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立健全基层统计机构与队伍的几点思考
建立健全基层统计机构与队伍的几点思考
实施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筹划,而实际情况离不开统计。因此,统计工作就是提供真实、可信、可靠的统计数据库和及时、快捷的统计信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各级党委政府实行宏观控制和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而基层统计是统计数据的源头,是数据质量的基石,其数据真实程度关系到党和政府各项决策和政策的可行程度,关系到统筹规划的成败。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全面、客观、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起点,统计工作的成败关键的关键在于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好坏。根据科学发展观学习要求,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开展了调研分析,并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对策和思考:
一、基层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的状况
从目前我国现行统计状况看,严重的存在着“头重脚轻根底浅”的现象。庐山区统计局现有在岗人员13人,管理人员5人、统计业务人员7人、司机1人,基本上一个统计业务员起码要应付市统计局二个科室以上的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要完成140多种报表。而乡镇街道统计人员仅有一个分管领导,一个工业统计员、一个农业统计员、一个劳动工资统计员(按照要求这样配置的)。而大多数都是身兼数职,且变动频繁,统计人员每年基本要变换一次。我区乡镇街道统计机构和队伍就普遍存在着以下情况:
1、统计机构和队伍残缺不全。我区九个乡镇街道原来成立的统计站名存实亡,工业统计设在企业管理办公室,农业统计设在农业办公室,劳动工资统计由各乡镇街道报账员兼任,更有甚者有的乡镇街道工业统计、劳资统计由一个统计员兼任。
2、统计人员疲于应付。近年来,统计工作被上级各级领导越来越看重,统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统计报表不断更新和增加;各种抽样调查接踵而至,有的是一年一次,有的是一个季度一次,一有的是一个月一次,最多年份我局就承担了16项抽样调查;国家大型普查年年基本都要开展。而各乡镇街道统计员不仅负责统计工作和调查、普查工作,还兼任其他方面的工作,如:工业统计员要兼企业管理、安全管理、经贸委的业务工作等等。真可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线线要穿针”,各种报表只能是抽空匆忙填报,能够保证时间按时上报就不错了,根本没有时间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本乡镇街道经济情况,因此,数据质量非常堪忧。
3、统计工作条件接近于零。按照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六有”即有一个统计站、有一名行政或事业编制的干部、有一名专职统计人员、有一台电脑设备、有一个办公场所、有一点必不可少的业务经费;“六化”即统计人员专业化、统计信息网络化、统计管理制度化、统计报表规范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主要指标台账化的标准。各乡镇街道统计员除有一张办公桌以外,一台电脑还是今年省统计局下发配套的(有的目前还没有上网),其他接近于零。更谈不上“六化”,特别是专业化,各乡镇街道统计人员经常变动,而且名为专职实际大多数都是兼职,业务素质良莠不齐,每年区统计局都要举办统计员培训班,重复开展基础培训,开展资格考试,报表的质量可想而知,根本谈不上专业化的问题。
4、统计经费微乎其微。统计工作性质决定了统计工作主要是为政府领导的宏观经济决策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依据,因此,统计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长远的,是隐性的,不可能直接产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效益。在乡镇财政比较拮据的情况下,各乡镇街道不可能把统计经费单独纳入乡镇级财政预算,常规性的工作基本没有经费。好一点的乡镇街道给统计员报销一个月几十元交通费,有的乡镇街道一分钱都没有。大型普查,工作经费解决得好的也只是根据工作必需且无法回避的开支采取实报实销。
二、建立完备的基层统计机构和队伍的几点思考
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的深入,“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和信息的需求量的增加。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紧紧抓住基层基础建设,切实改变目前乡镇街道统计队伍稳定性差,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条件改善缓慢,统计工作管理不规范,统计手段落后的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要建立完备的基层统计机构和队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领导重视是决定条件。统计工作就是用数字把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量化,准确、及时、动态地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较全面、较具体地反映出来,把感性认识变为一组组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的数据,这就是我们统计工作的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手段、方式方法与日新月异的统计需求相差很多,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统计的要求越高,统计工作的难度越大。因此各级政府领导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把统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认识到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绝对不是上一级的任务和工作,而是你这个镇、这个街道办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彻底改变统计工作不重要和无关紧要的思想,这一点上,镇党委书记、镇长、街道党工委书记、街道办主任、首先要提高认识,要学会利用统计工作的成果和手段来为工作和决策服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统计工作,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研究和解决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为统计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实实在在的关心和支持统计工作,是搞好基层统计机构和队伍的先决条件。
2、热心统计工作的人是根本条件。基层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前沿,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首先,基层统计人员要求具备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经济管理的素质。必须选配热爱统计工作、具备良好政治和业务素质、能胜任统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担任统计员。其次,在统计数据日益表现为各级领导决策所需的今天,统计培训无疑是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并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重要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有计划、循序渐进的适时开展统计知识、统计文化的培训,重点是提高统计员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保证基层统计工作遵循统一的方法制度要求开展工作。
3、信息化是统计工作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乡镇街道的统计任务将越来越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必须着力解决乡镇街道统计信息化建设几近空白,与统计工作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要创造条件构筑统计信息平台,配套专用微机设备,逐步通过专网直报统计数据,逐步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处理、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另方面,要加强信息业务培训,提高乡镇街道统计员独立处理数据、网络管理和日常维护等工作能力,使业务网络化的现代化手段在乡镇街道充分应用,为统计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统计经费是统计工作的保障条件。统计工作要求基层统计员必须做到“嘴勤、手勤、腿勤”。各种报表、各种统计调查要深入企业,甚至到家家户户,职务待遇、交通费用接近于零,“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这直接影响到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基层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影响到统计数据质量,因此,解决统计业务经费困难的问题,以维持正常工作需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统计工作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情况统计工作总结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情况统计工作总结
**镇地处青县东部,全镇辖32个行政村,有半数以上的村成立了秧歌队、广场舞队等民间艺术团体。共有基层文化工作人员383人,乡镇综合文化站兼职人员3人,农村宣传文化协管员32人,文化志愿者280人。近年来,我镇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呈现较好发展态势。我镇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思想认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士推动工作的前提。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宣传文化人才,只有加紧研究制定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队伍建设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把队伍壮大起来。根据这一目标,我镇积极与上级沟通,进行征求意见。二是着力推动设施建设。近年来,我镇的公共文化基层设施不断完善。在上级的支持下,各自然村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基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农家书屋的建设与开放,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着力创建活动平台。我镇近年来开展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延伸工程、激情文化广场等惠民工程,收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此外,以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为主的文化志愿者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台式,XX庄村一年一度的秧歌大赛,XXX村每到节庆日都组织开展文化艺术晚会,XXX村村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艺术团无偿为敬老院、学校、各个村演出,XXX村、XXX村、XXX村等各个村的文化团体更是有着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的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证了人民的文化基本权益,也提高了广大基层文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我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及培训工作总体上是有很大进步的,尤其在培训内容、培训效果、培训作用和培训管理等方面。近年来基层宣传文化队伍轮训的总体效果较好,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取得明显成效,培训内容更贴近中心工作,符合干部需求,干部素质,增强了能力。
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镇宣传文化队伍培训成效显著,但与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文化队伍要求相比,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培训机会不均衡、工学矛盾突出
培训机会少是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干部轮岗原因,有许多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未参加过脱产培训。此外工学矛盾突出,是当前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述培训机会的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缺乏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
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较为缺乏,导致宣传文化队伍参训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都希望加大专业化培训和异地培训的力度。
(三)培训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创新
培训时间、机构、内容选择的自主性、灵活性不够,应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形式需求呈现多样性。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现在培训形式上的四个结合,即脱产学习与在职自学、挂职培训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请进来与送出去、考察学习相结合,达到“所学即所得,所学即所用”的效果。针对宣传文化队伍普遍存在的从业时间短、流动性大这一特点,需强化实践型课程及相互之间的业务交流。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培训规律,加大培训方式创新力度,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宣传文化队伍培训工作新局面。
(四)缺乏奖励性的鼓励措施。我镇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活动、培训的资金匮乏,基本上是由民众自发组织,自筹资金。这极大地限制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
意见及建议
针对目前宣传文化队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特点及培训需求,我们应在培训模式、内容更新、培训方式、班次设置、机制建设方式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为完善“大宣传”工作格局提供智力支持。完善道德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村自行筹资成立“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公益金”,帮扶救助贫困村和其他弱势团体。继续做好基层文化建设先进村、先进个人的表彰工作,逐步扩大表彰范围和规模。
第三篇:关于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情况的调研报告(精)
关于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情况的调研报告 海门街道办事处 叶理胜
围绕民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本 人作为街道民政分管领导 , 对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 研。调研采取到机构编制部门了解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方案、找我区 其它乡镇、街道民政工作分管领导了解情况、组织民政工作(民政助理 员 人员座谈等形式。调研的目的是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民 政工作。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民政机构、队伍建设与民政事业发展要 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亟待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现 将此次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层民政机构与队伍现状
1、民政机构及人员情况。在前些年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各乡镇、街道全部不设民政办公室, 民政职能与政法办公室合并, 去年 , 又并入 到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但在实际工作中,民政工作以“名亡实存” 的形式,相对独立地开展民政工作。以海门街道为例,街道有在编民 政助理员 3人,其民政职能原来统一归并到政法民政办公室。使用政 法民政办公室印章,并到社会事务管理办后,也仍沿用政法民政办公 章。但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认为民政主管社会救助救济、优抚福利等 工作体制顺、管理畅,印象深刻,信任度高。使用政法民政印章显得 不十分贴切。
在全区 8个街道民政工作人员中,多数街道配有 1名助理员,部 分人口 4万以上的大街道配了 2— 3名,乡镇(街道平均配臵约 2.2 名。这样的机构与人员配臵,与其他职能办公室相比弱势明显,据抽 样调查,一般乡镇计生办有 6— 10人,农办 4— 5人,工办 10余人。
2、年龄、学历结构。我区各乡镇民政队伍的年青人很少,年龄偏 向老龄化。学历以高中(中专 居多,近几年通过在职学习, 有所提高。
3、主要工作。救灾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敬老院的建 设管理、优抚(双拥、基层政权建设、殡葬改革、残疾人管理、老龄 工作等。
二、存在问题
1、地位不高,体制不顺。当前,按乡镇工作重心来看,首先是 拆迁安臵,其次是招商引资,最后是稳定发展,民政工作最多也就排 入第三层次。在社会大保障的前提下,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的重视度 虽然已有提高, 但仍不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这点从人员安排上可以、看出。从民政工作的性质看,基层民政工作和农口部门联系较多,而 当前与社会事务组成一个办公室,显然脱节,给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2、人员老化,结构不合理。仅就海门街道情况看,正式在编的 3名民政助理员都是近退休的人。从总体情况看,整个年龄结构并非呈 正常的梯形状,而是倒三角形,年龄越大人数越多,三四十岁以下的 多为兼职或混岗人员, 30岁的中坚力量明显薄弱, 整个队伍中间断层, 青黄不接。
3、工作量大,人手不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上至 中央,下到地方,以及各级民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办法措施,能 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实际上最终取决于处在第一线的乡镇民政
干部身上。而乡镇规模扩大和机构改革后,乡镇平均常住人口增加了 几倍,民政干部减少一半,且还要承担乡镇中心工作,如包村驻点、综合治理、招商引资等任务,兼职过多,任务过重,这就使民政工作 只能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做深做细。而且民政工作范围越来越广,工 作要求越来越高,像低保工作实地调查、两次公示、双评议,程序多, 涉及面广,牵扯的工作精力多,必然影响工作质量。
4、待遇偏低。虽然乡镇民政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人员少,在乡 镇机关中民政助理员属负荷最重、工作压力最大、少有完整休息日, 节假日别人休息,他们反而要加班加点更加忙碌。但民政助理员在乡 镇干部中的待遇偏低,一是没有职级,如乡镇团、妇干部享受副科级 待遇;二是考核奖励没有系数;三是整天忙于工作,少有出外考察、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样的地位和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影响了民政助 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年青干部不愿到民政岗位工作,缺乏吸引力。
三、从三个变化中分析原因
1、乡镇(街道 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 在 2001年实施撤区、扩镇、并乡工作中,乡镇、街道减少到 8个街道、1个 乡镇。每个乡镇街道平
均常住人口 4万以上,人口最多镇(街近10万。乡镇规模的扩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整合 和利用效率,但民政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2、乡镇(街道 民政机构与队伍的变化。在 1992年乡镇撤、扩、并前,每个乡镇、街道都设有民政办公室,配有主任和助理员。撤、扩、并后,乡镇仍设有民政办公室、配有主任,原乡镇民政助理员全
部并入民政办,也就是说,撤、扩、并后,乡镇民政队伍人员随乡镇 行政区域扩大而增加。在 2001年乡镇(街道 机构改革的, 不设民政办 公室,民政工作归入政法办公室,民政工作人员也大幅精减,直接导 致民政在基层地位的弱化和工作压力的增大, 使原本已突出的乡镇(街 道 基层民政队伍与民政工作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尖锐, 严重影 响了民政管理手段的改进和工作质量、效能的提高。
3、乡镇(街道 民政工作数量与质量要求的变化。(1乡镇(街道 民政工作数量的增加。首先, 2001年乡镇、街道减少到 1个乡镇、8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 的平均常住人口增加到 4万余人,区域人口 增加 3倍以上,相对工作量也增加 3倍以上。在工作任务不变的情况 下,目前每个民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比原来增加 95%,接近2倍(这还 是比较保守的统计,原来的民政办主任平均按 0.5人计,现在有的把 分管领导也统计在内。第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民 政工作全面拓展,基层任务更加繁重,不仅保持重要节日走访慰问、扶贫帮困送温暖的“发发钱、拜拜年”传统内容,而且扩展了新的职 能和工作任务,如五保“三无”集中供养及机构管理、城乡居民最低 生活保障、计灾救灾到户、低保边缘困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地名 管理、优待安臵抚恤、殡葬改革、基层民主自治和村(居 务公开及老 年工作、残疾人工作等等。经粗略估算,民政对象约占常住人口的 17%(1.05%低保对象 +14%老年人 +0.27%优抚对象 +1.55%残疾人 +救灾、医疗救助、殡改等等 ,平均每个乡镇(街道 就有 6800人,平均每个 民政助理员就要面对 2000余人, 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基层民政助理
员列数民政工作对象:“跷脚驼背,死尸炖灰,老人打堆,低保排队, 安臵复退,抚恤优待,灾害查对,扶贫结对,地名更改,孤老宝贝, 救助应该”。虽然带有情绪,但恰恰反
映了当前基层民政工作任务之 多、工作之难、责任之重的真实面貌。(2基层民政工作质量要求的提 高。现时基层民政工作,不仅职能拓展,以“以人为本,为民解困” 为工作宗旨,群众生活有困难都要找民政,而且工作量化、细化标准 提高,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信息化轨道。如救助信息全部 要反映到户到人、计灾救灾要到户、低保动态管理,要进村入户调查 核实,根本不能与劳动社会保障的工作程序相比。劳动保障的养老保 险、医疗保险、失业登记在基层“社会保障平台”可直接办理,零散 的一天可办几百人,单位集体一天可办上万人。而民政救助入村到户 调查核实,两次公示,交通不便山区和规模较大乡镇的边沿村一天只 能调查几户,并要两人以上参与调查。基层社会救助平台的作用难以 发挥,基层社会救助“受理三分钟,调查半天功”,大量的工作在业 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中,几乎没有 关注过调整充实加强基层民政机构队伍建设,在三次机关机构改革中 甚至精简掉近半人员编制, 且在新的制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 难医疗救助制度、集中供养制度等 时,也没有机构、人员编制、管理 经费等开展工作最基本的内容要求(如在最近下发实施的 “地名公共服 务工程”中同样没有机构、编制、经费等内容 ,是造成基层民政队伍 薄弱的主要原因。其二, 基层政府注重经济发展, 重视社会发展不够。
基层党政领导清楚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的关系,但在 实际工作中往往侧重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产生 GDP,GDP 直接关系干部 仕途、经济利益,这也是现行政府考核体系的弊端。其三,缺乏长期 性。“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干部任期至多三五年,能看得出政 绩的就是招商引资、拆迁安置、改造城市,做好民政工作没有实绩,何况困难群众是“救助应该”。“过得去就行了”,“我们已经做得 很好了”的思想在乡镇干部中比较普遍。
四、对策和建议 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设,是推动民政事业发展、提高先进管理 手段和信息程度的组织保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 本,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加强和改进基层民政机构和队伍建 设,为促进和保障社会基层和谐,从而实现全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1、强化民政工作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政工作承担的任务 和要实现的目标,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 谐社
会,基层政府必须提高对民政工作的认识,必须把加强民政工作 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加重考核份 额。
2、设置独立的基层民政机构。民政工作的重心和基础在基层,民 政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只有通过基层民政组织才能得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政对象的关怀和温暖也只有通过基层民政组织才能送 达。在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是最具基础性的工作,对加强
基层民政组织建设已具备时机和条件。同时,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政工作的内涵日益丰富,外延不断拓展,民政工作在社会管理和公 共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基层民政工作肩负的责任与工作任 务也越来越重。所以,在基层建立独立的民政部门,加强和充实基层 民政工作力量势在必行。
3、按人口比例确定民政工作人员编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切 实按照转变政府职能、下移工作重心的要求,按照人口比例配置民政 工作人员职数,有效地解决民政基层机构队伍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的 矛盾,解决乡镇人口多少相差 20 余倍的问题。建议乡镇常住人口 0.8 万以下的配专职 1—2 人,0.8—2 万的配 2—3 人,在此基础上,每增 加 1 万人口,增配 1 人。这样比较符合当前基层民政工作职能和工作 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基层民政工作人员,能有时间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业务政策法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对基层民政工作者 身体的爱护,健康的关心。
4、提高民政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创造学习机会,锻造学习型 民政队伍,鼓励和支持民政干部参加在职学习,加速知识更新;要不 定期组织各项民政业务短期培训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要 适时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及时了解民政事业发展新动态、新 理论; 要经常组织参观考察,学习周边兄弟县市的先进工作经验方法,缩短摸索过程。
第四篇: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调研与
思考
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公务员在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深层次原因,并研究解决办法,已成为当前人事人才调研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我区公务员队伍现状
截止6月,潘集区公务员登记工作基本完成,登记总数为552人。据统计,除21名离岗人员以外,全区531名公务
员中30岁以下的仅75人,占14%;30—40岁的198人,占37%;40—50岁的149人,占28%;50岁以上的109人,占21%。其中:第一学历大专毕业的80人,占15%;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毕业的仅26人,占5%。乡镇公务员中无一名第一学历本科以上人员。
从以上统计数字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年龄断层现象;整体学历水平不高,素质有待加强。同时,还存在专业素养与农村综合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严重缺乏农业、水利、财政、环保、法律等专业人才。
二、我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我区人事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区编委、人事局也做了大量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人才引进规划和计划,尤其对加强公务员
队伍的整体素质更为关注。
1、逐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坚持“凡进必考”原则,通过公开招考方式补充高学历、急需专业、年龄轻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为公务员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切实加强公务员培训工作。坚持学用一致、分级分类的原则,每年都要组织一至两次大规模的公务员培训活动,紧扣电子政务、公务员应用英语、公务员法、依法行政等主题,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把公务员培训的完成情况列为考核的内容之一,凡未按要求认真参加培训的,考核结果一律不予定为优秀等次。同时,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公务员初任培训、调学等工作。
3、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建立完善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责任追究制等各项服务制度。同时增强公务员的法
律意识,加强执法监督,切实做到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三、我区公务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感到,当前我区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近几年由于机构改革,严格控制编制管理,公务员队伍出多进少,直接造成人员老化现象较为突出。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人数较少,现有公务员的高学历多为后取学历,且专业结构单一,农林牧渔、财政、城建、环保等专业人才缺乏。
2、发展能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在区、乡两级,掌握各类法律法规知识,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行政管理人才相对较少。目前,基层公务员并不缺乏发展的意识,但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本领。
3、行政水平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依法行政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公务员在工作中以权代法、违规施政的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处理突发事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偏低。
四、关于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区、乡两级公务员是党和国家政策法规最基层的执行者、落实者,队伍庞大,贴近基层,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施政效能与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加强区、乡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整体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研究制定公务员能力素质标准。定期调查研究公务员群体发展、成长的规律,根据不同类别、不同级别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特点,重点围绕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知识素质、法律法
规素质等,制定提高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专业化行政管理能力、统揽全局和宏观调控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标准,提出相应的能力建设框架。为公务员录用、培训、竞争上岗等提供依据。
2、加大学习和培训力度。针对基层公务员学历层次和依法行政能力偏低的问题,着重在公务员的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强化学习意识。培养公务员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要通过学习,加强公务员队伍的理论修养,提高公务员政治素质,全力打造一支学习型公务员队伍。其次,要建立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要选送中青年干部到重点高校进行脱产强化培训,或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和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举办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课,来开阔干部视野,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
3、完善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制度。竞争上岗、轮岗交流是激发公务员活力,推进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要加强对竞争上岗、轮岗交流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与公务员晋升、转任、调任等制度相衔接,进一步完善相关办法和程序,加强交流转任,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公务员的锻炼成长。同时,避免一些因为长期在一个部门、一个职位任职而产生的惰性。
4、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抓紧出台公务员考核结果运用具体奖惩细则。制定完善符合区域特点、以工作业绩为核心、各层次公务员有所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实行分类化考核。扩大考核的触角,例如公务员8小时以外的遵纪守法情况可以纳入考核范围,作为确定考核等次的参考依据。建立公务员动态考察机制,把考察结果与干部任用、工资津贴紧密联系起来,优秀者可给予晋升级别和工资的奖励,可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
第五篇:乡镇统计队伍调查报告
乡镇统计队伍调查报告
背景介绍:新《统计法》已发布,其中规定在乡镇要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乡镇统计队伍是全国统计队伍中的重要力量,是获取统计数据的重要窗口。基层统计工作的优劣决定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又是统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市开始进行机构改革试点,至,乡镇统计站已全
部并入财政所。为全面了解此次改革以来全市乡镇统计力量的变化情况,获取市乡镇统计力量的相关信息,借全市各县开展乡镇统计人员培训的契机,我们对全市98个乡镇,229名乡镇统计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总的印象是:人员整体素质较高,培训比较到位,工作经费较为紧缺,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机构改革中乡镇统计站撤并入财政所严重削弱了乡镇统计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
一、市乡镇统计力量现状
根据对调查的229份《乡级单位统计基础情况调查表》的汇总分析,市乡镇统计统计力量基本情况如下:
(一)人员情况
全市98个乡镇(街道),统计岗位设置于财政所,共有统计人员229人,平均每个乡镇2.34人。按学历情况看,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2.67%,大专学历的占56.33%,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1.00%。按从事统计工作的时间来看,以下的占25.33%,10-20年的占32.31%,20年以上的占42.36%。
(二)经费和办公设备保障情况
27.07%的人认为上报统计报表很方便,44.11%认为一般,28.82%认为不方便;上报报表时的费用39.30%可以报销,29.70%很少报销,31.00%不报销;0.87%的人认为所在乡镇统计工作经费多,17.03%认为一般,82.10%认为少;6.11%的人对统计办公设备很满意,49.78%满意,44.11%不满意;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电脑和打印机专用于统计的占40.17%,兼顾其他业务的占49.78%,没有用于统计的占10.05%。
(三)业务培训情况
参加过2次以上统计业务培训的占60.70%,一次的占22.72%,从未参加的占16.59%;认为自己对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熟练的占36.24%,认为不熟练的占42.80%,认为很不熟练的占20.96%;认为需要参加统计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的占80.35%,认为一般的占16.59%,认为不需要的占3.06%。
(四)统计站合并影响
认为统计站合并到财政所后对统计工作有正面影响的占14.41%,认为无所谓的占23.58%,认为有负面影响的占62.01%;认为统计站合并后工作难度很大的占60.26%,认为一般的占32.31%;认为不大的占7.43%;认为统计站合并后兼职的其他工作量增加的占65.94%,认为不变的占33.19%;认为减少的占0.87%;对统计站合并后的待遇感到很满意的占2.62%,满意的占9.17%,不满意的占88.21%。
二、统计站并入财政所的影响分析
通过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和与乡镇统计人员座谈后得到的建议,统计站并入财政所的影响主要有四。
其一统计人员兼职任务加重。原统计站一般设两到三个统计岗位,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统计站撤销后,平均每个乡镇仍有2.34个统计人员,人员虽无明显减少,但65.94%的人认为兼职的工作量比以前有所增加。在统计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的前提下,难怪乡镇统计人员难以承受。
其二领导工作重心不在统计。现财政所领导一般为原财政所领导,工作重点一般放在财政方面,对统计工作并不了解,关心程度不够,因此统计工作均由统计人员自行承担,这样在工作协调、争取经费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其三工作经费得不到保证。市乡镇财政一般实行实报实销,工作中的花费能否报销,往往取决于领导的态度,由此造成统计人员的工作经费无从保障,报送报表、开会培训的花费经常无法报销,对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是极大的打击。有31.00%的同志反映上报报表时的费用无法报销。多数同志反映县局划拨的统计工作经费一旦通过财政所,就很难用于统计工作。而一些专项调查经费下拨到财政所后,也往往被挪作他用,如接待费用,即使指明是给统计人员的工作补贴,也无法下发。
其四是工作热情受打击。乡镇统计岗位为事业编制,而同一科室的财政岗位为参公编制,待遇相差数百甚至上千元,可以说是同工不同酬,何况统计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要远大于财政岗位。不满意是比较出来的,多数统计人员对于待遇的不满并非绝对待遇较低,而是相比财政岗位,他们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其工作热情当然要大打折扣。
三、乡镇统计工作存在的其他问题
(一)年龄结构、统计知识均趋于老化
现在市乡镇统计力量的主力来自90年代乡镇统计站筹建时招聘的工作人员,从事统计工作多在十年以上,部分同志工龄更在30年以上,虽然经
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已趋于老化,难以适应要求越来越高的统计工作。产生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统计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差,统计从业人员难以调往其他岗位;另一方面说明乡镇统计岗位待遇较差,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个笑话讲道:乡镇干部竞争上岗的时候,竞争最低的就是统计岗位。统计知识老化现象就更为严重。调查显示只有36.24%的人认为自己的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水平熟练,80.35%的人认为需要参加统计业务和计算机知识培训。这对于这支四分之三的人员均从事统计工作十年以上的队伍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在目前统计范围扩大,普查任务日重的形势下,对乡镇统计系统充实工作人员和开展相关培训,刻不容缓。
(二)统计对象配合程度差
统计对象为个人时:由于部分基层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而在乡镇一级,干部的工作都很具体,身为统计人员进入社区、村委会,群众也会将其视为乡镇领导,如果因拆迁、补偿等各种问题与政府存在纠纷,同样会对统计人员诉苦不迭,如果诉求得不到满足,可能统计工作都无法开展。
统计对象为企业时:企业,特别是私企,经常存在两套账目的问题。对银行使用一套账目以顺利获取贷款,对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使用一套账目,隐瞒利润,以求避税。由于乡镇统计人员无统计执法权力,且专业知识有欠缺,难以对虚报统计数据的行为进行核查。
(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三)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3.10%的人认为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很重视,仅有40.17%的统计人员经常与乡镇领导进行统计工作交流。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统计数据很多汇总不到乡镇,乡镇行政工作对统计数据依存度较小。这个问题应该说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减少了统计成本;另一方面却损害了乡镇开展统计工作的积极性。如果能针对乡镇的需求,开展相关统计工作或相关数据的汇总工作,相信对加强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大有裨益。
其二:市县统计局与乡镇政府沟通不够,没有引起乡镇领导的足够重视。市县统计局往往只关注乡镇统计员,很少直接乡镇政府沟通。在当前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各级政府重视的前提下,市县统计局多与乡镇领导进行统计工作方面的交流,相信会引起乡镇领导的兴趣的。
其三:乡镇领导大多工作繁忙,无暇顾及统计工作。实质上还是统计工作地位不高所致。乡镇领导的工作经常直接面对企业、群众,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对不太棘手的工作难以顾及。这就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加强统计分析,定期向领导做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汇报,使领导认识到统计工作的意义。
四、对策建议
(一)县级统计局直管乡镇统计人员。乡镇统计机构(或人员)是乡镇政府的组成部分,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必然会影响乡镇统计工作的稳定,而在机构改革中,乡镇政府规模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地位较低的统计机构遭裁撤的命运难以避免。而财政系统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全省财政系统将由省级直管,统计岗位将被清出财政所,这是否能作为一个契机,将乡镇统计人员划归县统计局直管?由县级统计局直管乡镇统计人员,无论采取派出机构或是派出人员方式,均可保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增强工作独立性。据了解,北京市统计局在就已开始试行乡镇、街道统计机构“撤科建所”的统计管理体制,原乡镇、街道的统计机构和人员剥离出来成立统计所,由区县统计局直接管理,街道、乡镇政府对统计所的管理也由原来的直接领导变为协助管理。对各地都是一个启示。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用途审查。调查显示,82.10%的人认为乡镇统计工作经费少。乡镇统计工作经费缺乏的问题由来已久。甚至存在乡镇统计人员报送报表、参加培训的交通、食宿费用都无法报销的情况。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资金使用巡查,做到专款专用,严禁统计经费挪作他用。而各级政府布置的专项调查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经费到乡镇一级,宜由县级统计局直接发放给乡镇统计人员。
(三)提高乡级统计在乡镇工作中的地位。乡镇统计站并入财政所对乡镇统计工作造成巨大影响。应该说,乡镇统计之所以得不到重视,与乡级统计地位较低、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有关。而要提高乡级统计地位,必须使乡级统计在本级行政工作中发挥作用,引起各方重视。这就需要市县统计局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统计数据汇总到乡镇,同时要求乡镇统计人员加强统计分析,为乡级政府行政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建议。
(四)加大县级统计执法力度和《统计法》宣传力度。乡镇统计人员并无统计执法的权力,即使遇到统计违法案件,也无法处置。这就需要与县级统计部门多沟通,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减轻乡镇统计人员工作压力。同时进一步宣传《统计法》。新《统计法》已发布,却并未深入人心。在基层特别是乡镇,统计工作仍然面临巨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各级统计系统,加强宣传工作,使依法统计的观念为大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