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领导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实现领导权力划分的科学化。
权力腐败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私有制度与私有观念的产生而产生的。
领导效能既是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又是领导活动的归宿。
重事式领导方式实质上是一种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管理理论。
目标原则是领导群体结构优化组合与调整的第一原则。
经理制领导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产物。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是集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于一身的。
有效的团队应该做到在一个人的领导下用一个声音说话。
领导素质的提高特别依赖于领导实践,完全取决于领导实践。
一般说来,目标是激发思维创新的首要因素。
危机对于组织来说既是一种毁灭,同时也是一种机会。
领导的缓冲器、替代品与放大器理是具有权变色彩的领导理论。
领导授权实际上是领导活动过程的一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上级领导给下属分配任务。成就感是领导激励方法中的一种内在的激励方法。
领导的控制功能是从外部对组织战略与规划的执行过程进行宏观把握。
软专家是擅长领导与管理的专家,他们的出现使专家式领导趋于成熟,它推动了领导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模拟测评法目前已经成为流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挑选和训练领导与管理人员的重要方式。
电子政务的最重要的内涵及精髓是建构一个“虚拟政府”。
一般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成员之间的沟通就越困难。
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性质直接决定文化结构的整体性。
在现代军事科技中如核子爆炸、推盘演习、电子模拟战等都广泛采用了模拟决策法。直线式的领导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简单而低层的组织与重复性较高的简单工作。领导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领导人才问题是决定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个人的经验越丰富,他的直觉或预感就越准确。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发生各种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二篇:“领导”不等于“权力”
读罢《周恩来的领导艺术》一书,掩卷沉思,在为周恩来的高风亮节的崇高人格感动之余,联想到周总理的领导艺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领导不等于权力。
试看此书,每一章每一节,周恩来处理任何一件大事或小事,无不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存同求异的方式待之,绝不以权力压人。甚至周恩来的思想里,没有权力二字,也没有权力的概念。试看:周恩来说:“总理就是管理员。”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中的一员,他认为:“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了,就危险了”;他还提倡“要与老百姓平等相待”、“平起平坐”;因此,他坐外国的飞机,一定要向机组人员问好,同他们握手,合影。他无论是住在皇宫、总统府、国宾馆,还是住在一般的旅店,都要向那里的服务员、炊事员、司机„„致意,感谢他们辛苦的工作。他甚至还和一些所谓不可接触的“贱民”握手等等。
正因为周恩来作为一个高层次的领导,却从来没有权力欲,甚至连权力的概念也没有,所以在他领导下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赢得了无比广泛的赞誉和敬仰。假如周恩来也是一个权力型的领导,他能够有如此伟大的成就与如此广泛的赞誉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放眼现在的领导者,却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出门便是轿车,前呼后拥;在实际工作中,居高临下,往往以权压人;看不起老百姓,虽然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也听不进反面的意见,强力制造一言堂的局面;不求上进,平平庸庸,坐在领导的岗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官哲学;更有甚者,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还有的吃喝玩乐,日嫖夜赌,五毒俱全„„反正是利用手中权力,为所欲为,所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是也。
在这种前提下,去谈什么为民请命,为民族、国家作贡献,勿庸讳言,那是一种奢侈!也因为如此,离百姓越来越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本是共产党一贯的思想与作风,但在那些权力型的领导眼里,早已忘记了这些客观真理。
领导不等于权力。
所谓领导,是带领,是导向,是影响社会风气向好的转化,是引导历史的车轮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导向正确的发展。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从小的方面来说,是把一个机关,一个团体,一个单位引导上正轨,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
何为政治?
“政治”,“政”者,“正”也;“治”者,“治理”也!即是说“正确的治理”,或者说是“导正历史的车轮沿着客观的正确的轨迹运行”。奈何现在的人们歪曲地理解了“政治”的哲学含义,把“政治”看做是“升官发财”,把从政看做是获取权力的最佳途径,结果是导致了人们错误的以为“领导”就是“权力”,官当得越大,权力也就越大,就可以捞取更多的利益!殊不知这正是自掘坟墓,自己埋葬自己!古往今来的贪官污吏,无不由此!
看来,为官者应当牢记:
“领导”不等于“权力”。
第三篇: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论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公共管理系 09711107 贾萌
摘要: 领导体制是在领导活动中为完成领导职能、实现领导意图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总称,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当前,改革我国领导体制中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内容,对于实现领导活动科学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领导体制改革
领导体制是在领导活动中为完成领导职能、实现领导意图所设置的机构体系、运作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总称,领导体制是领导活动的载体。当前,改革我国领导体制中与社会不相适应的方面和内容,对于实现领导活动科学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领导体制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一、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领导体制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从古代社会的原始民主制、中央集权制到现代社会的一长制、民主集中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特别是以民主集中制为代表的现代领导体制,是我国历史上截止目前最为先进的一种领导体制。
但是,领导体制也有个不断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现今的领导体制虽然是历史上是最为先进的一种体系和制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领导体制中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开始逐步暴露出来,它们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职能相互混淆。在当前,我国领导体制中领导职能划分不清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党委,政府,人大这三个机构,它们之间的职能究竟应该如何区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科学严格的说法和做法。再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理论上尽管洋洋洒洒多有呼吁,但在体制上这些年一直是似分不分,以至于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大力倡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的任免,还仍要以代表党委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认可为准。
2、领导权力过于集中。领导权力是领导体制的核心,权力实施以权限划分为前提。权限划分包括党政权限的划分、国家机关横向与纵向权限的划分,以及政府与企业、事业和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划分等。当前,我国领导权限的最大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即领导权过分集中于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在领导机关和领导部门中,又过于集中在为数很少的几个主要负责人身上。由于权力下放不足和过于集中,使基层单位和基层群众缺乏工作上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也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我国,掌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
3、领导机构高度膨胀。领导机构是实现领导职能的组织实体,是领导体制的组织表现形式,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工作才能完整有序地运转,达到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领导机构尽管历经多次精简,但每一次精简过后又迅速膨胀。因此可以说,在当前,机构臃肿仍然是我们当今领导体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顽症。
4、领导管理严重滞后。这里的“管理”,主要指对领导者和领导机关的管理。我国领导
体制中一直缺乏对领导机关、尤其是领导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领导者一手遮天,唯权为
大的情况在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由于领导管理制度严重滞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
等权力异化现象时有发生,涉及领导者的各类刑事案件无论在职务级别上、案件数量上还是
案件影响上,这几年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5、用人制度缺乏活力。干部人事制度是我国领导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工作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离不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然而在目前,我国的用人制度改革却远远落后
于社会其它领域的改革,尤其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主体上仍然沿用的是几十年一贯制的做法,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这种社会意见很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多大改变,公开、公平、公正这些现代用人思想和观念在人事制度上仍然没有成为基本的操作行为。用人制度缺乏活
力会严重挫伤人的积极性,会阻碍人才的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对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全
面发展的负面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上述弊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们没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主与集
中的关系所造成。民主集中制包含着民主与集中两个方面,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
制约,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就是要把民主和集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民主与集中达到相
互呼应。但是,由于我们在领导思想上长期存在着把人管得越紧越好,把权握得越死越牢这
样一种极左认识,因而在领导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权力高度集中起来,而现代社会的开
放性特点,客观上却要求扩大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民主化成分,使权力适当分流或下放。
这样一来,我国领导体制中民主不够、集中有余的情况便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了。
二、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的领导体制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人民的主人地位;二是共产
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三是高度集权式的领导和管理。这种领导体制基本上适应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领导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是:
第一,领导体制改革是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治本之策。我国领导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等弊端,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导致了官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以及
家长制和搞特权、特殊化等现象。为了防止“文化大革命”一类错误重演,切实加强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
第二,领导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
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需要和
切实保障。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
人的障碍。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应大体同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第三,领导体制改革也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
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社会基层单位的领导体制。
三、如何对我国领导体制改革
对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领导体制的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领导职能分工,理顺各种
关系;二是合理设置机构,克服机构臃肿;三是进一步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首先,要完善党委、人大、政府三个不同机构的关系。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机构,是我国的不同领导机关,这三者的领导职能和工作方式是不一样的,但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并不十分明确。党委、人大、政府三者之间关系不明,权力
运行上必然会相互交叉。因此,改革中应该明确:第一,党委与人大的关系,既是一种领导
关系,也是一种工作关系,党的各项决议和政策要按科学的程序提交人大讨论和建议实施,坚决克服过去那种不讲程序,不尊重人大,使人大仅仅成为“举手机器”、“橡皮图章”的情
况。第二,党委与政府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分工负责的关系,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
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党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工作,而应在如何充分发挥监督和保证作
用上下功夫。第三,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决策和执行的关系,政府对人大
定期报告工作应成为一种制度,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与检查不能留于形式。第四,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权力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加强立法、监督、考稽职能,要逐步创造条件,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范围。在不违背现有法律前提下,加强和完善“普
选制”,逐步扩大对民意代表和政务领导的“直选”范围,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
利。
其次,坚持政企分开。通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国有企业一般的经营自主尽
管已经实现,但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政企不分,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就必然存在,企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所以,政企不分在当前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
题。只有政企真正分开了,政府把属于企业的权力完全交给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
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2.领导体制的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人事制度,二是权力制约
与监督。
首先,在用人制度上,当前应重点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公务员序列之外全
面推行聘任制。二是减少关卡,允许干部自然流动。三是坚决打破论资排辈,实行干部能上
能下。四是增加透明度,体现“三公开”,即除少数特殊职位以外,要把任职岗位、条件、拟选拔对象的情况向群众公开,并接受群众的评议与监督。五是实行竞争式选拔,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达到好中选优。
其次,关于权力制约改革。在政治理论中,权力制约是一条重要的纪律原则。人类政治
史早已证明,权力不受制约必将遭致滥用,而权力一旦滥用,必然会产生政治腐败和作风专
横。因此,为了加强对领导者手中权力的管理,在人事制度上还应把权力制约提到议事日程,通过一系列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实行,把领导者的权力确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权力制约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方面进行考察。在静态上主要是从空间结构,即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上进行考察。在动态上主要从权力的产生与运行上进行考察,这又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权力获得制约,主要表现为各种不同方式的选举、考试及限任;二是权力运行制约,主
要表现为通过各种规定性限制,使领导者在掌权中不出现权力“越位”的情况;三是权力废
除制约,主要表现为弹劾、罢免和法律惩处。在三个环节上,无论哪种形式的制约都应突出
群众性、社会性、自下而上性,也就是说,权力制约不仅是一种组织或制度制约,更主要的它还是一种群众制约和社会制约。这样,领导者真正置身于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权力滥
用的情况才有可能大为减少。
四、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应体现四个原则
领导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我们要坚持以下
四个原则:
第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自然它也是我们进行领导
体制改革的基础和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如果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不加分析地盲目照搬西
方领导体制上的一些做法,改革就会偏离轨道,偏离由我国政治制度所决定的政治属性。所
以,我们所进行的领导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前提下的改革,离开了这个前
提,改革不可能成功。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可见,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我国的根本组织制度,也同时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改革我国的现有领导体制,并不是要削弱这一根本的领导制度,而是要更加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真正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民主,实现领导目标与各种社会利益、社会目标相一致的集中。同时,由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还可以使我们的各级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组成团结一致的整体,以保证领导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三,坚持持续稳妥原则。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安定,这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领导体制改革触及政治上层建筑,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全盘皆输,引起社会不稳,因此,改革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所谓有领导,就是改革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离开统一领导,把握不住改革的方向,领导体制改革就会改变性质;所谓有步骤,就是改革部署必须周密考虑统一安排,改革措施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所谓有秩序,就是在时机和方式上,既大胆又慎重,做到及时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前进。
第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最本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领导体制的改革,同样要把保证全体人民充分享受政治民主、领导民主,保证人民群众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改革不能赋予领导者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新的内容,领导者仍然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那么这种改革就很难获得群众的认可,也不可能真正成功。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21-343.[2]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1-136.[3]闫颖.邓小平对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4-18.[4]贺善侃.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关键[J].领导科学,2010:4-6.
第四篇:领导决策科学化之我见
领导决策科学化之我见
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082班江华东学号:5302108066
内容提要:决策的科学化是指决策者的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状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是各级领导者梦寐以求的目标。决策的科学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实现决策科学化对于我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充分激发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一些领导者还不能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导致决策失误频繁发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失。所以,如何推进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已经成为领导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关键词:领导决策科学化客观必然性制约因素三大途径
正文:
一、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客观必然性
1、领导决策科学化
可以避免传统决策方式带来的弊端。传统的决策方式是凭借决策者个人的知识、经验、权力、感情而作出的决策,这种决策方式有着十分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盲目性很大。其次,随意性很大。再次,传统的决策方式没有超出经验的范畴。当今科技的进步使知识结构越来越完善,信息量越来越大,决策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单凭个人的分析辨别往往会出现差错。所以只有用一种科学的决策方式,以客观规律为准绳,依据精确的定量分析和科学的数据来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才经得起检验。
2、领导决策科学化可以最大化地体现民主化。领导决策取得成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最直接的因素是科学化。而决策科学化的问题从来都是与民主化密切相关的。决策科学化不单是指决策结果,更重要的是指决策过程,只有决策过程科学化了,领导所作出的决策才会正确。
3、领导决策科学化可以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想在工作中抓住主要问题,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不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就无法给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领导要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就必须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调查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思考,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找出带根本性、普遍性的规律来,从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二、制约领导决策科学化的成因透析
1、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利益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从而直接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有的领导的权力欲望、权钱交易等观念和思想,表现在决策
上就会出现价值导向偏移的现象。有的领导在决策中混淆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有的领导混淆了人情和规定的关系,这些问题反映在领导的决策中,就出现了决策人情化、决策商品化的问题,制约了领导决策的正确性。
2、缺乏明确的评判标准。领导的决策是否正确、是否科学,不是凭人们的感性认识来认定的,而是需要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只有制定了评判标准,领导在决策时才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评判标准不明确,势必会导致出现多个评判标准或评判标准模糊的问题。这样基层执行决策时,就会缺乏导向,在工作中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为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3、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任何正确的决策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依据。有的领导习惯于生搬硬套、照转照抄,缺乏开拓进取意识;有的领导思想僵化,遇事消极应付,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有的领导知识浅薄、眼界狭窄,习惯于吃老本、凭经验、凭感觉来处理问题,往往是在没有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协商论证的情况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导致决策失误,这些不良现象都严重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
三、领导决策的科学化主要有以下三条路径
1、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决策体制。
健全、完善决策体制,把领导决策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这要健全和完善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是由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决策中枢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要完善这一体系里的三个子系统运行方式、进行规则及联系方式,尤其是完善决策中枢系统应坚持的法则、程序、方法等,这对于决策的正确、质量、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否则极易造成决策体系里有些子系统力量薄弱,形同虚设,很少或无法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决策体制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松驰,制约乏力。
2、认真遵循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领导决策是一个过程,决策过程需要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才能产生科学决策。领导决策的一般程序通常分为明确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定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完善决策四个阶段。要规范领导决策程序,防止决策权的滥用。古今中外众多决策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严格、规范的决策程序就会造成决策行为的混乱和决策权的滥用,严格、规范的决策程序是领导决策科学化的可靠保证。从决策议题的提出,到调查研究、开会讨论形成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以及聘请专家咨询、论证和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选出最优方案,再到决策领导层表决通过,各个环节都必须有严格的规范,以使领导决策过程有例可循。
同时,在领导决策中,要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数学分析方法在领导决策领域的应用范围,编制领导决策数学模型和领导决策管理软件,对具体决策对象的大量复杂信息进行综合性定量分析,提供多种行政决策备选方案,从多种决策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以提高领导决策的可行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3、提高决策者的素质。
决策者的素质是领导决策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领导者决策的价值取向要明确。即领导干部在决策中要始终以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领导者在决策只才能深入实际,广泛联系群众,了解群众,不弄虚作假,保持同群众的感情;在决策中才能严格自律,光明磊落,从大局着想,形成正确的决策。
其次,加强学习锻炼,提高决策者的素质。面对新的形势,领导干部拥有的智力和决策能力赶不上时代的需要,应缺什么知识补什么知识,缺什么能力提高锻炼什么能力。尤其要学习现代决策理论,掌握现代决策原则和决策程序,在实践中坚持决策的原则和程序,避免昔日“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要尽量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依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决策者所需要的是积极创新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的是更加开放的思维结构、渊博的知识,具备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能力以及民主宽容的品格等。因而,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就是要从思想道德、知识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全方位进行,不断加强思想教育、理论培训等工作,逐步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决策者。
参考文献:
1、刘英 徐斌,《论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科技创业月刊》,2004年17期
2、冯之浚,《关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的若干问题——在青年软科学研究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6年12期
3、王宝仁,《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筑机械化》,1987年03期
4、籍希晋,《向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迈进——晋城市新型政研参谋体制初探》,《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10期
第五篇:如何实现有感领导
如何实现有感领导
一、有感领导的定义
有感领导,是指各级领导通过带头履行安全职责,模范遵守安全规定,以自已的言行展现对安全的重视,让员工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高标准的安全要求,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二、有感领导的具体体现
各级领导不能将安全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有感领导的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七个带头”,即:
1.带头宣贯和践行安全理念。2.带头学习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4.带头制定和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4.带头开展行为安全审核。5.带头讲授安全课。
6.带头开展安全风险识别和隐患治理。7.带头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
三、如何实施有感领导
(一)明确规定
1.通过宣传手册或其它形式,对有感领导的实施作以描述和说明。
2.在相关的安全制度中明确规定领导应做的工作。3.在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领导应带头履行的职责。4.在岗位和单位的HSE绩效考核指标中,明确规定对有感领导的具体考核要求。
(二)三种方式
有感领导的实施,可分为领导带头、上级推动下级、下级推动上级三种方式。
1.领导带头
各级领导要做领头羊,不做赶羊人。要通过行动履行领导承诺,展示榜样作用,实现有感领导。具体要求见“七个带头”。
2.上级推动下级
上级领导不仅自己要展示有感领导,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推动下级主管在工作和生活中,带头履行安全职责,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为下属员工层层展示有感领导。
3.下级推动上级
作为下属员工,尤其是副职,要认真思考上级领导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示有感领导,及时提醒并创造条件使上级领导能够更好地展示有感领导。
(三)几点要求
1.有感领导的展示要真心实做,不能演戏。2.有感领导的展示要长期坚持,不能搞运动。3.有感领导的展示要讲究方法,不能简单粗放。4.有感领导的展示要讲究实效,不能让员工没有触动。
四、实施有感领导应达到的几种效果
通过领导的榜样作用,展示出对安全的重视和高标准的行为,至少应达到以下效果:
1.感动员工。冲击其思想,触动其灵魂,激发树立“我要安全”的理念,认识到安全是自己的事。
2.感化员工。要使员工在感动之际,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使之能够对照反思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进而转变行为,培养高标准的安全习惯。
3.培育文化。通过持续实施有感领导,不断感动和感化员工,培养员工高标准、严要求的习惯,由点到面,积少成多,使执行安全规定、落实安全措施逐步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形成群体行为习惯,培育川庆特色的安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