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21:4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

对我国建筑师从业的思考

班级 姓名 学号 对我国建筑师从业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建筑师 从业 职能 职业

在建筑行业,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接触不同项目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一件衣服就算有很好看的设计,但如果不能用来穿,那它就不是衣服”,而任何建筑也一样,所有的外观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功能。”以满足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研究,通过设计和建造最终将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因此,对我过现在建筑师从业的了解与思考,是每一个建筑学学生该做的功课。

一、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精神

“通常是依照法律或习惯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的人,在这个辖区内,该建筑师从事职业实践,采用空间形式及历史文脉的手段,负责任地提倡人居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福利和文化表现”。由于建筑物投资规模大,存在时间长,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大,因此各国均立法强制要求所有非本人及本家庭使用的建筑物均必须有设计、审批、建造、验收、使用的法定程序,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个人或机构来完成。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具有编制施工文件的垄断性地位,并负担保障建筑物成为适用、经济、美观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承认和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来看,作为一种职业的建筑师必须具有两种素质和三重法律身份。

两种基本素质:一是要求具备作为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二是要有作为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和责任感;

三重法律身份:1.作为独立的合同执行者具有独立性;2.作为业主的 代理方具有服务性;3.作为准司法性的官员又具有公正性。

从现代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历史来看,建筑师从历史变迁和现代职业确立之始就是以建造项目的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是以建造全过程中业主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建筑专业品质的达成、建筑市场的公正维护为目的的,而非以建筑产品样式为目的。因此建筑设计服务涵盖了一个空间环境需求从设定到满足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定位应是项目全程的管理者和服务者。

二、建筑师的职能体系

国际通行的职业建筑师职能体系与我国现行的建筑师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面代理,全程服务——建筑师不仅仅是做设计,而且是作为业主代理的建造全过程的监控者;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需要负责从项目的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和合同、文档管理,职业建筑师的职能就包含了设计和监理两块内容。联合国的产品目录中也将“建筑服务”定义为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的综合服务。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代理,对建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业主的利益和城市、建筑的公共利益。业主是投资者,负责整合土地、资金、需求、对建造过程可以全权委托建筑师来执行,不需要另行筹建专业的管理团队。2.产品导向、过程控制的设计服务过程——一个需求到产品的技术翻译、客户价值创造、解决方案提供的过程;由于建造过程的项目特征,建筑生产过程是一个建筑产品制造和相应服务的提供过程,从项目管理系统的角度,可以归结成一个需求发现和满足、一个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一个建筑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空间环境的求解过程,是一个建筑需求、业主目标、资源限制中需求平衡和共赢的过程。职业建筑师通过建筑实践提供的建筑服务,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等文件,还包括整个设计,建筑过程的管理,最终为业主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解决方案。3.专业化的技术,职业化的精神,产业化的管理——建筑设计服务的方式从服务管理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无形,单品生产,智力密集,技术适宜,过程管理,个性突出的工作,设计企业都是项目流程管理的企业和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如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其他企业和产业一样,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可复制化,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绩效考评、研发拓展的基石和抓手。设计服务是一个典型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是一个有明确的输入资源和输出成果的特定工作;而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新的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价值的创造就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建筑设计是面向客户的专业化技术、职业化精神、产业化管理、全程化过程的服务。设计是一个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下最适合,最优化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导、求解过程。

三、我国建筑师职能体系的特点

1.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全程代理、全程服务不同,我国职业建筑师本应承 担的建造活动的管理由建筑师、监理工程师、业主工程部来承担,建筑师的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的图纸交付,建筑师没有权利控制材料、质量、进度、造价,自然也无法控制整体的建筑质量,作为社会责任监管的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质量检查部门只负责建筑的最低限度的合格质量,监理工程师缺乏对设计的整体了解和学术支撑,缺乏为业主利益和设计实现的解释、变更、监控的地位和能力,造成现场只能照图施工,制度性的造成了建筑师在建造现场的缺位。由此,建筑师往往将建筑设计称为“遗憾的艺术”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观念也由此停留在图纸设计和表面的形式上,对建筑的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知识的缺乏成为中国建筑师的软肋,也是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和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缺乏竞争力、无法制定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我国由于职业建筑师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造成建设市场中价格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部分厂商、建筑设计行业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运转和巨大浪费。对于服务标准,我国目前还只是从设计深度和设计收费的角度对服务流程提出了一些外在的检验指标,而且仅涉及建筑设计环节,前期策划和后期监督都未涉及,就不用说从服务质量本身的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标准,也无法针对设计服务的产品无形、个性密集、单品生产、技术适宜、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更无从提高设计品质和促进产品创新。

3.在我国职业建筑师并不能成为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规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执业活动的建筑师是受聘并注册于国内的一个具有 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那么就形成了以设计院为基本单位来管理设计企业和建筑师,且由单位承担经济责任、个人承担技术责任的捆绑形态,形成了多重主体和职责不清的局面。职业建筑师的独立执业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承认,建筑师不是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不能承担建造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裁判和社会监督的职能,也不利于发挥建筑师职业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四、我国职业建筑师针对当下职能体系应采取何种态度

在建筑行业,一个建筑师的成长除了要具备优秀的素质,更重要的是要得到接触不同项目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从中积累起丰富的实战经验。,“一件衣服就算有很好看的设计,但如果不能用来穿,那它就不是衣服”,而任何建筑也一样,所有的外观设计最终都是服务于功能,“以满足功能为出发点,结合市场研究,通过设计和建造最终将功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建筑人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建筑师的人生观、自然观决定了他对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不但注意观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种奇异生态,而且对材料的内在性能,包括形态,文理,色泽,力学和化学性能等等仔细研究,“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材料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每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 对此/我们的建筑人生又是变得何等的精彩

如果就简单认为建筑和材料在历史环境中的不同,又怎么能真正认识到建筑的进步的轨迹出自何处呢,人生应该是遵循一定的循环规律,否则 社会的规律最终会击垮你,我们的建筑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一致的话,只可能会在我们的人生中空留遗憾,建筑大师的成就和社会对建筑的需求的相辅相成的,要规划好自己的建筑师人生还需要我们自己先规划我们社会对建筑的需求方向,方能确定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建筑师的在设计服务过程中的生存环境和创造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社会以及相关行业对建筑师的整体认知水平程度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价值观。建筑师普遍存在着心态浮躁的心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境外事务所的大量涌入,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明显缺乏。针对当前的设计服务现状,作为职业建筑师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要保持思考,最后重在坚持。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空间里保持一种创作的状态,脚踏实地,务实求精,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认真,坚持认真探索和锐意进取。

第二篇: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对我国职业建筑师现状的思考

一、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精神

“通常是依照法律或习惯专门给予一名职业上和学历上合格并在其从事建筑实践的辖区内取得了注册、执照、证书的人,在这个辖区内,该建筑师从事职业实践,采用空间形式及历史文脉的手段,负责任地提倡人居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福利和文化表现”。由于建筑物投资规模大,存在时间长,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大,因此各国均立法强制要求所有非本人及本家庭使用的建筑物均必须有设计、审批、建造、验收、使用的法定程序,并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个人或机构来完成。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具有编制施工文件的垄断性地位,并负担保障建筑物成为适用、经济、美观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承认和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来看,作为一种职业的建筑师必须具有两种素质和三重法律身份。

两种基本素质:一是要求具备作为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二是要有作为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者的诚信和责任感;

三重法律身份:1.作为独立的合同执行者具有独立性;2.作为业主的代理方具有服务性;3.作为准司法性的官员又具有公正性。

从现代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历史来看,建筑师从历史变迁和现代职业确立之始就是以建造项目的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是以建造全过程中业主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建筑专业品质的达成、建筑市场的公正维护为目的的,而非以建筑产品样式为目的。因此建筑设计服务涵盖了一个空间环境需求从设定到满足的全过程,作为职业建筑师的定位应是项目全程的管理者和服 务者。

作为建筑师的“职业精神原则”早在1999年的第21届代表大会上就已确立,即专业(Expertise,专业能力,专业性,科学性,专长)、独立(Autonomy,学术独立,独立性,自主)、承诺(Commitment,诚信承诺,公正性,奉献)、责任(Accountability,职业责任,服务责任,负责)的四项基本原则。应以最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赢得和保持公众对建筑师诚实和能力的信任。

二、建筑师的职能体系

国际通行的职业建筑师职能体系与我国现行的建筑师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1.全面代理,全程服务——建筑师不仅仅是做设计,而且是作为业主代理的建造全过程的监控者;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需要负责从项目的设计、施工、交付的全过程的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和合同、文档管理,职业建筑师的职能就包含了设计和监理两块内容。联合国的产品目录中也将“建筑服务”定义为建筑设计和合同管理的综合服务。建筑师作为业主的代理,对建造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以保证业主的利益和城市、建筑的公共利益。业主是投资者,负责整合土地、资金、需求、对建造过程可以全权委托建筑师来执行,不需要另行筹建专业的管理团队。2.产品导向、过程控制的设计服务过程——一个需求到产品的技术翻译、客户价值创造、解决方案提供的过程;由于建造过程的项目特征,建筑生产过程是一个建筑产品制造和相应服务的提供过程,从项目管理系统的角度,可以归结成一个需求发现和满足、一个问题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一个建筑生产的全过程是一个空间环境的求解过程,是一个建筑需求、业主目标、资源限制中需求平衡和共赢的过程。职业建筑师通过建筑实践提供的建筑服务,而不仅仅是设计图纸等文件,还包括整个设计,建筑过程的管理,最终为业主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解决方案。3.专业化的技术,职业化的精神,产业化的管理——建筑设计服务的方式从服务管理和营销的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服务产品无形,单品生产,智力密集,技术适宜,过程管理,个性突出的工作,设计企业都是项目流程管理的企业和服务产品的供应商。如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其他企业和产业一样,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管理。而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程序化和可复制化,这是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绩效考评、研发拓展的基石和抓手。设计服务是一个典型客户价值创造的流程,是一个有明确的输入资源和输出成果的特定工作;而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范和新的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设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终价值的创造就是通过流程的优化和再造而得以实现的。

因此,建筑设计是面向客户的专业化技术、职业化精神、产业化管理、全程化过程的服务。设计是一个立足于现有资源条件下最适合,最优化的环境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导、求解过程。

三、我国建筑师职能体系的特点

1.与国际通行的建筑师全程代理、全程服务不同,我国职业建筑师本应承 担的建造活动的管理由建筑师、监理工程师、业主工程部来承担,建筑师的服务仅限于设计阶段的图纸交付,建筑师没有权利控制材料、质量、进度、造价,自然也无法控制整体的建筑质量,作为社会责任监管的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和质量检查部门只负责建筑的最低限度的合格质量,监理工程师缺乏对设计的整体了解和学术支撑,缺乏为业主利益和设计实现的解释、变更、监控的地位和能力,造成现场只能照图施工,制度性的造成了建筑师在建造现场的缺位。由此,建筑师往往将建筑设计称为“遗憾的艺术”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观念也由此停留在图纸设计和表面的形式上,对建筑的技术、材料、施工、管理等知识的缺乏成为中国建筑师的软肋,也是中国建筑师和建筑设计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等国际组织中和国际竞争中缺乏话语权、缺乏竞争力、无法制定标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在我国由于职业建筑师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造成建设市场中价格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的评价标准,严重阻碍了建筑施工、部分厂商、建筑设计行业对技术研发的关注和投入,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运转和巨大浪费。对于服务标准,我国目前还只是从设计深度和设计收费的角度对服务流程提出了一些外在的检验指标,而且仅涉及建筑设计环节,前期策划和后期监督都未涉及,就不用说从服务质量本身的过程控制与管理的标准,也无法针对设计服务的产品无形、个性密集、单品生产、技术适宜、过程管理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更无从提高设计品质和促进产品创新。

3.在我国职业建筑师并不能成为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由于我国规定从事建筑工程设计执业活动的建筑师是受聘并注册于国内的一个具有 工程设计资质的单位,那么就形成了以设计院为基本单位来管理设计企业和建筑师,且由单位承担经济责任、个人承担技术责任的捆绑形态,形成了多重主体和职责不清的局面。职业建筑师的独立执业没有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承认,建筑师不是建筑设计服务市场的主体,不能承担建造过程中公平、公正的第三者裁判和社会监督的职能,也不利于发挥建筑师职业的自律性和自主性。

四、我国职业建筑师针对当下职能体系应采取何种态度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建筑师的在设计服务过程中的生存环境和创造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压力,社会以及相关行业对建筑师的整体认知水平程度也影响着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和价值观。建筑师普遍存在着心态浮躁的心理,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境外事务所的大量涌入,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服务意识明显缺乏。针对当前的设计服务现状,作为职业建筑师首先要勇于承担责任,第二要保持思考,最后重在坚持。只要在你力所能及的空间里保持一种创作的状态,脚踏实地,务实求精,少一点浮夸,多一点认真,坚持认真探索和锐意进取。

第三篇:职业认知报告(建筑师)

职业认知报告(建筑师)职业描述:

建筑师(Architect): 从事建筑项目设计、建造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总称,他们具体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又因负责城镇规划设计、建筑物、公路桥梁等构筑物、铁路工程、风景园林、港口机场等不同的项目而不同。

建筑师的工作主要是设计建筑物,绘制建筑设计图。具体的工作有与建筑委托人研究协商建筑物的类型、风格和规模,并准备有关设计、材料、建筑费用和建筑时间的资料;收集有关土壤、结构、电学、力学等技术资料;研究、设计建筑物的布局、内部设置、设备安放、水电系统、环境美化等;绘制建筑设计图等。

建筑师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他的作品需要工程师从力学角度计算,选取合适的工程材料才能实现,有的建筑师的设计过于超出现有的材料能力限制,则无法实现为真实的建筑。建筑师的设计也必须能说服投资方的赞成,才能付诸实现。一栋建筑的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交付使用。建筑师需要介入其中的每一个阶段,而且要在每一个阶段里,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

职业的核心工作内容:

接受工程投资方(即通常所说的甲方)的委托,对建筑进行建筑专业的图纸设计,并协调整合结构、机电、工艺等各专业的图纸,形成可供施工的图纸提供给投资方,在国外,建筑师还在项目过程中对项目整体负责,在包括投资建议、设计、招标、施工方面作为投资方的代理者管理和指导项目,在技术、经济、功能和造型上实现建筑物的营造。建筑师通常为建筑投资者所雇佣并对其负责而不是建筑施工者。

职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师这一行业会越来越长吃香,尤其是有创意和专业素养的建筑师

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1.建筑师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建筑商品形成的全过程,并能使开发活动更具人性化。作为用户个性化实现的桥梁,建筑师解决了投资的短期行为与建筑使用价值长效性之间的矛盾。

2.建筑师可以站在技术和经济的高度上客观的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质量等方面的利弊。用户可以通过建筑师更进一步了解所购和使用的建筑,避免受销售人员片面宣传和误导,为发展商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服务形象。

3.在与用户的接触中,建筑师从生活和社会诸方面为用户出谋划策,引导用户的消费观念和居住理念,既不落后,也可避免无谓的超前。对于发展商而言,建筑师将用户零散的生活理念和消费观念加以提炼和组合,使发展商为社会提供更为合理的产品。对于设计师而言,建筑师为设计人员更多地了解用户和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有助于提高设计水平。对于用户而言,建筑——特别是住宅作为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家电商品一样的服务。4.建筑师能从整体规划到部件选择,从适用经济、美观高效到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把握住产品的品质和性能,包括居住性、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建筑师还可以使建筑商品的价值最大化,这里包括不同性能标准的建筑。在住宅产品的直接利润空间不断缩小、住宅品质和性能的量化特征不断强化的情况下,建筑师的智慧和全局能力所体现的附加值会越来越重要。

薪资待遇及潜在收入空间:

由于建筑师自身的名气以及设计作品的工程量的不同,其薪酬待遇会有很大的差异,一般建筑师年薪在10万--百万元不等。

薪酬标准如下: 助理建筑师 年薪40000元—80000元 建筑师、主管建筑师 年薪80000元—150000元 主任建筑师、主创建筑师 年薪150000元—400000元 总建筑师、设计总监 年薪400000元—800000元 建筑大师 年薪800000元以上。

这个职位除了现金收入外,还有出国考察、车辆补助等其他丰厚的福利,使建筑师这个职业格外诱人。

岗位设置及不同行业、企业间的差别:

建筑师一般在专门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或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中国现今实行国家注册建筑师制度,分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建筑师。获得建筑学相关学位的人或者建筑设计相关工作者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建筑师的执业资格。

一个建筑事务所必须至少拥有2名一级注册建筑师方可开业。在英国,“建筑师”的定义相对狭窄。根据英国《建筑师法案》,通常只有通过7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认可的三阶段建筑教育的人才能被称为“建筑师”;因为欧盟内部服务领域相互开放,获得其它欧盟国家执业建筑师资格的人在英国亦可享有“建筑师”头衔。而其它的建筑设计工作者只能被称为“建筑设计师”。而在意大利,“建筑师 ”是一个很宽泛的称号,雕塑家、家具设计师、室内设计师都可以被称为建筑师。通常而言取得建筑师资格必须经过特定的学位审核以及专业鉴定。具体条款参阅各国建筑法规。

入门岗位及其职业发展通路:

1.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助理建筑师,具备初级职称。在这个阶段,能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概念与方法,具备基本的专业设计能力,能够在专业负责人的原则指导和监督下,按照既定的项目方案和计划,独立承担功能相对独立的设计任务,或与他人共同完成本专业团队的设计任务。大学本科毕业两年以内基本属于这个阶段。2.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建筑师、主管建筑师,职位稍高一点的为中级职称。在这个阶段,设计概念清晰,熟悉绘图要求,设计图纸表达清晰、准确,能够根据工程特点将设计意图表达清楚。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既定的项目计划。大学本科毕业2~5年大都属于这个阶段。3.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主任建筑师、主创建筑师,具备中级职称或副高职称,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能从设计的整体出发看待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关系,与其他专业的负责人共同协商处理设计技术问题。具备处理施工中本专业较为复杂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毕业5~10年基本属于这个阶段。4.专家阶段

这个阶段的职位一般是设计总监、总建筑师,具备副高以上技术职称,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具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了解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之间的关系,能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具有通过跨专业协作,处理施工中跨专业的综合性技术或者工作协调等所有问题的能力。到达这个阶段的专业人才已经不是很多,一般在单位担负着技术带头人的角色。能够达到这个阶段的人才通常需要10年以上。5.顾问阶段

这个阶段被称为建筑大师,具备教授级高工职称,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在专业能力上: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管理和实践经验,为推动整个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做出一定贡献,能够对具有行业普遍性的难题提出具有行业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思路及办法;能够预见行业发展的趋势,引领行业进步。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凤毛麟角,至少要有15年以上的实践和积累。

职业标杆人物:

王澍:<中国>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

代表作品: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安藤忠雄:日本建筑师,1995年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作品比较有名的有:住吉的长屋、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郎香教堂。

职业的典型一天:一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不停地画图。必须全神贯注,熟练,准确,快速地绘制每一根线,效率更是关键的。开会,与甲方(委托建筑师进行设计的投资方)讨论规划项目。

职业通用素质要求及入门具体能力:

职业通用素质:1.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能力及将其贯彻下去的宏观控制能力

建筑师是设计院(事务所)标志性的职位,绝大部分为建筑学专业,少数为景观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2.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积累3.对城市空间尺度、建筑群空间尺度的把握4.审美素养和造型能力5.对建筑构件在空间和形象表现上的预知力6.对建筑功能的综合解决能力7.对使用者的关注和了解8.表达和沟通能力9.组织协调能力

入门具体能力:最主要的是方案构思能力和方案表达能力,就是设计方案要做得好,设计图要画得好,包括方案图、施工图和效果图等。再次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为经常要和各类部门人员沟通方案、汇报方案等,要向对方充分表达你的思想。还有就是要有组织协调能力,因为建筑专业是先头部队,后续需要结构、水、暖、电等很多专业配合,以及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装修单位等合作。都需要你能和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关系,控制住局面。

第四篇: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缓刑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缓刑制度概述我国的刑法中的缓刑制度,是指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的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限内,如果不再犯新罪,未被发现漏罪,也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安部门有关缓刑的监督管理规定,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具体运用的一种制度。它体现了刑罚人道化、缓和化、合理化的理念,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制度。一九七九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缓刑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九九七年修订刑法时,对这一制度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但是,由于我国的缓刑制度起步较晚,借鉴世界上先进的缓刑实践经验又明显不足,因此在立法上还有一些疏漏,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缓刑制度的具体适用,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缓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二、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我国现行刑法第七十二条至第七十七条规定了缓刑的适用条件、缓刑的考验期限、缓刑犯的行为规则、缓刑考察机关和考察内容、缓刑的撤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我国的缓刑制度。纵观立法规定,笔者认为其框架基本全面,但有些规定过于原则、笼统,操作性不强,缓刑考察制度亟待进一步完善。

(一)立法规定过于原则,缓刑的适用条件缺乏具体、科学的评判标准,导致缓刑适用的地区差别、个案差别较大。

1、我国缓刑适用的条件我国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国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必须是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里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宣告刑,而不是法定刑。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这是适用缓刑的最重要的条件。[①]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这是因为累犯屡教不改,主观恶性较深,有再犯之虞,适用缓刑难以防止其再犯新罪。因此,累犯不适用缓刑。[②]

适用缓刑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缓刑适用的现状

(1)“悔罪表现”的具体含义不清:“不致再危害社会”主观性强,缺乏评判的辅助标准。

适用缓刑的法定条件中,“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期条件是相对确定的准客观标准,其它两个条件“悔罪表现”、“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则更多是一种主观标准。对犯罪分子是否适用缓刑,主要取决于法官的主观认识和判断。由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因而有的法官考虑的是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等,在认定“悔罪表现”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从犯、未成年人)、是否退赃或者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作为考量因素,有的法官甚至将被告人不适宜监禁的自身因素(如患有疾病)、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一些与被告人相关联的不合法的客观因素作为适用缓刑的因素进行考虑。正因如此,有些被告人亲属为了能使被告人适用缓刑,免受监禁,表示愿意多交罚金、多赔偿损失,以金钱的付出来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以至使之成为缓刑的交换条件;有些单位组织出于被告人亲属的种种关系,碍于情面,不切实际地乱出证明,一概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并不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实性,也不能如实反映适用缓刑的客观条件,且向法官提供了种种假象,导致了法官在考虑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时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因此说,对被告人归案后是否诚心悔过,适用缓刑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实质上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有待在日后的考察中予以确定。而现行的缓刑制度将这种待定状态交由法官提前认定,难于准确把握,导致了不少缓刑期间重新犯罪情况的发生。

(2)立法对缓刑适用的导向不明。一般说,对于过失犯罪,因其主观恶性不大,应当倡导多判缓刑;而对于恶性犯罪,如抢劫、强奸、贩毒等就应当限制或禁止判处缓刑。因为,恶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历来是重点打击的对象,行为人参与了恶性犯罪,说明其主观恶性较大,存在较大的危险隐患,适用缓刑放在社会上考察,不利于打击犯罪。但立法上并无相应的司法指引,造成应判缓刑的不判,而不应判缓刑的却判了缓刑的情况时有发生。且由于立法精神不明,使得对该类缓刑适用的监督及纠正都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①量刑幅度在三年以上至七年或十年以下的缓刑案件,究竟哪类案件不能适用缓刑,立法上是空白的,使得个别法官钻法律临界点的空档,滥用自由裁量权,为适用缓刑而降格判刑。同时也导致检察机关在监督权的行使上于法无据,受到极大影响。

根据法律规定,缓刑适用于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那么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是否可以适用缓刑呢?我国刑法规定,“以上、以下”包含本数。当然,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包含本数三年。于是有的办案人员把本应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恰好只判了三年有期徒刑并适用缓刑。表面上看,这既是在法定幅度内量刑,并不违背缓刑的法律规定,又可以使被告人免受牢狱之苦。但实际上他们正是钻了这个法律“空子”,造成了重罪轻判的执法现状,使得某些罪犯逃避了应得的惩罚,有损法律的严肃性。②另有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个别办案人员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幅度使用缓刑。

我国刑法在规定了人身和自由罚的同时,还规定了金钱罚,那就是罚金和没收财产。刑法分则中的许多条款都规定了并处罚金,罚金本身是一种附加刑,它的处罚不应触及到主刑的判决和执行,而且依照法律的规定,罚金一律上缴国库,不被挪用和自行处理。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罚金收取后通常是上交地方财政,地方财政再按比例返还给法院,作为办案经费;更有甚者,有的法院还规定经济指标与办案人员福利挂钩。这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正源于此,一些执法者盲目追求罚金刑,忽略了主刑的自由裁量,为了能够实现罚金刑而大幅度使用缓刑,甚至有的办案人员以判缓刑作为收取罚金的交换条件。用比较通俗的一句话讲就是:“一手交钱,一手放人”。你交罚金,就判你缓刑。缓刑的适用是以罚金的实现为前提的,将执行法律变成了一种交易。

(二)缺乏制度化的缓刑考察规范,监管工作无章可循根据刑法规定,缓刑的适用由人民法院判决,而对犯罪分子缓刑的考察和监管由公安机关负责,犯罪分子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明确了决定机关及考察监管机关,似乎可以有序地开展缓刑犯罪分子相关监管工作,但事实上未然。由于缓刑监管机关设置不合理,监管考察没有衡量标准,监管考察程序无章可循,导致了对缓刑犯的考察与监管流于形式,甚至监管失控。[③]

1、在缓刑犯的交付监管上,监管机关的工作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

由于我国刑法在对缓刑犯的监管交接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法院宣告缓刑的判决生效后,有的执行通知书不能及时送达执行机关,有的缓刑犯属异地公安机关管辖,而执行通知书却送达当地公安机关;有的由法院将执行通知书送交公安机关执行,有的法院让缓刑犯凭判决书自行向所在地公安机关报到,造成缓刑犯事实上的脱管。由于工作的衔接上不规范、不及时,在实践中公安机关不能全面、及时掌握本辖区缓刑犯的情况屡见不鲜,影响了考察和监管工作全面有效的开展。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缓刑的交付未作明确规定,有关司法解释又过于笼统,造成实践中理解不一,做法各异。二是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不按规定交付的行为均未设置责任条款,缓刑执行交付工作缺乏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使得部分司法人员怠于履行职责。三是现实中部分司法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正确理解立法本意,工作马虎大意,致使有的法律文书该送达而没有送达。

2、缺乏对缓刑执行方式、内容、程序的明确规定,缓刑制度规范化建设的滞后,是造成缓刑考察和监管工作形成无序状态的主要原因。

当前对缓刑犯的考察监管工作中,没有可供执行的系统性规范文件,考察的内容、考察的方式和措施等方面无章可循,各地只能根据对缓刑监管的理解和工作态度,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一些原则性规定来约束和规范。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各地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的规定责任人每月要对被监管对象进行一次当面考察和教育,有的则规定每季度一次、甚至每半年一次;有的规定缓刑犯不准外出经商打工,有的则规定可以长时间外出打工,但要与打工单位建立委托考察的制度。也有个别单位将考察和监管责任简单理解为掌握缓刑犯是否再犯新罪,将缓刑考察责任只落实在纸上,实际上则放任不管。以至在群众的心目中产生缓刑就是“没事了”、把“缓刑”与“不处罚”事实上等同起来,削弱了缓刑制度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另外,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管理手段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逐步完善,以户粮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社会控制机能正在弱化,人口流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政府、用工单位和基层组织对个人的控制力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强有力,这也是缓刑犯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对缓刑考察的配合工作无所适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笔者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之管见

(一)我国缓刑制度的立法完善

1、将“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个根本性的条件加以明确规定。以具体化的规定来减少实际运作的难度,把抽象化的规定具体到司法解释中去,能够准确界定适用范围,防止滥用缓刑,并且能够把罪犯是否“再危害社会”这种不确定状态在考验期间得以实际考察证实。这样既可以对那些确已改过的罪犯,给予重新做人的机会,体现宽大政策,也可以使那些弄虚作假、无心悔过的罪犯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维护法律的尊严。才能达到在社会上改造犯罪分子的目的,减少犯罪回头率,以活生生的事实感化准备犯罪者,使他们醒悟,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2、将缓刑适用的原则、条件、范围等作出具体规定,为缓刑的正确适用提供系统的法律保障。法律对缓刑适用的规定,可以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方法进行规范。即:一是明示倡导适用缓刑的犯罪类型。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可以多适用缓刑的犯罪情形,引导执法人员对此类符合判处缓刑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优先考虑适用缓刑。如:交通肇事等过失犯罪、邻里纠纷引起的轻伤案且已取得被害人谅解的、情节较轻的非恶性犯罪且认罪悔罪表现较好的等。二是明示禁止或需要限制适用缓刑的犯罪类型。对法律规定禁止或慎用缓刑的情形,执法人员则应坚持不判、少判缓刑,以实现刑法的打击效能,达到一般预防的惩戒作用。如:性质严重的杀人、强奸、抢劫、黑社会犯罪等暴力犯罪及贩毒、贩枪、贩人、金融诈骗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大、社会威胁性严重,均不应适用缓刑;对职务犯罪的人员要限制适用缓刑,以体现“从严治吏”的精神。

(二)明确缓刑考察机关的具体职责及考察内容

缓刑考察机关的具体职责为:(1)对缓刑犯的监督考察工作;(2)制定、完善、实施对缓刑犯的帮教措施及对撤销缓刑提出建议。

关于考察内容,我国现行刑法仅就缓刑考验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作了几点列举,似乎更偏重于将缓刑作为一种惩罚的措施使用,而使矫正罪犯这一缓刑的宗旨体现得不够充分。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缓刑考察的内容。

第一,增加缓刑犯人在考验期内须遵守的禁止性规定。如禁止缓刑犯人同受过刑罚处罚的人来往,特别不同共犯来往;禁止缓刑犯人光顾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及其他易引发犯罪之地;禁止职务犯罪的缓刑犯人从事原职业;禁止携带凶器、违禁品等。

第二,人民法院在判决宣告缓刑前,可以规定一些积极性义务。具体包括:

1、缓刑犯人根据自己承担义务的能力,在缓刑考验期内赔偿或以行为补救因犯罪造成的损害。

2、向被害人赔偿全部或部分因犯罪造成的损害,如医疗费、误工费等各种费用。

3、缓刑犯人在日常工作生活期间亦应承担具体义务。如从事一项职业活动,或者参加职业培训;承担家庭抚养义务;参加公益劳动等。

上述两方面义务由缓刑考察人员监督缓刑犯遵守和履行,并将遵守和履行义务情况作为缓刑犯悔罪自新的主要依据记入考察档案。这样一方面可使缓刑考察机关、人员在缓刑执行中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可使之与缓刑的撤销条件联系起来,二者相辅相成,从而避免了我国现实中只有缓刑的适用,而几乎没有缓刑的考察或因违反规定且情节严重而撤销缓刑的情况,造成立法与司法的脱节。

第五篇:对我国盐业依法行政的几点思考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确立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而依法行政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保障。党的“十五大”指出: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严格实施”.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盐业管理条例》标志着盐业管理与盐业执法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盐业管理部门作为依法成立、履行盐业市场管理的政府授权的行政执法机关,如何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建设,完善对盐业行政执法权力的规范与制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治盐,笔者对此作一粗浅思考。

一、盐业依法行政的实践

盐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就是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行使食盐专营和小工业盐计划管理的行政权力。盐业部门既是盐业市场管理部门,同时又是食盐专营企业,除中央层面政企分开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是执法与经营合二为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政企合一。盐业行政权力来自于政府授权,就是依据盐业法规的规定,管理盐业市场,这种行政权力不同于其他国家行政机关法定权力或行政机关委托管理。对盐业市场实施行政管理的目的是对食盐进行专营,对小工业盐进行计划管理,以保障食盐安全,保证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碘盐,消除碘缺乏危害,提高人口智力,提升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它的依法行政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盐业行政的法律依据

行政机关的管理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即有法可依。盐业依法行政,所依据的是现行国家盐业法规和规章,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是依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和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盐业地方法规、规章是主体。我国盐业属于行政法规的有:国务院1990年3月颁布的《盐业管理条例》,1994年10月颁布的《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1996年5月颁布的《食盐专营办法》;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有:1991年9月原轻工业部颁布的《盐业行政执法办法》,2003年3月国家计委颁布的《食盐价格管理办法》;属于司法解释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有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办理非法经营食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各省、市、自治区还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和完善了地方配套的法规、规章。除此之外,还有《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所有行政执法机关都必须遵守的法律,也是盐业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可见,我国盐业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在这一法律体系中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法律功能和效力,为盐业依法行政奠定了法制基础。

2、盐业行政的职权法定

《食盐专营办法》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全国食盐专营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食盐专营工作。《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碘盐加工、市场供应的监督管理。国务院授权的盐业主管机构,目前是国家发改委盐管办,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盐业主管机构,目前各省、市、自治区一般是盐务局或盐管办,是各级政府授权的盐业行政执法机关。对违反盐业法规、规章的案件具有管辖权,包括独立行使盐政执法权,对盐业违法行为调查、询问、取证权,对涉案盐产品的生产、储存、经营场所及运输工具的检查权,对盐业违法行为批评、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其非法生产、运销、购进的原盐、加工盐,没收其非法所得等权利。国家盐业法规、规章赋予各级盐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各自辖区内盐业管理工作的权力,是一项法定授权,可以行使,但不得放弃,这种权力既是职权,更是职责,所以各级盐业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就是代表国家对食盐专营的生产、经营是否合法进行监督,是必须履行的法定职责。如不履行,就是失职,就必须追究法律责任,也就是行政不作为。

3、盐业行政的法制监督

任何权力都需要监督,盐业行政执法权力同样也需要监督。行政法制监督是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管理活动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监察、督促行为。盐业行政管理为了确保行政执法权的公正、公平、公开进行,一方面实行罚缴分离,另一方面实行分级管理和层级管理。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的盐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盐政执法公示制等,对自身的盐业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做到程序合法、公正执法,此为内部监督。各级政府和上一级盐业主管部门是盐业违法案件复议部门,负责对下一级盐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案件进行监督;各级盐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参与当地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接受社会舆论和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此为外部监督,通过内外监督相结合,使盐业行政法制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盐业行政的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盐业行政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维护了食盐专营和小工业盐的计划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对食盐市场的冲销),保证人民群众食用合格碘盐,实现了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目标。但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盐业行政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的问题,影响了盐业行政部门依法行政,主要有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现行的盐业管理法规大多发布九十年代初、中期,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与现行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在运行了十余年之后,需要对盐业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如《盐业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私营企业和个人不得开发盐资源”,但事实上,在生产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资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统天下,可让民营资本进入盐业生产;还有,随着小工业盐市场的逐步放宽管理,为有效制止小工业盐流入食盐市场,对食盐专营的管理有必要上升为法律,因此亟须制定一部《食盐专营法》;甚至出现了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盐业公司卖给私人的违法行为,也必须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制止。

其次,在盐业法规的制订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某些法规条文规定不具体,界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如在碘盐零售许可证问题上,没有具体的规定,对无证户的处理不明确。二是某些法规条文规定较含糊,没有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作出规定,在实践中给查处盐业违法案件造成了不便,如目前比较普遍的碘盐零售户不把私盐放在店中,而是放在家中或是寄存在他人家中,盐政执法人员因无权到店主家中或他人家中检查,难以依法处理,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三是地方法和中央法不一致。按照规定,应贯彻法律优先的原则,地方法服从中央法,下位阶法必须服从上位阶法。不可否认,在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出台的有关盐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对国家盐业法规体系作了补充和细化,但有的地方法,有将食盐专营扩大化之嫌,在两碱(纯碱、烧碱)工业盐放开经营,一些地区对小工业盐、多品种盐实行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四是部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

最后,在行政法制监督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法制监督部门的职能作用,着重解决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一是由于各地盐政执法人员大多不是科班出身,素质参差不齐,人数又比较少,盐业市场管理幅度较大,特别是人民群众素质提高后,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对复议案件的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顾及下级机关脸面,怕得罪或怕当被告而随意维护下级机关处罚决定的现象,即群众痛恨的官官相护。三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或本身不正,无法履行监督职能或自己的“屁股红堂堂”,造成当地盐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办事乃至违法办事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四是由于垂直管理,有所在地政府监督不能而上级又监督不到的现象。

三、完善盐业行政管理的思考

当前,加强盐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是盐业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随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盐业行政管理涉及到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赔偿、行政许可等,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盐业管理部门整顿和规范食盐市场秩序,必须在法制建设方面不断地加以完善,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我国已加入WTO,WTO对我国食盐专营制度的影响已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运用盐业法律武器,完善盐业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捍卫食盐专营制度,已是摆在我们盐业人面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1、增强盐业法制意识,树立依法行政理念

加快盐业法规规章的普及宣传,提高全民盐业法制意识是盐业依法行政的基础。首先,作为盐业行政管理部门,尤其是盐政执法人员的盐业法制水平要提高,要从思想上重视、从制度上入手,全面提高盐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如对现有在职人员,有计划地进行法制培训、学习、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执法人员的待遇挂钩,以增强责任心,提高积极性。

其次,在盐行业内部普及“盐法”,自身要依法办事、依法经营,不能一方面你查处别人违反盐业法规的行为,另一方面你自身也在违反盐业法规,如不按计划调运,将不合格盐产品供应给消费者等。要不断提高盐业各级领导干部和盐政执法人员法制理念和法律意识,在全行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

最后,强化盐业法制和科学补碘知识宣传,营造食盐专营氛围是盐业依法行政的关键。抓好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站、宣传画册、墙体标语等,同时,结合“5.15”消除碘缺乏病日,与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开展联合宣传咨询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的盐业法制和科学补碘意识,使之具备较强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食用合格碘盐,从而减少盐业违法案件发生,在全社会形成知法、懂法、不违法的社会氛围。

2、坚持依法行政,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依法行政,要做到自身的盐业行政行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健全、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一是盐政执法队伍建设。盐政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盐政执法水平的高低,因为每个具体的盐政案件都要靠盐政执法人员去实施,因此要把好入口关,凡进必考,不合格者坚决拒之门外;立足当前,尽可能把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选拔到盐政执法岗位,不能把老弱病残或其他部门不好安置的人员安排到盐政执法岗位。同时抓好岗位培训考核,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二是制度化管理。严格执法证件的管理,盐政执法人员在履行职务时,特别是在脱装后,必须挂牌上岗、亮证执法,并严格按照核定的执法种类、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法区域履行职责,以严肃执法纪律。对那些滥用职权、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甚至与私盐贩子内外勾结的执法人员中的败类,坚决清除出盐政执法队伍,保持盐政执法队伍的纯洁性。三是实行执法考核评议制度。如对盐政执法人员到达发案现场时间,盐政执法案卷质量进行量化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荐优、考察任用的重要依据。四是实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规定,对违反制度规定的各类行为,依法追究案件承办人员、分管领导甚至主管领导的行政责任,必要时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承担因本人原因导致的相关赔偿费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有错必究。

3、强化执法监督,保证盐业法规全面实施

强化执法监督就要加强行政法制监督制度建设,一是落实层级管理。建立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制约、约束机制,即在行业内,县一级对市一级负责,市一级对省一级负责,省一级对国家负责;在单位内,具体承办案件人员对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负责人对主管负责人负责,主管负责人对上一级机关负责的机制。二是实行官员问责制。即当某地食盐市场出现重大问题,或者重大的违法违纪事件,借鉴安全管理责任制的模式,由上级主管或分管领导承担责任。三是建立备案制度。较大的行政处罚案件、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赔偿案件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实行上级备案监督管理。四是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一方面强化内部监督检查机制,盐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内部健全法制机构,强化法制机构的力量,加强法制部门执法监督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性强的监督队伍,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和法律素质。在内部实行较大案件通案制度,大、要案不搞一人说了算,实行集体研究定案。另一方面完善外部检查监督机制,当地人大、检察院等法制监督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有计划地对盐业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具体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开展执法检查,以加强对盐业行政执法主体自身的约束。当地政府法制部门要认真落实行政处罚横向审核制度,加强对复议案件的审理工作,敢于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将一定时期、一定的工作及相关政策主动向社会通报,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将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等实行公开,将盐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过错责任追究制、盐政执法公示制以及社会服务承诺等事项向社会公开,增强社会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下载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职业建筑师从业的思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我国海洋环境的认识及思考

    浅谈海洋环境的认识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

    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腐败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回顾党的光辉历程,让人无不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历史成就备感欣慰,同时,也为反腐倡廉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特别......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点......

    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几点思考(范文)

    .《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教育出办社1996年12月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年7月 15 × 20 = 300......

    对我国保险税收制度的思考

    [摘 要]我国现行的保险税制存在着整体税负偏高、不利于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总准备金的积累及税负不公等问题。为此,建议降低保险业的税负水平、取消对外资保险企业......

    对我国网络反腐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网络反腐的几点思考 摘 要:腐败号称全球流行的“瘟疫”, 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面对当前我国反腐败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网络反腐......

    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对如何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一点思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京)2003年06期,第47~50页 贾海基,黄余送,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扩大内需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 文章在指出扩大内需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内需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内需 消费 经济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