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时至今日,高等教育的开放式教学开展得越来越深入,在舞蹈专业教学中,实践式教学对于课堂教学可以说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将结合本人工作以来的教学探索与积累的实践经验,从实践教学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思路、提升了师生的艺术创作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实践教学对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践教学;舞蹈教学;课堂教学;素质培养
在舞蹈教学中,实践式教学是不能或缺的重要的部分。我们通过实践式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让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组织的过程中,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编排、创作及表演的重要知识和技能,从而与教学理论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实践式教学环节的操作,完善和巩固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质,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实践能力。
一、实践教学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思路
在舞蹈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和实践式教学这两部分就是其形式的主要体现。重视实践教学是实现舞蹈艺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直以来,舞蹈教学大都重点重视课堂教学部分,对于实践式教学的概念和意义还不够清晰,很多时候也许会认为实践教学也许会影响的课堂教学部分。本人一直以来对教学的深入探索与实践后认为:实践式教学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又可使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课堂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好潜在的教学问题,通过强化实践式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水平。
1.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神形兼备”的动作。强调动作本身与个体表现力的完整统一实际上就是要给只有外壳的动作素材加上血液与灵魂,让舞蹈表现浑然一体、有血有肉、神形兼备。舞蹈训练中有这样的口诀:“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断”,说明神韵是舞蹈表现的情感核心。“神”是舞蹈内在的韵味,是内容;而“形”是舞蹈的动态,是形式;只有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才是完整的舞蹈表现,神韵的融合运用能够大幅度提升个体表现力。神韵的塑造是从心开始的,由内向外的抒发。眼睛是内心情感传达向外界的媒介,在面部表情的运用中,眼睛起着核心的带头作用,其它表情的运用可以违心,所谓“皮笑肉不笑”,而眼睛则很难,这也使得眼神传情达意的功能更具有准确性。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传统经典作品“摘葡萄”,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呈现葡萄园里的丰富画面,眼神的正确表达以及良好的表现力,让观众从无声的肢体语言中读懂了找葡萄、闻葡萄、尝到酸葡萄、尝到甜葡萄等等各种有意思的生活情景。表现力如此丰富精彩、准确到位,这与这位新疆舞蹈演员对摘葡萄这样的生活情景有过深刻的艺术体验自然也是分不开的,艺术体验配合个体优秀、突出的表现力通过综合性舞台表现呈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生活情趣。从眼神到整个面部的其它表情能力培养,除了学习者要在平时注重观察自已的表情特点之外,也需要刻意的练习,找到适合自已以及自已擅长的表情,提高自身的综合表现力。
2.注重舞蹈表现力的体验。舞蹈表现力的准确把握需要有良好的艺术体验的基础。舞蹈表现包含着对动作二度创作的过程,这需要表演者首先拥有对动作的体验经验,才有可能在表现过程中完成经验与自身表现能力的配合。如果没有艺术体验的经验,表现力的添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了,表现力就显得势单力薄,只做到了动作的外壳而无从体现动作的精神层面,自然也就不能准确表达出动作的内涵与情感。生活中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素材,主动地观察生活中这样那样的细节,我们会获得许多艺术体验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慢慢转化成经验,而这些经验在进行舞蹈表现的同时,会随着人的主观情感在动作中自然坦露。
在本人的教学生涯中,有这样一些学生,她们对于课堂教学知识的把握很准确,但在真正要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实际过程中,大都认为找不到“感觉”。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学生只训练到了动作的连贯性和熟练程度,单纯地进行机械的动作重复,而并没有完全透彻地理解舞蹈中的每一舞段甚至每一舞句的真正意义,在完成舞蹈艺术表达层面上,没有做到深刻的诠释。但当其中有一些学生有过演出经历后,她们会慢慢地认识到,什么才是舞蹈,什么才是表达。在演出排练的过程中,编导老师会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要传递给观众的一种责任,那就是要在所规定的场景和情感中舞蹈,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寻找、感悟到舞蹈动作的内在情感及其联系,并转化为舞蹈呈现给观众。另外,在演出的实践表现中,我们也能及时的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及时的改善。例如,部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动作规范性的讲授相对注重得多一些,而对于动作的相互联系和内在情感表达会忽略过去。在舞台呈现时,这些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师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机会,共同探讨并总结出各自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既让课堂知识得以在舞台上呈现,通过总结经验又能扩展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从而能够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课堂到舞台呈现,再从舞台呈现回归到课堂总结,两者相得益彰,良性循环。
在2013年由我院承办的原创舞蹈作品晚会的活动中,我院师生联合承担了整个演出舞蹈节目的创作、排练及演出的任务。由于舞蹈师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此次活动中去,把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放在排练的过程中解决。这不仅仅是一次调整,同时也是我院对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提出了“以赛代练,以演代学”的教学模式。通过演出实践,使教师把课堂中的教学问题拿到排练过程中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台原创舞蹈作品晚会在全院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并且通过这样的演出实践,也扩展了教学的思路。
二、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师生艺术创作的能力
在舞蹈教学中,舞蹈作品的创作是教学科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实践式教学中,舞蹈作品的创作更是课堂教学走入舞台表演的一条必经之路。舞蹈作品的创作需要有几方面要素:编导、演员、音乐、服装、道具、舞美等等。这些要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所学习到和接触到的机会还是相对有限,而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是对实践性教学的实施是最好的方式。第一,为师生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艺术作品的机会和演出的平台,使教师、学生有条件、有机会进行艺术的创作,通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历练,能够提高教师的编创水平。第二,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机会,作为演员身份的他们,也能与作为舞蹈编导的老师们进行学习与交流,懂得作品的修改,了解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以及作曲、服装道具、舞美等工作部分与舞蹈创作的关系,思考作品的表达,作品的表现,从而极大地拓宽学生们的艺术眼界和创作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修养。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师生们从创作思路、创作手法到创作水平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使师生的整体创作水平逐渐形成了十分活跃的舞蹈创作力量。
三、实践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可以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舞蹈创作中,首先要进行思维创造,以及对观念的改变。这就是一种创新思维。当前,舞蹈事业的不断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下的学生们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求新求变,立求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思维、以及拥有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舞蹈专业人才。然而,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应对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怎样实施计划和寻找平台,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真枪实弹”的磨练中,亲自体验、操作、完成整个创作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同时,又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①于平.高教舞蹈总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②徐尔充,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③张林.舞蹈语言[M].人民出版社,2005
④[美]约翰?马丁.舞蹈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第二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过去,经常有人说:大学毕业后,工作当中发现上学时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也有人抱怨学校没有教会我们什么东西。而用人单位缺抱怨大学生不好用,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学校没有教也不是学生没有学,而是学生的实践跟不上或者有些课程没有安排实践课程、或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
近年来,实践教学逐渐被教育界所重视,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条件已经成为评价和考核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院校在思索新的办学模式,例如公司化、企业化、前校后厂等新的思路不断出现,这些思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名次或手段的出现是应趋势的发展而产生的。纯粹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厌烦,产生厌学心里。缺少动手能力,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捡了西瓜丢芝麻,学一点忘一点。即使学生记住,那也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动手缺少激情,缺少岗位知识等。学生如果能够在实践中去真正的操作完成,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这样避免了在真正工作岗位上出现问题,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真正的达到在学校“学”的目标。
一、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基础
作为直接锻炼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它并不是孤立存在,更不能盲目进行。要想实践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以理论知识作指导。在学生进行实践之前,教师要把实践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的相关知识点等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必要时要让学生先记住整个实践的流程,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探索的精神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作为学生引导者的老师,必须做好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思考好以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实操,操作的各个流程实践的分配,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准备的工具器材等等。教师心中有数,实践教学才能更好的进行。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运用
在教学体系的计划中,虽然实践教学的课时是在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在减少,但是这种减少是建立在理论和实践并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在实践中深化升华理论知识,让学生不只是简单的知道理论,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理论的运用,在运用中找到规律,在摸索中寻找技巧,这一切都是用理论来指导完成,他们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教师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到学生实践的每个细节,让学生能够亲临实践的环境,对公司岗位化有深入的理解。切实达到实践教学中教学做的一体化。
三、实践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校的状况设备和学生情况不一样,有能过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比如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设备过时等情况使实训教学落后于现实需要甚至于实训的项目已脱离社会需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其实也并不是解决不了的。比如,学校可以跟工厂或公司进行合作,将工厂或公司需要完成的小部件搬到学校来由学生完成,一方面解决了工厂或公司人手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的设备问题和学生的实际锻炼问题。另一方面,实训教学还应该大胆的把学生放到企业当中,学校与企业合作,达成协议,将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到合作企业当中实习,解决部门文科实训难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突出主体是我们教学体系、教学设计的目标之一
学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主体,同时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掌握知识,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围绕学生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常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的参与教学活动中,让教与学和谐。在实践教学中,其实学生认清了岗位的基本要素与以后职业前景,认清自己以后要走的路,他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操作就非常感兴趣,笔者做了一个小的调查,在理论课程中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到实践中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果相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实践教学有一些理论不爱听课的学生,在实践中都会积极主动很多,所以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和环节,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教学的任务。
以上是笔者在近年来观察到的一些感受,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尤其在珠三角地区,高职教育的需求很大,怎样培养出高、精、专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能适应区域的发展都成为高职院校的思考话题,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就更应考虑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实践活动的展开,教学实践的条件等因素,把实践教学搞好、搞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学到东西,学到适用的东西,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014.9.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1.就其内涵而,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就其层次而言,发展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尚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3.就其形式而言,发展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基本任务和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就其机制而言,发展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是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二、有效性的现实挑战
三维目标的割裂。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种目标)。它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1.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这是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极其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①又如数学课,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是,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3.预设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表现为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此外,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的实践追求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四篇: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活动不仅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动作的协调、灵活,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可以丰富、抒发、表达情感,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在形象、生动、优美的音乐启迪伴奏下,通过科学系统的舞步教学训练,将有助于幼儿音乐、动作、节奏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它对幼儿走、跑、跳基本动作的协调、灵活和动作的美感起良好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幼儿学习、感受音乐和舞蹈的兴趣,提高对音乐和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陶冶活泼、热情、开朗的性格。
要想使儿童舞蹈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必须加强幼儿在几个方面的训练,如:基本的腿、腰、胯部的软、开度练习、节奏感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舞蹈表现力训练、舞蹈兴趣的培养等等。我在儿童舞蹈教学中注重打基础,结合幼儿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幼儿舞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我就根据平时教学积累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
第一,对于基本功软度、开度的训练。
接受过舞蹈形体训练的孩子都有体态端正、舞姿优美的特点。这种特点会使她们自我感觉良好、乐观和充满自信。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流动的雕塑,通过科学的身体训练,基本功、软开度在此时期训练效果最佳,为将来舞蹈表现力和身体素质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使孩子们的肢体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要求的舞蹈动作,且动作准确、到位,舞姿更加优美、舒展。如:我在幼儿班的舞蹈训练中经常给学生编排一些开胯(含胸、展胸)、开肩膀以及腰、腿的柔软性训练。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孩子们个个都能做到坐姿、站姿后背保持“直、立、开”及挺胸腰的正确上身姿态。地面跪下腰及横叉、竖叉多数幼儿都能较轻松地完成。幼儿园内的舞蹈基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不足5周岁,这么一群有小的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体质相对成人而言较弱;由于年龄小,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同时她们身体及心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这也就意味着授课的成人――教师在训练内容要符合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要注意训练的强度要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幼儿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幼儿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幼儿的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训练的深度使之训练中动作及讲解均要简单易懂,幼儿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动作不能从成人训练中成套搬来,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应编排出一套属于本班幼儿实际接受状况的动作,以使得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训练中的讲解也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许多专业名词其实可以不必全都灌输给幼儿,许多动作都用幼儿熟悉的动作名称来讲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轮臂大可说成啊“蝴蝶飞”或“小鸟飞”等。可以在软开度训练之前安排热身活动,如跑跳步或节奏快的舞蹈小组合进行热身。教师在幼儿软开度训练时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第二,对于节奏感的训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个好的儿童舞蹈必定有一首优美向上的乐曲作为核心。儿童的表演必须与乐曲相配合,节奏准确。儿童舞蹈练习中节奏感差的现象并不少见,节奏感差的幼儿不能按节拍准确地完成动作,不能和其他儿童作到协调一致,从而影响舞蹈质量。儿童节奏感的好坏主要由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两个条件决定,在这两者中,后天培养又可弥补先天不足,占主导地位,是主要因素。在节奏感培养过程中,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套热身动作组合,随意而又具有较强节奏感的舞姿动作,既起到课前舒展肢体、活动关节的作用,又放松了孩子们的心情,同时使孩子们的乐感得到了培养。在队形的编排上,我将节奏感差的孩子放在节奏感好的孩子后边,利用儿童的模仿能力,通过环境的熏陶,来增强儿童的节奏感。如:热身舞蹈《浪漫樱花》就是利用这样的方法,在每节课前进行练习。做动作前我先让学生跟我一起听音乐,渐渐地在听的过程中加上脚的动作跟打节奏,然后再加入肢体动作,让学生先跟我作,从模仿动作开始,逐渐过度到学得好的同学在前面,带动差一点的同学进行练习,影响她们的动作节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但孩子们的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动作质量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第三,对于协调性的训练
由于儿童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受自身先天条件所限,在动作协调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要想在根本上增强儿童的协调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如果采取灵活的手段、措施,通过逐步诱导,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儿童在舞蹈中作到协调一致。如:可以将儿童不易做的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步骤,也可以分为身体的几个部分的单一动作来进行,采用先分解再连贯,先单个动作再综合练习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动作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其动作协调性。我在排练舞蹈组合《小海军》时有一个敬礼动作,很多孩子做的很不协调,不是抢音乐就是慢节拍。我就根据节拍将动作分解成几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练习,掌握每个环节头、手、眼动作要领,然后再将动作串联起来练习,孩子们的动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逐渐地掌握了敬礼这个动作。
第四,对于表现力的训练
在舞蹈教学中,同样一个舞蹈动作有的孩子做就很美,以表演的活灵活现;有的做就不美,动作僵硬、呆板、固滞,毫无表情,这种现象主要是儿童的表现能力和对舞蹈理解能力的差异造成的。要能使儿童舞蹈表演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要提高儿童对舞蹈内容、情节的了解,通过对形象的动作语言的讲解、传授、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舞蹈动作就能产生感染力。并且不断引导她们对美的自然感受,逐步提高动作表现力。加强对幼儿进行感情训练。感情是舞蹈的灵魂,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感情是通过眼睛来表达的。在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就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应尊重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教师应自觉适宜把握“教”与“学”的适度,给予幼儿一些选择权利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的交互作用,创造性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新颖、独特、灵活、丰富,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情感、表情和动作去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快乐。老师只要循序渐进的按以上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训练。幼儿的舞蹈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而轻松。
第五篇: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舞蹈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能力的额提高。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舞蹈教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是对当前舞蹈教学提出几个方面的思考,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教学;思考;教学特性
0 前言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于舞蹈学习的行列中。舞蹈教学作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整个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随着近些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使得社会对人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要求,越来越意识到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舞蹈教学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比如,在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对一些舞蹈动作进行机械地重复,从而不利于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对当前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
1.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当前的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仍然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思维,阻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且,在重复性的舞蹈动作的教学过程中,也容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老师和学生的负担,不利于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被用于重复复习。因此,为了改变当前这种局面,老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就要认清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姿态,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的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比如,老师在舞蹈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和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式,如琴法课和美术课等,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来向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练习,将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切实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踢腿练习等相关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先将这一动作的正确方法讲述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在做这一动作的时候,要做好丁字步的准备,然后快速向前踢起九十度,最后直接有力收回的要领,同时老师可以边讲边向学生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动作要领的理解进行自主练习。这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认真指出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且引导其进行指正。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练习,让小组成员互相检查同学的动作练习成果。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活跃课堂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2 开展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
由于教育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等因素,使得每个学生在舞蹈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不同。纵观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舞蹈能力与技能大致可以分为曾经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学习的水平较高的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的学生和从未接触过舞蹈的零起点的学生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实现的目标都不一样。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让每一位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获得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收获,老师就必须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层次教学。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分层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或者是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形式,大致掌握每一位学生的舞蹈能力与水平和兴趣,可以将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份份简易的小档案,然后再根据这个对学生进行分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再分别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对水平较高学生则主要以引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而对于基础较为一般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不断向高难度的动作挑战,对于零起点的学生的教学则要以鼓励和吸引为主,让他们体验到舞蹈的乐趣,激发好培养他们的舞蹈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每一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学到东西,促进自身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动作的节奏这一相关知识点时,由于考虑到这一知识点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相对难度较高,这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专门针对这一层次的学生设置符合他们能力与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多花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动作指导与示范,促进他们切实掌握相关的舞蹈技能,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前自身舞蹈学习的信心。或者老师也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各组的成员间互相学习,不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从而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
1.3 加强舞蹈的组合教学,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
一段成功的舞蹈表演,往往是多种舞蹈形式的综合。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加强对舞蹈进行组合教学,不断促进学生舞蹈能力的提高。舞蹈动作的组合,能使舞蹈动作变幻多姿,更能够将舞蹈背后要表达的深情厚谊表现出来,从而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与环境。同时舞蹈动作的组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我国舞蹈的类别与发展历史,掌握更多的舞蹈语言,从而为后期的学习与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使得整个舞蹈表演更为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整个舞蹈表演的变现力与感染力。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很多类型的舞蹈组合不仅实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比如,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融入藏族的踢踏舞蹈动作,不仅可以丰富舞蹈的表现形式,而且对于提高舞蹈表演者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维吾尔族的舞蹈,由于它对人体各部位与表演者的眼睛的配合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借助动静的对比和结合,来表现热情豪放的情感韵味。所以将其和其他舞蹈动作组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表达等与全身各部位的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因此,加强舞蹈的组合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切实促进学生舞蹈技能和能力的提高。结语
舞蹈教学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舞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但是舞蹈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为了改变当前现状,老师就要不断探索与尝试,从而找到切实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式,从而促进教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君.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5(3):233.[2] 刘小羽.对舞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5(8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