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2:4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

第一篇: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

《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引导和约束各地严格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建立手段完备、数据共享、实时高效、管控有力、多方协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有效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控制空间开发强度,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定期评估与实时监测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状况,定期开展全域和特定区域评估,实时监测重点区域动态,提高监测预警效率。——坚持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需求,既强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又着力完善配套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增强监测预警能力。

——坚持从严管制与有效激励相结合。针对不同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坚持陆海统筹,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可操作的管控制度,既限制资源环境恶化地区,又激励资源环境改善地区,提高监测预警水平。

——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坚持统分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强化政府监管能力,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监测预警合力。

二、管控机制

(三)综合配套措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不超载三个等级,根据资源环境耗损加剧与趋缓程度,进一步将超载等级分为红色和橙色两个预警等级、临界超载等级分为黄色和蓝色两个预警等级、不超载等级确定为绿色无警等级,预警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绿色。对红色预警区、绿色无警区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等级降低或者提高的地区,分别实行对应的综合奖惩措施。对从临界超载恶化为超载的地区,参照红色预警区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处理;对从不超载恶化为临界超载的地区,参照超载地区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生态、海域等单项管控措施酌情进行处理,必要时可参照红色预警区综合配套措施进行处理;对从超载转变为临界超载或者从临界超载转变为不超载的地区,实施不同程度的奖励性措施。

对红色预警区,针对超载因素实施最严格的区域限批,依法暂停办理相关行业领域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批手续,明确导致超载产业退出的时间表,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减量化;对现有严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违法排污破坏生态资源的企业,依法限制生产、停产整顿,并依法依规采取罚款、责令停业、关闭以及将相关责任人移送行政拘留等措施从严惩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监管不力的政府部门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实施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对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视情况给予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当地政府要根据超载因素制定系统性减缓超载程度的行动方案,限期退出红色预警区。

对绿色无警区,研究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发展权补偿制度,鼓励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适宜产业发展,加大绿色金融倾斜力度,提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权重。

(四)水资源管控措施。对水资源超载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许可,制定并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削减方案,对主要用水行业领域实施更严格的节水标准,退减不合理灌溉面积,落实水资源费差别化征收政策,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对临界超载地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严格管控用水总量,加大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不超载地区,严格控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和入河排污监管。

(五)土地资源管控措施。对土地资源超载地区,原则上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城镇建设用地零增长,严格控制各类新城新区和开发区设立,对耕地、草原资源超载地区,研究实施轮作休耕、禁牧休牧制度,禁止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大幅降低耕地施药施肥强度和畜禽粪污排放强度;对临界超载地区,严格管控建设用地总量,逐步提高存量土地供应比例,用地指标向基础设施和公益项目倾斜,严格限制耕地、草原非农非牧使用;对不超载地区,鼓励存量建设用地供应,巩固和提升耕地质量,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六)环境管控措施。对环境超载地区,率先执行排放标准的特别排放限值,规定更加严格的排污许可要求,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加大减量置换,暂缓实施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临界超载地区,加密监测敏感污染源,实施严格的排污许可管理,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减量置换,采取有效措施严格防范突发区域性、系统性重大环境事件;对不超载地区,实行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换。

(七)生态管控措施。加强对江、湖、河、山脉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在重要江、湖、河、山脉及周边划定管控红线,实施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整体生态安全。对生态超载地区,制定限期生态修复方案,实行更严格的定期精准巡查制度,必要时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对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地区实行封禁管理,促进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对临界超载地区,加密监测生态功能退化风险区域,科学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修复治理,合理疏解人口,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对不超载地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综合运用投资、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支持绿色生态经济发展。

(八)海域管控措施。对超载海域,属于空间资源超载的,依法依规禁止岸线开发和新上围填海项目,研究实施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属于渔业资源超载的,逐年降低近海捕捞和养殖总量限额,加大减船转产力度;属于生态环境超载的,大幅提高水质较差的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考核要求,严格控制上游相关污染物入河量,依法禁止新增入海排污口和向海排放的污水处理厂,通过清理规范整顿,逐步减少现有入海排污口,暂停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海洋(岸)工程建设项目;属于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超载的,禁止无居民海岛开发建设,限期开展生态受损无居民海岛整治修复。对临界超载海域,属于空间资源临界超载的,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占用自然岸线的用海项目和围填海项目;属于渔业资源临界超载的,强化海洋渔业资源养护和栖息地保护,引导近岸海水养殖区向离岸深水区转移;属于生态环境临界超载的,严格执行并逐步提高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考核要求,严格控制向海排污的海洋(岸)工程建设项目;属于无居民海岛资源环境临界超载的,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用岛、国防用岛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禁止其他开发建设。

三、管理机制

(九)建设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多部门监测站网协同布局机制,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和县级监测网点布设,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网络全国全覆盖。规范监测、调查、普查、统计等分类和技术标准,建立分布式数据信息协同服务体系,加强历史数据规范化加工和实时数据标准化采集,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数据采集、存储与共享服务体制机制。

整合集成各有关部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数据,建设监测预警数据库,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及数据融合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基于各有关部门相关单项评价监测预警系统,搭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智能分析与动态可视化平台,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监管、动态评估与决策支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政务互动平台,定期向社会发布监测预警信息。

(十)建立一体化监测预警评价机制。运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信息技术平台,结合国土普查每5年同步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每年对临界超载地区开展一次评价,实时对超载地区开展评价,动态了解和监测预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综合评价结论,要根据各类评价要素及其权重综合集成得出,并经有关部门共同协商达成一致后对外发布。各单项评价结论要与综合评价结论以及其他相关单项评价结论协同校验后对外发布。全国性和区域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要与省级和市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进行纵向会商、彼此校验,完善指标和阈值设计,准确解析超载成因,科学设计限制性和鼓励性配套措施,增强监测预警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建立突发资源环境警情应急协同机制,对重要警情协同监测、快速识别、会商预报。

(十一)建立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统筹应用机制。编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要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确定规划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合理调整优化产业规模和布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划发展。编制空间规划,要先行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根据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科学划定空间格局、设定空间开发目标任务、设计空间管控措施,并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用途管制。

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纳入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构建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决策程序。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结论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状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

(十二)建立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通过书面通知、约谈或者公告等形式,对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进行预警提醒,督促相关地区转变发展方式,降低资源环境压力。超载地区要根据超载状况和超载成因,因地制宜制定治理规划,明确资源环境达标任务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展超载地区限制性措施落实情况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对限制性措施落实不力、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等,建立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超载地区资源环境治理等,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作用,鼓励公众举报资源环境破坏行为。加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力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于2018年年底前建立监测预警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于202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普查,并发布综合评价结论。重大事项和主要成效等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协调机制,适时发布本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制定实施限制性和激励性措施,强化监督执行,确保实施成效。

(十四)细化配套政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各单项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完善监测站网布设,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加快出台土地、海洋、财政、产业、投资等细化配套政策,明确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切实发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的引导约束作用。

(十五)提升保障能力。综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建立专家人才库,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培训,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经费保障机制,确保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高效运转、发挥实效。

第二篇:优化园区环境 提升承载能力

优化园区环境 提升承载能力

经济开发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发展引擎,优化园区环境,提升承载能力,持续推进开发区不断做大做强,是形成各大园区发展“洼地效应”和“虹吸效应”的重要渠道。近年来,xxx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围绕xxx发展战略,坚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紧紧抓住xxx工作目标,全线动员,上下联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园区建设发展迈上新台阶创造了条件,打开了局面。但当前,开发区在用工、融资、技改、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企双方共同努力,齐心解决。

一、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用工人才缺口大。近年来,用工难是经济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其中,县域年轻劳动力外流、企业岗位要求、薪资水平、用工环境等都对企业用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而言,开发区各行各业普遍存在人才缺口的难题。截止到目前,园区有近xxx家企业反应缺工难题,据初步统计,缺工人口在1300人左右,这主要集中xxx行业,其中xxx缺工300多人,xxx缺工都在200人左右,xxx150缺工人,其他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缺工情况。用工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落户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对未来外来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是企业融资困难多。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园区内中小企业资本、实力相对比较弱,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由于信用体系建设迟缓,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等原因,导致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依然是依靠房产、土地等抵押物,在融资方面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支持。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技术专利等尚不能用作抵押、质押资产,企业难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据统计,开发区xxx、xxx、xxx等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和融资难等问题。

三是技术改造能力弱。企业技术改造具有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集约利用土地的优势和特点,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更能体现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产品品种和产量、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结构以传统企业为主,总体呈现粗放型、资源型、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少等特点,企业综合实力还不强。在园区企业中,除xxx等少数龙头企业以外,其它绝大多数企业体小力弱、产业链短、产能小。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和趋势下,传统企业要完增强市场竞争力,转型升级是核心,其中技改是关键。企业要完成技改,即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融资难的背景下,中小企业技改就显得更加困难。四是行政审批权限小。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上级对税务、土地、规划等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园区机构权利受限,虽然有些事项可在园区相关机构办理但,但须逐事逐项上报“确认”、“审核”的事项的仍不少,导致办事环节增多,协调难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经济成本增高。这与开发区要求的观念新、体制优、人员精、效率高等比较优势相差较远。

五是检查督办频率高。在环保和安全生产的双重指标下,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受到检查管理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从宏观角度看,环保和安全生产严格管理,既是经济实行转型升级,同国际接轨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必须坚持、也必须贯彻落实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传统县域经济领域,由于大多是传统企业,中小企业较多,他们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自身发展在用工、融资、技改等方面的围困下,企业既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管理上,更没有更多的资金放在环保改造上。因此,从政企双方而言,都需要面对企业管理难的双重局面。

六是配套建设不平衡。当前,园区各项硬件设施虽适度超前建设,但在公服配套方面仍有不足。园区是商业配套不完善,日常生活不方便。整个工业园区商业主要集中在发展大道与创业大道交叉口处,餐饮、购物等配套数量稀少,且环境不优;二是文娱配套较稀缺,休闲生活不丰富。基本都是企业私有文娱设施,政府投资或商业性文娱设施极度稀缺,广大干部职工休闲生活选择有限;三是防护设施不到位,日常出行不安全。园区交通事故频发路段防护设施不足或没有,如有的重要路口没有灯控,更没有安装诸如减速带或交通指示牌等实施。

二、几点建议

1、强化招工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切实把招工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精心组织,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计划周全,并将任务分解下达给各单位,列入目标考核,与单位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严格督查,兑现奖惩,不打和牌。二是宣传到位。通过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参观开发区企业、印发《致外出务工人员一封信》、开发区用工需求、招工简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县目前企业发展现状和用工待遇,引导返乡务工人员本地就业。三是创新招工方式。发挥政府组织作用,建立就业资源台帐,进行有针对性招工;组织已在开发区企业就业工人现身说法,做好“以工引工”;组织召开用工招聘会,促进了企业招工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大扶持力度。对经过准入门槛的入驻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使民营企业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融资环境等方面享受更大的优惠政策。如在环保改造等领域可适当给予资金补贴,减少企业资金压力。

3、扩宽公服类型。逐步完善公服配套设施建设,注重“微量元素”的影响作用,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在商业、商务、环卫、环保、文娱、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扩宽公服建设类型,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4、改革管理权限。赋予开发区相应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权限,代表同级政府在区内行使经济和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按照事权统一的原则落实管理权限,营造促进企业创业、成长的良好发展环境,使得企业从事生产、投资、经营等各项审批事项均能在开发区集中办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将县级审批权限内事项交由开发区办理预审,报县级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需上报国家、省、市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开发区办理预审,县级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篇: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

设备安全科 赵星章

HSE体系建设,是我厂重点工作之一。推进HSE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体现。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我厂针对内审、外审审核出的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在体系运行中,坚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更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真正落实了制度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得力,以及HSE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问题,安全环保工作从整体上仍然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治本措施,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持续、稳步提升,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点有:

1、安全理念的树立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部分二级单位对于专项检查百般应付,未能正在理解专业检查是帮助其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查出问题后也总是强调人员不足、难于管理等各种客观因素,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HSE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应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督责任主体,职责履行与业绩考核未能紧密挂钩。未能做到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风险共担。

3、培训教育效果不佳,安全知识未能有效转变为安全技能。结合近几年事故看出,多数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基层安全培训应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根据工种、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工作。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强调员工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我要安全的觉悟,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完成我保安全的任务。

4、警示标志运行控制方面笼统,目前大多二级单位只是在厂房入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未做到针对性,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5、目前HSE体系与即将实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差别:1)体系评估没有具体量化,查出的问题点多并不能代表体系运行较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企业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目前实施的还有一定差距。3)体系只告诉你“干什么”,标准化更突出“怎样干”。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是我厂年初新提出的安全理念。通过探索和阶段性运行,显示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制度建设、职责履行、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全厂安全监管工作保持在较好态势。但安全环境建设需全员的积极参与,安全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的有力保障。尽管我厂总体形势稳定,但随着业务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展,用工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顶岗劳务工的频繁更换使风险增加,确保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使其自觉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和意识。采取措施强化HSE责任制履职力度,营造氛围促使各级HSE责任人履职尽责,确保安全生产。(主管厂长带队检查车间主任、生产主任职责履行情况,设备安全科监督管理)

3、提倡创新班组安全文化,营造全员关注的安全氛围。班组是企业中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一切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安全管理应切实落实在班组,安全大环境的建设应建立在班组安全

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之上。要以“无伤害班组”创建、保持、提高为载体,引进、提高“安全价值观”,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对安全生产的认同感,培育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向往安全、人人必须安全的良好氛围。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代工业生产中7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从强化制度、加强培训、从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以人性化安全管理为依托,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深化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员工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建立长效安全机制的基础就是从每一个职工入手,让职工懂得自己的行为自己做主、自己的安全自己做主。

第四篇:如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当前,宜宾市 “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示范市创建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广大人民群众也比较满意。但治理工作能否持久深入地开展?治理成果能否得到巩固而不反

弹?这都需要我们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在集中整治中引入长效机制。宜宾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在脏乱差问题突出、城市形象不佳、城市品位不高的基础上起步的,面临着起点低、功能弱、矛盾大等问题。迅速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整合执法力量,实行集中整治。在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市过程中,市区联合执法支队在拆除违建,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发挥了突击队、尖刀班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整合力量、集中整治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当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做好巩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拆”、“建”、“造”、“防”四项工作,尤其需要联合执法形成的强大力量。巩固治理成果、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反弹,更是需要加大执法力量的整合力度,固化联合执法队伍,落实编制、经费等问题,使联合执法的力量在集中整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城市建设中跟进长效机制。城市建设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基础。城市形象的整体提升不仅需要加强环境治理,更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及时跟进,注重对城市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打造,既考虑功能布局,又考虑外观形象,打造独具特色的宜宾城市文化。在环境治理中,必须围绕 “治理脏乱差,建设洁齐美”的工作目标,按照“全

覆盖、全推进、全治理”的工作要求,扎实推进背街小巷、场镇村庄、集贸市场等薄弱环节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消除脏乱差死角;推进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废品回收站、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本功能;打造进出口通道,强力拆除违建,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和档次,进一步美化环境。必须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打造酒文化特色街区等工作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跟进治理工作,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助推城市建设,通过跟进城市建设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在执法监督中推进长效机制。人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性因素。建立长效机制,必须通过执法和监督,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确保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和提高。必须强化日常监督,变集中整治为常态管理,着力改变群众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能放松管理,更不能失之于软、失之于宽或放任不管;必须强化执法监督,着力改变群众思维定势,让大家明白是与非,对法律、法规、制度心存畏惧,做到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实现由不自觉到自觉的重大转变;必须强化责任监督,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定期考核制度,坚持“红旗引路、黄旗问责”,对先进模范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让其从物质到精神、经济到政治上都有盼头和奔头;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够的责任人严格实施问责,坚决惩处,通过逗硬奖惩,形成奖勤罚懒的机制,起到鲜明的导向作用。

在舆论引导中促成长效机制。风正心齐的舆论环境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坚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行广泛宣传,做到电视有图像、报纸有文字、电台有声音、网络有报道,多层次、立体式宣传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人人参与、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坚持表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典型,曝光不文明行为和破坏环境行为,充分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让群众自觉支持环境治理,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改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素质,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由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党委政府主导、新闻舆论推动、人民群众主动、社会各界联动的良好局面。

在上下齐动中巩固长效机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上下齐动,通力合作,才能取得实效。必须明确管理职权,按照“管理重心下移、政策向基层倾斜、工作在基层落实”的原则,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各级的管理职能和工作责任,努力营造齐抓共管、共创共建的氛围。市上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将人权、事权、财权向基层倾斜,将工作重心下移,适当赋予翠屏区城市规划审批前置许可权,让基层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提高基层干事积极性;区上放手、放胆让街道办事处结合实际,创新举措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任务;街道办事处积极支持社区大胆开展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特别是在城区车辆管理、市容秩序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市、区责任划分,在体制上避

免推诿扯皮和“大家都在管、大家都不管”的弊端出现,形成“上面交任务、下面抓落实、中间强督查”的运行格局。坚持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以社会资金为补充、以经营资源为来源的全域达标资金保障体系,明确将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工作经费,把工作经费更多的用于街道、社区等基层,解决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让基层有想头和盼头。

在查漏补缺中强化长效机制。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遁,必须及时对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和评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得更大的胜利;必须不断吸取失败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通过及时查漏补缺,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规章制度,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现由表及里,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不断建立和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 《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宜宾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将好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固化,建立起针对性更强、操作性更好的制度体系,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轨道。

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的思考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是集聚发展环境优势的重要载体。为进一步纵深推进城乡环境治理的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形成城市管理上的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健全“一网”。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区划布局、梯巷拼接、背街互联、无缝成网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所辖行政区域为基本网格单元,网格设置负荷均衡、覆盖全面、不留盲区、不存空白、横向到边、纵向到坡、不交叉重叠,网格内人员定岗明确、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明确、量化标准明确、考核机制明确,网格外辐射城乡、统筹村社,人人参与。

完善“三联”。健全全民参与机制,一是楼院联治,落实居民院户、家属楼院长制,坚持院户联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困难互助、监督制衡、社区带帮机制,实行自家卫生单独搞,院户环境结对搞,公共区域统一搞。二是街巷联治,建立网格化信息反馈平台,做到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衔接顺畅、通盘评估、聚集能量、四员互动(环卫保洁员、文明劝导员、治理巡逻员、社区监督员)。三是校街联治,积极探索“社区评比进校园、学生监督进社区、环境秩序进课堂、行为习惯进家庭”的“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爱卫活动,广泛开展“一生带一户、一校连千家”的宣染效应,全民倡导“公德规范言行、文明美化心灵”的人文环境。

落实“四包”。完善县级领导包片、部门包段、干部包户、居民包干的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行片区总揽、段落主抓、院户自治、全民监管的运行机制,坚持片区政绩测评,段上目标考评,院户绩效考核,居民“五好”评比,完善三级目标管理,包片领导与包段部门、包户干部与居民小组、包干居民与社区居民委员会。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统筹意识,大力开展治根治本,从源头上控制反弹,从制度上规范管理,从体制上支撑运行,从机制上保持常态,从根本上提升县域形象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注意力,努力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生态靓丽、风貌协调、市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县域新气象。

第五篇:建立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关于建立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的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促进XXX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全区工业经济建设为目标,从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重点镇办中挑选确立30家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工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监测点,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趋势,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加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调度

根据经济运行调度需要,设定运行情况调度表格,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生产要素变化情况实施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对涉及的相关企业必须按时报送有关数据和信息。区经信局进行整理汇总后,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

三、建立例会制度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区经信局每年举行两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每季举行一次信息员例会,交流情况,加强学习。各重点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大项目合作、生产设备大修、重点企业停产、重大事故、重大市场变化等影响生产经营的重大事项,须及时向区经信局报告。

四、开展企业调研活动

对年内确定的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工业重点项目,要进行调研活动,了解企业遇到影响经营发展或制约项目建设而自身无力解决的困难,及时上报区政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现场办公、专题会议等措施,全力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五、强化监测预警

坚持把超前预测作为转变组织运行工作方式、把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抓手。由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加大对重点企业经营、供应、生产要素、资金需求等情况的监测,发现风险苗头的,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同时,要特别密切关注宏观层面的CPI、PPI、信贷、房地产、汽车、能源、出口等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对工业经济运行间接传导影响。完善和强化信息互通平台功能,广泛收集宏观信息,超前预测和判断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努力在早、准、实上提升预测水平。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下载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农业信息预警)电子版

    2012年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 (农业信息预警)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任务:农产品价格调查 项目单位:哈密市丰盛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哈密市友谊路185号 邮政编码......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五篇模版)

    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 环保部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意见要求,到2015年建成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各地环保部门要积......

    永清县建立3项长效机制改善城区环境容貌

    永清县建立3项长效机制改善城区环境容貌 一是建立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机制。该县将城区环卫作业整体打包,承包给专业的环卫保洁公司,实行12小时作业制度,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不积......

    乡建立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工作方案

    XX乡建立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工作方案三政发〔2021〕1号关于印发《XX乡全域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各村、各办室、乡直各部门: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

    建立环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建立完善环卫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城市卫生环境 (张店区市容环卫管理局) 素有天下第一店之称的张店,是淄博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和流通中心,城市环境卫生工作要求高、难......

    关于建立干部下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的意见

    铜印办发„2010‟27号中共铜川市印台区委办公室 铜川市印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建立领导联系部门包村干部驻点 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2010年6月13日) 近年来,我区连续开展了干......

    关于建立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关于建立农村科学发展指导工作 长效机制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按照市委办公室转发市委基......

    大力发展在线监测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大力发展在线监测 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