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4 16: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摘 要: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山东、湖北、辽宁等地相继进行了村庄合并。随着村庄合并的深入进行,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村庄合并可以促进农村的重新整合,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反对者则认为村庄合并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笔者以国家社会管理为视角,结合农村现状,着重分析进行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庄合并的有效、有序进行。

关键词:国家社会管理;村庄合并;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19-02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这成为各地进行村庄合并的有力推手。2007年,中央又发布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自此,村庄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中央多次以1号文件的形式将村庄合并加以支持和推进来看,农村的村庄合并是在国家政策引导、行政力量主导下进行的一场农村变革,这是国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实现的基础,并关系到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国家职能层面,国家作为“暴力机器”的政治统治职能国家职能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其唯一职能。事实上,任何国家除具有政治统治职能以外,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即从事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管理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职能逐渐成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正确认识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探析

根据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国家有对社会、经济、文化进行组织管理的功能,并且这种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点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国家正通过政策、财政等支持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如果缺少国家的各项支持和积极的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将无法有效进行,至少是极其缓慢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建立了新的农村管理和发展模式。村庄合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是国家对农村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农村社会状况下具有必要性。

(一)村庄合并可以推动社会整合,促进乡村民主化建设

有些村庄的村民委员会受大家族控制,宗族气息浓厚,一些大家族操纵选举,使选举流于形式。村庄合并政策能有效地减少行政村的数量,促使两个或多个村庄土地、人口和其他资源的全方位流转,改变村庄原有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重新整合及有效治理。通过村庄合并,可以打破村庄原有的封闭状态,打破大家族控制、操纵村委会和选举的格局,促进农村民主化氛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是方法上的问题,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

(二)村庄合并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目前,有些村庄分布十分分散,并且各个村庄规模很小,每个村庄基本上是自己耕作、自己管理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不符合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现代农业强调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而村落分散、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大型机械的应用,使农业低产量、农民低收入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同时,由于当前农民种田收入较低,许多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造成土地闲置,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村庄合并可以通过村庄的搬迁、重组与整合,使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山东省东营市某镇经过村庄合并,把分散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增加了土地的规模,并且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签订经营协议,把土地委托给企业经营管理,农民到年终则可以根据签订的合同和企业收入得到分红,同时有较高的保底收入。当企业经营规模以及自身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发展时,更多农民便可以实现当地就业,这自然会提高农民收入。

(三)村庄合并可以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有些学者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农村会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地走上城镇化道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讲,则是对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忽视和放弃,其直接后果是阻碍农村城镇化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如果仅仅依靠村庄自我发展实现城镇化,则会造成农民的长期贫困状态,这是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失效。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进行村庄合并,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有利于发展农村交通,整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方便日常生活。如果延续农村分散的状态,各种农村建设将无法有效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四)村庄合并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村原有的人口稳定状态被打破,人口流动加速,这使农村的一些社会问题凸现出来。比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为使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剩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在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近几年,媒体多有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有的甚至演变成社会悲剧。

通过有条件的村庄合并,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村庄合并往往伴随着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村庄合并之后,土地得以重新规划,通过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可以催生新的产业,这样,更多的农民可以在当地实现就业,减少农村人口流动性,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数量,使更多孩子能够得到家长的关爱,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除此之外,通过村庄合并,建立农村社区,可以将留守儿童统一照管,保障其学习、生活和安全。对于老年人则建立统一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老年公寓,没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上门走访,进行健康检查。这些都是以村庄合并、建立农村社区为前提的。

三、对于村庄合并的对策建议

村庄合并在当前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国家在实行政策引导上必须既要抓好大方向,又要重视小环节,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政策指引,同时,对村庄合并中的一些问题应提早预防,及时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村庄合并政策应科学灵活,避免全国一刀切

村庄合并固然具有必要性,但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刀切、模板式的村庄合并运动。国家在制定村庄合并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社会经济状况、财政情况以及民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村庄合并是规模较大、投入较高的农村变革,应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进行,必须争取村庄内部大部分民众的同意后再进行,如果没有统一进行,村庄合并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拆散了原有村庄,使村庄合并的后续工作很难进行。还有些地区,村庄合并之初,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后期工程财政力量跟不上,从而被迫终止已经开始的村庄合并运动,既浪费了财力,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国家在制定村庄合并政策时,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笼统地将村庄合并作为一项政策推向全国。

(二)村庄合并应做好长远规划,避免短期内“二次合并”

村庄合并是一项大工程,在开始之初就应该制定长远规划,而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对村庄合并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些地区,由于政府领导没有制定长远规划就急于进行村庄合并而出现复杂的后续问题,使刚刚搬迁的村庄又面临再次搬迁,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这种缺少计划性的村庄合并将对各种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三)做好土地确权工作,防止后续的利益纠纷

土地问题是农村的重要问题。村庄合并之后,不管原有土地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利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村庄合并之前,应该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将土地的各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以防止村庄合并后出现的由土地纠纷引起的利益冲突。

(四)村庄合并中要注重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有些人反对村庄合并,其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村庄合并人为地消灭村庄,使农村传统文化遭到毁灭。其实,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也能够脱离原来村落而进行发展和传承的,这就要看政府用什么政策去引导,用什么形式去发展。并且,只有走出原有村落,乡村文化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在现阶段的村庄合并中,当地政府决不能把村庄搬迁合并作为工作的唯一指标,而应该在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对一些乡村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借助村庄合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一扇门,促进乡村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张秀玲.试论村庄合并的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12(3).[3]邢健.国家建设视角下的村庄合并政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14(2).[4]杨世松.村庄合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5).[5]谢晓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村庄合并”的探讨[J].黑河学刊,2007(2).

第二篇: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基本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较为严峻,其中环卫工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群体权益保障工作仍需进步。基于这一情况,本文从社会治理视角作为出发点,对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认为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并且提升环卫工人自身维权意识与能力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环卫工人;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前言

环卫工作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与此不相符的是环卫工人应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大众对于环卫工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同时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基本工资低于平均收入、福利待遇差等现象,更加严重的是环卫作业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环卫职工基本权益仍有大量工作尚未完成,需要社会各界引起重视,共同努力,提升环卫职工的幸福感,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一、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众意识淡薄

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社会公众环卫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环卫工人权益保障缺乏正确认识。首先,我国很大一部分群众缺少最基本的环境卫生意识,尤其是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处处可见,而这无疑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工作负担。同时,由于晨昏时分光线弱、部分司机思想麻痹或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环卫作业过程中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环卫工人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环卫工作也成为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其次,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留有封建保守思想,给职业划分等级,认为自己高出环卫工人一等,对环卫工人表现出轻视、不尊重的态度。因此,社会公众意识淡薄是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政府对环卫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对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机械化程度发展缓慢,人力仍然是环境清洁的主导力量。同时环卫事业资金投入的比例相对不高,环卫职工工资标准基本都是参照最低工资标准。环卫工人清扫工具主要是扫帚、铲子,尽管也提供了一定的口罩、手套等劳保产品,但是往往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在酷暑、寒冷等恶劣条件下,环卫工人工作间隙没有固定的场所进行能量补充、节假日对环卫工人提供的福利待遇较少等。城市建设中个别路段的路灯设置不科学,路灯之间的间隔过长,或者在路灯损坏后没有及时进行维修,而环卫工人夜间同样需要进行清扫工作,由于路灯光照不足,给工作增加了难度,更重要的是一些环卫工人在夜间出现车祸、遭遇抢劫的事件更加严重,极易威胁到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

3.环卫工人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

环卫工人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是权益保障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已经难以在本地招工,绝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是从相对贫困地区劳务输入,年龄相对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自身基本权益受到侵犯后,不仅缺少维权意识,同时也缺少维权能力。首先,有很大一分部环卫工人自身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实际上正是对自身权益有所忽视的一种表现,并且也有一部分环卫工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由于担心失去工作,失去稳定经济来源,因此选择妥协退让的居多。其次,尽管也有一部分环卫工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有积极维权的意识,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够,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无法以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路径

1.增强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关注

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增强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关注。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进行积极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引起社会对环卫工人的广泛关注,并且要增强社会大众的环卫意识,减轻环卫工人工作负担[1]。其次,树立环卫工人良好形象,树立榜样力量,向公众宣传并介绍环卫事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起社会大众对于环卫工作者的认同和尊重。第三,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展开关爱环卫工人的活动,例如开展暖冬、共建等活动,提倡有条件的单位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休息的场所、免费饮水、免费用餐等。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应当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环卫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增强路灯设计安排可续性,并及时检修各个路段路灯故障,从而保证环卫工人夜间作业过程中充足的光照,降低夜间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为环卫工人人身安全提供保障[2]。第二,增加对环卫事业资金投入力度。例如,为各个区域配备一定熟练的垃圾清扫车,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放口罩、手套等劳保用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添加事业编制,增强环卫工人的工作水平、福利待遇等;按照区域设置临时休息室,对环卫工人进行人文关怀。

3.对环卫工作进行培训,提升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

针对当前环卫工人缺乏维权意识与能力的问题,应当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环卫工作者主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首先,政府应当设立相应的部门为环卫工人权益保护提供专门的服务,帮助环卫工人解决工作中所遭遇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定期举办培训班,向环卫工人传输法律知识,增强环卫工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认识,从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才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并且能够正确的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具备维权的能力[3]。第二,用人单位对环卫工人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将个人素质纳入到考核因素中,激励环卫工人不断学习进步,从而扩大视野,同样能够起到提升维权意识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环卫工作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十分严重,甚至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威胁。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环卫工人工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待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对环卫工人进行培训,提升维权意识与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曹文.?h卫工人权益保障调查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J].才智,2014,11(12):291.[2]胡艳姣.环卫工人权益法律保障调研报告――以河南省H县D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24):77-78.[3]倘凌越.如何维护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F市环卫工人罢工事件调查[J].中国工人,2015,10(04):38-41.

第三篇:医方视角下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及对策分析汇总

医方视角下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医患纠纷逐年增多,对我国医疗事业良性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本文在结合他人研究基础上对医患纠纷现状进行分析,从医方角度来探索造成医患纠纷的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防范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医疗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医方;医患纠纷;原因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进而演变为医疗暴力的现象,患者看病满腹疑心,医生治病如履薄冰①。医患双方信任的缺失更是加剧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医患纠纷愈演愈烈会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首先,医院纠纷会大大损害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形象,间接加大医患双方的信任危机;其次,医患纠纷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进而导致其他医患纠纷的出现。医患纠纷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医患纠纷的特点

医患纠纷指医方(医疗机构)和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纠纷②。医患纠纷是医方和患方之间产生的行为,既有医方问题,也有患方问题。我国的医患纠纷主要呈现出范围上发生普遍、数量上增长速度快、造成后果严重等特点。

(一)医患纠纷现象发生普遍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曾对全国270 家各级医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全国有73.33%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其家属殴打和辱骂医护人员的现象,59.63%的医院有过因病人不满诊疗结果扰乱医院正常秩序的现象,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在结束诊疗过程后拒绝出院且拒绝缴纳诊疗费用的现象,61.48%的医院发生过在患者因治疗无效死亡后,患者家属在医院内摆设灵堂、烧纸等事件。

① 李昕蓉:《从心开始医患和谐》,《甘肃医药》2014年10期。② 王焱,《当代医患纠纷小议》,《学理论》,2011年33期。

(二)医患纠纷每年增长速度快

2010年我国医患纠纷17243起;2013年我国医疗机构医患纠纷事件7万起;2014年陡增至11.5万起,年均增幅在64.3%以上。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于2012年12 月~2013年7月期间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 次上升到了2012年的27.3次。

(三)医患纠纷造成后果严重

中国医师协会对114家医院的调查报告显示,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 起,发生打砸事件2件,打伤医师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81万元,其中二甲医院是肢体暴力的重灾区,一线的医生和护士最容易受到来自患者的言语和肢体暴力。据中国医学界人士专业交流网站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前4 个月,全国就发生了21 起严重伤医事件。无论是从医院损害程度损害还是从赔付金额来看,其后果都是相当严重的。根据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数据报告显示;2013至2015年间年间,医患纠纷相关的全国民事一审判决书共7239篇。其中,患者起诉医疗机构的案件占比约87%,胜诉率为73%。相关案由中,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占比最大,约为67.2%。

二、医方视角下医患纠纷原因分析

医患纠纷是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负面影响,作为医患纠纷主体的医方,其存在的问题是引发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积极反思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进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频率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医方即医务人员及医疗机构。接下来,笔者将从从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两个方面分析医患纠纷产生原因。

(一)从医务人员自身角度

医务人员是发生医疗过程的主要对象,医务人员的各方面属性直接决定着诊疗疾病的成功与否和医疗结果的优质与否。下面从医务人员能力、意识和职业道德三方面来分析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

1.医务人员的能力问题(1)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

技术过失是指行为人因为技术水平和经验不足所致的医疗过失①,以吉林省为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技术过失是引发医患纠纷发生最多的因素,比例高达32.9%。,医疗是一项风险程度非常大、技术含量非常高、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是确保疾病诊断成功的关键因素,医务人员技术不够硬,经验不足,可能引发在医疗过程中,产生错误的诊断决策,造成患者健康的损失。进而产生医患纠纷。

表1 引起医患纠纷的医方原因

总因素(个)407 技术过失(个)134(%)32.9

服务态度(个)46

(%)11.3

管理因素(个)50

(%)12.3

技术局限(个)27

(%)66.3 注:此表来源于《中国医院管理》第30卷第10期(总第35l期)

(2)医务人员沟通能力不强

由于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治疗的期望值较高,加上医务人员日常事务较为繁重,导致医务人员忽略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或者草草了事,对发生的问题不能客观地分析、解释,没有主动履行告知义务,不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容易引起患者对医疗结果的不认同,发生纠纷后,不及时的妥善解决。卫生部首次公布的对一批国家级大型医院医疗服务调查结果,认为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中:医患沟通不足占了50.56%。医方在诊治过程中忽略沟通的重要性,缺乏沟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技巧性,这是恶性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②。医患有良好的沟通是诊疗过程顺利进行和患者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基础,原本就存在医患信任缺失的问题,再加上医务人员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极易引发医患纠纷。

2.医务人员的意识问题

(1)医务人员求真务实意识差,盲目自信

① 沈曙铭,《执业医师维权与自律Ⅰ.医疗纠纷中的责任过失》,《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1期。② 刁保平,《目前医患纠纷现状及原因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25期。

医务人员的医疗工作具有机械性,除了一些比较大的诊疗手术外,各科医生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医疗工作,久而久之根据自己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医流程,但是每个病人都具有不同的属性,如果医生盲目自信的依据自己的经验就医而忽略个体差异的话,很可能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医生经常根据经验认为治疗效果很好,治疗过程符合诊疗规范,疏忽大意而没有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治疗,从而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济南市历下区法院的一项统计表明:在医患纠纷中,百分之九十医院有责任;但在这百分之九十当中,百分之九十医院承担次要责任,也就是说大多素医患纠纷的形成都是由于“小过错、小细节”所导致的。医生治病的过程应该是科学严谨,实事求是,而不该依仗经验盲目自信。

(2)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

当前,有些医务人员不依法行医,不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办事,当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缺乏法律精神,不及时履行报告制度,而是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隐瞒态度。并且有的医生由于法律意识薄弱,工作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大包大揽,在医疗发生纠纷后往往授人以柄,处于被动。其次,一些医务人员平时不注意医疗法规的学习,缺乏法律常识,在医疗活动,不注意证据的保存,为了图省事而没有向病人履行告知义务,没有让病人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这些都为纠纷的发生带来了隐患。

3.医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

根据表1分析得出,服务态度因素也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诊疗过程中,由于有的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对患者缺乏同情心,态度生硬,甚至不负责任。医德一直以来都是广受争议的一个话题,医德是个人行为,具有自觉性的特点,医德不仅对病人治疗起到作用,例如医疗卫生中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这些道德责任的实现,都有赖于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医德还有利于医务人员之间更好的交流,互相尊重和团队合作是医务人员和谐关系的前提,而这些前提的实现都是有赖于医务人员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虽然医德是医务人员自己的事,但医务人员道德缺失却能引发惨剧的发生。涉及医疗事故、医生责任心缺失等问题。在许多案例中,医护人员对工作极不负责任,对生命不尊重,患者的尊严被踩在脚下,这种行为是对医德的蔑视和玷污,医务人员职 4

业道德的缺失已经越来越值得医务人员的反思。

(二)从医院自身管理角度

1.医院自身监管不到位

从表1中不难看出,管理因素同样是引发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医学会鉴定材料中.因管理不完善引发的纠纷的比率为10.7%。某些医院因自负盈亏而过分注重效益,出现了诱导服务和通过与药企和其他相关企业相勾结,从中赚取费用,损害患者利益。据调查,从2011年到2013年以来。天津85家医疗卫生机构的1116人接受了多美滋公司的贿赂,其贿赂费用不等。医院和奶企“狼狈为奸”,医院为了获取利益,勾结奶企,致患者的健康不顾,对婴儿健康不负责任,完全是对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神圣之地的污染。不仅毁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崇高形象,同时使患者家属对医院形成了疑虑,加重了患者对医院的不信任,间接影响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

2.医疗纠纷处理体制不完善

出现医疗事故时,院方的推委、漠然,使医疗纠纷的控制和处理的最佳时机丧失①。据了解,对医疗纠纷,有些医院能躲就躲,躲不了就私了赔钱了事,这是当前许多医院采取的一致做法。因为不见面、不沟通、不协商,患者方怨气愈积愈深,最终导致纠纷的进一步升级和恶化。

3.医院滥用媒体,虚假宣传现象严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行业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但是由于进行网络媒体宣传门槛低,导致网络上的产品信息和行业信息鱼目混珠,质量低下。作为医疗机构在网上宣传自己的相关信息,原本是一件既利于医方树立自己形象又利于患者根据医院信息进行选择的好事,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心怀鬼胎的医疗机构利用媒体散布虚假广告,诱骗患者。一些医院发布虚假广告、虚报医疗技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求医患者形成了误导。医院滥用网络媒体发布虚假信息,导致医患双方信息不透明,进而产生医患纠纷。

① 杨志菊 朱安良,《浅谈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年7期。

三、对医患纠纷产生原因思考对策(一)医务人员方面

1.加强对医生队伍的技术和服务意识的建设

注重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的提升,培养医生精益求精的行医态度。提供医务人员进修机会。建立奖惩机制,鼓励以为人员积极进取。努力培养医务人员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于医生对自己经验盲目自信不注重“小细节,小过错”引发的医患纠纷,医院应该加强医生队伍的服务意识,其包括:第一,定期开展医生技术培训,加强医生的责任心,规范医生的诊疗操作过程,减少小过错的发生概率和注重小细节的培养。第二,定期开展“细节决定成败专题会议”,每周定期由医生本人作报告,总结自己一周内犯的小过错和小细节处理不当的情况,作出反省,以防止下次再犯。

2.开展医务人员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培训

信任的桥梁是拥有有效的沟通,缺乏沟通不仅不利于医生对病情的了解,导致误医、错医,而且不利于医患信任的改善。对于医务人员沟通意识不强,医院应该成立医务服务礼仪部门,主要负责宣传医务人员掌握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的重要性,每月定期开展沟通技巧和服务礼仪培训讲座,用生动的案例教学,现场演练,旨在培养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人翁精神,让医务人员真正意义上对病人关怀备至,待人如亲。

3.拓展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培养良医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古今中外的名医之所以能广受大众的青睐,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医术高明,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医者,不仅医病更重要的是医心,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对于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和促进医务人员优质服务,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医务人员道德缺失的问题,医院应该建立必要的机制来提升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一方面可以从文化方面,医院可以开设医德理论班,让医务人员坚持学习医德理论知识,积极宣扬著名医家的道德素养事迹,拓展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建立奖惩机制,对于先进的事迹应该积极宣扬,好人好事应该进行奖励,积极听取患者意见,对于道德素质不高,服务态度差的医务人员进行批评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完善医院规范,建立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是承担民事赔偿的责任主体。这虽然使患方获赔有了保障,但同时弱化了医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①。无责任,则无义务。只有医务人员注重了违法行医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更好的履行应尽的法律义务。对于医务人员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医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医院应该完善医疗过程中的规范,该有的规章制度必须有,该有的过程不能省,不该多的步骤绝对不进行。另外,开展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培训,积极宣传有关医患关系的法律常识,严格执行法律规章,绝不姑息养奸,手下留情。同时做好证据的保管,强化证据管理,重点强化医疗质量的全程监管,突出抓好各知情同意权签字手续的履行。规范的管理和强烈的法律意识,既有利于医护人员保护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规范的医患环境,对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和减少医患纠纷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医院管理方面

1.在医院内部建立医患纠纷应急处理部门

对于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医院不应该采取逃避、漠视的态度。作为医患纠纷主体的一方,医院应该建立应急处理部门,对于医患纠纷,积极处理,依法行事,面对患者,态度良好,自己的过失,主动承担。不是自己的过失,积极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的证据,配合有关部门,维护医院形象。

2.政府应该加大力度监管医疗卫生工作

医企“狼狈为奸”直接损害是患者利益,但也间接反映出政府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以药养医经营模式下,难免会有一些被金钱遮住双眼的医院与企业勾结,从患者身上谋求利益。对此,我认为有关卫生监管部门不应该出了事才出来处理问题,医院具有社会属性,关系到的是公众的利益,因此,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医疗卫生监督机构的法治建设,严格掌控卫生监督机制,建立预防医企相勾结的相关制度和法规,尽快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法律。

3.正确运用媒体,树立阳光形象

① 刘芳,《浅析医疗事故责任相关法律问题》,《法制与社会》,2011年33期。

作为医院方面,对于滥用媒体进行虚假广告或者不符实情宣传的行为应该坚决抵制,洁身自好,实事求是,以善良的心态去运用媒体进行宣传,让患者对医院有一个真实准确的认识,对于虚假信息绝不上传,树立自己公正、公开的阳光形象。

四、总结

医患纠纷的产生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医院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医院工作人员人心惶惶,救死扶伤的医院成了危机重重的地方,医院形象大大受损,这不仅威胁到医疗事业的发展,还对社会和谐化进程影响巨大。医患纠纷的存在说明的不仅仅是医者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它还揭示了许多相关的社会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沟通意识的缺乏、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淡薄、管理的规范化问题和相关体制的不健全等。对此,作为主体的一方,医院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为患者提供舒适且良好的就医环境,积极改善医患关系,重寻医患信任,积极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人口大国,医疗水平跟不上人民的需求这是我国现存的医疗情况,医患问题一触即发,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刘琼瑶 王艳 周小花 李楚娇 张良燕 罗丹.医患纠纷现状对医学生心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长沙: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15.[2] 农乐颁 王华生 曾友.医患关系紧张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概况[D].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人文社科,2007 [3]赵菲.山东省医疗服务监管现况与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4 [4]邓庆华 姚安贵杨元娟 杨治国.医疗纠纷现状及解决途径探索[D].重庆: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5] 刁保平.目前医患纠纷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5)[6] 宿小满 万兵华 薛赤.医患纠纷的现状与成因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0).[7] 李平.医患纠纷引发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J].淮海医药,2008,(1)[8]李福森.医患纠纷争议两大焦点 大数据告诉你该如何解决[N].新华社,2016-03-16

致谢

在这临近毕业之际,很荣幸能参加论文答辩,我知道自己的论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多多包容。对于这次论文的设计,我最想感谢的就是我的导师,徐颖剑老师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导师,每次遇到难题,我总先去寻求老师帮助,徐老师也孜孜不倦的为我指导。其次,我还想感谢帮助我的同学们,在论文格式方面给了我许多帮助,也给了我许多建议。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感谢学院给我这次参与答辩的机会,也感谢学院的老师们对我们论文的关心和督促。并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予我们各种方便,使我们在即将离校的最后一段时间里,能有这么一段锻炼自己的机会,增强我们实践操作和动手应用能力,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一次对我的母校表示感谢。

第四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楼琦峰、徐珏燕、陈中岳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内容,其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是中华大地生态与文化生命系统的基本细胞.其在维护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用它来指导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浙江省诸暨市青山村正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在分析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性的基础上.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出发.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

一、生态文明思想与城乡统筹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重要事件。”而城市没有农业农村的供给,也就无法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这种生存不仅是供给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态型的保障。因此,健康有序的城市化道路的实现必须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必须基于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文明思想解读

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样,生态文明也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内容。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自觉、自律的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74小城镇走设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荒漠化和”城市病”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妊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而生态文明正是指导这两个公平得以实现的重要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城乡关系——体化,而非一致化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明确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并不等于城乡一致,恰晗相反,城与乡如同磁铁,是相互吸引但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差异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首先,城市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预期收入,优越的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等,这些都吸引着农民进入城市;反过来,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清洁的水资源和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至真至朴的乡村人文气息和文化习俗等,都是城里人所向往的。这些城市与乡村各自应有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发扬,而不能互相抄袭。但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活动。由于往往缺乏清晰规划建设的正面指导,把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城市社区,也因此将新农村规划工作落实为简单城市小区规划,即所谓的“排排房子,整整院子”,结果不符合农村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远不及彻底的城市化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出现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怪胎”,反而阻碍城乡统筹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与农村自身发展——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步显现出来,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带动关联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和块状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推进标准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乡镇企业布局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至此,乡镇企业依靠低廉的土地成本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将逐渐瓦解。这虽然在短期内会使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益的。近几年,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的发展理念也开始出现。浙江省旱在2003年就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以上这些都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圈1破败的乡镇企业旧厂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用生态文明观来统筹城乡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二、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乡村规划(一)务实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

明的内容。而物质文明始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因 此,村庄规划要体现生态文明也必须首先落实到农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难点热点 问题。

1.经济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正确理 解和分析这20字方针不难看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始终是村庄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诸暨市青山 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9033元;,低于其所在草塔镇农民 年人均收入15343元的水平。始建于该村的诸暨市动力 弹簧厂年产值上千万元,1997年曾被评为浙江省百强科 技型民营企业,然而随着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的激烈市 场竞争和不利的外部环境,该厂已于几年前搬迁至市城 西工业区续谋发展,只留下破败的厂房(见图1)。厂 址搬迁虽然对该村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这对该村的生 态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从此,村庄不再有轰鸣的机器 噪音和工业废水对村庄自然水体的污染。因此,农业及 与之相关的产业将重新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而青山村 本身环境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村域北面的 青山水库、东北山间的青山寺历史文化遗迹等,还有 “农家乐”、“生态果园”、“农耕体验”等都将吸引 来自城市的人们来此休闲游憩,这正是“城市援助农 村、农民惠及市民”有效途径。2.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给排水、医疗、防灾减灾等等都是关系到农

民切身利益的生命线[程,也是“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 抓手。要建立乡村基础没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 制。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 规民约管理、农民投票来确定村庄整治决策,公开帐目,让农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庄整治完全是 为了农民自身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为了 生态文明的建立。这不仅涉及到农村的风貌,而且涉及到 每个农户居住环境的改善。青山村村庄建设比较落后,缺乏公建和市政设施等公共物品:(1)给排水系统不完 善,明状以山泉和水井为主要水源,消毒设施不足,水质 监管机制不键全,村民健康存在隐患;(2)20%的建筑 年久失修、残破,新建住宅零散无序、间距不足、通风不 良、消防通道不畅通,村民安全存在隐患。因此,住房问 题是村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3.农村生态景观的缔造

青山绿水、农田菜地、果园苗圃、古树名木、水

塘水井、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村舍,这些都是农村 特有的生态景观要素,也是吸引城市人来到乡村居住生 活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必须对这 些要素加以保护和利用,而对普遍存在的“脏、破、旧”的景观风貌也要进行有序的整治和改造,但切忌大 拆大建,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见图

3、图4)。乡 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 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 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当前某 些新农村规划建设大肆开展“集中居住”式的村庄整治 以及“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作物种植计划都会破坏村 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有机共生关系。4.生态技术的积极推广

目前,生态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 产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和生态能源两个方面。在村庄规划 建设中应结合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推广小规 模、微动力、与乡村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实用性”环 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众所周知,生活污水的处 理问题在城市相对好办,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兴建较大 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此铺设的输送污水的管网系 统也较为集中。困难在于星罗棋布的小村落,那里污水 分散,集中管网难以通达,即使能够随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费用和长途污水泵站花费都非常高,单位污水处理成本高。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

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农村治污要摆脱工业 化的思维定势,不能简单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 模式,应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适用的污水处理方式。据介绍,来 自美围的阿科蔓高效水生态技术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提 供了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该项生态技术可以因地制 宜、就地处理,利用土塘、荒地、河涌、景观池等作为 处理场所,减少占地、节省土建投资费用,此外还可以 灵活规划,通过分散处理节省管网建设投资,是农民自 己可以实施的、管理简单、处理效果明显的污水处理技 术。在能源利用方面,首先应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热水 器;其次是生物质能源,如压缩秸秆等;第三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在这些方面,无论 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建立适当的资金转移支付途径是 必不可少的。

(二)注重人文生态,塑造乡土特色

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内在要 求,也是提升乡村人文生态品质的有效途径。1.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欧洲大陆上许多国家里,教堂仍然是一个农村

社区的标志性建筑,它高于所有居住区的其他建筑(见 图5)。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 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在意大利法布日奇的—个农 村广场,30年前被修建为停车场,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 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地政府有”亡羊补牢” 的气魄和远见,对广场进行了恢复性整治,使文艺复兴 时期所留下的文化痕迹依稀可见,古朴风雅的民俗风情 得到了保留。在我国,宗祠、庙宇历史上都是村落的社 图5《音乐之声》的故乡,奥地利村庄

会活动中心,也是农村社区的精神中心,虽然大量的历 史古迹在近几十年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那些“幸 免”的历史遗产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在中国农村这样一 个传统文化氛罔浓厚的社会里,许多人的言行都或多或 少地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逃脱不了所属的文化背景。对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来说,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根基,也是农民 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使村民相互联系成为一 个整体,从而产生共识。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不仅不应抛弃,还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圭t2008年7月1日施行以来,已公布 了三批共计72个历史文化名村,当下全国各地的申报工 作正在积极地展开。无论是否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每—个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唯一性,每—幢古建 筑、每一座古桥、每一棵古树都是各村的无价之宝,都 起到了延续村庄发展历史文脉的作用。青山村历史文化 资源比较丰富,不但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青山寺、清代 的石渎庙等物质遗产,还有红色革命时期留下的非物质 遗产(见图6)。在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对这些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保护政策,新建建筑必须与之相 协调。

2.乡土邻里关系的延续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人际关系较为亲切和

善,村民之间更容易从邻里关系中寻找乐趣,品味幸 福。对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虽然他们的 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但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 很大,他们的幸福感常常被消融在职场打拼中,他们的 满足感往往淹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拥挤环境中和“老死 不相往来”的冷漠人际关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创造出友谊与信任,而且能够使农民对乡村生 活产生体面和有价值的心理体验,在融洽与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分享农村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并能在与城市 的人际关系对比中【九1显乡村价值优势。正如费孝通先生 在《乡土中国》中所剖析的,中国农村是乡土社会。长 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 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睛结,农民与土地的 特殊联系使农村社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乡情 氛同。依靠亲情和乡情的支撑,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沟通和认同,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应对生产生活中暂时的 困难,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找到 除金钱以外的人生幸福感,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晒谷场、池塘水井、古树、篮球场这些特殊的场所都是 维系村民邻里关系的纽带,村民在此处忙农活、洗衣洗 菜、唠唠家长里短、从事体育活动,每个特殊的地点都 传递出各自特有的场所精神(见图7)。在旧村整治过 程中,首先要挖掘乡村的乡情价值,延续原有的和谐邻 里关系,形成乡村特有的“亲情生态”,避免大规模整 齐划一的桩重建模式。3.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的最后一

条,也是新农村规划得以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村庄的 整治是培养农民管理民主意识的重要活动,通过农民自 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的村庄整治过程可以培养村民 的民主管理风尚。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 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 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村庄 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 讨论同意,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 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公告时间不得 少于30天。这些都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 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 会中的作用。兰、结语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是在新形势

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对于促进农村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 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 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 文明思想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毕竟还是一种新观念,在一 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 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给今后的村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 向,为我们如何建设好农村,处理好“三农问题”提供 了很好的思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所做的初步 探讨。囊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规划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中国 建设报.2008/25 2.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政策规划司等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建村[2003]116-=号-)

第五篇: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第05版:法律文化周刊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钟小凯

--------------------

□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法院文化一词发祥于上世纪末,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后,一些法院院长在当时文化热的影响下借鉴已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概念,相继在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关于文化建院的文章,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后,法院文化作为专用名词开始在法院官方文件中出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此,法院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法院工作。

法院文化的提出并非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在我国法院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一个新鲜词汇,是根据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产生的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事物。

法院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内在的法院精神理念和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法院管理文化、审判管理文化,包括对法院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型构,以及借助法院文化的方法论工具价值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审判,使法院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并最终养成法治理念。法院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密切。19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弗里德曼首次使用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职业者形成的法律文化,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统治地位,倡导“法院是法律中的王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的司法主导型的法律价值理念。国内一些法律文化研究学者提出,应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出发阐释法律文化的内涵,并注重方法论法律文化研究。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在法院文化研究中,应努力发掘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并应注重在对传统文化型构或转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法院文化内涵。

法院文化具有法官文化、审判文化的印记,法院文化必须以法官为中心、突出审判特色,不能脱离审判、疏远法官而盲从中国古代文人情结开展法院文化工作,改变法院文化就是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观念。要从法律、法院、法官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法院群体精神品质和群体精神,提炼出具有法院特色的法院文化目标。法院文化产生的土壤是法院,但又不能仅仅限于从法官、审判的角度来理解法院文化,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下对法院文化进行探讨。

第一,法院文化并不是“法院的文化”,而是“关于法院”的文化。

在法学理论探讨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所提倡的精神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以及法院中不同个体有关法律和法院活动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观念形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法院制度和器物等。在法院文化建设实践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在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由此,有人将法院文化解读为“法院的文化”,法院之外没有法院文化。

“法院的文化”必然将所有的法院工作都纳入法院文化的范畴,不仅包括与审判工作高度关联的法院精神、制度规范、审判言行及法院大楼、法庭设施等,还包括法院所开展的捐助扶贫、计划生育等工作,法院文化成了一个大箩筐。同时,将不是法院形成的文化成果但与法院高度关联的文化成就排除在法院文化的范畴外,造成法院之外无法院文化,比如社会民众对法院的期待、社会与法院的互动等被排除在法院文化范畴外的情形。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不应只是法官群体,不能将法院文化封闭在法院内。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观念,而这种精神观念是法院群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法院文化应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当前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法院文化实现法院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并在法治语境下努力勾画中国特色的法院文化图景。

第二,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法院文化应是具有审判工作特点的文化形式,必须体现法官职业特征,审判文化、法官文化是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法院文化和审判文化、法官文化也不能等同视之,不能将法院文化限于为审判工作服务,不能将法院文化功能限于提高法官素质。

审判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全体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审判工作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法院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部门,法院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审判特色,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首先,法院文化的价值目标是建立司法主导型的法治社会,审判文化以促进审判工作为目标。其次,法院文化的渊源非常丰富,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文化构建都是法院文化的渊源,包括审判工作及其他法院实践,还包括法院外的文化表达。审判文化则侧重于在审判工作实践中的提炼升华。最后,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而审判文化的主体更多的指向审判法官。

法官文化是法官群体在审判实践中共同遵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管理和组织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影响和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职业意识、理念等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法官是法院之构成主体,主司法院审判职责,法官文化和法院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但是,二者依然存在显著差别。首先,法院文化比法官文化立意更高远,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而法官文化主要是依靠法官在审判工作中长期积累而养成。其次,法院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法院,以法院为场域构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法官文化是站在法官的角度,强调的是法官素质建设。

第三,法院文化的重心在法院精神的淬炼,但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建设也不容忽视。法院文化的核心在于树立一种法院精神,提炼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作为法院的追求,塑造法院的形象,其他所有外显的文化载体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内涵展开。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法院又是一个追求确定性、稳定性的组织机构,因此法院文化应该极其重视稳定性、连续性。一般来说,内在的精神内涵比外在的物质载体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内在的法院精神内涵是法院文化构成的基础部分,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从“关于法院”的各种思考和实践中提炼而来的具有法院特征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法院精神、职业道德、价值目标、群体意识等,以维护法院职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凝聚法院职业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法院是社会正义的守护神,是社会纠纷的最终裁判者,难以想象没有精神理念支撑的法院如何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唯有法院文化内含的精神理念能通过司法过程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无形的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必须通过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来传递、来养成。通过法院建筑、法庭设施、法官行为等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来养成法院文化也需一番工夫,尤其在法院实践中,对无形的内在的精神内涵我们往往无从下手,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行动建立起一整套表意系统,逐渐积累,养成文化的氛围。这种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往往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辛劳,需要投入极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强调法院文化内在的精神内涵的同时,绝不能轻视这种努力。当然,作为表意法院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与法院相关或者高度相关的文化特性。具体包括由审判礼仪、行为规范等所构成的行为文化,法院的建筑、设施和装备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在审判活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院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所构成的制度文化。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反映法官素养的法官行为文化,这是当前法院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从律师角度看法官素质》(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4日,第6版,法律之声)所言,有的法官法庭主持不知所云,有的法官庭审中心不在焉,有的法官对当事人、代理人无故发火,甚至有的法官当庭抽烟、打瞌睡等,都是现实中曾出现过的不良现象。如果法官缺乏法官修养,不遵循法官行为规范,损害法官职业形象,那么法院文化建设最起码的基础就会丧失,法院文化也将无从谈起。当事人希望什么样的法官,“社会”希望什么样的法官,这也许是我们当前法院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套包括法院建筑、法庭设施等作为表意符号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理念。在法治社会里,社会公众往往将法院视为实现公正的地方,冠以“公平正义化身”之美誉。的确,法院的庄严与神圣可以通过巍峨挺拔的办公大楼体现出来,但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法院文化要体现审判色彩,以法官为本,但实现法院文化的社会价值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法院文化本身除了内部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法院文化的外部特色。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公正的司法,实现公正不仅是社会公众对法院的美好期望,更应该成为法院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当前法院文化与社会的认可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文化特质,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下载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探讨 ——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 周熊飞 规划设计二所 【摘要】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

    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摘要:本文构造了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于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分析,得出了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降低消费者打假成......

    管理会计视角下预算执行措施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建设也开始越来越要求资金管理也提高精细程度,因此在管理会计角度下如何提高我国的预算执行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话题。本文从预算执......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司法行政新作为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司法行政新作为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必然是社会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特别是伴随......

    试论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职务犯罪预防探析

    试论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职务犯罪预防探析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惩治职务犯罪形势仍十分严峻,只有惩防并举,才能彻底铲除滋生职务犯罪的土壤。因此,如何预防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

    关于社会性别视角下《管理沟通》课程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近年来高校女生占比持续增长。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女生比例1997 年是37%,至2014 年这一数据已达到了52. 14%。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女生数量超过男生已成常态......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民生(精选5篇)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民生 (0630813049 张威威 企业管理 商学院)摘要:民生问题历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核心指标,因而长期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