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13:0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第一篇: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搞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是加快推进“三农裂变”,实现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区在近郊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建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近郊村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原有机制和体制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了。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抓机遇、创大业、树形象、提素质,解决好我区近郊村的发展问题,加快推进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近郊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最近到4个近郊村,针对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调查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近郊村在土地逐年减少后,如何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近郊村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农业人口约9900人;现有耕地509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1公顷。4个村有劳动力5230个,约占人口总数的53;其中以土地为生的有2606人,占劳动总数的49.8;而从事二、三产业、进城打工等方面的人员有26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2。其中:进城打工的有92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7.6,发展种养殖业的有14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1,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做生意的有47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1,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有6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3。种点地半年闲的有17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9。从调查情况上看,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供养人口与从事二、三产业人口基本持平。

2.二、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近郊村主要的经济支撑。从调查情况看,2002年这4个近郊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总合为6930万元。其中:一产收入为713万元,约占10.3;二产收入为2638万元,约占的38.1;第三产业收入为3579万元,约占51.6。随着我区在近郊村大力推进“退一进二增三”步伐,二、三产业已发展成为构成近郊村经济的主导成份。

3.在城区购房或按规划自建农民规范小区已成为发展必然。4个近郊村有2771户农民,在城区购买住房的有260户。其中,一个自建了两个高标准的规范农民居住小区,全村212户农民有96户进楼;一个村有40余户农民在市内购房,有80余户农民居住在村自建的规范小区内。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近郊村的土地在逐年减少,农民在城区购房或村集体筹资规划自建高标准农民居住小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4.建成了一批服务城市和与完善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二、三产业项目。近3年来,有2个村,通过多方筹资9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兴隆和建华2个供热中心,并按市规划要求完成了与城市供热系统的扩网改造,按照设计能力总供热面积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兴隆400万平方米、建华300万平方米);还有一个村于2001年至2002年筹资近1200万元,建成了体育公园。此外,各村还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加大了投入,积极改善村屯道路交通环境,使城乡公路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村村通高标准水泥公路。使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制约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通过调查,目前影响和制约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管理体制落后。随着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目前,4个近郊村,一产业收入只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10.3;而二、三产业收入却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89.7。随着工业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农业萎缩、农民失业和农村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的迅速增多,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了,亟需探索与农村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

2.农民就业技能低、适应性差。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少一技之长,就业本领不强,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郊村农业人口向城市转换速度。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区的快速扩建,4个近郊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基本上是采取货币安置,不能使农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就业。目前,这4个村共有劳动力5230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只有2624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0.2,有一半农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拿城市化、工业化条件最好的村来说,通过货币安置后,仍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3.相关的扶持政策不配套。一本稿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是金融政策不够灵活。目前,银行对新办企业,尤其是农民办的企业原则上不予

贷款,就是给予贷款,也需要多方协调,且审批手续十分复杂。二是税收政策扶持不到位。对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靠有限的资金筹建起来的企业来说,都负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国家应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减缓企业压力。尤其是对村办集体企业应积极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让失去土地的农民看到生活的希望。

4.受市控制规划影响。由于这4个村

地处近郊受市整体规划控制,使村里一些有潜力的计划项目得不到及时开发,影响了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在城区购买住房或居住在村自建规范小区的户数约占村民总数的10。

5.工业发展速度还不够快,缺少骨干项目。从调研情况分析来看,近年来虽然近郊村在工业项目建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看,还存在质量不高、规模较小、增幅不快的问题。尤其是缺少具有形成支柱产业和拉动能力的骨干项目,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6.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眼界不宽。通过调查了解到,一部分农民过多地看重眼前利益,在土地征占问题上期望值过高,打走了一些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失去了发展机遇;再就是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缺乏重商意识和发展意识,想富不会富,热衷于小打小闹、小富即安。有的农民不愿离土离乡另某出路,老守田园,忙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便无所事事,一年闲半年。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农业生产与从事二、三产业的从经济收益上相差7至8倍。如果能够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快分离到二、三产业之中,近郊村的经济增长幅度和城市建设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三、加快推进近郊村城市化建设的建议

农村城市化建设,是指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过渡的过程。具体衡量标准为:农村人口城市化,居住环境社区化,生产方式工业(二、三产)化,农民职业非农化,经济收入多元化。

1.以创新村政管理体制为重点实现利转民。创新现行的村政管理体制,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近郊村农业的逐年萎缩和二、三产业的逐年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原有的村政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了,要从过去以地管人向以钱管人的手段转变。4个村要通过村集体创办实业,建立独立法人,村集体控股、村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把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实行民主监督、集体管理、鱼水相依、互利互惠。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农民在失去土地后和农村向城市化过渡过程中实现充分再就业,也实现了对农民的有效管理。

2.以发展工业和与城市功能配套的三产项目为重点,实现农转非。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服务城市的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形成规模化建设、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实现农工贸、产加销多位一体的集群化发展模式,为农民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尽最大可能把农村富余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和多种经营产业中去,实现农民身份真正意义上的非农化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

3.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实现村转城。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吸纳多种经济成份,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配套功能,使农村尽快变城市,在形象上实现城市化。但由于受市整体规划的限制,在村民居住小区建设上与城市化要求相差较远,还无法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在加大城市公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彻底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出路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与上级沟通和协调,积极争取政策,规划建设好相应的各种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和高标准的农民新村,扩大农民的就业渠道,实现农村居住形式社区化、城市化,农民就业持久化、效益化,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4.以加快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实现劳动力转移。实现劳动力转移,就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是实现农业人口非农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当前,要以强化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失去土地的失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重新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兴办企业、自主创业、从事非农生产,让他们走出土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收益,同时也能开阔视野,学习更多致富本领,提高创业、再就业的能力。并会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同闯市场,从而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5.以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就业本领为重点,实现农民多途径增收致富。面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让农民真正在城市就业有一席之地,实现农民多途径就业、多途径增收,必须首先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增收致富本领,提素质、树形象。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和生存能力。要充分发挥农村经合组织(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办专业技术讲座、组织农民到工厂、到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场参观等多种途径,使农民接受更广泛的就业技能培训,掌握谋生本领,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化的过渡。

第二篇: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搞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是加快推进“三农裂变”,实现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区在近郊村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建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近郊村在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原有机制和体制已经明显地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了。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抓机遇、创大业、树形象、提素质,解决好我区近郊村的发展问题,加快推进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提高近郊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最近到4个近郊村,针对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通过对调查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近郊村在土地逐年减少后,如何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近郊村的现状

1.农村劳动力已从过去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农业人口约9900人;现有耕地509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051公顷。4个村有劳动力5230个,约占人口总数的53%;其中以土地为生的有2606人,占劳动总数的49.8%;而从事二、三产业、进城打工等方面的人员有26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2%。其中:进城打工的有92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7.6%,发展种养殖业的有147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8.1%,从事个体经营或自谋做生意的有47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9.1%,在村办企业就业的有6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2.3%。种点地半年闲的有1724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2.9%。从调查情况上看,以土地为生的农业供养人口与从事二、三产业人口基本持平。

2.二、三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近郊村主要的经济支撑。从调查情况看,2002年这4个近郊村的农民人均收入总合为6930万元。其中:一产收入为713万元,约占10.3%;二产收入为2638万元,约占的38.1%;第三产业收入为3579万元,约占51.6%。随着我区在近郊村大力推进“退一进二增三”步伐,二、三产业已发展成为构成近郊村经济的主导成份。

3.在城区购房或按规划自建农民规范小区已成为发展必然。4个近郊村有2771户农民,在城区购买住房的有260户。其中,一个自建了两个高标准的规范农民居住小区,全村212户农民有96户进楼;一个村有40余户农民在市内购房,有80余户农民居住在村自建的规范小区内。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近郊村的土地在逐年减少,农民在城区购房或村集体筹资规划自建高标准农民居住小区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4.建成了一批服务城市和与完善城市功能相配套的二、三产业项目。近3年来,有2个村,通过多方筹资930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兴隆和建华2个供热中心,并按市规划要求完成了与城市供热系统的扩网改造,按照设计能力总供热面积将达到700万平方米(兴隆400万平方米、建华300万平方米);还有一个村于2001年至2002年筹资近1200万元,建成了体育公园。此外,各村还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加大了投入,积极改善村屯道路交通环境,使城乡公路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村村通高标准水泥公路。使农村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具有了一定的基础。

二、制约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

通过调查,目前影响和制约其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因素,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管理体制落后。随着近郊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目前,4个近郊村,一产业收入只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10.3%;而二、三产业收入却占农民人均收入总合的89.7%。随着工业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面对农业萎缩、农民失业和农村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的迅速增多,原有的农村管理模式和落后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了,亟需探索与农村城市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

2.农民就业技能低、适应性差。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少一技之长,就业本领不强,与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郊村农业人口向城市转换速度。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区的快速扩建,4个近郊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由于在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基本上是采取货币安置,不能使农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再就业。目前,这4个村共有劳动力5230人,其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只有2624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50.2%,有一半农民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就拿城市化、工业化条件最好的村来说,通过货币安置后,仍有60%以上的农民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3.相关的扶持政策不配套。一本稿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是金融政策不够灵活。目前,银行对新办企业,尤其是农民办的企业原则上不予贷款,就是给予贷款,也需要多方协调,且审批手续十分复杂。二是税收政策扶持不到位。对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靠有限的资金筹建起来的企业来说,都负担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国家应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减缓企业压力。尤其是对村办集体企业应积极扶持,促进其快速发展,让失去土地的农民看到生活的希望。

4.受市控制规划影响。由于这4个村地处近郊受市整体规划控制,使村里一些有潜力的计划项目得不到及时开发,影响了近郊村的城市化建设进程。4个近郊村共有农民2771户,在城区购买住房或居

第三篇:农村城市化过程中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工业化、城市化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从现阶段农村城市化现状入手,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思路

正文

一:城市化

第四篇: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抓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既是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和推进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举措。加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人事厅、省统计局、省农业厅的统一布置,我们抽取了经济相对发达的沅江市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安化县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采取典型抽样调查方式在沅江市和安化县,分别抽取经济发达、中等、落后及特色经济4个乡(镇)、12个村进行调查。总人口47327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438人,其中男423人,女15人;生产型人才140人、经营型人才101人、技能带动型人才54人、科技服务型人才6人、社会服务型人才53人;中共党员117人;大学及以上学历1人,大专16人,高中或中专135人,初中255人,小学30人。

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这24个村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438名,仅占农村人口的0.93%,比例过低。加之近年来许多优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回农村,他们大多都想到外地发展,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致使农村实用人才数量更少。

2、人才结构不优。一是专业结构不优。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企业经营人才、农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占16%,能工巧匠占12%。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专业结构问题更加突出,如安化县从事种养和加工的实用人才占总量的57%。二是年龄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偏大,34岁以下的40人,仅占总量的9.1%;35岁-44岁的198人,占总量的45.2%;45岁以上的200人,占总量的45.6%。三是性别结构不优。农村实用人才中女性15人,仅占总量的3.4%。

3、整体素质偏低。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都是经过自身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而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绝大多数并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实用人才135人,只占总量的31%,大专学历16人,大学以上学历的仅1人,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拥有各级农民技师、技术员资格的仅15人;拥有各级技师、技工资格的仅25人;而且,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没有专职的农民技术员,这种情况很难适应本地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很多农民不掌握新技术,不会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热情。

4、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人才培训缺乏经费支持。调研中我们发现,各镇、各涉农部门都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有着极高的热情,特别是在新技术推广普及过程中,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由于缺乏培训经费,使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各乡镇、涉农部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各级政府从财政上给予强力支持,把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5、没有形成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氛围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相关部门已经联合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培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在培训时还缺乏培训的针对性,没有建立起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管理的制度,缺少相应的评价、使用、培养、激励保障机制。从调查情况看,这些农村实用人才中,通过机构培训的134人,不到三分之一;获得地厅级表彰奖励的农村实用人才仅5人,县级的也才19人。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农村实用人才使用机制。激发和释放农村实用人才潜能,调动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作用,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关键。一是要政策倾斜,扶持人才创业发展,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二是要营造环境,激发人才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舆论环境,在农村树立有用即人才、需要即人才、创造即人才的“农村实用人才观”,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三是要搭建平台,提高人才使用效益。紧紧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这一目标,把农村实用人才的使用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与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使用一批人才,带动一方群众,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一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格局。

2、整合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素质教育办、职业中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采取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增加就业的机会。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

3、扩张人才总量。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引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撑。继续做好选拔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推进支农、支教、支医、扶贫工作进程,并鼓励他们大胆创业、放心置业、安心兴业。要进一步为农村实用人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和规定,逐步实现城乡人才的平等竞争。积极创建以县区为主体、以乡镇为基础的专业化农村实用人才市场体系,通过农村人才市场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个人提供各种人才、技术和信息服务。

4、增加经费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采取“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县财政每年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各乡镇财政也要安排相应专项资金。同时,相关部门及乡镇要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人员编制、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惠扶持。各类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本单位实用人才的培训予以支持。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资助实用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资模式。

5、强化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要给予重奖,并保护其合法收入。积极扶持,帮助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科技推广、生产经营和创业活动。对实用人才在政治生活上给予关心,及时把思想素质好、贡献大,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实用人才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培养,大胆使用;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站所人员和补充人员,在公开招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聘)用优秀实用人才。建立乡镇、村干部联系优秀实用人才制度,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为他们的发展解决实际困难;每年要选拔一批农村各类拔尖的优秀实用人才予以表彰和奖励,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优秀实用人才的典型事迹,起到树立一个典型、搞活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作用。

第五篇:对农村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和思考

正视现实勇于面对科学发展

—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和反思

马鞍山市黄山中心小学张宝林王宗青

内容摘要:本文是在对影响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学习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能够对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有所裨益。前言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为将来的对外交往及培养外向型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多掌握了一门工具,《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改变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及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突出了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

一、调查背景与方法

为了解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英语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实现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力求探索出一些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调查的形式和对象。本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我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统计。本次调查问卷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学习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策略三个方面着手,共设计了18个题目,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相关口语知识学习的内外因素,保证了调查工作的完整性,所得结果的合理性、代表性,所有统计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精确性、科学性。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本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156张,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43张,占总数的91.67%,可以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学习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学习条件与环境。

本项内容设计涉及到六个方面:何时开始学习英语、家中是否有学习英语的设备、家长的文化程度、家长的职业、英语老师上课用什么语言、家长对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出下面三大特点:

(1)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家庭英语学习氛围薄弱。

调查表明, 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初中与小学文化程度的占92.98%。65.28%的家长都外出务工或在家务农,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业,更不可能辅导孩子学习,尤其是英语。我校离城区较远,几乎没有孩子参加城里的各种英语辅导班,普遍缺少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2)学校、家庭的硬件设施缺乏。

英语口语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立足于要多听。农村小学没有语音室,学生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不多,视听环境较差。有16.47%的学生家里没备录音机,更不用说电脑。

(3)大部分教师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表现为英语考试中,没有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检测的安排,导致大部分教师为“分”而教,不是为“学”而教;书面英语强,口头英语弱;做得多,说得少,“哑巴英语”比比皆是。加之教师很少参加各种英语口语培训,自身口语能力不高。所以有74.99%的教师上课时,都是英汉相杂,组织进行自己的课堂教学,学生提高口语,纠正口语,也近乎无本之本,无源之水了。

2、学习情感态度

本项内容设计问题六个: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程度、英语课上举手回答问题情况、学生的课外英语学习、遇到困难如何处理、学习计划的制定、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英语学习呈现以下特点:

(1)胆子小,练说少。

农村孩子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学习中往往会显得较为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遭人耻笑。大多数学生不理解听力也是作业,不习惯这样的口头作业,英语教学仅限于课堂40分钟。有28.87%的学生极少或从来都没有积极主动要求去发言。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英语课上,能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学习上有“被迫”之嫌、应付任务之嫌(三、四、五、六年级分别约为70%、50%、25%、10%)。

(2)缺意识,少动脑。

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性还不够明确,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持久的学习动力;缺乏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效率低下,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更无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听力和口语训练;只有19.56%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想办法去克服它。

(3)起步晚,分化早。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自三年级才开始学习英语,刚开始时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英语学习表现“很好”。但随着知识的深化,目标的提高,挫折的增多, 这项数据呈逐年级下降趋势,出现较早的两极分化状态,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厌学,愁学或干脆不学。

3、学习习惯与策略

本项内容设计问题涉及到六个方面:学生在家听英语磁带情况、每天花多少时间完成英语作业、有无预习和复习的习惯、有无朗读英语课本的习惯、有没有英语课外读物可看。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几个问题:

(1)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朗读、听和阅读英语的良好习惯。

调查显示:能够养成保持朗读习惯的学生占19.23%,在学习和听力训练过程中能够坚持听英语磁带的仅占31.89%,只有10.36%的学生有意识地去看英语书籍。

(2)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运用预习新知和复习旧知,来疏通前后新旧

知识间的联系。高达63.31%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69.52%的学生没有复习的习惯。

(3)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没有掌握一些重要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合理运用自己的时间。有58.36%的学生花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够完成英语作业;有41.64%的学生需要1小时或以上来完成作业。

三、思考和对策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应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从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学习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策略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从而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一)努力为学生提供听、说英语的环境。

1、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家校互动。英语教学向家长开放,请家长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争取得到家长朋友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督促孩子在家听磁带,跟读,背诵等等。同时要求家长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和观众,让孩子在家长面前试着大声开口说英语、以此逐步消除开口说英语难的现状。帮助家长利用磁带指导子女进行英语学习;协同家长购买一些英文书籍、报刊杂志、英语歌曲磁带VCD等,跟随子女阅读或跟唱;家庭中,贴些图文并茂的英文图片等,创设学习英语的气氛;还让家长通过向自己的子女学简单英语方式,给子女以成就感,以此来激励子女学好英语,这样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加大教师学习和培训力度,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认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借鉴当前英语教学的一些实践成果,转变“重应试、重分数,轻口语、轻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加大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应定期举办教师日常英语口语培训,让每一位教师能基本听懂、运用简单的日常英语口语对话。课堂教学尽量用英语去组织,少用汉语,课堂上的英语氛围是农村孩子宝贵的学习资源。

3、充分使用好学校现有的各种电教器材。利用好磁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听磁带,因为磁带录音发音是最标准的,学生模仿磁带上的语音语调去说,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趣的英语动画片和一些有趣的儿童故事片,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在英语的海洋里畅游、前行。

(二)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主阵地。

1、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提高学生口语的重要途径。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来说,英语课堂是几乎接触英语的唯一地方,所以创设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认知特点,对学生因势利导,不要片面追求课堂纪律的严肃而打击他们开口说英语欲望,多设计一些开放型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说英语。譬如:开展一些小组比赛活动;让学生表演课本上的短文;学习课本中Student ID时,要求学生写自己的ID,同时配上自己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大声地介绍自己;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来引导学生说,让学生带家庭照片介绍father、mother、sister、grandfathr、grandmother、brother学生兴趣很高,乐于介绍自己准备的东西„„。所有这些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之中,逐渐记住老师的一些简单的课堂教学用语,就能融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带动学生讲英

语、学生促进教师讲更多的英语,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自然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有一定意义上的提高。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急躁情绪,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励唤醒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望,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赞扬,特别是全无信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赞扬,充分调动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养成开口大胆地说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围绕学生的“学”这个中心,运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英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坚实的学英语、用英语的基础,形成自信,长期坚持,终身受益。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学习英语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积极自主学习的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以丰富多彩的“快乐英语”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口语能力的平台。

农村学校教学配套资料不全,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卡片,这样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增加学习兴趣;没有展示自己英语才华的机会,就在学生中开展英语小故事比赛、英语猜谜活动、唱英文歌曲、朗诵英语小诗歌、朗诵对话等活动,这样既搭建了锻炼平台,又增强了学生交际能力;同时我们利用校园广播,播放英文歌谣;让学生自编英文手抄报;举办校园“希望之星”英语演讲赛等,这样即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又丰富了学生生活,持之以恒,必将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些学习英语知识的相关技巧和策略。这比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因为活动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努力使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失去兴趣和自信心的学生重新找回兴趣和自信。

四、调查总结:

我们只是就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的教学现状,作了一些面上的、浅薄的调查。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失败与成功互现。受旧的教育教学思维影响,教师还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农村家长整体素质较低,家庭教育薄弱,一时难以改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波动大,“两极分化”情况严重等等现象还时时出现。作为我们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广开思路,立足于农村实际,从学生科学、长远、持续发展角度着想,正确处理好学习条件与环境,学习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策略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推动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英语教学技巧》《小学英语新课程教学法》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附调查问卷结果

下载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近郊农村城市化建设有关问题的调查和思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对六盘水市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姓名:王佳伟. 学号:1052001454452.学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六盘水分校 .专业:行政管理专科.2010 年 12 月社会调查报告正文......

    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

    对六盘水物业管理的调查和思考陈雁桦〔内容摘要〕 随着我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物业管理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同时一些问题和难点也在所难免。在实现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加强物业管......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党的十六大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作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农......

    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李鹤*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农民......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思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然而,城市化在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农民由于失......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 对县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的调查和工作创新的思考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对我市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的调查和思考 浏览次数:1214 作者: 发布时间:8/17/2001 7:12:00 AM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是社区团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区青少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