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搏击赛事的产业运作机制研究
中国搏击赛事的产业运作机制研究——以FKI赛事为例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 选题依据
近年来,中国武术搏击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本土小型化赛事与中国原创世界级赛事品牌齐头并进,同时美国、新加坡、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际赛事组织步步进军,觊觎中国市场。2014年9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再次给火热的搏击市场打入一剂强心剂【1-2】。
国家体委于1982年召开的第一全国武术会议上,通过了《开创武术新局面》的报告,正式的提出了武术散手的发展问题,同时立志要把中国武术推广到全世界,使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运动项目。1987年的第六届全运会上,武术正式被列为比赛项目,1989年散打被正式列为全国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散打被列为全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从此之后,武术比赛分为套路项目和散打项目【3】。随着全国各项武术比赛的深入,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受众范围也越来越大,人们强烈的兴趣使得武术需要更多的形式来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和状态提供一条出路【4】
。1994年,中国武术散打争霸赛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后2000年的中国散打王争霸赛的举办更是将这股武术体育热浪推向了顶峰。2004年河南电视台推出的《武林风》风靡全国,2007年央视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举办的《武林大会》比赛也引起了一时的轰动,在这股大浪下各大电视台及各类举办的武术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时间我国武术比赛呈现出泛滥的态势【5】。在这貌似风光的状态下,武术赛事的商业化的发展瓶颈却是显而易见的,各类节目都难逃短时间夭折的厄运【20-21】。虽然各类武术争霸赛拥有一定的受众,但人数相对固定且相比于其他体育赛事如九牛一毛,缺乏合理运营包装的赛事在目前的环境下难以与其他项目竞争。我国的武术赛事其产业运营极其拙劣,难以形成良吐的循环发展,长此以往只会被淹没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洪流中,成为“炮灰”【22-24】。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搏击赛事运作机制进行对比研究,针对对比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国内搏击赛事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
1、探究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搏击赛事的运作机制及运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相关政策,对比中外搏击赛事的运营状况,寻找赛事举办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体育产业的一种,搏击赛事的运作和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在宏观层面进行监管,而社会力量、企业力量以及与市场相结合,能形成全方位协调统一的和谐机制。本文着重于研究国内现有搏击赛事的运作机制,并与国外比较成功的搏击赛事如UFC、K—1等赛事进行运营状况、运作机制等方面的比较,寻找运作成功的原因以及运作的欠缺;
2、对国内赛事进行仔细分析,力求找寻出适合我国搏击运动商业化运营的理想模式与成功路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通过对现有国内搏击赛事如FKI、武林风、武林大会的运作机制以及运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细致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在现行政策下可实行的建议;
3、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目前的中国搏击赛事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希望通过系统的讨论为当前的研究做补充,丰富有关于搏击赛事运作机制的研究,能为日后我国搏击赛事的发展与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当下现有搏击赛事在运作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有关于搏击赛事的系统研究并不算完善,本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国内搏击赛事的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以补充对国内搏击赛事运作机制的研究。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国内搏击赛事的研究
2.1.1 关于国内搏击赛事运作机制的研究
唐文兵谈到武术散打资源与市场开发要注意:
1、武术散打的发展必须依据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武术散打发展中依赖、聚集和生产的众多武术散打资源为武术散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证。
2、武术散打产业的发展促进武术散打市场的繁荣,武术散打市场的发展是武术散打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3、武术散打资源配置主要由其市场调节,一方面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另一方面,提高武术散打资源向产品的转化可能。
4、武术散打资源市场开发应遵循物质与精神同步原则、资源的充分利用及转化原则、行政与市场协调的原则、实业与市场兼顾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5、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今后应采取以下对策: 2 树立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加强武术散打的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武术散打市场发展的法律体系、加大广告的投入,争创武术散打知名品牌、进一步挖掘武术散打内在资源,凸现明星价值、武术散打市场纳入“职业化”发展轨道【5】。
李士英在其文中论述到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是指武术散打这一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服务产品进人市场,完全纳人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以利润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运转。在市场运营过程中,以市场营销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本项目的自身特点,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归纳总结的理论范型。它包括市场定位、赛事的运营管理、产品策略、有形展示、形象代言、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的统筹考虑和运营分析。中国武术散打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是:1.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武术散打赛事组织运营体制。2.加强武术散打赛事管理的法规建设。3.加强运动员管理体制的改革,使赛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4.加强培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5.加强对赛制、规则的研究,使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6.确立武术散打民族品牌,精神、文化、政治相结合的宜传运行模式。7.加强武术散打系列产品和销售渠道开发。8.加强医务监管使散打向健康方向发展。9.合理处理资金分配比例【16】。
刘忠伟提到要注意武术散打产业化定位,定位是运作的支点。产业化的定位意味着运作时不仅注意武术散打运动的本身,更应考虑其经济形式,在运动和市场之间找到接点,把武术散打运动当作产业来经营。正是产业化的定位,改变了参予者和运动机制,其必须充分体现市场意识和高效的产业回报预期,运动目标上要考虑经济效益,在运动策划与实施过程要对市场条件周密考虑。只有通过产业化运作才能提高社会相关产业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参与程度,挖掘散打项目的经济价值,达到更多的参与者积极参与散打比赛的同时获得经营上的利益。因此成功的散打产业的运作必定是同广阔的产业空间发生着生产力的联系。如2003年首届中日散打搏击对抗赛中参予行业有民营教育集团、体育器材生产商、烟草商等。武术散打产业化定位的最大魅力在其自身比赛直接进人市场,为广大的武术爱好者提供精彩的竞赛,满足了他们的体闲娱乐需求,同时也为参予者各方创造无限商机。比赛越激烈刺激,越能激发大众消费收看比赛,从而使比赛主办者、运动员、媒体以及赞助商都有利可图,达到多赢的局面。本文最后在对当前武术散打产业化运作薄弱环节的建议时谈到在发展武术散打产业化过程中应注意:
1、3 建立健全体育法律法规,改善产业化运作条件。
2、加大广告的投入,争创武术散打知名品牌。
3、大力挖掘武术散打附加值,凸现明星价值。4尝试区域性市场调研,培育市场【18】。
2.1.2 关于国内搏击具体赛事的研究
祁暄认为武林风栏目是河南电视台推出的一档以武术散打搏击比赛为主的一个娱乐性的节目,栏目实现了职业性的武术搏击比赛和娱乐相结合可能,并且得到了国内很多观众的青睐,收视率一度再创新高。虽然武林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但是武林风栏目的运营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部门庞杂臃肿,权责职能模糊不清,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10】。蔡仲林,刘轶认为武林风栏目定位的准确,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节目丰富,娱乐性强,吸引了很多观众;武林风尝试多与国外选手进行交流,推出好多场对外对抗赛,为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武林风栏目的举办也是在摸索经验,尝试探求,所以其运营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怎样更好的和媒体合作,怎么样形成一种职业化的联赛,并且怎样形成一种全球化的比赛机制,还有待研究和探索【15】。蔡莉指出武林风栏目经过几年的磨炼和尝试,栏目已经走向成熟,对于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也已经掌握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推动了武术搏击的发展,可是对于知识产权的利用和维护还没有做到很好的要求,形成了商标遭到利用的事件的发生,没有很好的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另外宣传的手段和赞助的形式过于单一,并且武林风栏目的管理机制的设置和实行还存在问题。正如以上研究所言,武林风有着很多不足的地方,如部门繁多、职能不清、效率低下、宣传手段单一及赞助形式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7】。
向武云就从武术专业的角度对散打王赛事的组织、比赛的具体内容,例如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判,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为赛事发展提出了个人己见。但是,该职业联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联赛,因为它的主体条件还不具备,运动员还没有实现职业化,所以还有所欠缺【9】。
许壮壮提到,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已经走入瓶颈,加上好多国外格斗术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习练者越来越多,传荣武术的发展岌岌可危。07年武林大会的举办,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国武术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武林大会的成功推 4 出也是传统武术与国家级的电视媒体成功结合的一个先例,这就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传统武术项目与电视媒体的结合也是当今一个新的趋势,有待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为传统武术的发展寻求出一条好的出路。笔者认为武林大会“公办”气息太过浓厚,受公有限制太严重,导致其发展存在很多问题【19】。
申国卿在其文章中探讨,WMA的组成摆脱传统的以政府部门来组织的形式运行,首次尝试以商业团体和政府部门合作的形式建立,打破了以往政府部门对管理经营干涉过多的局面。WMA的运作是按照NBA的运作模式来进行,选手必须以俱乐部的名义参赛,WMA这次尝试是中国武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使中国武术走向职业化迈出的第一步【13】。曲润杰对WMA的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以及他的运行做了深入的研究,WMA借鉴了NBA得运作模式,形成了中国武术自己的职业联盟,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再有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以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负责赛事的筹办和对联赛运作的监督 WMA参照欧洲足球联赛把俱乐部推向了前台,其利用俱乐部的知名度来进行商业运作,摆脱传统的只是依靠电视转播这个单一的方法,这为中国武术走向职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基础【12】。蔡莉分析了职业联赛的运作机制与运作效果,指出比赛不够激烈、观赏性不高、技术动作规格不够合理、武术联赛定位不够清晰、俱乐部分布不均匀营利性较差等多个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分别是:1.注意技法多样化与标准化之间的平衡;2.注意比赛观赏性与安全性的平衡;3.其他格斗项目间注意兼容性与独特性的平衡;4.注重同媒体保持合性与独立性平衡;5.经营开发上注意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11】。笔者认为WMA赛事观赏度不高、比赛不够激烈、赛事定位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该赛事的停办。2.2 关于国外搏击赛事开展类型的研究
国内搏击运动与国外的搏击运动有很大的差别,除了具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外其侧重点也是大相径庭。中国起源并发展的搏击主要是生产劳动,而国外则是保护自我。同样起源于生存竞争的搏击也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
徐泉森在他的文章中首先梳理了UFC的历史渊源,其次从多渠道的产业链,独一无二的规则体系和全方位的推广策略三个层面分析了UFC的特征,同时他认为这项比赛具有传播综合格斗文化,为各种格斗流派提供交流舞台,提升青少 5 年人勇气的作用,最后他也提出了UFC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武术节目的启示【6】。
赵斌所撰写的文章介绍了日本这个搏击强国最著名赛事的发展经验,文中指出:典型的商业主义比赛规则、新颖的赛事包装迎合观众与赞助商的需求、全球化、多层次的赛制符合市场规律、媒体宣传与明星效应相整合均是其成功的举措与原因。并为我国散打市场以及搏击类体育赛事提出了以下几建议,分别是:制定和实施散打市场化发展战略计划;注重赛事包装、制造“明星”,利用媒体宣传、提高知名度;创新赛制、改进规则,使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加快改革步伐,谋求赛事与赞助商的最佳合作,实现双赢等【4】。
综上所述,在学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体育赛事运营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详尽和扎实的,无论赛事组织、经费来源、运营管理、亦或是商业营销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搏击类赛事的研究文献,尤其是国外方面的还是相对较少,研究深度也难以恭维,这既是人们对搏击类赛事研究缺乏关注所致,同时也是我国搏击类赛事发展缓慢的原因造成的【30-33】。搏击运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图腾与文化传承,不仅应该保护起来,更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那么针对他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而体育赛事的市场化、产业化与商业化作为当前最能激发搏击类运用发展的最佳途径,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这既包括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34-37】。而本文就是通过研习国外市场化发达国家的运营理论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最后为我国搏击类的赛事运营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与理论帮助。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搏击赛事的机制。3.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利用CNKI中国知网和学校图书馆,以“搏击赛事”、“体育产业”、“运作机制”为关键词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武术推广的有效途径及现状。通过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中国电视网、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网站,河南电视台武林风网站、报刊杂志等进行资料检索,分析散打王、武林大会、6 WMA、及武林风赛事在运作过程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怎样更好的发挥优势和解决问题,为搏击比赛今后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为搏击对抗赛事的运行机制提出合理的建议。2.比较分析法
主要结合相关研究报告及学术著作等,对国内外搏击类赛事的发展做对比。特别是结合美国日本举办的比较成功的搏击赛事,为我国的搏击赛事发展可以提供比较好的发展途径。3.逻辑分析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书籍、网络资料,综合运用归纳、演绎、综合、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搏击类赛事运营现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使本研究打到一定的深度。4.观察法
通过现场观看国内外知名搏击体育赛事,例如FKI、武林风以及UFC等比赛,并通过录像观看中国武术联赛(WMA)第一届和第二届比赛等,直观的了解这些赛事的发展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5.访谈法
针对搏击对抗赛事运作机制和昆仑决、武林风、武林大会及WMA等搏击赛事目前的运营状况,访谈专家及相关人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对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总结和整理。6.调查法
根据对FKI、昆仑决、武林风、武林大会等搏击赛事运营状况的调查和对相关专家的访谈,设计出《搏击赛事运行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问卷的调查对象为从事武术领域教学和研究10年以上的专家20人,相关人员和观众群众,其中包括中国武协成员,体育总局武管中心领导,北京体育大学武术老师,西安体育学院武术老师,西安市、咸阳市武协和体育局的相关领导。问卷以直接发放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发放。7.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结果excel软件和统计学的方法,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并分析得出结论。进行统计学处理,是为武术竞技对抗赛事运行机制的研究提供 7 数据支持。研究内容及研究重点、难点 4.1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运作机制进行简要的概述,通过我国搏击赛事的运作机制与世界上搏击赛事进行比较研究,对搏击赛事的资源、认可程度、吸引力、群众对于参与或者观看搏击赛事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找出搏击赛事运作机制的可取和不足之处,针对搏击赛事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策略和建议,为搏击赛事更好的开展和发展提供参考。4.1.1概念界定
搏击赛事:唐美彦将搏击运动理解为两人徒手或手持器械,按照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进行攻防、对抗,具有很强实用技击性的现代竞技体育运动。世界上流行最广、实用性最强的搏击运动主要是散手(散打)、摔跤、截拳道、剑道、拳击、泰拳、跆拳道、合气道、擒拿等项目。在其发展过程中,受民族文化、宗教习俗、地理环境、军事、伦理与运动美学诸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技术特点与风格【30】。
向武云把搏击运动分为广义搏击和狭义搏击两种。广义搏击是指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技击对抗。一般以一对一的形式出现。比如拳击、散手、跆拳道、击剑等都属于广义搏击范畴。对实战的各种限制可能是有关组织规定的,也可能是搏击双方私下临时商定的。总之,广义搏击是在一定时空条件限制下,使用人体不同部位进行攻防实战所形成的技击格斗形式,它是以武技攻防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并考虑参与者的安全因素,来达到切磋技艺、强健身体、磨练意志、娱乐消遣、陶冶性情的目的它属于对抗性的体育运动。也可以将其称为体育搏击或安全搏击。狭义搏击是指无任何条件限制的技击对抗。可能是单打独斗,也可能是一人对多人或多人对多人。它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智慧去摧残、制服、消灭对手。敌对双方战场上的肉搏,决定生死的防身自卫格斗,都属于狭义搏击。与广义搏击不同的是狭义搏击一般没有时间、技法、体重、场地等任何限制。它的目的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使对手彻底失去反抗能力或付出生命的代价。狭义搏击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以摧毁对方为目的,是生死枚关的拼杀,是完完全全的实战【9】。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近代之前,人们对搏击的定义只是指一种冲突状态和打斗状态,多出现在战争与冲突中,与现代的搏击运动并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搏击的概念也是随着时间的擅变而擅变的。所以笔者认为搏击的概念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搏击意指现代搏击运动或搏击赛事,而狭义的搏击则是指搏击的技术这种微状态。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上的搏击。
运作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要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原理和运作方式,是引导和制约决策并与人、财、物等相关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是 决定行为的内外因素相互关系的总称。竞技体育的运作机制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 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运作机制则更倾向于从要素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来促进竞技 体育的运作过程【10,16,19】。4.1.2 搏击赛事类型: 武林风:
《武林风》是河南电视台以武术文化传播为主要内容的栏目。它自2004年1月3日在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正式开播以来,已历时三载,栏目收视排名已快速跃居河南卫视前二名。《武林风》栏目以“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武术”为宗旨,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理念进行经营,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栏目板块内容皆以搏击比赛为主线,融入一定的时尚与娱乐因素,目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众文化元素成功结合的良好范例。为了乘胜前进,进一步提高与完善节目质量,《武林风》一直在坚持不断创新,对节目进行多次改版,提高包装和宣传水平等等,以此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和多样的欣赏需求。栏目开播三年以来引起了大的社会反响,对中华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给电视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并带动武术产业的发展【10】。
散打王:
2000年3月25日,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的领导下,由国武体育股份有限公司具体策划执行的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暨首届“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武术协会散打馆开战。来自全国六个公斤级的120余名运动员通过9个月的角逐,争夺中国第一个“散打王”称号。在把 9 中国武术推向市场的这条路上,中国武术协会已经尝试了十年之久。1994年成功地运作了南北争霸赛,1999年推出“中国功夫——美国职业拳击”争霸赛,使中国散打的知名度大幅度得到提高。同时,还举行了三次“搏击职业试点赛”和两次“搏击水上擂台赛”等。中国武术市场化的道路逐渐在武协领导者们的脑海中清晰和明确下来。“中国武术运动只有走向职业化,才能更快地提高知名度,提高水平,从而进人奥运会。”但是多年来,中国武术一直面临着资金匾乏的局面。“散打王”之前的比赛只是拉到一笔赞助才能搞一场,没有资金就只能作罢,没有连续性,散打赛事只能是断断续续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1995年确定“市场化”的思路到1998年找到长期合作伙伴和稳定的资金支持,中国武术协会走过了4年的艰难历程。终于,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启动了中国武术散打“职业联赛”。尽管如此,中国武术毕竟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进了坚定的一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南卫视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到散打王所具有的光明前景。以独家代理的形式买断了散打王的全年现场直播的播映权,开创了中国武术散打的新纪元【12】。武林大会:
武林大会创办于2007年,是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共同举办,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作为体育单项协会成为了该项赛事的经营主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最顶尖的媒体之一与单项体育协会联手共同承担起该项赛事运营。中央电视台虽然是一家媒体负责武林大会这项赛事节目制作、推广的任务,但央视的性质却是国家级副部级事业单位。其次,武林大会的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承办出品,负责赛事商业方面的具体运营。该企业虽然名为娱乐有限公司,但其却隶属于中央电视台,虽然是从事体育娱乐产业方面营销工作的独立企业法人,但其实质是为中央电视台服务,“公办”性质显露无疑【13,19】。
WMA:
2008年,中国武术职业联赛(WMA)的成功登陆“荧屏”,意味着中国搏击类赛事向着职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该赛事由六家地方职业俱乐部参与,每个职业俱乐部作为独立的组织均有企业支持赞助,每家俱乐部负责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比如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与签约,俱乐部无形资产的开发与营销,10 俱乐部会员的吸纳等等。而赛事的组织和运营则同样交给了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来运作打理。虽然,中国武术职业联赛在职业化方向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在赛事组织性质上实现了由“公”向“私”的转变,但是在赛事的整个运营方面仍在处于中视体育娱乐有限公司的“监管之下”,依旧没有改变“公办”的性质,还是属于由国家机构来负责赛事的具体运营,管理与发展,制定项目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引导该项目的发展【13】。UFC:
UFC是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英文简称,即终极格斗冠军赛,是当今这个世界上最流行、覆盖面最广的职业MMA规则的赛事。UFC参赛选手都身怀绝技,具有全面的综合格斗技术,该赛事比赛场地新奇每一场比赛都通过付费电视直播,观众来自世界各地。UFC在1993年诞生于美国丹佛市,比赛最初的擂台设为八角笼,比赛规则开放,吸引着当时熟练各种格斗术行家的踊跃参加,为竞技格斗提供的大舞台,最终获胜的人被尊称为终极冠军,起初只准备举办一届的赛事却因为其独特的的魅力一直持续到现在还经久不衰,现在UFC己发展成MMA规则下的顶级赛事【6,8,19,21,26】。K-1:
K-1作为一项流行的自由搏击赛事诞生于1993年,由当时日本正道会馆始祖石井和义创办,现在掌管该赛事运营大权的是K-1事务局。K代表的是三个格斗项目,1代表的是第一、顶级的意思,由此可见K-1赛事的目标是发展为顶级搏击大赛。自2003年日本的FEG公司与K-1携手后,就正式成为该赛事的官方代表,K-1在运营道路上开始一路狂奔。日本的K-1赛事自创始以来就确立了自己市场定位,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以市场为依托把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表演项目与商业搏击赛事相结合,别出心裁,给传统搏击比赛带来了全新的面容,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搏击赛事。K-1赛事的规则限制较少而且对运动员要求少,只要热爱搏击不论练习何种格斗术只要按照制定的规则都能参赛。现在,K-1已经顺利走过了20华诞,在国际市场上名声显赫,发展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阔、层次多样的赛制体系。从创始之初单一的无差别级赛事逐渐发展为具有五大系列赛事的组织,这些赛事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还综合利用全球市场资源,为构建多层次、全球化K-1赛事做准备【4,19,24,29,32,42】。
4.2 研究重点与难点 4.2.1 研究重点
研究重点是通过对比国内外搏击赛事的运营机制进行研究,找出不足之处,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建议或方案,为搏击赛事乃至搏击赛事的推广与发展提供参考建议。4.2.2 研究难点
研究难点是:(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对象的选取遍及陕西各地,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比较麻烦。(2)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这一大环境下,针对搏击赛事项目的特点,提出专门针对搏击赛事运作机制的实用性较强的对策有所困难。5 结果与分析
5.1中国搏击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5.2中国搏击赛事的类型 5.3中国搏击赛事产业概况 5.4 FKI搏击赛事产业运作机制分析 5.4.1策划机制 5.4.2宣传机制 5.4.3赞助机制 5.4.4保障机制 5.4.5监督机制 5.4.6资金来源 5.4.7比赛选手 5.4.8赛事定位 5.4.9赛事反馈 5.4.10赛事调节
5.5促进中国搏击产业运作协调发展的策略 5.6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中国搏击赛事的产业运作机制的研究,对比中外搏击赛事的运营状况,探究赛事举办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对国内赛事进行仔细分析,力求找寻 12 出我国搏击运动商业化运营的理想模式与成功路径,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望能为日后我国搏击赛事的发展与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帮助。
第二篇: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运作模式的研究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的研究
摘要:分析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参与体与经营理念,探讨其网球赛事运作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赛事主办组织缺乏经营理念、缺乏专业的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管理人才、高等院校网球运动环境有待加强及市场化运作与商业推广的条件不够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高等院校;赛事;经营
1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的参与体
网球运动自1885年传入中国以来,一些教会学校就陆续开展网球活动,如北京汇文学校、通州协和书院、上海圣约翰书院、广州岭南学校以及香港的教会学校。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斯坦豪斯杯赛,这是中国网球史上最早的校内比赛
【1】
。后来,其他许多学校也参与进来,开始举行校际网球赛,很好的促进了网球运动在中国的传播。
网球运动虽然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大多数人仍然认为,网球运动属于贵族运动,参与群体多为学生、教师以及社会上层人士。综观在我国举行的网球赛事,进入现场观看比赛的人数较少,个别比赛甚至会没有观众。上海大师杯赛却是个例外,虽然水平高是其吸引眼球的一大法宝,但我们不该忽略其先进的赛事管理和经营理念。网球赛事的举办,如果吸引不了观众,其生命力就不可能持久和强大,不利于网球事业长久健康的发展。
同样,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也必须有人的参与才能发生,即经营管理的实施和服务消费都必须有人的参与【2】。本文对高等院校经营网球赛事的过程中所涉及到得参与体以及经营理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分析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1.1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主办组织
由于高等院校的特殊情况,决定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存在的类型及动机都较为单一。赛事的主办组织多为高等院校的党委、团委、学生体育联合会或体育课部联合主办。而赛事的具体经营者,即承办组织主要为院校的体育课部、体育教研室或网球俱乐部及社团组织。
但随着高等院校的开放化,很多企业也逐渐认识到通过举办体育赛事能够很好地扩展其知名度,也纷纷与高等院校合作,租用高等院校的网球场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网球赛事。这些赛事的主办组织,往往是企业内部的工会组织或是合作学校的体育课部。1.2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赞助商和经费提供者
综观我国高等院校以前所举办的网球赛事,其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学校拨款和学校场馆出租经费,其比例占95.6%。也有部分网球赛事,特别是院校网球俱乐部或团体举办的赛事,大多为自筹经费,但所占比例较小,为3.2%。其他的来源就是社会的捐助,约占1.2%。可见,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经费来源较为单一,这也是目前限制其赛事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现在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趋势也波及到了高等院校。所以现在很多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经费来源已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变,不再象以前一样大部分靠国家政府部门的拨款。赛事经营的商业化理念也进入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许多网球相关商家,如HEAD、PRINCE、WEISON等,纷纷主动赞助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以取得可利用的商业发展机会回报。而网球赛事的主办组织也从中获益匪浅,从而形成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促进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良性发展。
1.3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媒体
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由于地域性以及场馆限制等诸多因素,造成了赛事多为高等院校内部举办的小型赛事,而校际交流较为缺乏。所以,学生、教师以及校内工作人员构成了主要参与人员。高等院校的内部媒体,如校报、校园电台、院系刊物等成为网球赛事的主要媒体。其他高校外的媒体则主要是赞助商为了达到其投资目的而做的宣传。可见,媒体是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校具有丰富的场馆资源及独特的人文气息,所以现在很多商业性的网球比赛也选择在学校举行。在赛事举办的同时,商家会邀请当地的主流媒体对赛事进行宣传。相比高校内部媒体而言,这些赛事的媒体宣传效应更为出色,值得高校内部媒体学习借鉴。
1.4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
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形成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表现会最终决定网球赛事的成败。其中,运动员是参与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开放性程度加大,商业化的氛围也不断渗入高校网球赛事,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也成为赞助商宣传其形象的重要部分。
不可忽略的是运动员的表现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观众人数的多少;裁判员决定了赛事能否公平的进行。然而,运动员以及裁判员的表现,离不开观众的支持。一旦脱离了观众,运动员以及裁判员的表现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总体而言,赛事的主办组织是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主要参与体,赞助商以及媒体是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支持,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从根本上决定了赛事的成败。2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经营理念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经营理念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产品、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产品质量、高等院校网球赛事服务产品、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衍生产品以及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营销的可行性理念。2.1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产品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产品,应该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其中,有形的产品为精彩的赛事、纪念品、特许商品、网球器材、服装、网球鞋等体育用品;无形的产品为围绕精彩的赛事而展开的一系列服务产品,即为观众的服务,此外,无形产品还包括媒体开发以及赞助商所开发的无形资产。二者是高度关联的。2.2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产品质量
事实上,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核心产品是赛事本身,离开赛事,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就像商品质量是商品的核心一样,网球赛事的质量是决定赛事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换言之,即其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赛事其他产品的质量。
因此,赛事的主办组织应从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造就高质量的赛事产品。一所高等院校,如果可以每年举行一次高质量的网球赛事,长此以往,就可以形成品牌赛事。一旦形成品牌赛事,就会产生品牌效应。随之,就会吸引更多的赞助商,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校园网球运动的发展。2.3高等院校网球赛事服务产品
通过上文得知,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产品,包括有形和无形两部分。其中,在网球赛事的经营中,无形的产品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服务产品又是无形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中,赛事和赞助商的对象都是观众,赛事的举办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赞助商正是要通过观众去扩展其企业知名度。由此可见观众对于赛事的重要性,因此,一次成功的网球赛事的举办必须能够为观众提供完善的服务。
2.4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衍生产品
高等院校所举办的网球赛事,如果能够坚持良性发展,其有形产品的质量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随之而来,其赛事就会形成品牌效应。一旦形成品牌效应,该赛事就会得到越来越多商家的青睐,从而吸引到更多的赞助商。资金充裕,赛事就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这时,就会出现与该赛事品牌密切相关的衍生产品。实质上是赞助商利用赛事的品牌效应扩大其知名度。
可见,在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经营中,赛事的主办组织是否注重赛事衍生产品的发展与开发,是赛事能否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方面。2.4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营销的可行性理念
在现有的高等院校网球赛事中,主办组织实际上已经做了很多与网球赛事相关的营销活动,但他们大多数没有形成明确的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认为网球赛事的营销无足重轻。事实上,赛事营销是贯穿网球赛事始终的一个重要部分,营销的好坏往往会决定赛事经济效益的多少。
可见,市场营销在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中是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的。既然具有可行性,那么赛事的主办组织在筹划赛事的时候,就要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充分的宣传赛事,挖掘赛事的潜在价值,以吸引赞助商的目光。3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经营存在的问题 3.1赛事主办组织缺乏经营理念
目前,高等院校内部网球赛事的举办,大多是为了丰富学生和教职工的课余生活,校际网球比赛也多是为各自学校的荣誉而战,缺乏观众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赛事的主办组织缺乏将学校的网球相关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的经营理念。
例如武汉体育学院每年都要举办的网球通级赛,其经费主要来源为学生所缴纳的报名费用,赛事的主办组织却不注重该赛事衍生产品的开发以吸引赞助商的目光。诚然,高等院校的赛事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但通过盈利,能够刺激院校网球赛事的良性发展,也可扩大高等院校的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3.2缺乏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是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的聚集地,但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网球发展起步较晚,专业网球赛事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导致高校的网球赛事经营仅仅停留在为比赛拉少量赞助、偶尔出租网球场馆举办赛事的低级经营阶段。极大的造成了高校网球场馆资源的浪费。
赛事的精彩程度取决于运动员的水平,而高校网球赛事的运动员多为在校学生,由于网球的普及程度较低,很多学生都是在进入大学后才进行网球训练,其水平可想而知。缺乏高水平网球运动员的参与,使得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质量大打折扣。3.3高等院校网球运动环境有待加强
由于应试教育,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多数人认为体育是会影响学习的,进入大学后,这种观念就直接导致了其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或严重缺乏运动技能。而网球运动,特别是在开始阶段,是需要练习者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投入的。高等院校网球课的开设由于场地、经费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也表现的不尽如人意。因此,要想发展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加强其网球运动的环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4网球赛事市场化运作与商业推广的条件不够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参与主体中,大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作为无收入群体,其消费能力较低。因此,如果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仅仅局限在内部的范围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这就要求赛制的主办组织将网球赛事推向市场。就目前所举行的高等院校网球赛事来看,主办组织会允许赞助商在网球场馆打广告或推销商品而获得赞助,但这种赞助往往只能解决赛事的用球与奖品等,谈不上商业价值,更无法进行市场化运作。
美国的NCAA大学篮球联赛,在决赛阶段,其收视率甚至能超过NBA,在其进行总决赛的时候,NBA会不安排比赛以利于比赛的推广,由此可见其赛事水平之高。反观我国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由于培养体制的原因,最优秀的同龄运动员都进入了国家队或省市队,即使专业性的体育院校也缺乏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水平不高,缺乏进行商业推广与赞助的价值。4对策与建议
4.1转变经营理念,促进网球赛事健康发展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主办组织应尽快转变经营理念,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发展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无论是对国家、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网球赛事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公益事业性质的改变,相反,如果能够把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打造成如NCAA那样的品牌赛事,网球赛事就会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此外,要注重赛事经营环境的培养。赛事环境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各院校要注重网球课的普及,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来改变网球赛事的经营环境。
与此同时,政府相应主管部门也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扶持与资金投入。高等院校的网球赛事市场化要想实现,没有一定得前期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投入,以尽早实现其盈利的目的。4.2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与高水平体育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等院校要既要利用其自身在经济学及管理学方面的优势,培养出具备体育经济管理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又要利用优势,吸引高水平的网球运动员入学,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网球的竞技水平。
4.3充分利用学校网球场馆进行相关赛事经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具有了网球场地设施,而且很多高校拥有高水平的网球教师。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球资源进行相关赛事经营。网球场馆不应只局限于偶尔的出租和半对外开放,还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高校间的网球赛事,加强交流。此外,还可以组织对外提供专业的网球培训与咨询,收取适当费用。长此以往,就可以为网球赛事的举办及推广积累足够的资金,还可从根本上改善校园网球环境。4.4高等院校之间成立网球协会
网球是需要交流的,而校际之间网球赛事的缺乏,限制了高校网球赛事的发展。赛事主办组织由于资金、权限等多方面原因,举办赛事往往只局限于校内,而忽略了校际交流。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的良好发展,要靠各个高校之间精诚合作,共同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变高等院校各自为政的局面,就要成立高等院校之间的网球协会组织,进而还可结成学术联盟,这样,既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网球赛事的发展,又能促进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4.5尽快形成高等院校网球品牌赛事
高等院校网球赛事要想实现市场商业化运作,必须具备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这方面,在国内可以效仿CUBA的经营运作理念。高等院校之间的网球协会要定期的组织高校之间的网球赛事,并注重宣传,以吸引赞助商和观众的目光,再利用政府和赞助商的资金投入赛事的运作,凸现商业化特点,吸引多方面的人才,形成高等院校网球赛事发展的良性循环,以尽快形成高等院校网球品牌赛事。5结语
随着网球运动的普及以及我国网球在奥运会上的良好表现,网球赛事产业已经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时机,高等院校必须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加大投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努力使网球赛事产业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赛事经营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陶志祥.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 王守恒,叶庆晖.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研究报告[M].北京: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3] 高宏图.中国网球公开赛文化营销战略探析[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黄建国,葛武.高校体育产业现状及经营模式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5):24-25.[5] 杨静.体育赛事经营的营销渠道开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5):13-15.[6] 顾亮.大型体育赛事的运作范式与营销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06.6:5-7.[7] 和庆华.对我国网球俱乐部联赛无形资产开发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篇:《武行天下》搏击赛事及武术栏目策划案
《武行天下》搏击赛事及武术栏目策划案
一:背景分析:
广东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武术之乡,功夫圣地,曾涌现出,黄飞鸿,李小龙,叶问等武术名人,功夫圣贤,而当先的搏击赛场上,佛山籍的边茂福,广东散打队的姜春鹏,李海明,等散打名将也是扬威赛场,用真正的搏击势力,一次次的点燃岭南拳迷的激情和热情。书写了无数的神话和传奇。09年佛山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的搏击赛以广东散打队队员,徐吉福,刘中华,边茂福为主力的中国国家散打队战胜了赛前不可一世的泰拳高手再次捍卫了中国功夫的威名。当时能容纳下8800多人的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加上地面的临时座位坐了1万多人,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而赛场内比赛精彩,观众热情,气氛火暴。同时,在湖南经视直播的收视率更是创下了10,的神话。
而在广东陆续举行的包括:2010功夫王散打擂台赛总决赛,中美,中国对八国等的比赛都是创造了很好的收视和上座率。而2011年更是搏击赛事的井喷之年,但同时也是搏击市场优胜略汰的淘汰之年。在奥运,亚运,足球世界杯悄然度过之后的年份,高端的搏击赛事和栏目呼之欲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行天下〉应运而生。
二:赛事构思:
第一阶段:级别金腰带争霸赛
设52KG,60KG,65KG,70KG,75KG,85KG七个级别分散打,泰拳和综合搏击三种形式进行比拼。采取单败淘汰晋级的方式。每种规则,每个级别产生最终的前四名,然后进行各个级别金腰带的半决赛和决赛的争夺。参赛选手来自广东,香港,澳门,和台湾。既两岸四地的专业高端选手参加。
第二阶段:两岸四地团体联赛
广东,香港,澳门,台湾各组一直队伍参赛设52KG,60KG,65KG,70KG,75KG五个级别采取每轮五场三胜制,(既谁先赢得三场比赛的胜利既胜的当轮的团队胜利)主客场的单循环团队积分赛。每支队都要主客场双循环比赛,最终积分最高的两支队伍进行最终的冠军争夺。参赛选手以本地区的专业高端选手参见。可以每队有两个级别的两名外援。52KG泰拳规则,60KG,65KG,70KG散打规则,75KGMMA规则。
第三阶段:中外对抗赛
每两个月进行一次中过功夫对国外高水平搏击选手的中外对抗赛。具体对阵和时间后面有详细说明
三: 赛事计划:
比赛从2011年(农历正月15后)3月31日开始 “第一阶段的两案四地的级别金腰带争霸赛,每两周一次比赛。拟设立52KG,60KG,65KG,70KG,75KG,85KG 的级别根据报名的人数进行赛事的安排可。如:60KG的报名人数多可以连续几周先决出这个级别的冠军,60KG的金腰带。
在产生了各个级别的前三名后 组成连队和来自全国其他的以省为代表的队伍进行对抗的晋级淘汰赛设各个级别的前三名进行重奖重奖。每两周进行一次比赛。
而中外的对抗赛则是穿插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间进行。每一个或两个月进行一次高水平的中外对抗赛。
比赛到2012年的3月底结束并进行总决赛和颁奖庆典。
经过接触初布定的有三月份的中国功夫对泰拳王复仇战。
五月份中国功夫对日本KI高手的 中日比赛
八月份的中欧散打和综合搏击对抗赛。
十月份的中国对伊朗的对抗赛。
十二月的中国对世界明星连队的搏击赛
四:资源配置:
比赛的运动员:广东,香港,澳门,台湾为主的专业运动员和,中国国内的高水平的泰拳和综合搏击选手参加。
赛事呈现团队:曾参加和打造过包括:英雄榜综合搏击赛,09年中泰,功夫王,龙行天下,马来西亚云顶中泰,终极格斗等赛事的导演,主持,策划执行团队。
赛事宣传抄作团队:以参与过超级女生的湖南的娱乐团队和湖南经视参与赛事的宣传推广。
合作宣传的网络和平面媒体有:〈体坛周报〉〈广州日报〉 新浪网,搜狐网
腾讯网,世通华纳,易功夫等
同时美国的UFC组织,WBC,WCK组织等和其他的搏击组织也将有多种的形式参与其中。
五:赛事补充:
比赛以散打和综合搏击等形式为主要的比赛形式专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的晋级淘汰赛是比赛的主线和主轴。但为了宣传和抄做的需要:辅助的小型的如:水上擂台,美少女内衣搏击赛等构思赛也会穿插进行。
同时一些明星也会以多种形式参与其中提高关注度。
六:栏目化的赛事推手:
好的赛事离不开好的宣传,而在固定时间(黄金时间很重要是基础;黄金时间播出有稳定的收视同时多种形式的话题抄做和前期铺垫是好的赛事的提前宣传,观众有看点和收视习惯,同时好的固定的栏目是好的票房的保证使大家互惠双赢。
因此武术搏击类栏目《武行天下》呼之欲出。
〈武行天下〉2011舞动岭南。。一定收视长红。谢谢
七:赛事中可以出现青海卫视的的标志,花儿朵朵的 选手参见演出,主持人 是09年佛山中泰,海南龙行天下,(湖南选手杨建平参加),11年中俄等的主持韩彬,和嘉宾中国著名体育评论员韩乔生,和武术大师,著名武术家韩建中。
每次比赛都会有影视明星参加出席。
因为有参与策划和执行主持佛山中泰,马来西亚云顶,海南龙行天下和中俄散打的成功基础,一定在收视方面有保证。
第四篇:武术节论文:2010年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赛事运作研究
武术节论文:2010年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赛事运作研究
【中文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武术的发展,需要大型赛事的支撑,需要商业化的运作,这样的赛事才能更好的展现武术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和文化性,促进武术的对外传播和推广。在这种大环境下,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无疑为武术赛事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世界传统武术节是由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第一次世界范围的传统武术比赛,也是当前武术界最大的一次武术活动,这项赛事的举办完全脱离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模式,它通过市场主导,倡导利用武术自身的文化价值对赛事进行一系列商业化的运作,并借助武术赛事的平台,实现了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提高了举办城市的整体形象,挖掘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并且极大的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这项赛事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前两届是在河南省郑州市,后两届是在湖北省十堰市,基本上每一届的举办都会对当地产生不小的影响力,成为武术界一大盛事。赛事经过8年的市场运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使这项赛事能够做大做强,成为武术界、乃至体育界的品牌赛事,本文以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为例对这项赛事的运作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办出更高质量的赛事,最大限度的提高赛事的经济效益提供借鉴,也为我国武术赛事社会化,市场化提供借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世界传统武术节的赛事运作做
出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世界传统武术节是“武术界的奥运会”现已举办了四届,且赛事规模逐步扩大,赛事理念日益成熟,已然成为一项品牌赛事,受到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关注。
2、世界传统武术节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应从建立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构建统一运作模式人手,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本届武术节的志愿者的管理工作是一大亮点,十堰市建立的首个专门针对志愿者的培训基地,并对所有报名者建立志愿者档案。
4、世界传统武术节市场开发部门的力量比较薄弱,没有长远的规划,赛事推广不到位,无法真正调动企业赞助的积极性。
5、世界传统武术节的纪念品样式单一,缺乏新意,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6、世界传统武术节的冠名权、转播权和商标权均未被开发出来,下一届武术节应吸取经验,集中力量对赛事的无形资产进行开发,并将商业化的道路坚持不懈的走下去。
7、把武术的精神和武术的文化充分融入到武术节中来,更好的宣传中国武术博大宽厚的武礼、武德、武术文化内涵。
8、世界传统武术节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英文摘要】Martial arts,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 i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part.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rtial arts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major events, you need commercial operation, this event in order to better show the martial arts entertainment, sports and culture and ornamental,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martial arts.In this environment, the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undoubtedly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event added a new vitality.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is by the 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 Chinese Wushu Association organized the first world-wide tradition of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biggest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event, the event will be held completely out of the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It led through the market, promote the use of their own cultural values of martial arts event series of commercial operation, and martial arts events with a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and trade negotiations, investment and other purposes, improve the overall image of the host city, excavated the city’s culture, and greatly promote the city’s tourism industry.So far the event has been held successfully for four times the previous two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City, after two terms in Shiyan City, Hubei Province, basically each session will be held on the ground have no small influence, as martial arts a major event.race after 8 years of market operation, has accumulated many successful experiences, but there are some drawbacks.To enable the event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as martial arts,and even the brand sports events, In this paper, the Fourth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on the operation of this event analysis, for the future to do a higher quality events, to maximi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competition to provide reference, but also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s, more market-oriented reference.Through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field studie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 the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event to make the oper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is “ martial a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has been held four times, and gradually expand the scale of events, event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the concept, has become a brand competition, martial arts enthusiasts ar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2, the operation of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is a complex management process, we should build brand awareness, brand image, build a unified mode of operation of staff, making it a brand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events.3, this martial arts festival in the management of volunteers is a major bright spot, Shiyan C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dedicated training base for volunteers, and all applicants to establish
volunteer file.4, the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market development sector forces are relatively weak, there is no long-term planning, event promotion in place, can not rea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corporate sponsorship.5, the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souvenir style single, lack of new ideas, needs further development.6,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s naming rights, broadcast rights and trademark rights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the next section should learn martial arts experience, focus on the events of the intangible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persistent to go on the road.7, the spirit of the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into cultural fully Martial Arts Festival in an effort to better promote Chinese martial arts weapons broad generous gift,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8, the World Traditional Wushu Festival held in pla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ole in promoting a positive manner.【关键词】武术节 赛事 运作 建议
【英文关键词】Martial arts tournament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目录】2010年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赛事运作研究要5-6与意义8-9Abstract6-7前言
8-19
中文摘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9-191.2.1 国内对体育赛事
运作的相关研究——武术赛事运作的理论依据9-12时期下武术赛事的理论研究12-14起源及发展概述14-19研究对象19192020-2121
1.2.2 新
1.2.3 世界传统武术节的2.1 研究对象与方法19-21
2.2 研究方法19-212.2.1 文献资料法2.2.3 访谈法2.2.5 数理统计法2.2.2 问卷调查法19-202.2.4 实地调查研究法203 结果与分析21-373.2 武术节竞赛组织管理分析
22-2826-28
3.1 赛事申办21-22
3.3 世界传统
3.3.2 武术节参与者分析武术节运动员分析分析28-29
3.3.1 志愿者22-26
3.4 世界传统武术节赛事市场开发
3.5 世界传统武术
3.5.2
3.4.1 资金来源28-29节赛事产品开发29-34服务产品30-33品3434-35
3.5.1 竞赛产品29-30
3.5.3 有形产品33-343.5.4 无形产3.6 世界传统武术节大型活动活动开发3.7 赛事评估35-37
3.7.1 世界传统武术节对结论和建
参考社会的影响35-37议37-40文献40-42
3.7.2 对经济的影响374.1 结论37-38致谢42-43
4.2 建议38-40附件43-50
第五篇: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运作机制的研究
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运作机制的研究
共青团长宁区委员会
内容提要 通过对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基本状况和实践的分析,在开展社区与青少年基本状况、社区青少年需求、社区青少年道德实践水平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存在问题和不足,对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实践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从基层实践出发,初次提出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范畴、运行机制和工作项目。
关键词 社区 社区事务 青少年工作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始终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重要群体,在各项青少年工作的发展进程中,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已经成为整个青少年事业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共青团组织职能拓展的重点领域。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五四”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好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的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好青少年事务。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管理体制的转轨和城区管理体制的下移,社区成为承担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载体。在此背景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自然得形成了青少年事务中着重发展的方向之一。
在跨入了新世纪后,面对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青少年工作发展面临的新要求,面对广大社区青少年的成长需求,我们针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工作方向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和思考,并在新华、华阳社区分别开展了社区青少年需求和社区青少年道德水平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拓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现有的工作模式
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过程中,社区与青少年之间的依存度和紧密度正在不断的提高。据统计,有54%的青少年对界定自己身份的第一反应是“我是某社区的一员”,当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时,有80.1%的青少年会主动向社区管理部门反映,要求解决。由此可见,社区已越来越来成为青少年除学校、单位之外一个重要的场所,而随之产生的社区青少年事务也正成为社区党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青少年工作者和各级团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在全市形成了多种社区青少年的管理模式,其中一个典型的模式是长宁区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1999年底,团区委在华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指导街道团工委在巩固和发展社区团建的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成立了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亲自挂帅,机关各职能科室和社区单位、团体共同参与,团工委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对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特别是弱势青少年群体开展的组织管理、教育服务、社会救助工作。通过实践,实施了闲散青少年“一人一档”管理,扶贫助学基金扶助特困青少年,罪错青少年结对帮教,华阳青年联络站等一系列工作项目,在主动参与和协助政府在承担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00年初,华阳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被团市委授予“上海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团市委也在2000年12月在华阳举行了现场交流研讨会,向全市推广了华阳的试点工作经验,2001年7月,团中央权益部长胡增印等领导也专程视察了华阳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在此基础上,团区委加大了对试点工作的推广力度,今年又建立了新华、新泾、周桥等三个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为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从全市层面来看,除我区的华阳街道外,还涌现出了浦东青少年事务署、闸北区天目西街道和泰花园小区青少年发展中心等各类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模式,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先后在社区内设立了一些对青少年的服务机构,培育了一些服务青少年的工作项目,为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群体提供教育、管理和服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也为对社区青少年事务增加新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拓展工作领域夯实了基础。
二、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们的试点工作过程中,虽然对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而社会形态转轨的速度却相当迅速,对比之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还明显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理论研究的前瞻性和深度都较欠缺。就目前我们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探索而言,虽然通过一些工作项目的实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对于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格局、发展趋势和工作方向还缺少必要的理性分析和定位。即使是已经进行的创新和探索,对于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总体要求仍然是零星和有限的,特别在全区各街道(镇)社区青少年事务的试点和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未形成较全面和完善的整体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理论基础。对试点的典型模式也缺少长期跟踪调研的机制,没有形成持续的研究、培育、推广的理论支撑。
二是探索实践和实际操作的力度不够。目前,全区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还停留在试点的层面上,尚未形成全面推进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态势;同时,在开展试点的街道(镇),探索的成效尚未能全面且根本地解决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探索的力度;同时,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工作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委托共青团承担的认定机制,在工作开展中缺乏权威性和合法性,有时,又与政府部门在工作职能上形成了交叉和资源浪费。
三是社区内可提供的阵地资源明显不足。目前,在我区各街道(镇),一方面,社区内可供青少年活动和为开展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所提供的阵地较少,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40%左右的学校能完全或部分向社区开放;已有的活动阵地的设施不匹配或已老化,不能适应青少年需要;不少社区单位的活动场所建造规格过高,局限了社区青少年广泛开展活动的可能性;调配青少年活动阵地的社工和青少年工作者配置不足,缺少组织、机制保障;有的新建的小区应有的公用设施不配套,缺乏青少年活动阵地。据统计,青少年在闲暇时间,经常去社区内各类活动场所的只有20%左右,认为社区内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能满足需要的只有46.9%。另一方面,各社区在整合青少年教育、文化活动的社会资源方面功能还很有限,已有的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资源的开放率不足、使原来就不充足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使用率不高;有关青少年事务工作的各类组织和各级职能部门尚未完全形成社区资源共享的协调运作方式,工作的合力还不强,在机构、项目的设置、工作运行尚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四是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目前,社区内从事青少年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过少,在街道(镇)中一般只有1名团干部,且大多兼任其他工作,从人员配备上不能满足青少年事务工作的需要;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专门负责社区内的青少年事务管理,只能由团组织和青保部门兼顾这块工作;从社区内各部门的工作只能来看,对青少年事务管理都有所涉及,但都有不是主要工作,从而在相互协调、合理调配尚存在着问题,不能形成合力,与青少年对社区的需求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地方,如青少年需要社区团组织和其他有关部门提供服务最多的是:技能培训、提供学习机会和开展文体活动。
五是工作项目的拓展明显不足。目前,社区青少年事务开展的实效性不足,直接表现在社区中的青少年工作项目的匮乏和运作能力不足。现在,涉及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开展的工作项目,大都只是对弱势青少年群体进行社会救助的帮困维权类项目,停留在基础保障性服务的水平,覆盖面不够广,救助能力不足。同时,针对社区内一般青少年群体和优势青少年群体的服务项目更明显偏少。究其原因,有的是由于工作项目设计上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能贴近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需求。而有的工作项目设计的创意很好,但却不能实现或不能体现实效。或者是由于在目前情况下不能得到政府、社会有效支撑的原因,或是由于在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团干部、青少年工作者的工作能力的局限性和工作岗位变动等诸多问题,也对青少年事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有74.8%的青少年认为社区缺乏有影响力的工作项目,有48.1%的青少年认为实施工作项目的方式和方法较单一,有33.2%的青少年认为工作项目没有针对性。
三、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理性思考
社区作为最基础层面的社会单元,构成一个一个的小社会,具体、直观地影射出社会生活的形式和规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是近年来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新领域,从工作的对象、工作的手段、工作项目的设定、工作开展的方法等角度来看,既与原有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有相同之处,也有等待进一步拓展的新领域和新空间。就目前的社区和青少年工作发展趋势来分析,做好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
首先,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得提高包括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关键要切实按照时代的要求和青少年的自身特点,不断改进现有的青少年工作的方法和手段,特别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切实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材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社区青少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是如何贴近社区青少年的思想实际,提供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等事务的切实有效的服务,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发动社区青少年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服务,体现社区对社区青少年的凝聚力,实现“以德治国”思想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巩固社区党组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执政基础。
其次,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是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适应“十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形成了以公共利益、公共事务为基础的社会资源的多样化配置。政府行政资源、市场经济资源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新确立各自的资源配置原则,必然会剥离原先政府和企业组织所承担的许多不应承担的社会功能,“小政府,大社会”格局的逐步形成。青少年文化、教育、体育和日常社会活动中大量的青少年社会事务正回归社会,需要由共青团和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来承担。社区作为社会中新发育和基础性的结构性因素,将在承担起政府行政组织难以有效提供,市场赢利组织不愿提供的许多社会功能等方面,发挥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青少年事务将是社会发展,尤其是青少年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也是满足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的需求的举措。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社会的变迁,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情况,在社区青少年中也突出放映在此背景下的四个多元化,表现为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活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在社区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对社区的归属和依赖越来越强,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服务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希望社区所承担的公共事务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多元化,也就是说,青少年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希望在社区中能就近、便利的参与各类社区青少年活动,接受各类社区青少年工作项目的服务。同时,青少年对参与社区活动的意愿也越来越来高,据统计,有63.6%的青少年曾参加过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有82.1%的青少年愿意参加社区活动,青少年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越来越强,这也为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第四,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是适应青少年成长,满足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青少年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终身的教育,不光是学校需要承担青少年教育的责任,社区也是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大舞台。现在在校青少年每年在社区中有将近180天的休息日,如何在这180天的时间里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如何通过社区这一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需要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应试教育的误区,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层次的提高,其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也随之下降,这也说明了现有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已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教育作用主要应体现在满足青少年走向社会化的协调功能。社区是青少年作为个体和社会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最初始、最基本的场所。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为社区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经常而广泛地参与社区活动的过程。从而,使青少年有了一个学习和传承社会文化、群体价值和行为模式并逐渐内化的过程,使青少年有了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学校”。
第五,扎实有效地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也是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社区内集聚着特困、闲散等各种弱势青少年群体,也汇集了青少年大量的闲暇时间,据统计,在职青年每天在社区中的生活时间为5.73小时(不包括睡觉),每周拥有的闲暇时间为23.87小时,而在闲暇时间内经常去社区场所活动的只有20.7%。如果我们对他们缺少关心和引导,无法提供实实在在的社区扶助、救助服务和丰富的社区青少年活动,他们将无所依从,无所寄托,甚至会对现有的社会道德、人生价值等思想产生怀疑,严重的将形成理想信念真空,构成自己的利益群体,游离在社会组织构架外,甚至可能为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思想所诱惑,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最后,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体制也是进一步拓展团组织自身工作职能的需要。共青团组织是党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组织的性质赋予了他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和国家的重要社会支柱,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三大职能。从共青团组织自身的定位而言,协助政府承担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承担起这个职责,也有利于改变共青团的工作方式,实现共青团工作由活动方式的不稳定循环向项目式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发挥出社区团建的综合载体、综合依托、综合推进作用,真正做到活动与建设并举,强化团组织的职能建设。另外,在社会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团组织不协助政府来承担,其他社会组织也会逐渐承担,从而导致团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的弱化。所以,承担社区青少年事务对团组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共青团组织要把握机遇,适应改革需要,主动承担起这一工作,拓宽团组织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四、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范畴
在探索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其应所包涵的工作范畴有多少,目前,在团组织的系统,甚至理论界都尚无明确的界定,从开展试点的工作实践来看,对政府职能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其他青少年组织从事或参与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工作范畴,我们主要可以初步概括为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社区青少年信息调查、反馈工作。
要在社区中通过选择不同类型青少年的样本,确立一批固定的重点调查对象,定期了解他们的各类信息,从中分析青少年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依据。
2、社区青少年权益维护。
社区青少年事务是社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青少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渠道,维护法律赋予青少年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少年利益的代表,更要注重对社区内各类青少年群体,特别弱势青少年群体(如特困、罪错、闲散、待下岗失业、外来务工青年等)的权益维护。
3、青少年社区教育指导工作。
主要应针对社区中青少年的特点和分布,结合社区的特色,组织青少年开展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教育、凝聚青少年,增强青少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社区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的舞台。
4、社区青少年的发展型服务。
主要针对社区中的青年,特别白领青年的发展型需要,为其提供发展性的青少年服务项目,包括联谊类、创业扶持类、信息咨询类、中介类等适合社区提供的服务,满足这部分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辅助他们的事业发展。
5、社区青少年组织、活动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管理。
社区中活跃着各类青少年组织(包括社区各类青少年社团、青少年自发组织),拥有各类青少年活动资源(包括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青少年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包括社区内各类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资源),而且,在社区发展进程中,这些组织和资源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也始终处在相对匮乏的状态。社区青少年事务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职责是作好已有的各种青少年工作资源的调配、整合和利用,使之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要借助各种机会,开发更多、更好的青少年工作、活动资源。
6、青少年社区成长环境的优化、监督。
对社区周边娱乐、书刊、音响、影视等文化市场和其他明显影响到青少年成长的社区人文环境进行社会监督,积极参与和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净化青少年的社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人大、政协等部门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五、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
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是否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时社区青少年事务是否能得以发展,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关键环节,也是“事务”相对于“团务”的主要区别。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要求共青团组织和其他青少年组织在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和有关团体、组织的支持下,尽早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的管理组织,形成统筹协调、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1、调研、预警机制
要建立青少年信息调查反馈网络,通过定期开展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调研和经常性开展青少年热点问题的调研,掌握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整体情况,从中发现青少年中的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为开展青少年工作进行提前的研究,提供对策性的意见,并通过有关渠道将青少年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2、领导、协调机制
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必须有行政支持、社会参与的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在建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的基础上,对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发展方向、重要举措进行规划和协调。其中,共青团组织在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中要明确定位,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从事青少年工作的有关部门(如综治、青保等)的相互协作,形成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分工、合作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团的协调职能,要形成青少年事务协调处理的机制,明确各级团组织承担相应的事务处理机构。
3、工作项目的认定、委托机制
在整体工作的领导协调机制建立的基础上,社区青少年事务要通过各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对工作项目、工作目标的加以认定。并在具体工作项目的操作中,通过共青团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联合发文、与委托单位签订协议和接受政府部门的工作项目委托等形式,承接管理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具体工作项目。
4、工作项目的组织落实机制
要在不同层面成立各级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机构,构建广泛的工作网络,在社区中,以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项目建设为纽带,形成工作项目的承办责任制,强化具体工作项目的推进、落实过程的管理。而且,要注重扩大基层社区(街道、乡镇)中的青少年事务的工作覆盖面,加强项目具体操作中的组织落实能力,提高实效性。
5、工作实施中的支撑、保障机制
主要强化三类支撑,第一,加强开展工作的物质保障,依靠政府项目经费、社会捐助、慈善基金、青年工作经费等多种渠道,组成的工作经费相对稳定的来源。第二,不断扩充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形成队伍支撑,着重培育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内青少年工作者、青少年专业工作者三支队伍。第三,用好社区内各类为青少年活动所用的阵地资源,努力形成青少年事务的阵地支撑。
6、工作成效的反馈评估机制
逐步建立青少年事务处理的跟踪调查、评估制度,提高青少年事务处理的实效,对于成功的探索经验及时加以提炼、推广;通过人大、政协等多种渠道,及时就青少年法规制订、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民主监督,向有关政府部门反馈或提出建议;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在媒体上经常性发布有关青少年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促进青少年事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六、社区青少年事务的项目化运作
发展社区青少年事务,建立各种形式的组织载体是开端,形成各种机制是长效运行的保证,培育起丰富多样的有形、有效、有发展潜力的工作项目是关键。工作项目的建设是社区青少年事务实施的直接表现,项目化拓展是社区青少年事务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发展方向。项目化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遵循社区工作和青年工作的一般原则,还要注重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建设中应把握的几点原则。
原则一:服务先导,着重实效。社区青少年事务发展特别需要坚持实事精神,注意以青年为工作基点,设计、开发青少年社区服务项目。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解决社区青少年的实际问题,提高社区青少年事务的工作实效。
原则二:依托资源,培育项目。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必须充分依托的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工作基金等一系列配套的社区资源,开发工作项目。在项目的成熟过程中,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效能,扩大影响力,提高对其他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
原则三:分析特点,分步推进。在全市的各个社区中,开展社区青少年事务的条件不尽相同,这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各个社区应对自身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确定不同的重点,在调研的基础上,优先发育有资源依托的工作项目,分步骤推进自己社区中的青少年工作项目,形成自身的社区青少年事务特色
原则四:分类研究,分层实施。根据社区中青少年群体的不同特点,将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确定为三类:即社区内弱势青少年群体、在职在校青少年群体和优势青年群体,通过建立社区青少年事务管理中心、服务中心等工作载体,设立各类工作项目,开展各种社区青少年事务,在针对性服务过程中提高实效性。
根据这四个原则,我们经调研,认为当前可以实施三大类社区青少年事务工作项目:
1、针对弱势青少年群体,可重点实施五个工作项目
帮困救济:建立社区青少年帮困基金,基金的主要来源可以有政府拨款、社会团体专项基金、个人捐助,向社区内特困青少年(特别是家庭年收入在280元以下的特困家庭青少年)定期发放助学款;同时利用社区内高校的资源,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内特困青少年结对开展“智力扶贫”,定期为特困青少年进行学习辅导。
罪错青少年帮教:为社区内罪错青少年建立“一人一档”,由社区民警、综治干部、青保教师和街道关协老同志以及社团内的团干部、优秀青年组成帮教志愿者队伍,分类分层次地开展帮教和转化工作;由街道团工委定期组织军训、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开展家访,了解其思想和生活状况;与区法院少年庭、区检察院未检科、区公安分局看守所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反馈罪错青少年在社区中的表现及家庭情况,形成社会帮教“一条龙”的双向延伸。
闲散青少年教育管理:建立16—25岁社区闲散青少年个人动态档案,将闲散青少年按照行为表现划分层次,对于有违法犯罪倾向的闲散青少年要重点开展跟踪帮教。针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开展思想教育,运用社区教育资源对闲散青少年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提供基础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其社会生存能力,并尽可能地提供就业指导,推荐上岗。待下岗青年再就业培训:摸清社区内待下岗青年的底数及基本情况,借助社区内各类资源为他们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提供社区服务及非正规就业岗位,初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积极联系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劳动力市场,推荐他们就业上岗。同时积极与社区劳动服务所等有关部门加强合作,扩大待下岗青年对管理中心再就业免费培训工作的知晓率。
外来务工青年管理:依托各街道(镇)“千校百万”外来务工青年培训点,联合有关部门对社区内的外来务工青年群体提供技能培训、文化娱乐服务及法制教育,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整体素质;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状况,组织外来务工青年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采的娱乐活动;在外来务工青年集聚的地区设立外来务工青年团员联络站,以团的组织凝聚他们,使他们能和上海青年共同成长。
2、针对社区内在职在校青少年群体可实施六个工作项目
青少年文体健身类活动:积极利用社区内各类教育文化资源、各类可供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成立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形成菜单式服务,联网式发展,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青少年社团培育:设立专项基金,培育、扶植有发展潜力的青少年社团,对其进行经济上的支持;对社区内青少年社团型组织和各类青少年自发型组织进行分类管理,将社区内优秀青少年充实到青少年社团中,引导青少年社团开展活动;协调各社团之间、社团与社区之间关系,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类活动:组织在校青少年在寒暑假、双休日参加各类社区实践类活动,如“我当一天居委干部”、“小鬼当家”等,通过活动使青少年参与社区管理,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和意义,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
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将社区的青少年志愿者联络站调整充实到管理中心中,组织进社区报到地团组织、团干部、团员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放《青少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卡》,对社区内青少年者志愿者进行分类登记,进行统一调配管理,推进居民区中的青少年志愿服务网的建设、完善时间储蓄机制,开发系列青少年志愿服务项目。青少年社区成长环境综合治理:对社区周边娱乐、书刊、音响、影视等文化市场和其他明显影响到青少年成长的社区人文环境进行社会监督,积极参与和配合公安、工商、文化等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净化青少年的社区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人大、政协等部门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青少年咨询类服务:依托社区内资源,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尤其可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室,邀请有关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对青少年进行成功教育、挫折教育,提高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社区内优势青年群体可以着重探索四个工作项目
社区青年联谊类服务:建立了华阳社区青年联络站、天山青年都市俱乐部等青年联谊型组织,组织社区内“两新”组织的青年开展各类联谊活动,通过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
社区青年创业扶持类服务:尝试为社区内有创业意向的青年提供创业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给予鼓励,成为社区青年创业过程中可信赖的“孵化器”之一。
社区青年中介服务:探索为社区内“两新”组织的青年提供各类租赁房屋、婚恋介绍等中介服务,特别要根据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除社区外暂时无法提供的各类中介服务。
社区参与类服务:定期向社区内的优势青年群体介绍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组织他们为社区发展谏言献策,同时提供参与社区管理的机会,邀请部分社区优势群体青年担任特邀社区管理人员,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为优势青年群体提供更多的参与社区公益事业的机会,形成经常性工作项目,让他们在奉献社会中得到社区公众的认同,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体验社区意识。
(钟晓咏 周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