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非物质文化观后感
观《三街通天河》有感
三四街小学
星期五下午老师让我们观看了鹿泉非物质文明遗产,其中“鹿泉三街通天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街通天河”表演是一种介于舞蹈与武术之间的民众表演形式,它起源于清朝初期,距今有300余年的历史。
它表演取材于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通天河的故事,唐僧师徒几个取经路过通天河,唐僧被通天河的鱼精所擒,师徒三人与水怪斗智斗勇。其中猪八戒好色喜功,被水怪中的海蚌变成的美女所迷,被夹住嘴巴,经师徒奋力相救才得以脱险。师徒几人施展功夫,尽情打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它的演员服饰装扮、动作表演等方面吸取了我国传统戏剧的精华,是对戏剧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鹿泉三街通天河”对活跃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扬传统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观看之后,我对鹿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了解,更加体会到了弘扬鹿泉文化的重要,我们后人要继承弘扬。
第二篇:非物质文化论文(皮影戏)
民族记忆的背影——皮影戏
非物质文化在传播上的特点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民族记忆的背影”,如果说现有的古迹遗迹是国家和民族在演变过程中留下的固化足迹,那么非物质文化则是民族的内心思想。一个民族的延续靠的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延续,而非物质文化是其中最为隐秘和深层的部分,充分表达了一个民族的内在品质。在非物质文化所组成的灿烂民族文化中,皮影戏无疑是在其中尤为突出的。
皮影戏,影戏的一种,是演员手持用兽皮雕刻并施以彩绘的人兽形,通过灯光照射在影幕上,随着丝弦锣鼓的伴奏,通过演员的控制使皮影且歌且舞,演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故事的戏剧形式。它在我国流传的地域很广,除西藏、新疆以外各地都有,而各地皮影戏往往又风格不同,自成一格。但在人物的造型和表演技巧方面,都极为精湛。剧目的题材从中国的古代巫术、神话、宗教、帝王、公案、战争,以及才子佳人、市井生活无所不包。
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传说是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仙逝,武帝悲思不已。方士齐人少翁精心剪刻了李夫人的画像,晚上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宛如其人的影子。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望去,李夫人摇曳生姿,栩栩如生。《海阳竹枝词》把这个故事更鲜活地表述出来:“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又有说汉代一个太子从小爱哭,由宫人抱着玩。有一天看到窗户上叶子的影子,随风忽至忽灭,觉得好玩,就不哭了,于是有了帐后动影的艺术形式。这便是“宫廷起源说”。此外,关于皮影戏的起源,还有“张良退敌说”、“观音演经说”、“黄龙真人退敌说”等。
若述皮影戏的发展,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皮影的繁荣令人目眩。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赵构等皇室成员仓皇南下,建立南宋王朝。当时的都城临安(杭州)就成为皮影的一个中心地带。北宋的“瓦肆”,演出的“百戏”不可胜数,其中专有影戏演出。当时还出现了很多著名影艺人,历史上留下名的就有董
十五、赵
七、曹保义等。南宋官员仿汴京的瓦肆,在城内外修建了许多叫“瓦舍”的地方,招集伎乐,作为军中将士娱乐玩耍的地方。南宋诗人范成大曾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当时影戏的内容已经脱离了宣卷的单调模式,表演的成分大大增加了。除了历史故事,还有一些作品是纯属虚构的,影戏的戏路越来越宽了。宋以后,中国影戏分南北两派发展开来,辐射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浙江皮影、苏南皮影、上海皮影为主的杭州影系,并渐渐向全国范围内传播。元代创建伊始,就不断向西扩张。皮影艺人随着蒙古军队西征,皮影也一路向西传播。据载当时皮影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山西省孝义县旧城东1955年发现的元大德二年(1298年)墓,在墓口两侧绘有纸窗人影的壁画,并写有“乐影传家,共守其职”的字样。金元影戏承袭宋代,时见遗迹。例如1980年在山西省孝义县榆树坪村发现的金正隆元年(1156年)墓里,有皮影头像壁画。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金大定七年(1167年)壁画则绘有一幅儿童弄影戏图,这是金代影戏传到北方边远地区的写照。
明清影戏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些新的发展,但更重要的变化是明代以降各地影戏蓬勃兴起,从此已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之流派,并冠以地方的名称,以示彼此在音乐(唱腔)、美术(影人和布景造型)、表演(耍人的技巧)上的不同,如河南大影、陕西皮影、晋中皮影、江浙皮影、闽南皮影、湖南皮影、湖北皮影、江西皮影、山东皮影、滦州皮影、辽宁皮影、涿州皮影、北京皮影等等,基本形成了今天各地影戏之分布格局。
1949年后,皮影戏由于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扶植,短期内迅速复兴。据1955 年文化部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各地有皮影戏班社900多个,从艺人员5300多名。1966年“文革”爆发,皮影像其它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均被禁演。1976 年,“文革”结束,皮影戏又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了演出,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也是很短的,八十年代末期,因为演出市场的不景气,许多中青年影戏艺人退出舞台,改作他行以谋生计,这当是造成今日演员青黄不接、断代的原因。
时至今日,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让人们难以习惯千百年前形成的那种既定文化模式。随着环境的改变,有些传统不得不变,甚至会被丢弃,但有些传统,就如皮影戏,则需要传承保留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已经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想要保护非遗文化,保护皮影戏文化,仅仅依靠少部分人和组织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力量。
从政府方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解放思想,建立起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及保护理念;确立主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建构体系,以遗产申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法规,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所遵循;加大投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强大的财力支撑;采取多种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保护非遗要重视群众的生活需要,注意保留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让人们自发自愿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以皮影为例,可以在不破坏其文化核心和主体文化表现形式的前提下,适度融入现代文化元素。这样可以让皮影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它在生活中“活”下来,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在学校中开设非物质文化及其保护的相关课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增强人们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总之,人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懂得和善于利用现代手段传播遗产、弘扬遗产,使之能够造福当今社会。非遗人要充当起非遗的传播者、组织者、策划者,使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并以此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与我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与我的生活
我的家乡在浙江绍兴。来到武汉后,每次有人问起我的家在哪里,当我提及绍兴时,总能迎来这样的反应:“哦,那真是一个好地方。”、“鲁迅故里呀。”、“原来你是个江南水乡的妹子呀。”,诸如此类。的确,绍兴是个好地方。那是一幅画,画面上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川烟雨任平生,是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当然,这并不是一幅单调的写景画,它还包含着浓浓的人文意蕴。绍兴的孩子生来就浸泡在人文情调当中的。古有王羲之流觞曲水、陆游吟唱钗头凤,近代有鲁迅先生锐利的笔尖、秋瑾女士正气的身影。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有丰富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有多样的戏剧,有醇香的黄酒,还有在水面上摇摇摆摆的乌篷船,这里上演了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这里也是西施故里,所以这里能培养出多愁善感的文人,也能栽育出正气凛然的烈士。非物质文化伴随着家门前的小河静静地流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早已流入了每个绍兴人的生活中。
我是听着绍兴各位先辈的故事长大的,也曾看过一些介绍绍兴名人的书籍。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绍兴有很多名人。大禹、勾践、西施、王羲之、陆游、王阳明、曹娥、周恩来、鲁迅、秋瑾、竺可桢等等。大禹治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王羲之曲殇流水的故事想必是人尽皆知的。周恩来先生、鲁迅先生、竺可桢校长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所以在这里我想写写孝女曹娥、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是对我的成长影响比较深的。我们那儿有一条江名为曹娥江。相传在东汉,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14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入江中,三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于是,人们将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并在投江之处兴建了曹娥庙。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也不提倡像曹娥那样去救父,但是曹娥的故事仍然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曹娥救父的故事从小就教育我,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孝敬自己的亲长。而鉴湖女侠秋瑾则是一个女性自强不屈,不断追求自我更高境界的典型。秋瑾在7岁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跟哥哥们一起上学。从青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解放妇女的宏愿,认为女子应该读书,自重自立,争取自由。27岁的秋瑾冲破了丈夫的阻拦,筹措费用东渡日本求学。这期间,她常以“鉴湖女侠”的署名发表文章,揭露清廷的腐败,鼓吹反清革命。光绪三十一年,她加入同盟会,在发动武装起义时被敌人围捕。在掩护战友撤退时,她坚定地说:“革命必须流血才能成功。这些年来,不少男同志抛头颅洒热血,但还没有听说过妇女死于革命的。请从我开始吧!”。在被捕后,任凭敌人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她咬紧牙关,坚决不说一点实情。卑鄙的敌人在编造的供状上让秋瑾签字画押。她愤然挥笔,用鄙夷的目光扫视着催逼她画押的清廷官吏,随即写下“秋风秋雨秋煞人”7个大字。虽然最后秋瑾被清政府给杀害了。但是她的事迹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秋瑾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身为女性,也要自强自立,女子也能像男儿那样,有侠义精神,有不屈的灵魂,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绍兴的这些名人名士,他们的事迹影响着我们一代一代的绍兴人,让我们孕育在灿烂的精神文化中,蓬勃地发展。绍兴的革命先辈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社戏,具体情节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他笔下去观看社戏的时候那种激动喜悦的心情,与我小时候知道要去看社戏的时候的心情是一样的。记得小时候住在外婆家,那会儿外婆家还没有电视机,外公每天晚饭后都会放一会儿收音机。绍兴的戏曲文化是非常丰富的,有越剧、绍剧还有莲花落。其实我一直也没分清楚绍剧和越剧是有什么区别,只知道越剧比较有名的段子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为一个绍兴人实在是倍感惭愧。外公听的是哪种戏曲我也是不知道的,只记得他有满满一抽屉的录音带,还不许我们小孩随便玩。泡上一杯茶,放上一盒带子,外公能坐在摇椅上眯着眼跟着录音带哼唱老半天。也许是受外公的影响,直到现在妈妈在家里拖地或者做饭时也会偶尔哼唱几句戏曲。外公喜欢看戏,我也喜欢。外公喜欢看上好装、穿上漂亮戏服的演员在舞台上依依呀呀的表演,而我喜欢的是热闹。每次有戏班子来唱戏的时候都是村里最热闹的日子,有许多小朋友能跟我一起玩,还有许多卖冰糖葫芦或者是泥人等小玩意儿的小贩。虽然我们喜欢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盼望社戏的心情却是一样的。我们那儿唱戏一般是晚上。终于等到戏班子要来了,白天村里会有几个人找一块宽敞的空地搭建戏台子。天还没黑,外公就会搬一把长凳、拎上一壶茶,带着我前去占领最佳观看位置。到了戏台戏还没开唱,外公就和村里其他爷爷们谈天。而我问外公讨上几块钱,就跑到别处去玩了。记忆中,我和小伙伴们喜欢钻到戏台下玩打仗或者是捉迷藏,亦或是跑到后台去看演员们上装,换衣服,我们喜欢去买橡皮泥捏成的小人,还喜欢吃像云朵一样的棉花糖。玩累了我就回外公身边,坐在椅子上乖乖看着台上演员的精彩表演。一直这样,总是戏散场了我们却都还意犹未尽。最值得高兴的是有时会遇上一连唱上几天的大戏,那简直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可以天天看到唱戏的表演,又能天天在外边疯玩。后来,村子里的房子越来越漂亮了,可是来村子里唱戏的越来越少了。偶尔也会有几个老头儿,想听戏,凑些钱请个戏班子来村里唱唱戏,但这样的事终究不多。外公仍是喜欢在收音机前听戏的,可是家里有了电视机,我再去外公家时也很少陪外公听戏了。直到去年外公去世了,外婆家就再没传出过收音机里播放的戏曲了。
而我现在由于来了武汉,就更加会时常想起绍兴,时常不经意地拿着两者做个比较,又为离家千里而感叹良多。去年寒假的时候,我和同学就专门花时间在绍兴市内好好游览了一番,发现了很多我从来没见过的绍兴的样子,才觉察到自己对生活了这么久的家乡的了解竟然这么少。我们看见了午后悠闲地坐在胡同里喝喝小酒吃吃小菜的老爷爷,也看见了元宵前挂满了花灯的小巷子。我们重新体验了坐上乌篷船在小河前行的感觉,也观察了酿酒师傅现场酿制黄酒的场景。说起黄酒,这是在介绍绍兴时不得不说的一个特色。在香港回归时,浙江省省委书记向香港赠送了黄酒,绍兴黄酒的名气也就此打响了。绍兴的黄酒酿制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绍兴黄酒是以优质糯米、小麦和在绍兴特定地域内的鉴湖水为原料,经过独特工艺发酵酿造而成的优质黄酒。酿酒师傅告诉我们优质糯米在经过鉴湖水浸泡、蒸煮、鼓风冷却、落缸、糖化发酵(加入麦曲、酒母)、灌坛后酵、压滤、煎酒、灌坛陈化、灌装等这么多工艺之后才能变成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绍兴酒。影视作品里,经常有人家在女儿出生的时候在地底下埋了黄酒,然后等女儿出嫁的时候拿出来喝的,这也就是女儿红。我家是没有在我出生的时候埋下女儿红的,但是家里的长辈也都会酿酒。不过,自己家酿酒肯定是不会这么复杂的。妈妈会买来优质糯米和酒母,经过浸泡蒸煮等一些处理后放入一个坛子里,密封,过个一年半载后拿出来就能喝了。小时候妈妈是不让我们喝酒的,但是小孩子的好奇心总是在不被允许的时候会更加强烈的。于是,偷偷地拿出酒坛子来舀出一点点自己躲起来喝。不过那时真的觉得那味道不怎么好,所以后来也没再偷喝过黄酒了。还想提的一点是,大家似乎都不知道,在绍兴人家里黄酒很多是在做菜时当料酒用的,并不是纯粹用来喝的。此外,在上课的时候谈起过年的习俗时,我发现了我们那儿的习俗与很多地方都不一样。年前的准备大致都是一样的,要赶尘,要买年货。但是我们那儿的一个特色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要把房子里所有的灯打开,我想这大概跟年兽的传说是有一定关系的。传说中年兽是害怕亮光和爆竹声响的,所以我们要把屋子都弄得亮堂堂的。我们那儿几乎家家都会守岁到十二点,每到十二点是要放爆竹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家能成为在新的一年里第一户响起爆竹声的人家,以求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还有一个特色是大年初一要吃莲藕八宝粥。大年三十晚上,妈妈会在高压锅里煮上莲藕、莲子、红枣等一系列东西,煮成一大锅八宝粥。到了第二天早上热一热,就是我们大年初一的早餐了。此外,我们都是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去祭祖的。每次吃完莲藕粥,我们就会去墓地里祭拜祖宗,给他们送去新年的第一声慰问。而在清明时节去祭祖的人反而比较少。
这些就是我想呈现的绍兴。不知道别人对绍兴是怎样一种感觉,但是在我眼里,它永远是一个最可爱的地方。它是一位有着丰富历史的老人,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是一个健康向上的少年,是我梦里那盏灯亮着的地方。
第四篇:城关五小非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城关五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他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抢救与保护祖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这是树立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一次进行文化寻根、普及优秀文化遗产的文化行动。同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竞争力;增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感情和友谊;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凝聚力和祖国的向心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的保护主题,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根据县文体广电局“关于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按照市区文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唐伟玲(校长)
副组长:袁仁芳(副校长兼工会主席)
杨
丹(办公室主任)刘珉惠(教导主任)
成员:林
燕(工会副主席)
杨世娟(大队辅导员)
张宏亮(综合教研组组长)及各班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丹同志兼办公室主任,负责资料归档工作。
四、职责分工
1、教导处处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办公室负责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报道。
3、综合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舞龙舞狮、彩龙船等综合项目)。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备,确保经费投入。
五、活动安排
从 2014年3月至2014年12 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学习阶段(2014年3月)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宣传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成人人知、爱、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1、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认识。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
2、搞好校内宣传,营造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意义、目的和方法,激发师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 年4月至2014年8月)
聘请民间艺人为指导教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趣小组活动。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9月至12月)
认真做好总结,举办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评选和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打造学校特色成果,报送成果参加上级评比。
六、活动要求
1、各处室要高度重视,分工明确、协调工作。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精心组织开展活动。学校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出台措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列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要多样,要做到“四个结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七、经费预算
贰万元整(¥20000:00)。
镇远县城关五小(中心校)
2014年3月6日
第五篇: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小结[最终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马哲社会实践之——
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甲骨文、青铜器、长城、故宫„„以及极具特色的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明景观,它们是传承中的载体,更是发展的依托,它们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但是当我们自豪的说起我们的文化时,又有多少人能展示出中国的技艺和文化呢?能问心无愧的只有那为保护中华文化而奔走的大师和极少数人罢了。
随着全球化的加快,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这一辈有了广泛的影响。我们也许能对好莱坞大片如数家珍,但不一定曾完整的听完一场戏曲;我们的大学生们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我们的家长们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却对学习传统技艺如弃敝履;在中国观众渐稀的京剧艺术,被西方人叹为观止,但是京剧道具保存最好的,是日本的京剧爱好者;中国书法家的作品因在国外得到好评而身价倍增,但是又有多少中国人在生活中看到了文字的内涵呢;《论语》是儒家智慧之作,但是中国学生对《论语》的了解,还不如某些外国留学生„„现代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变迁,加上国人对本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重视,导致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甚至部分地区已经逐步消亡,保护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了。
矛盾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在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技艺师急剧减少与后继无人的矛盾、道具制作与原材料缺乏的矛盾。
对于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娱乐产业的多方面发展,群众娱乐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成了中老年人的主要休闲生活,网络、舞厅歌厅占据了青少年的休闲时间,这些现代娱乐方式极大地消弱了人们参与传统娱乐活动的热情和兴趣,无意间使乡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其传承方式历史上多为口耳相传,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随着老艺人们相继去世,能演唱传统曲目者已寥寥无几,且记忆力和演唱能力均不如前,而且观众群向老龄化发展,以我们父亲那一辈且乡镇及农村人口居多,青年观众较少,甚至可以说这种艺术已经“违背”我们这一辈的思想。所以民间的音乐、舞蹈、曲艺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挤压和冲击下生存空间变得狭小,民间艺术队伍日益缩小。
许多学习过民间技艺的年轻人只将这个当作爱好,是业余之技,因而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难以维持生计。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因为战乱和历次政治运动,与该文化相关的文物古迹和珍贵实物受到破坏和损毁,古建筑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到了濒危境地。没有专门、系统地对该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发掘、整理,从而面临失传,急需抢救。由此可见,传承、发展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暂时难以改变。
倘若真有一天我们只能看着先人留下图片和影像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寄自豪于失传的技艺而不是当下文化的发展时,不会觉得我们很可悲、很讽刺么?这些矛盾是不可能回避,如何改善当下的状况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就通过颁布法律法规为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开了第一张保护伞:《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此后相继出台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确立了十六字的保护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文化保护已经有法可循,有法可依了。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认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启动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从这些申报项目所阐述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中,我们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但从它们所面临的濒危状况来看,我们又可以一窥当前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但这一切保护工作仅仅停留在市级以上的层面上,乡镇的政府到底对此项保护工程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要有什么行动与措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扎根于民间的文化遗产恰恰是最需要基层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的。因此要想做好保护工作,切实起到保护作用,当地政府的保护措施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在乡镇政府形成文化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保证文化保护的进行。
除了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组织机构和科研团体也在为宣传文化遗产而尽心竭力。中华民族博物馆的人员曾深入全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去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收集各民族服饰,将我国民族的服饰文化带到巴黎,展现给世界,也让那些少数民族人民深刻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瑰丽。
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承人,所以传承人对于自身的定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承的效果。多数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明确,被普查到的传承人认识不到自己是某一方面的传承人,甚至有的艺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怀有鄙视的态度,认为是“讨饭生活”,待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就不愿再从事或对外展示了。认识的不足导致了传承人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漠视,对其即将失传也抱着毫不可惜的态度。诚然,让非遗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需要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加快这个进程,要在各个领域,尤其在农村,用多种方式多加宣传,积极营造非遗保护的氛围,让全社会提高认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创造良好的环境。
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改善文化遗产现状的途径不能不从文化遗产自身入手。地方、社区多开展非遗普及活动,不失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双赢之举;还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孩子讲讲当地的传说故事,唱唱当地的民歌民谣,玩玩以前的传统游戏,做做一些简单的传统手工艺,相信极少能接触这方面的孩子们会非常乐于参与这些课程,这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既是一种传承,又是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打造民俗旅游,开发旅游的新热点,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溶入旅游业中,互为依托,互为促进。在手工艺品方面,及早的转型能带来更大的商机。蓝印花布原本多用于制作被面,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而现在这种被面已失去了市场,那可以考虑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如挂件,头巾,围巾,在制作工艺上积极创新,印染的布料,印染的花式花样等方面符合现代人的品味,我相信这门技艺还是会重新找到市场的。总而言之,传承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优势,不断创新,重新找回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文化遗产,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文化。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心、爱护与尊重不仅仅是对其进行一些经济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对其艺术成果的肯定上。作为政府部门多举办各种规模的展示展演活动,积极地为民间艺术寻找活动场所,搭建表演平台,鼓舞民间艺术家们的信心,发动更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证与命名活动,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副其实,增强他们传承的动力。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要小心走入各种误区。我们真正要保护的是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和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而不是保护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想的或随意更改的文化。如某些城市以民俗旅游中的“假民俗”、“伪遗产”来骗取游客的眼球,做出了各种不实的噱头来谋取财富,但是欺骗了游客,更让真正的文化遗产得到漠视。传承人在在创新过程中应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精神不变,放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间去,在应用中创新,而且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否则当失去文化核心后,文化遗产已经变质,保护工作也失去了意义。
总之,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远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要立足现实,不断完善保护机制,积极采取保护措施,努力营造保护环境,才
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一直传承下去。
正如地球需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以保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的正常发展也依赖于多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只有传承本国的文化才能成为中国和中华民族,所以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
附件一
关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问卷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你的年级()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及研究生
3您对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不太了解 D 完全不了解
4您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是哪一天吗?()A 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 B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 C 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
5您知道桂林非物质文化包括哪些吗?()可多选
A 民间文学 B 民间音乐 C 民间舞蹈 D 传统戏剧 E 曲艺 F 杂技竞技
6如果有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您是否会参加?()A 会 B 不会 C 不一定
7您周围的人有从事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的工作吗?()A 有 B 没有
8您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景有何看法?()A 非常乐观 B 一般 C 不太乐观 D 完全不看好
9您觉得桂林市政府应该给予怎么样的政策保护?()可多选
A 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并给予奖励
B 鼓励地方政府及民间团队举办非物质文化活动,加大宣传 C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对外筹集资金 D 其他:
10在宣传方面,你赞成怎样的方式去宣传保护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多选
A 拍成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 B 举办各种活动
C 发放各种资料,比如宣传册,海报等 D 其他:
11您觉得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得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可多选
A 加大宣传
B 政府加强重视,增加投资力度 C 在形式内容上不断创新 D 其他:
12您认为一些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制作工艺、曲艺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 年轻人不愿意继承 B 市场前景不好 C 政府保护工作不够 D 民众保护意识不强
E 其他:
13您觉得当前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 人们的意识不够 B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C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D 缺乏资金 E 传承人老龄化
F 其他:
14您对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