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小型超市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分析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我国中小型超市面临的困境、问题与出路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超市的触角伸向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中小型超市。因此,我国中小型超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问题以及出路值得分析一下。本文首先通过相关资料介绍了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的现状,然后从我国中小型超市的发展受到了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和便利店的挑战、与供应商关系紧张及自身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的困境和问题这两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根据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社区化’商品策略定位,强化‘休闲食品+菜蓝子’经营”、“ 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及收益定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注重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等解决的建议及措施。文章最后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中小型超市、复合经营、信息管理
一、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这就为我国的消费升级和零售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为各种零售业态之一的中小型超市,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如今,中小型超市己成为我国各种零售业中最具活力的商业业态。我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特殊性,注定了中小型超市被普遍接受和备受欢迎。
近年来,中小型超市加快了其占有市场的步伐。首先是大中城市的商业中心、政务事业商圈,接着是大中城市的居民社区、高校区、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县城,大有向乡村集镇扩展之势。有关对湖南中部地区岳阳的调查显示:除去岳阳城区外,全市六个县市,4000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超市,每个县城城区平均有两家,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超市平均有四家,而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超市乡镇平均有五家(每个县有自然乡镇20个左右)。作为我国超市发源地的东部沿海地区,中小型超市普及率可想而知。
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零售行业2009年回顾与2010年展望》的数据显示,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2.0%。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5095亿元,增长13.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2082亿元,增长1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56589亿元,增长12.6%;2010年1至11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911亿元。据统计,在日常零售消费品中,居民的食品销售和日用品销售占了66%和67%,而近几年,中小型超市的食品销售占市场总销售额的70%日用品占到80%,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小型超市对居民生活影响之大。
但是,随着近年来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零售业态目标客层进一步细分,业界开始重新洗牌,大多数中小连锁超市(含传统食品杂货超市与加强型食品超市),特别是几年前靠卖方市场消费狂潮发展起来的本土中小超市,“家庭裙带式”管理、“士多店大型化式”的经营弊端开始严重制约这些中小型超市的发展:欧美国际零售巨擎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大型超市业态(含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商场)大举进军中国腹地,中小型超市面临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双重压力。
二、我国中小型超市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分析
我国中小型超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现在就对中小型超市发展的一些困境和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生存空间遭受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的双重挤压 —“大型综合连锁超市有价格与品种优势、便利店有网络优势、中小型超市倒令人担忧”。
1.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挤压
中小超市由于资金和管理的投入相对较小,其崛起一般先于大型综合连锁超市与便利店,从传统市场中夺得部分营业额。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较早受到港台中小超市百佳与惠康的示范效应,中小超市在南方起步较早,但到目前为止主体仍是打着“仓储式”招牌的500-1000平方米的传统食品超市。
当目前商业领域中商流、物流、信息最为完善的业态—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如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旦规模性导入,凭借经营模式、目标客层、价格定位、动态促销上鲜明的业态特征和挤压性竞争优势,配合“超大的营业面积、一站式的购物消费、超低的价格体系、自助式的消费方式、以家庭消费为目标客层”的经营理念,快速挤压着商圈内的中小超市的市场份额。如1999年31家沪上俗称“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大型超市”(含大型综合超市和仓储市商场),共实现销售额80亿,平均每家店2.58亿。而该市1100家中小型超市共实现销售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额145亿,平均每家店0.132亿,即一家“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将吃掉约20家中小型超市的市场份额。
2.便利店的挤压
便利店业态的特征决定便利店销售的是“便利”。以“马路经济”—鳞次栉比士多店、快餐店为代表的“便利性需求”根深蒂固的市场基础,决定了一旦连锁便利店CVS规模化经营,依托其庞大的店铺销售网和24小时全天候营业满足顾客随时随地需求的优势,易对中小超市形成大规模冲击,如上海市可的、联华等连便利店已开始侵占中小传统超市地盘。
(二)超市经营主体项目—“每日菜篮子”仍旧面临农贸市场(或肉菜市场)的巨大挑战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超过西方国家连锁超市大发展阶段人均收入600-800美元的水平。可为什么食品超市在我国并没象西方一样向标准鲜超市快速过渡呢?这与我国的独特国情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鼓励、支持的“菜篮子工程”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农贸市场。这类市场星罗棋布,虽然购物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但得到传统消费观念、购物行业支撑,特别是农贸市场商贩的低成本包税经营和生鲜流通本身的低层次性,使正规超市在市场最敏感的生鲜价格上压力巨大。
(三)中小超市与供应商关系不和谐
中小型超市和供应商是零售市场销售渠道上的两个不可缺少的价值创造环节,但由于存在利益上的博弈,二者之间时常发生冲突,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出现关系不和谐的情况。目前阶段,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这种关系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供应商处在中小型超市的上游,在商品信息、产品供应方面具有主导优势,往往会对中小型超市提出一些歧视性的要求、做出某些欺诈性和要挟行为,导致中小型超市不满,从而影响合作关系。①订货量和销售量的限制,供应商常常规定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这种不适当的最低订货量和过大的销售量的条件往往是伴有巨大的价差,中小型超市被迫增加订货量、追求高销售量,这种做法,增加了中小型超市的成本,不得不低价销售而让渡毛利。②供应商凭借强有力的议价能力进行要挟,如要按供应商的标准和程序堆码产品,必须使用其产品展示设施。对销售量小的中小型超市捆绑不畅销的产品,对规定时期内不能归还货款的中小型超市进行撤货。③供应商对中小型超市的欺诈,由于双方在产品质量上的信息不对称,供应商常常以此欺诈中小型超市,超市又转而欺诈顾客,这样极大地影响了中小型超市的声誉。
2.中小型超市作为目前一种先进的零售业态模式,具有集中大量产品销售、商品周转快、销售量稳定等特征,中小型超市又处于零售终端,直面消费者,掌握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在与供应商的博弈中具有优势,所以常常产生损害供应商的倾向;①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中小型超市一般采取代销制,规定结账期限。中小型超市抓住供应商害怕丧失销售渠道的实际,往往以各种借口拖欠供应商的货款。②对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如,进场费、促销费、择架费、赞助费、店庆费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等等名目繁多的费用。③中小型超市同样具有议价能力,如规定商品销售额下限、毛利下限,无理退换货物,要求提供促销人员资,举行大型促销活动等等。
总之,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的利益博弈过程中,导致了目前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关系的紧张局面。
(四)中小型超市的信息管理落后
我国中小型超市的规模和实力远不如大型超市,信息化管理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目前已应用的信息系统,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有82%以上都应用了POS—MIS(销售点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也就是说参与调查的企业基本上应用了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困境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社区化”商品策略定位,强化“休闲食品+菜蓝子”经营。
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多方位的,大型综合连锁超市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消费者与所有时机差异化的需求,日用必需品大型综合连锁超市的市场占有率最多只能达到销售总额的30%。据报道,世界头号零售集团美国沃尔玛公司为针对性满足不同顾客层的需求,计划在原有三种商店模式(折扣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的基础上,增加所谓“邻里商店(Neighborhood Store)”发展模式来实现沃尔玛的发展思路、瞄准新的中小超级市场连锁店为兼并对象,种种迹象表明如果中小超市能够从目标顾客的需求及自身的优势出发,重新定位蜕变成“以社区为中心有服务商圈,商品结构以满足每日需求为核心,以生鲜熟食为主要特色定位”的社区型定位将为超市赢得巨大的生存空间。
顾客对某一超市的偏好,不是来自所有商品,而是来自某个商品群,中小超市面对大型综合连锁超市和便利店CVS的竞争性王牌始终是“休闲食品+菜篮子”,特别是成为居民的“中心厨房”功能和“家务劳动社会化”功能。据香港连锁超市惠康在去年的调查发现:居民现时花的煮饭的时间有限,大多喜欢到超市买预备好分量的配菜,而超市货品新鲜及多种类、地方宽敞是令他们乐于到超市的主要原因,于是该集团旗下超市开始注入新鲜元素;扩大已成潮流的休闲健康食品和新鲜食品特别是蔬果及配菜的品类。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国内生鲜流通的集市批发贸易和渠道复杂多变化的现状,加上常规农贸市场的包税经营体系,与传统农贸市场的包税经营体系,与传统农贸市场的集市贸易的经营成本差距太大,决定了单体超市生鲜食品和经营是高成本的。问题是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超市与农贸市场之间的取舍最主要的还是价格,因此超市生鲜经营必须明确收益定位;超市生鲜熟食的集客和引客效应收益定位应大于生鲜经营本身收益定位,因为只有通过超市“每天菜蓝子”工程,才有可能吸引家庭主妇天天光顾超市,从而通过调动超市内部营销资源积极组织时段性促销,带动相关商品的销售;另一方面,超市生鲜经营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超市管理层必须下功夫提高相关生鲜采购、保鲜、加工、残次品处理等营运管理技术,通过与专业供应商的合作和本身直营连锁、特连锁的规模性来实现规模收益,提高生鲜经营的层次和获利水平。
(二)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及收益定位 国外大行其道的便利店模式,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是补充而不是取代社区型超市的地位,因为一方面随着社区的超市生鲜功能和社区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强化,便利店的目标客层将与社区型超市的家庭主妇目标客层脱离,另外随着改革攻坚战的深入,居民预期支出大于预期收入,“异币心理”和“廉价型消费”始终将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主流,国外深受便利店挤压的社区型(连锁)超市,在中国将很可能入乡随俗演变成与大型超市同台共舞的主流化业态。
中小(连锁)超市依据社区,深入住宅小区,在减少消费者体力成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本和精神成本的基础上满足其日用消费品一次购足的需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小超市除必须强化新鲜集客定位外,必须同时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区服务”集客定位。
(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要正确处理我国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的紧张关系,应考虑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我认为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供应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超市有质高价廉的货源,供应商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双方达到共赢。
2.本地区域采购。批发商经营的商品有地域上的限制,还有数量上的任务要求,中小型超市应就近选择供应商,就近采购,避免串货。真诚对待供应商。
3.中小型超市应注重自身的资信问题,积极与供应商结算货款。4.中小型超市与供应商之间积极沟通,通过互相间的信任和深层合作形成从消费者、超市到供应商、生产厂家的灵敏信息反馈通道,达到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建立效益型消费者反应管理系统(ERC)。
5.建设运用供应链系统,向供应商及时通报库存、销售情况。运用计算机与供应商联机处理商品的下单、送配、退货。
商品来源上,中小型超市应与供应商(厂商、批发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本地批发商配送、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四)注重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
为应对中小超市信息管理落后的问题,建议采取一下措施: 1.提高系列化的应用水平,从总部的进货、配送到分店的销售,以及销后服务,大量信息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等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电脑化管理。为保证大量的商品准确、及时地配送到各个订货商店,物流中心运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建立商品出入库系统、商品粗分货系统、商品细分货系统,以及调查配送结果系统。
2.实施全方位的管理。计算机管理不仅广泛地应用于物流管理和商品销售流程,而且全面地运用于店面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员工劳动管理等各个方面。
3.提高开发的能力或及时更新。计算机管理的应用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关联度很高,每当企业采取一项新的技术或销售手段以后,其销售收入、利润的增长显而易见。加之连锁业由于其特定的经营方式对计算机管理等新技术手段的依赖程度较之一般的商业企业更高一些。因此连锁业在新技术开发运用上的内在动力比较强,始终掌握着世界上比较先进的销售和管理手段。
计算机管理和信息处理系统的采用,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人工费用,提高了单位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畅、滞销商品的分析,对商品结构优化调整,还能及时了解库存情况、帮助进行财务分析,从而提升整体效益,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
三、总结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2001一2010年十年间GDP复合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增长率接近10%。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消费升级和零售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将促使零售业保持长期的繁荣。连锁超市业在我国得到迅猛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自2004年中国商业零售领域保护政策的到期,中国流通业全面对外开放。面对国外超市的迅速涌入,国内大型超市的强强联合,以及多种零售业态的挤压,我国超市业,尤其是我国中小型超市企业面临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中小型超市只有极力规避外部风险,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才能夺得一席生存之地。
参考文献
[1]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赵涛.超市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3]许胜余.连锁超市呼唤现代物流[J].商品储运与保护,2008.2 [4]赵盛斌.商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5]赵涛.连锁店经营管理[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顾建国.超级市场营销[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7 [7]李红娜.发展连锁超市,挑战市场竞争[J].商场现代化,2007,[8]张慧文.中国连锁商业的战略选择[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第二篇:电子商务下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电子商务下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2008年
一、面临的困境物流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物流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如在美国,其物流发展自1915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在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时代,其电子商务物流也十分发达。而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能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的现代物流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是指在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功能上和供应链的某些环节上,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场所或组织的统称,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网络通信基础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和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装备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我国各种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
(二)重视程度不够物流配送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虽然很早就有专家和企业提出,但是却很少引起政府及相关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与运输标准等各方面,分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本
第三篇: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山东鲁能物业公司党委书记 李宝星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因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因政策的推动,仅仅源于一个对国人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词汇——物业管理。先行者将其变成企业行为,继而通过政府、媒体、业务拓展去影响并制造需求,改变了国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模式,最终以建设部1994年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来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并规定了这一行业的鲜明特征即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在消费领域的延续,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只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数量的剧增,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兼具,而最终的结果是行业整体水平的难以提升。历史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期房的预售承诺,现房的卖点支撑,使物业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遏制在管物业出租率、租金的下滑,化解发展商和小业主、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也责无旁贷的落在物业管理公司头上;死盘的解围救困,物业存量资产的盘活,也向物业管理投去了期望。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实力彰显,专业水准在所管项目中充分发挥。
行业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发展商对于物业管理的认知更加清晰,盲目的自建自管所导致的精力旁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运行成本不经济所引发的品牌形象受损,耽于琐碎伤害主业发展,非专业运作的事倍功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得一大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家们积极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为物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行业也才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化、专业化道路。
一、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深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虽经近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存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城市旧区环境整治与物业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是宏观、大环境方面的。作为行业的细胞——物业管理企业,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笔者认为影响其深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和所掌握的技能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员竞争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再加上行业利润偏低,政府及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的多,经济利益的少,劳动力价值不能有效体现,也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进入本行业之前踌躇、徘徊。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政府和社会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但是劳动力多在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优势,没有经济附加值的劳动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现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逐渐消失,没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随着商品房建设的增加及境外物业公司进入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影响,物业管理行业也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参与,但从整个行业来说,文化水平和技能偏低的现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落后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拓宽。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创造出许多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既使从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状况来考察,我们的物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面临亟需提升的广阔空间,更何况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高标准的高层楼宇、住宅小区投放市场,特别是智能化建筑的出现,更使得这一领域的物业管理具有挑战性。智能建筑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和房地产商的关注和青睐。一批批智能建筑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这些智能建筑的设备、设施不同于普通建筑上的设备、设施: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建筑物的配套设施实行严格监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可以为业主提供因特网和E——mail服务,业主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小区联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可视电话可监视来客来访等。还有现在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家庭自动化,即通过一个中央系统来控制我们的家庭安全、照明和能源使用。种种情况反映出现代物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但我们物业行业中目前许多企业还采用手工的管理方法,如手工记载住户和业主档案、各类建筑资料、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等,这样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也很难达到规范化管理,也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物业的使用功能。如果我们再不及早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去占领这些市场,那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即面临更大的困难。
3、物业管理还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是物业管理发展成熟的基础。物业管理作为新生事物,本身就要求我们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用新眼光、新立场去看待它,用新思维、新方法去研究它。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物业管理行业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给物业管理准确的定位,使物业管理面临重重困难;物业管理已进入到竞争时代,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始终把自己臵身入经营创新中,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不断创造出新的企业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业管理企业应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以实现管理各要素的合理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物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应该仅是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应该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创造一个人物有机结合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内外有着众多影响因素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物业管理企业就要根据变化的因素不断创造出新方法、新措施来促进整个环境的优化,物业管理切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个体,其管理模式的形成尚有待于时间,行业内外不同程度地将物业管理仅仅理解为简单的“维修、保洁、保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的居住行为和居住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不满足维修、清洁等最基本的达标服务项目,人们更希望居住的小区富有融洽、祥和的生活气息和人际交往关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物业管理公司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居住者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满足。
二、物业管理要实现良性发展,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虽然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其作为朝阳行业发展前景是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物业管理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业主的积极性
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业主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整体形象等,因此,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应从直接管理房地产、干预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协调相关单位的关系,而把行业评比、竞赛之类的活动交由企业自律组织或行业协会等去完成;其次就是业主的观念创新,业主既要懂得自治,也要学会自律;企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观念、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创新。
2、物业公司要以开发人力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对外引进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总量的迅速膨胀,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善于运用新的知识将其物化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务,否则就会被挤出不断重新配臵的岗位。同时,物业管理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间内人才缺乏,所以我们不能靠等,或单纯靠社会输送人才,而必须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加紧为自己培养出具有专长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员工的培训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物业企业也不应仅仅是经营型组织,更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员工不应仅仅是操作型员工,更应成为知识型的员工。
业务技能的培训:目前对物业管理人员来说,急需培训工程施工、房产法律、公共关系、计算机网络、社会心理及物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操作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房屋的维护保养、治安保卫、清洁卫生、绿化园艺、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服务技能等。
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诸如员工的敬业精神、主人翁精神、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培训,因为企业经营靠的是人,如果人的素质不高,即使掌握最高的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发挥出优势。物业管理是为人服务的行业,员工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企业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对工作、事业的热爱,使我们的服务对象——业主和住户因我们的服务而感到世界的美好和温磬。
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的同时,我们要从学校、社会上适当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调整内部人才结构,从而优化人才配臵,并利用“鲇鱼效应”使企业内部增加活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拓宽物业管理领域。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经营范围、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不同,企业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安于现状而无创新,如果是仅仅追随而无创新,那企业的命运就像在温水中被煮的青蛙一样。我们这一代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既担负着一部分政府的责任,又承担着开拓新领域的重担,因此,创新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观念创新。物业管理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其行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才有可能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经营创新。首先,在经营上要将物业管理视作 一种企业 的经营行为,在整个活动中要努力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主动开拓新的市场;其次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业主需求把握市场规律,预见性的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三是在用人上要善于发现新人、培育新人、提拔新人;四是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业主出新点子、新门道。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管理创新:即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渐发育和成熟,如果我们还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领域,那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最新成果运用到物业管理领域中,如物业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办公自动化、市场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使得企业内部做到信息共享、决策科学、提高效率。如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我们就可以把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规划档案、管道图、验收文件等资料存入到硬盘中,查找、翻阅、修改、复制相当方便;我们可以把日常物业管理中林林总总的事务工作分门别类存储起来,按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可提醒管理人员还要做那些事;在物业管理中引进计算机管理,对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质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要不断 注意物业新特点,增加科技含量,拓宽物业管理的范围,如智能化大厦、机场、医院、厂房等,提高物业的能级,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组织机构的创新: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获得商业机遇,网络时代机遇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永远领先,更没有人可以只要抓住了一个机遇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业绩如日中天,尚且有如此危机感,说明市场危机重重,因此我们的工作中心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组织机构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开放,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客观上需要组织机构灵活、决策更迅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另外,由于物业管理的基本单位——管理处分散在不同的区域,靠人盯人的管理方法,实际上也造成空间上的管理难度,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对自己的组织结构作分析,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尽量使组织形式扁平化,将决策权下放到管理处,并使管理处主任对自己的决策结果负责。当然,这种组织形式对基层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企业来说,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
同时,物业管理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最终只有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之相适应,企业只有树立市场观念,积极参与竞争才有可能扩大生存空间。物业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物业的不同情况创造出符合物业管理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的管理服务。为此,企业必须制定快速应变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企业就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服务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不管现在发展是否合理、完善,不管现有的规模如何、技术含量如何,市场决定了它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况且,未来的物业管理内涵也可能与现在的不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汲取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更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物业管理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第四篇: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2004年中国物业管理发展研究论文集(精选版)
浅论物业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发展出路
山东鲁能物业公司党委书记李宝星
同许多新兴行业不同,物业管理这一行业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不是因强大的市场需求,也不是因政策的推动,仅仅源于一个对国人非常陌生、非常新鲜的词汇——物业管理。先行者将其变成企业行为,继而通过政府、媒体、业务拓展去影响并制造需求,改变了国内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管理模式,最终以建设部1994年33号令《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来确立了物业管理行业的诞生,并规定了这一行业的鲜明特征即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型。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在消费领域的延续,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只会是物业管理企业数量的剧增,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行业水平参差不齐,良莠兼具,而最终的结果是行业整体水平的难以提升。历史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期房的预售承诺,现房的卖点支撑,使物业管理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遏制在管物业出租率、租金的下滑,化解发展商和小业主、使用者之间的矛盾,也责无旁贷的落在物业管理公司头上;死盘的解围救困,物业存量资产的盘活,也向物业管理投去了期望。市场的供大于求,使得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公司实力彰显,专业水准在所管项目中充分发挥。
行业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3年9月1日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使发展商对于物业管理的认知更加清晰,盲目的自建自管所导致的精力旁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运行成本不经济所引发的品牌形象受损,耽于琐碎伤害主业发展,非专业运作的事倍功半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得一大批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房地产企业家们积极采取委托管理方式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为物业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物业管理行业也才真正意义上走向社会化、专业化道路。
一、物业管理行业现状及深度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物业管理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虽经近十几年的发展,物业管理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我们应看到二十一世纪物业管理的发展仍将面临一系列困难,其主要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新体制还没有普遍确立和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竞争机制尚未全面形成,垄断经营、不规范竞争还相当严重存在;市场主体与物权关系上,还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的主体地位;物业管理法律、法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理顺;城市旧区环境整治与物业管理问题等等,上述问题,是宏观、大环境方面的。作为行业的细胞——物业管理企业,1
笔者认为影响其深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和所掌握的技能远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员竞争力弱,服务意识不强,操作技能还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要求,再加上行业利润偏低,政府及舆论导向社会效益的多,经济利益的少,劳动力价值不能有效体现,也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在进入本行业之前踌躇、徘徊。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政府和社会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但是劳动力多在物业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是优势,没有经济附加值的劳动不能带来经济增长,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现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逐渐消失,没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包袱。随着商品房建设的增加及境外物业公司进入给人们观念上带来的影响,物业管理行业也吸引了一批有知识、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参与,但从整个行业来说,文化水平和技能偏低的现状没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已成为制约物业管理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落后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拓宽。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通信产业的迅猛发展、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数字趋势”,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创造出许多知识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既使从一般意义上的行业状况来考察,我们的物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面临亟需提升的广阔空间,更何况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高标准的高层楼宇、住宅小区投放市场,特别是智能化建筑的出现,更使得这一领域的物业管理具有挑战性。智能建筑正日益受到国内外建筑界和房地产商的关注和青睐。一批批智能建筑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这些智能建筑的设备、设施不同于普通建筑上的设备、设施:智能建筑的控制系统可以对建筑物的配套设施实行严格监督,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可以为业主提供因特网和E——mail服务,业主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小区联网可实现网上购物;可视电话可监视来客来访等。还有现在大家谈论的热门话题——家庭自动化,即通过一个中央系统来控制我们的家庭安全、照明和能源使用。种种情况反映出现代物业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但我们物业行业中目前许多企业还采用手工的管理方法,如手工记载住户和业主档案、各类建筑资料、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等,这样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也很难达到规范化管理,也不适应现在及未来物业的使用功能。如果我们再不及早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去占领这些市场,那我们在不远的将来即面临更大的困难。
3、物业管理还缺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观念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是物业管理发展成熟的基础。物业管理作为新生事物,本身就要求我们
用新眼光、新立场去看待它,用新思维、新方法去研究它。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束缚和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们对物业管理行业没有全面的认识,没有给物业管理准确的定位,使物业管理面临重重困难;物业管理已进入到竞争时代,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只有始终把自己臵身入经营创新中,通过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不断创造出新的企业产品、新的服务项目、新的消费者,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物业管理企业应根据物业管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创造出新的管理制度、新的管理措施、新的管理方式、新的操作流程,以实现管理各要素的合理组合运行,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实现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物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应该仅是对物的管理、对人的服务,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所进行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应该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创造一个人物有机结合的环境,在这个环境内外有着众多影响因素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物业管理企业就要根据变化的因素不断创造出新方法、新措施来促进整个环境的优化,物业管理切忌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个体,其管理模式的形成尚有待于时间,行业内外不同程度地将物业管理仅仅理解为简单的“维修、保洁、保安”。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的居住行为和居住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已不满足维修、清洁等最基本的达标服务项目,人们更希望居住的小区富有融洽、祥和的生活气息和人际交往关系,具有强烈的专业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物业管理公司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居住者的心灵得到真正的满足。
二、物业管理要实现良性发展,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虽然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存在上述问题,但是其作为朝阳行业发展前景是好的,物业管理企业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促进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物业管理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业主的积极性
物业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业主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整体形象等,因此,物业管理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首先政府要转变职能,应从直接管理房地产、干预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主,转向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协调相关单位的关系,而把行业评比、竞赛之类的活动交由企业自律组织或行业协会等去完成;其次就是业主的观念创新,业主既要懂得自治,也要学会自律;企业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观念、经营管理方面有所创新。
2、物业公司要以开发人力资源为首要任务,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对外引进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总量的迅速膨胀,人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善于运用新的知识将其物化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和服
务,否则就会被挤出不断重新配臵的岗位。同时,物业管理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它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相当长时间内人才缺乏,所以我们不能靠等,或单纯靠社会输送人才,而必须积极利用各种途径,加紧为自己培养出具有专长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员工的培训不是一种消耗,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物业企业也不应仅仅是经营型组织,更应成为学习型组织,员工不应仅仅是操作型员工,更应成为知识型的员工。
业务技能的培训:目前对物业管理人员来说,急需培训工程施工、房产法律、公共关系、计算机网络、社会心理及物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操作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房屋的维护保养、治安保卫、清洁卫生、绿化园艺、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服务技能等。
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诸如员工的敬业精神、主人翁精神、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的培训,因为企业经营靠的是人,如果人的素质不高,即使掌握最高的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发挥出优势。物业管理是为人服务的行业,员工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和企业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要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和对工作、事业的热爱,使我们的服务对象——业主和住户因我们的服务而感到世界的美好和温磬。
在注重企业内部培训的同时,我们要从学校、社会上适当引进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调整内部人才结构,从而优化人才配臵,并利用“鲇鱼效应”使企业内部增加活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拓宽物业管理领域。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规模、经营范围、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不同,企业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安于现状而无创新,如果是仅仅追随而无创新,那企业的命运就像在温水中被煮的青蛙一样。我们这一代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既担负着一部分政府的责任,又承担着开拓新领域的重担,因此,创新对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观念创新。物业管理要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上深刻认识到物业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而不是行政行为,更不是个人行为,其行动必须符合和满足市场规律的要求,才有可能从新角度去审视它,用新观念去理解、研究它。
经营创新。首先,在经营上要将物业管理视作 一种企业 的经营行为,在整个活动中要努力发现新的市场需求、新的用户、新的机会,主动开拓新的市场;其次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业主需求把握市场规律,预见性的创造出新的服务项目引导业主消费;三是在用人上要善于发现新人、培育新人、提拔新人;四是要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业主出新点子、新门道。
管理创新:即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逐渐发育和成熟,如果我们还局限于原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领域,那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把现代科学技术的一些最新成果运用到物业管理领域中,如物业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办公自动化、市场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等,使得企业内部做到信息共享、决策科学、提高效率。如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我们就可以把物业管理中的各种规划档案、管道图、验收文件等资料存入到硬盘中,查找、翻阅、修改、复制相当方便;我们可以把日常物业管理中林林总总的事务工作分门别类存储起来,按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可提醒管理人员还要做那些事;在物业管理中引进计算机管理,对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质量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同时,我们要不断 注意物业新特点,增加科技含量,拓宽物业管理的范围,如智能化大厦、机场、医院、厂房等,提高物业的能级,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组织机构的创新: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获得商业机遇,网络时代机遇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永远领先,更没有人可以只要抓住了一个机遇就可以永远高枕无忧。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微软业绩如日中天,尚且有如此危机感,说明市场危机重重,因此我们的工作中心要以市场为导向,我们的组织机构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的开放,竞争将变得日益激烈,客观上需要组织机构灵活、决策更迅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另外,由于物业管理的基本单位——管理处分散在不同的区域,靠人盯人的管理方法,实际上也造成空间上的管理难度,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对自己的组织结构作分析,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尽量使组织形式扁平化,将决策权下放到管理处,并使管理处主任对自己的决策结果负责。当然,这种组织形式对基层员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企业来说,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作支撑。
同时,物业管理创新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作为一种企业行为,最终只有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之相适应,企业只有树立市场观念,积极参与竞争才有可能扩大生存空间。物业管理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物业的不同情况创造出符合物业管理市场需求的个性化的管理服务。为此,企业必须制定快速应变的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这样,企业就能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及时创造出富有个性化的服务商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不管现在发展是否合理、完善,不管现有的规模如何、技术含量如何,市场决定了它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况且,未来的物业管理内涵也可能与现在的不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汲取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更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物业管理的明天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第五篇:我国行政诉讼面临的困境与解析
我国《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颁布,1990年实施,标志着当代中国“人治时代的终结”、“法治时代的开始”,意味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的法治进程。(注:龚祥瑞:《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但毋庸讳言,《行政诉讼法》实施的十年,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十年,成效与问题同在,动力与阻力共存。“民告官”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令人欢欣鼓舞,但存在的诸多困难与阻力又使行政诉讼步履维艰,让人忧心忡忡。可以说,“行政诉讼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许多地方,用‘走入困境’来形容并不为过,也并非危言耸听”。(注:陈有西:《对行政诉讼困境的宏观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1993年第4期。)我国的行政诉讼,令人堪忧。一 我国行政诉讼面临的困境 我国行政诉讼面临的困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困境一:行政诉讼案件少。行政案件与民事案件、刑事案件相比,显得较为冷清,突出的表现就是行政案件受理的数量极低。以1996年为例,全国法院行政案件的审结数仅为79527件,而法院审结各类案件的总数为5273544件,仅占各类案件总数的1.52%;即使是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与现实中实际发生的具体行政行为相比,也是微乎其微,凤毛麟角;同时有资料表明,这几年行政案件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减慢,比如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为13006起,1991年为25667起,上升率为71.35%,1992年以后上升率急剧下降;从1993年到1998年的6年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为37万多件(但各年并不平衡,1998年一年的行政案件为98463起,就占了这几年总和的27%),这个数字与全国现有12亿人口的绝对数量相比,总起诉率只有万分之二点三。比如1997年,在我国每100万人中,仅有60人提起行政诉讼,而有些国家,每100万人中就有几百人提起行政诉讼(注:高娣:《行政诉讼:民与“官”在法律的天平上》,载《法制日报》,1998年9月23日。),我国的行政诉讼案件,少得可怜。我国行政诉讼案件少,这是由于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较少受到侵害的缘故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只要看一看各级信访机构收到和接待的近于天文数字的来信来访就知道,事实并非如此。行政案件少,并不是行政争议发生的少,而是大量的具有行政意义的案件没有诉到法庭。困境二:行政案件撤诉多。行政争议案件不仅起诉率本身就很低,而且行政案件审结时的“撤销率”远低于“维持率”,“维持、撤销案件率”远低于“撤诉率”,而撤诉案件中“正常撤诉率”又远低于“非正常撤诉率”。例如据南阳地区统计,在该地的五县市法院的裁判中,平均撤诉率就高达37.5%,几乎等于平均维持率(23.4%)与平均撤销率(14.4%)二者之和。在我国行政诉讼案件中,有些撤诉属于正常撤诉,但大多数属于“非正常撤诉”,“非正常撤诉”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机关对原告威胁、恫吓、欺诈,或对原告行使诉权设置障碍,进行刁难,导致原告违心撤诉或者被迫撤诉;二是部分审判人员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为照顾行政机关的面子而打“和牌”、“变相调解”,他们或者说服被告,让被告给原告私下许诺,满足原告的要求,或者动员原告申请撤诉。(注:龚祥瑞:《法治的理想与现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7页。)行政案件撤诉率与非正常撤诉率高,导致案件中途流失,这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empirenews.page--] 困境三:行政诉讼审判难。一方面,由于不少地方政府为了规避法律,凡是有可能被诉的行为,都交由党委或党委书记去做,事实上许多行为都是由党组织作出的,而《行政诉讼法》尽管实现了对政府的法律控制,但却控制不了党组织,由于党不能作“被告”,所以党的部门往往成了违法行为的“避风港”,正所谓“党委作报告,政府作被告;书记出点子,乡长挨板子”;另一方面,行政审判受到的其他方面的压力也很大,法外干预很严重,领导作“批示”,走后门,托关系,整个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也很难避免。正是基于上述的压力,许多法院对行政案件不敢作出撤销或变更的判决,而大量的是借助于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强迫撤诉等非正常的方式结案,一种“异化”了的非正式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正在形成。困境四:行政裁判执行差。我国的行政诉讼案件不仅受理难、审理难、判决难,而且执行难、执行差,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裁判,大多成了“司法白条”,尤其是判令行政机关返还财物、赔偿损失、赔礼道歉、限期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案件,难以得到兑现。在现实中,一些被执行组织由于“履行不能”、“囊中羞涩”,自己的工资都发不上,哪能管得上相对人的死活?还有些行政机关,即使有能力履行,但横行跋扈,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你判你的,我干我的”,常常以法院裁判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名,拒绝履行法院裁判。可见,我国的行政诉讼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行政行为失范,行政诉讼低迷,“民”与“官”在法律的天平上,严重失衡:“书面中的法”与“现实中的法”,严重脱节;我国的行政诉讼法治,犹如一盏“不发光的灯”,任重而道远。二 我国行政诉讼面临困境的成因 我国的行政诉讼陷入困境,被学者们称为“宪法意义上的挫折”,即构成宪法本质的那些意义的失落,宪法规定与行政法治“没有表达为一种现实的机构与制度,没有被公民与政府的意识解释或主张”。(注:杨海坤、朱中一:《90年代中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综述》,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会1999年年会论文;)具体说来,我国行政诉讼面临困境的成因主要有: 成因一:观念上严重滞后。首先,从整个社会的观念来看,我国是一个缺乏民主与法治传统的国家,长期以来,在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官贵民贱”、“下不能犯上”、“民不能告官”、“怕官”、“忌诉”、“息事宁人”的思想严重,“官本位”、“等级制”的权力观念和官僚主义作风盛行,崇尚人治,轻视以至否定法治。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往往是掌权人的一个表态、一张条子,就足以使法律扭曲变形,使办案人员不得不唯命是从;实践中的“条子案”、“首长案”、裙带关系、门户关系、尊卑关系,不仅给社会带来不正之风,同时也阻碍了行政诉讼现代化的实现。其次,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来看,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公民在自已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犯时,不敢告、不愿告、不知道告、不会告。由于许多事情行政机关说了算,老百姓只能服从,不容质疑。稍有不恭言行,轻则受到批评斗争,重则遭到打击迫害,甚至被“专政”——这致使老百姓害怕、畏惧行政机关,不敢有任何不满的表露,何来奢谈什么“告”行政机关。况且,即使今天将行政机关告到法院,明天仍在它管理下生活;今天把行政机关告赢了,明天它还可以以其他理由或借口来惩罚你,正所谓“赢了一阵了,输了一辈子”,“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告了不值!况且在许多人眼中,法院与行政机关都是“官府衙门”,必然会“官官相护”,告了也白告,所以许多老百姓只能“民不与官斗”,一忍了之。并且,现实中也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行政诉讼为何物,即使有的老百姓听说过,但也不知道如何告,到哪个“衙门”去告,要经过哪些程序,履行哪些手续,缴纳多少费用等,由于法律知识缺乏,实践中就很少起诉。这也是导致行政诉讼案件少的直接根源。[!--empirenews.page--] 再次,从行政机关来看:“胜诉了喜笑颜开,败诉了怒气冲天”,不少行政人员“官本位”观念极重,抵触情绪较大,认为行政诉讼不利于行政管理,妨碍[1][2]下一页 了行政效率,观念难以改变,不敢或羞于当被告,于是就对原告威胁、恐吓、打击或报复,对法院行政审判不配合,利用手中各种资源分配权制约法院,对法院审判施加直接或间接压力,有的直接向法院扬言“你给我输案子,我就不给你票子、房子、车子”,甚或搬动上级领导说情,采取“组织措施”,撤换行政庭庭长、法院主管院长,以达到干扰、阻碍行政审判的目的。最后,从法院方面看,一些法院对有些行政案件,如计划生育、城市拆迁、乱收费、农民负担等,不敢管、不敢问,怕踩“告压线”,以为一旦受理了,就是对政府的“大不敬”,给政府“找麻烦”,“支持群众告政府”,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它不能从根源上疏通解决渠道,而是以高压手段,强迫人们就范,以求得一时的“稳定”。这种观念存在于一些掌权者心中,行政诉讼面临着不应有的责难、压力和困惑。总之,上述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人民法院以及整个社会观念上的缺失,乃是导致我国行政审判面临困境的主观原因。成因二:制度上的先天不足。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确立于市场经济尚未建立之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它的弊端与缺陷日益暴露出来,这主要体现为:一是《行政诉讼法》本身不完善,某些规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相互之间矛盾、冲突,给行政执法和行政审判带来不便;三是行政诉讼法还缺少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具体说来: 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太狭窄。仅限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而对大量抽象性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无权进行审查,这大大制约了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2.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不完善。首先,就原告资格而言,法律仅规定直接利害关系人享有诉权,而对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行为间接侵害或不利影响时是否具有原告资格,则未明确,这导致在实践中,该类被间接侵害的人大多被排斥于行政诉讼之外;而在被告资格上,法律对委托与授权的界限区分不明确,造成规章授权或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授权的组织能否作被告,以及对某些临时性机构和综合执法机构被告资格的认定也不明确,由此造成行政诉讼工作量的增加和度的难以把握。3.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不力。我国行诉法虽然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审判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但对监督的方式、途径、效力等方面规定的甚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现实中行政监督行为的失范。4.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不完善。行诉法对原告举证的性质、被告举证的范围、程度,被告补证的限制以及人民法院调取、审查、运用证据的规则等,都缺少操作性规定。5.行政诉讼中法律规定的重合、冲突现象严重。由于我国行政诉讼适用的法律规范是由不同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文件构成的,层次多,数量大,相互之间发生抵触、矛盾,甚至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行政诉讼立法对其在审判适用中遇此情况如何处理,所做的规定较为原则,仅规定了报请上级或国务院进行解释或裁决的制度,致使一些行政案件在法定期限内难以审结,某些行政争议长期不能解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就无法得到保障。[!--empirenews.page--] 6.行政案件的执行措施不完善。由于我国还没制定出专门的强制执行法,“执行难”,执行中混乱状况甚为严重。可见,由于我国行政制度上的先天不足,“营养不良”,导致了现实中行政审判的不规范。成因三:行政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在我国,行政执法环境不尽如人意,除了上文列举的部分情形外,最主要的体现为“行政审判不独立”。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行政审判外部不独立。对此表现有四:(1)审判机关相对于人大来说不独立。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向人大机关负责并汇报工作。但现实中,一些地方人大对人民法院超常“个案监督”,不仅严重影响了法院独立审判,更会导致立法权僭越司法权;(2)司法权相对于行政权来说不独立。尽管立法上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任何个人的干涉”,但现实中,行政权高于司法权,行政机关干预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情况并不少见;(3)审判机关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上,仍未理顺;(4)人民法院没有独立的用人权、财政权,法院的人、财、物,审判人员的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的等都受制于行政机关,法院对行政机关有“天然”的依附关系,这样审判机关的独立地位很难保证。以上四者,构成了行政审判外部不独立。第二,行政审判内部不独立。在审判机关内部,行政审判组织不独立,表现为:(1)行政审判组织没有独立的裁决权,合议庭一个案件审理后,要向庭长、院长“层层汇报”、“层层审批”;(2)对于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3)审判人员不独立,我国实行的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以上三者,构成了我国行政审判内部不独立。综上所述,由于以上“观念上的严重缺失”、“制度上的先天不足”,以及“执法环境上的不尽如人意”,导致了我国行政诉讼审判难的现状。三 摆脱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出路 通过上文关于我国行政诉讼困境与成因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行政诉讼在我国陷入困境,有着逻辑上的必然性。对于我国行政诉讼的现状,用“困境”一词来概括,似乎有失偏颇,但笔者很难找到更合适的用语。我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了,但我们不可因此而盲目乐观,欢呼雀跃,因为“时间”代表不了什么。我们需要的态度是慎重而求实。十年来,我国行政诉讼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绝非象有的学者所吹捧的那样“光辉”、“伟大”,因为任何“成就”都应得到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该项制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程度的印证。至于我国行政诉讼面临困境的成因,本文的分析难免牵强附会,因为任何“分析”都不过是学者们的“猜想”与事后的归纳而矣。我国行政诉讼陷入困境的真正根源,则极可能是多方面的、“非条理”、“非系统”的。如何走出目前我国行政诉讼的“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摆脱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路径,笔者预言,肯定是“多方面”的,而绝非是“单一”的。任何谋求“一针就灵”、一蹴而就的努力都只能是一种徒劳。因此,本文仅仅只是奢望通过对我国行政诉讼的透视,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而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千文字中,开出什么“灵丹妙药”。以下几点也仅仅是作者列出的、自认为较为重要的、摆脱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出路”:[!--empirenews.page--] 出路一:观念更新——克服官本位,树立民本位,政府不得为非,民权神圣不可侵犯; 出路二:制度重创——修改行诉法,消弭立法冲突;明确法律规定,扩大受案范围,提升主体地位,加强检察监督,确立行政违法推定原则,完善证据制度,落实裁判执行; 出路三:审判独立——走出行诉困境的根本出路在改善执行环境,建立行政法院,加大司法审查,严格党政分开,真正实现我国行政审判的“内部独立”与“外部独立”。综上所述,如何摆脱我国行政诉讼困境的现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国的行诉法治建设,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