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工人在农村建房过程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载《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2013第1辑【民事审判信箱】
问:甲要建造农村自居房屋,交由乙施工,并和乙谈妥了施工费用。后乙找来水泥工丙等5人具体负责施工,约定按日计工钱。后丙在施工过程中因缺乏安全措施,不慎从房顶摔下致死。对于丙,由谁承担赔偿责任?
答:首先,作为水泥工,丙是乙找来的,工钱是和乙协商,也约定由乙方支付,因此,双方之间成立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乙为雇主,接受劳务,丙为佣工,提供劳务。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自己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丙是因劳务受到损害,故乙应对丙所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若丙自身在此过程中存在过错,适用过失相抵原则。
其次,甲是房主,将建房工程交由乙施工,成立发包和承包的关系。丙是因缺乏安全措施从高处摔下致死,为安全生产事故。依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者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乙作为个人,不可能拥有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对于农村建筑,即使不需要施工人具有相应资质,也应有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甲作为房主,应该对承包人的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予以审查。若甲明知或应知乙无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而仍然交由其承包,则应与乙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由谁承担赔偿
责任
王某在农村专门承接建房工程,接到工程后和房主洽谈好总价款,再找到自己相熟的盖房工人进行施工,由王某按日发给盖房工人报酬。2013年5月3日,在一次建房施工中,工人张某在房顶工作时不幸坠下,造成小腿骨折,王某遂将其送至医院治疗。治疗过程中,张某的家属找到王某要求进行赔偿,王某认为张某是在给房主建房的过程中受伤的,应由房主进行赔偿。张某的家属又找到房主,房主认为自己将建房工程包给王某,张某是王某找来的工人,应当由王某来赔偿。
律师解疑:农村盖房工人在工作中受伤,包工头和房主往往相互推诿责任,究竟应当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分两种情形来进行认定:
1、房主与包工头约定总工程款,在包工之初或之后一次性支付给包工头全部的费用,最后统一验收盖房成果,对盖房的过程不做指挥参与。对于这种情况下,房主和包工头之间属于加工承揽关系,包工头和建房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十条的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做人不承担赔偿责任。同时该法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生呢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故在房主与包工头之间属于承揽法律关系时,盖房工人发生人身损害由包工头承担。
2、房主与包工头不约定总工程款,约定工人分工种按日计算报酬,每日或者完工后一次性支付。房主自己备好建房原料后,组织包工队按照自己的意愿指挥、安排、管理进行施工,包工头在建房时受房主的支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包工头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包工头,只是包工队推选出的一个代表来与房主直接沟通。包工头在建房活动中也完全听从房主的指挥,与其他建房工人同工同酬,只负责提供劳务,其地位和其他建房工人是一样的。此时包工头与房东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的规定,应当由房主对盖房工人的人身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案情属于律师分析的第一种情形,王某单独组织施工,不受房主的指挥调配,与房主之间形成了加工承揽关系,盖房工人张某发生的人身损害,应由包工头王某来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篇:由谁承担所有权保留的风险责任
由谁承担所有权保留的风险责任
陈忠仪 陶伟春
2005年7月,上海某贸易有限公司与浙江绍兴县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上海某服装有限公司分别签订布料定做合同和服装加工合同,约定贸易公司向纺织品公司定购一批布料,纺织品公司应将布料交付给服装公司,由服装公司按要求加工成服装。签约当时,贸易公司向纺织品公司预付了30%的布料款计人民币2万元,余款三方口头约定由贸易公司通过信用证方式支付给服装公司后,再由服装公司转付给纺织品公司。
7月21日,纺织品公司根据约定,将定做的布料交给服装公司,服装公司仓库保管员出具了收条,收条的内容是“今收到绍兴县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为上海某贸易有限公司定做的涤纶斜纹布3083.40米和涤纶斜纹弹力布3069.40米,共值72305.90元。在未付清款项前,该货物所有权不转移,未经纺织品公司同意,任何人不得对货物有物理行为和处分行为,否则需承担该货物金额25%的额外违约金并归还货物„„”,收条上,服装公司仓库保管员及其业务员都签了字。之后,服装公司按照与贸易公司之间的加工合同,将布料加工成相应款式的裙子和裤子,并交给了贸易公司。贸易公司给付服装公司1.2万美元后,余款一直没有给付。因此,纺织品公司没能收到布料款。服装公司和纺织品公司想找贸易公司交涉,但由于当时在签订合同时没有审查贸易公司的相关登记资料,致使纠纷出现后无法了解贸易公司的具体情况。后贸易公司没了踪影,更是找不到可以交涉的对象。经过向工商部门查询,企业登记信息中没有该贸易公司的相关登记资料。同年11月11日,纺织品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服装公司。
原告纺织品公司认为,在交货时已经向被告服装公司明确在未付清价款前,原告对布料的所有权予以保留,而被告违反约定在布料款尚未付清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加工,由此侵犯了原告
对该布料的所有权,因此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返还原告涤纶布6152.80米或折价赔偿损失72305.90元,并承担违约金18076.48元及利息损失 1427.32元。被告辩称,被告是受贸易公司的委托收下该批布料的,基于加工合同将定做人贸易公司提供的布料加工成服装,收到的1.2万美元是被告加工服装的加工款,原告应该向贸易公司催讨布料款,所以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析法
经上海市嘉定区法院审理后认为,财产所有权保留前提是财产所有权转移,财产所有权转移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之间诸如买卖、承揽、赠予等法律关系而发生的。现被告收取原告布料的行为是基于原告与第三人贸易公司之间的定做合同约定而发生的,被告的行为其实质是一种代理行为,该行为的法律效力归于被代理人即贸易公司。原告基于与贸易公司之间的定做合同,将布料交付给被告是其履行合同义务,被告收取布料是基于被告与贸易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仅从原告送货和被告收货这两个事实行为出发,不能证明双方存在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内容的法律关系。所以,原告向被告提出的所有权保留的意思表示与法不符,不能产生原告期待的法律效力。
在原告与贸易公司的定做合同中,没有证据证明原告与贸易公司之间存在所有权保留的约定,原告交付布料后,布料的所有权已经转移,布料的所有权不属于原告,原告履行合同义务后取得是报酬请求权。原告与贸易公司曾约定由第三人即被告支付报酬,现被告不履行义务,产生的违约责任由贸易公司承担。因此,原告依据侵权法律规定提起的诉讼缺乏要件事实。综上,被告处分布料的行为并不对原告构成侵权行为;被告不履行给付报酬的行为,相对于原告来说并不产生违约责任。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答疑
本案关键在于判断原、被告之间关于所有权保留的约定是否能产生所有权保留的法律效力?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1.本案中原告将布料交给被告的行为是否属于法律意义上的交付呢?被告收取布料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代理行为,其行为的法律效力归于贸易公司,因此基于原告与贸易公司之间的定做合同,法律意义上的交付已经发生,据此,贸易公司取得了布料的所有权,原告已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交付行为,其对布料已不具有所有权,故原告也无权将他人的财产与被告约定所有权保留,由此也不产生被告对本案财产即布料的所谓侵权行为。现原告提起侵权诉讼,显然缺乏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2.本案原、被告是否存在必要的法律关系?所有权转移的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民法通则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财产已经交付,但当事人约定财产所有权转移附条件的,在所附条件成就时,财产所有权方为转移。”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
从上述法律规定中,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财产所有权的转移以交付为要件,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构建了我国所有权保留的法律制度。所以,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保留的意思表示能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但这种约定一般是双方当事人之
间存在诸如买卖等基础法律关系才具有法律效力。而本案的原、被告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法律关系,因此双方有关财产所有权保留的约定,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原告不能因此取得期待的法律效力。
综上,本案原告对系争布料既不享有所有权,与被告之间也不存在所有权保留的法律关系,因此,法院理应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提示
本案原告本想通过对被告进行所有权保留的约定避免出现收不到价款的风险,但由于该约定不具有法律效力,使原告的诉请不能得到法院的支持。而原告合法的价款请求权由于贸易公司的失踪而无法兑现。由此可见,在经济交往中,为防范风险,对合同相对方资质的审查是极为必要的,原告盲目签订合同的行为是导致其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
在法治社会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该具备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利益、充分规避风险的意识,才能保证自己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取得期待的法律效力。
第三篇:学车时发生车祸责任该由谁承担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学车时发生车祸责任该由谁承担
学车时发生车祸责任该由谁承担?
魏先生:我在某驾校学车,近期开始600公里外路训练。某日下午,我在教练的陪同下,驾驶学员车行驶在路上,却不慎与一骑电动车的阿姨相撞。事后,该阿姨被送入医院,住院65天。我开的是驾校的车,教练也在身边。请问,事故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律师:作为学员,您在学习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由此产生的交通事故责任应由同车的教练员承担。而教练员是驾校的教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以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致人损害的,由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民事责任。在事故发生时,教练员属履行职务行为,因此,此次事故的责任应由车辆所有人——驾校承担。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学生在学校踢足球受伤,责任如何承担
学生在学校踢足球受伤,责任如何承担?
【案情介绍】
原告无为和被告留波系同学,某日在校,利用午休时间与其他数名同学在学校操场上踢足球。原告做守门员,被告射门踢出的足球经过原告手挡之后,打在原告左眼,造成伤害,后经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左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进行左眼网膜复位术后,网膜复位,但黄斑区前膜增殖,经鉴定为十级伤残。原告以留波和所在学校为共同被告向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身损害赔偿。
【审理结果】
北京市石景山区法院认定,足球运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及人身危险性,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意料之中,参与者无一例外地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既是危险的潜在制造者,又是危险的潜在承担者。足球运动中出现的正当危险后果是被允许的,参与者有可能成为危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而正当危险的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留波的行为不违反运动规则,不存在过失,不属侵权行为。此外,学校对原告伤害的发生没有过错。遂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评析】
这个案件的处理虽然没有给予原告赔偿,但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公正合理的。仔细考量,本案涉及侵权行为法中的自愿承担危险抗辩事由理论。自愿承担危险,也称为自愿承担损害,或者称为受害人同意。不过,自愿承担危险与自愿承担损害在程度上有一定的区别。自愿承担危险仅仅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愿意承受,免除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侵权责任;
而自愿承担损害或者受害人同意的内容大于自愿承担危险,因为自愿承担损害不仅仅是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愿意承受其后果,而且还要对可能受到的损害自愿承担,免除造成损害的行为人的责任。显然,自愿承担损害比自愿承担危险的范围更为确定。当然,这两种说法的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可以认为自愿承担危险是受害人承诺或者自愿承担损害的具体内容,因为既然自愿承担危险,实际上就等于确认了损害自担。《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第二次)》第496A条规定:“原告就被告的过失或者不计后果行为而导致伤害的危险自愿承担的,不得就该伤害请求赔偿。”其中分为明示的危险承担和默示的危险承担,默示的危险承担是指原告完全了解被告的行为而导致其自身受到伤害的危险,但是原告自愿选择该种行为,依据其情形显示原告有接受该危险的意愿的情形。这种意见很值得借鉴。
在《民法通则》中没有规定自愿承担危险或者自愿承担损害的免责事由,但是在侵权行为法的理论和实践中是承认这一抗辩事由的。在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学者建议稿》的“侵权行为编”中,就规定了这个意见,这就是第22条“自愿承担损害”:“受害人明确同意对其实施加害行为,并且自愿承担损害后果的,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自愿承担损害的内容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道德的,不得免除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加害行为超过受害人同意范围的,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个意见在制定侵权责任法时,应当成为正式的法律条文。
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相当的风险,都有造成损害的可能。因此,对于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以及观看体育运动的人,都对体育运动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受到损害应当损害自担,属于自愿承担危险。对此,国外的立法例有的明文予以确认。例如,《埃塞俄比亚民法典》第2068条规定:“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参加同一活动的人或在场观众造成伤害的人,如果不存在任何欺骗行为或者对运动规则的重大违反,不承担任何责任。”这一规则说得极为清楚:既然是参加或者参观体育活动,就应当预见到风险,只要不是运动员故意或者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而是在正常的体育活动中造成其他运动员或者参观者的伤害,都不应当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判决分担损害。
具体到本案,原告从事足球运动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愿承担风险行为。正像审理法院判决认定的那样,足球运动具有群体性、对抗性及人身危险性,出现人身伤害事件属于正常现象,应在意料之中,参与者无一例外地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既是危险的潜在制造者,又是危险的潜在承担者。并且按照通常的知识,足球运动也是一种对抗强烈的体育活动,冲撞、抢夺、扑救、冲击是基本的运动行为。在强烈的身体对抗中,发生人身损害是极有可能的。任何人参加这样的体育运动,都应当意识到这样的风险,参与者有可能成为危险后果的实际承担者,而正当危险的制造者不应为此付出代价。从中可见,原告自愿参与到踢足球活动中,并在该活动中受到了人身损害,对此由其自身承担责任方符合自愿承担风险抗辩事由的本旨;如果认定对方的行为是侵权行为,并且必然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责任,尽管是分担责任,却是不合情理的。
本案审理法院作出了正确的裁判,值得称道。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并未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自愿承担风险特征,而是按照《民法通则》第132条的规定处理,判决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被告对原告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赔偿。这种处理虽然亦符合法律规定和法理,但在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略显不足。
第五篇:骑共享单车发生事故受伤,平台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
骑共享单车发生事故受伤,平台是否应承担
赔偿责任?
广东四时律师事务所:曾涛律师
2016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单车”开始风靡全国,包括摩拜、OFO、小鸣、小蓝等多家共享单车平台相继投入大批单车进入各大一线城市,一时间骑共享单车出行成为了大城市最时尚、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公众的青睐。伴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新的法律问题也开始产生。
据央视报道:2016年3月,北京的一位冯先生租用ofo共享单车,在下坡骑行时摔伤。冯先生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刹车失灵,一气之下将共享单车公司起诉到了法院。这也是共享单车首例索赔案件。冯先生向法院起诉称,今年1月28日21时左右,他从北京地铁八通线中国传媒大学站出站,通过手机扫码租用了拜克洛克公司投放运营的ofo共享单车。在骑行不到100米处遇到下坡,结果自行车刹车突然失灵,导致他连人带车失控摔倒。
如新闻中所说的情况,骑共享单车因单车故障受伤,平台是否应承担责任呢?笔者认为,如果确因单车故障致车辆使用人受伤,共享单车平台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从共享单车的运营模式来看,用户在APP上注册之后,交纳押金和租车费后就可享受租车服务,用户与共享单车平台在这一模式中实际上达成了一种租赁合同关系,因履行租赁合同造成用户受伤,可视为违约,而共享单车因故障造成用户受伤,也对用户构成了侵权,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根据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身权益、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因此,用户若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因单车故障受伤,可以违约或侵权为由要求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违约责任方面。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共享单车平台与用户的租赁协议达成之后,应履行使用户安全完成骑行的义务,安全达成骑行是合同的一部分,也是合同的根本目的,若因共享单车平台提供的单车的故障造成用户未达成安全骑行的目的,即单车平台构成违约,因其违约行为使得用户受伤,用户可要求平台承担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方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共享单车平台提供的单车租赁服务若造成消费者人身损害,应承担侵权责任。
综上,用户若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因单车故障受伤,可以违约或侵权为由要求平台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在选择以违约或者侵权为由起诉共享单车平台时,需要考虑一定的诉讼技巧:若是以侵权为由起诉,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需要证明单车平台在侵权中存在过错,这一点在取证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成本也偏高,并且根据双方过错的大小,判决平台并不一定承担全部责任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在考虑以何案由起诉时,应尽量选择以违约责任而非侵权责任,如此才能保障自身最大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