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思考
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章程建设的思考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李荣生
大学章程之大学,如同宪法之于国家。《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各类高校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管理学校。从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实施以来,各高校都加快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教育部日前核准了23所高校的章程,标志着国家正在积极稳步推进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要从行业促进学校发展、学校引领行业创新的角度,要从制定、文本、框架和机制的层面思考,制定出符合学校特色、遵循教育规律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大学章程。
一、在制定层面,推动行业积极参与
与行业特色型高校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始终与大学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关注着大学的发展,所以,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过程中有必要推动行业的积极参与,这样可以使行业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来界定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在保持大学独立自主的同时明晰自身利益,而且可以监督大学的相关办学行为。在大学章程制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大学与行业之间的关系,从利益相关者分析看,行业企业是行业型特色高校的重要利益者,高校与行业企业密不可分,行业特色型高校就要为行业提供专门人才,同时行业也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这一互动关系就决定了学校在制定大学章程过程中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和充分协商。因
此他们理所当然的要成为大学章程制定的参与成员,学校要组织行业和行业企业的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参与制定大学章程。例如:在大学章程起草、讨论、论证、修订阶段邀请有代表性的行业和企业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和修改完善,体现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
二、在文本层面,大学使命要彰显行业特色
“大学的特色实践是大学章程特色的实践基础,或者说大学章程的特色应当是大学特色实践的反映。”大学使命彰显着大学的存在价值和社会意义,也决定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具体而言,首先要明确大学是什么,为什么存在,能够满足什么需求,做出什么贡献等问题,然后才能将其升华为学校意志和大学使命。大学使命一旦确定,不仅从大局上规范着学校的行为,而且在具体工作上指导着学校的发展,而这一点在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要把长期沉淀的办学特色内化为学校的办学思想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使命顶天,行动才能立地。所以,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章程的制定应该体现办学理念,彰显行业特色。大学使命及其具体的办学目标,与大学的特色、定位密切相关,章程必须予以明述。章程应成为大学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制度保障。例如,在制定章程的过程中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来看,在序言中对办学理念和学校定位进行具体阐释,对学校标识、校旗、校歌等进行明确表述,尤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特色等方面,更应该打上行业烙印,体现行业特色,这样才能达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要求。
三、在框架层面,体现行业需求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因此学校的发展要满足行业的利益需求。由于行业特色型大学自身的行业属性,其大学章程制定之前的行业发展和需求调研是十分有必要的。制定大学章程之前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价值需求和期望,将有助于指导高校及时调整或改进有关的管理政策、管理方法等。大学章程中在对人才培养的界定上要为行业提供行业需要的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能助力企业发展,在学术委员会人员组成上可以包含行业专家,这样可以使学校能更好了解行业需求,从而在章程制定过程中体现这种需求,将其内化为学校发展的着力点和主要方向,最终提升学校对行业发展的引领力和重大科技创新的贡献力。
四、在机制层面,发挥行业咨询功能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根据办学特色,自主设置学校理事会。2014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加速推进了高校理事会建设。因此在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理事会更能发挥社会参与办学,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例如,在大学章程中明确理事会作为咨询机构的性质、定位,发挥理事会参与咨询指导、推动社会合作、争取办学资源等主要职责。组织结构上由行业特色大学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行业专家组成,涵盖全部重要的企业成为理事单位,应该有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理事,为学校发展起咨询、支持和桥梁的作用。在职责上对学校学科发展、推进大学改革、决策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提供建议和指导,咨询指导要走在学校党委决策之前,本着“谋之以先,思之以前,论
之以据,解之以难”原则开展工作。工作重点以学校科学发展为中心,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开展咨询。在治理方式上,行业特色大学理事会可以采取合议制度讨论学校重大相关事情。建立双向交流的工作机制,如年会制度、互访制度、轮值制度等,并且理事会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保证与理事单位间的联络的主动性和经常性。
第二篇: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 引领行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 引领行业发展
作者: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36期
行业特色型性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产物,且至今仍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几轮调整中,行业特色型大学在规模和办学实践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其仍以在为行业培养人才中具其他类型高校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得以继续发展。进入21世纪,教育部高度重视行业特色明显,部分学科优势突出的院校建设。通过“211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加大对行业特色院校的支持力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体系的宏伟计划中,不仅需要一批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发挥龙头作用,同时也非常需要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承担起为行业培养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促进行业专门知识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重大责任。
专题回顾: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的发展道路可谓独具特色,“行业特色”是其呈现出的最为显著的办学特征。这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以服务国家能源电力事业为己任,紧密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坚持学校历史形成的传统和特色,同时又站位高远、上升到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层面去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大学的各项基本职能,从而摆脱了行业狭隘性与局限性。学校秉持“办一所负责任大学”的办学理念,不为躁动的社会变革所动,不为大众化阶段规模效应所左右,坚守大学的基本精神、基本品质和基本原则不变,强调大学的核心价值和更高追求,以强校之梦带动逐梦的步伐,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在这所历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国家电力体制双重变革的大学迎来她的55岁诞辰之时,本刊通过回顾其历经管理体制的变化、规模的扩张、办学层次和水平的跨越,悄然崛起为一所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大学的办学历程,以华北电力大学为典型、缩影,展现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用实践诠释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三篇:高校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年)》的要求酒店管理学院计划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专业建设实践,丰富专业建设理论,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积累优秀经验和实践成果,力求对全省同类型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立足,面向全国,按照“适应市场、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为宗旨,依托我校商科大学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以“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为突破口,通过3-5年的建设期,努力探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最终达到如下4个发展目标: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四)集成我校26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二、特色专业发展思路与方案
为在本专业建设期末能够实现上述5个目标,我们计划采取如下发展思路与方案:
(一)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色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立足本科生专业研究、应用能力,对于旅游实践教学,我们增设旅游规划制图实验室、旅游资源展览展示实验室、旅游电子商务与咨询实验室等,努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制订校外实训基地五年规划,依托实训实习基地,在满足学生实践的同时,开展双向科研经营活动,为教师提供科研场所,取得一批产学研成果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新的满足教学要求、合作紧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的校外实践基地,进一步推进以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基地产学研作用发挥等为内容的实践
基地内涵建设,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旅游企业岗位需求。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一方面,每年围绕一定主题,组织我院学生参加旅游实践基本技能大赛,另一方面,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能力和业余时间,去不同的旅游行业部门,进行岗前实习,切实提高旅游实践能力。
(二)形成本学科人才培养与旅游实践发展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积极探索和构建与旅游实践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思路。主要从课程体系构建和旅游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展开。
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要坚持理论和实践两环节并重的原则,一方面,积极关注旅游理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旅游产业、以及相关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出与旅游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只有坚持“两手抓”,我们才可能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又提高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1.理论环节
建设有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鉴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发展不足30年的新兴专业,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目前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其学科建设仍具有边缘性、交叉性的特点。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经过近30年的办学经验的积累,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这些不足之处仍然会影响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因而在课程建设中,我们一方面要发挥我院教师自身积累的学术优势,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正视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理论缺陷和当前我院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课程体系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在建设期内,课程总体设置上,围绕两个专业方向,要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厚基础、强专业,提理论、重实践,精必修、丰选修,既要做到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互相不重复和知识结构合理化,又要达到特色突出和优质课程明显。
2.实践环节
建设突出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鉴于旅游产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部门,我们要完善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广泛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设好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就业渠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巩固已经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同时,对于我
院自身,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教学体系,使实验室建设系列化,另一方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带领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旅游实践能力。
在具体发展措施上,依托我院课程体系基础,根据专业发展趋势,将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和四大群组。两大模块为: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教学课程,尤其是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四大组群是:旅游经营管理综合类、旅行社管理类、饭店管理类、旅游开发策划类。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一方面,在现有基础上,集中优势重点办好与我院两个专业方向相一致的专业组群课程建设,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2门课程建设成校级优质课程,将《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成院级双语课程;另一方面,根据两个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增设一些关键课程,如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国际旅游发展前沿》等。此外,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在调整、补充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大纲、教材、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适当推广网络教学,全面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
(三)建成一支应用技能高、社会服务能力强、教学质量突出的师资团队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进行一线学习交流、旅游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学科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在具体做法上,推行年青教师导师制,根据每位外聘教师的主攻方向,配备校内年青教师做助课,以课程对教师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每个教师带一门主干课,另带一门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的基本情况。继续改善和优化师资结构,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有计划培训、对外交流、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人才,包括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合作。此外,围绕学科建设,每年设立1-2个主题,聘请2-4名国内有影响的旅游专家,来我校举办学术讲座,开拓师生的学术视野。最终塑造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能力强、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
(四)探索、总结办学经验
集成我校26年来办学的有效经验和研究成果,应用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上,通过建设期的努力,形成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的一个特色鲜明的示范点。
(五)丰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环节。其发展思路围绕旅游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教学改革论文的发表等方面而展开。
在旅游教学改革课题的申报和研究上,其选题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方面是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来展开,围绕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与改革、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另一方面,则是结合我院优质课程的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改革、不同的理论教学方式与实践教学形式的尝试与探索等方面来展开。
教学改革论文的发表和教学改革成果奖的申报,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来进行。始终把申报和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课题作为我们教学改革论文和成果奖发表与申报的一个有效的推动器,以该方面的课题来统领我们的论文和奖项。
三、预期成果
通过3-5年的建设期,我们将有望获得一批标志性的旅游教学实践成果,形成一套财经特色突出、且与现代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一批切实有效的能增强学生旅游实践能力的实验和实训基地,打造一支优秀的旅游教学团队,从而把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具有明显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养基地。
在教学成果上,争取申请立项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2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在省级以上的期刊上,发表2-5篇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申请1项校级教学改革成果。争取参编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组织编写1-2部具有我院学术特色的教材。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一套与旅游实践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将《酒店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2门课程建设成优质课程,建设1门双语课程,开设2-4门与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关键课程,争取申请立项1-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建1个实验室和3个实训基地,每年举办1场大学生旅游实践技能大赛,改革教学手段与方式,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尤其是旅游实验和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建立我院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吸引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来我校讲学。围绕教学建设,每年举办2-4场学术讲座。
四、建设进度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外出调研、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起草实训基地与培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启动第一批子项目立项、教材编写计划等;举办青年教师示范教学系列活动和课程体系建设研
讨系列活动等。
第二阶段(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前期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继续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精品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对第一批教改立项的子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筛选、启动《酒店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精品课程的建设。
第三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完善前两阶段任务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建设,包括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实践平台建设。落实实习、实践与培训基地;加强实验室、资料室、网络平台建设。对第一批教改子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对第二批子项目进行中期筛选检查。
第四阶段(2015年6月-2016年2月):按照对本项目开展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紧密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总结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酒店管理学院 2012.5.30 5
第四篇: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相似,自身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相近的特质;又由于与行业或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受到行业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古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治教化
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
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分类 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当接受大文化的概念
从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类,而有形文化又可分为物质的有形文化和非物质的有形文化
无形文化是通过有形文化来表达的,又是更深的,更基本的 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应该更关注有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发展中的责任重大,这主要是由大学的特殊功能决定的。因为大学就是个文化传输机构,它具有整理、保存文化的使命,所以有人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但大学并非一个一般的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因为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咨询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把正确的、先进的文化传输社会新人,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的责任的发挥,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途径。如此,大学就担负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大学仅具有教学职能。教学就把既定的知识形态传播给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工作就是文化传承工作。大学教授们会以自己观点来审判知识,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文化继承为使命,标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所以经典传输就是大学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一种保守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趋势,对社会而言,其影响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入近代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功能,传统的经典传输逐渐退居次位,以新知识探索开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这一工作就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这一文化风尚也引领社会对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学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尤其得到人们的推崇,这样大学就不再固守象牙塔的传统,开始向社会开放。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是与这一开放姿态相一致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和新的社会风尚,此时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知识变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不仅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即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也有学者把之成为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大学在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创新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大学在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大学在无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的引领)
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功能和使命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的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大学和各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呈现紧密结合和相互呼应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对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求真求善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主动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与职能,致力于保存、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学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如果大学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可能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一种不良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大学并非天然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只有大学能够充分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发挥它的主动责任。
3、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长于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短于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与行业或企业文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到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对行业或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扬长补短,有所作为
协同创新,双向拉动,引领科技进步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优势,有所作为。火炬、探源工程 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植根互动与引领`
第五篇:“现代之礼”―――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建设思考
“现代之礼”―――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建设思考
〔摘要〕农村地区特色文化礼堂的构建对基层文化生活中礼的重建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近几年,随着国家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农村文化礼堂的构建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大推进了农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本文在结合具体案例细致分析当前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上,对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水平的提升进行了适当的反思,希望能够为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之礼特色型文化礼堂
从社会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建立在相应社会整体关系上,而文化根源和思想道德品质则对这一关系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步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我国经济社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作为民族文化根基的传统道德观念却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一度发生了断裂。所以,新时期为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分有必要对“礼”的社会理念进行重新挖掘,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需求构建现代治理,奠定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和中国人的伦理基础。从此意义上看,农村地区特色型文化礼堂的构建对基层精神文化建设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一)温岭市大溪镇桥里村弃用村部的转型再生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
这一典型的特色文化礼堂建设采用了对经典文化进行重新演绎的方式,梳理传统村落文化中与现代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存在一定关系的文化发展策略,增强了村落礼堂文化的典型特征。本文化礼堂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在空间层面上选择对传统民居的基本院落格局加以恢复,形成典型的一院三楼空间布局方式,并且在礼堂内部设置一个小型的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在三楼的位置上设置相应的村落综合服务文化建设中心和农家书屋等[1]。礼堂的建筑形式在应用现代设计的基础上对传统建筑元素加以借鉴,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真正实现了对村部的转型和再生,从整体上看组成了相应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二)景宁畲族自治县梧桐乡梧桐村资源整合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
梧桐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加强了对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借助村务平台上的互联网信息资源、IP电视资源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源,将文化礼堂建设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促使该村全体村民都积极参与到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中[2]。梧桐村的文化礼堂主要由讲堂、基础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信息传播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档案室所构成,每个相关的特色房间承担着相应的功能、分工。在这一文化礼堂建设的影响下,梧桐村产生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村民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甚至一些老年人也积极参与到文化礼堂的相关活动中,与青年一起组成相应的文化团队,农村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提炼产业文化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
景宁市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均村结合本村特点选择采用提炼产业文化元素的方式积极建设特色型文化礼堂,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果。大均乡大均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在明朝时期曾经出现过同门三进士的佳话,在当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地位[3]。同时,该村在发展中还保留了具有一定孝道传承意义的“浮伞祠”和“浮伞仙渡”,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商贸文化具有明显记录功能的大均古街等,在古街上还包含着一些较为典型的文化元素,对大均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产生着相应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在对该村文化礼堂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一方面将文化礼堂建设成为能够供村民休闲娱乐、提升综合文化素质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将其建设成为“中国畲乡之窗”民族景区,将该村落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加以建设,并通过对产业文化元素的挖掘,组织和谋划一系列的特色文化活动,对大均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村落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二、结合现代之礼进行特色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对策
农村地区的文化礼堂是农村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对农村精神文化阵地的巩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不仅需要各地区各级党委党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加强组织领导工作,为文化礼堂的构建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还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为特色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首先,要在空间布局上正确处理统和分的关系。现阶段,在我国各省市地区积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礼堂建设,不仅是在传统意义上构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建筑体,还需要结合当地农村文化、风俗等打造一个集学教、礼仪、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因此在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实际构建过程中,在空间布局方面首先应该树立一种整体性思想,对村落中的各项文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然后在政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制定相应的礼堂名称、标识和管理要求等,真正做到对村落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使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文化形成统一的整体,进而促使在后期运行中文化礼堂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文化礼堂的利用率。此外,在实施统筹规划管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发挥各个文化中心功能工作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设计,尽量做到“一堂多能、一室多用”的原则,进而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礼堂文化活动中,促使村落文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4]。
其次,在功能层面上应该正确处理好娱乐性和思想性实践的关系。要紧紧围绕农村地区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部署,结合本村文化对文化礼堂的功能设定加以提炼,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以及现代文化中先进思想,借助丰富的文体活动展现出来,真正将农村的特色型文化礼堂建设成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现代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打造成文明精神建设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礼堂相关问题活动载体的选择和设计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证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思想性,应该尽力避免文化活动的设计简单地追求热闹和娱乐[5]。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尝试性地将精神思想层面的引导工作与文化娱乐活动设计相结合,通过相应的文化汇演、文化展陈等逐步引导农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积极的转变。此外,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拓展文化礼堂的各项功能,有组织和规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时事热点解析以及法律知识科普和生产技能培训等等,保证文化礼堂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功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相关单位在平衡文化礼堂的思想性和娱乐性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文化礼堂中的文化墙、文化窗等加以利用,以陈列的方式向村民展示本村的历史沿革、趣味性的神话传说、典型的风土人情等,也可以结合本村村民生活设置专门的板块对民众的文明示范户、德高望重的老人等进行展示,在村民中树立积极的榜样,进而通过榜样带动作用对村民的思想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升其精神境界,为农村精神家园的构建贡献相应的力量。
再次,在建设的道路中应该合理控制标准化和特色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各省市地区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一般都具备相应的建设标准和具体要求,例如应该具备相应的文化礼堂、学堂以及相关文化传播配套设施和基础布置等。但是相关文化礼堂建设标准的设置并不等同于千篇一律的文化礼堂设计,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标准化和特色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整体标准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性,进而结合不同的文化建设特色性文化礼堂,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6]。也就是说,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关系,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农村地区的文化礼堂才能够真正发挥出特色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相关文化活动中,进而促使文化礼堂获得持续建设发展的动力。
最后,在工作任务方面还应该明确管理和建设之间的关系。良好的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各项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而文化设施管理工作则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积极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特色型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同时加强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视,既要保证质量建设好礼堂,更要通过科学的管理增强文化礼堂的实际利用率,促使文化礼堂的各项功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建立健全的文化礼堂长效工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等,确保文化礼堂能够持续稳定发展[7]。
结语: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特色型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也得到社会和农村地区的高度重视。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水平,应该结合不同地区的文化建设现状,建设特色的文化礼堂,并且借助科学的管理保证文化礼堂文化传承效果和对村民的精神影响功用得以充分发挥,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叶杰.试析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5):275-276
[2]金美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J].传承,2015(10):130-131
[3]罗立英.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如何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J].群文天地,2014(6):140-142
[4]潘红青.“文化赛水?礼堂赛歌”―――衢州市柯城区打造“文化治水”先行样板[J].艺术科技,2015(10):298-298
[5]章丽华.以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以富阳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4(16):1-3
[6]袁红霞.新时期下,如何做好文化礼堂建设[J].山东青年,2015(2):168-169
[7]黄梅.关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4(1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