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校园环境研究
高校校园环境研究
关于大学生活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发展这一问题,国外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从多方面包括学校和学生个体层面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若干理论模型。其中,奥斯汀(Astin)从学校环境影响出发,研究院校环境作为学生投入与收获的中介因素,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注重外部影响因素;乔治?库(George Kuh)从学校环境与学生努力出发,认为学生的学习性投入通过个人努力与学校环境作用对最终的学习成就产生影响;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从综合角度出发,提出了对学生学习产出与成长产生影响的五个变量,学生个体背景与学校组织特征是外在的环境变量,通过学生的社会交往、个人努力、学校环境因素,从而对学生个体发展产生影响。[1]这些研究表明了学校环境对学生发展发挥着影响作用,笔者基于实证调查,试对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工具是《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问卷》,该问卷借鉴了“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CSEQ)、“全国大学生参与度调查问卷”(NSSE)、周作宇修订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以及鲍威的“北京高校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等成熟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就读经验及自身发展程度设置问题,主要分为基本信息、校园活动(课程学习、课外活动、人际交往)、对校园环境的感知、对自己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四个部分,共计92道题目。问卷中选取能反映就读经验和学习收获的问题,同时收集了学校类型,专业,家庭年收入,成绩等级等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背景信息,在问卷修订时得到了教育学专家、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和指导,这些都保证了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鉴于本研究主要考察校园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笔者从整套问卷中选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两套变量,即校园环境和学生发展。校园环境包括教育环境和人际环境两个方面,学生发展状况主要通过大学生对自己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来测量。在《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问卷》中,校园环境中的教育环境通过6道题来测量,包括学术、学业、智力发展;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发展;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的发展;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人际环境通过和同学的关系、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和任课老师关系、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这4道题目来测量;大学收获自评则通过22个题目来考察,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准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技能、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通识基础知识、对于艺术、音乐和戏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人文社科知识和人文素质、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使用电脑和其它信息技术的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分析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有效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的发展、认识到不同的人生哲学、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标准、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能力、兴趣和个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合理的作息、适应变化(新技术,不同工作或环境等)的能力。各变量的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见表1)均大于或等于0.8,可见具有较好的内部信度。[2]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湖南8所高校实施了《地方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调查》,首先将湖南省高校区分为“211工程”高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三类,进行院校抽样,再分别在文科、理科、工科三个不同学科院系中分别从大
二、大
三、大四三个不同年级进行样本抽取。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数量1358个,其中“211工程”院校22.6%、一般本科院校56.6%,高职高专院校20.8%。依据以上数据资料,本研究拟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把握湖南省高校校园环境状况以及考察大学生基本信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
二数据分析
(一)高校校园环境分析
笔者在考察学校教育环境(1=几乎不强调,2=一般,3=强调,4=非常强调)和人际环境(1=非常不融洽,2=一般,3=融洽,4=非常不融洽)时均采取从1分到4分的四点计分法,故2.5分是理论上的中等强度观测值。从学校教育环境各题目的平均得分来看,除了“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2.43分)和“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素质的发展”(2.41分)的得分低于2.5分,其余四项均大于理论平均值,且依次为“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2.61分)、“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2.61分)、“学术、学业、智力发展”(2.53分)、“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的发展”(2.51分)。由图1可知,超过50%的学生认为学校“强调”或“非常强调”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及职业和工作能力,接近50%的学生认为学校“强调”或“非常强调”学术、学业、智力发展。可见,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强调最多的三个方面是“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发展”、“职业和工作能力的发展”、“学术、学业、智力发展”。毫无疑问,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理应强调基本的学术智力发展,但是大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知识,这要通过合适的岗位才能发挥出来,面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学校强调职业和工作能力也无可厚非。至于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都很重要,可以说是必不可缺的一项技能。
从学校人际环境的评价的平均分来看,调查对象评价和同学的关系的得分(3.04分)最高,其次为和任课老师的关系(2.70分),再次之为与班主任/辅导员的关系(2.69分),最后为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2.45分),低于理论平均值2.5分。图1显示,82.04%的大学生与同学关系融洽或非常融洽,约60%的大学生与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的关系融洽或非常融洽,54.12%的大学生表示与行政管理人员关系一般;仅有0.74%的大学生与同学关系非常不融洽,4.57%的大学生与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非常不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与同学的关系最融洽,与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的关系次之,与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最差。这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印象相吻合,反映出学校各方面人际环境状况。
(二)不同类型学校校园环境的比较分析
由于总体分布未知,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来考察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是否存在差异。从表2中可知,克-瓦氏单向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存在显著差异(p=0.000.05),这说明“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都比较强调学生的学术、学业和智力的发展。在校园人际环境方面,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在和同学的关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与班主任或辅导员、任课老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和学院领导的关系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注:1采用Kruskal Wallis检验;2、3、4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2为“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3为“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4为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
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211”院校与一般本科院校在校园环境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是否强调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创造素质,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计算机和其他信息资源运用能力以及职业工作能力上,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和班主任?M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存在差异;“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园教育环境上的差异表现和与一般本科校院校的差异表现相同,在人际关系上除了班主任?M辅导员之外,“211”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还在与任课老师的关系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而在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则没有表现出差异;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在学术、学业、智力以及批判、评判和分析能力的发展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性,和同学、行政管理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关系上也没有表现出差异性。
(三)校园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分析
为了探索整体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大学生在就读期间的总体收获,笔者将整体校园环境、教育环境、人际环境分别作为单独的自变量,将大学收获(各指标相加后再平均)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基于不同类型学校在校园环境上表现出显著地差异(见表2),笔者又将“学校类型”这一变量进行分解,以探讨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环境、教育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的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校园环境及其两个维度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有积极影响,且学校人际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比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要大一些。总体上看,高职高专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比较大,“211”院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在学校教育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方面,一般本科院校的影响较大,其次是高职高专院校,“211”院校影响最小;在学校人际环境对大学收获的影响方面,影响最大的是高职高专院校,其次为一般本科院校,最小的是“211”院校。可见,无论是整体校园环境,还是教育环境或人际环境,“211”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相比,其环境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都是最小的。这种情况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认知存在一些反差,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环境十分复杂,加上笔者的能力水平的限制,本研究所采取的的测量大学校园环境的那些指标不能反映校园的所有环境状况,当然也无法通过这些有限的可测量的问题来准确评价校园环境各个方面对学生就读收获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入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他们对大学环境和个人发展的预期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否影响他们对校园环境以及大学就读收获的评价等这些问题并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三结论
总的来说,湖南各高校的校园环境较好,而且各高校人际环境的平均得分高于教育环境的平均得分,说明各高校的人际环境要好于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各高校在教育环境方面非常重视学生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职业和工作能力以及学术、学业、智力的培养和发展,在人际环境方面,生生沟通交往更加融洽,与老师或辅导员交往次之,与行政管理人员或学院领导的关系最差。除了学术、学业、智力方面和与同学的关系之外,“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在其他指标上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可见不同类型院校的校园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别。此外,各高校校园环境及其两个维度(教育环境、人际环境)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收获有积极影响,且学校人际环境比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就读收获的影响要大一些。不同类型院校对学生大学收获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职高专院校、一般本科院校、“211”院校,可见“211”院校及一般本科院校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校园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以满足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湖南高校仍需努力创建更加优质的校园环境。在教育环境的创建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除了基本的学术、学业及智力发展,更应该重视学生信息资源运用能力、分析评判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在人际环境方面,应确立“全员育人”理念,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示范、引导、辅导作用,创建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的环境,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以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白华.本科生就读经验影响学习收获的路径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3(6):26-32.[2]陈超,邹滢.SPSS15.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37.[3]鲍威.高等院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成果及其关联性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高校学生学业情况的调研大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3):71-82.[4] Astin A W.What matters in college?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3: 52.[5] Hu S&Kuh G D.Maximizing What Students Get Out of College: Testing a Learning Productivity Model[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3,44(Q2): 185-203.[6] Pascarella E T.Colleg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is[M].Higher Educatio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 Agathon,1985.
第二篇:高校拔尖创新人才校园环境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的营造和探索(大纲)
摘要:随着全球高科技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这着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课题之一。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教学环境、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等。本文通过对当前创新人才高校培养环境现状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分别从文化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四个方面来探索怎样营造适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高校环境。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校园环境,课堂环境,实践环境,管理环境。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更是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自然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任务。那么,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我国教育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首先,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各国有不同的理解,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不够,作为基础的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个性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是前提,再加上完整的个性品格和进取开拓的精神,而如果是工具化、模式化的人,被套以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则是不易成长为一个充满创新细胞的人的。有了这样高品质人才的需求,就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知识原始创新的主体,更应加紧对教育环境、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等的改革与探索,而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通过四周氛围的长期感染,对学生及其学习产生潜移默化乃至根深蒂固的重大影响。
一.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营造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其文化内蕴和气节的特殊形式,是学校创校宗旨的精髓。它体现了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艺术,使人们意识到学校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校舍媒介等要素,更需要校风、班风、学风作为精神建设的支柱。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才更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1.明确教育目的,清晰培养目标。
大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来讲,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独立的个人,在排除民族的使命感外,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最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在当代,从小学到中学越来越沉重的应试教育和整齐划一的教材课程使得学生正逐步丧失自主选择兴趣的权力,每个学生每天的课程及学习时间大多相同,求学的道路也不经相同,但要满足社会多种人才的需求并
匹配到与自己兴趣相结合的工作岗位,就需要通过大学阶段的过滤,塑造出能满足不同工作结构的人才。所以大学的首要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发现其所擅长的方向,挖掘出其潜在的天赋,发展其兴趣爱好,逐步找到社会定位实现个人的价值。
2.激发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主位”,形成师生互动的校园文化。
教学的三要素有教师、学生及教学媒介。传统的教学观总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突出教师的主教地位,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二位。而教育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对人的全面理解和全面培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只是在各个疑问处给学生以提示和引导的火把而已。因而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尊重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来源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一般概念,更应深入到学生们的心底情感和处境角色。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汲取,帮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创造者转变,也是教学观要转变的重要内容。
提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教育观,并不是要抹杀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相反,是给了教师更为宽松的施教环境和更多的表达自己自由观点的机会。从学生的创新思维中也让教师和学生都理智地认识到:老师本人也不是真理的化身,在曲折的求知探索人生道路上,他(她)们同样有七情六欲和缺点,需要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时刻更新自己的思想。在与学生共同教与学的过程中激起探索人类及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便是最成功的教育。
3.鼓励尝试,允许失败,形成校园创新文化。
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何入手,如何创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长久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弘扬集体主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主旋律,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氛围,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一就是文化内容不够丰富且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其二就是形式较为单一多以文体活动为主急需创新。
鼓励创新,允许失败,是在当今时代进一步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自古以来,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事都是从失败之路上走过。越俎代庖的教育会使孩子失去了尝试的机会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在家长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孩子又将失去什么?只有亲力亲为的不断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献身探索,在尝试和失败中磨练出来的才是具体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
创新的校园文化不仅局限于课堂理念,从专业的分流、科目的设置、评价标准的开放化到课外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创新的精神。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创新空间,为教师构筑“人尽其才”的讲台,也为个院系宣传独特的专业文化。创建创新文化论坛,开展创新精神人文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讲述其创新之路。创新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创新文化的塑造更是一种沉淀,弥漫在校园每处的花香墙角。有了创新的精神,校园文化的建设将更加深入,育人环境将更加优化。
二.深化课堂创新环境改革。
课堂仍然是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通过改善和深化课堂教学环境,灌注创新的成分滋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知识底蕴深厚、实践能力强、善于迁移变通、思维与形象思想相统一的拔尖创新人才。
1.创新教学目的,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高校课堂教学首先要改变教学指导思想,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树立以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即通过教学最重要的不是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而是要获得独立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主,促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到知识的探索追求者。只有这样,才是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教授了最无限的知识,善于学习,学会学习,才能学习的真正开始。
2.创新课程内容。
(1)创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他表明学校的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同时又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是世外桃源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这就启示我们现代的课程内容更应与社会需求想结合,“以用为本”而非盲目的“学术官本位”,从学校中学会生活,培养出能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才是应选择的课程内容。
(2)更新基础学科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课程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基础学科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距离不断扩大。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为此,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把课程内容的更新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来抓,甚至日本和印度等国都纷纷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更新。而观我国,高校课程的更新速度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基础课程内容基本没有变动,新科技知识比重小,新成果、新理论、新思想没有体现,内容陈旧急需补充更新。
3.创新科目设置。
(1)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
我国的选修课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发展到90年代初的25%左右,趋势是好的,但比重仍然偏低。而必修课则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一直高到70%—80%。选修课作为能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科目课程,非常有利于培养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它能弥补因文理分科而导致的知识结构缺陷,拓展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在保证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设可供学生们自主选择的选修科目,对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都是有利的。
(2)调整课程科目,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所用,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直接出口,更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以社会需求动态为风向标,及时调整课程科目的设置,培养符合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规格要求的各类人才。这样的毕业生才是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
于维护市场的稳定性及个人职业的长久发展。而当高等教育的发展单纯追求所谓的高层次,教育目标单一化,就必然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从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总是随着一定社会的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一种适应所有社会发展阶段的固定不变的课程模式。因此课程科目的调账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既是高校发展的象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
(3)推动课程科目与国际接轨。(向国外学习)??
任何一个国家学校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建立在其民族文化传统及本国政治、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单纯照搬他国的课程改革经验和模式,不顾本国国情,不可能使课程改革成功。课程改革必须兼顾制约课程发展的所有因素,只考虑一种因素,必然使课程发展顾此失彼,使改革陷入恶性循环,更不可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4.创建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宽松适宜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在适宜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人格才能得以自由和舒展,个性才能得以释放,才会有活跃的思维,进而才有创新火花的迸发。
创建宽松的课堂环境,首先要创建平等的心里环境,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地位,没有尊卑只有尊重。同时生生之间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发言权和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其次还需要创设融洽的情感环境,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师生沟通习惯,共创一个自然、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加强课外实践环境塑造(福禄培尔的“游戏”教学)
1.重视科学研究实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高校自创始以来就有着“重理论,轻动手”的传统教育思想,科学研究总是没有提升到首要地位,即使重视,也只是口头或形式上的重视,实践的科研比重和深度并没有提高,学生仍处于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的阶段,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学实验的研究,作为一切理论的奠基石,应成为独立的设置体系,与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应与学生成绩的高低相联系。在拥有了较好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后,我们更需要的是一批有较高实践创新能力的专家、教授、学生,从基础实验到创造性实验,完成真正的飞跃。
2,与民族企业加强联系,增进校企合作
为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校企合作可以不仅限于大中专职业院校中,高等综合院校也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联系。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习更应深入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和调研,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相渗透,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企业活力、培养拔尖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3.加强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利用世界资源。
随着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与对外交流的加深,中国经济必定要融入国际经
济的大环境,而且将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使得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北京大学前任校长许智宏教授曾指出:“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不管学生们将来怎么样,在中国读书还是到国外读书,他们都必须有国际视野。”何为“国际视野”?除了善于接受一切有利资源,抓住每一次飞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国际的胸怀,可包容不同的文化,接受差异的胸襟。这就需要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的培养基地,提供国际化的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往来活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营造校园的国际化环境,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完善管理环境体制改革
1.向完全学分管理体制转变,提高学习效率。
学分制又称为学分累积制,不管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修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也可因其他原因暂停学业,分阶段完成。从现实意义上说,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的一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非常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育成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仍实行学年制或者学分与学年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与也我国高校具体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学进度的掌控、毕业工作的导向分配都是决定我国暂不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重要原因。但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路程,还有西方国家的成功教学经验,施行完全的学分管理体制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关联性强、形成系统的课程整体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也能有效地、因人异地的分配受教育时间,降低培养的成本,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双赢。
2.(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外海优秀学员,也留住校内创新人才。
在2011年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有记者提问称: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的事业高峰都是在海外获得的,我们培养的拔尖人才很多是给他打好了基础,在海外成就他的事业,最终为别的国家服务。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确,这是我国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目前,国内的许多硬件培养条件已逐步达到国际标准,有些高校的校舍设备甚至已超过了国际水平,但在师资队伍、软件方面和国外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也在逐步改变。只有软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学生就会留在国内接受我们的培养。
立足中国国情:开展国情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要想成为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中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只有立足中国看世界,学生的“国际视野”才不是空洞的,这样的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为中国未来发展作出适时适当的贡献。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是全方位多维度的,会涉及到政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其中不乏一些被外界所误解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如何理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自身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就有偏差,那么这种国际交流只能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因此,高校在推进国际交流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国
3.激励竞争机制(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社会经济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对高校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大学扩招后学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成长为解决21世纪新问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此所讲的国际视
一.营造适合创新的家庭环境
1.发觉儿童兴趣,挖掘内在天赋,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差异化培养、激发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2.使民主思想贯穿于家庭教育始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二.优化校园创新环境
1.深化创新课程改革,与国际课程接轨。(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化教学,“多元性”的理念和模式,规范性和一元性,选修课,老子“因材施教”)
三.市场环境
1.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竞争
2.工资机制,拔尖创新人才与同等劳动工资持平。
四.社会环境
1.改变社会思潮,转变求学观。(以用为本,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社会评价)
2.促进科研体制改革,消除“学术官本位”,减少学术行政化。
3.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多种途径:报刊、影视)
第三篇:高校校园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论文关键词】 独立学院校园 校园环境 景观化设计 景观理念 植物景观
【论文摘要】 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面貌的整体体现。对于在校独立学院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素质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应该依循景观化理念和要求来设计和建设。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助于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与建设。
独立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作为全面发展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塑造独立学院的良好形象方面,还在形成独立学院生完美人格,促进独立学院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独立学院校园不仅具有教学学习生活使用的功用, 也是环境育人、文化形象的物质载体.校园环境规划设计重点解决的是如何形成具有标志性和凝聚力的校园中心, 创造多层次的空间环境气氛, 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交通系统, 积极引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克服了以往设计中忽视外部环境的缺陷, 努力创造出一个渗透、开放、融合的整体校园环境.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体,若只注重解决功能问题,还不足以成为环境友好型的校园设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校园环境不仅要为老师和学生们的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生活习惯、能力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并且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的功能应大于其传播知识的功能,从而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迫切的要求。
“景观化校园”是指: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以环境品质的提升为目标,以人本主义为立足点,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这里所谈及到的“景观化”是一个动词,景观化校园尊重自然,针对校园的自然环境、组织功能、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给予,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
一、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生态环境景观化设计上要考虑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从《园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理解并且体验将有限的场地创造出无限的空间,追求一种空灵、俊秀、飘逸的诗情画意境域,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这种“天地人神合一”与自然求得有机融合的思想,在现代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而且日益丰富的时期,人与自然日异隔离的现代社会将被赋予新的意义与内涵。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作指导,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谐调发展,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尽可能利用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复合型群落式绿化种植设计,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提高场地范围内的绿地率,从而以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使其可持续的发展。
3.景观效果与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理念
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此二者是需要统筹兼顾的,充分利用具有生态功能的园林植物进行营造。例如:用部分芳香型植物和部分吸收毒气强的植物,以来提高环境质量,杀菌除尘和净化空气,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这样既架构了绿色植物空间景观,又与植物生态功能环境相结合。
4.整体绿化空间意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整体生态环境空间的建造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建造绿化空间的主要因素。从而做好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及景观布景的同时,应在一些建筑天台布置屋顶花园,做屋顶绿化构成立体绿化和景观小品效果,形成整体绿化空间的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成本、设施的安全性。绿化设计应简洁明快,材料必须经久耐用和安全。近些年来国内很多地方拆巨资在进行绿化景观建设,但是由于后期养护经费花费较大,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没过几年绿化景观就荒芜了,这些情况时有出现,均是在设计时未能细致考虑到后期养护成本的费用和所使用材料的耐久程度而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5.空间的组织与划分的理念
独立学院校园空间组织与划分理念的合理与否也十分重要。应依据不同层次需要组织不同活动空间。例如:学生生活区、学生运动区、教学区、教师生活区等等。根据各个区域景观化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植物和园林景点来进行布置。为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各种空间中景观设施的设置、材料质感的应用、景观环境的创造应充分考虑人们钟情于自然的心理需求。关注人的审美习惯,以园林山水或者景观山水布置景观,并赋予文化内涵以来表达思想感情。景观绿化植物配置应选择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园林保健植物,各种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
6.生态环境艺术型学校的理念
要形成生态环境友好型和文化艺术型的独立学院校园生态景观环境,需要在布局上增设景观建筑、园林小品和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以来强化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在绿化上以常绿树和阔叶乔木类为骨干树,适当穿插四季花卉和彩叶植物为基调树,在园林树木种植时,在平面上进退交错、在立面上高低错落有致、疏密有序,以形成优良的植物总体群落布局的景观效果,真正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香化和静化,从而实现活泼、优雅、向上、宁静的校园景观环境。
二、校园环境景观化的目标和途径。学校在校园改造时切忌好大喜功,大手笔、大动作,有时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校园的景观化强调改良,通过对原有景观的改造及新建景观的补充,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创造良好的环境景观和校园形象,这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1、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尊重自然。
要求对校园的整体自然环境,营造空间、渲染氛围,减少对自然的人工处理及伤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恩赐,体现校园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连续。景观化校园倡导自然主义,正是因为自然是个性的源泉,强调自然就是强调特色。在尽量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不仅使校园生态得以延续及改善,同时还能达到塑造校园品牌特色的目的,从而体现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凸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作为学校的物质财富之一,其环境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校园的景观化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出发,继承并改善校园的物质环境,对校园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校园文化。同时,校园环境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它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了历史沧桑,展现了校园精神,孕育了校园文化。因此,校园的景观化对于反映与烘托校园文化有重要作用。校园的景观在注重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求尊重校园历史,通过环境再创造、协调新旧景观,通过环境手段使新旧景观互为补充,风格有继承又有发展,形成有机的校园整体,这对于联络校友感情、突出校园的特色、创造校园品牌有重要作用。
3、校园环境景观化强调植物景观作用。
要求充分利用地域性的植物种植形成校园特色。校园植物对烘托人文环境,创造场所精神也有特定的作用。将校内各区以集中栽植的树木花卉命名为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丰富多彩的植物及其景观所蕴涵的人文寓意,烘托了其自由、开放、活泼、创新的学术氛围。因此,植物种植作为一种环境手段,也可以展现校园的地域特征和人文风貌。
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景观的校园是学校“育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环境景观除了其物质功用外,还有为师生提供休闲、学习、交往空间的作用,亦即“场所精神”。学校
所拥有的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社会对校园“产品”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如何通过环境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如何通过校园建设联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如何使校园环境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提供更好的空间场所?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无疑是一个有效路径,校园环境的景观化满足了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校园景观以“环境育人”为根本目标,以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整体优化为立足点,进而营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园建设进入了新高潮,面对着发展的需要,各校都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校园建设。除了在原有校园基础上改扩建以外,还纷纷在异地建设新校区。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对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的探索和总结,能够为独立学院校园的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景观化校园可缓解师生心理疲劳、释放工作和学习压力,通过环境的景观化处理使得校园在满足感官愉悦的同时,又可为校内师生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疏松心理的作用,既具有人文韵味的景观还得以寓教于乐的实现,这是校园的一种文化潜力,也是穆尔所提到的校园之——“场所精神”。正如“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又培育了人”,为满足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在独立学院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的过程中,应以提升环境品质为目标,以坚持人本主义为基本,来实现校园环境、功能、经济、技术的优化,从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独立学院校园景观环境。
第四篇:南通大学校园环境研究调查
南通大学校园环境调查报告
转眼进入大学快一年了,我们对南通大学钟秀校区也有一定的了解了,但我和我的同学又想对主校区也了解一下,所以我们做了这次调查。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南通大学的校园环境进行的,目的是调查同学们对于校园环境的态度,从而更加理性的分析通大在百年之后需要更加进步和努力的地方,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调查时间:2014年5月10日~13日
调查对象:南通大学主校区和钟秀校区共5个专业(行政管理、应用物理、会计、国贸、城市管理)共50名同学,其中男25人女25人。
调查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在通过抽样和剔除无效数据后得到“附表” 调查项目:共三点,分别为 校区环境 宿舍环境 教室环境
一、校区环境
校园绿化是校园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 校园绿化不仅要与学生的审美教育相协调, 与校园建筑的园林化、艺术化相协调, 还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使校园环境真正成为塑造人、影响人的特殊课堂。然而通大在老校区的建设方面还是差强人意。通过在南通大学两个校区的调查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发现,同学们对于南通大学主校区的校园环境和钟秀校区的环境评价差距很大,南通大学主校区也叫做新校区各个方面相对于钟秀来说要好很多,同学们自然对其校园现代化设施环境的评价较高。但是,在钟秀的同学来看自己的校区绿化很完善,由于校区老,所以各种树都相当茂盛,绿化面积相当大,当然,校区老就意味着现代化基础设施简陋,所以可以看出校区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两个校区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校区内部和周边的湖泊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原因可能是同学们的不自觉或是学校对于河水方面没有足够的重视,清洁方面没有做到位,这点在报告中十分有突出性。河水干净与否看似和同学的学习生活没有很大关系,但是河流其实对于校区的美感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学生们可以在河边早读,路过湖泊的时候也能感觉到湖面如镜的美丽,晚上的水波更是能增加校园园林般的意境。所以我建议学校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和学校里有关专业的学生一起来做个暑期实践,一方面也是让有关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可以改善自己的校园。另一方面这个改变大大可以提升南通大学的形象,让学生们都知道通大对于学生的关注,传播通大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二、宿舍环境
对于宿舍环境的调查,我也发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同样是两级分化,主校区的同学们大多都认为自己的宿舍条件还可以,对提出的三个问题都没有很不满意的地方。但是身处钟秀的同学们大多都对宿舍的条件和环境表示了不满,尤其是住在普通公寓的大一学生,在十几人一间的宿舍居住,他们比较期待宿舍的变动。而且和钟秀其他的宿舍比较,似乎女生对于宿舍的满意度较高,可能原因是男生宿舍较乱,女生宿舍比较整齐。因为我自身在钟秀居住了近一年的时间,所以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钟秀的宿舍墙壁涂抹现象较严重,一楼的采光不是很好。而且垃圾筒的摆放位置,让很多偷懒的同学们直接从窗口扔下垃圾,十分不安全。而从宿舍卫生方面来看,因为钟秀对于学生们的要求没有主校区严,而且个人可利用空间少。所以很多同学不注意个人用品的摆放,所以看上去会很乱。不过在问卷调查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对于自己的宿舍卫生还是满意的,估计是习惯了的原因。在此我建议学校可以在假期中对钟秀的宿舍进行下粉刷,对于坏掉的门窗进行修补。这样同学们住在干净的宿舍中也会自觉地爱护宿舍,这样双赢的结果也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
三、教室环境
对于教室环境似乎同学们都表示还不错,毕竟学生住在宿舍,上课才去教室,而且上课的流动性较大,不像初中高中时期是在一个教室里进行教学,所以大家似乎都没有对教室情况表示不满。但是可以注意到教室里课桌乱涂乱画的情况还是有的,而且两个校区都有。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应学的知识外还应该对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有一个自觉地重视,像这种在教室的课桌上乱涂乱画的行为实在不应该是大学生所为。估计这也和教室的流动性有关。有同学自己画完了然后到另一教室,又可以坐到干净的课桌,所以觉得这事情无关痛痒。其实,去教室早的同学都知道,几乎每天保洁人员都要到每间教室清扫垃圾,对于课桌上面的图画他们要用布一点一点的抹去,十分费工夫,所以出于尊重他人和自尊自爱,我们大学生应该从自己做起,最终杜绝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的发生。
四、图书馆环境:
对于图书馆环境,还是由于两个校区建的时间不同,钟秀校区的图书馆空间小,有的管室里居然没有位置可以提供学生读书,灯光设施也比较差,但是主校区的图书馆相对于来说就宽敞明亮,电子阅览室设备优良。根据同学们的建议,希望学校可以将钟秀校区的图书馆环境稍加改良一下,如多增加一些书籍;书籍要定期更新保养;增加阅览位置;改良灯光设施等。
图书馆是一个让同学能够学习到更多,更广泛知识的地方,作为大学里学生普遍去的地方,图书馆的环境理应得到更好的改良,让同学们在更加良好的条件下学习,如果环境变好,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去图书馆,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面的人也会因为通大图书馆的优良环境慕名前来,增加学校的美誉,为通大这所百年名校争光。
总结:从本次课程调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总体上对于南通大学的校园环境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最近钟秀校区借建筑古老上演了两部戏,《我的播音系女友》和年代大戏《兄弟姐妹》,我们希望能借这个契机,对于校园环境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超越自我,展现风貌。我相信只要校方在校区环境方面多下功夫,必然能使得南通大学这个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让世人看到南通大学紧跟时代的新风貌!
第五篇: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
北京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研究 姓名:李端端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王珊 20040501!!!!={====z自_目jt自自!!!E!!Abstract!!!!自自==。I目E!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stones ofthe count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is motive force and source of social progress.University teaching building.as themain place that fosters high talents,its importance can’t be ignored.In the face of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teaching building material and spirit two improvementthat requir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study to modern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teaching building building principle,method,development trend that space designimperative. This text regards idea of”people first”as the starting point,in order to study the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uilding of teaching building the idea of forming whiledeveloping is as guidance,with form behavior and combination ofpsychological needi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teaching building space form ofbuilding,Carry on the research of the modem teaching building architectural design,summarize the design mode which takes the place ofthe building ofteaching buildingofthe un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trend. This text has analysed the main body in the university at first--Variety ofuniversity students’behavior,complexity of psychological need,propose teaching and psychologicalbuilding building should set multi—level space,meet the behaviorneed,and then analyze the outside of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building and insidespace form,From create multi—level contacts space,meet teachers and studentsbehavior,teaching angle research teaching space design principle of building ofenvironment of psycholo西cal need.Summarize the basic principle that the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eaching building of university should be followed.Putforward the building design method of teaching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finally:Whole space form design method of teaching building;Space overall arrangementform within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Design method of theexternal elevation form of teaching building of university;University teachingbuilding sever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these of buildingintroduce space change that teaching building bring ofthe building. In a word,thesis this is it describe from theory and practice two respect toteaching building building and connection,teaching building,combination ofpsychological nee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environment to focus on.Through to aseries of teaching building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work,design foundation ofinstance analysis to a 1arge number of,nowadays combine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in the future,put forward the desig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teaching building ofnewly-built university,expect to inspire 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architecturaldesig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ofour country to some extent. Keyword:The building ofteaching building,basic principle,design method —II— 独创性申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地说明并表示了致谢。签名:耋毖毖 日期; 1,o口毕.6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工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签名:盔盗盗 导师签名:乏么轸日期:二2竺芝必一f 第1章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概述曼!!皇昌鼍墨基毫!!鼍!兰皇号芒曼!毫!!穹!兰皇暑墨鼍!!皇。!!暑!!第1章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概述1.1教学楼建筑1.1.1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分类 1.高校教学楼建筑的概念 教学建筑涵盖的范围很广,包含有:幼稚园建筑、小学建筑、中学建筑、专科院校建筑、大学建筑等。本篇论文主要着重于研究高等院校教楼建筑(univertyteaching architecher):即高校中以教学和研究为主的建筑。环境心理学中与“教学建筑”同义且最常用的则是“学校物质环境”(thephysical education facility)或“物质的学习环境”(the physical learningenvironment、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learning)。美国是学校建筑研究标准化制度建立最为完备的国家,“学校建筑”(school building)己成为其学术研究最普遍的专有名词,其含义最广,涵盖其他同义词如“学校设施”(school facility)、“学校建物”(school premises)和“学校设备”(school equipment)。在一些教育行政和学校建筑专业上常出现的同义字有“教育设旋”(educational facilities)或“教育建筑”(educational buildings、educational architecture)。2.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分类:
(一)从教学楼建筑服务的对象分,可分为; 1.服务于校园内所有学生的教学楼建筑。此类建筑主要提供用于进行基础学科、公共学科的教学。2.服务于校园内某个院、系学生的教学楼建筑。此类建筑主要的使用人员~般为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学校高级研究员等,这类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或因其专业的特殊性,需要特定功能的教学空间。
(二)从教学楼建筑的使用功能可分为: 1.具有单一功能的教学楼建筑。教学建筑中仅包括用于教学的教室及相关配套设施。其指导思想是强调分区,这种类型在我国以往的高校建设中较为常见。2.具有综合功能的教学楼建筑。教学楼建筑中不仅包括用于教学的教室,而且包括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科研用房、实验室、图书室、活动室,甚至还包括既满足教学用途又能兼作演讲及社交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活动的多功能教室,以及服务于教学的行政办公用房等等。此类教学楼建筑中有一部分己不仅用于教学活动,甚至与教学办公、体育馆等用房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教学建筑,这在港澳地区及国外的大学教学楼建设中较常见。
(三)从教学楼建筑的空间布置方式可分为: 1.集中式教学楼。将大量的教室、老师工作室或其它配套设旌集中于~幢建筑中,体量一般较为庞大。如珠海中山大学。2.分散式(或组团式)教学楼。多栋教学建筑沿基地展开,利用庭院、廊道或道路进行联系,适应多种的地形情况,容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问形式和教学气氛,交通、采光等基本功能问题也能够更好地解决。1.1.2研究高校教学楼建筑的意义 一座座大学城拔地而起,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我国兴起了大学校园建设的又一个高潮。在短暂的大学教学楼建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1)探索培养新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有怎样的教育概念,相应就会出现怎样的教学楼建筑,如早期单一学科的书院,工业革命后专业化教育的分科系教学楼模式及当今由于新的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而出现的集中式、开放型的教学楼等。所以,当今的教育概念和发展模式,同样对高校和教学楼建筑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新型教育模式。商等教育强调培养的人应当是能够突破专业和职业领域限制的,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学生学习期间,不仅耍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新型的教学楼建筑的产生。对高校教学楼建筑的研究和探讨能够完善新的教育模式。(2)探索高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 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改变中国高等教育专业化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具有国际竟争力的、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形成不了影响力的现状,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高校合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大学的理念。在这个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高校在自上个世纪末蓟本世纪初的这几年中进行了有组织的高校合并。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合并后形成规模巨大的高校的各组成分子的原有规模参差不齐;合并后的高校面临着根据时 一2~ 第1章高校教学楼建筑设计概述代反应、知识结构的调整、规划、布置各个院系结构;合并及招生人数的扩大后,学生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等。对高校教学楼建筑的研究有利于我们看清并解决这~系列的问题。(3)指导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建设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以由建国初期的205所,在校学生1 I万余人,校舍建筑面积345万余平方米;发展列1995年的1075所,在校学生232万人,校舍建筑面积已达1.1亿平方米。但其中在70年代以前建成的约占40%,至今已40年,由于当初建设时期经济条件有限,那段时期所建的校舍及设备如今已经晶趋陈旧和老化,大批的校舍急待改造、扩建、更新。当前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基本国策指导下,高等教育如日中天,高校建设随之蓬勃发展。高校教学楼建筑不但与商业、办公等其他类别的建筑设计有较大的区别。对高校教学楼建筑的新变化,新要求进行研究对教学建筑的重新审视和对其发展的预测,有利于指导我们在今后的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1.2教学建筑的发展历史1.2.1世界高校教学建筑发展历史概述 中世纪的大学,是基于教师行会和学生行会基础上为教会服务的学校,其教学建筑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是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设计的(如英国牛律大学)。在布局上一般采用封闭式的庭院模式,符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状况,不仅能够保持严肃的宗教气氛,而且师生共同生活在一起,便于教会的管理和控制。公元1088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的理想和大众教育的传统相结合,并辅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使美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世界的高教中心也因此从欧洲移到了美国。在美国尽管有不少校园继承了四方院的模式,但典型的美国校园应该说是以T·杰佛逊(T·Jefferson)的弗吉尼亚大学为代表的Mall式的组织方式。它突破了其欧洲先辈四方院式的组织结构,向开敞式的布局方向发展,校园中心轴线上是气势恢宏的MALL,MALL的当时定义是装饰的自然绿地,两侧配置相连的数幢校舍,其差异只在于建筑风格。这种布局方式打破了中世纪大学的修道院式的四合院的封闭感,强调的是理性、民主、科学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战后日本建筑师在大学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上进行积极探索并创新得丰硕的成果。他们一方面是一贯注意考察欧美现代教育实践及校园建筑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又立足本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例如日本的大学往往不仅注意节地,而且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曼暑!!号=曼竺皇毫曼皇!!搴鼍兰巴皇皇鲁皇!苎皇!鼍葛皇E!皇!!!-兰j!!十分注意节能,建筑设计中力求良好的朝向与自然通风,重视实用性和耐久性等),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学楼建筑,如:由日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设计的北海道的公立函馆未来大学和琦玉县立大学正是当代其设计理念和新式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典型代表。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开放,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1.2.2中国近现代高校的形成及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久远年代,但都是规模较小、学科单一的书院。典型的书院建筑是一种传统的有外廊的合院式建筑群,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建筑群有明确的轴线,其上分布着多重矩形内院来组织空间和交通,并以轴线的位置、院落的进数区别尊卑,例如,位于湖南大学内的岳麓书院。直到19世纪中叶,才出现一些培养各类专科人才的学校,并成为近代高校的先声。此时期,虽然开始学习西方文明,也引进一些西方的校园规划模式和建筑技术,但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学习西方建筑思潮的滞后状况。因此,无论是中国人自己兴办或教会兴办的大学,其总体格局仍然延用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或欧洲中世纪的口字格局,采用中轴线的对称式布局。建筑形式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大屋顶形式或西洋复古主义建筑形式。但无论何种风格特色,这一时期的校园的整体教学环境强调群体形式美,强调自然环境和建筑的统一,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校园环境的先声,到目前为止,由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全日制高校己达千余所,由于这些院校建造历史不同,因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依据我国高校建设高潮时期划分,大致可分为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成立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20个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四个建设高潮时期。20世纪20一30年代正值西方现代建筑思潮达到成熟时期,因此高校的教学环境总体格局出现了国外流行的单体分散式布局方式,及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潮影响的单体建筑造型,也出现了一些建筑环境和风格完全不同的校园,如燕京大学、武汉大学都是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建筑造型和整体环境格局;而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又是仿西洋建筑环境和建筑风格的典型。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直到现在,在全国高校整体环境的设计中仍是富民族特色的校园。从总体上看,这两所大学均选址于城市边缘的自然风景区,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条件,这为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其二,它们都充分保护并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风貌,并使其成为校园环境不可分割的整体。燕京大学的园中园风格,武汉大学依山就势所创造的别致空间,都创造出中国传统的人文景 一4一 鬟艺豪王韭大学工学矮圭鬻位论文燃舞!烹燃燃憋!s烹燃燃黜!燃燃燃舞富烹劂嬲憋筮!焉鼎四∞鼍鼍爨霸燃幽!__四懋曹詈=燃燃嬲E!墨燃辫蔫鼍警寓燃燃十分涟懑节宾鬟,建筑谶计中力求良好熬期向与幽然通风,重褪实用性釉瓣久矬等),动作了许多优秀的高棱教学楼建筑,魏:由习本建筑师山本理显设计的北海道的公立函镛未来大学和琦基县立大学正是当代其设计理念和新式筒校教学楼建筑的典型代襞。当今世界隧潜社惫的发展,高校教育的开放,高校教学楼建筑更是西花齐敲,丰富多彩。{。2。麓中凰近现代高校的彩成及特点 我谶高等教脊历史擞然可以追溯到久远年代,但郡是规模较小、学科单一的书院。熊型懿繁院建筑怒一种篱统静霄努瓣的食虢式建筑群,对外封壤,对内敞开。建筑群有明确的轴线,其上分布着多重矩形内院来组织空间和交通,并以轴线旋毽鬣、陵蔫豹进数送翔赣牵,镶如,位予漱南大攀内的簧麓书院。直到l雾世纪中叶,才出现一些培养各豢专科人才的学校,并成为近代高校的先声。此时鬻,虽然开始攀骂疆方文黉,邈霉l进一些霆方憋棱圄规划模式鞫建筑接謇,邀融于各种因素,造成了学翔西方建筑思潮的滞蜃状况。因诧,无论是中函人自己黼办或教会兴办鲍大学,其总钵格麓仍然楚溺中送传统髓兰台院、鹳台貔袋黢渊中世纪的因字格扁,采用中轴线的对称戒布局。建筑形式也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大震颚形式或西洋复吉主义建筑形式。组无论德静飙格特色,这一对期豹棱圈的整髂教学环辘强调群体形式麓,强调麴然环境和建筑的统一,强调入文豢嚣翱鲁然凝观的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校嗣环境煎巍声,到匿前为止,盘国家教委批准建立酌全霞制高校露逡千余掰,豳予这些院控建造历史不同,因而反映了不问时期的不同特巍。依据我国高校建设高潮时期划分,大致可分海涎国甜糯、∞世纪5貉年代魏薪中国成交对鬻、2◇世缀翰冬代的改革开放时期、20个世纪末熏21僦纪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四个建设高潮时期。20世纪20—30年代正值两方现代建筑思潮选到成熟时期,因此高校的教学嚣境懑髂捂属爨瑗了瀚辩流行豹萃体分散式巍灏方式,殿受蘸方凝代建筑思鬻影响的单体建筑遗型,也出现了一些建筑环境和风格完垒不同的棱园,如燕京大学、武汉大学都是采用了传统酶中黧建筑造型和整体鬈壤格餍:磊渍华太擎、中袅大学等又是仿西洋建筑环境和建筑风格的典型。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流援直至#瑷在,在垒蕉离棱整体环境的设计中仍慧富民族特色的校阕。腹怂体上看,这两所大学均选址于城市边缘的自然风景区。臀良好韵留然环辘和条件,邃为创造优菱豹梭园环境提供了得天独簿的有利条件;其二,它们都巍分保护并利用了魇有的囱然由求风貌,捧便其成为校磷环境不可分割莳整体。蒸束大学的匿中墓缄格,武汉大学缀出就势所剑造的别致塑问,都创造戡中国传统的人文案 一盘一 霓l荤满较教学楼藏筑谖计概述观和蜜熬景獯裰互树托魏搴枣韵:其三,它搦都继承了我豳传统静毒局手法耩建筑澎式m在罗落熬辅线关系中谶隶建筑群体麴对稼平鬻,讲袭整令环境空髑熬胬然之美,显示了整个校园坪境麴雄穗鹃特溉、幽静典雅。上个世纪50年代魁耨中国成立以羼离校建竣的又一高潮孵期。经过解放初期的院系调熬之蓐,根据新中餮麴建设发展嚣要,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裁建立了~大批各种性质和规模龅高簿院校。使高校总数趱40年伐米的207所增至文革藏的近500所(不包括60年代调整合并的大批院校)。幽于5;0年代和褥苏联的密切关系,校羁建设受苏联影响较多,许多高校教学楼建筑也是争相效仿莫斯科大学的教学主楼和前广场(圈l,I)。讲求雄伟气魄,是此时期高校教学楼建筑的典型时代特征,也有许多的典溅范例。遗憾的是,由于人们感想观念的封闭和循规蹈矩,该时期的校园环境大多遵循了统一的设计模式,各校难有独特 隧l—l襄斯科大擎麴教学圭禳张前广璐的菇格特色。辩反酸当时典垄慧体形式麴差毫豪夕k太院校之~觞麓索钢铁学院、西安交遴大学和溃华丈攀教学主楼等。从中篱高校鲍发震援况素看,速~孵期高援发展集中,建设速度莰,惑体~次窭藏竞或搴较高。总结概括该时期鹣教学楼建筑麴蓥要特点霄以下死点;(1)良好的选址;此时期的大学参选予高校集中,自然环境较好麴丈孛城市边缘。岔冀北京、武汉爰瑟蜜等地都有离校集中魏大学城区;南方地区的许多高校遗址于镶出傍水、风景秀髓的风景区,为商校教学搂建筑提供了攒天独厚的环境地理条件。(2)强烈豹轴线构图方式突出了建筑的严整、秩序;该时期高校总体格局~般有明确的中轴线,而且特别强调教学楼建筑的对称。建筑多为中轴线下的主配楼式格局,加之建筑前部的规则绿化,使得教学建筑气氛严谨、庄重。(3)以系为单位酌单俸教学楼建筑组合方式。这种布局廷角了当时酸荚的总体布局方式,建筑单体以系为单德。这种布局在一个时期内较好地满足了管鹱和傻用等要求,同时车富了建筑群体所创造的熬体环境空阊。上个世纪鳓年栈拐,社会备方面瓣人材的需求,傻高校招生人数逐速增加,学科领域不断扩大,’鞭蒋的院棱已嚣法满避惩益增翻鹩人才需瀵。围越,捌寒0年代,全国备地糨继建立了诲多各种类毽和援横的耨型院校,形成了高校激肖攀监发震的叉一离灞。许多薪塑韵教学楼建壤在这一时期潇器了,萁主要特点是: 《{)打破了建蠢零一熬对称戴鞫黧方筑,墨现出露花齐藏韵揭露。这些薪型教学楼建筑开魏麓视体现独基特包戆个性特征,强调建筑的时代感。_器一 北京工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2)弘扬传统的整体环境模式之精华,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环境空间。此时期的高校教学楼建筑的设计上都提倡“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于人的活动和,13,理需求,讲求环境格调,注重整体美的风格,也创造了一些新型的,以院落为基础,富于景观情趣并适应现代化要求的教学楼建筑。(3)整体格局由分散型向综合型发展。许多新型院校从建校初始就注重了合理用地,尽量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而增大交往、绿化及预留空间,体现了新时期教学楼建筑环境的新特点。一6一 第2章高校学生行为、心理与教学楼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分析第2章高校学生行为、心理与教学楼建筑空间环境的 关系分析2.1高校学生的行为、心理与教育空间环境2.1.1教学空间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校建筑虽然是由物质构成的具体实物,却能够对心灵产生作用,而且对心灵的陶冶,多是由实物而生的抽象影响。就教学楼建筑的形式雨言,如果学校建筑雄伟,便可能使学生因对建筑的感受而养成恢宏的气度,如果学校建筑幽美,便可培养学生文雅的风范。这是由于久处其中,不知不觉的感染到环境的风格造成的。事实上,建筑影响心理之巨,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态度、价值标准、兴趣、动机等。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在与他们的环境及其中的动机相接触的过程,丰富了他们的感觉并建立了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的世界,增强了他们运动神经的能力。就高校学生而言,教学楼建筑是其重要的生活环境之一,学校建筑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