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筛查肺癌临床应用。研究对象:对60例无临床症状及200例高危人群,进行肺部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结论:低剂量CT筛查肺Ca.是目前最为敏感的发现肺内结节的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 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肺癌; 辐射剂量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028-01
肺癌是肺部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大气污染等原因,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增高的趋势。
一般X线检查隐藏区(如肺尖、心后等处)病变及小结节影,平片容易漏诊,而且常规CT扫描又增大了辐射剂量,提高患癌风险。减少漏诊、而辐射剂量最低很重要,故利用螺旋CT开展低剂量扫描在临床应用前景广泛。本研究是探讨多层螺旋CT开展低剂量普查肺癌的扫描方法及临床应用。资料和方法
对象为35岁以上、无临床症状,有肿瘤家族史、吸烟和被动吸烟等人群。男160例,女100例,年龄35~70岁,平均53岁。扫描时要求患者在平静状态下屏住呼吸。
检查方法:GE双排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P、16~20mAs,层厚5~7mm,层距1mm,螺距为7mm/转。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CT图像用肺窗和纵隔窗观察。肺窗的窗宽为1200Hu,窗位-700Hu;纵隔窗的窗宽为450Hu,窗位35Hu。图像分析
由二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生使用后处理软件(MinIP、CVR、MPR)进行分析,观察肺及纵隔有无病变,记录病变的位置、分布、形态、密度及大小等以及各级支气管的显示情况。最后统计病变的检出例数和各级支气管的显示率。统计学分析
资料结果以%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主要应用两个率的χ2检验。结果
4.1 肺叶、段支气管显示情况:在5~7mm层厚低剂量MSCT图像上,全部叶支气管显示,所有段支气管亦能显示出来(图1)。
4.2 肺部病变显示情况:低剂量螺旋CT扫描260例受试者中检出3mm以上的结节30例(图2,3),炎变12例(图5),肺气肿22例及肺大泡16例,肺腺癌8例(图2)。
2.3 纵隔及胸膜病变显示情况:低剂量螺旋CT扫描从260例受试者中检出纵隔淋巴结增大24例,纵隔内钙化灶30例,主动脉壁钙化12例和冠状动脉钙化8例,胸膜增厚或积液8例(图4)。讨论
3.1 普查肺癌宜采用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肺癌已成为人类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急剧上升。肺癌的预后与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目前肺癌治愈率较低,主要是由于肺癌早期发现困难以及晚期较难治愈等综合因素所致。在临床上,当病人因咳嗽、咯血和胸痛等症状来就诊时,通常首先胸片。但是,胸片上能显示的多数属于中晚期,经积极的治疗后,5年存活率较低。因此呼吸、胸外、放射科专家讨论肺癌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时,一致建议将患肺癌的高危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的螺旋CT,可以保证辐射安全的前提下,将肺癌的早期发现率提高20%。
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学者多年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是检出肺癌及小肺Ca.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其检出肺内小结节的能力是普通X 线胸片的10倍,而且其辐射剂量与常规X线检查相差不大。其次,与常规X线检查相比,低剂量CT检查费用不高,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3.2 胸部低剂量MSCT扫描方法的优点: 国内有人用单螺旋CT进行胸部低剂量分段连续扫描,扫描参数是:120kVP,50mA,0.75s/360,螺距1,层厚采用肺门部8mm,肺尖部及肺底部10mm的分段连续扫描。改变扫描层厚或螺距会影响被检部位的解剖结构显示。增大扫描层厚或螺距,可缩短扫描总时间,降低全肺扫描的X线总剂量,但可能漏检较小的病灶,这是因为层厚或螺距越大,CT影像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越明显,不利于对细小病灶的显示和观测。
多层螺旋CT由于其扫描速度极快,每秒可获得16层图像,单次屏气即可完成整个胸部扫描,完全可避免CT图像的呼吸伪影,另外,我们使用的MSCT图像分辨率极高,可达到30线对/cm,其图像质量完全可满足诊断需要。此外,MSCT扫描的X线总剂量明显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大大降低了CT球管过热的机率,利于延长CT球管的寿命,可减少CT普查肺癌的检查成本。此外,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也大为降低,符合国际放射线防护委员会对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
3.3 低剂量图像质量可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多层螺旋CT由于其扫描速度快(16层/s)、扫描层薄(可薄至0.5mm/层),图像分辨率高(30cm/线对),因此很适合开展低剂量CT扫描普查肺癌,行MSCT检查的患者所接受的X线放射剂量较单螺旋CT扫描更少,而其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CT图像相比,并未降低肺实质、弥漫性病变的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影像诊断。本组资料表明低剂量MSCT扫描未降低CT图像的信/噪比,能检出3mm以上的肺部小病灶,叶段支气管全部显示。部分亚段支气管亦能显示出来,因此,可满足检测小肺癌,同时能清晰显示肺部炎症、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冠状动脉钙化。
因此:我们认为低剂量CT筛查肺Ca.是目前最为敏感的发现肺内结节的影像学方法,对于有肺癌家族史、长期吸咽史、长期粉尘接触史人群,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低剂量MSCT检查,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与诊治。
参考文献
[1] Eddy DM.Screening for lun cancer.Ann Inter Med,1989,111(3):232-237
[2] Sone S,Takashima S,Li f,et al.Mass screening for lun cancer with moˉbile spirl computed tomgraphy scanner.Lancet,1998,351(9111):1242-1245
[3] 李真林,杨志刚,余建群,等.低剂量螺旋CT普查早期肺癌的扫描方法探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8(1):34
[4] 聂永康,蔡祖龙,赵绍宏.低剂量螺旋CT筛选检查早期肺癌的初步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30-234
[5] 刘庆伟,崔允峰,郭卫华,等.螺旋CT肺癌普查最佳条件的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03,18(2):149-150
[6] 张玉敏:多层螺旋CT开展低剂量扫描普查早期肺癌的临床应用,医学前沿 2013-6
第二篇: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串联质谱技术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是一种简易、快速和廉价的血斑试验。通过这种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氨基酸、脂肪酸、有机酸代谢缺陷导致的先天性遗传病,并进行及时的治疗,使其健康成长。遗传代谢病近年逐渐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今天,更应努力降低此类疾病的危害。代表着世界临床检验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液相串联质谱判读(LC-MS/MS)技术可以做到用一滴血样,在几分钟内一次分析近百种代谢物,检测几十种遗传代谢病,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省钱、最高效的筛查方法,世界发达国家都普遍采用这一技术进行新生儿的筛查。
现状
在我国每年2000多万的出生人口中,约有40万到50万的儿童患有遗传代谢病。它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对遗传代谢病的患者而言,愈早发现,愈早治疗,对患儿愈好。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原司长李长明教授认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第三级预防措施,是婴儿迈入健康人生的第一道“安检”。国家《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已明确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逐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并将其列入母婴保健技术服务项目。李教授强调:“遗传代谢病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重点筛查的一大类疾病,进行更多病种、更高覆盖率的筛查对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意义重大。”
据了解,1981年,上海市在我国首先开始了在新生儿中筛查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半乳糖血症。1989年起,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省市逐步开展了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常规筛查。1994年,国家颁布了《母婴保健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新生儿作筛查在疾病预防中的地位。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还比较落后,全国每年出生2100万活产儿,仅有50多万接受这一筛查,覆盖率不到3%。此外,筛查病种也少,遗传代谢病一般只查两项。很多患儿因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造成严重的智力残疾,严重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
新技术,可有效控制
在新生儿的疾病筛查方面,发达国家已走在我们前头。据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发中心教授何健介绍,目前国际上对新生儿疾病的筛查主要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即由专业护士采新生儿的足跟血一二滴,几分钟后便可检测几十种遗传代谢病。有关资料显示,美国2007年已有88%的地区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德国1991年至2001年间采用液相串联质谱技术对出生人口的98%进行了筛查;澳大利亚自2004年起实现了全部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日本、韩国的新生儿筛查已经由家长自愿筛查变为依照国家立法必须进行的项目。“我国采用液相串联质谱判读技术进行新生儿筛查刚刚开始,任重道远!”何健说。
加大宣传,预防为主
前几年,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发中心共同发起的“生命绿洲行动”——遗传代谢病检测全国普及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秘书长夏雪红教授表示,此次活动的宗旨就是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推动母婴保健和优生优育科学事业的发展。活动汇集了全国在优生优育、遗传代谢病诊治方面的著名专家,成立了以卫生部老一辈领导钱信忠、林佳楣为名誉主任的全国指导委员会。“生命绿洲行动”将利用大约3年的时间,通过举办论坛、专业培训、科普大课堂等形式在全国广泛宣传新生儿筛查理念,普及遗传代谢病检测及诊疗知识,推广新一代遗传代谢病检测技术,树立“人生第一次体检”的观念,增强育龄家庭的疾病预防意识。
“遗传代谢病是可治疗、可控制的。”“生命绿洲行动”全国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遗传代谢诊疗专家杨艳玲研究员说,筛查出现阳性结果的儿童需要进一步确诊,遗传代谢病代谢异常的确诊主要依靠代谢物的测定和酶活性测定。总的治疗原则是减少代谢缺陷造成的毒性物质蓄积、补充正常需要物质、酶或进行基因医疗。大多数遗传代谢病以饮食治疗为主,部分疾患可通过维生素、辅酶等进行治疗。通过对症治疗许多疾患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三篇: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PICC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根据导管质量的不同可以在体内留置3个月~1年,操作快捷,无严重并发症。为患者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能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能迅速稀释药物浓度,避免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该项护理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的临床应用
1.1危重患者的抢救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相比,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并且PICC操作简单,可由护士单独执行操作,当医生进行其他抢救时,为病情重的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1]。
1.2用于烧伤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受损面积大,体液丢失多,休克期需补充大量液体,加之感染、修复期用药时间长,故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PICC为患者短时快速补液开辟了一条方便、安全的通路,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2]。
1.3胃肠外营养治疗及肿瘤患者化疗胃肠外营养对于危重患者的治疗具有的重要意义,是肠瘘,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的其中一种。而建立起一条有效的静脉通道是临床开展肠外营养的必要条件。PICC输注肠外营养是一种并发症少、有效、成功率高、安全的营养支持方法。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和外周静脉穿刺[3]。
肿瘤患者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化疗药物特殊的不良反应及对血管的破坏。由于PICC直达上腔静脉,药物注入后迅速被稀释,从而解除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害,保护了上肢血管网,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的治疗通路[4]。
1.4 用于胸腹腔积液引流与化学治疗胸腹腔穿刺属于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适用于胸腔里面有大量的积液、大量腹水的患者,若一次性放水量过多、过快,会因胸、腹腔内压突然的降低,使血管扩张了,以及回心血量的减少,从而导致血压的下降,患者会发现有明显的不适,因此需要多次的进行胸腹腔穿刺放液才可以达到疗效。进行PICC置管引流胸腹腔积液,其优势就在于穿刺得危险性较小而且并发症少、并可多次的进行放液。刘杰等[5]在62例的恶性胸腔积液治疗过程中,应用PICC管进行胸腔留置引流化疗,除了其中1例出现了穿刺点红肿,胸腔内积液沿PICC管外渗外,其余的患者都没有发生并发症。廖少萍等[6]对其中43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行PICC管长期留置引流,平均置管的时间达到20~30 d,没有1例出现过腹腔感染、低血压等的不良反应。PICC管在引流的过程中若有患者出现了不适的症状,可随时的调节速度或关闭其引流系统,不需要进行拔管,还可以随时的行腔内注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控制胸、腹腔积液的目的[7]。选择应用PICC管做胸腹腔引流,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进行反复穿刺的痛苦,从而还避免了有发生交叉感染的症状[8]。
2PICC的置管方法
2.1静脉选择首选贵要静脉,因它管径粗,静脉瓣少,且在置管体位下为导管头端到中心静脉最短、最直的途径。其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尽量避免在头静脉穿刺。与头静脉相比较,贵要静脉置管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9]。
2.2置管要领送管中动作轻柔,送管遇到阻力不可强行置,可向后撤导管,轻微旋转或调整方向。穿刺了以后从回血帽观察回血状况,保持住穿刺针的位置,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固定,用肝素盐水抽吸至见到有回血,然后连接好肝素帽以及密闭输液器。穿刺部位放小方纱,将覆盖无菌的透气膜固定好,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h,穿刺第2d再换膜1次,以后每2~3d换膜1次。导管的护理
3.1 封管液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是保证PICC管道通畅比较关键的一环,除使用正压封管方法外,高浓度肝素封管液(25u/ml)较低浓度(12.5u/ml)堵管率低。对于不能使用肝素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化疗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在封管之前需要用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然后再进行生理盐水的正压封管[10]。
3.2 带管回家的护理 PICC留管的时间长,许多化疗的患者在化疗期间歇期需要带管回家。患者带管出院后要注意①穿刺侧肢体后不可进行剧烈的运动,不可提重物品。②衣袖要穿宽松的。②每次洗澡之前用清洁塑料薄膜包裹好穿刺部位上下至少到10cm,以防止浸湿了局部。不能进行盆浴。洗完澡后要尽快用干毛巾把局部擦干。③平时的时候要每星期去医院进行封管两次。④如果发现敷料有污染或者是局部有红、肿、痛、渗出等异常的情况及时到医院去处理。
3.3 拔管的护理拔出导管时的动作要轻,帮助患者摆好体位,仔细的清掉敷料,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在插管的地方抓住导管,与之皮肤至平行慢慢的拔出。拔完后把无菌纱布放置于针孔处,轻轻按压直到不出血为止,然后固定好胶布。观察拔出来的导管尖端是不是完整的、测量管长、并且比较插管时的长度。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4.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常出现在穿刺后48~72 h。主要因选择的导管型号和血管的内径大小不适宜、导管材料过硬、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等所致,还包括患者缺乏维护导管的基本知识[11]。女性患者常见。对已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患者,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缓解症状,肿胀部位给以隔湿热敷或使用如意金黄散加绿茶茶水调制糊状外敷并配合紫苏叶代茶饮效果较好。半导体激光治疗仪(红外线)照射患处也可以预防性使用[12]。
4.2导管阻塞导管堵塞原因分血凝性导管堵塞和非血凝性导管堵塞。前者是由于血管壁受损或炎症、封管时机、方法不正确导致血液返流、在管腔内形成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是导管管径选择不当,导管扭曲、打折、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度异常者、药物沉淀所致。
为预防导管阻塞,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管尤为必要。穿刺过程中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选择20ml注射器正压脉冲式封管、输注粘稠度较高的液体时必须每6h用生理盐水冲管一次、对易于发生血栓的患者应用抗凝剂、置入后行胸片检查确认导管有无打折、盘绕或其他受损迹象亦是常采取的措施。如发生液体输入不畅,考虑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此时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如血栓堵塞时,注入溶栓药物(尿激酶浓度5000IU/m1)保留20min[13]。
4.3感染感染的发生与无菌技术、不及时换药或免疫力低下有关。临床操作中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更换无菌贴膜,第一个24h内更换贴膜1次,以后更换贴膜1次/w。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抵抗力[14]。
4.4 导管脱出其常见原因有:护士未能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管留置中的注意事项,患者随意活动过度造成脱管,护理巡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贴膜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使贴膜脱落而导致导管脱出。因此,置管后应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导管留置中的注意事项,活动时采取保护性措施。及时观察贴膜情况,如有松动或有汗液、血液渗出需及时更换。导管一旦脱出不可再用。
4.5穿刺点渗血渗液发生原因常见于:渗血凝血机制异常、导管固定不当自由出入穿刺点频繁、穿刺位置选择不当、渗液纤维蛋白鞘生成、患者低蛋白血症期、输液管路不畅等。对前者应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者给予紫外线治疗仪照射,在15cm的距离使用,第1d5s,第2d 10s,第3d 15s,症状未完全缓解可重复照射,合并使用抗生素[15]。
第四篇: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
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现对X成像、CT成像、超声成像、核磁共振等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进行介绍。
关键字:医学影像学、X光成像(X-ray)、脑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超生成像(ultrasound)等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1.X线成像
1.1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感光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之间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达荧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即有差异。这样,在荧屏或X线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1.2 X线成像的特点
显示的结构层次比较丰富,有利于整体观察受检部位的组织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其密度分辨率较低,无法区别组织密度差别小的结构。
1.3 X线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X线成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是影像学的基础,已经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也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最基本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在骨骼、胸部、胃肠道应用广泛。2.CT成像
2.1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图像形成的处理有如对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长方体,称之为体素。扫描所得信息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贮于磁盘或光盘中。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即象素,并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重建图像。每个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2.2 CT的成像的特点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CT装置所得图像的象素大小及数目不同。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含气体多的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但是CT与X线图像相比,CT的密度分辨力高,即有高的密度分辨力。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小,吸收系数虽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这是CT的突出优点。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器官等,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2.3 CT的成像在临床中的应用
CT由于它的特殊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CT设备比较昂贵,检查费用偏高,某些部位的检查,诊断价值,尤其是定性诊断,还有一定限度,所以不宜将CT检查视为常规诊断手段,应在了解其优势的基础上,合理的选择应用。3.核磁共振成像
3.1 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核磁共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人体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水,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探测到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够绘制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的技术。3.2 核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介入探测技术,相对于X-射线透视技术和放射造影技术,MRI对人体没有辐射影响,相对于超声探测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够显示更多细节,此外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不仅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MRI技术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3.3 核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应用
MRI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由于MRI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MRI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4.超声成像
4.1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
阵列声场延时叠加成像是炒成成像中最传统,最简单的,也是目前实际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成像方式。在这种方式中,通过对阵列的各个单元引入不同的延时,而后合成为一聚焦波束,以实现对声场各点的成像。4.2超声成像的特点
在临床应用方面,B超为最重要的诊断方法,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由于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4.3 超声成像的应用
随着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从A型、M型一维超声成像、B型二维超声成像,发展到动态三维成像;由黑白灰阶超声成像发展到彩色血流成像;超声造影、谐波成像、多普勒组织成像等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医学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其非电离辐射的独到之处、对软组织鉴别力较高的优势、仪器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特点,成为医学成像中颇具生命力而不可代替的现代影像诊断技术。5.其他影像成像技术 5.1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后,以脏器内、外或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对放射性药物摄取的差别为基础,利用显像仪器获得脏器或病变的影像。常用的显像仪器为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ECT),后者又分为正电子类型的 PECT 和单光子类型的SPECT。按显像的方式分为静态和动态显像两种。由于病变部位摄取放射性药物的量和速度与它们的血流量、功能状态、代谢率或受体密度等密切相关,因此所得影像不仅可以显示它们的位置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可以反映它们的上述种种状况(可以统称为功能状况),故实为一种功能性显像。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疾病的早期,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之前,上述功能状态已有改变,因此放射性核素显像常常能比以显示形态结构为主的 XCT、MRI、超声检查等较早地发现和诊断很多疾病。但它的空间分辨率不如上述其他医学影像方法,清晰度较差,应根据需要适当选择或联合应用各种显像方法。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主要内容有:①心血管系统。主要有心肌显像和心功能测定。②神经系统。主要有局部脑血流(γCBF)断层显像、局部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和神经受体显像。③肿瘤显像。主要有放射免疫显像(RII)、其他特异性亲肿瘤显像、67Ga 显像、骨转移灶显像和淋巴显像。④消化系统。主要有肝血管瘤显像、肝胆显像、异位胃粘膜显像和活动性消化道出血显像。⑤呼吸系统。主要用于早期诊断发病2~3日内的肺栓塞。⑥泌尿系统。主要有泌尿系动态显像。利用 99mTc-DMSA 可以显示肾实质影像,能灵敏地发现肾脏瘢痕。此外,放射性核素显像还可用于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和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5.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血管造影图像具有很多的解剖结构信息,例如骨骼、肌肉、血管及含气腔隙等等,彼此相互重叠影响,若要想单纯对某一结构或组织进行细微观察就较为困难。
DSA的成像基本原理是将受检部位没有注入造影剂和注入造影剂后的血管造影X线荧光图像,分别经影像增强器增益后,再用高分辨率的电视摄像管扫描,将图像分割成许多的小方格,做成矩阵化,形成由小方格中的像素所组成的视频图像,经对数增幅和模/数转换为不同数值的数字,形成数字图像并分别存储起来,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处理并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的不同数值的差值信号,再经对比度增强和数/模转换成普通的模拟信号,获得了去除骨骼、肌肉和其它软组织,只留下单纯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
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5.3正子扫描(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核医学领域比较先进的临床检查影像技术。
其大致方法是,将某种物质,一般是生物生命代谢中必须的物质,如:葡萄糖、蛋白质、核酸、脂肪酸,标记上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如F18,碳11等),注入人体后,通过对于该物质在代谢中的聚集,来反映生命代谢活动的情况,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最近各医院主要使用的物质是氟代脱氧葡萄糖,简称FDG。其机制是,人体不同组织的代谢状态不同,在高代谢的恶性肿瘤组织中葡萄糖代谢旺盛,聚集较多,这些特点能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可对病变进行诊断和分析。6.总结
医学影像学,以部位、功能为主线,综合讲述各部位正常人体各器官、组织的X线、CT、MRI表现,各种病变、疾病的X线、CT、MRI的表现与诊断。依不同的检查方法又可分成普通放射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以各种成像设备(含X线摄影,超声显象,放射性核素,放射计算机断层摄影、电子计算机集X线体层摄影、核磁共振成像等)和放疗设备手段,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的学科。它具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7.参考文献 ① 部分内容摘抄自百度百科。② X线成像、超声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等摘抄自课本P30-70,P163—173。
第五篇: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王颖2011A110821
【摘要】人文护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实施人性化护理是医院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人文护理临床应用
人文护理是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生命和创造的总和。即作为护士,用自己的生命、生活和言行,把自己选择的职业道德体现出来,这就是人文护理。它就是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当今社会许多人对人文护理的内涵认识不足,片面的强调服务态度和热情程度,没有充分认识到向病人提供人文护理的前提是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而人文素质又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对医疗硬环境的重视高于对提供入文护理的人的重视[5]。人文护理是医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扩展,人文护理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过去只重视其生物特征而忽视人文特征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正面临挑战,人文护理作为现代医学护理的一种新模式,正作为一种新理论、新理念在临床实际工作逐步得到应用,其管理理念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健康发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患者的权利与需求、患者人格和尊严的维护[8]。1人文护理的含义与重要性
I.1 含义人文护理是指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进行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护理,其本质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表现为对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权利与需求、人格 与尊严的关注。
1.2 重要性入文护理服务对象是有生理、心理、精神、文化等多层面交织组合在一起的整体的人,因而患者的需求也是综合和多变的。所以在临床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应具备人文 关怀的意识和提供人文关怀的能力。目前,一种体现护患、医护问的温馨、和谐、互助互爱的家庭式人文氛围正被现代模式病房倡导和推崇[6]。有研究表明,国外已将人文关怀能力纳入到护士的九大核心能力范畴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疾病护理、有效交流与咨询、合理使用药物、辨别病情轻重、评估和使用信息、临床管理能力、社会导向、关怀和信心,指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护理工作强调的是在去除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给予病人精神安慰和健康行为方式的指导,满足患者身体、心理、社会及精神方面的需求。这也符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即尊重自主、切勿伤害、医疗行善、公平正义。
2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2.1 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做到服务设施人性化,为患者创建一个宽松、优美的环境,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馨。如在病房尽可能地提供一切便民措施:安装电话、电视,及时将开水、可口营养的饭菜送到床头,提供微波炉、针线等等。营造人文理念氛围,医院的服务和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潜在的宝贵财富。
2.2 转变服务理念,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护理措施应人性化,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一片真情。实行负责制,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简化工作流程,向患者解释各项治疗及护理、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详细介绍病区环境等等。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个人隐私,强调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做到以患者满意为标准,以患者方便为原则,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人性化服务,有效增强对患者的吸引力,实现护理质量的整体提高。以人为本人展开人性化服务
3.1 做好心理护理制定心理护理路径,培养心理管理人才,在整体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复。改变过去疾病护理型的教学模式使每个护士从接受护理教育的第1天开始就懂得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服务是护士永远追求的目标,并将这一日标根植于她们心巾,在教学计划中应本着“突出护理、加强人义”的原则。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层次、年龄、性别、社会阅历、文化地域习惯运用不同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2 加强健康教育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知识水平),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依靠多学科及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工作[11][11]。关于健康教育,国外具备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教育内容从疾病知识扩展到对信念、[15]态度、行为、健康促进等多方面的研究。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患者生理、心理、文化、精
神、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教育[8]。可以采用个别或集体指导方法,通过讲解、板书、多媒体、宣传册等形式,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和康复知识宣传,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3.3 延伸护理服务、拓宽服务领域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工作不仅局限在医院,其逐渐走向社区、普通人群,向他们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其中其延伸更多的是护理知识与理念,将护理工作走向社会、走向普通人群,使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护理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也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我们护士职业的理解与支持,无形中提高了朴情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文护理是当前医院临床护理的必然要求。临床护理中增加人文关怀,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推进医院整体建设的不断发展。
3.4 提供个性服务,提升人文护理理念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满足患者更新、更高的要求,是医院一项重要任务。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运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采用移情、倾听、记实 等方式了解患者健康状态、心理感受及其文化信仰和习俗,进而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而异,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
4.1因为护理的对象是人,护士必须学会尊重、理解人,进而才会真诚的关心、体谅人,因此护士要懂得关爱患者,懂得道德规范,具有与人沟通的技能。健康观念的改变使得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生物、心理、社会诸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对人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既要重视疾病又要重视心理,既要重视局部又要重视整体,要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经济学和护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具有自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爱护生命的淳朴情怀。
4.2加强在职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 人文关怀在临床实施过程中应是连续和规范化的,这就需要每一位护士都应具备向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能力,临床护理工作中未能关注人文关
[10]怀,对护士来说人文关怀也就是人文护理。因此医疗机构应把人文知识的培养纳入到专
业培训当中,每年有医学与哲学、历史、美学等讲座,并使之长期化,逐渐提高护士人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文护理是当前医院临床护理的必然要求。临床护理中增加人文关怀,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上
升,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使护士改变了陈旧的护理观念,树立起人文护理的理念。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推进医院整体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邓懿文,韦凤嫒.说说零度宽容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6(22):41_42.
[2] 王雯,刘新芝.护理社会学概念.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80-82.
[3] 巩淑惠.人文护理理念现状及对临床应用的启示.实用医药杂志,2008,25(12):1518—1519.
[4] 王羽,卢祖海.医学与人文学[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6):7.
[5]曾莉.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价值与伦理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1):73—75.
[6] 贾艳玲, 朱丹.人文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6,21(17):76.
[7] 李惠玲.护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878
[8] 宋立华,张秀琴,王咏梅,等.22所后护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65.
[9] 刘慧.人文护理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OLO(O5):145—146
[10] 谢元春.住院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4,19(1):63.
[11] 雷松蕙, 庄永秀,于惠芳.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人性化服务.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67
[12] 郑云娣,王菊吾,陆彩萍.人性化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8,22(3):824—825
[13] 染涛.论护理临床教学中几个重要环节[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69.
[14] 张瑞平,董霖.人文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新医学学刊,2008,5(7).
[15] 成守珍.美国医院ICU见闻.巾华护理杂志,2004,39(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