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模版]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
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用来形容情感、情绪的词句,如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等等,这种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而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等等,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
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的许多音乐形象就是他将别人的音乐作品主题进行速度上(也有在音色上、音区上、节拍上、节奏上、调式上、和声及配器等方面)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新的音乐主题,形成了与原作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
试想,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第二篇:《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
——增强学生节奏感,培养学生音乐赏析能力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本课力图使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密切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合作,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了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活动目标
1、节奏训练,从游戏开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节奏。
2、欣赏朝鲜歌剧《卖花姑娘》中的片段《春天年年到人间》,利用四三拍速度的变化,体会了解情绪的改变以及它与速度的关系。
3、了解速度的概念,分析不同情感所适合使用的不同速度。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2、课前请同学们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冯小刚导演的《大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跃气氛·节奏训练
“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如果一拍一个字,那么我们拍手叫李明,应该怎样拍啊?”(同学们可以打出”xx”的节奏。)“如果我们一起叫王亚楠,大家说应该怎么拍啊?”(同学们会打出两种节奏,前十六和后十六。教师做示范,由同学们判断。)“大家做的很好,如果用拍手的方式叫上官文慧又应该怎么拍呢?”(同学们又会很积极的打出“xxxx”的节奏。用同样方法做另外两种节奏反复训练,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用耳朵辨别三种不同节奏型。)“接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打人’吧,我们先来‘打’李明,当然是用拍手的方法,大家要在心里非常平稳地默念他的名字,注意一定要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好吗?我们一起打三遍。”(用同样的方法训练另外两种节奏型,使学生平稳的掌握三种节奏型,按照课前分好的三个组,每一组打一种节奏型,也可以先从两种节奏入手,把两种节奏训练好,再加入第三种节奏,最终成功地形成三声部的和声。)
二、播放范例·组织交流·掌握理论
1、播放电影《大腕》的一个片段,是男主角为拉广告赞助将哀乐进行曲改变了速度,变为欢乐进行曲。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播放片段过程中不时有同学看后哈哈大笑。“看完之后,可以说出这首曲子你熟悉吗?”很多人摇头。此时播放原版的哀乐,同学们发出一片惊叹之声。(加深速度的重要性的印象)
2、“歌剧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著名?对,意大利。那么,中国的歌剧有哪些?同学们知道吗?”(《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党的女儿》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其中有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插曲,请看课本的第21页。在你们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呀?”(鲜花盛开的、万紫千红的、朝气蓬勃的等)“总之是美丽的春天,下面我们倾听这首《春天年年到人间》,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作品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听起来竟然是悲伤的、辛酸的。)此时介绍背景——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在描述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哲勇一家不幸的遭遇,主要刻画了女主人花妮上街卖花的形象。春天是美的,但这首歌里的春天是悲伤的,但如果老师这样演唱,大家来听一下效果有什么不同。”(教师将原来的中三变成快三演唱,)老师改变了歌曲本身的速度,连作品的原意也改变了,不悲伤,反而很欢快。总结——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着旋转、摇曳的律动,天生就有舞蹈的性质,对于表现一些轻巧、优美、诙谐、田园、安详的气氛和情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同样都是三拍子,只是改变速度就把一首作品完全改变了,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其实,速度就是音进行的快慢,说得更确切些,就是节拍单位律动的频率。速度在音乐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各个音乐形象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与进行的一定速度相关,为了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面,需要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才能完整地塑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拓展加强·知识抢答·深化主题
3、“好的,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情绪所要求的速度,大家说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情感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如果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大家说应该是什么速度啊?”(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那么,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情感呢?”(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所以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4、趁热打铁——知识抢答(1)、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BCD)
A.欢快的情绪一般用较快速的音乐表现。B.慢速的音乐用来表达沉重、悲伤的情绪。
C.演奏音乐一定要依照作者的原速度进行,否则就会面目全非。
D.速度与力度一样是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D)
A.作曲家标记出的力度、速度变化,在演奏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样。B.在演唱歌曲时,虚词要唱重,实词要唱轻。C.切分节奏要突出切分音的重音。D.在演唱歌曲时,要突出重点词。
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了节奏的训练,同时还介绍了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歌曲,还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了不同情感与速度的关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情感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欣赏不同节奏的音乐来调节我们的心情,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案例评述
本活动设计把游戏和电影片段引入课堂教学,同学们由课前影片的欣赏开始,在笑声中感受到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对节奏的进行训练,并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做节奏的训练,并非打节奏就是教师打一遍,学生机械的学打,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掌握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兴趣是盎然的,学生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理念。
第三篇:《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分析
《速度在音乐中的表现意义》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句至理名言。本教学活动设计力图使学生了解音乐的速度与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密切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相互的交流合作,利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
活动目标
1、节奏训练,让学生感受节奏的魅力。
2、欣赏朝鲜歌剧《卖花姑娘》的《春天年年到人间》,利用四三拍速度的变化,体会了解情绪与速度的关系。
3、了解速度的概念,分析不同情感所使用的不同速度。
活动准备
1、把全班分成三个小组。
2、课前请同学们看一部电影冯小刚导演的《大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跃气氛.节奏训练
“同学们,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个游戏,如果一拍一个字,那么我们拍手叫李明,应该怎样拍啊?”(同学们可以打出”xx”的节奏。)“如果我们一起叫王亚楠,大家说应该怎么拍啊?”(同学们会打出两种节奏,教师做示范,由同学们判断,“xxx”“xxx”同学们会选第一种。)“大家做的很好,如果用拍手的方式叫上官文慧又应该怎么拍呢?”(同学们又会很积极的打出“xxxx”的节奏。)(老师打xxx的节奏)“请叫这个名字的同学举手,好的,三个字名字的同学反应很快。”(用同样方法做另外两种节奏反复训练,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可以用耳朵辨别三种不同节奏型。)“接下来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去„打人'吧,我们先来„打'李明,当然是用拍手的方法,大家要在心里非常平稳地默念他的名字,注意一定要平稳不能忽快忽慢,好吗?我们一起打三遍。”(同样方法训练另外两种节奏型,使学生平稳的掌握三种节奏型,按照课前分好的三个组,每一组打一种节奏型,也可以先从两种节奏入手,把两种节奏训练好,在加入第三种节奏,最终形成三声部的和声。)
二、播放范例.组织交流.掌握理论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看一部名叫《大腕》的电影,同学们都看了吗?有什么感想呀?”“老师,影片特别搞笑,有一段......”(同学们马上交流起不同片段)“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电影的一个片段,大家想不想一起看一下呀?”(课堂气氛很活跃,为同学们播放片段,是男主角为拉广告赞助将哀乐进行曲改变了速度,变为欢乐进行曲,同学们看后哈哈大笑。)
2、“好,同学们,老师要问答大家,歌剧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著名?”(同学们回答:„美国、意大利等等')“对,意大利的歌剧最著名,那么,中国的歌剧有哪些?同学们知道吗?”(《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党的女儿》等)“很好,同学们的知识很丰富,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部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其中有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插曲,在我们课本的第21页。同学们你们的眼中春天是什么样的呀?”(鲜花盛开的、万紫千红的、朝气蓬勃的等)“对,是美丽的春天,下面我们倾听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一起感受这首作品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播放歌曲,同学们认真倾听是悲伤的、辛酸的)“是的,这部歌剧的故事情节是在描述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哲勇一家不幸的遭遇,刻画女主人花妮上街卖花的形象。春天是美的,但这首歌里的春天是悲伤的,同学们如果老师这样演唱,大家来听一下。”(教师将原来的中三变成快三演唱,)“如果老师这样唱大家觉得对吗?”(同学们说不对,老师改变了歌曲本身的速度,连作品的原意也改变了,不悲伤,反而很欢快)。“是的,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有着旋转、摇曳的律动,天生就有舞蹈的性质,表现一些轻巧、优美、诙谐、田园、安详的气氛和情感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是,同样都是三拍子,改变速度就把一首作品完全改变了,同一首歌曲或乐曲,如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来进行演奏(演唱),就会有不同的音乐形象,它所表达的情绪、情感也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无论在演奏(唱)任何音乐作品时,都要仔细看清楚乐曲的速度要求,不但要注意基本速度,还要注意变化的速度,切不可掉以轻心,将音乐的速度随意改变,而引起音乐形象和情绪的扭曲。尊重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是我们进行音乐演绎的基本依据,只有按照作品的要求进行演奏(唱),才能获得良好的演出效果。同学们速度就是音进行的快慢,说得更确切些,就是节拍单位律动的频率。速度在音乐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各个音乐形象的特点都是或多或少与进行的一定速度相关,为了表现不同的情感和场面,需要配合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才能完整地塑出准确的音乐形象。”(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拓展加强.知识抢答.深化主题
3、“好的,同学们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不同情绪所要的速度,大家说在我们身边都有哪些情感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很活跃,„热烈、欢快、活泼、欢庆、愉快、快活、高兴……')“如果情绪本身就有一种向上、愉悦,使人振奋的因素,大家说因该是什么速度啊?”(它就要求速度要稍快,以表达高兴的情绪;)“那么,沉痛、悲伤、忧郁、沉重、肃穆、回忆、柔和、悲痛、平静……等等情感呢?”(它种情绪就要求速度要稍慢,以体现压抑的情绪;)“还有一些情绪,如温柔、抒情、舒展、甜美、优雅、如歌的、诙谐、赞颂、亲切、流畅……,”(这些情绪就适宜使用中等速度来表现);“所以如果将一首欢快乐曲的速度放慢两倍来演奏,那么它就会失去欢快的情绪而变得深沉,或是忧郁、悲伤;同样,如果将一首缓慢、沉重的哀乐用加快两倍的的速度来演奏,那么它就不再悲痛,而是变得跳跃、欢快,与原来的情绪截然相反。”
4、“下面让我们进行一场知识抢答比赛,我们有三组同学,大家听到题目之后先商量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看哪个队可以又快又准确的回答问题,问题是多选题必须答对所有答案才算获胜,下面是第一个问题:
(1)、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BCD)
A.欢快的情绪一般用较快速的音乐表现。
B.慢速的音乐用来表达沉重、悲伤的情绪。
C.演奏音乐一定要依照作者的原速度进行,否则就会面目全非。
D.速度与力度一样是表现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CD)
A.作曲家标记出的力度、速度变化,在演奏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样。
B.在演唱歌曲时,虚词要唱重,实词要唱轻。
C.切分节奏要突出切分音的重音。
D.在演唱歌曲时,要突出重点词。
同学们都能够积极抢答问题很好,看来同学们也已经掌握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今天老师跟大家做了节奏的训练,同时还介绍了一首《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歌曲,还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了不同情感与速度的关系,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情感时,也希望同学们可以利用这节课的知识,欣赏不同节奏的音乐来调节我们的心情,今天的课到这里,下课!” 案例评述
本活动设计把游戏和电影片段引入课堂教学,同学们由课前影片的欣赏开始,在笑声中感受到了速度与情感的变化,课堂教学教师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对节奏的进行训练,并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做节奏的训练,并非打节奏就是教师打一遍,学生机械的学打,使学生在游戏中,自然掌握三种不同的节奏型。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兴趣是盎然的,学生充满了学习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理念。
第四篇:在音乐欣赏中感悟、想象、表现音乐
在音乐欣赏中感悟、想象、表现音乐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由此可见,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觉,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呢?下面谈谈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音乐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对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及对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
例如《口哨与小狗》,乐曲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其身边摇着尾巴,跳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感动。
音乐欣赏不应该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二、在音乐欣赏中想象音乐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如在欣赏《丰收之歌》前,我先让学生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色,接着播放丰收景象的flash,学生们看到了田野上庄稼都已成熟了,人们在忙着收割,果园里甜美的水果挂满枝头,人们正在忙着采摘,一片丰收喜悦的景象。学生仿佛置身其间,感受到成熟果实的香味,脸上也露出了像秋天一样的灿烂笑容,并且加深了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然后再次欣赏歌曲时,学生们很快地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愉快地进入歌曲听赏,并试着用打击乐器随歌声进行伴奏,进一步体验秋天丰收的喜悦。
三、在音乐欣赏中表现音乐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欣赏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欣赏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中的内容。比如《快乐的诺苏》是根据彝族民间音乐改编的弹拨乐合奏曲。在欣赏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听着音乐,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识,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接着播放一些彝族歌舞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喜爱彝族音乐和歌舞的情感。然后让学生穿着彝族服装,戴上头饰,扮演成“彝族小朋友”,跟着音乐跳起欢乐的舞蹈。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首欢快热烈而又轻松活泼的民族乐曲。一次,我让学生们一边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一边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他们,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作为教师要精心地耕耘和栽培,让孩子们幼小心灵中播下的创作种子得以生根、开花、结果。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勇于创作是创新教育的真谛。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去感悟、去想像、去表现,创设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中,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在“音乐王国”中做“自由天使”,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创作的探索者,在广阔的艺术道路上漫游!
第五篇: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分析
[摘 要] 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听艺术”,其中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的精华,成为影视声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乐器演奏的乐曲、歌唱以及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音乐都可能被用于影视作品的音乐艺术创作中。本文重点在于分析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及其艺术构思和设计,并得出其在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其他电影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吉他;电影音乐;艺术表现
一、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主要作用
吉他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两者密切配合,既能展示出音乐的视听效果,又能体现电影的主题内容。一部好的电影,如果不能和音乐紧密结合,就不可能达到视听合一的艺术效果,也可能影响电影的画面效果,影响整体性。电影中的吉他音乐如果和电影配合得好,既具有独立性,又能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吉他音乐和电影画面配合,让观众能深刻体会到有声源音乐,在电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叙事和抒情作用
有时电影情节中没有对白,往往通过一两句音乐来表达电影的情节,这通常就暗示观众特定的故事情节,如电影《赤壁》中周瑜打仗的情节,没有对白只有音乐,这就暗示着周瑜会打这场仗。通过音乐可以反映电影中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表明作曲家和导演对人物的一种理解,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吉他音乐作为音乐中的特殊表现形式,通常表达着比较欢快的心情,吉他音乐成为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表明电影情节中人物的特征,参与电影的创作,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能够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深化电影的主题。
(二)烘托气氛作用
音乐成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原因是音乐具有烘托氛围的作用,音乐与电影能有效地结合,能起到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电影画面感的效果。吉他音乐亦如此,吉他音乐以细微的方式为电影烘托气氛,并不是简单地对电影内容进行重复。如电影《禁忌的游戏》中古典吉他音乐《爱的罗曼史》,作为插曲在电影中烘托气氛,电影讲述的内容主要是反对战争,表述了战争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幼小儿童产生的影响。通过音乐揭示了人类最恶劣的行为,将战争一系列不好的现象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且通过古典吉他音乐烘托电影的背景氛围,表述了人性中最丑陋、最卑劣的一面。吉他音乐以其特定的音调在电影中表达电影的剧情和强化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这种吉他音乐加强了电影的认识功能,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
(三)贯穿整体作用
音乐贯穿电影的整体过程,音乐就如一条丝带,把电影中一些分散的画面结合起来,具有贯穿整体的作用。由于电影的时间通常为2个小时左右,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表达电影的全部内容,如果都通过镜头、画面表达,那需要占有很大的空间。而音乐不占空间,音乐可以通过旋律、音调将画面串联起来,使各零散的画面成为有机结合的整体。试想一下,在电影《禁忌的游戏》中如果没有古典吉他音乐作背景,而是单纯的电影对白和画面,那电影所要表达的效果就远远没有这段古典吉他音乐给观众的效果好,且电影的段落零散。正因为音乐能起到贯穿整体的作用,才使得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更加深刻,那段吉他音乐,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连接作用,既能在观众心中获得深刻的艺术效果,又能贯穿电影整体,达到电影艺术上的统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渲染效果。纵观电影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知道,电影音乐开始为无声电影,后演变为有声电影,只是在无声电影时代主要是聘请乐师在放映电影时演奏音乐,实质上,在无声电影年代我们就已经意识到音乐对电影的影响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音乐与电影结合能达到视听统一的效果。所以,音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青睐,在电影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电影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紧密结合。
二、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
吉他音乐作为电影的灵魂,体现着电影的一种艺术和精神,也是电影的一种氛围、一种情绪的渲染。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通过吉他音乐向观众表达电影的主题和思想。作为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吉他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要与影片的内容结合,又要展现特有的音乐风格,展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一)吉他音乐能确定电影的主题
任何一部电影都有其特定想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或者是喜庆的,或者是悲哀的。而吉他有其独特的演奏色彩,有其特有的节奏和旋律,一旦运用到电影中,配合其特定的旋律,就会产生不同的基调,从而确定电影的镜头。
如影片《歌舞青春》中,每次画面中出现男主角遇到女主角的情节时,都会出现吉他音乐,音乐在电影中激昂地演奏着,观众一听到影片的音乐就立即能联想到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试想,如果将吉他换成双簧管,那演奏出来的音乐就会非常明快,这种旋律就和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不一致。又如影片《如果•爱》中,将吉他音乐运用到电影中,就能确定电影的主题,即表达导演和作曲者对爱情的观点,如果将风笛运用到电影中,那风笛的优美旋律和影片中的爱情主题就不一致了,所以,吉他音乐能确定电影的主题,和电影紧密结合能达到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
(二)吉他音乐能在电影中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
音乐具有贯穿电影整体的作用,同一主题贯穿电影可以统一整部电影形象,但是如果将它运用到影片中细化画面就显得粗糙了。此时,可以通过变奏的方法,使同一主题的音乐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在音乐中变奏的方法最主要就是通过改换音乐,也就是说在同一旋律的吉他音乐中使用不同的节奏,就能创造出不同感情色彩的音乐。如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同一旋律的吉他音乐出现了多次,但通过节奏的变换使各段音乐都表达特定的含义。吉他音乐一响起时,就出现女主角从以前的时代出现,而男主角就会看到女主角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如果此时用大提琴的方式演奏,那么就会和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格格不入。
电影中的音乐在电影中并不只是一种配乐的角色,它必须和电影有效结合,和电影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既能与电影画面寻求审美对位,又能概括电影的主题和思想,和电影构成一体,或者能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或者能贯穿电影的零散情节,使其能主动地和电影中的各画面相结合,从而实现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三、吉他音乐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效果
(一)情感的烘托与反衬
吉他音乐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电影主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艺术中,吉他音乐能够为整部电影烘托气氛,传达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通过吉他音乐的特定风格,我们能够在观看电影时感受到电影所反映的故事背景,人文气息。例如《花样年华》中背景吉他音乐的运用将整部影片描述在淡淡的忧郁中,电影画面里女主角提着饭盒去买面,沿着狭窄的小巷拾级而下,昏暗的灯光照在她郁郁寡欢的脸上等一系列悠缓的画面相结合,刻画出女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造成整部影片怀旧抒情的气氛。使观众久久不能忘却。一曲暗含忧伤的吉他将电影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例如美国大片《翠堤春晓》中,片中响起的吉他音乐《当我们年轻时光》是施特劳斯赶到码头送与之相爱的女高音,此时的吉他音乐与电影情节发展密切相承,烘托着电影人物的情感。
(二)电影故事的真实感与虚构性的时空转换
吉他音乐在与电影色彩搭配中,能够令观众领略电影故事的真实感与虚构性,使人们在亦假亦真的故事情节中体验电影的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从而为故事的结局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疯狂的石头》色彩与吉他音乐的配合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性,片中音乐留给观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段反复出现的极具谐谑曲意味的变形了的古典乐曲《四小天鹅》舞曲。该片的色彩并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正是这样颇具现实生活感的色彩画面配上一首变形的吉他乐曲,才使观众在虚幻、搞笑的故事情节中深刻体会另一种生活的真实。
(三)电影意境的无限伸缩
吉他音乐能够无限拓展电影的意境,从而带给我们想象的空间。例如《云水谣》最后一部分,雪山永远留住了舍己救人的陈秋水,于是在王碧云的画笔下圣洁的雪山抹上了鲜血的颜色,伴着深沉而忧郁的吉他音乐,周围的色彩隐为黑白,只有雪山那一抹欲滴的鲜红占据了画面的显要位置,留给我们关于这段感情的无限遐想。
四、吉他音乐在电影中运用的几点启示
(一)吉他音乐的创作与构思,必须符合电影主题的整体需求
首先,当我们把吉他音乐加入到一部电影中,其便成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对于吉他音乐的创作应当是建立在电影的题材、主题、剧情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环境状况等方面基础上,尽量做到使吉他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电影画面的视觉形象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形象有机而完美地结合,并体现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吉他音乐还应当根据电影剧情和画面长度分段陈述、间断出现。这就要求吉他音乐的曲调节奏必须与电影画面所表达的节奏相对应。其次,吉他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水乳交融。一般而言,音乐按照在电影中出现的方式,可以分为现实性音乐和功能性音乐。现实性音乐能在电影画面上看到声音的来源:如画面出现音乐会上表演的器乐、声乐节目等;功能性音乐在银幕上看不到声音来源而有作曲家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其中表现画面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和渲染环境气氛等。所以,好的电影吉他音乐应当和电影所要表达的画面水乳交融,尽量达到声像并茂。
(二)吉他音乐的风格应当根据电影主题的需要而确立
一部好的电影,其内含的音乐是有着其独特风格的,因此,吉他音乐应当根据电影所表现的艺术风格来确定主题音乐的性格特征、音乐布局和高潮的设置。吉他音乐应当和电影中的语言、环境等有机结合,每一段吉他音乐都应当与电影气氛以及画面紧密相关。在电影情节发展需要的时候,作曲者还应当采用大量音乐资料加以剪辑来改编成电影吉他音乐。电影吉他音乐作曲必须懂得乐队、乐器和配器,在作曲的时候考虑用什么样的乐队、用什么类型音乐、如何配器,另外电影乐团的作曲和指挥对音乐的长度和演奏速度的把握能力也尤为突出,在和画面配音时这方面的适应能力也特别强。
从上面的探讨可知,吉他音乐在明确电影的意义、强化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起着其他电影因素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影艺术工作者只有把吉他音乐的特色从其他音乐中剥离出来,提炼出其中具有表现力与生命力的元素,并把二者有机糅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电影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2]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修订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季刊),2007(01).[4] 张晓云.武侠电影配乐中的中华民族音乐[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3).[5] 伍建阳.影视声音创作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6] 姚军.大学影视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 陈莹(1969―),女,江苏启东人,硕士研究生,新余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吉他音乐理论; 胡建民(1965―),男,江西新余人,新余学院外聘吉他教师,全国吉他大赛评委,曾获全国吉他大赛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吉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