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1:54: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第一篇: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筠连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夏 敏

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指煤炭的生产、加工转化及共伴生矿资源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世界各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践证明: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保证煤炭资源永续利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是治理污染,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是提高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煤炭生产和加工转化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无论从实现煤炭工业的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看,还是从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筠连矿区是我国十三大煤炭基地中云贵基地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省仅存的煤炭资源储量较大、保护完好的两大整装煤田(古叙、筠连)之一。筠连矿区的开发建设始于本世纪初,在近十年的开发建设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地讲,筠连矿区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开发利用的进度还是强度都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快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筠连矿区概况及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一)筠连矿区概况。

筠连矿区位于四川省南缘、行政区划隶属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珙县及高县管辖,是四川省无烟煤的主要分布区,煤炭资源丰富,按照国家发改委2010年3月批复的筠连矿区总体规划,矿区建设总规模18150 kt/a。矿区范围包括沐爱勘探区(为主要勘探区,含鲁班山南、鲁班山北、新场、维新、船景、武乐、金珠、金銮及沐园井田)、筠连勘探区(含青山、蕉村及海瀛井田)、洛表勘探区(含洛表井田)、蒿坝勘探区(含蒿坝一、二井田)以及大雪山、塘坝勘探区。矿区东西长约54km,南北宽约29km,面积约1551km2,共有地质资源量3578496kt,其中规划矿井开采区为3140518kt,地方小矿开采区为437978kt。

(二)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

筠连矿区属2002年后开始进行规模性开发的新矿区。目前,矿区尚无大型矿井建成投产,仅有古叙煤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川南煤业公司在矿区的鲁班山勘探井田内分别建有鲁班山南和鲁班山北两对矿井,均为中型矿井。鲁班山北矿建设规模900kt/a,于2002年11月开工,2006年初建成投产;鲁班山南矿建设规模900kt/a,于2003年12月开工,2007年底建成投产;在建的大型矿井有四川煤炭产业集团所属的广旺集团建设的船景煤矿(规模1500kt/a)和芙蓉集团建设的新维矿井(规模1800kt/a)。此外,武乐矿井(规模900kt/a)的可研和项目申请报告已通过四川省发改委预审,青山矿井(规模600kt/a)已完成项目可研。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小矿发展迅速,数量多达110个,由于矿区内地方小矿规模小,开采随意性较强,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2007年依据国土资源部《四川省筠连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矿业权设置方案》,矿区内地方小矿由110个整合为72个、待建2个。保留的地方小矿规模在60~210 kt/a。现有产量共4500 kt/a左右。

在煤炭初级加工方面,2008年鲁班山南矿选煤厂(规模900kt/a)建成投产,另规划有8座洗煤厂(规模15000kt/a)将随着矿井建设逐步动工。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煤电转化项目高县福溪电厂一期2×600kW、珙县天堂坝电厂一期4×300MW已先后动工建设;市政府已将宜宾市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布局在筠连矿区腹地的筠连县镇舟镇,并相继完成宜宾市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省发改委已初步同意列入四川省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由筠连县金鑫集团投资建设的25万吨甲醇、10万吨二甲醚项目已于去年动工建设;由四川信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煤制合成氨项目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已动工建设;由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2×300 MW煤矸石发电厂、30万吨电石、万吨黄磷煤、电、化多联产项目已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在综合利用方面,川煤集团所属芙蓉集团已建成日产4000吨熟料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与水泥熟料厂配套,规划建设凝石厂1座(2000 kt/a);规划的2×300 MW巡司煤矸石发电厂项目已完成煤矸石综合利用规划评审及批复,省发改委已同意列入四川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动工建设。由于矿区薄煤层较多,且多数矿井需要开采保护层,原煤灰分高,考虑到矿区的未来发展,矿区总体规划规划在筠连县乐义乡建设一座劣质煤发电厂(2×300 MW)。另规划建武乐及新维矸石砖厂(均为5000万匹/a)2座;鲁班山北、南两矿16×500千瓦瓦斯发电项目已先后投产运行,另规划新建瓦斯发电厂12座,即武乐、青山、焦村、船景、金銮及海瀛瓦斯发电厂(均为2×1.8 MW)、洛表、蒿坝一矿及蒿坝二矿瓦斯发电厂(均为4×1.8 MW)、金珠瓦斯发电厂(1×1.8 MW)、沐园瓦斯发电厂(5×1.8 MW)、新维瓦斯发电厂(7×1.8 MW);矿区新建矿井均设有井下水处理站,为节约用水,井下水经深度处理后,作为矿井井下消防、生产和选煤厂用水的水源。

二、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却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难以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筠连矿区的煤炭资源高灰、高硫,只适合作电煤,不适合深加工,成本太高。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经有关设计单位和专家论证,筠连矿区的煤炭资源按1815万吨/年产能计算,有三分之一符合煤化工用需要,基本能满足煤化工产业集中区设计生产规模所需原料煤。

(二)矿区总体规划不完善,相关规划与之不衔接。矿区总体规划对矿井建设部分规划十分详尽、周全,对综合利用部分十分浅显,尤其对共伴生矿资源的利用未作出规划,对加工转化只提出洗选加工,对深加工,如煤化工只字未提,在矿区的基础设施规划上,重铁路、轻公路,重与煤矿生产直接相关的附属设施、轻社会配套条件,难以对矿区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挥全面、科学的指导作用。相关规划,如国土、电力、交通、通信、水利、城镇建设等与矿区总体规划不衔接,不同规划之间发生冲突现象较为严重。

(三)矿区勘探工作滞后,影响矿区开发进度。筠连矿区勘探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目前为止,6个勘探区有3个完成了详查,(其中有6个井田完成了精查),有1个完成了普查,有2个完成预查。已完成精查的6个井田,有2个已建成投产,有1个在建,1个即将动工,有2个正开展项目前期工作,预计“十二五”动工建设。如不加快勘探进度,“十二五”后期乃至“十三五”将无井可开,也就无法实现2020年矿区达产1815万吨/年的目标,尤其是现有已建、在建和拟建矿井煤炭资源已平衡完,煤炭的加工转化原料主要靠新增矿井来实现,因此,势必严重影响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

(四)矿区矿井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制约着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推进。矿区开发建设近10年来,只有两对矿井建成投产,总规模180万吨/年,1对在建,1对将开工。这其中既有项目业主前期工作不细致、不扎实、反复多的问题,也有项目核准程序复杂,核准周期过长的问题,还有征地拆迁难度大,时间拖得过长的问题。

(五)矿区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存在重电力、轻化工的倾向。无论是从我省是缺煤大省的省情出发,还是从煤—电转化增值空间非常狭小的现实考虑,我省都应适度发展燃煤发电,然而近一两年时间,在筠连矿区先后动工建设了两座装机120万千瓦的燃煤电厂,同时规划二期还要上总装机32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基本把矿区的煤炭资源吃干榨尽,不给其他煤炭深加工项目留出发展的空间。

(六)矿区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的资源配置难以解决。国家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出发,规定一个矿区由一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开发,同时,为解决煤炭相关产业的资源配置,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煤电、煤化、煤冶联营或组建一体化企业,但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存在许多壁垒,操作起来异常困难,尤其是煤化工产业,投资巨大,市场风险高,联营的难度非常之大,从我们接触的一些大型煤化企业看,几乎没有联营或组建一体化企业的意向,因此,不消除这中间的壁垒,煤化工产业是难以起步发展的。

(七)矿区基础设施条件差,不适应煤炭资源综合开发的需要。一是铁路运力有限(近期400万吨/年,远期1000万吨/年)且成盲肠状,沟通能力差;二是公路等级低,严重超负荷,通行能力差;三是输变电设施不健全,电网运行不稳定,供电保证率低;四是区内虽有四大河流,但无中型以上的水库等水利设施,枯水期没有调节能力,无法满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高耗水需求,同时,河道年久失修,河堤损毁,河道淤积,防洪能力差;五是社会配套条件差,城镇建设滞后,功能不健全,几乎所有的镇乡都没有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规模小、条件差,难以发挥后勤保障的功能。以上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如前所述,矿区开发主体是基本不予考虑的,然而地方政府又是无力完全解决的。

(八)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一是山体滑坡、开裂加剧,房屋毁损严重,水系平衡打破,人畜饮水困难,田地受损面积不断扩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损毁;二是破坏和占用土地资源,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地表塌陷,破坏土地资源和植被,影响土地耕作和植物生长,改变地形地貌并引发景观生态变化;大量的煤矸石占用耕地、阻塞河道、妨碍行洪;三是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和污染,为保障安全而采用的人工疏干排水和采掘形成的煤层水系自然疏干,破坏和污染地下水源,大量粗放处理的矿井水排入地面,对周围环境形成污染;四是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矿井排风,瓦斯抽放,煤炭综合利用过程的燃烧使用,排放大量烟尘和二氧化硫,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以上问题使矿(厂)社纠纷不断,矛盾尖锐,社会稳定压力加大。

(九)矿区管理体制与开发经营机制与矿区综合开发建设不相适应。从管理体制看,上世纪90年代,省政府为加快推进筠连矿区开发建设,曾组建了筠连矿区筹备领导小组,对矿区规划和建设实行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为筠连矿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机构已不复存在。筠连矿区开发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以来,仅靠省级有关职能部门例行管理,使矿区综合开发利用工作难以做到统一思想、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共促开发,难以及时协调解决矿区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重大问题;从开发经营机制看,矿区的综合开发利用仅靠川煤集团一家单打独斗,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都难以胜任。

三、对策及思考

为加快推进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矿区开发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对策。

(一)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对矿区煤炭资源重新作出评价,科学界定各类煤种的品质、产量及分布,为煤炭深加工产业规划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尽快完善矿区总体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要与矿区总体规划相衔接。完善矿区总体规划要立足于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实际,尽可能详尽地对资源加工转化、共伴生矿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规划;各相关专项规划应有省级经济主管部门统筹,结合编制“十二五”规划,与矿区总体规划相衔接。

(三)加快矿区勘探工作进度。依据矿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顺序和开发计划拟定勘查规划分步实施,阶段勘查划分和工作程度视各井田的不同情况确定:大型矿井分详查和勘探(精查)两个阶段进行,中型矿井可直接进行勘探(精查),小型矿井可只进行详查,地方小矿开采区可根据建井要求按普查补充必要的勘查工作量,但地质报告中涉及到今后煤矿设计、建设、生产过程中有关安全性的条件,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煤层瓦斯开采技术条件等,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相同要求,使设计与地质勘查相结合,以提高勘查质量和节省勘查工作量。

(四)加快矿井开发建设进度。项目业主应组织强有力的工作团队,把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市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业主与上级有关审批机关做好经常性的沟通和衔接,尽可能缩短项目核准周期;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镇乡和部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尽可能化解矛盾、减少纠纷,缩短征地拆迁时间;项目业主实施工程建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提前竣工投产。

(五)调整产业结构,为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腾出发展空间。从我省省情出发,立足于提高煤炭附加值,控制矿区火电发展规模,鼓励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高煤炭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县煤炭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

(六)着力解决煤炭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的资源配置问题。根据矿区井型和矿井性质来确定资源配置方式,为支持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加快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国采区60万吨/年及以下规划矿井和地方矿井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在明确配置给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前提条件下,实行市场化配置;国采区60万吨/年以上规划矿井,由煤炭深加工企业通过参股煤炭企业或相互参股、或共同出资组建一体化企业方式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七)多方筹资,改善矿区基础设施条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国家应将大型煤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政府投向,利用国债资金,中央、省预算内资金予以扶持。在目前情况下,应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解决。铁路、电力、通信基础设施由专业部门根据矿区发展需要逐步投资改善;公路,区分等级,矿区内公路改建采取在争取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出一点,矿区开发企业出一点解决,矿区连接区外的主干道——宜巡路(一级公路)应主要通过争取国家投资解决,也可考虑通过向地方政府和参与矿区开发的各类企业筹集资本金,组建宜巡路投资公司,以收费还贷的方式解决;其余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也应通过争取上级补助、地方政府出资、企业扶持的方式解决。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规,以矿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为主导,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恢复和改善矿区环境;二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所有新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尽快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向所有从事煤炭开采的企业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所有煤炭生产企业依据矿井设计服务年限或剩余服务年限,按月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按“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管”的原则管理。环境治理方案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由企业组织实施,环境治理恢复后由政府环保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验收;所有煤炭生产企业根据原煤产量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转产发展资金实行“成本列支,自提自用,专款专用,政府监督”。煤矿转产发展资金的使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主要用于煤炭企业转产、职工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九)健全矿区管理体制,完善矿区开发经营机制。筠连矿区作为国家级煤炭基地,建议省级政府组建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对其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筹规划,谋划矿区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制定或争取促进矿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协调解决矿区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重大问题;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成立由川煤集团、相关发电、化工、建材等企业和政府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筠连矿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机构,对矿区开发的原则、战略、目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政策措施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及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篇:关于彬长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汇报

关于彬长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汇报

彬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东南,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份,海拔850—1200m,泾河穿越矿区中部,地势从黄土塬梁向中间泾河谷地倾斜,塬梁破碎,沟壑纵横。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盛产苹果、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是“陕西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主要支柱产业为果业和煤炭、化工,2006年全县GDP为18.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0元。

一、煤炭资源概况

彬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32.6亿吨,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系延安组,含煤系数17.4%,分上、中、下三个含煤段,共含煤4层。煤炭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煤炭储量达32.6亿吨,远期储量40亿吨。二是煤质优。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是低灰(8.87-33.24%)、低硫(0.13-2.9%)、特低磷(0.002-0.129%)、中高发热量(6800---8200大卡/千克),与我省其它地区的煤质比较,更为突出的是煤田形成于侏罗纪,被称为“年轻的煤”,是良好的工业气化、液化、水煤浆和低温干馏用煤。三是储存条件好。煤田煤层储存稳定、构造简单,埋藏深度300~500米,最深达700~800米,煤层平均厚度10.64米。开采技术条件属简单~中等。

二、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煤炭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已具雏形,已形成1万吨/年的生产规模。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县煤炭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具有转折性、标志性和历史性的大突破:一是全县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2007年煤炭产量预计达到1000万吨,同比增长33.3%;二是煤炭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5 %。

回顾煤炭工业发展的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煤矿建设成效显著。彬县境内现有煤矿为:大佛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MT/a,井田面积86.3平方公,储量1249.92MT,可开采储量765.68MT,服务年限92.5年,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下沟矿井2.10MT/a,井田面积11.0平方公里,储量176.54MT,可开采储量76.49MT,目前已形成3.0MT/a生产规模;官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 MT/a,井田面积30.9平方公里,储量173.72MT,可开采储量112.92MT, 服务年限76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蒋家河矿井0.45 MT/a,井田面积23.0平方公里,储量34.66MT,可开采储量24.26MT, 服务年限38年,目前按0.45 MT/a建设;水帘区其他乡镇矿井井田面积22.6平方公里,储量241.43MT。2006年全县煤炭产量750万吨。

规划建设的小庄煤矿规模为8.0 MT/a,东以17、18拐点为界;西部、南部以西—平铁路煤柱为界;北以18、27、28、29拐点坐标连线为界。井田东西长9.0km,南北宽约7.5km,井田面积井田面积79.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51.7Mt,可采储量736.2Mt,服务年限70.8a;文家坡煤矿规模为6.0Mt/a,东以4号煤零点边界为界,南以16、17拐点坐标连线为界,西以17、19拐点坐标连线为界,北以4号煤层零点边界线为界,井田东西长10.7km,南北宽约9.5km井田面积79.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667.19Mt,可采储量474.03Mt,服务年限60.8a;雅店井田设计生产能力4.0Mt/a,西以西­—平铁路煤柱为界;东及南以4号煤层零点边界线,22、23拐点坐标连线为界;北以陕甘省界为界。井田东西长约19.0km,南北宽约3.0km,井田面积80.0平方公里,井田储量784.02MT, 可采储量293.06Mt,服务年限72.4年。

(二)结构调整有重大突破。“十五”期间,煤炭工业逐步实现了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的转变,由资源粗放型管理向严格保护型管理的转变。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推进三个转化”精神,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把转化放在首位的方针,突出煤炭主业,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了一批涉煤转化项目的建设。着力走科技创新、项目带动、转化为主的路子。新上了一批煤电、煤化工、煤建材项目。

1、彬县煤矸石电厂:该项目位于城关镇朱家湾村秦能电力公司发电厂西侧,建设规模为两台6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配两台200MW凝汽式直接空冷汽轮发电机组。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2×6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2×200MW超高压中间再热汽轮机发电机组,发电机组出口电压为13.75KV,年发电5500小时,全年矸石耗量为1.70MT。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9.6亿元,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售电量为22亿千瓦时,平均税后利润10370万元。计划2008年底第一台机组发电运营,2009年6月项目整体竣工验收。该项目已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主厂房基础开挖基本完成,开挖土方量4万立方米;锅炉、发电机、汽轮机三大主机已定购,已完成投资5.4亿元。

2、彬长18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总投资87.46亿元人民币,由鲁能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项目选址在彬县新民塬化工区,占地120公顷(含部分预留地15公顷)。主要建设年产180万吨甲醇生产装置。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省文物局和市国土、规划等部门的预审文件。预计2008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投产。项目建成后年均营业收入35亿元,年均营业税及附加4.17亿元,年均净利润6.7亿元。建设该项目,可以将彬长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60万吨/年粉磨站:该项目总投资7660万元,已和岐山天柱水泥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完成了可研报告,正在办理土地预审手续。该项目建成后利用煤矸石电厂排放的灰渣60多万吨,将为企业增加收入7000多万元,使矸石发电厂固体污染物达到“零排放”。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辖区公路总里程706.26公里,正在建设中的武银高速公路穿过矿区,其中:国、省道66.5公里,农村公路639.76公里。农村公路桥梁27座、涵洞326道,县级主干公路8条201.67公里,乡道8条102.35公里,专用公路5条58.35公里,村道127条277.39公里。全县农村公路等级率76.58%,油路率32.02%,公路好路率88.8%,等级公路密度41.41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国、省道为依托,县级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辅助,干支线相连,畅通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建成火力发电厂2户,水力发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现有十个供电所,五个变电站。主网110KV大佛寺变电站、35KV李前变电站、彬县城东110kV变电站大佛寺(录长)110/35/10kV变电站、330千伏变电站。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县城供水由水帘水厂(李家川水库)提供水源,水厂设计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日,实际日供水量4000立方米/日。完成了侍郎池调水暨城区供水补充水源工程,采用虹吸方案重力式取水,设计日调水6000立方米,减云沿程损失,每天实际可调水3500立方米,启动实施了太峪河城区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500立方米/日,可基本满足城区及水帘、官牌矿区生产生活用需求。

拟建的李家川水库是一座以供水、灌溉、防洪为一体的小

(一)型水库。大坝设计为均质土坝,坝高36米,坝长326米,底宽150米,坝顶宽5米,坝底高程1008米。水库设计总库容52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25万立方米,建成后可缓解煤化工区用水需要。

为了开发彬长矿区,铁道部一院于2000年12月完成了西平西平铁路预可研。西平铁路经礼泉、乾县、永寿从彬县的虎家湾开始进入位于矿区东南边沿的朱家湾,经雅河湾过泾河到大佛寺,再通往长武的马屋村到孟村。全线新建铁路185.2公里,铁路运量1300万t/a。

三、存在问题

我县煤炭工业尽管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自身内部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直制约着我县煤炭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县地方煤矿技术人员缺乏,科技含量低,从而形成盲目开采,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一是采煤方法落后,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地方煤矿普遍以炮采为主。高档普采、轻型综采和综采等先进的采煤方法没有得到普遍应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不仅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隐患,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不相适应,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必须应用煤矿先进适用技术,改革现有的采煤方法。

二是煤炭产品结构单一,转化率低。我县现有煤矿中,原煤生产和输出的比重过大,大量原煤以直销为主。受资金、技术、人才诸多因素限制,原煤就地转化低,煤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等优势产业和项目建设进展缓慢,洁净煤项目建设和劣质煤、煤矸石、与煤共生伴生物的综合开发利用等接续产业的培育更是滞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水平和综合效益不够理想。

三是采空区治理已成为煤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开采力度的加强,采空区面积范围越来越大,全县因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空区面积达平方公里,煤炭开采造成的塌陷,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四是煤矿安全欠账多,技术装备落后。受历史条件限制,我县地方煤矿起点低、先天不足,矿井采、掘、机、运、通以及排水、供电系统等普遍缺乏先进技术装备,井下采用非防爆车辆运输,没有实现矿井全程电子监控,整体技术装备落后,安全基础薄弱,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影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四、今后建议

我县煤炭企业要实现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必须紧紧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有利时机,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三个转化”的方针,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建设能源化工基地过程中,把发展大型、特大型煤电化、一体化项目作为主攻目标,打破产业界限,以多种形式推进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气化、煤液化联营,延长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循环经济的格局。

1、建议将雅店井田编入十一五开发建设规划,优先开发建设。雅店井田探矿权价款10.4亿元和佣金3120万元是采用贷款、员工集资等方式筹集的,按照8%的中长期贷款利率,累计40年将产生本利232.7亿元,这样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

彬长矿区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电源条件具备,水资源可靠,地理位置优越,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一线两带”的保障。今后,彬县人民将同心同德,艰苦创业,为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第三篇:关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补偿机制的思考

关于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补偿机制的思考

兴文县课题组

近期,兴文县政府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乡镇、村组、农户和煤炭企业,以座谈会、访谈等形式对兴文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建立资源区补偿机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煤炭资源储量及生产规模情况。兴文县地处川南矿源富集区,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煤炭经济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我县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约5亿吨,估计远景储量在10亿吨以上。全县现有在籍煤矿52个(含富安煤矿、金鹅池煤矿),年产239万吨。2008年产煤127万吨,对外销售征收矿产品税费118.9万吨。

(二)煤硫矿分布及影响人口面积情况。我县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周家镇、仙峰苗族乡、石海镇、大河苗族乡、古宋镇、僰王山镇等12个乡镇,涉煤地面约343.8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6.75万人,涉及行政村49个,148个小组。值得注意的是,兴文县属于煤炭与硫铁矿共生,硫铁矿资源储量为14亿吨,属于硫铁矿富集区,开采硫铁矿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更严重,目前,兴文县共有硫铁矿29个,年产130万吨,影响面积约48平方公里,人口约1.29万人。

(三)煤炭销售收益及经济补偿情况。我县煤炭对外销售交纳税费由县统征办统一征收。2008年煤炭征收标准为每吨62.3元,其中国税20元,地税20.1元,其他规费22.2元。2008年煤炭行业提供的财政收入约3700万元,其中属于县级地方收入约1300万元,规费收入约2400万元。规费收入中按县人大决议,每吨煤提取10元作为交通建设基金,2008年从规费中提取公路交通建设基金1176万元,已安排750万元用于公路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县煤矿企业因占用农户土地、青苗补偿、人畜饮水、房屋拉裂修补、农民生活用煤等赔偿费用共692.8万元。

(四)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情况。近年来,煤炭开采给矿区周边农户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是开采引发的水均衡破坏及污染。煤炭开采伴生的地面沉降、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当地农民人畜饮水困难,农田减少,农作物干枯,粮食减产;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再则,任意排放,对地下水、当地河流、水沟、农田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煤矿扩能改造,煤矸石堆放场地扩大,对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矿区矸石山堆积引发的污染主要是长期侵占土地并暴露于外,经风化和瓦解,在雨水淋滤作用下有毒、有害物质入渗到土壤和水环境系统中,造成地表和地下水系严重污染、土壤贫瘠化、植被破坏,且复耕较为困难。三是煤矿开采量逐渐加大,采空区增多,造成地表裂缝下陷、山体滑坡、危岩增多,使农民房屋拉裂,耕地受损;矿山遇浅层开采,井下放炮时带来地面震动及噪声,影响地面房屋及房屋内人、畜安全;井下抽风排放废气对周边农户和大气环境的污染;矸石山流动、煤矸石放热、尾矿堆积、滑坡等其他矿山地质灾害。

(五)煤矿开采涉及安全生产情况。目前,我县煤矿企业经前几年矿业秩序整顿和近些年煤炭资源整合关闭后,煤矿数量虽然减少,但涉及安全生产的灾害仍很严重,全县52个煤矿中除2个新建外,其余煤矿瓦斯突出矿井就占31个,高瓦斯矿井占11个,低瓦斯矿井8个。煤矿涉及瓦斯、顶板、透水事故发生的危险,给煤矿财产和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每年因煤矿开采造成的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较大,给家庭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因此事故影响带来的社会矛盾也更加突出,煤矿安全治理任务仍很艰巨。以上问题不仅造成厂社矛盾逐渐加剧,而且因矿山开采引发的信访、上访事件也在逐渐增多,煤矿企业对农民的补偿金额也在逐渐加大,给社会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使地方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厂社关系方面压力加大。总之,长期的矿业开发使矿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及意见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建立区域性一体化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从兴文县实际出发,提出以下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建议:

(一)加快整合进度,扩大生产规模。兴文县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现有煤矿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部分煤矿井田采区走向短,资源配置不合理。按照(川办函〔2007〕16号)文件对兴文县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后,关闭淘汰了一批资源不足、规模小、开采条件差的矿井,促进兴文县煤矿规模提升,结构得到一定改善,部分煤矿正朝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矿整合扩能后,兴文县煤矿企业将减少到45个,生产规模将达681万吨。目前煤矿企业正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加紧技术改造,增强管理素质,提高办矿水平,抓紧整合扩能工作,优化煤矿产业。

(二)依托煤炭资源,打造煤化工基地。从兴文县煤炭产业发展看,在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后,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的优势,应引进有经济实力的公司或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依托资源优势进行煤炭深加工。就目前成都地奥集团投资建设地奥金鹅池和地奥大旗两个煤矿后,拟准备投资年产12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对我县煤炭资源转换、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煤化工基地都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三)综合利用资源,降低污染程度。随着煤矿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矿井煤层气排放和煤矸石堆放将带来大量空气环境及地面环境的污染。为加强办矿“三废”治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题对生产扩能的煤矿企业建立瓦斯抽放发电规划。目前,全县煤矿企业已建立验收瓦斯抽放站13个,已建成瓦斯抽放发电站1个,2009年五星煤矿、环远煤矿等将启动建设4个瓦斯发电站。随着煤矿企业技改扩能的推进,按规划煤矿利用瓦斯发电将逐一得到落实,以减少废气对环境的污染。对煤矸石的利用,在省专家组2009年2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争取将2×15万千瓦煤矸石发电厂列入规划后对外招商引资实施,煤矸石发电厂建立后将对现有300万吨的煤矸石和每年新增加的40万吨煤矸石得到有效利用和处理,以降低煤矸石对环境的污染。对矿井废水排放,县环保局正按国家有关环保法规和政策要求,对煤矿企业废水排放要求必须建立废水处理系统,使废水达标排放,对新建或扩能的企业必须按“三同时”要求,建立健全废水排放设施。

三、关于建立资源区补偿机制的建议

建立煤炭资源区补偿机制应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过程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产煤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建立健全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构筑煤炭开发的“事前防范、过程控制、事后处置”三大生态环境保护防线,做到“渐还旧帐,不欠新帐”,用一定的时间使煤炭资源矿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一)构建煤炭开采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防治机制。煤炭资源开采区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强化煤炭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体制定煤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标准和规范。从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角度出发,合理确定煤炭生产规模、布局、开采时段,划定禁采、限采区。要严格禁止有可能诱发严重生态衰退和环境灾难的采矿活动,建立起长期有效的防范和规避机制。

(二)实行矿区生态质量报告制度和煤炭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审核制度。建立环境监理制度,加强对煤炭开采活动的环境监理,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新建和已投产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提交规范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为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条件。新建和已投产各类煤炭生产企业必须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要求,制定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经环保部门审批后实施。煤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要与生产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煤矿关闭时,必须提交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评估报告书,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三)编制煤炭资源开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在详细调查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破坏状况的基础上,环保部门牵头组织编制煤炭资源区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和方案,强化规划管理,所有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环境治理规划。推进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法制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法制化水平,统筹协调矿区生态建设与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生态移民等。

(四)落实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对矿山资源开采建立资源保证金制度的问题,省人民政府已印发了《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中已明确了保证金收取对象、范围、方式、管理、使用等规则,应尽快落实抓紧实施。对招标、拍卖、挂牌有偿出让的采矿权价款除必要部分用于煤炭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外,上级留成部分还应集中部分资金,专门用于资源区解决因采煤(矿)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关闭合法矿井的补偿支出。作为资源输出地区,一般都属于经济不发达区域,地方财政非常困难,人均财力低。如兴文县对实行税费统征后,虽有部分用于煤炭资源开采区的基本建设,但是,用于保工资、保运转的较多;所以,建议煤炭资源开采区收取的各项税费应加大县级返还比例,针对资源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拨出部分资金专户存储用于煤炭资源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在所有矿业资源区的税费收入中,各级的分成中都应拨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矿业资源区的补偿经费,按照各级“几个一点”的原则,对矿业开采区的地表沉陷、矸石污染、水资源保护、土地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污水处理等,实施专项或综合生态恢复治理。建议省市一级统一开征资源区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恢复基金,按照矿山资源区环境治理规划专门用于资源区开采后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篇:产煤区煤炭资源浪费现状的原因及对策思考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自去年表现出来的全国煤、电、油、运的“瓶颈”问题尤为突出。对煤炭

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在这一期间得到长足发展,国有大煤矿加速生产,地方中小煤矿扩大生产,且生产设备落后的地方中小煤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无序性和掠夺性生产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基于我国国情,做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对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大同市左云县煤炭生产销售中的浪费问题进行了典型调查,旨在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创建节约型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一、基本状况

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大县,左云县境内煤田面积65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49.4,煤田地质储量约200亿吨,境内探明的煤田主要是“侏罗纪煤田”和“石炭二迭纪煤田”。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依托地下资源丰富、银行信贷支持充足,煤炭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县年产原煤1500万吨,煤炭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左右。据调查统计,近30年来全县累计生产原煤3亿多吨,金融部门累计投放贷款达40多个亿。随着1999年国家对“五小”工业实行强制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县金融企业对煤炭生产企业的贷款逐步收缩,但到2004年底,全县56000万元的贷款余额中,煤炭生产企业(只是原煤生产)贷款仍达2亿元,占比36,贷款不良率为70。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县存有的167座煤矿,除3座煤矿年产原煤超过20万吨,其余都是2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全县煤矿属于典型的中小煤矿,生产销售中对煤炭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

二、煤炭资源浪费的实证分析

长期以来,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缓慢、生产力增长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的经济运行方式遵循着“资源消耗——产品工业——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在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中,生产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现象,直接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恶性破坏,构成了对跨越式发展的最大威胁。从调查的情况看,主要表现如下:

1、地下浪费严重。一是采煤方法粗放,回采率低。调查了解,目前,全县煤矿的采煤方法全部是传统的“炮采”,部分小煤矿甚至仍使用畜力运输。该方法不仅回采率低(回采率在25左右),而且“炮采”振动对地下地质结构影响很大,使很大一部分资源无法开采,对地下资源的浪费极大,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回采率。与国有大矿50和国家标准75的回采率相差较远。全县目前年产原煤1500万吨,按50的回采率测算,由于回采率低全县每年将形成近1500万吨的煤炭资源浪费。二是煤矿小而多,分布散,地下资源破坏严重。左云县一段时期私开煤矿现象严重,只是在近两年随着国家对私开煤矿打击力度的加大有所收敛。全县境内30亿吨的侏罗纪煤田地质储量,经过30多年的开采目前只有近2亿吨的储量。30年中平均年产原煤不足1000万吨,原煤累计生产约为3亿吨左右,开采量只是煤储量的10。众多小煤窑无序私开乱挖,“爪分”煤田,造成煤矿坍塌、废弃,严重破坏了地下煤炭资源。据业内人士测算,因此造成的资源浪费达煤储量的50。目前全县境内报废煤矿达30多座,部分矿由于地下进入空气,出现“地下自燃”现象。

2、地上浪费严重。一是运销不畅,场煤存在“自燃”问题。这一问题表现在开采出的煤炭在煤矿的“自燃”和在煤站的“自燃”两个方面,在煤炭市场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自燃”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全县每年场煤自燃达1万吨以上,占年产量的近0.1。二是公路运输“超载”造成运输途中的浪费。全县原煤“出口”70靠公路运输,运输户为了获得更大利润,“超载”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公路沿线大量散失的煤炭一度成为全县的一道独特“风景”,沿线居民(村民)常年靠检煤就能维持生活用煤。三是矿产品附属物利用率低。调查中了解,作为煤矿生产的主要附属物煤矸石,长期没有被利用,同矿石一起被丢弃。境内只是在2004年才着手组建煤矸石电厂,算是对该附属物的利用。但该项目因重重原因,至今仍未投产。

3、转化浪费严重。主要是“土法炼焦”造成煤炭资源浪费,自去年全省对“土焦炉”进行专项打击后,目前各地虽有所收敛,但仍存在“地下作业”现象,转化利用率不高。

三、煤炭资源浪费的原因分析

1、体制性因素。

原因之一:大量中小煤矿实行承包,短期行为严重,造成煤

炭资源巨大浪费。调查了解,全县80的乡村煤矿实行过不同形式的承包,且多以产量承包为主,承包期内,承包者的唯一目的是实现最大限量的开采,有杀鸡取卵之嫌,对地下资源浪费极大。

原因之二:地方本位主义作祟,产煤乡村各自为战,造成煤炭资源浪费。据调查了解,地下同一片资源,地上分属几个行政乡、村,存在各乡村争吃同一块煤田的现

象;部分小煤矿开采的是国有大矿煤田的边缘,存在与大矿争吃资源的现象。如境内部分小煤矿(特别是一些私开煤矿)开采的是同煤集团、市营煤矿等大矿煤田的边缘,为争吃资源,这些煤矿在开采中急功近利,造成对地下资源的浪费。

2、成本性因素。低水平的开采方法虽然浪费资源,但降低了开采成本。调查测算,全县目前煤矿的开采方法,吨煤直接生产成本为40元左右,加上相关税费等,总成本为100元左右,而售价在220元左右,利润空间相当大。而按国家标准进行开采,生产成本将大大增加,这就造成经营者以损失浪费国家资源为代价,实现自身利益。

3、管理性因素。

原因之一:职能监管部门对煤矿企业注重的是生产安全、环境状况等,对地下资源利用率问津的不多。

原因之二:各级政府只是注重煤矿的产量、当期企业效益及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度”,缺乏长效意识。

原因之三:经营者只注重自身效益,对资源浪费问题漠不关心。特别是对一些承包煤矿,承包者在承包期内唯一的目的是多出煤,对回采率、资源利用率根本不予关注,甚至对煤矿安全生产也得过且过。

4、技术性因素。

原因之一:全县所有煤矿在建矿初,生产人员多凭经验吃饭,后期也缺乏专业培训。对采用现代化“普采机组”作业缺乏专业能力和经验。

原因之二:煤矿技术改造资金不到位,技术装备跟不上。调查中了解,全县多数煤矿没有强制提取技改资金,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煤矿虽也有技改资金,但对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也是杯水车薪。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全县煤矿也只是逐步实现了采用双回路供电的状况。

原因之三:部分乡村煤矿规模小,服务年限短,大规模的技改得不偿失。调查了解,一些乡村小煤窖服务年限仅为3—5年。

四、对策建议

1、以煤炭资源整合为突破口,积极发展能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的线性经济而产生,建立起资源节约、控制废弃物产生、反复利用自然资源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线性增长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把对能源的认识从传统陈旧的能源观中解放出来,树立能源有限、能源开发需要全过程控制污染、能源经济就是生态经济、以最低的能源消费实现最大的经济发展、以“质量能源”为理论依据的新型能源观。要通过抓大关小,扶优限劣,精减矿井数量,合并井田,联办大矿,规模开采,实现中小型煤矿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集团化发展。

2、树立向科技要能源的思想,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改革采煤方法,加大技改力度,保证技改资金的提取和到位。要通过大力推广运用先进能源技术,节约大量能源,实现向技术要能源的战略目标。同时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

3、改变中小型煤矿承包经营的模式。可对煤田小、不集中的煤炭资源在科学勘测、合理估价的基础上,对煤矿的采矿权进行公开竞争出让或协议出让,实行采矿权有偿转让,使经营者在生产中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4、加大对煤矿生产的综合监管力度。将资源利用率作为煤矿生产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加大日常生产中的监管力度。

5、促进煤炭资源有效转化。金融部门应抓住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煤炭能源形势较好的机遇,结合当地调产项目,科学选项,大胆注资,促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

第五篇:对楚雄州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对楚雄州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一、楚雄州森林资源概况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的植物和动物资源等。楚雄州地处滇中地区,境内多山,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民族特色鲜明。全州森林资源丰富,属金沙江流域和元江流域主要水源涵盖区,是云南省重点林区之一。自治州区域内有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白竹山州级自然保护区;禄丰县境内的源头支流流域有雕翎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樟木箐州级自然保护区和五台山县级自然保护区等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达到了58925.7公顷。

全州林业用地面积3164.4万亩,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72.0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 173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4.73%;疏林地136.2 万亩,占4.31%;灌木林地932万亩,占29.46%;未成林造林地26.7万亩,占0.84%;无林地337.5万亩,占10.66%。按权属划分国有林地225.15万亩,占林业用地的7.12%;集体林地2938.35万亩,占林业用地的92.88%。全州活立木蓄积8008.6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7188.77万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89.76%;疏林蓄积158.9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98%;散生木蓄积568.39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7.1%;四旁树蓄积量92.51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1.16%。森林覆盖率60.69%(其中有林地覆盖率39.45%,灌木林地覆盖率为21.24%)。

楚雄州的植物种类有6000多种,主要是森林、中草药、野生食用菌等。州内常见的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金丝桃、滇橄榄、杜鹃、冬瓜树、麻栗树等。草本植物以香茅、龙须草、野古草、金球花为最多。药用植物以薄荷、大黄、黄连、茯苓最为有名。州境有野生哺乳动物110多种、鸟类390多种、爬行类66种、两栖类34种、鱼类85种。

州内复杂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多种多样的森林植被类型,为物种繁多的野生菌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据调查,全州有大型野生菌540余种,其中可食用的有305种,约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60%,占云南省野生食用菌种类的70%左右。素有“蘑菇之王”美誉的松茸,“地下钻石”美称的块菌、美味的牛肝菌、鸡油菌,云南人酷爱的干巴菌等多种名贵菌根(野生)食用菌在全州境内广泛分布,而且具有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

二、楚雄州森林资源培育应注意的问题

1.历年来森林的开发采伐多集中在一些交通便利的地区,由于采伐过度又未及时更新,有些森林已成片伐尽。而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许多森林长期保持天然状态,大部分为成、过熟

林,病腐率高,对此应合理开发利用和更新。森林多位于大江支流上游,森林的防护作用显著,应注意采伐方式,控制采伐强度,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2.首先禁止乱砍滥伐,改变“靠山吃山”的落后思想。我国政府已规定,对天然林、原始森林一律严禁采伐。这对一些身居深山老林的百姓(少数民族)来说,应该转变过去“靠山吃山”的观念。政府应制定并实施多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3.坚持实施封山育林的政策,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坚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管护并重的原则;技术措施上应坚持死封与造林相结合,以死封为主,补植完善与改建相结合、以补植完善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以混交林为主。封育区应以增加乔灌草的恢复和繁衍为目的,以培育管护林木资源为中心,提高造林绿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森林区域内蕴藏着许多珍贵树种,不少森林仍然保持着天然状态,林相完整,是难得的绿色宝地。为了保护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除加强对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外,还应有计划地设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对一些典型的森林类型和珍贵树种予以保护。

5.进一步加大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提高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促进其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积极驯养繁育、大力恢复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为目的,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基础,以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为突破口,完善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宣传、科研和投资力度,促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一批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实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楚雄州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1.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使之成为林业支柱产业。楚雄州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以“七山一林”为代表的神奇俊秀的自然风光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对发展旅游,尤其是森林生态旅游,可谓得天独厚。在实施林业战略转移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把林业的潜在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把我州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的旅游区连为一体,努力在森林旅游业上做文章,在“行、游、住、吃、购、娱”六个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一业带百业,百业促一业”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2.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目标,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进步为支撑、改革创新为动力、资源培育和龙头企业培植为重点、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着力把林业产业培植成为我州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到2011年,全州将建成核桃基地400万亩以上、油茶基地10万亩以上、膏桐基地40万亩以上、野生菌保育面积190万亩以上的项目。初步把楚雄州建成云南省重要的木本油

料、野生菌、松香、花卉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使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培强做大特色经济林产业。重点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板栗、葡萄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努力提高特色经济林发展水平。核桃基地重点布局在大姚、楚雄、南华、双柏、武定、姚安6个县市,加工交易重点布局在大姚、楚雄2个县市;油茶重点布局在牟定、禄丰、姚安、武定4个县;油橄榄重点布局在永仁县和大姚县;板栗基地重点布局在永仁、大姚、武定、禄丰4个县;葡萄布局在全州10县市。

3.科学利用和大力发展非木质林产业。我州有许多种森林蔬菜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中,森林蔬菜资源极其丰富,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财富。近年来,日本、西欧和东南亚兴起森林蔬菜消费热,并誉它为“天然食品”、“保健食品”,需求与日俱增。我州森林蔬菜资源十分丰富,且质量较好,在国内外市场备受欢迎,产品十分走俏,且开发成本低、投资少、收效大。我们应抓住这个难得的良机,立足资源优势,努力把森林蔬菜作为一项产业来开发,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重点发展野生及人工食用菌、森林蔬菜、森林药材、食用野果、野生动物驯养、森林生态旅游等非木质林产业。加快野生食用菌封山保育、科学采集、承包经营等技术和管理措施,力争每年推广10万亩以上。野生及人工食用菌产业资源培育重点布局在南华、楚雄、大姚、禄丰、牟定5个县市;加工、交易重点布局在南华、楚雄2个县市;森林蔬菜、森林药材和野生动物驯养重点布局在武定、禄丰、楚雄、南华、大姚5个县市;森林生态旅游重点布局在楚雄、元谋、武定、双柏、南华、禄丰、永仁7个县市。

4.加快发展木材及木材深加工产业。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认真落实林业分类经营和商品木材采伐政策,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稳步增加木材产量。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木材原料林基地和人造板等木材精深加工产业,综合、高效利用森林资源。木材原料林基地布局在全州10个县市,木材加工、交易重点布局在双柏、楚雄2个县市。

5.稳步发展林产化工产业。重点发展松香(松节油)、生物柴油、桉叶油、玫瑰花系列产品等林产化工业。松香(松节油)资源培育布局在双柏、楚雄、大姚、南华、禄丰、永仁6个县市,加工业重点布局在楚雄、双柏2个县市;膏桐种植基地重点布局在双柏、元谋、永仁3个县,加工重点布局在双柏县;桉叶油基地重点布局在牟定、禄丰、楚雄、南华、姚安5个县市,加工重点布局在牟定县;玫瑰花基地及系列产品加工重点布局在牟定县。

6.推进林木种苗和花卉产业。充分发挥我州种质资源丰富、立体气候突出、地理位置优越、育苗技术成熟等优势,以满足城乡绿化、重点工程造林、特色经济林种苗需求为重点,大力发展茶花等珍贵观赏花卉和核桃等林木种苗产业。

[作者单位:中共双柏县委党校]

作者:欧阳克静

下载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筠连矿区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焦作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焦作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焦作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摘要:焦作市是中国北方地下水较为丰富的城市,多年来一直靠开采......

    对和谐矿区建设的新思考(最终定稿)

    对和谐矿区建设的新思考举全矿之力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发布人:晋世书 2011年1月11日 来源:左其万-----对和谐矿区建设的新思考2010年7月16日,松煤电委〔2010〕83号文件《关于开......

    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xiexiebang推荐)

    隆湖开发区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一、基本情况 隆湖扶贫经济开发区是在1983年隆德县移民吊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综合性扶贫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推荐5篇)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浅谈 水是人类赖以的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生态环境所必须的重要因素,但水的危机已逐渐威胁着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加......

    对六安市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思考

    对六安市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思考 摘要:革命旧址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加强保护、开发与利用,促进红色旅游事业科学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

    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煤矿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大同煤矿地区为例 摘要:本文以山西大同地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大同地区矿山开发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开发现状及现有地质问题等分析,得出大......

    浅谈新时期党群关系问题及对策思考

    所谓党群关系,宏观上讲,就是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微观上讲,是指政党与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公民、选民以及自治性组织的关系。党群关系是世界上所有政党都必须高度关注的内容,对......

    公务员道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公务员道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 一、 公务员与公务员道德 1.公务员概念 根据2005年十届人大常委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条“本法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