)1、若x2xyy21且x、yR,则nx2y2的取值范围是()4|a|A)0n
1B)2nC)nD)2n2 32、已知a、bR,则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A)acosbsin22ab
B)acosbsin22ab
C)cos2lgasin2lgblg(ab)
D)cos2lgasin2lgblga(b)
3、设,y∈R,且x2+y2=4,则A)2-
24、若f(n)=
2xy的最大值为()
xy2B)2+2 C)-2 D)4 3n21-n,g(n)=n-n21,φ(n)=
1,则f(n),g(n),ф(n)的大小顺序为2n____________.5、设a,b是两个实数,给出下列条件:①a+b>1; ②a+b=2;③a+b>2;④a2+b2>2;⑤ab>1,其中能推出:“a、b中至少有一个实数大于1”的条件是____________.6、a、b、c∈R-,a≠b,求证:|ab|a2abb2a2b
2111 abbcac(提示:换元法,令a-b=m∈R+,b-c=n∈R+)
111112221
8、若nN,且n2,求证:2n123n7、a>b>c,求证:
|f(2)|,|f(3)|中至少有一个不少于
9、已知f(x)x2pxq,求证:|f(1)|,1。2
答案:DCB
4、g(n)>ф(n)> f(n)
5、③
第四篇:证明公理3的推论3
证明公理3的推论3
公理3的内容是: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的推论3是: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所有的推论是由相应的公理证明的。
证明:
设两直线l和m互相平行,取l上两个点A和B,取m上两个点C和D,显然任意三点都不共线,否则l和m将会相交,与两直线平行矛盾,根据公理3,知道
过A、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α;过B、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β;
假设两平面α和β不重合,则B在α外,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所以在α内过A且与CD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不妨设为AE,此时,AB和AE都与CD平行,与“过直线外一点与此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矛盾,所以D也在α内,此时α和β重合,即α和β是同一个平面,即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公理3的内容是: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的推论3是: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所有的推论是由相应的公理证明的。
证明:
设两直线l和m互相平行,取l上两个点A和B,取m上两个点C和D,显然任意三点都不共线,否则l和m将会相交,与两直线平行矛盾,根据公理3,知道
过A、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α;过B、C、D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β;
假设两平面α和β不重合,则B在α外,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所以在α内过A且与CD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不妨设为AE,此时,AB和AE都与CD平行,与“过直线外一点与此直线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矛盾,所以D也在α内,此时α和β重合,即α和β是同一个平面,即两条平行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两点定一条直线
三点(不直线)定一个平面
两条平行的直线中其中一条直线可以确定2个点
另一条中找随便一个点,这个点在第一条直线外
所以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确定一个平面
存在性:
在每一条直线上都任意取一点(不是交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一个平面(公理3)。
唯一性: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
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第五篇:证明公理三的推论三
证明公理三的推论三
1.平面通常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常用希腊字母α、β、γ…或拉丁字母M、N、p来表示,也可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字母表示,如平面AC.在立体几何中,大写字母A,B,C,…表示点,小写字母,a,b,c,…l,m,n,…表示直线,且把直线和平面看成点的集合,因而能借用集合论中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a)A∈l—点A在直线l上;Aα—点A不在平面α内;b)lα—直线l在平面α内;c)aα—直线a不在平面α内;d)l∩m=A—直线l与直线m相交于A点;e)α∩l=A—平面α与直线l交于A点;f)α∩β=l—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l.2.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根据上面的公理,可得以下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3.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共面平行—没有公共点(1)直线与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异面(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2)直线和平面直线不在平面内平行—没有公共点(直线在平面外)相交—有且只有一公共点(3)平面与平面相交—有一条公共直线(无数个公共点)平行—没有公共点
存在性:
在每一条直线上都任意取一点(不是交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一个平面(公理3)。
唯一性: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
综上所述,两条相交的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1)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2)在一条直线A上取一个点E,与另一条直线B可确定一个平面C。
3)在A上任取一点D(不与E重合),证明D与B确定的平面与C重合。
否则可导致A,B不平行。
两点定一条直线
三点(不直线)定一个平面
两条平行的直线中其中一条直线可以确定2个点
另一条中找随便一个点,这个点在第一条直线外
所以不在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确定一个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