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时间:2019-05-15 04: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第一篇: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内容摘要近年来,舆情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但目前针对大学生舆情的研究还较少涉及。大学生舆情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表现出与普通舆情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的大量数据成果,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大学生舆情的类型、特点及其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大学生 舆情 快速干预

舆情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大学生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由于大学生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塑性,加之现代信息及其传递过程中的复杂多变性,有时候大学生尚不能科学地辨别一些事件的真相,不能完全正确地理解一些事情的原委,因而难以对社会形成中肯的评价和正确的认知,有时甚至易于受到煽动,易走极端,在某一信息传递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介入错误的舆论场,而错误的舆论场又会反过来促成更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对某一事态形成不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研究、判别大学生舆情的基本特征和传播规律,并据此设计、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和引导工作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对松江大学城六所高校大学生以随机抽样的形式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5份。

一、大学生舆情的类型分析

(一)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大学生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的关注度只是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逐渐淡然不再讨论。从这些校内外具体事项的发生来看,可分为无先兆的发生和有先兆的发生两类。无先兆发生的阶段性大学生舆情,我们又称为突发性大学生舆情。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松江大学城内的无先兆阶段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台湾地震后海底电缆损坏导致网络无法正常登陆(关注度90.1%)、汪洋的见义勇为事件(关注度30.3%)、某大学生自杀事件(关注度47.2%)、2003年SARS事件(关注度100%);有先兆阶段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大学城高校学费调整问题(关注度98.6%)、大学生虐猫事件(关注度42.3%)、2005年台湾政要访问大陆(关注度34.9%)、2005年“4.16涉日游行”事件(关注度94.6%)。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传播的迅速性和密集性,从而往往会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 产生较大且较为集中的影响。

(二)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针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其关注度呈现周期性特征,即在某个特定时段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之后会逐渐淡化消失,但在一定周期时间后,又会再次引发对这些事项的关注。这种周期一般为一年或一个学期。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与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类舆情是否会周期性地再次被关注。松江大学城内的周期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美国大选(关注度50.2%)、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关注度83%)、每学期的奖学金及荣誉评比问题(关注度97.3%)、超女和好男儿等选秀活动(关注度89.2%)、每年的献血工作(关注度93.7%)、每学期的选课问题(关注度96.3%)、每年的大学生实习问题(关注度93%)。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在一个周期内,除非又有更激烈的刺激性因素介入,大学生一般不会据此产生太激烈的反应。

(三)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是指对某些校内外具体事项,大学生对其持一个长期的关注度,这种关注度有可能一直持续一个强度,也有可能会在一定阶段内降低,但它不会消失。长期性的大学生舆情与周期性的大学生舆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类舆情它是否会消失,是否任何时间都存在于大学生的关注范围之内。松江大学城内的长期性大学生舆情事项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问题(关注度90.1%)、大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问题(关注度67.5%)、大学生恋爱问题(关注度66.3%)、大学生迷信星座以及占卜问题(关注度25.4%)。此类大学生舆情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大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会较为持久而缓和。上述三类大学生舆情中,周期性和长期性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的可预期性、持续时间的平缓性、传播趋势的可把握性,而易于被介入和有效控制。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因其发生的不可预期性、持续时间的迅速密集性、传播趋势的难以把握性,往往会在大学生中迅速扩散, 并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们把“阶段性的大学生舆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大学生重点舆情”。

二、“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特点分析大学生重点舆情是一段时间内大学生群体对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它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集中表现为:

(一)个体同质性与群体共鸣性,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体性特点调查显示,对于校园舆情信息有78%的同学是通过同学口述获知。这种群体性传播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学生的个体同质性。这一群体由于具有相近的年龄、类似的经历、相似的生活习惯,因而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群体一致性意见。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观点认同、情感支持大多是来自于同辈群体,大学生重点舆情必然具备群体性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群体具有共鸣性特征。当代大学生具有相互交往频率高、相互影响和人际吸引大、相互关系持续时间长、群体认知和群体目标共性强等群体心理特征。群体中每个人的言行,因群体内直接联系、相互接触交往影响产生的行为刺激,其行为心理相对于群体其他个体成员,都构成特定的群体心理情境。在同一群体情境和同一心理需要的作用下,群体内某个个体产生激情时,会引发邻近的人产生同样的激动情绪,易于获取群体的一致认同。当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中间出现了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更强化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群体性。

(二)观念个性化与媒体导向性,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主观性特点从本质上看,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对社会存在的印象和评价,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与大学生的主观意志、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个性化因素密切相关。在大学生重点舆情形成过程中,大学生以其特有的个性化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情感认同等主观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信息进行接收、选择和分析,进而形成的特定个性化印象和评价,因此,大学生重点舆情带有个性化主观色彩。大学生重点舆情作为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有可能并不等同于社会存在。舆情本身的真实性只有通过舆论媒介的客观、公正的宣传,才能为大学生客观地认识、感知,才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较为准确的印象和评价。如果舆论媒介在舆情导向中有意夸大事实或者有意隐瞒事实,而导致不能把客观实情有效地、全面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或者如果舆情在大学生群体之间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接收度、个人理解力等主观因素的介入,而导致事实部分失真。这些主观反映都不等同于舆情的真实面貌,而是夹杂了浓厚的主观因素。

(三)舆情复杂性与价值多元化,决定了大学生重点舆情的综合性特点 当前,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社会利益重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等现象集中显现,致使多元化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凸现,也造成了社会舆情的复杂性、多样性。大学生重点舆情自然也会跨越校园的界限,指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个层面,出现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最重要的特点,这种多元化包括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多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价值取向促使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言谈话题,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多元化趋势也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模糊、信仰迷惘、自信缺乏、反感社会道德约束和集体组织生活。因而大学生重点舆情可以指向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联的思想问题(如校园自杀事件、校园虐猫事件),可以指向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2003年SARS事件、高校学费调整问题)等等。

三、“大学生重点舆情”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速度:叠加反复、快速扩散在现代传播方式丰富多彩的情况下,大学生重点舆情呈现出树状传播、放射性传播的方式,使得舆情具有同类群体叠加反复、快速扩散的传播特点。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这种树状传播的模式。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与传统口传相比较,大学生重点舆情从信息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呈现出放射状传播的特点。在口传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借助现代传播渠道,重点舆情能很容易地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发生在邻近大学的事件,学生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了概况,当天就知道的占17.6%,一天后知道的占67.1%,一星期内知道的占12.0%。

(二)传播载体:口传方式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由于大学生群体的高密度性、同质性,网络的普及以及手机的高持有率,使得舆情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条件得天独厚。根据我们的调查,在众多载体中,口传仍然是绝对主导性的(依靠口传获取信息的人数占78%,依靠口传传播信息的人数占80.2%),这符合学生群体交往便利性的特点。除了正常的教学班的组织外,学生寝室以及高校为学生搭设的社团、协会以及各类群体性活动都为信息的口传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手机短信、大学城民间论坛(BBS)在学生获取、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BBS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目中信息的集散地(依靠论坛获取信息的人数占14.3%,依靠论坛传播信息的人数占16.5%)。很多人喜欢“灌水”,在即时引起其它在线网友关注时,得到一种创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很多网民面对这类消息,无法完全将之搁置不理,在将信将疑中,信息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和传播价值,在网下又通过人际口头传播而广为人知。

(三)传播者心态

1、传播者不一定相信舆情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参与舆情传播的大学并非像我们原本想象的一定相信舆情(18.9%),或者对舆情将信将疑(68.1%),也可能根本不相信舆情(2.2%)。相信舆情的人,往往在舆情与自己利益相关时,表现出巨大的传播热情,寻找与自己“站在同一条壕沟里的战友”,准备用集体的力量捍卫自己的利益;或者在舆情与己无关时,表现出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不相信舆情的人,在舆情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即使明知是流言,有时也会参与舆情的传播,有的甚至会添油加醋,使舆情更为“合理化”。

2、舆情不一定与传播者利害相关。当舆情与自己无关时,可能将舆情作为谈资,而于无意中对舆情进行传播。当舆情与己有关时,更是急于传播,以寻求答案或获得印证。我们的调查显示,“对于身边与您以及您的朋友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信息”,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曾经参与过传播。14.3%的大学生借传播的机会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往往因学习生活中所遭受的某种挫折而对特定对象感到不满或不安,于是乐于参与传播,排解或发泄自己的某种不满或不安的情绪。

四、“大学生重点舆情”的快速介入机制

(一)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捕捉机制

1、依托信息员,延伸捕捉重点舆情的敏感触角。在大学生舆情形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处于捕捉舆情最佳区位的交汇点位置,是舆情“触角”。组建以学生骨干为主体的学生信息员队伍,一方面承担突发性舆情的快速报送工作,另一方面承担学校交付的专题监测工作,并强化学生信息员队伍对网络论坛(BBS)的监控。

2、依托内参等平台,创立了解重点舆情的重要窗口。内参通常是新闻媒体通过机密渠道向上级领导机关报告社会问题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与公开见报的稿件相比,内参具有其独特优势,它的揭露性更强、报道面更宽、信息量更大,是真实反映舆情的主要窗口。有鉴于此,高校在构建舆情快速捕捉机制时,应充分借鉴内参机制,由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编发内参向学校提供相关情况。

3、依托舆情直报点,搭建传递重点舆情的绿色通道。舆情直报点制度是舆情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它以减化原有行政层级的形式,要求直报点接到舆情信息后直接报送决策部门。在现有学校机构体系下,校园舆情直报点应设置在院系层面,要求院系接触到舆情信息后直接反馈到学校专职部门。

4、依托舆情直通车,铺设特殊舆情第一时间上传的快车道。直通车是特派人员直接与学校高层对话的制度设计。对于一些政治类、恶性案件类的舆情信息,要求特派人员运用现代媒介手段如手机、电话等直接与特定的学校高层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便于校方及时掌握、快速处置。

(二)构建重点舆情的快速评估筛选机制

1、舆情信息的筛选原则:区分工作信息与舆情信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区分不出哪些是工作信息,哪些是舆情信息。从内容上看,工作信息反映的一般是“事件”本身及“事件”发生的过程,而舆情信息所反映的是“事件”对“人”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比如,我们宣传某个典型,工作信息一般报典型的经验、做法或如何宣传这个典型;而舆情信息报的则是这个典型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启迪以及宣传这个典型人们有哪些思想反映。这就是舆情信息与工作信息最重要的区别。

2、舆情信息的深度挖掘:整合舆情信息与把握舆情走势。简单来说,舆情的深度分析就是要“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同时,善于把大量零散的信息贯穿起来,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东西,把准舆情脉象,并大胆预测其走向,为干预工作打下基础。

3、重点舆情的评估工具:生命周期与影响结果的双维度分析。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任何舆情都存在一定的生命同期,有消长的规律。从它引发的结果来看,舆情又有性质之分,有些舆情具有破坏性、有些舆情具有补益性、有些舆情是中性的。综合来看,在一定时间节点上,舆情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界定,区分为九类。舆情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影响结果不同,干预方式就存在差异。

生命周期影响结果

增长性p+

稳定性p

衰退性p-

补益性R+

补益·增长性

补益·稳定性

补益·衰退性

中 性R

中性·增长性

中性·稳定性

中性·衰退性

损益性R-

损益·增长性

损益·稳定性

损益·衰退性

4、重点舆情的判定机制:舆情分析联席会议制度。根据传播学原理,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舆情在传播的过程中被不断地进行“理解”与加工,任何一则信息经由学生传播,都附带了他的主观意志。学生的主观意志,如对学校的看法、对学校某一问题诸如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的建议,往往都是综合性的。因此,任何一种校园舆情都不是单一指向的,对它的分析需要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校长办公室等相关部处、多个部门的协同与合作。

(三)重点舆情的快速干预机制

1、有效干预的借助力量借助政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权威信息的披露。政府媒体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我们的调查也显示,40.7%的学生通过政府媒体来鉴别信息真伪。往往一则政府的公告、告示或通知能对各种非主流舆情起到“以正视听”的效果。高校一方面要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通过政府媒体披露主流信息,防止事态的进一步蔓延。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各类信息要宽容,要有博大气度,允许不同观点的出现,不要刻意回避负面信息,要寓堵于疏。对重大危害信息,政府部门要有敏感性,敢于、善于及时干预,强势介入。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已经在尝试引入政府资源,譬如邀请有关官员开设形势政策讲座,直接与学生进行对话,加强信息交流。借助校园宣传阵地的渗透力,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高校校园宣传阵地包括校报、广播台、闭路电视、校园网及其BBS、宣传栏等等,具有发行量较大、收听收视率较高、渗透力较强等特点,其报道和评论常被学生广泛关注。有时,高校校报的一篇言论,会使大学生对舆情进行优化选择。同样,高校主流媒体也可能因一篇不适时宜的文章闹得满校风雨,议论四起。在舆情工作中,高校宣传部门一方面要有开放的视野,敢于求同存异,不断强化“把关人”意识,积极发挥议程设置[1]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宣传部门还要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在强化学校特色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渗透力。总之,针对具体舆情的特点,宣传部门充分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有所无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善于抓住“牛鼻子”,选择不同方式快速干预。借助骨干学生的辐射力,进行舆情基调的引导。骨干学生因其与学生具有同龄人习相近、性相吸的特点,价值观、生活态度相近,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在广大学生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辐射力。高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从培养“自己人”的角度出发,积极选拔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学生,做到关键时刻站得出、说得清。二是要善于培养、联系学生意见领袖,使之在发表学生认同的言论中表达主流意图。三是要更积极拓展各类校内学生锻炼平台,如搭设部处学生助理岗位等,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同时理解学校工作意图、理解学校工作节奏、理解学校难处等,间接增强自身的引导能力和话语能力。

2、有效干预的方式启动增强机制,助长补益性舆情。补益性舆情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和规律,是大学生对客观事物内在本质的认识和追求,它再现了事物的真相,能极大地促进学校“三风”建设,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校园舆情导向、树立校园文明风气。对于补益性舆情,高校在意识上要积极反应,借势宣传,不能以它没有坏处而置之不理,任其发展;在策略上要善于促成“点”到“面”的发展,不能就事论事,一事一议。启动干扰机制,消减损益性舆情。损益性舆情往往是偏见的产物,抓住片面一点不放,看不到全面,捕风捉影;损益性舆情也往往是逆反的产物,迎合了大学生叛逆的需要、偏执的心理,它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容易扩散,并误导广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影响校园正常秩序。严重的情况下,它也直接辐射到校外,激化社会矛盾。对于损益性舆情,高校应高度警惕,要把握好火候,干预要及时、恰当,防止矫枉过正;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将损益性舆情扑灭在火苗阶段,防止蔓延、变异;要把握好策略,正确处理舆情干预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根据舆情的发展变化打“组合拳”,动态调配资源。此外,做好舆情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三个快”:一是起步快。时间节点要抓得快,要在最初始阶段介入。二是出手快。要有快速反应机制,既要“接警”快,也要“出警”快,干预的意图一旦明晰,干预的工作要即刻到位。三是消解快。要着眼于教育人、帮助人的角度,做好主要当事人的事后快速跟踪教育工作,在惩治的同时教育好、安抚好。

五、反思

(一)舆情的衰退与舆情的消失舆论学家们在研究舆论形态的“结束”时,曾提出“舆论以转换形式走向消失”的重要观点。其核心含义是,舆论不是绝对地或彻底地“消失了”,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了“转换”。因此,某个大学生舆情的结束也正如舆论家所谈的“转换”,更集中地表现为某种过去的情绪反应和旧的社会政治态度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残留”,这个“残留”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成下一个新的舆情的组成部分,需要高校相关部门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认识。

(二)重点舆情的科学干预与大学生的知情权舆情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当人们无法获取中介性事项的充分、权威信息时,舆情就由一个议论开始,沿着若干级差扩散。因此,高校在进行舆情干预时,除了做到快速及时、科学精准、务实有效外,要注意在有关干预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切实维护大学生对事关自身利益的有关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只有当学生对舆情事项真实情况的了解越充分,学生对学校的相关干预举措也就愈能理解,也就更利于全校上下形成一致的舆情。

舆情快速介入机制图示

(示意图)

下达舆情的评估筛选指令

权威信息发布

(通告、通知等)

高校宣传阵地

政府媒体引导

骨干学生

引导

网络对话

(BBS)

口传方式发布信息

发布舆情的周期与结果特征,并提出建议

下达

直接干预指令

改变中介性事项

的状态

舆情分析联席会议

舆情快速干预中心

舆情快速干预中心

提交舆情信息

舆情直报点

(院系)

内参

(职能部门)

学生信息员

下达

间接干预指令

直通车

(王磊、张志伟、姚福生、魏玮)


[1] 所谓“议程设置”是指新闻媒体根据自身的新闻价值观或立场,结合对公众心理需求的分析,在层出不穷、无限多样的社会事实和社会问题中选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新闻报道的题材和新闻舆论的对象;在选定报道对象的同时,新闻媒体以自身的立场和观点影响受众。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只要对一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的观点和思想的目的。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媒注意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传媒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2

第二篇:艺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一、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大学生思想动态是指在高校在校学生范围内,学生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而引起的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从而影响他们的处世态度。

大学生舆情是指在高校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大学生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和政府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新时期日益宽松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变大了,生活内容变丰富了,利益诉求多样化,“舆论不一”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舆情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

二、大学生舆情的内容构成及其基本特点:

大学生舆情是特指发生在大学生群体或个体当中对于大学校园内外的一些事务、事件、行为、言论等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言论表达、意见倾向、具体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对应性反应和表现。而这些舆情的内容基本上属于以下几个方面:校园内外是生活问题及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学习过程中的交流或兴趣爱好方面的事物;由于情感问题衍生的其他问题;可与时间的体育娱乐休闲等活动引发的后续话题;社会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时政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舆情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舆情传播快速迅捷,信息时代带来舆情的快速扩散和传播,日常媒介中大学生普遍涉及接触,特别是新媒体快速迅捷的特点加剧了这一传播趋势。最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运用的新媒体,例如手机、网络等,是除去广播、电视、报纸、杂质之外更具有普及型和应用性的大众传媒媒介,同时各类极具个性化的族群,例如博客、播客、拍客、闪客、极客等成为大学生参与度颇高信息来源渠道和方式,而这些伴随信息时代纷至沓来的新兴电子媒体为大学生所钟爱,在这样的群体中,自然大大加快了舆情的快速传播。

2、舆情内容纷繁复杂,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基于这种情境下衍发而来的舆情将是复杂异常的,甚至一个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可能成为一个重大舆情的诱因,伴随着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贫富差距扩大、家庭变故

等因素导致的大学校园内部产生大学生信仰迷失、社会恐惧、末日情绪、社会焦虑、心理压抑等问题不断产生。

3舆情任其发展的后果严重,如上述所分析的一样,舆情内容复杂、传播迅速,导致的后果也往往会很严重,特别是如果对前期的舆情信息未能及时掌握,或者对舆情的研判未能正确辨别,或者对舆情信息处置不及时,或者上述环节都无瑕疵,但消极不作为任其发展,后来往往出乎意料,使得事态一发不可收拾,甚至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严重影响学校决策和正常工作,进一步影响学校声誉。

4、舆情源于因素社会化。大学校园社会化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大学生也能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丰富自身的大学生活,好、更是将目光和触角延伸到校园以外,因此出现了社会化舆情日益增长的趋势。

三、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结合大学课堂的理论教育,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但由于各类社会思潮多元化,不乏许多大学校园缺乏政治敏锐性,分析和理解事物不理性、不客观,形成需要我们加强教育和引导的舆情内容。校园舆情如果不能很好的引导和化解,容易演化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如何积极主动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行研究、判断和分析,是我们作为学生中的团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信息的研判工作十分紧迫,十分有必要进行引导机制的研究。

(校园偷窥事件,从某一个侧面能够反映出高校存在的思想形态和教育缺失,以及舆情引导的不足,此类事件也是略见不鲜)

(学校的公共水池内某些学生公然裸着上身玩耍)

(校园不良打架斗殴事件,严重考验高校思想动态引导和舆情关注度)

新闻案例:

酗酒飙车打架 大学生“毕业综合症”行为失常

高校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生活,师生、同学离别,喝酒助兴本是一件雅事。然而记者近日在高校采访时发现,情感的离愁别绪、前途喜忧迷茫导致了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理、行为暂时失常,并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这种大学生“毕业综合症”,应该引起警惕。

毕业前夕,几乎每个高校都出现了吃“散伙饭”“情感饭”的宴请活动。请别人、别人请,有的学生从早到晚都有饭局。许多学生表示:“就要各奔东西了,趁最后机会痛痛快快聚一聚。”

在痛痛快快的聚会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某所高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正在宿舍深夜狂欢,隔壁宿舍低年级的同学不乐意了。双方发生冲突,毕业生们趁着酒劲拿着热水瓶、凳子等物,把低年级同学“狂扁”了一顿,最后引发了几个宿舍学生的一场混战。在另一所高校,几对即将毕业的年轻恋人深夜飙车,出了车祸,死伤严重。酒精中毒住进医院的情况更是屡屡出现。

许多高校宿舍的窗玻璃、凳子、衣柜、书桌都是在即将毕业时被砸坏的;同时,在操场、草坪等地,经常有人在深夜里唱歌,啤酒瓶的碎片随地可见。

三、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有哪些形式?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大爆炸的时代,最为大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运用的新媒体,例如手机、网络等,是除去广播、电视、报纸、杂质之外更具有普及型和应用性的大众传媒媒介,同时各类极具个性化的族群,例如博客、播客、拍客、闪客、极客等成为大学生参与度颇高信息来源渠道和方式,而这些伴随信息时代纷至沓来的新兴电子媒体为大学生所钟爱,在这样的群体中,自然大大加快了舆情的快速传播。而其他形式的思想引导和意识形态的塑造也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引导的良好方式,例如班会、主题团会、相关实践活动。而这些方便快捷迅速的传播媒介如果能够良好的运用,就能够为大学生思想动态及舆情引导机制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网络。网络舆情的内涵网络舆情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网络舆情是在互联网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的影,把互联网络进行良好的运用,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引导好大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和舆论的发展。

2、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再像小学、初中、高中那样的监狱式的教学,学习不再那么拘束,自主安排的时间十分宽裕。每个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间,于是,团支部更加完善的建立起来。要充分发挥团支部的基地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及时给出正确的引导。采取一对一谈话的形式和班干深入开展班级活动进行走访和交流。

案例1:

关心党员动态 发扬党风精神

艺术学院举行爱党敬党“蜡炬成灰泪始干”活动

本网消息 为迎接建党90周年纪念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4月14日上午,艺术学院部分学生和团干、党员在黄石市胜利港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来到胜阳

港老党员82岁的沈焕宝同志的家里一起陪她度过人生中难忘的一次生日。

同学们为老人精心准备了精美的蛋糕,为老人唱起《生日快乐》歌曲并送上美好的祝福,亲切的询问老人的衣食住行,帮老人做好家庭卫生,沈焕宝同志还在跳动的烛光旁,双手合十凝神许下了甜美的心愿。沈焕宝同志的生活保障方面,向附近有关部门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沈焕宝老人讲述了她的党员故事,是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了党的历史,坚定了理想信念、表示将努力奋斗积极进去的决心和信念。

“非常感谢你们的到来,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希望你们能够担当祖国重任,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沈焕宝老人激动的说。同学们的到来给82岁的沈焕宝老人增添了更多的笑容。

案例2:

弘扬五四精神

唱响青春之歌

艺术学院开展“五四精神”主题团会

为纪念五四运动开展85周年和建党90周年,5月10日晚,艺术学院2010级各专业学生在X4教学楼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弘扬“五四精神” 唱响青春之歌的团会。

团会过程中,各班级的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深刻诠释了“五四精神”的内涵。团会以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爱国、进步的五四精神。服本班的知识竞答活动,在全班掀起了学习“五四精神”的热潮;服装设计与工程班集体歌唱《共青团员之歌》,热情歌颂那如火的青春。班会上,大家还认真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座谈首都青年时提出的“五点建议”,号召全院同学,在弘扬“五四精神”的同时,不断开拓创新,做善学习、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

3、共青团干下宿舍。共青团员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而团干更是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团干有责任带头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引导机制的变化和建立情况,及时的深入学生寝室、以朋友和同龄人的身份,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反馈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舆情变化,把先进的良好的文化思想传递给他们,引导相关同学向好的方向发展

4、开展舆情、思想引导实践晚会、征文活动。

为了营造良好的院风、学风,坚定坚持以诚信为立足点,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的,开展“一如既往 诚信重于金”征文活动,发动全院学生积极响应,部分班级根据实际情况以艺术实践的形式展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关注大学生舆情。还可以把侧重点放在课外活动的趣味引导上面。

案例3: 惠风和畅天意清

趣味赛上见真情

艺术学院举行大型趣味运动会

本网消息

4月1日下午,艺术学院在中门广场举行女生节大型趣味运动会,共有全院16个自然班报名参加了比赛,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周勋和辅导员程鹏、杨桂芳老师及众多我校师生共同观看了此次别具一格的女生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共有手足情深、齐心协力、摸石过河和踢毽球入框四个比赛项目,要求每班派出四组选手参赛,每组必须是男女搭配。比赛过程中,同学们或腿绑起来快速跑。或用背部夹球快速穿越障碍或者男生为女生摸石过河。运动会现场被欢笑声和欢呼声萦绕,观看比赛的师生们也都乐在其中。比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踢毽球入框,只见选手们凝神的瞄准数米外规定的方框将毽子用脚向有效区踢去,能够顺利将毽子踢进两回合,以最快速度跑向终点的小组获胜。最后,环艺5班获得了第一名。趣味运动会在噼噼啪啪的踩气球活动中圆满的落下帷幕,运

动会的气氛也达到最高潮。

本次趣味运动会是艺术学院女生节特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艺术学院班子的重视和支持,准备工作非常充分,还专门安排辅导员老师全程负责。举办此类活动为全院学生搭建了一个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让全体同学们在享受趣味比赛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提高了互相配合的意识,有效的提高了艺术学院整体的凝聚力,对于创建学院优良学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4、谱写赞歌和青春 激情起舞动梦想

艺术学院举行实践音乐晚会

10月20晚,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学专业艺术实践晚会在演艺厅举行,艺术学院副院长阮琼刚,音乐系主任闵胜林以及音乐系的部分老师和学生现场观看了此次晚会。

晚会在女声小合唱《多彩贵州》的唯美歌声中拉开序幕。男生独唱《草原之夜》让仿佛听众置身于茫茫草原上;钢琴独奏《舞曲》展示出学生专业的钢琴技法。通俗歌曲独唱《酒醉的探戈》的动感歌声与火辣舞蹈将晚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整场晚会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本次音乐实践晚会的达到了预期效果,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舞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提升了对舞台与观众气氛的把握能力。通过表演让同学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学习与努力的目标。最后,学院领导、老师上台与参演学生合影留念。

5、以报刊杂志为宣传阵地,大力开展大学生思想动态调查、舆论引导。

以校园网络为宣传阵地,构建党团专栏,学生活动专栏、学生思想教育专栏,营造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

6、向各团支部定期发放院报、院刊,以积极正面的舆论来引导学生。

第三篇: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研究

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研究

牛少凤于新东

摘要:国外经验证明政府角色定位与产业发展休戚相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备受关注的今天,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相关的此类研究不多。本文从政府干预的基础出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政府的必然选择,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定位与产业特性,分析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六大机制引导机制、激励机制、配置机制、支撑机制、规范机制、保护机制。

关键词:政府干预 基础理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机制

引言

政府角色的定位与世界经济的进程、国际环境的变化相关。美国,市场机制的奉行者:市场机制是万能的,千万不要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日本:政府优势的发挥者,日本的产业政策造就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新格局:政府不仅干预经济总量,而且干预经济结构。早先韩国学日本,政府着力扶持大企业,但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大企业的脆弱性又暴露出来,对此政府又采取了应急措施。印度: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以上不同的国家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均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府干预这一模式来推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的角色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1]

一、政府干预的基础理论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美国弗农教授提出,认为新产业的形成和变动遵循“新产品开发——国内市场形成——出口——资本和技术输出——进口——开发新产品”这种循环上升的顺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主要抓住第3—5个步骤,即实行门户开放,进口发达国家产品刺激国内市场,进口国外技术和吸收国际资本,结合本国的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使本国产品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向国外出口,迫使开发新产品的原工业先行国家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转向开发新产品。发展中国采取这种方式可以规避新兴产业的风险,技术研发过程,利用本国的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打进先行国家市场。

2、比较优势的陷阱

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强调静态比较生产费用和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让市场机制在国际竞争中自发调节。这样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秩序让落后国家永无出头之日。政府有意识的去扶持本国幼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按动态比较费用对幼稚工业提供补贴与保护,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业转化为优势产业,这也是当前我国竞争战略的现实选择。根据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贸易保护的实施会使本国厂商在第三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 作者简介:牛少凤,浙江大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专业特长环境管理与区域经济,E-mail:niu_sf@163.com.于新东,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后.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促进本国产业竞争力提升。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 波特首次系统地将政府因素纳入到对产业竞争优势的研究领域。迈克尔.波特认为,政府因素是影响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并不是关键因素。从韩国和日本的产业发展成功的事实来看, 政府作用的合理发挥对产业竞争优势的确会有很强的正面效应。譬如政府的补贴、教育等政策, 及其政策工具如金融市场规范、税制或反托拉斯法等都会影响到市场结构及竞争状态。

[2]

二、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现实选择

1、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干预对象的必然选择

综观世界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功能表现为干预特定产业。政府不仅需要纠正市场各种缺陷和失灵,还要力图实现产业部门之间在发展中的均衡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外部效应的控制。同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要求,政府在发挥国家竞争力优势时,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独特的产业或产业集群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所具有的战略性和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性,必然成为国家干预的特定产业,政府集中精力和所有一切可以调动的政策工具,予以重点扶植。

2、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对我国当前市场组织发育不全,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有益补充。

在一般的规制理论中,根据规制主体的不同,可将规制机构分为政府规制机构、独立规制机构和自我规制机构。即当规制的主体是政府时,就是政府规制;当规制的主体是既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行业的某一独立机构时,就是独立规制;当规制的主体是行业自律组织时,就是自我规制。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情况下,独立规制机构能够担当起应该由政府或国有企业承担的协调职能和发展性角色。但是有效的独立规制的机构在我国并非自然存在,需要逐步建立和不断改进,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兴起的产业,行业协会发展还没有启动,不可能实施自我规制。在这种形势下,由政府担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干预角色,也是我国当然的必然选择,这种干预会随着市场组织的逐步发育而不断放松。[3]

三、国外的经验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对市场失灵严重的产业采取民营化,政府从市场外部对企业行为进行干预,并采取独立规制机构形式以防止政府和利益集团对干预行为的左右。英国采用混合式规制机构体系:在政府规制机构设置上呈现多样化,包括政府规制机构、独立规制机构和自我规制机构。正如巴特勒等评论的,这种现代规制体系由专业规制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司法机构等多种主体构成,有良好的互补和制约关系。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自由市场制度作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行政导向型”市场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面干预和调节经济,起着替代市场、替代企业家的特殊作用,以防止市场竞争的盲目性和破坏性。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干预模式,在机构上表现为政监合一。上个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战略性加强”的规制改革阶段。“加强”是因为政府并没有退出干预,而是通过加强关键控制机制来重新组织干预手段.重新安排特殊的干预政策组合,政府仍然保持集中型的规制权威。

伍玉林(2009)等比较分析美日政府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得出就政府补贴政策来看, 美国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更多的是对研究开发活动和技术创新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而很少提供直接资助。日本政府则直接干预企业的研发活动, 实行直接的经济补贴, 代替市场规划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方向、速度和规模。这与两国所采取的政府干预的方式相吻合的。

李文增(2011)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的政策和举措,可以看出,各国的着力点和方式各有不同。其中,欧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基础创新为出发点,以产业政策支撑、产业资金为依托,促进欧盟各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选择新能源为发力点,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突破资金瓶颈,积极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日本积极调整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领域,以政府为主导整体推进。

赵刚(2011)积极赞同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推动作用。分别总结了巴西、韩国的成功经验,由于借助于政府的有利支持,新兴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赵刚博士又强调政府明确自身的定位,否则会阻碍产业的发展,甚至可能使其走上弯路,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日本通过制定和实施大型科研计划、建立政府与民间合作开发的体制、采取适当的财政金融政策等措施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因错选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而贻误了有关产业的发展时机。正如万军(2010)分析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时,所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并不具有特别的信息优势,政府并不是市场失灵的万灵药。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为方式,以及我国成功培育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均可以为我国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提供丰富的经验。在各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践中,政府行为一直都是嵌入到产业发展过程中,并且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体现为多个方面的:发挥政府职能来弥补市场失灵、引导产业发展、激励产业创新。研究者主要观点可概括为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承认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存在信息成本;政府干预的主要方式表现为产业政策和相应机制;政府干预的内容涉及到生产的诸要素:资源、资金、政策、技术、市场

强调政府干预时应注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10][9][8][7][6][5][4][3]。考虑到政府干预时存在信息成本,四、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

现代制度经济学家G.霍奇逊认为.一个纯粹的市场体系是行不通的.“一个市场系统必定渗透着国家的规章条例和干预”.“干预”本质上一定是制度性的.市场通过一张“制度网”发挥作用.这些制度不可避免地与国家和政府纠缠在一起。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主要包括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活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活动。政府干预产业间的活动主要是指政府制定和执行产业结构创新和升级政策,引导资源在产业间有目标的流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政府干预产业内部的活动体现为政府制定和执行产业组织政策,规定企业发展规模与竞争、技术进步等政策和准则。发达国家的经验无不证明了政府干

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国际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缺陷性,保护和扶持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主要有引导机制、激励机制、配置机制、支撑机制、规范机制、保护机制。

引导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进行前期的培育引导。政府通过引导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并与各类风险投资配套,发挥政府投入对社会资本的示范效应,引导各企业团体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行业。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管理的高层化并制定全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在科技管理高层化方面发达国家早就有所尝试。近年来由于科技决策事关国家发展的全局, 而原有的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有限, 许多国家建立了由最高领导亲自挂帅的科技领导体制, 加强对科技发展的协调。发达国家政府已经把对高科技研究的管理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之内,这将使高技术研究得到最直接、最权威的领导。由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规划,明确我国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细则、重点发展的目标、鼓励发展项目的范围、内容,政府支持、鼓励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等,以及一些相关法规、规章。

激励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质是新兴技术、战略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动力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11],外部动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激励扶持政策。从我国实际看,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实施产业激励政策与目标,引导技术研发,建立有利于技术成果转让和扩散的激励机制和市场机制;对技术转让活动提供资助,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训,建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当定位于提供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政府推动的产品开发项目或科技攻关计划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新技术的突破.更应考虑新技术的市场需求,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道路,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12]。

配置机制: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整体需求对社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节和配置,对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非获利者的身份参与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给市场的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调节机制注入全局性、系统性的考虑,在新兴技术、战略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弥补市场机制的失效,从而优化资源的配置。生产方面的资源主要指与生产有关的劳力、设备、原材料和资金等,而研究开发的资源虽然也称为广义的生产劳动,但这种知识性的生产资源主要是智力、研究经费、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等。而且不同的配置,会导致不同的生产或研究方法,使用不同的生产或研究设备,更需要不同的科技投入,产生不同的后果。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主要来源于科技发展水平、产业经济规模、环境和人口等问题的拓展。对于富裕的国家,其科研经费投入较多,主要采用技术创新战略,如美国、英国等。而日本、台湾等则充分利用技术引进.大力推进技术市场化进程,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发展战略由于资源配置的影响,会对不同科技领域有所选择。而发展中国家,应从战略角度考虑、协调科技资源的配置,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培育创新主体的能力,以及针对相关产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共性研究等。

支撑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规范市场和强化宏观引导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钟清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基础设施支撑机制,二是战略资源支撑机制。基础设施支撑是指,政府积极主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完善通讯、能源、电力、水、交通等公共设施建设,利用政府网站开展面向新兴产业技术企业的信息服务。完善并积极鼓励设立人才、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建立网上产权交易平台,以促进人

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战略服务机制是指:人材、技术贮备、培育机制。建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战略性领军人才队伍,对能够领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通过给予高薪、允许技术入股等方法引进,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重视技术专家和科学家,制定吸引国内外科技专家、企业家参与科研、生产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开放、流动、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机会和环境。充分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促进各方面的人才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建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材库。此外针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共性研究等,需要由政府投入的资金来组织有关机构进行攻关。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也需要政府组织有关机构进行软科学研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原则、产业布局、关键技术、制度设计、综合评价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及时将相关研究成果公诸于众,提供相应信息技术支撑,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规范机制:正如林毅夫所提到的“某一新的、有前景产业投资的´潮涌现象´,在发达国家顶多是很长时间里偶然出现一次,在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而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则可能频繁出现”。政府干预是有效的防止“潮涌现象”的手段。通过政府设立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约束企业,促进企业理性选择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防止新兴产业领域里出现新一轮产能过剩,从而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例如,关于新能源汽车,国内已有40多家整车公司宣布成功研制纯电动轿车,数量远超过日本和美国,但其商业化之路还很长。因此,政府需要强化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双重约束作用,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

保护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保护机制有两点,一是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来扶持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相应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鼓励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把知识产权的保护作为基本国策,简化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处理程序,为知识产权所有人维护权益提供便利,在法律法规上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企业、个人的创新成果和经济利益,明确专利转化为生产力的利益分配,明确专利发明人的报酬和技术入股的规则。以日本的电子计算机为例,其发展是一条技术引进、模仿、吸收、创新最终国产化的发展道路。创业初期,日本企业既无资金又无技术,日本政府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外贸法规来保护、扶植幼稚的电子计算机产业,如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制度、非关税保护制度、技术引进审查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通过设置关税壁垒,实行进口配额制等来阻止电子计算机整机进口对日本薄弱的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冲击。

五、结论

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目前所处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对我国当前市场组织发育不全,治理机制不健全的有益补充。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明确角色定位应当是科技政策和规划制定者,科研经费的重要提供者及科研活动的主要引导者角色,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主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动力的调动者。政府干预的主要内容应致力于营造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软环境、硬件建设),投资机制,融资机制等。在实施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由直接的干预者转变为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建设者。

政府干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主要有引导机制、激励机制、配置机制、支撑机制、规

范机制、保护机制。通过上述机制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一旦激活了创新动力,自主创新将成为企业的自发行为,形成持续创新不可阻挡的强大动力和社会大趋势,则中国的新兴产业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和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并防止国际干扰,对国家早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给予必要的保护和支持,使其成长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 程新章.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主流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的比较分析.江苏社会科学, 2011.01.[2]东北财经大学课题组.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10.08.[3] 冯晓琦, 万军.从产业政策到竞争政策:东亚地区政府干预方式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南开经济研究.2005.05

[4] 伍玉林,何英.美日政府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学术交流, 2009.10.[5] 李文增,王金杰,李拉.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较.产权导刊,2011.01.[6] 赵刚, 程建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0.08.[7] 万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科技成果纵横, 2010,01.[8] 顾海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升级与金融支持.产业经济, 2011.02.[9] 彭金荣,李春红.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启示.改革与战略, 2011.02.[10] 朱迎春.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作用.中国科技论坛, 2011.01

[11]邓龙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综述.经济研究导刊 2011.07.[12]冯春林.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经济纵横, 2011.01.

第四篇: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新时期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对网络的应用更加普及,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控制成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网络舆情与其他领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了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及容易引发的不良影响,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的应对策略,为构建和谐、稳定的高校环境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获知社会事件并对其产生不同的看法,以此进行舆论表达,是一种社会舆论表达的总和。而高校网络舆情则是专门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一种舆论方式。它以“校内外热点问题和焦点事件”为主要的对象,通过校园论坛、个人空间、微博、贴吧等方式来展现。而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

(一)从众性特征。校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集中地,它天然带有群体性的特点。高校学生在群体之中生活,需要倾听和表达,高校学生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仿的年龄,对一些问题、现象的看法常常相似。高校网络舆情正因为学生的群体性特点引发了它的从众性。从众性就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之下改变自身意见,力图与周围环境达成一致的行为。高校学生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会不自觉地跟随舆论风向,造成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二)隐秘性特征。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具有即时性与隐蔽性。高校学生不需要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通过计算机就能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方式,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隐藏在计算机背后,无所顾忌地表达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也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

(三)突然性特征。互联网的快捷性既方便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学校论坛、贴吧、QQ群等发布消息或者发表评论,而这些消息会迅速扩散,一旦学校监控不力,就可能造成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一些虚假信息的散布造成的学生恐慌,一些激烈言论的扩散造成的学生暴动等等。

(四)任意性特征。网络给高校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舆情的监控造成了不利。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任意性,一旦缺失网络监控,任何具有上网能力的公民都能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而现今很多高校网络监控松散,对学校的各项网络通信缺乏监督和审核,任何人都可以在学校论坛、贴吧上发送信息。这种网络舆情的任意性,也给高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情所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

高校网络舆情具有从众性、隐秘性、突然性和任意性的特点,这就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高校的网络舆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一是消极方面,对此高校管理者都应引起重视。对于积极舆情,学校领导要给予适时引导,让舆情发挥更大效益。针对消极舆情,学校领导应该想方设法进行疏导,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需要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为满足学生需求而努力。为此,高校管理者应明确认识高校网络舆情会引发的不良心理表现并针对这些不良心理进行相应辅导,力图找到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最佳策略。

(一)过度的自我表现。大学生在高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一些社会技能。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际交往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网络交流,学生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看法、意见通过文字、符号、表情等方式表达出来。但是,这种自我表现会受到外界舆论的干扰,演变为自我膨胀。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而网络的隐蔽性为他们的表达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场所,学生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交流,完全释放自己,这也会造成学生长期沉溺网络虚拟世界,逐渐迷失自我。

(二)焦躁的心理状态。高校网络舆情涉及面非常广,不仅包括社会热点、政策措施,还包括学校新闻、校园新规等。这些舆论信息的发布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焦虑和恐慌。而造成大学生焦虑的主要来源有三点:第一,就业压力。各种就业信息的网络发布会给学生造成压力,使他们产生对前途的担忧。第二,信心危机。大学生喜爱特立独行,喜欢在网络空间发布一些个人信息,如逛街购物的收获,各种奖状奖励等等,这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引起浮躁情绪。第三,竞争压力。高校网络常常会公布一些高校排名、专业排名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布容易引起学生间的盲目竞争。

(三)失衡的心理宣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为了推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校也不断改革,信息更加公开。但是,近年媒体不断曝光贪污腐败、事故危害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公开也引起了大学生的不满。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分配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大学生的担忧,造成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有所降低。而且,这些网络信息常常只有前期报道缺乏后期解决,大学生们为了探寻真相,宣泄心中不满情绪,难免就会发布一些激进消息,产生负面影响。这就会造成负面舆情的循环产生,对高校的校园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四)困顿的未来期望。我国社会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很多政策法规仍不完善,许多思想观念仍借鉴西方经验。由此,也产生了价值观与文化观的冲突。现今的大学生正处在思想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高校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在不停更新自身思想观念。但是,现实的一些负面报道容易使他们产生迷惘和困惑。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在现今网络舆论下,不仅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必须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从网络舆情造成的迷惘困顿中走出来,重拾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策略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校管理不仅包括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档案管理,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现今的高校教学与网络密切相关,教师上课需要使用多媒体设备,学生学习离不开网络辅助。另外,网络也是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高校管理者的必修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阵,除了担负为国家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职责,还担负着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的职责。为此,高校应该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力度,随时掌握舆论导向,一旦发现不良舆情及时导正,并预先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制度。高校是学生密集区,不良舆情的产生会造成安全隐患,学校对负面舆情的处理应该快速直接,可以借鉴危机处理的“3T”原则,产生舆情问题时学校首先牢牢掌握住舆论信息的发布权,及时发布真实、全面的相关信息,做到“源头掌控、动态把握、应急处置”三者结合,让学生享有知情权,稳定学生情绪。在稳定学生情绪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当然,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处理问题的魄力,还应该主动借鉴他国或他校的经验,预先制定出一套应急处理方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反映,迅速控制住局面,避免事态的恶化,降低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

(二)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受众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者应该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导正舆论风向。“意见领袖”,顾名思义是对意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们活跃于人际传播的网络中,通过向他人提供意见、信息,对他者施加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是网络舆情的中介和过滤者。高校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中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既对网络舆情起到监督作用,也能及时导正网络舆论风向。当然,这些“意见领袖”必须是教师、学生中具有影响力、思想境界高、理论素养成熟的一批人。高校管理者可以让这些“意见领袖”担任贴吧版主、论坛版主等职,一方面监督校园网络的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及时跟贴回应维持网络秩序。

(三)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关键点就是疏导学生不良情绪。为此,高校应该通过学生意见平台的设立,为学生情绪表达提供机会。高校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知情权,并且让他们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想法。这既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高校可以在校园网站、论坛等地专门设立一个学生意见平台,或者可以开一个领导意见邮箱,并派专门人员及时收发回复,了解学生的动态,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另外,学校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的责任意识,明确部门分工,避免发生网络舆情问题时出现推诿现象。

总而言之,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前提下,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应急处理制度,培养“意见领袖”,导正网络舆情方向,增加学生意见平台,疏导学生不良情绪,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设想,以期高校在解决学生突发事件中通过对舆情的监控得到有效的控制,本文转自[星论文网]

[关键词]学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52-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26 [本刊网址]http://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往往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具有很强的突然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和紧迫性。近年来,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发,再加上借助网络使得影响越来越大,原因越来越错综复杂,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范围、对立情绪到破坏性都更加严重。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妥善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学生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类型及特征

1.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表现为以下几类:群体行动类事件,如要求权利或待遇的静坐事件等;心理情绪类事件,如因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压力,学生出现忧郁、急躁、失眠等心理疾病;极端行为类事件,学生因就业、考研等心愿未遂,产生逆反心理,例如自杀、报复等事件;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如师生突发流行病、大规模食物中毒等;师德学风类事件,如行政管理人员严重渎职,教师出走造成不能按时上课和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考试作弊引发事件等。

2.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特征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发性”,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难以预料,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量能、声势、规模会迅速的扩散,一般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对抗性,隐蔽性,持久性等特点。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与高校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各种情绪、态度、意愿交叉的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论坛、博客、聚合新闻(RRS)等。网络舆情的特点与形成见下图: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是通过网络舆情的演化而导致在现实中触发突发事件,是一种非常规突发事件。高校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一个群体,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类:一是自然型突发事件;二是社会型突发事件;三是内部产生型突发事件,四是外部传入型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情除具有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直接性。通过 BB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 学生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下情直接上达, 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二是突发性。校园内学生访问的站点相对较为集中,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三是偏差性。由于学生人生阅历较浅, 网络上发言者身份可以隐蔽, 加之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 网络成为一些学生发泄情绪的空间, 舆论的理性因素缺乏。

二、高校网络舆情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

美国学者戴维·波普诺指出:“控制是指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传统媒体是通过“把关人”程序来控制信息的产生与传播的,但在网络媒体中,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传受双方角色模糊。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信息传播的自由化,给网络把关带来了困难,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再能完全决定和控制所传递信息的内容。由于网络传播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网络舆情常直接酿成了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了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

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校园网络(尤其是BBS)媒介参与其间,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网络媒体不真实、不适当的信息传播,甚至歪曲事实的报道,情绪化的、偏激的评论,往往会误导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次,当学生受到网络虚假信息的鼓动,一些群体性事件可能造成甲地骚乱、乙地声援、丙地联动的情况,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变异。第三,校园中的学生事件往往暴露了社会的丑陋面和诸多的负面信息,而网络媒体不加过滤,有意或无意地放大渲染,过度宣传社会阴暗面,会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埋怨、激愤的反社会心理。而且,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削弱了信息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社会惩戒的担心,有时会诱发某些人的破坏欲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建立校园三大工作体系,增强网络舆情工作系统性

1.建立舆情收集工作体系并及时上报

首先,辅导员和班级干部等学生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并迅速上报给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院系了解事件后立即向党委宣传部或学校层面汇报;整合建立起一个高效的网络核心工作团队合作工作体系,由一个职能部门(比如党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共同保障高校网络舆情的健康运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体系,该体系由学校宣传部、校办、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由网络舆情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组长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担任。(下图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舆情工作体系)

其次,采取两级报送体系,在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学校应及时对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由舆情工作体系所采集到的信息,经党委宣传部和及其所属核心工作团队的整理与归纳,将网络舆情信息按照事件的性质分等级,整理报送上级。通过学校报送系统或渠道将整理的学校舆情专报报送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完成教育部思政司的舆情报送任务,形成高校网络舆情专报通过VPN专用传输系统及时报送教育部。

2.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

高校在处理学生突发事件过程中,必须得提高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首先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对于热点和敏感话题的收集,对于某种带有倾向性的观点进行统计分析,进而形成直观的网络舆情总体趋势的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次,建立校园内的网络舆情队伍信息库,将网络舆情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人员纳入其中;然后通过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的分析判断;最后,将有关舆情信息制作成简报,及时准确地向上级管理部门反馈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网上舆情,为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3.高素质网络舆情队伍的培养

要培育一支理论水平高、网络技术过硬的导控小组,以主动参与的方法,激发和引导多数学生的“理性声音”,占领校园网络舆情的阵地,同时增强自身在网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要有制定完善的组织架构、组织机制和组织制度,由专门的主管领导负责监督和指导工作,并由专职指导老师负责日常工作,吸引一批思想素质高且成绩相对优秀的志愿学生以兼职的方式参与工作,积极参与校园BBS热点话题的构建和讨论,形成良好的群体共鸣,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收集和引导工作,实现对校园突发事件网络内容的有效控制。此外,要加强网络引导员和评

论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论坛学生管理员的作用,定期召开BBS站务人员、版主交流活动,交流网络管理问题和及时制作网络舆论动态,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研讨。

(二)构建高效的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1.建立对学生突发事件网络监控系统

信息是危机预警机制设计的关键,要充分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实时、自动的信息监测系统,包括网络信息监控设备、实名认证系统和日志记录设备。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可有效地阻止别有用心的人匿名登录BBS制造有害舆论。鉴于实名认证和日志记录在实际的网络监控中只能是一种事后干预的形式,并不能及时掌控网络舆情,这还需依靠网络监控系统来实现。网络信息监控系统主要采取网关旁路侦听的方式接入,一般是基于TCP协议的6种主要应用服务和UDP协议进行监控,可以监控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

2.构建运用有害信息过滤系统

防范有害信息,传统的解决方法主要是针对网络进行限制,分为三类: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但这三种过滤方法均存在着影响网络正常使用、地址库更新、对邮件无法控制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主干网接入可直接屏蔽检测到的有害信息进入网络;旁路侦听主要采用数据包干扰的方式阻止有害信息进入,从效果上看主干网接入方式更可靠但对设备的要求更高。

3.充分利用网络系统设备加强排查能力

高校在构建校园网络时应当考虑能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不良信息的发布进行查处提供必要的线索和证据支持,通过完善网络建设,改进安全检测系统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如:日志记录设备供上网情况记录;实名认证和组测设备能提供嫌疑人身份;信息监控设备能提供作案流程和信息源,网络信息侦察系统和在线仿真系统能提供实用的方法等。通过利用网络系统设备的合理使用,能保障校园网路的通讯、舆情安全,排除校内的不稳定因素和学生突发事件隐患,能为思政工作提供工作目标和方向。

(三)建立健全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舆论、加强沟通、化解矛盾、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法律是政治思想的具体化、条文化,是国家政策的反映,它的作用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遏制一切不道德的行为,法律本身就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法制教育恰恰就是运用秩序、正义、自由、效益、公平、平等、人权等现代法律精神去培养和教化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使他们将法律精神的意志、规则、知识、价值等融汇于自己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将法律外化上升为道德内化,最终在他律的范围内把自己塑造为自律、自觉、自在、自为的人,因此,将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是高校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全面发展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的学习,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利用网络的同时树立起法律意识和伦理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 唐均.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2] 唐均.政府形象与民意思维[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6).[3] 郑广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4] 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 冯润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诱因及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下载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

    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和方法研究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播信息、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舆情对于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很多......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_价值观念 时间:2012-07-24 18:57:30作者:刘朋朋 论文导读::加深大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论文......

    大学生党员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大学生党员质量监控机制研究 近年来,学生党员逐渐增多,大学生作为学生党员的主力,其质量代表着学生党员的素质。所以,对大学生党员质量监控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积极分子,对入......

    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机制研究(第三稿)(5篇模版)

    2013重点调研课题 成果汇报交流材料 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机制研究 赵长松 (2013年7月22日) 重大项目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12年,广陵区重大项目建设在全市考核中......

    快速切换论文:基于AP的WLAN快速切换机制研究[定稿]

    快速切换论文:基于AP的WLAN快速切换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近年来,由于WLAN技术的迅速发展,在WLAN中大规模部署多媒体实时业务已经成为WLAN发展的趋势。实时业务对切换过程中......

    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发掘、宣传机制研究

    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发掘、宣传机制研究 摘 要:以广东海洋大学“榜样之星”的教育实践为实证,对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发掘、宣传机制进行研究。介绍了广东海洋大?W“榜样之星......

    青年大学生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

    青年大学生优秀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内容摘要当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提出,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也给共青团工作带来......

    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我国高等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我国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大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