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盐碱地的形成与改造
我国盐碱地的形成与改造
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我国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土壤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盐碱地在利用过程当中,简单说,可以分为轻盐碱地、中度盐碱地和重盐碱地。轻盐碱地是指它的出苗,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盐碱地是指它的含盐量超过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间这块就是中度盐碱地。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应该只看到不利的一面,更应该把它看成是很珍贵的土地资源,因为有许多生物包括植物,包括微生物,都可以适应这一环境,并且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之中,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形成原因
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气候条件: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东北、华北、半干旱地区的盐碱土有明显的“脱盐”“返盐”季节,而西北地区,由于早降水量很少,土壤盐分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土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如松辽平原。从小地形(局部范围内)来看,土壤积盐情况与大地形正相反,盐分往往积聚在局部的小凸处。
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积盐均慢些。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可形成滨海盐碱土。
对耕作管理的影响
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1585.htm?fr=ala0_1
[A26173-0015-0001] 盐碱地的永久性绿化方法
[摘要] 盐碱地的永久性绿化方法是用防水材料安装一套防渗淡水淋溶装置,该装置能隔离地下盐碱上升和防止外部盐碱侵入并采用封闭水循环工艺,形成独立的排灌系统,使土壤盐碱洗脱后可长期保持优良状态(400年以上),在上述基础上利用耐高pH值及高盐分环境的微生物对土壤进行净化,然后通过施肥等综合技术措施,培肥地力,逐渐形成一个生态农业体系,把盐碱地改良成永久性节水型的绿化地。
[A26173-0183-0002] 一种抗旱耐盐碱草坪
[摘要] 一种抗旱耐盐碱草坪,底部由石膏中和层、单向渗透结构层、重金属吸附层;中部由抗旱保水、农药、肥料缓释层、微灌系统;上部由种植层组成。该抗旱耐盐碱草坪可以直接铺设在盐碱地上,无需更换新土,采用播种或移植方法形成草皮,具有抗旱耐盐碱双重功能。[A26173-0172-0003] 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剂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杀虫剂,涉及一种杀虫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杀灭介壳虫效果好且毒性较低的一种复合杀虫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杀虫剂,包括速扑杀和乳化剂、溶剂,还含有啶虫脒和增效剂,其各成份的重量百分比为:速扑杀10-20%,啶虫脒1.5-2%,乳化剂 8-10%,增效剂2%,余量为溶剂。所述乳化剂为0201B,溶剂为二甲苯,增效剂为氮酮。本发明用于防治介壳虫。
[A26173-0046-0004] 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生态种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盐碱地改良上农下渔生态种养方法,将日光温室(1)、鱼池(4)、牲畜养殖房(2)、居所(5)和沼气池(3)集中布置,粪便喂鱼或入沼气池,沼液、沼渣用于肥田或肥鱼,沼气用于照明或做饭。通过农业综合生产技术配套,以弥补土质自身条件的不足,使盐碱荒地经过项目实施后,逐步走向良性生态循环,农田种植的饲草喂牲畜,牲畜粪便喂鱼或做沼气,渔塘的淤泥、沼液肥田,温室和鱼塘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带动该地区农民尽快致富、奔向小康。[A26173-0111-0005]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
[摘要]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的制备方法,将聚丙烯酸用水溶解后,在搅拌下依次加入无机酸、木醋液和植物激素,混合均匀。各物质的质量百分数为:聚丙烯酸5-
25、无机酸10-50、木醋液1-
5、植物激素0.01-2.0,余量为水。本发明制备的盐碱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的改善土壤颗粒状态,提高土壤保水性能,其中所含的聚丙烯酸成分属于高分子聚电解质,可束缚金属离子,降低土壤中可溶性盐的含量,自身的酸性可中和盐碱土壤的碱度,降低土壤的pH值;其中所含的无机酸可显著降低土壤pH值;木醋液含有多种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物质;植物激素可促进植物生长。[A26173-0186-0006] 盐碱地对流改造设备
[摘要] 一种盐碱地对流改造设备,它有偶数个管状钻具顺序立式排列成行,其两端联接固装在车架上的升降机构,该管状钻具组合每一管状钻具为有底空心管,其管壁上有复数个横向孔,其外壁上有钻刃,每一管状钻具的上部均有一初次进清水管与总清水管连通,其中从排行倒数第二起的偶数管状钻的出水管分别连接分水泵的进水管,各分水泵的出水管连接相邻的向前排行的奇数管状钻具的进水管,该奇数管状钻具的出水管连通总水管;其第三管状钻具的出水管经分水泵连通排行第一的管状钻具的进水管,第二钻具的出水管与分水泵相连;在每一管状钻具的上部固装有传动件,该传动件连接驱动装置而使管装钻具转动。本实用新型以对流洗涤实现对盐碱地的改造,省水,效率高,成本低。[A26173-0067-0007] 适时种植野大麦改造盐碱裸地的方法
[摘要] 适时种植野大麦改造盐碱裸地的方法,本发明属于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盐碱裸地的改造,特别涉及到其多年生植被快速建植的生态工程方法。特别适用于东北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盐碱裸地的多年生植被快速建植。方法包含适时整地、扬播种子等过程。本发明可以使重度盐碱化草地中盐碱裸地快速地生长多年生植物,增加植被盖度,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盐碱裸地风蚀和水蚀作用对邻近草地和农田的危害程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又使得大面积的盐碱裸地得以利用,为牧畜业发展提供优质牧草,产生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行之有效、成本低廉、可持续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A26173-0048-0008] 一种盐碱土改良增肥调理剂及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盐碱土改良增肥调理剂,包括有机物料、无机物料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中有机物料和无机物料的重量比为3∶2-1∶1,所述的有机物料由城市生活污泥、畜禽粪便、糠醛渣等有机物质发酵腐熟后由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无机物料由脱硫石膏、磷石膏、硫酸铵等工业废料和原料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另外本发明产品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还加入了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可以改良盐碱土,培肥土壤,而且还能够改善植物的生长,促进植物良好生长,同时对促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城市和农村的二次污染也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A26173-0010-0009] 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为:小麦种子选用耐盐冬小麦品种,施肥以有机肥为主辅以盐碱地作物复合微肥,播前淡水压盐造墒,覆膜穴播,春季化控。首选品种为德抗961,采用漫灌法在播种前的10月10~20日浇水压盐造墒,3~5天后即深翻整地,1~3日内覆膜穴播,在春季返青后长出第1片新叶且第2片新叶刚刚出现时叶面喷施20%甲哌嗡多效唑微乳剂。本发明的技术采用覆膜穴播减少了淡水资源的消耗,节省劳动力,减少春季返盐期死苗,使含盐量为0.3-0.6%盐碱地上亩产量达400公斤左右。[A26173-0121-0010] 在盐碱化草地上建立禾-豆混播半人工草地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半人工草地的建植方法,具体涉及在北方盐碱化草地中引入豆科牧草建植半人工草地的方法。利用豆科牧草改良半干旱地区天然草地,特别是禾-豆混播半是针对特殊的土壤条件和演替规律选择适宜耕作方式,依据耐盐碱豆科牧草种子特性、降雨的季节性分布、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和幼苗生长期限选择适宜播种时期,并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削弱种间竞争,增加同化器官面积,促使豆科牧草幼苗快速成功定居。该方法具有提高幼苗出土率、定居率和返青率,幼苗生长指标好,成本低廉,建植期短和易于推广等优点。
[A26173-0151-0011] 滨海盐碱地景观水体水力洗盐、压盐技术 [A26173-0153-0012] 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A26173-0146-0013] 一种粉煤灰加工成盐碱土壤调理剂的方法 [A26173-0164-0014] 一种从盐碱土中分离陶瓷原料的方法 [A26173-0110-0015] 重度苏打盐碱地碱茅微垄栽培方法 [A26173-0087-0016] 用于治理重度盐碱地的植物模袋
[A26173-0112-0017] 一种防水、防止盐碱成分透过的植物焦油纸的制备方法 [A26173-0038-0018] 盐碱地水稻钵育大苗抗逆栽培技术
[A26173-0082-0019] 碳酸盐水型重度盐碱池塘养殖螯虾的方法 [A26173-0079-0020] 盐碱土壤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136-0021] 滨海盐碱地棉花经济施肥法 [A26173-0148-0022] 一种滨海盐碱地造林方法
[A26173-0159-0023] 一种小穴改良原位修复盐碱地营造人工林的方法 [A26173-0128-0024] 抗盐碱水稻专用肥
[A26173-0034-0025] 农田地表盐碱的回收方法及专用设备 [A26173-0088-0026] 重盐碱地造林技术
[A26173-0061-0027] 耐盐碱高蛋白杂种酸模的选育方法
[A26173-0008-0028] 一种风沙、干旱、盐碱地区地栽香菇技术 [A26173-0124-0029] 重度盐碱化草地的治理方法 [A26173-0133-0030] 一种盐碱土壤调理剂
[A26173-0024-0031] 农田保墒节水抗盐碱的地膜深铺方法 [A26173-0122-0032] 一种盐碱草地的改良方法
[A26173-0139-0033] 长水器、长水器灌溉系统及其在盐碱地改造中的应用 [A26173-0007-0034]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
[A26173-0043-0035] 一种利用盐碱渣处理含酸性气体的废气的方法 [A26173-0114-0036] 用罗布麻根段繁殖技术恢复盐碱地植被的方法
[A26173-0165-0037] 一种改良盐碱地的装置和方法 [A26173-0115-0038] 盐碱土调理剂、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A26173-0168-0039] Ca2+信号转导型盐碱改良剂 [A26173-0076-0040] 一种盐碱土壤修复材料
[A26173-0158-0041] 一种大穴改良原位修复盐碱地密植营造人工林方法 [A26173-0152-0042] 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的应用及其用于盐碱地植树的方法 [A26173-0068-0043] 一种盐碱地改良增肥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006-0044] 在重盐碱地种植芨芨草技术 [A26173-0064-0045] 盐碱地作物两相耕作方法 [A26173-0020-0046] 湖内盐碱分离水溶制卤工艺
[A26173-0032-0047]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119-0048] 一种苏打盐碱化旱田的深松耕作方法
[A26173-0033-0049] 盐碱、涝洼、风沙土等贫瘠土壤改良的方法 [A26173-0072-0050] 抗盐碱水稻壮秧肥
[A26173-0052-0051] 盐碱地罗布麻育苗的方法
[A26173-0108-0052] 一种盐碱地对流改造方法及其专用设备 [A26173-0100-0053] 土壤盐分单向下移治理盐碱地的方法 [A26173-0003-0054]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苇塘鱼类养殖方法 [A26173-0078-0055] 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专用肥及其加工方法 [A26173-0166-0056] 一种松嫩平原盐碱草地精准生态恢复方法
[A26173-0135-0057] 盐碱地棉花预覆膜成苗方法
[A26173-0120-0058] 一种抗旱耐盐碱多功能棉花种衣剂 [A26173-0163-0059] 风化煤土壤盐碱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041-0060] 一种破多层粘板层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A26173-0091-0061] 一种耐盐碱多功能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170-0062] 适宜于盐碱地使用的甜高粱专用无机复合追肥及制备方法 [A26173-0123-0063] 轻度盐碱化草地的治理方法 [A26173-0156-0064] 一种深槽改良原位修复盐碱地栽种植物的方法 [A26173-0056-0065] 用于海水或盐碱水淡化的离心机 [A26173-0039-0066] 抗旱抗盐碱高效复合肥
[A26173-0141-0067] 用于快速鉴定树木耐盐碱度特性的装置及盐溶液 [A26173-0147-0068] 盐碱土专用液肥
[A26173-0080-0069] 掺杂高铁酸盐碱性电池
[A26173-0149-0070] 一种治理盐碱地的植物酸克碱肥
[A26173-0174-0071] 一种盐碱地抗碱抑盐水稻专用改良剂及其加工方法 [A26173-0018-0072] 电子高效盐碱水处理器
资[A26173-0161-0073] 一种深槽改良盐碱地搭建简易双孢菇培养房的方法 料[A26173-0086-0074] 苏打盐碱化旱田土壤微咸水淋洗方法
来[A26173-0113-0075] 用罗布麻纸筒育苗繁殖技术恢复盐碱地植被的方法 源[A26173-0116-0076] 盐碱地专用营养性土壤改良剂及其加工方法
:[A26173-0105-0077] 一种全营养盐碱地水稻土壤改良剂的生产方法 资[A26173-0131-0078] 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讯[A26173-0031-0079] 一种盐碱地用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麦[A26173-0055-0080] 一种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网[A26173-0077-0081] 利用Na2CO3-NaHCO3型盐碱湖水浓缩液规模化培养螺旋藻的方法 [A26173-0012-0082] 一种抗旱、抗盐碱磷肥
W [A26173-0051-0083] 黑果枸杞盐碱地人工栽培技术 W [A26173-0050-0084] 盐碱地、沙化地土壤改良方法
W [A26173-0099-0085] 水合肼生产中废盐碱渣的盐碱分离及循环利用技术.[A26173-0109-008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制盐碱地改良剂
Z [A26173-0160-0087] 一种用酸盐碱联合改性的大豆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X [A26173-0127-0088] 滨海中重盐碱地改良及综合利用方法 M [A26173-0030-0089] 一种盐碱地用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W [A26173-0084-0090]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性中小型湖泊鱼类养殖方法
.[A26173-0059-0091] 扦插玉米秸秆并播种禾草改造盐碱裸地的生态工程技术 C [A26173-0009-0092] 一株嗜盐碱杆菌及其专有质粒与应用 O [A26173-0125-0093] 中度盐碱化草地的治理方法
M [A26173-0132-0094] 一种用于滨海盐碱地的林木生长促进剂 [A26173-0023-0095] 盐碱土壤调节剂
联[A26173-0117-0096] 筛选耐盐碱杨树突变体的组织培养方法
系[A26173-0140-0097] 盐碱地表层土壤洗脱盐方法
电[A26173-0005-0098]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地稻田鱼类养殖方法 话[A26173-0184-0099] 太阳能海水及盐碱水淡化处理机
:[A26173-0102-0100] 苏打盐碱湿地鱼-苇-稻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 0 [A26173-0167-0101] 盐碱地改良型专用复合肥 7 [A26173-0063-0102] 耐盐碱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 5 [A26173-0065-0103] 盐碱地造林方法 [A26173-0171-0104] 适宜于盐碱地使用的甜高粱专用无机复合底肥及制备方法 | [A26173-0016-0105] 盐碱土壤专用复合肥料及制造方法 2 [A26173-0054-0106] 一种农田中盐碱斑地的改良方法 [A26173-0154-0107] 一种深槽改良原位修复盐碱地栽植双孢菇的方法 5 [A26173-0040-0108] 盐碱化土壤高效改良剂 [A26173-0144-0109] 一种在盐碱环境中修复和建立植被的方法 6 [A26173-0049-0110] 滨海盐碱地景观水体水生植物系统的构建技术 1 [A26173-0101-0111] 盐碱地对虾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优化调控方法 5 [A26173-0025-0112] 盐碱地脱盐方法 [A26173-0103-0113] 盐碱地鱼、麦轮作开发方法
[A26173-0155-0114] 一种浅槽改良原位修复盐碱地种植植物的方法 [A26173-0129-0115] 利用氯化钠I型盐碱水养殖对虾的方法 [A26173-0019-0116] 白茎盐生草改良盐碱土壤的方法
[A26173-0137-0117] 抗旱耐盐碱玉米种衣剂 [A26173-0036-0118] 一种盐碱土壤改良剂
[A26173-0169-0119] 适宜于盐碱地使用的甜高粱专用生物有机肥及制备方法 [A26173-0021-0120] 园艺盐碱土改良肥及其制作方法
[A26173-0042-0121] 利用废石膏板生产盐碱土壤改良剂的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A26173-0027-0122] 漏沙(盐碱)地深层铺塑料薄膜节水保肥(改良)技术 [A26173-0069-0123] 利用苦咸水自然冻冰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A26173-0107-0124] 一种盐碱地专用肥的制备方法 [A26173-0185-0125] 盐碱水域检波器埋置工具 [A26173-0022-0126] 含盐碱粘土去盐碱的方法
[A26173-0029-0127] 一种盐碱地用肥料及其生产方法
[A26173-0062-0128] 双组份盐碱地改良剂的制备及施用方法 [A26173-0138-0129] 盐碱地树木的栽植方法
[A26173-0104-0130] 一种盐碱地水稻育苗壮秧剂的制作方法 [A26173-0047-0131] 盐碱地专用底肥—天然矿肥
[A26173-0058-0132] 用种子定居促进网恢复中轻度盐碱地植被的方法
[A26173-0173-0133] 一种利用盐碱地淀积土生产建筑用陶瓷内墙砖及其生产工艺 [A26173-0004-0134]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泡沼鱼类养殖方法
[A26173-0175-0135] 吸收二氧化硫后的产物加工成土壤调理剂用于盐碱土改造 [A26173-0017-0136] 盐碱地水稻专用复合肥
[A26173-0150-0137] 一种促进盐碱地棉花成苗的种衣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085-0138] 暗井暗渠排盐碱法 [A26173-0074-0139] 土壤盐碱改良剂
[A26173-0075-0140] 耐盐碱短芒大麦品种的育种方法 [A26173-0071-0141] 一种盐碱土改良剂及改良方法 [A26173-0090-0142] 高盐碱土壤改良给养剂
[A26173-0037-0143] 一种除去水合肼盐碱泥中含氮类物质的方法 [A26173-0066-0144] 苏打盐碱地羊草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方法 [A26173-0089-0145] 高原盐碱水域西伯利亚鲟鱼养殖
[A26173-0134-0146] 一种生物质强化盐碱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A26173-0057-0147] 滨海盐碱地改造和海水淡化装置
[A26173-0053-0148] 高活性生物保水盐碱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097-0149] 节水型盐碱滩地物理-化学-生态综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 [A26173-0081-0150]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小型水库高产养鱼方法 [A26173-0092-0151] 利用微客土恢复盐碱地植被的方法 [A26173-0045-0152] 一种可降解盐碱地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A26173-0142-0153] 重度苏打型盐碱地植树造林的土壤生物改良剂及植树方法 [A26173-0060-0154] 挖筑式台田改良中、重盐碱地与高效种植方法 [A26173-0181-0155] 盐碱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
[A26173-0157-0156] 一种浅层客土覆盖地表改良盐碱地恢复植被的方法 [A26173-0094-0157] 一种治理改造利用盐碱地的方法
[A26173-0035-0158] 用于清洗微电子衬底的含硅酸盐碱性组合物 [A26173-0118-0159] 一种治理流域滩涂盐碱的方法
[A26173-0093-0160] 尿素法水合肼副产盐碱回收处理方法 [A26173-0044-0161] 一种中度盐碱地棉花栽培法
[A26173-0098-0162] 一种盐碱裸地植被快速建植方法
[A26173-0143-0163] 一种在干旱和大风荒漠盐碱环境种植碱蓬的方法 [A26173-0073-0164] 利用微波处理提高植物种子抗盐碱性的方法 [A26173-0083-0165] 碳酸盐型重度盐碱池塘移植菹草养鱼的方法 [A26173-0013-0166] 高铁酸盐碱性蓄电池 [A26173-0014-0167] 盐碱滩栽培植物的方法
[A26173-0130-0168] 盐碱滩农田土壤与植被综合改良方法
[A26173-0182-0169] 一种在盐碱地上采用十字沟点穴法营造城防林的技术 [A26173-0011-0170] 盐碱地绿色水稻专用氮肥
[A26173-0106-0171] 一种营养型盐碱土壤改良方法
[A26173-0001-0172] 一种具有抗旱、抗盐碱、抗病毒的植物助长剂及其用途 [A26173-0126-0173] 盐碱地排碱改良方法
[A26173-0026-0174] 除去盐碱泥渣中氯离子的方法 [A26173-0095-0175] 盐碱化草地枯草生态治理方法 [A26173-0145-0176] 在盐碱地种植黄麻的方法
[A26173-0070-0177] 以增加肥料方式改良盐碱地的方法 [A26173-0028-0178] 盐碱湿地水、旱复合种植技术
[A26173-0096-0179] 利用暗管排水方法改良盐碱地系统工程技术 [A26173-0162-0180] 一种盐碱地土壤修复剂
[A26173-0002-0181] 碳酸盐型沼泽化重度盐碱性湖泊渔业利用方法 [A26173-0187-0182] 海滨盐碱地表层土浸洗与抽滤洗脱盐综合设备
因版面及工作量限制,每页只显示前10项技术的摘要信息,更多信息及详细全文资料将以光盘形式提供。此光盘包括“专利技术182篇”,收费230元。[在线订购] [专题说明]
· 以上所有技术资料集成在一张光盘内,每项专利技术资料均为正式专利全文,包括详细的原材料配方配比、加工工艺、实施案例
等;同时包括专利发明人、权利要求书、说明书或附图等。· 我站提供的所有资料仅供用于对行业技术先进性的了解、科学研究或实验,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根据中国《专利法》第六
十三条第四款:“专为科学研究和实验而使用有关专利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用户若因此之外一切行为造成法律冲突或纠纷,本网概不负责!
· 我们只提供资料原文,不销售和生产任何技术名称对应的实物产品和设备,暂时也不提供市场方面,如:“XX原料或XX机器
在什么地方购买?”等信息。
· 本套资料广东所有地区均可免费货到付款。其它省市加收30元手续费。
天津滨海新区大港:盐生植物基地让盐碱土成良田
[ 来源 ] 人民网·天津视窗
[ 作者 ] 解建国 王瑞丰
园林在线6月25日消息:从滨海新区大港有关部门获悉,大港中塘镇东河筒村的千亩盐生植物生产驯化科研基地近日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秋植期间的抗盐碱植物和专用肥料。预计秋植期间将为滨海新区绿化提供三万多株抗盐碱植物。
据相关人士介绍,千亩盐生植物生产驯化科研基地农民在培育抗盐碱植物的同时,还在为春植后期、秋植前期准备大量的抗盐碱植物专用肥料。这种专利技术配套的专用肥料,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综合土壤的PH值含碱量,最终把滨海地区、沿海地区的盐碱土改造成适宜种植各种植物的优良种植土。
[日期] 2010-6-25 [编辑]晨轩
第二篇: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
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综述及展望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盐渍化土壤面积约10亿公顷;我国盐渍土面积约3460万公顷,耕地盐碱化760万公顷,近1/5耕地发生盐碱化,其中原生盐化型、次生盐化型和各种碱化型分布分别占总面积的52﹪、40﹪和8﹪。
新疆盐碱化耕地约133.33万公顷,近1/3耕地盐碱化,其中80﹪以上为土壤次生盐碱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塔城部分地区盐碱化较轻以外,其他地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最为严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盐碱化加重而被迫成为弃耕地。盐碱危害造成大量中、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耕地土壤盐碱化蔓延,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将制约绿洲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新疆“十一五”规划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大力开展盐碱地的综合治理工作。目前,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伽师、阿图什、库车、尉犁等6个自治区盐碱地改良试点区已实施。新疆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的启动,对于我国内陆干旱灌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土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几十年来,国家和地方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改造盐碱地,收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随着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和研究的不断发展,在土壤盐分成因规律和特征、农田节水灌溉水盐运行机理、盐碱
地改良利用技术措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取得了新的成果。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证明,盐碱地预防和治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显效的过程。
1研究综述
根治盐碱化从而摆脱土壤盐碱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带来的危害,并非易事。正因为如此,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我国科技人员和广大群众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方法,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1]”就是人们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土壤盐分运行受水分运行支配的基本规律。
国内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和技术归纳起来大致如下:(1)物理改良。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
(2)水利改良。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3)化学改良。石膏、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殖酸、泥炭、醋渣等。
(4)生物改良。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使用微生物菌肥等。
这些改良技术和方法,既有古老的技术,如平整土地、深耕晒垡、及时松土、抬高地形、微区改土、灌水洗盐、种植水稻、种植耐盐植物田箐等;也有近代传统改良方法,如灌排配套、蓄淡压盐、灌水洗盐、地下排盐以及化学改良技术等;还有利用生物化学新技术所研制的新型土壤改良剂(如NPK增效剂),以及采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施工技术所实施地下暗管排盐工程等。
近十几年来,随着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应用不断发展,单一或复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不断出现。
1.1水利改良技术
地下渗管排盐是耕地盐碱化改良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基于“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行规律[2],通过铺设暗管将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目的。渗管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可在二级管末端设集水井,定期强排。渗灌埋设深度、间距、纵坡等参数主要取决于耕地作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埋深及气候等情况。
黄河三角洲所在中心城市东营市,利用荷兰[3]暗管排碱技术实施盐碱地改良工程,暗管排碱利用专业埋管机械将PVC管埋入地下1.8-2.0m处,将地下盐水截引到暗管,集中起来排到明渠中,使得
灌区当年地下水位下降0.5m,含盐量可降低0.1%,满足多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
魏云杰、许模[3]论述了新疆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地质、地貌、土壤质地和人为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通过调查目前新疆盐渍化土壤主要有稳定脱盐型、脱盐聚盐混合型、脱盐聚盐反复型、持续聚盐型和灌溉聚盐型,其中脱盐聚盐混合型和脱盐聚盐反复型分布最广,稳定脱盐型近分布于竖井排灌区。总结了新疆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研究过程及国内外防治盐渍化的措施,提出了竖井排灌工程是防治新疆土壤盐渍化最有效措施。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竖井排灌具有降低地下水位和灌溉的作用,且经济效益明显。
1.2土壤改良剂
由广东省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研究的营养性酸性土壤改良剂(NPK增强剂)[5],该改良剂根据酸性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营养特点,采用蒙脱石、橄榄石、硫矿等多种天然矿物为原料,在改良酸性土壤、平衡作物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有显著功效。由水稻、玉米、西瓜、蔬菜、粉蕉、荔枝、龙眼等作物进行的大田实验来看,该改良剂能提高上述作物产量10%以上。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并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北京绿地科技发展公司[6]将有机络合催化理论引入盐碱土壤改良,研制出“禾康“盐碱土壤改良剂,目前已在山东、内蒙、新疆、东北、天津等得大面积推广。“禾康”土壤改良剂是一种棕红色略带酸味无毒无害的有机液体化肥,可直接作用于土壤,因此,它广泛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的治理、荒漠绿化等。
康地宝技术[6]利用盐土植物(盐篙、海蓬子等)以及作物自身通过根系分泌物改善根际微环境来适应逆境的机制,通过生物络合、置换反应,清除土壤团粒上多余的Na+,活化盐碱土壤中难利用的P5+、Fe2+、Ca2+、Mg2+等离子及微量元素,使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被植物吸收,解除植物生理缺素症状。同时通过Na+降低,活化Ca2+、Mg2+等离子之后,可使土壤水传导能(HC)增高,使土壤水分更易流动,从而改善了作物根系环境,促进根系生长,保证作物苗齐、苗壮,使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上生长和提高产量。适用于受盐碱侵害的农田和新开垦土地,利用有机生化高分子络合土壤中成盐离子,随灌溉水将盐分带到土壤深处,降碱脱盐,解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作用。由于是从植物根系分泌物中提取的产物,对人、畜、作物、土壤安全无害。
钠离子吸附剂[7]具有很强的交换能力,对盐碱土中的Na+、SO42-、cl-等有吸附能力,改良后的土壤可以降低ph值和碱化度,吸附铵离子和钾离子并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从而达到改土、脱盐的目的,使土壤向有利于植物生长方向发展。另外,由于钠离子吸附交换性能好,可用来提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调整ph值,交换土壤中有害金属离子,降低土壤含盐量,脱盐率可达18.6%-29.3%。
1.3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目前节水灌溉条件下的水盐运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张琼、李光永 [8]等人研究了棉花膜下滴灌在土壤含盐量为0.08%和0.8%情况下,灌溉周期对土壤水盐运动和棉花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高含盐量土壤在棉花的花铃期高频灌溉与低频灌溉相比,可以有效降低湿润体体内土壤盐分含量,并且得到了棉花增产28%的结果,而对于低盐土,灌溉频率对棉花生长和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罗延彬、任葳[9]等人对新疆部分盐碱灌区调研显示,在地下水位3-5m中土壤条件下,利用盐碱地2-5g/L盐化水灌溉,土壤1m培面均为脱盐状态。灌溉盐化水15a后,1m土壤残留阴离子浓度较小,多点平均为3.709mg/100g土。其中HCO-3相对较多,1m多点平均为0.404mg/100g土。K+、Na+浓度很大,1m多点平均为2.492mg/100g土。这时土壤1m全盐多点平均为0.248%,在灌溉水矿化度不直接危害作物生长时,不影响耕作和作物正常生长。由此表明,盐化水在盐碱地上无排灌可行。
雷之栋、杨诗秀、尚松浩[10-11]等人通过对新疆叶尔羌河平原绿洲一些典型洼地水量平衡的观测,基于平原绿洲内部水分迁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盐分特点和典型洼地蒸发耗水的分析,论述了洼地在容泄绿洲排水、排盐方面的旱排作用和能力。提出在绿洲排水规划时,可以将旱排(或内排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排水方式,选择合适的洼地
作为主要的旱排规划区,在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时,应重视盐分的宏观运、贮规划。
土壤旱季自然集盐再加咸水灌溉,突然呈明显集盐趋势。尹美娥[12]的实验研究表明,小定额灌溉,砂壤土的积盐程度较中壤土高;大定额灌溉,砂壤土的脱盐效果较中壤土为好。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从咸水带入土中的盐分渗滤到作物根层以下的盐量越多。雨季为自然脱盐季节,经过降雨淋洗后,土壤含盐量可降至灌前水平,年内0-60cm土层一般不发生盐分累积。
沈万斌、董德明[13]等人提出灌区土壤产生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方法,分析农业灌区发生土壤此次生盐渍化的研究实例,认为盐随水来但不易随水而去,由此认为提高灌溉效率,加强排水,建立盐水土地处理系统,可保证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作物水盐动态模型、灌溉制度研究
水盐模型以及灌溉制度等研究是盐碱土壤管理利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作物水盐动态响应函数分析【14】,可把握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运动关系,从而建立节水、控盐、高产灌溉制度优化设计模型,为节水灌溉和微咸水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实例分析表明,研究淡水、微咸水交替灌溉条件下灌溉制度的优化设计、合理的模型及管理方法,可为实施节水控盐显著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
王仰仁、康绍忠【15】在作物水盐生产函数和农田水盐动态模型基础上,以单位面积纯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提出了制定咸水灌溉制度的模型。并以山西省永济市试区进行的棉花咸水灌溉试验资料为依据,求得了有关模型参数:利用该试区35a系列降雨旬蒸发量资料,对3种不同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7种灌溉咸水浓度,共计49种可能组合的农田土壤盐分和产量进行了模拟,并与该试区大田试验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以模拟产量为依据,在对当地深井和浅井灌溉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咸水灌溉制度极其相应的地下水开发利用策略。
含盐劣质水灌区作物生长受土壤盐分和含水量状况的影响,国内外不少学者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含盐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些作物的水盐模型[16-19]。总体上讲,这些模型将作物产量或相对产量表示为全生育期灌水量和土壤平均含盐量的函数,为灌区灌溉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作为全生育期模型,尚不能据此对作物生长期内土壤水盐状况进行动态管理。张展羽、郭相平[20]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考虑作物对土壤盐渍度的敏感性随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这一基本现象,提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盐动态响应模型,用以指导含盐劣质水或盐渍化灌区的优化灌溉管理。
赵丹、邵东国等[21]人根据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流域灌区节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盐变化野外和室内实验成果的分析,建立相应的水盐动态模拟模型。经数据模拟计算,得出在一定灌水方案下的土壤盐
分分布脱盐状况,并对适宜本地区特点的水盐调控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1.5 盐碱地改良利用实践
随着人口增长和水土资源的日趋短缺,我国把中、低产田的治理、开发与持续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建设规划之中。在工程排水洗盐技术、碱土改良、生物化学改良、电磁改良技术与应用,以及盐碱土壤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在天津等地开展滨海盐土种稻改良试验和引黄灌溉、种稻改碱等农业措施为主的改良;70年代盐渍土改良进入工程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发展阶段。在黄淮海平原建立了12个试验区后又在松嫩—三江平原等地相继建立了中低产田治理与综合发展试验区,开展了“六五”至“九五”攻关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使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土壤改良剂的研究应用也在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土壤物理、化学改良剂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如石膏、氯化钙、工业废酸、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粉煤灰等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0年代后应用电磁技术,在全国盐渍土地区进行了改土试验;90年代后生物化学土壤生化改良技术有了发展,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盐碱土壤生化改良剂—康地宝以推广应用。研究展望
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改良等盐碱地改良的多种技术和措施具有不同的改良效果。但由于盐碱地的改良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所以对于改良盐碱土多采取以水肥为中心,包括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种树种草等综合治理方法,这是改良治理盐碱地的主要方向。
在改良盐碱土的各项措施中,从盐碱地的整治力度、排盐效果和推广使用范围来看,在多种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法中,利用工程排水洗盐是一项重要的水利技术措施,只有健全排水设施,其他措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但是,从水利改良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来看,这种改良技术所遵循的是一种延续了上千年没有改变的原理和方法,这就是“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盐随水来,水散盐留”的水盐运行基本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由耕地土壤表层向下实施“大水压盐、洗盐,地下排水”的方法,将下渗的土壤盐分通过地下排水的方法排水洗盐。所采取的措施多为农田布置较多且较深的明渠或地下暗渠或竖井排灌等工程技术措施,这些传统的灌排工程技术客观的存在以下问题:①洗盐排水消耗过多水资源,一般需要4500~7500m3/hm2的大灌溉定额,灌溉用水量高,不利于节水;②灌溉排水工程量大,排水工程投入量较高,一般0.9—1.2万元/hm2,不经济,而且灌排工程施工烦琐;③众多排水沟渠和大量工程土石方占用农田,使得农田土地利用率损失6%~10%;④灌排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量和难度较大,尤其是地下暗管排盐系统的维修养护和运行管理费用较高,一般年均维修养护费用900~1500元/hm2.基于上述,随着我国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在治盐碱技术领域的研究应用,在新的条件下对于土壤盐碱的工程性排水在技术理论创新、灌排技术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以新的灌排方式和技术理论创新,着眼探索盐碱地改良新方法和新技术。
根据新疆等干旱区地理环境特性,结合灌区土壤盐碱化成因、盐分种类、作物结构及节水灌溉条件,围绕提高灌区节水灌溉与排盐效果、提高盐碱地改良能力等问题,纵观国内外盐碱地治理技术,在传统的水盐运行理论基础上,提出“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新理论,基于此理论探讨农业灌区农田“土壤盐分上移地表排”新模式。
笔者认为,基于新理论方法进行“土壤水盐定向迁移”机理、“盐分上移地表排”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排盐低耗高效机理、地表排盐技术等基础理论和试验观察等内容的探索和技术创新研究,致力于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对土壤水盐运行规律和基本特征、不同基面与土壤水盐定向迁移关系、牵引力及盐分运积效应、地表排盐技术方法、适用材料技术特性试验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新技术应用研究打下基础。该方法为全新的水利土壤改良模式,也是今后我国干旱农业灌区盐碱地治理技术理论研究与探讨的发展方向。
第三篇: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解决
作者:李纯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1期
[摘 要]如何更好的处理这部分不良资产已经成为中央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央银行不良贷款相成的原因,论述了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两种方法:财政补贴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并提出了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央银行;不良贷款;资产管理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林丹静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艺技术0903 学号09126300921)
摘要:盐碱地是集聚盐类的一种现象,它严重的危害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殊的气候、地形和地下水、地表水补给等自然因素及一些人为因素加剧了盐碱地的发生。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产生盐碱地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关键词:盐碱地 原因 防治措施
土地盐碱化是当今世界土地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地区及滨海地区。盐碱地的产生,使大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
1.我国盐碱地产生的原因 1.1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等。气候因素决定了盐碱化发生的必然性,地形因素对盐碱化则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因素为盐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育空间。1.1.1 气候因素
我国盐碱地大多分布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份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如我国吉林省西部平原,在强烈的季风影响下,全年降水量400~500mm,而年蒸发量高达1206mm,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3倍以上,而春季蒸发量为降水量的8~9倍[1]。新疆农二师地区因蒸发量大,决定了土壤盐分上升水流起绝对作用,在自然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过程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土壤中可溶性盐借助毛细血管上行积聚于表层,导致表土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的盐碱土。1.1.2 地形因素
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多为波状起伏的漫岗,地形比较开阔,坡度比较小,微地形极为复杂的一些高平原、台地和阶段地貌。还有一些地势低,没有排水出入,而该地区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散开到地表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洼地,没有排水出入,则洼地水分蒸发后,留下盐份,形成盐碱地。1.1.3 地下水和地表水补给因素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我国有较多的江河及各支流,如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胶流河等。加上这些地方夏季降雨集中,这些地表水绝大部分不能通过河道或地下径流及时排出,而停留在地势较低的河-湖漫滩上和汇集在局部的洼地中,从而使得水分平衡主要靠蒸发来调节,水中携带的盐类积累下来,使半内流区和碧流区的地表水、地下水逐渐被矿化,土壤也逐渐盐碱化[2]。因此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的高低是决定地下水中盐分能否转变成土壤盐分和土壤能否发生盐碱化的主要条件。地下水埋深愈浅,蒸发强度愈强,上升至地面的矿化地下水就愈多。同样,在埋深一定的情况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表层土壤积盐越强烈。在B.A.科夫达在论证地下水与土壤盐碱化的关系时指出,在现代盐碱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因素中,地下水的移动、埋深和平衡最为重要[3]。
1.2 人为因素
造成我国盐碱地的人为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如下: 1.2.1 排水系统不完善
排水不畅、缺乏完善的排水系统是造成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原因。加之各级排渠疏于管理,边坡滑塌、淤积情况严重,排水出路不畅,从而使灌区地下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还有的是因为工程不配套仅修了灌溉工程未修排水工程,不能及时将灌区内多余灌溉积水排出去,促使和加剧了土地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如松嫩平原西部 ,上世纪70年代修建的工程,由于工程不配套,导致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面积增加[4]。1.2.2 缺乏完善灌溉技术
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灌溉定额过大和灌溉技术不完善,除一部分引水渗漏损失外,送入田间的大量水量渗入地下,结果抬高了地下水位。此外,水田灌区管理不善,采用大水漫灌,使地下水位抬高,盐份上升,或在排水条件不好情况下,引起次生盐碱化。之后,不得不大量采用大水压盐的方法。1.2.3 耕作技术不当
耕作不当,土地不平整,灌水不均,造成未灌上水的部位成为干排盐地段,此地段又逐步变成盐土地段,局部高地形成盐斑。根据新疆土壤办公室调查发现,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塔里木地区灌区部分团场,临近地块土壤含盐量竟然相差4-6倍。加之部分塔里木河下游团场因无水可灌导致撂荒土地,降低了地面绿地的覆盖面积,使土壤长时间裸露,加速了土壤盐分表聚[5]。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1.2.4 过度垦殖
在我国一些地区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垦殖,如滥垦、过牧、伐薪、采药等都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不良经济行为。如1958~1984年,26年期间,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如过度放牧、割草、烧荒、等原因,吉林西部草地盐碱化面积增加16.5万hm2平均每年增加6875 hm2 [6,7]。1.2.5 长期引用咸水进行灌溉
在我国有些地区由于灌溉高峰期间地表水不足,长期引用排水沟的排水和上游灌区排水与地下水混合进行灌溉,水矿化度一般为2L,有时高达3~4L。地越浇盐碱含量越大,土壤也越加板结,加速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我国盐碱地造成的危害
盐碱地的危害造成大量低产田和农民贫困,使面积土壤资源难以利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严重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的组织,而且还影响了植物的正常营养和植物气孔关闭。如在我国的滨海地区多方面阐述了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危害[8],它使作物的种子在土内霉烂变黑不发芽,迟迟不能变绿;还影响作物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遭受破坏,造成作物生长衰退。且土壤盐分过多会还会发生根腐,最后导致作物脱水枯死等。
3.我国盐碱地的治理措施 3.1 井排井灌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对地下水位的控制和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在我国新疆农二师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充分考虑地下水垂向排泄量较大、盐渍化程度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农二师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开发灌区地下水,以集中开采为主、分散开采为辅,分多种形式布置水源。农二师已建成11个水源地,加上其它分散布井,现状机井数量为459眼,到2020年,在发展以上11个水源地的基础上,新建排灌井540眼[9]。
3.2 耕作措施
3.2.1 合理的土壤耕作
通过耕翻、耙地、镇压、中耕等田间作业,可创造良好的土壤表面状态和耕层构造,达到改善土壤透水性、通气性和温度状况,促进土壤脱盐,抑制土壤返盐,减少土壤蒸发,消灭田问杂草,为作物生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3.2.2科学整地
耕地盐碱化的发生与地表不平整有关系。据杨瑞珍,毕于运实验研究,在相同的土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盐斑的部位一般要比邻近的地面高出2到5厘米,盐碱的分布状况,从盐斑的边缘到中心,盐碱逐渐加重,所以科学整地对改良盐碱化耕地极为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平整土地后也要留一定的坡度,以保证灌水通畅[10]。因为土地平整与否是影响灌水质量和洗盐效果的关键。据罗家雄资料[11],田地不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灌水不均,当田面高差超过8~15cm的脱盐率比平坦的低15%~52%;灌水定额因田地不平而往高处逼水,灌时延长而增大46%~60%;局部高地因受水少、干早、蒸发强,积盐量远远超过低平部位,常因此而形成盐斑。可见平整土地是改良盐碱土的一个重要条件。
3.3 盐碱地的培肥措施
3.3.1 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使土壤营养条件变好,土壤生物和理化性质也得到改善,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土壤盐分向脱盐或降低毒性的方向变化[12]。
在盐碱地上增施有机肥,能够提高土壤的缓冲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耕层结构及物理性状,减少地面蒸发,有效的控制土壤的毛细血管水的强烈上升,从而显著的减轻地表积盐[13]。据研究,我国松嫩平原地区通过向盐碱斑上施枯草以改良草地盐碱化,施枯草两年后体积质量下降,孔隙度提高,而且效果随着施枯草量的增加而增强[14]。3.3.2 种植绿肥
在我国盐碱地区种植绿肥已证明为有效措施。如常见的绿肥品种草木樨、绿豆、大豆、田菁等宜努力推广[15,16]。盐碱土种植绿肥,并实行草田轮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也可以使土壤体积质量变小,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排水洗盐。
3.4 种稻洗盐
在一定的水源和良好的排水出路条件下,种植水稻是治盐改土、争取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在种植水稻过程中,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着换水渗水,排出田块以外,或渗到土壤底层,因而脱盐效果显著[17]。
3.5 植树造林,种植耐盐植物
植树造林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综合措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一是改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善农田小气候,减少地面蒸发,有利于土壤保墒和削弱土壤返盐;二是生物排水,可降低地下水位;三是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很多人研究了柽柳、木麻黄等耐盐碱树种的造林技术,对重盐土改良利用进行了大量研究[18,19]王志刚等人在粗放管理模式下对12个树种进行筛选,沙枣、沙棘等适应于粗放管理模式盐碱地推广造林[20]。
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植物可以提高盐碱化耕地的利用率,扩大盐碱化耕地的种植面积。40年代以来,对植物耐盐性、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造林技术、选育耐盐植物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21]。
4.结语
盐碱地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已很广泛了,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应加强对土地盐碱化的重视与关注。可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盐碱地产生的原因,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种措施的作用,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农民的生活水平。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参考文献:
[1] 张殿发,王世杰.土壤盐碱化过程中的冻融作用机制以吉林省西部平原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00,20(6):14~17
[2] 张殿发,王世杰. 吉林西部土地盐碱化的生态地质环境研究.土壤通报,2002,33(2):90~93
[3] B.A.柯夫达(席承藩等译).盐渍土的发生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4] 何艳芬,张柏,马超群.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动态研究以农安县为例.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46~150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壤普查办公室.新疆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 庞香蕊,尹秀英.通榆县土地盐碱化的成因机理及防治对策探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29~30
[7]郭继勋,李建东,张宝田.吉林省西部盐碱化草地的自然恢复.农业与技术,1994,2(2):7~31
[8]刘寄陵,土壤盐分与作物生长,国外研究动向 [9]王遵清.中国盐碱土[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0]杨瑞珍,毕于运.我国盐碱化耕地的防治.干旱区资源鱼环境,1996,10(3):22~30 [11]罗家雄,新疆垦区盐碱地改良[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12]田丽萍,徐 敏,郑晓峰.盐碱地改良及造林技术的探讨[J].防护林科技,2005,(2):88~89.
[13]王有华,王素霞.东北地区盐碱灾害及其治理.东北水利水电,1994(10):27~30 [14]王治富,于凤华,张树德,于洪波,龙显助.送你平原土壤盐碱化防治措施.防护林科技,2002(1):80~81
[15]郜翻身,崔志祥,樊润威,张三粉.有机物料对盐碱化土壤改良作用.土壤通报,1997,28(1):9~11
[16]汤浩,李月芬,林年丰,郭平,杨有德.应用生物技术改良退化土壤的效果-以黄花草木樨改良盐碱化土壤为例.生态环境,2004,13(1):51~53
[17]王志春,李取生,李秀军,宋长春,章光新.松嫩平原盐碱化土地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161~163
[18]于雷,潘文利,郑景明,等.柽柳防护林对海堤重盐土改良作用的研究[J].辽宁林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报告纸
业科技,1998,(3):34~37.
[19]杨运立.海滩盐土木麻黄造林技术探讨[J].林业科技通讯,1998,(6):24~26.[20]王志刚,包耀贤.12个树种耐盐性田间比较试验[J].防护林 科技,2000,(4):9~11. [21] A.A沙霍夫著,韩国尧译.植物抗盐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第五篇:我国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我国城中村现象及其改造
【内容提要】“城中村”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现象,是在特定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与政策不配套的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
【关 键 词】城中村、研究分析、改造、治理思路、优化配置
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4年的41.8%,1978~1998年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为0.77,1999~2004年年均增长速度提高到1.40。在城市规划方面表现为人口增长与面积的扩张,由于城市扩张速度快,大量地区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社区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包围,形成城乡并存的二元结构,成为“城中村”。“城中村”是指被现代化城市建筑所包围的破旧城区,它被形象地称为“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城中村”已成为掣肘城市可持续发展、集约使用城市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焦点。“城中村”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中村”现象及形成原因
“城中村”是快速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或是指在农村村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失地农民保障措施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失地农民仍在原村居住而形成的村落,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通常所说的“城中村”,仅指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位于城区边缘农村被划入城市规划区内,在区域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落。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造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晚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迟发展效应”,是所谓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长期并存的“二元”社会结构特征的一个微观体现,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依然存在状态下农村被动城市化的产物。按照经典的城市化理论,农村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是:在工业化的推动下,人口和生产力向原有的城市集中,导致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使原有的城市扩大;或者人口和生产力在原来的农村集聚,在“空地”上形成新的城市。在国外,由于实行单一市场经济体制,卷入城市化浪潮的村庄“瞬间”就成了城市。如果城市化进程过快,大量新涌入城市的人口成为城市贫民,他们聚集在城市的落后社区,或者形成新的落后社区,产生城市贫民窟现象。不过,城市落后社区和城市贫民窟也是城市社区,只是居住人口和基础设施存在差异。然而,在我国,由于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卷入城市化浪潮的村庄依然保留农村管理体制,这些村庄已经跨入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却不能迅速进入城市的“大门”成为真正的城市社区,而是成为“都市里的村庄”,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
“城中村”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生型”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开始由非市场化道路渐渐向市场化道路转向,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出现了“补课性”的“跨越式突进”。这种现象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更为明显。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迅速向周围城郊农村扩张。这些条件启动了城郊农村的“外生型”城市化进程,即由外部经济力量推进村庄自身的城市化。这种“外生型”城市化促使这些村落的社会经济结构朝着今天典型的“城中村”演变。从制度角度讲,土地集体所有制、宅基地政策是形成城中村的重要制度条件,土地集体所有和宅基地政策,把村民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基于土地的利益共同体,难以分化瓦解,这与土地私有国家形成了显著区别。从社会角度讲,中国农村宗族和地缘观念很强,安土重迁这种居住观念构成了城中村存续的社会心理条件;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增殖,外来人口急增,使得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这是城中村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从政府方面讲,主要是:第一,认识不足,缺乏及时的规划和调控。政府对城中村现象的发生、发展后果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拿出有效的规划、改造措施,最后积重难返。第二,重新安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巨大。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原农村居民主动迎接城市化,并最大限度利用城市化形成的级差地租,使得安置的成本十分高昂,政府一时无力负担,于是采取回避态度,任其发展。第三,无法解决农民城市化的善后问题,如重新安排就业,解决其社会保障和生活来源等。
但是,城中村也并不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如果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采取了及时和适当的政策措施,城中村现象也是可以避免的。
二、“城中村”社区建设的特殊性
1、文化冲突剧烈。“城中村”的文化植根于当地农村,原住居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一套适应农村社区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社区成员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原社区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随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也带来了现代都市文化与外来文化,它与原住民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冲突中有融合,碰撞中产生交流。首先,表现在小农经济思想与商品经济意识的冲突与融合,“城中村”里的原住民一般来说求稳怕乱,小富即安;而外来人口求新、求变。在农村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强势文化,它对农村文化的影响非常强烈。其次,表现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本土文化是“城中村”原有文化,而外来文化则指外来人口从其原所属地域带入的文化。户口本与暂住证将“城中村”内的居住人口分为常住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方面,原住居民强烈的乡土认同感和排外意识,给外地人融入当地文化造成了一定障碍,也不利于城市管理和城市化进程;而外来人口由于在外漂泊和生活艰辛,大多和自己原属同一地域的人(即老乡)往来,也很难完全融入本地社会。
2、居民成分复杂。首先表现在“城中村”外来人口比例很高,社会分层、社会群体细分现象也是转制后的“城中村”社区人口构成的基本特征。“城中村”的人口由村民、市民和暂住人口构成,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地位使其出现了社会分层现象。一般来说,原住民收入非常高。空房出租是他们的一大笔收入,加上集体分红以及个体的其它劳动,收入非常可观。如天河区杨箕村人均年收入可达1.8万元,海珠区新窖镇农业人口人均年收入1.5万元。同时,高度集中的流动人口因为地缘、血缘、职业等原因,形成了社会群体细分现象,出现了不同的“亚群体”,另外,随着住宅小区的开发,城中村社区白领阶层的人数也大量增加。
3、公共基础设施奇缺。“城中村”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幼儿园、中小学、邮电局、公厕、垃圾站、社区活动服务中心等严重不足,城中村的城市功能丧失,道路不通畅,缺乏公共交通,商业网点和文教卫基础不配套,从而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
4、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城中村”的违法犯罪问题成为影响城市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5、建设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是“城中村”“社区”建设的瓶颈,改制后的城中村原公共开支(如道路维修、排水、供水、环卫、治安、教育)费用,加上改造和拆迁、新建房屋,改造一个村需要资金动辄上千万乃至上亿。
三、“城中村”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城中村”问题概括起来有三方面:第一是建设混乱。其“自留用地”的性质使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往往管不到,而村、镇的管理又不力,农民乱搭乱建成风;第二是管理混乱。人员混杂,政出多门往往使这里成为城市问题成堆的地带;第三是村民的发展。无疑,村民从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乱”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许多村民由此过上了终日无所事事的“二世祖”式生活,这种生存方式及生活环境对村民及其后代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城中村”在我国一直被认为是“问题村”,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特征,它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些“都市村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凸显出许多社会问题。原先散布在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的数量众多的“城中村”,现在绝大部分已处于繁华的闹市之中了,其人口数量、村落规模、土地面积、坐落范围和经济条件等虽不尽相同,但普遍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共性问题。“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质量,给城市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二元管理体制的存在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混淆和散乱。“城中村”是在繁华的都市内部,仍实行农村管理体制的行政村,这不免使村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住房建设景观、管理模式和居住习惯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农村色彩,使“城中村”成为农村管理体制下的都市“小社会”。第二,规划滞后、管理落伍、建设混乱、市政建设和公共设施严重缺乏。“城中村”的地区规划、建设和社会管理等问题长期处于混乱和低水平状态,不仅造成房屋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较高、土地利用率和绿化率低下、环境卫生较差、生活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各类管线杂乱不堪、道路狭窄、消防和救护通道堵塞等问题,而且还导致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出现了大量的“接吻楼”、“握手楼”和“贴面楼”。这既破坏了城市景观,影响城市品质,也不利于城市功能的提升,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第三,产业畸形,没有整体竞争力。城中村的经济一般以房屋出租为主,各种发廊、餐馆、药铺、杂货铺等充满了城中村的主要街道。村民单纯地依靠租金收入生活,故惰性不断滋生。如此下去,无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个体,其发展都很有局限性。“城中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明,后劲不足,城市化的经济和规模效益受冲击。第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体制下,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权的滥用(主要是没有严格区分公共利益和非公共利益),以及没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等,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第五,精神文明建设疲软,村民思想道德观念陈旧落后,社会治安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城中村”村民和外来人口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出租等手段获取收益比较容易,“城中村”村民普遍表现出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状态,并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城中村”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居住和频繁的经济交往,加上城乡管理的混治,形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黄、赌、毒”现象比较严重,偷盗、打架甚至凶杀等刑事案件时有发生,经济纠纷接连不断,火灾等事故频发,这给“城中村”社会治安带来很大压力。“城中村”作为从事非正式经济、不稳定的低收入流动人口聚居区,与那些在正式经济中就业、享受各种福利的人群聚居的其他城市社区相比,犯罪率高在所难免。低收入使流动人口无力定居,“无恒产者无恒心”,低廉的犯罪成本等使其具有较高的犯罪倾向。
“城中村”对城市的危害很大,“城中村”里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隐患和城市问题,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城中村”还导致土地利用不经济、土地本身的价格大打折扣。而且在公众观念中,“城中村”也似乎成为城市问题的“万恶之源”,对它都是充满厌恶的情绪。由于出租房屋获得收入较为便捷,村民亦呈现出“寄生型”的精神状态,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甚至出现“二世祖”现象,有边缘化、畸形化的双重人格倾向。有人说它是“毒瘤”,有人形容它是定时炸弹,也有人认为它是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最后的港湾和堡垒。“城中村”便因此成了城市化进程中解不开的结。“城中村”不仅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城中村”这个一度被遗忘的城市角落,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城中村”问题已成为困扰城市化进程的“痼疾”。因此,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城市物质形态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城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的需要,也是盘活城市资产,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使城市资产升值的需要。同时,从时机的角度讲,早改比晚改好,早改可以尽快地发挥改造的综合效益。若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城中村”的恶性循环还将持续下去,今后“城中村”改造任务将越来越重,成本将越来越高。
改造城中村的措施一直是各地政府头痛的问题。主要因为:一是城中村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如果按照城市商业开发用地的价格购买,政府必须支付农民巨额资金,政府一般承受不起;二是占据城中村土地的农民利用城中村土地和住所,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如果不能弥补这些好处,他们一般不会出让城中村土地。总之,收购城中村土地所需巨额的资金以及来自城中村农民巨大的压力是城中村问题之所以较难解决的两个主要方面。农民之所以迟迟不肯出让土地的原因在于:一是等待土地升值,以期卖个好价钱;二是利用城中村的地理优势,靠出租房屋能够得到不错的租金;三是由于城中村农民已无耕地,因此他们希望出售土地后能够得到政府的各项保障,尤其是工作方面的保障。
总之,“城中村”虽然在区域上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土地权属、户籍、行政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农村的模式,“城中村”已成为严重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
四、“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的存在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要提高城市化质量,提升城市素质,必须进行“城中村”改造,要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如果“城中村”的城市化问题无法解决,更大范围的城市化便无从说起。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当前,“城中村”已成为困扰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对“城中村”进行改造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中国要全面实现小康,就必须实行“城中村”改造,通过土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调整,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城中村”的改造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改善居住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城中村”的改造是一个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型过程,是一场深刻的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社会变革,不可避免会遭遇到阻力和困难。
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
1、政府应该成为城中村社区建设制度的设计者。中国长期实行国家高度统合社会的治理模式,居民缺乏自治能力和经验,“城中村”居民也缺乏城市建设的理念,流动人口社区几乎都是临时组合,居民之间缺乏历史联系和利益纽带,因此,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指导任务比其他地方更加繁重和艰巨。首先,政府必须提出社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城中村布局混乱,建筑物凌乱,基础设施不配套,违章建筑多,要使“城中村”真正和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建设总体思路和制定发展规划非常重要。规划工作应与社区建设的发展与行政区划、行政体制、社会发展目标等紧密结合起来,使社区建设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在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要重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促使城乡职能一体化与空间一体化的结合,要改变过去城乡分割的规划建设思想和重城轻乡的倾向,按城乡协调、城乡结合的原则,把城中村纳入统一的社会经济发展大系统,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次,政府是社区法制建设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政府
应该尽快撤消或修订计划体制下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制定统一协调、互相配合的规范性文件,形成能够制约和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把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将社区建设规划纳入制度体系,化解制约社区建设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将政府对社区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等宏观管理内容和监督、约束、规范等微观管理法律化和制度化。
2、政府是“城中村”社区建设的引导者。城中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社会各种行为;既有市场行为,也有非市场行为;既有政府行为,也有民间行为;既有组织行为,也有个人行为;既有精神建设行为,也有物质建设行为。政府的责任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资源,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和各种经济主体投身于社区建设的事业,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生力军。首先,引导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制后的“城中村”社区公共设施非常缺乏,政府应该巧用市场之手,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入竞争机制,有效调动所有经济主体参与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如珠海市在城中村改造中对房地产开发商实行“拆一免二至三”的优惠政策,即根据旧村的区位、拆迁量,每拆迁一平方米房屋,可以免交2—3平方米建筑面积地价,并减免相应的报建费用,确保开发商25%的利润,用政府让利的方式调控市场,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政府必须及时披露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信息和投资信息,采取市场招标方法,以开发商的资金实力、规划方案、资信、对农民拆迁补偿四个因素来确定开发施工单位。总之,在城中村社区建设中,政府的角色是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以优惠政策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其次,政府是“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导航员。“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有效克服传统的家族本位文化心理和小市民文化心理阻碍。传统的家族本位文化心理深深植根于原住民的骨髓之中,因为一个人从经济、生活、情感、道德诸方面都离不开家族的支持。这种传统的家族本位文化心理使原住民形成的强烈的家族意识和乡土认同感,自然对外来文化和外来人口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排拒心理,是社区认同意识的障碍。因为,社区文化是一种公共生活领域的文化,它的文化基础是社会公德,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它与平等、权利、义务和正义等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传统的家族本位文化是私人领域的文化,它以血缘为纽带,与狭隘的私利联系在一起的道德,两种道德的基础和形成机制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沟通与对话;小市民文化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急功近利,容易满足,缺乏平等观念、权利意识,它与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格格不入,“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必须超越小市民文化心理,政府必须坚持“塑造人”这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营造健康向上的“城中村”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社区认同意识是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基础性前提,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意识,通过风俗礼仪、节日民俗等集体活动形式,创造社区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接近的机会,增强其认同感;另外,“城中村”居住着许多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他们比常人承受着更多的经济和精神压抑,政府必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抚慰。
3、政府是“城中村”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城中村”居住着城市流动人口的一大半,居民成分非常复杂性,各种文化在这里激烈冲突。由于我国社会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面临着城市其他社会阶层无法比拟的生存压力,极易产生挫折感,特别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报复心理以及反社会心理,与此同时,因征地和拆迁问题以及劳资纠纷等引起的群体闹事事件也比其他社区都要多,加上城中村管理者管理方式的粗暴简单,很容易和被管理者发生冲突和对抗,另外,本地文化和外地文化的剧烈冲突在“城中村”表现尤为剧烈,以出生地、成长背景、语言、生活习俗相同形成的小群体,很容易与本地人发生矛盾和摩擦。当双方发生矛盾时,拥有一定群体支持的人相互不难沟通,往往容易采取非法手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可见,城中村是城市社会多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聚焦点,总之,化解各种矛盾和调节各方利益冲突是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在城中村社区建设中,单纯依靠行政推力或排斥行政推力以及过分推崇居民自治,都不利于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要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把“城中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中村”由于没有真正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且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严重阻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杜绝“城中村”的再度形成,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功能、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及城市容量的适度控制标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开发时序,在宏观层次上发挥对城市未来整体地价的引领作用。习惯于摊大饼式扩张的城市,对改造成本高的“城中村”采取搁置政策,向城市外围“蛙跳”,结果是旧的“城中村”问题没解决,新的“城中村”又梯次出现。必须把“城中村”统一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作为城市有机空间,而不是游离于城市规划之外的孤岛,统一开发,推行户籍、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使“城中村”农民转为市民,村委会变为居委会,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把城中旧村变为公共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新社区。在新社区建设中,要打破传统的村庄安置观念,把分
散居住的农户集中搬迁到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新社区。通过“一次规划、一次建设、一次安置”,把“城中村”改造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结合起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要求配套、高效能管理,使新社区成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防止可能出现的逆城市化。
其次,明确“城中村”改造的目标,创新改造模式。“城中村”的根本发展取向是走向真正的城市化,即从农村向城市转变、从村民向市民转变、从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转变,这种转变包括物质形态、经济结构与组织、社区结构与管理、生活方式、人口素质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转变过程,需要相应的综合与全方位的物质建设、制度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城中村”与城市危旧房存在本质的区别,理应有自己的针对性改造目标,“城中村”改造的整体目标应该为:通过改造实现村民市民化、组织城市化、管理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环境都市化。为此,需要实施物质形态改造与社会形态改造互促共进的“五化一体”的改造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一是村民市民化。使被改造的“城中村”村民真正享受市民待遇,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不再单设区别转非人员群体的政策,使村民从内心感到被城市接受。二是组织城市化。以村委会改造为居委会作为切入点,加快组织建设、议事程序、管理范畴等方面城市化基层行政组织改造,推进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的全面转型。三是治理现代化。加强房屋租赁规范管理的引导,逐步形成契约式的社区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推行规范化、市场化、统一化的社区物业和社会管理方式。四是经济市场化。加强“城中村”原有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推进产权关系、经济组织性质、治理结构等改革,使之成为能全面参与城市经济分工与市场竞争的社会法人,成为村民参与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五是设施都市化。按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城中村改造的容积率、绿化率,由政府统一进行公共设施配置。总之,改造“城中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规律,稳步推进“农业向工业转、农民向市民转、村庄向社区转”。
再次,做好“城中村”的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指出,必须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当前政府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之所以遇到种种困境和阻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做好统筹工作。因此,一是要统筹城市与“城中村”的发展,即要处理好大局与局部的关系。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中村”基础设施,进行社会环境规划和空间形态设计,充分兼顾经济功能和其他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水平的人居环境。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树立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要留有一定的建设空间,确保城市未来发展的可塑性,避免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特别是在“城中村”改造模式的选择上,要立足当地实际和政府财政状况,谋求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二是要统筹“城中村”村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融合问题,即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要实现“城中村”有效治理,其村民迅速向城市市民的转变和发展,必须要推动城中村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推动整个“城中村”的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力。三是要统筹好“城中村”改造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即要处理好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有政府、开发商、村民三方主体参与,由于各自利益立足点、发展理念以及受文化素质影响的战略选择不同,最终也导致存在各种利益博弈。因此,在目前“城中村”的改造中,如何实现各改造主体(政府、农民、开发商、低收入租房者)的利益共赢,实现城市主人的共生共荣是摆在城市决策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研究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发挥政府对各改造主体利益博弈的调节作用,提出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对策,指导我国现有城中村问题科学合理解决。改造的核心是政府在兼顾村民和开发商利益的基础上,明确各方职责,由政府、村民、开发商参与协商并制定“城中村”改造规划,由政府职能部门监督执行,并规范和监管村民及开发商的行为。
最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合土地资源,盘活土地资产。土地问题既是“城中村”改造中的难点,也是搞好“城中村”改造的最佳切入点。城市是一个三维空间,土地利用既要平面布局合理,也要考虑各类建筑垂直用地的要求,充分发挥单位面积效能,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相对数量,给“城中村”农民带来高额收益和就业机会。由于长期建设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各种类型的用地混杂交错,相互包围,土地利用和建筑规划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明显有序的功能分区,导致土地开发的整体效益和环境质量下降。应根据各“城中村”不同的区位条件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造,以期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整合土地资源,并对土地进行资产运营,提高土地的综合使用效率是解决“城中村”土地问题的重要途径。运营好“城中村”的土地资源可以化解“城中村”改造中的许多障碍,诸如资金匮乏、村民安置与社会保障等。在“城中村”改造中盘活和整合土地资产,将“城中村”土地转化为资本进行增值运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来实施:一是量化土地资产,显化土地的真实价值,用市场机制来配置土地资源;二是实现土地资产的收益,通过资产经营实现其良性循环;三是统筹兼顾,在土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实现土地收益的分配工作。
【参考文献】
[1]深圳商报:“城中村”改造三赢,2003年6月2日.[2]李友梅:重塑转型期的社会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3]姜崇洲,王彤.试论促进产权明晰的规划管制改革[J].城市规划,2002,(12).[4]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J].中国社会科学,2002,(1).[5]李志生.关于城中村改造的问题[J].城市建设,2002,(5).[6]刘社欣.广州市“城中村”问题的现状、特点与对策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3).[7]郭艳华.论改造城中村的现实途径[J].探求,2002,(4).[8]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9]代堂平.关注城中村问题[J].社会,2002,(5).[10]叶立梅.[R].北京日报,2004-07-26.“城中村”改造:难点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