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快速反应性游戏
1、游戏(立棍不倒)
1)目的:发展反应速度,提高起动及跑动速度。
2)准备:在体育场上画一个大圆圈,备两木棍。游戏者围成一个大圆圈。排头按顺时针方向报数,然后全体蹲下。教师指定1号游戏者到圆心,手持木棍插在圆心准备。
3)方法:游戏开始,1号游戏者手扶木棍呼号,呼号后立即撒开木棍,被呼的游戏者马上站起来,跑向圆心接住木棍,1号游戏者跑到被呼号位置蹲下。如此往复。没有接住木棍者受罚。
★要求:
1)学生头脑要清晰
2)听错号或记错号的游戏者受罚
3)叫号者必须将木棍垂直插在圆心处方可叫号,叫号后再撒手,否则犯规。
4)游戏者要灵活:如1号叫到5号,5号去接木棍,一接到手,即喊8号,8号迅速去接棍,就这样不停地进行。
3、《看谁动作快》
游戏目的:发展反应速度,提高平衡能力。
游戏准备:垫子两块。画两条相距20米的平衡线,一条为起跑线,一条为终点线,距起跑线10米处平行放置两块垫子。
游戏方法: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面对垫子,成纵队站在起跑线后。
听到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跑向垫子,在垫子上做一个前滚翻后,跑至终点线返回,再在垫子上做一个挺身跳(如图1),跑回起点线击第二个游戏者的手掌,第二人开始跑,依次进行。游戏结束时,以速度快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
(一)去的时候在垫上必须做前滚翻。
(二)垫上动作漏做一个扣1分。
教学建议:
根据游戏者的技术情况,垫上动作可加大难度,如后滚翻、鱼跃前滚翻、侧手翻等。
第二篇:服装快速反应能力
--服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从供应链的角度用案例分析
如何提升我国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班级:08服工8班
学生:黄有为
学号:4081101010
3在获得这样的一个问题的时候,我所能从中提取到的信息就是:
1.什么是快速反应(QR)?
2.我国服装企业目前所存在的优劣势是什么?
3.如何运用供应链的相关知识提出方案来提升我国服装企业的QR能力? 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就是通常所说的QR,是由Kurt Saimon 协会----美国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在美国纺织服装业长期竞争力的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它的基本哲理是:为了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应该紧密合作,通过信息共享来共同预测未来的需求并且密切监视需求的变化以获得新的机会。美国纺织服装联合会(American Apparel Manufactures Association)在1988年对其下的定义是:快速反应是一种响应状态,即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向客户提供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和高质量的产品,而且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减少库存,重点在于增强企业生产的灵活性。
通过查阅资料,在众多专家的理念中,我认为其中有一个理念是我个人认为较为符合的,即:快速反应是指企业运作所有方面提前减少的一种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定义,① 客户方面,快速反应意味着以快速设计和制造产品,快速响应不同客户的需求;② 在企业运作方面,快速反应集中于所有运作任务的提前期减少,进而引起质量改进、成本降低。
众所周知,我国是服装大国,到处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认为我们就是服装强国,目前国内服装企业的集中度低,行业的集中较高;投资增速过快,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式多样化;设计模仿抄袭严重;品牌缺乏;复合型人才缺乏。但是与此同时,我国服装行业也存在着发展的许多优势。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们拥有绝对的劳动力优势;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里我们拥有原料的优势;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也是我们的文化优势。
优劣势之下,机会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加入了WTO之后,更是显得尤其明显。欧美等西方世界的服装企业,拥有着众多复合型人才,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高,设计能力出众,品牌强大等等。这些都是现阶段摆在我们发展路上的挑战。引用国足常用的一句话: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国服装企业要想走出这样一条辉煌的路,必须经历很多很多。必须谦虚的学习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合理运用。在21世纪的今天,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已经不是解放初期那种饥饿型消费,而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等等。这就要求企业-1-
能够快速的设计、快速的制造从而快速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这就要求企业要具有相当的运作能力,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减少任务的提前期。
纵观快速反应的内涵和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存在的优劣势,我们可以反推回去,要实现我国服装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加强终端市场的深层次建设
“顾客就是上帝”这一信条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竞争更加复杂的大背景下,显得日益突出。服装消费者对于服装的需求已经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和服务化。一个新的需求点的预兆和出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在需求点被放大之前,抓住机遇,这是一个服装企业必须注重的。多少年来,服装企业一直关注的是纵向一体化的实现,他们拥有着自己的数量众多的终端店面,扩张着市场份额,拥有着大量的信息。在时代发展的当今,我们应当在自己足够多的终端店面的优势下,积极搜集市场前沿动向,改善信息管理和反馈系统,发掘消费者最新的消费动态,与此同时,能够在高速的信息管理系统里面将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到所属的部门,从而企业能够尽可能的预判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从而在消费者反映出新的消费心理时,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尽管目前横向一体化的发展似乎有强势的趋向,但是结合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应当踏实的前进,应该要加强和优化纵向一体化的前向终端领域的管理,再所有的条件成熟后再考虑是否转变发展模式。加强纵向一体化,尤其是对于终端市场的掌握,将终端反馈的信息和前沿时尚预测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合理结合运用,将会为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产生巨大的影响。
ZARA的FAST FASHION系统是建立在供应链各个部分的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这包括消费者与店铺经理、店铺经理与市场专员和设计师、设计师和成品流水线员工、买手和分销商、库存管理者与配送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换。散布在全球64个国家2899家ZARA门市,由店员收集最新的消费市场信息反馈到总部,总部依此决定哪些款式可以增产类似款,或者停产。店面接到店面任何顾客反映,也可以随时与市场经理联络。设计部门立即根据市场信息停住或改良款式。ZARA以市场导向、生产导向的,因而应随市场变化而随时设计产品。同时,ZARA的设计团队经常出没于米兰、巴黎举办的各种时装发布会之间,或者出入各种时尚场所,观察和归纳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时尚动向;ZARA还特聘一些时尚买手和情报搜集专员,凭借他们灵敏的嗅觉,将所买下的时装的款式或所看到的青年领袖的服饰特这,汇报给设计部门。将这两条途径所获得信息和终端反馈的信息进行结合,从而能够针对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市场做出最快速的反应。
当然,ZARA的终端信息反馈也好,或者是时尚买手反馈的信息也罢,亦或时装周最前沿的流行信息,都是建立在其对于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我国服装企业对于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必须要在纵向一体化的背景下,加强对于前向终端的优化管理,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而且要走得非常稳固。
二、针对企业的运作,能够对于生产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并且快速的投入市场
当终端信息和时尚前沿反馈上来的信息进行了整合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实际投入生产环节了。传统意义上的服装生产企业,多部分是接受订单后开始选择面料、染料,然后生产、运输,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上,这样的一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失去最好的黄金时间。为此,我国服装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合理的供应链体系。在做到第一步的信息的快速提取和整合,此时,我们应当关注的就是企业内部对于生产环节的准备。
(1)订单的确立时间即:款式确定到具体订单生成的时间
一个企业的对于准备生产服装的款式进行了确定后,就应当要确定其合理的 生产数量,而这个数量的确定,是需要经过科学的计算和预测的。这样的一个过程的时间,是整个生产环节的最前沿时间,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于后续的生产产生影响,进一步影响到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速度上。笔者认为合理的订单应该由遍布市场的各个终端进行自己市场范围内的消费者分布、消费者购买力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总结,再结合实际的销售情况,得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数字,直接上传总部。这样的订单方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由全国零售和各级代理的每年几次订货会整理出的订单或者直接由总部根据每年的销售历史记录拟定的订单。一则由终端直接上传的订单更具有各地市场的特殊性;二则其时间性更准确,能够在一年的各个季度乃至月份中合理分配出其该有的订单;三则其订单生成的速度更为迅速。
(2)面辅料的准备时间
当订单数量生成后,那么就是要真正准备生产了。此时要做的就是面辅料的 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理解为要生产多少服装,就购进多少面辅料,而这样的面辅料生产亦需要大量的时间,比如面料需要15到25天时间,拉链需要十几天,在整个生产流程中,缺少某一部分原料都是无法进行正常生产的。因此,在面辅料的准备工作上,企业做出相应的有效率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是尤为重要的。为此,应该在之前的服装款式和订单数确定过程中就开始做出紧密的面辅料采购,实施提前备货,以此缩短订单的生产周期。
ZARA从设计理念到服装上架只需要10-15天,而大部分服装企业则需要3-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10-15天包括了面料选择、染整和裁剪、针缝和整烫、贴标价牌和最后打包入库。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商务团队就已经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确定了什么样的面料,缩短了等待面料的时间。生产过程中只需要直接到仓库中领用面料即可。这样的快速反应能力,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上具有了绝对的战斗力。于是,ZARA的这种“垂直整合”的观念,将其打造成为“15天时间内,就能推出新产品;专卖店每周更新款式两次,并且每种款式上架不小于3周”的快餐式服装连锁店。
(3)物流的跟进速度
服装的生产工作完成后,就是物流的配送环节。针对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物 流问题,速度是其最大的问题。即使服装的前期准备工作和生产速度和质量都是以最快速度进行操作,但若物流跟不上步伐,那么生成的整体效率也将会是大打折扣。不能及时配送到各个终端市场可能会造成断货现象,进而影响销售,乃至
于丧失最佳销售时机,给企业造成损失和对企业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一个品牌的新货上店频率是快速反应能力的直接反映。因此我国的服装企业的快速能力的建设,必须要重视物流的建设。设置合理的物流中心,在终端市场的战略全局上合理配伍仓储位置和数量;在配送中心内的管理也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和高效准确。
在基于IT技术的基础上,对所有商品实行单元条码化,即对商品消费单元用EAN/UPC条码标识,并且细分到分地区、分种类、分款式等具体条码,在物流配送的实施时实现最快速化、最准确化,同时掌握所有商品的销售参数。
ZARA的所有产品都是通过拉科鲁尼亚的物流中心发送,该中心运用非常成熟的自动化管理软件系统,对分销过程中的物流配送进行跟踪管理,配发货物的数量依据订单需求而定。ZARA采用了先进的光学读取工具,能每小时挑选并分检超过6万件衣服。通常,欧洲的连锁店可以再24小时内收到货物,美国的连锁店需要48小时,日本的只要48-72小时之间,而且能做到正确率达到98.9%,出错率不足0.5%。与此同时,其还在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拥有三个相对较小的配送中心。
三、针对于终端店面,赋予消费者主动权
终端市场是一个企业的门面,是最直接的和消费者进行接触的场合。在之前的所有工作做好之后,笔者大胆的设想,可以在所有的终端店面内设置专门的区域,安置相应的电子设备,将企业最新的服装效果图和款式图进行提前3天的发布,做到让消费者的最早时间接触机会,赋予其主动权。与此同时,根据时时反馈的各个终端的消费者消费意向信息,企业可以做出生产任务的调整和各个终端店面的服装分配情况,做到“未上市、未上架,就对市场有最新反应”。之所以定义于提前3天,一则是根据企业的物流配送能力设定;二则是对于同行业之间竞争的一种自我保护。
在最新服装上架之后,亦能根据所配送货物在各个终端店面的销售情况,做出最及时的反应,进行服装在整个终端市场的份额配给。从而掌握整个市场的动向,及时了解各个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纵观全局,我国的服装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建设仍是任道而重远,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的,放眼世界,脚踏当今,学习先进的科学的供应链管理知识,借鉴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扬长避短,认认真真的走好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道路。
第三篇:建立适合快速反应的生产线
建立适合快速反应的生产线 生产线优势在于解决柔性生产问题。生产线的优势并不取决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组织的意志,而在于解决人员和设备的柔性问题。
在物资供应匮乏的年代,单一品种的解放牌汽车能连续生产20多年不变,中山装流行了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我国服装企业一个款式生产几万件(套),甚至数十万件是常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已经成了买方市场,我们的生产组织形式也得随着改变。
拿西服来说,可以是300~400人的流水线,也可以是50~60人的流水线,出红帮裁缝的浙江宁波的慈溪人,他们的西服流水组合是13~14人,其中7人做缝制,6人做桌板辅助工作,1人负责协调;传统休闲服的流水组合是22~25人,其中桌板辅助工作4人,组长、检验各1人,其余是缝制工;杭州的时尚女装业,他们的流水组合是15~20人。
现在一些单一品种的专业厂家,如西服专业厂、衬衫专业厂、裤类专业厂等,常采取比较长的生产线方式。缺点是品种单一,对新品的适应能力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比较慢。其关键问题是人员、设备和组织的柔性程度低,100人的流水线,每人的工序分得比较细,操作人员的适应性、灵活性都很差,只要流水线上有一、二个员工不能正常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生产线的产量。100人一天能出400件上衣,当我们计划发生变更,需要生产10件上衣,也要100人来加班,因为我们没有对100名员工进行有计划的柔性生产操作以及生产组织的培训。设想,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是多面手,至少每一个员工掌握了10~20的工序,这样我们就根本不用担心生产线组织对新产品的适应问题,以及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问题。可以这样说,生产线作为组织生产产品的一种形式,其优势关键取决于生产柔性化程度的高低。深圳赛铃精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精益生产整体解决方案及设备供应商,赛铃的专家团队有十年以上大型外资企业的IE工作经验,通过引入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成熟的制造经验,得到了业内及客户的认同和信赖,并有效的与国际市场接轨。赛铃的专家团队通过到客户厂区实地考察,为客户提供合理高效的精益生产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客户旧有生产线布局提出改善意见,向客户提供专业的柔性生产线等。
柔性线棒生产线:
http:///***938899.shtml
第四篇: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投射性认同——孤独的游戏
透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默在这种游戏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
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
这样一来,这个关系就失衡了。这样的人,他看似在乎你,但其实他在乎的是投射在你身上的幻象,他会诱惑你或强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对待他,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他会视而不见,他既关心你的想法,也拒绝真正了解你。和这样的人打交道,你会觉得特别受压制,因为你只是按照他所渴望的方式对他,他才满足,除此以外的任何方式,他都不满意。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中藏着一个“你必须如此,否则......”的威胁性信息,它的完整表达是:“我以我的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不过玩这个游戏的人,通常只意识到前半句,即“我对你好,你也该对我好”,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威胁信息。但作为被投射者,你会清晰地感到这种威胁,你感觉自己没有选择权,你不能按照你的意愿对他表达你的好,否则他会不满意,而且你会为此付出代价。
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它有四种常见的类型:
一,权力的投射性认同。玩这个游戏的人,其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其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助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三,迎合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百依百顺,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你就是玩弄我的坏蛋。
四,情欲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性感,这么有吸引力,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我不爱我,你就是的性无能或冷淡者。
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相辅相成,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常见的孤独的游戏。前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强大,你很无能,你必须听我的;后者表达的含义是,我很无能,你很强大,我必须听你的。如果一个执着于权力游戏的人碰上一个执着于依赖游戏的人,两者会相处得相对比较默契。
依赖者的恐惧——独立是“坏”的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性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
我们生命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寻求建立关系,尤其是于人建立亲密关系。第一个势必建立的关系便是亲子关系。而我们最初也是于父母的亲子关系中初步形成“好”与“坏”的概念。
在一个亲子关系中,一个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某时父母愿意和自己亲近,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好”的,如果某时父母明显于自己疏远,他便认为这时的自己是“坏”的。
考虑到我们国家的父母普遍将听话视为孩子的一大优点,那么不难理解,在我们国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容易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我对你好,但你必
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坏孩子。
相应的,孩子容易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我这么无助,你必须帮我解决一切的问题,否则你就是坏父母。
如果父母特别执着于权力,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就会特别执着于依赖。他不仅在他的原生家庭是依赖的,到了学校、社会和爱情中,他也会沉溺于依赖的游戏中。
因为他潜意识中认为,依赖是好的,会促进关系的亲密,独立是坏的,会导致关系的疏远。
这在他的原生家庭是对的,但到了其他关系中,这大多数时候是错的。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好”于“坏”的观念,到了家外面,都会有些不适应,都需及时调整。
然而,一些家庭中,父母于孩子的关系极其僵化,父母极其在乎权力,而孩子必须绝对听话。这最终会导致这个孩子形成非常顽固的依赖心理,等走出了家门以后,不管现实状况多么需要他独立,他也丝毫不敢表达独立的一面。这不仅是因为他缺乏独立的能力,也是因为他潜意识深处相信,独立是“坏”的,如果他独立,就会导致疏远,而如果他依赖,就导致关系的亲密。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头熊,一直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它只能站着。后来,它从笼子了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见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却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执着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譬如,一个玩依赖游戏的男人,在家中,依赖可令父母对他更好,所以他会一直觉得依赖时自己是“好我”,等他依赖时,别人就会亲近他。然而,当女友因厌倦他的依赖而表现出对他的疏远时,他会变得更加依赖。他这样做,是因为他潜意识上认为,他越是依赖,别人会越亲近他。这种潜意识阻碍他如实地看待问题。
及时修正你的心灵地图
我们都执着于自己的逻辑上。并且,绝大多数人所拥有的只是一套逻辑。我们会自动认为,越危险的时候,我们就越需要执着于这一套逻辑上,只有这样做才能拯救自己。
就如那只熊,以前,它在笼子里,假若挨打,它就尽可能的缩成一团,这样会让自己的痛苦尽可能的减少。等走出笼子后,再次挨打,它仍热只是会缩成一团,但却没有意识到,它可以打滚、逃跑甚至反击。
这也是珠海虐待保姆案中,当雇主魏娟折磨小保姆蔡敏敏时,蔡敏敏变得更听话的逻辑。在蔡敏敏的家中,听话会令她受到保护,所以她在遭受折磨时变得更加听话,但却完全没有料到,在魏娟这里,你越听话,被折磨得就越厉害。只有少数人在遭受打击后,反省自己持有的那一套逻辑,调整它甚至放弃它,而去形成一套更新的、更灵活的、更适应现实状况的生存逻辑。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考特 派克称,你应当及时地修正你的心灵地图。相对而言,依赖更容易是女性的特点,而执着于依赖的透射型认同的女性远远多于男性。
譬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许多女子结婚后变得不敢开车了,于是无论去哪里都必须由老公开车陪着。
这常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在作祟,这些女子的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女性,依赖是好的,可以促进于爱人关系的亲密,独立的坏的,会导致爱人疏远自己。如果爱人恰恰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她们这样做就会导致皆大欢喜,男人尽管常常批评她无能,但心里很享受太太离开自己后就活不下去的感觉。然而,一旦爱人不是这样的人,她的这种做法便会带来很大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 卡什丹在他的著作《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讲到这样一个案例:贝蒂娜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一所声望很高的大学,并且取得了艺术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她嫁给了一个电子机械师汤姆,他们有两个孩子。贝蒂娜是镇议员,看起来很聪明能干,显然有能力应对人生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但除了家庭问题。只要是家事,不管多琐细,如果没有丈夫的建议,她就不能做决定。譬如,家里的一个水龙头坏了,他在给水管工人打电话前,一定会先给汤姆打个电话,征求他的意见。
一开始,汤姆只是把这种行为当作是小小的骚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厌烦和愤怒,并对此警告贝蒂娜,希望她不要这样做,贝蒂娜则在痛哭流涕后承诺改变,但最后还是回到原来的状态。
你不让我依赖,你及时不爱我这是两个逻辑的错位。作为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贝蒂娜确信,要于丈夫关系亲密,关键是要说服他相信自己没有独立生存能力,因此她陷入了婴儿的状态,诱导他的丈夫来扮演照顾自己的角色。然而,汤姆自己没有对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他并不享受一个大权在握的照顾者的角色,相反他觉得妻子不可理喻,因为她的能力这么出色,显然能轻松解决很多家事.于是,当贝蒂娜依赖汤姆时,汤姆开始疏远她。但他越疏远她,她就会越执着于她以为的可以修正关系的“好”的方式,于是变得更加依赖。这是无数亲密关系日益冷淡的一个秘密。我们说“相爱”,但其实只是试着将爱人拉进自己的逻辑,我们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一如贝蒂娜就看不到丈夫对她的过分依赖的讨厌。
贝蒂娜过分的依赖让丈夫感到厌烦,这还只是这个关系的表面信息。这个关系的一个隐藏的信息便是威胁,贝蒂娜每次上演依赖游戏时,势必会传达“否则”的信息——“我这样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时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但一个成年人的依赖,尤其时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抑,我们会感到,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的方式——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就会遭到威胁。
我一个朋友,她的家离单位很近,而男友的单位则离她的单位很远。她常上夜班,会在晚上10时后下班。每当上夜班时,她会渴望男友开车去单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后目送她进家门。当他这样做时,她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一开始,每次她上夜班时男友都争取来接她,但后来,他觉得这样实在很不划算,因为她回家很方便,而他来一次很麻烦。于是,他和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比方说,以前每次都来接,现在减少到一半的时间。
她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过分,不得已勉强答应了,但刚答应那一瞬间,她脑海里便闪过一丝念头:“他不爱我,是不是该分手了。”
接受独立的“坏我”,走出依赖
这是一个经典的依赖心理的机制。看起来,依赖者似乎柔弱无助,但其实依赖的背后藏着威胁的信息:你必须按照我所希望的方式对待我,否则我就会考虑离开你。
这么小的事情就令自己有了分手的念头,她吓了一跳,当晚便打电话给我。电话里,她反省说,她的依赖是爸爸培养出来的,爸爸有很强的控制欲望,可以为她和妹妹做一切,但她分明感到,这种自我牺牲中藏着一个条件:你们必须听我的。
对于爸爸的控制欲望,她现在有了明显的 抵触情绪。然而,恋爱时,我们会渴望延续过去的美好,同时修正过去的错误。所以,她既渴望能包容她的独立倾向,同时也能在她渴望的时候满足她的依赖。
不过,明白了这一点后,她懂得这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男友的问题,于是对男友的情绪便消失了大半。
一个执着于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人,几乎势必会有一个权力欲望超强的抚养者。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出现的自主行为是受母亲欢迎的,并且会受到表扬,但在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儿童的自主行为却会导致抚养者的打击,起码会导致抚养者疏远儿童。所以,这个儿童早早就发现,要想拥有于抚养者的亲密关系,他最好表现得虚弱一些,他越没主意,越无助,抚养者便会对他越好,和他越亲密。
这也是电影《孔雀》中的心理奥妙。《孔雀》反映的是一家五口的悲剧,老大一直被当做白痴,但后来才证明,他其实是最有生存能力的,他的白痴在很打程度上是伪装的。在这个家庭中,独立是坏的,越想独立的孩子越没有好下场,而依赖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就越多,于父母的关系的越亲密。
又如贝蒂娜,她的母亲不停地告诉她要做什么,在她所有的琐事上都提建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的控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加。显然,于母亲的关系让她学会了依赖,并对独立产生了恐惧,最终也将这一点带到了她和汤姆的关系中。甚至,她之所以会选择汤姆也是母亲的决定。可以料想,这样的妈妈之所以选择汤姆,一定不是汤姆的独立,而是因为汤姆好控制。那么,贝蒂娜向这么一个男人寻求依赖,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如果你是一个依赖成性的人,你渴望改变自己。那么,你不仅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去好好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逻辑。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势必会发现,尽管你意识上讨厌自己的依赖,但潜意识深处仍然将依赖当作了“好我”,一旦你渴望于某个人亲近,就会不自觉地扮演一个依赖者的角色。同时,你的潜意识深处将独立当成是“坏我”,你会恐惧自己的独立的倾向,因为你的原生家庭的经历告诉你,一旦你想独立,你得到的是惩罚于疏远。
在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额逻辑时,你会发现,当你玩依赖游戏时,你在夸大对方的同时,也发出了威胁信息——“你必须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第五篇:小班合作性体育游戏吹泡泡
小班合作性体育游戏
名称:吹泡泡
目标:
1、练习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形队;
2、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准备: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游戏规则:
游戏开始,大家顺圆圈按逆时针方向必须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形队,边走边念儿歌:“吹泡泡,吃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重复念几遍后教师说:“泡泡飞高了。”幼儿两臂上举(也可踮起脚)。教师说:“泡泡飞低了。”幼儿原地蹲下。重复数次。教师又说:“泡泡破了!”幼儿发出“啪!”的声音,同时四散地跑开。听教师说:“吃泡泡了!”大家又回到圆圈上站好,游戏重新开始。
注意事项:教师要规定四散跑的范围,不能跑的太远。小结:
该游戏幼儿非常感兴趣,孩子们都掌握了游戏的规则,玩的非常开心,希望这个游戏可以拓展到家庭中,作为亲子游戏来推广。部分幼儿对老师的口令反应较迟钝,可多做练习反复游戏,训练幼儿敏锐的反应力,同时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