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

时间:2019-05-14 22:4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

第一篇: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

亲亲相隐、让迷失已久的传统法思想返璞归真

2014年11月,当代著名学者、中国法学名家、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荣根教授亲临贵阳市孔学堂,为广大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的讲座。余教授亲和、幽默地为大家讲述了孔子学术思想的历程与我国近代法学的转型,使大家接受了一场中国传统法学优良思想的洗礼。

余教授表明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将中国五千年的无害的、有涵养的的法治文明与文化传统传承下来则成为现代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并批判了现代法学教育的传统意识缺失。

在此不禁想到我国古代的亲亲相隐制度。汉代有“亲亲得相首匿”,是指在直系三代血亲和夫妻之间,除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即包庇犯罪行为),而不负刑事责任。这一原则,来源于儒家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该制度经过几千年的世代相承,已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法律思想,且此法律思想已进化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法律文化心理,上升为一种处于超稳定状态下的法律意识。纵观“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此制度在彰显孝道的同时,又鲜明地反映出“儒法结合”、“礼法合治”下的人伦精神。这无疑是中国法制进程当中的一个亮点,作为中华法系最重要的成员,当时中国法的先进性、成熟性是无可置疑的,直至今日,都受到全球法学界的尊重。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确认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及包庇犯罪可以减免刑责方面,在依据“亲亲尊尊”原则处理亲属相犯案件时强调刑事责任“亲疏有别”方面,西方法律特别是近代西方法律与中国传统法律不谋而合。1994年《法国刑法典》、1976年《德国刑法典》、1975年《意大利刑法典》均规定,知道近亲属犯罪而不告发、故意隐匿自己亲属、为亲属作伪证、帮助亲属脱逃,都不能认定有罪。

源于中国古代,惠及日、韩,远至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因着该制度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性而广为适用。而中国当代法律却抛弃了这一制度,其司法实践中的危害也日益呈现。我国刑法规定窝藏、包庇罪在司法实践中追究的对象,多是犯有重罪的被告人的近亲属,夫妻、父子、兄弟双双入狱,留下的是孤儿寡母、老弱妇孺的事件频发,令人心寒。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因暴力犯罪加剧、社会矛盾升级,一些优良的传统法思想在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与冲击的过程中,渐渐地被遗忘,被摒弃。现代法学教育的传统意识也逐渐缺失。不得引起人的深刻反思。

在此不禁想起曾轰动一时的佘祥林案件。当时此案一发,更令人深思的则是其案中案—佘母杨五香所遭受的悲剧。杨五香因反复上访和申诉,被有关部门以“包庇犯罪”和“妨碍司法公正罪”抓走。当关押九个月从京山派出所出来的时候。她变得又聋又哑,不会走路。出监后在病痛中捱了三个月后,这位倔强而爱子心切的母亲,在郁郁中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或许,佘祥林最终得到了平冤,可是那位母亲却永远地长眠于地下。

又想起我的邻居一家。邻居伯伯是我们当地的人大主任。去年八月份,因官场上的政治斗争,被当地纪委带走进行调查审问并被限制人身自由。那位婶婶因惧怕司法机关的审问以至将来的被强迫作证,迫于当地各方面的压力,自此便过上了东躲西藏、孤零漂泊的日子。一晃就是一载的春夏秋冬。最令人心酸的是,出事时,那家的儿媳已身怀六甲七八个月、且不提为这家伯伯深感惋惜,更让人哀叹的,则是这位婶婶的遭遇。我不知道,过年的时候,阖家团聚,她一个人孤零在外四处躲藏时经历着怎样的心酸;我不知道孙儿出生时,却不能相见的她有着怎样的心痛;我更不知道她历经四处漂泊、世态炎凉的人生百态同时每日倍增的对正处于关押中丈夫一切安危的牵挂和担心,对一家人未来的忧虑和恐惧以及每日慨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时是怎样的心碎。

倘若在中国古代以及西方国家,因着古时的亲亲相隐制度或西方的容隐制度,这样的悲剧则不会上演。在这样的伦理纲常范围之下,对自己的亲人实行窝藏、包庇亦或为之上诉、申诉行为,则为伦使然,天理所致,法律无不确认这一亲属特权,尊重亲情伦理、关爱人性。孟德斯鸠曾说过:“为了保存法纪,反而破坏人性是为恶法,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法的规范,我们更需要的法对人性的容忍和认可”。法律在某种意义上则应具有人性基础,当这种本能的情感与其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当亲情义务与我们的法律义务发生矛盾时,更多的则应该考虑前者,这也是更好的尊重了人性。

纵观世界各国的法律规定,拥有着几千年文化历史,被世界多国广泛沿用的“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存在是有着极其合理的意义的。盲目抹杀该制度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亲亲得相首匿”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暴力犯罪加剧、社会矛盾升级,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成为一大任务。立法机关制定的一切法律必须顺应此前提,才能为国家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我国现行刑法中“亲亲不得相隐”的规定严重背离了我国几千年的法律文化,与人们深层法律意识中的传统理念相左,从而使强行法与社会大众的普遍生活习惯、生活习俗相脱节、相冲突,如果法律的创立没有考虑到公众的正常消化和接纳能力,则势必扰乱公众历代相承且已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造成价值概念的冲突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状态。我们说一部良法的正确实施的确能为社会稳定提供显著的保安能力,但过分强调公权力本位,自然人个体丧失了最基本的独立自由空间,实质上是为专制的产生筑就了阶梯。至今仍为国人谈之色变、不寒而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任何人都须向组织汇报自己的履历和思想,并且毫无保留地配合对朋友、同事乃至父母、配偶的毁灭性调查,为数不少的人为了明哲保身而对自己的亲情挚爱疯狂地出卖和背叛。伤害亲人与被亲人伤害同时存在的情形不在少数,一种无亲情、无信任的恐怖氛围笼罩着人人自危、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社会。社会稳定何在?国家岂能发展?现实中多种以不同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规范并存在同一社会中,而法律规范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但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触角不可能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道德规范可以发挥法律替代不了的功效,只有各种社会规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发展。“亲亲得相首匿”制度在协调人际关系、梳理人伦道德,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优势。

二、“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有利于人性、人权、亲情社会的打造。人权问题已日益为现代化法治国家所重视,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原则。实质上,社会是由各个鲜活的自然人个体构成的,每种社会规范的社会价值最终归宿于特定范围内特定的个人,法律规范也并无例外。如果笼统地将社会价值倒置于个人价值之上,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意识领域的怪圈,从而使法律的公正性泯灭,更有甚者将会导致法律价值的异化,即背离法律价值关系中法律对人的从属关系而变成人对法律的从属关系。从人类起源到现今的发达文明社会,人们无论进行任何成功的意识活动,人性都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依法治国不但有法治化的要求,同样也受着人性化的制约。法律应当具有人性基础,不可将其草率地看作为统治工具,在法规上应体现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我们都深切了解到,以亲属间组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为基本的单元,亲属之间的爱是人类一切感情的联系和基础,是一切爱的起点。使家庭关系得以和谐维持和延续的最基本因素无疑应当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法律绝对不能不顾社会基本单元的稳定度,一味地追求一种空洞苍白的理想效果,无视广大民众普遍的呼声,盲目立法、执法将会给整个国家和社会换来不可弥补的灾难。家庭是人们安身立命的社会细胞,亲属间的亲情是中国人伦理道德的核心所在,所以基于这种已传承几千年之久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理念,近亲属之间的相互容隐行为并非是一部强行法就可以规范得了的,即使是强制地进行了处罚,其后续带来的会是怨声载道和对亲情的肆意亵渎。

三、“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教育、感化罪犯,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

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是维系整个社会稳定存在的先决条件,社会也是通过这种现象的产生体现了其称之为社会的固有社会性。特别是中国社会在经过几千年儒家道德文化的洗礼,在国人的头脑中已经牢固地树立了亲情至要的观念,该理念折射出伦理道德的价值观,由此滋生的价值取向是不易动摇的。现实中,倘若犯罪人的锒铛入狱甚至被处以极刑的后果与其近亲属大义灭亲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本来应当被深恶痛绝的罪犯反而会博得本家族成员乃至社会其他公民的善意同情,认为该罪犯对刑事责任的承担是源于其亲属的背叛和出卖,此种出于正常人朴素的同情心势必会大大影响法律自身所固有的教育作用的发挥,使得法律价值的实现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亲亲得相首匿”制度的确立对缓和乃至消除家庭与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具有无与伦比的功效,它有利于罪犯的真切悔罪、积极改造并怀带善性回归社会,它将重拾我国优良传统法律文化的利剑摒除亲情与法律间的隔阂,使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在现阶段较和谐地共存,保障刑法的有效执行,并将法律的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至。

儒家的礼法传统思想,是引导并支撑了这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的一大桥梁。儒家的亲亲相隐制度,因其存在的合理性而自古至今被世界各国广泛沿用。亲亲相隐,保护人性是人之天性,是亲属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一个情感纽带。我们不应该让这些传统法精神继续迷失,就让我们继续发扬儒学的包容心态、宽广胸襟、人文精神,让我们在法制的大范围下彰显人性的温暖,让那些冰冷的条文增添人性的温度,让迷失已久的儒家法思想影响下的中华法系返璞归真,让我们在一个法治、包容、人性、和谐的大家园里纵享其乐。正如古人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太平”。

第二篇: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之思考研究与分析

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之思考

陈志坚

缺席判决是审判程序中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的三大程序法中,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已明确规定了这一法律制度。在民事和行政审判实践中,通过实行缺席判决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办案效率,准确及时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实践证明,缺席判决是审判程序中一项重要的、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在刑事诉讼中由于还没有规定缺席判决制度,因而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或自诉人提起控诉后,有些并未受到逮捕羁押的被告人为逃避审判而逃跑,致使人民法院无法开庭审判,造成刑事诉讼无限期拖延,使不少犯罪嫌疑人长期逍遥法外,特别是有些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大案要案得不到及时审理判决,给社会造成较大的负面效应,从而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据此,笔者建议在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这对于促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顺利开展刑事诉讼活动,提高办案效率,正确实现刑事诉讼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的必要性

刑事诉讼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时,在被告人因逃避审判未到庭的情况下,根据公诉机关或自诉人的指控,就到庭的被害人、自诉人、证人或其他被告人等核对证据,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依法作出的判决。随着新形势下刑事审判任务的日趋繁重和审判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立缺席判决制度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

(一)、建立缺席判决制度是完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必然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刑事诉讼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因此产生的一些弊端,必然要建立一种配套的制度来加以解决。如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逃避审判,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前或借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之机逃跑,致使该类案件无法及时审结,影响了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而在刑事审判实践中,对自诉案件被告人在宣判前一般不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即使是公诉案件,我国《刑事诉讼法》中也有许多条款规定了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措施,实践中使用这两项措施的范围比较广、人次比较多,虽然《刑事诉讼法》对防止被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察和审判作出了具体规定,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审判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建立缺席判决这样一种配套制度来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国际司法实践中,也有不少国家在刑事诉讼中建成立了缺席判决制度。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以完善我们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二)、建立缺席判决制度是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的必然要求

《刑事诉讼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刑事诉讼法的首要任务。因此,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只要有犯罪发生,我们就要准确、及时地将犯罪事实彻底揭露和查明,并且应用《刑法》对犯罪分子予以应有的惩罚。所谓准确,就是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整个案件事实准确无误。所谓及时,就是要有时间的限制和要求,要抓住有利时机侦察破案,并及时提起公诉和审判,不得无故拖延。使犯罪分子能及早受到惩处,以便有效地打击犯罪,儆戒犯罪。如果因为被告人逃跑而无限期拖延诉讼,势必影响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证人必须出庭作证,证人的证言必须当庭讯问、质证并查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如果对被告人逃跑的刑事案件不及时采取缺席审判的方式,非等到被告人到庭后再开庭审理,到时证人就有可能会由于时过境迁而对事实记忆模糊,有些物证或其它证据材料也会因间隔时间太长随之灭失或变形,而无法辩认。这样就很难收集到

与案件事实有关的各种真实证据材料,因而也就难以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甚至会导致放纵犯罪分子或冤枉好人的恶果。

(三)、建立缺席判决制度是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必然要求

由于在刑事诉讼中尚无缺席判决制度的规定,使不少被告人外逃的刑事案件即使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也无法及时开庭审判,致使被害人和公民产生一些消极情绪甚至产生误会,认为是因执法机关软弱无能、执法不力而导致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甚至认为是执法机关放纵了犯罪分子。因此,丧失了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积极性,从而出现了有的公民在自身权益受到犯罪分子侵害时也不敢报案或不愿报案的极不正常现象,有的甚至甘愿吃亏而与犯罪分子“私了”,这样就在无形中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一些可能犯罪或将要犯罪的不法分子看到有的人犯罪后只要逃离犯罪地就能“相安无事”,因此也肆无忌惮地实施犯罪,从而形成了犯罪率不断上升,社会治安状况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若在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就有利于执法机关对刑事犯罪案件及时侦察、起诉和审判,只有及时对被告人进行公开审判,及时揭露犯罪及其对社会的危害,并及时惩治犯罪分子,才能充分发挥刑事诉讼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广大群众增强法制观念,明确违法必究的道理,从而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积极性;才能以一警百,使社会上一些可能犯罪或将要犯罪的不法分子受到儆戒,不敢以身试法。

二、建立缺席判决制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在司法实践中,对在刑事诉讼中建立缺席判决制度虽存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缺席判决会影响被告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也不利于对案件事实的调查和难以确认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因而会直接影响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准确性,还认为如果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缺席,没有执行刑罚的对象,判决也会失去实际意义。但笔者认为,只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以司法为民为宗旨,正确行使各自的职权;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案件质量关;坚持依靠群众和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建立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是完全可行的。

(一)、缺席判决不会影响被告人行使在刑事诉讼中应有的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多项诉讼权利,但最主要的诉讼权利是辩护权和上诉权。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保障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辩护权、上诉权及其他各项诉讼权利。一是采用公告形式送达法律文书。立案后及时向被告人公告送达起诉书(自诉状)副本及开庭传票,告知其被指控的罪名和开庭时间,以利被告人归案参加诉讼或委托辩护人出庭辩护。如被告人经公告传唤后仍未到庭参加诉讼,宣判后还应及时公告送达判决书,告知其判决结果和上诉期限,以便被告人提出上诉。公告送达的时间不计入案件的审限之内,但不宜过长,以防同案的被告人羁押时间过长。二是及时通知被告人的近亲属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其近亲属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应当指定负有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出庭辩护。即在被告人缺席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一定要为其委托辩护人参与诉讼,以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三是通知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出庭参与诉讼,并由其会同律师代被告人行使诉讼过程中的各种诉讼权利,包括与附带民事诉讼原告自愿调解等。同时,人民法院还应向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送达各种法律文书,使其了解审判的全过程。

(二)、缺席判决并不会影响对被告人的正确定罪量刑

《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定案的根据主要是证据,而不是被告人的口供,只要证据充分确实,不管被告人是否供认,都可以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并对被告人定罪。但在缺席审判时,必须严格按规定传证人到庭作证,对一切可能用作定案依据的证据,心须在法庭上查证,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其次,被告人缺席也不会影响正确量刑。有的人认为,没有被告人的供述,很难确认被告人的认罪态度,因而会直接影响对其量刑的准确度。笔者以为,被告人逃避审判就是认罪态度不好的具体表现,因此审判时完全可以根据被告人在作案中的具体情节以及其他法定、酌定量刑情节来把握量刑幅度。

如被告人在判决生效后主动投案自首或归案后确有新的证据能证明其无罪、罪轻的,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由人民法院按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三)、缺席判决制度与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并不相悖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理”;第一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对于自诉案件进行审查后,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一)犯罪事实清楚,有足够证据的案件,应当开庭审判„„”。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对于提起公诉或自诉的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就应当开庭审判。由此可见,建立缺席判决制度对一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及时审理判决,与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并不矛盾。

(四)、缺席判决并不会因为暂时没有执行刑罚的对象而失去实际意义

缺席判决后,虽然暂时不能对被告人执行刑罚,但却具有如下实际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审判资源。缺席审判可防止刑事诉讼无限期拖延,对一些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案件做到快审快结,判决书生效后,一旦被告人归案,即可及时对其执行刑罚,从而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也可避免有多名被告人的刑事案件出现多次重复开庭的现象,以减轻审判机关的诉累,避免审判资源的浪费。第二,有利于及时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挽回国家或集体的经济损失。对于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判决生效后虽然不能及时对被告人执行刑罚,但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的判决则不因被告人未到案而影响执行。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可以及时以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的财产赔偿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经济损失;此外,如对被告人判处罚金或没收财产亦可及时执行。第三,可有效的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消除被告人“一走了之”的侥幸心理,以敦促被告人及时归案接受审判或服刑。

三、刑事诉讼中适用缺席判决制度的几种情形

在刑事诉讼中实行缺席判决制度应持慎重的态度,其范围不宜扩大。缺席判决适用的前提必须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如因被告人(当事人)没有到庭而无法查清案情事实的,不能缺席判决,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中止审理,待其到庭后再恢复审理。笔者认为,缺席判决适用的几种情形有:(一)、公诉案件的被告人为逃避审判逃跑而没有到庭的;(二)、自诉案件的被告人逃跑或虽未逃跑但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而人民法院又无法将其拘传到庭的,或者被告人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三)、在自诉案件被告人提出反诉的情况下,自诉人经两次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其适用的例外情形:对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不宜缺席判决。因为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一种刑罚,判处死刑,毕竟是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一旦发生错判,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伤及无辜,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因而必须特别慎重。

第三篇:读后感之离婚救济制度研究

《离婚救济制度研究》

读后感

班级:2008级文科试验班 姓名:叶玉丹

学号:20080w0224

导师:梁亚荣

《离婚救济制度研究》读后感

2008级文科试验班

叶玉丹

20080w0224

这学期我们开了婚姻法这门课,激起了我很大的兴趣,尤其是关于离婚救济制度这一方面。暑期阅读了李俊老师的《离婚救济制度研究》,令我感受颇深。

离婚作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确实会对婚姻与家庭的稳定及其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积极或消极、正面或负面来对之予以评价。但在离婚制度设计上却必须力求在保障离婚自由的同时还应尽量减少离婚本身对当事人各方乃至社会秩序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说,离婚救济制度的完善是现阶段改革离婚立法,以期于离婚中更好实现法律公平价值的需要。李俊老师的《离婚救济制度研究》从理论上就该制度各方面具体内容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现行立法的相关规定及立法意旨予以全面把握,并结合国外相关立法之规定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探讨,来加深对该制度的整体认识。从而在制度架构、内容设计等方面实现一定的突破。

下面是我对离婚救济制度的一些看法:

何谓“救济”?《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救济 “是指对已发生或业已导致的伤害、危害或损失的不当行为而进行的纠正、矫正或改正。”《布莱克法律词典》也认为,救济是用以实现权利或防止、纠正及补偿权利之侵害的方法。英国还存在“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的古老法谚。

如果我们把救济看作是对权利的救济,那么离婚救济就应该是对离婚过程中所受损害权利的救济,而如果我们把救济本身就看作是一种权利,那么离婚救济就可以被认定为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在离婚阶段能够享有的一系列补偿性权利之总和。

我国2001年婚姻法致力于损害与救济之闻的平衡,设立了较为完整的离婚救济制度,包括离婚后的经济帮助制度、家务劳动补偿制度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1、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

《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42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方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中,男女的经济能力至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该财物的给予,不以给付方有过失为必要,而是基于公平原则承认离婚连带发生的效力,用以保护弱者配偶离婚后的生活。这项规定对于个别需要经济帮助的男女都适用,但是,更有助于消除妇女在离婚问题上的经济顾虑,有利于保障离婚自由。需注意,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不是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也不是夫妻扶养义务的继续。

离婚时对生活困难一方的经济帮助是有条件的:

(1)、被帮助的一方必须生活确有困难且自己无力解决的。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一方离婚后没有住处的,也属于生活困难。

(2)、经济帮助仅限于离婚时。

(3)、给付帮助的一方必须有负担能力。

(4)、这种经济帮助应是适当的,指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对方

短期的或一次性的经济帮助。

这些条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在执行帮助期间,受帮助一方另行结婚或另有经济收入足够维持生活时,帮助一方即可终止给付。原定经济帮助执行完毕后,一方又要求继续给付经济帮助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

2、家务劳动的财产补偿

《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40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予以补偿。”

这一规定是对约定实行婚后财产分别所有的夫妻,在离婚时对尽义务较多一方享有补偿请求权,是法律肯定其家务劳动价值的一种表现。

家务劳动是一种经济活动,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当某人把人力资本投入到家庭中时,必然就失去了将该人力资本投入到其他方面的机会,因而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本来可以将人力资本投入到其他方面所取得的利益。因此,绝不可无视家务劳动对家庭以及对夫妻双方的经济价值。在婚姻解除时,从事家务一方当事人可以就自己对家庭所做的贡献要求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体现其家务劳动的经济价值。家务劳动评价理论的引入,有力地保障了从事家务一方当事人在离婚时的经济利益,从而也就为其离婚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3、离婚损害赔偿

《婚姻法》(2001年修正案)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①重婚的;②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③实施家庭暴力的;④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①②是直接侵犯婚姻的另一方的;③④若实施的对象是婚姻另一方的话,另一方就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若实施的对象是除了婚姻另一方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话,可以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但这不是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其立法取向为过错责任原则。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的性质,有违约说和侵权说两种,本人赞同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定性为侵权责任。

在传统的婚姻法理论中,离婚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离因损害,另一种是离婚损害。前者指夫妻一方之行为是构成离婚原因的侵权行为时,他方可请求因侵权行为所生之损害赔偿,而后者则是指不具备侵权行为之要件但离婚本身即为构成损害赔偿之直接原因。我国实行的是离因损害。

需要注意的是离婚损害赔偿需以离婚为前提,若是在婚姻存续期间发生上述情形的话,构成婚内侵权,但无过错一方配偶不得以对方有过错为由提出损害赔偿之诉。现今大多数人认为,婚内侵权赔偿制度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为共有财产。在保持婚姻关系的前提下,由一方赔偿另一方,只是将左边口袋的钱放到右边口袋去,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未发生任何改变。同时由于婚内侵权赔偿易引起夫妻矛盾的激化,不利于家庭稳定,不宜设立婚内侵权赔偿制度。“婚内赔偿”,是指在不解除婚姻关系的前提下,依法判决侵犯配偶合法权益的一方因其过错行为而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婚姻法律体系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婚姻关系中发生的侵权行为的调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对请求事由的范围规定过窄,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只有上述四种情形。这样就忽略了一些新型的性质严重的侵权行为, 如侵犯夫妻的同居权、生育权、财产权等。(2)离婚作为赔偿的前提条件, 不利于

婚姻的稳定和被侵权人利益的保护, 由于缺乏合理的救济途径, 绝大多数夫妻内部的侵权行为基本上要靠夫妻间协商解决, 有些被侵权方因为惧怕失去家庭、子女只好忍气吞声,放弃赔偿请求, 这就使得侵权行为难以及时制止而长期、持续存在, 最终导致婚姻家庭的破裂和解体。(3)离婚才赔偿, 与诉讼时效相矛盾:新婚姻法第46 条的规定意味着不离婚, 配偶之间就不提出损害赔偿。而民法通则136 条第1 款(一)项规定: 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诉讼时效期限为一年。但由于婚姻关系的特殊性, 夫妻因一方的暴力或与第三者同居等侵权行为, 当时并没有引起离婚, 以后离婚时, 前述侵权行为(有的不具有连续性)已超过了诉讼时效, 在离婚时提起赔偿, 就会因过时效而败诉。可见, 这一规定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够。其结果必然是: 一是鼓励人们离婚;二是不及时离婚, 婚内侵权就得不到有效保护。这种立法价值是值得怀疑的。

(1)构成要件

①配偶一方的行为有重大过错的,而对方本身行为无过错。若双方都实施了上述某一行为的,则均不享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②因上述重大过错行为而导致夫妻离婚的损害结果。

③无过错方因对方的过错行为而受到精神或物质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④实施违法行为的配偶一方须有主观上的过错。

以上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即构成离婚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程序说明

登记离婚,需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诉讼离婚,原告需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被告可在离婚诉讼的同时提出也 可以在离婚后一年内提出。

(3)、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能

填补损害;精神抚慰;制裁和预防违法行为。

离婚救济制度是正义价值在婚姻领域的一种集中体现,因为离婚救济制度不仅是在离婚阶段实现矫正正义的一种必要手段和措施,而且也是对弱者保护原则,这一以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为根本目的之现代民法基本准则的体现;另一方面指出,离婚救济制度是实现离婚自由的必要保障,因为只要离婚救济制度本身存在并设计合理,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婚姻关系当事人受限于经济条件,而无法充分表达其离婚愿望的顾虑,从而为其离婚自由的实现,提供直接的制度保障。此外,离婚救济制度还是保障夫妻权利的需要,因为该制度可以使受损害的权利得以回复或取得补偿,从而满足离婚配偶的正当权利主张,因此,也可将之以看作是,为夫妻权利设置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第四篇:材料分析基础实验报告之X射线衍射(XRD)物相分析

实验一 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与测试方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2、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步骤;

3、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

4、了解X射线的辐射及其防护方法

二、实验原理

根据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特征-衍射线的位置、强度及数量来鉴定结晶物质之物相的方法,就是X射线物相分析法。

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各自独特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没有任何两种物质,它们的晶胞大小、质点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排列方式是完全一致的。当X射线波长与晶体面间距值大致相当时就可以产生衍射。

因此,当X射线被晶体衍射时,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自己独特的衍射花样,它们的特征可以用各个衍射晶面间距d和衍射线的相对强度I/I1来表征。其中晶面间距d与晶胞的形状和大小有关,相对强度则与质点的种类及其在晶胞中的位置有关。所以任何一种结晶物质的衍射数据d和I/I1是其晶体结构的必然反映,因而可以根据它们来鉴别结晶物质的物相。

三、实验设备

丹东方圆仪器有限公司的D2700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一台;玛瑙研体一个;化学药品或实际样品若干(Li4Ti5O12)。

四、实验内容

1、采用玛瑙研体研磨样品,在玻璃样品架上制备一个合格试验样品;

2、选择合适的试验参数,获得XRD图谱一张;

3、理解样品、测试参数与XRD图谱特征的关系。

五、实验步骤

1、开机 1)打开总电源 2)启动计算机

3)将冷却水循环装置的机箱上的开关拨至运行位置,确认冷却水系统运行,水温正常(19-22℃);

4)按下衍射仪ON绿色按键打开衍射仪主机开关 5)启动高压部分

(a)必须逐渐提升高压,稳定后再提高电流。电压不超过40kV,管电流上限是40mA,一般为30mA。

(b)当超过4天未使用X光管时,必须进行光管的预热。在25kV高压,预热10分钟;30kV,预热5分钟;35kV,预热5分钟。(c)预热结束关机后,至少间隔30分钟以上方可再次开机实验。6)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衍射仪样品台上; 7)关好衍射仪门。

2、样品测试

1)在电脑上启动操作程序

2)进入程序界面后,鼠标左键点击“测量”菜单,再点击“样品测量”命令,进入样品测量命令

3)等待仪器自检完成后,设定好右边的控制参数; 4)鼠标左键点击“开始测量”,保存输出文件; 5)此时仪器立即开始采集数据,并在控制界面显示;(a)工作电压与电流:一般设为40kV,40mA;(b)扫描范围:起始角度>5°,终止角度<80°;(c)步进角度:推荐0.02°,一般在0.02—0.06°之间;(d)采样时间:推荐1s,一般0.2—1.0s;(e)测量方式:步进测量;

6)采集数据结束后,开始测量键弹起,数据自动保存在制定的文件里;

7)如需测量下一个样品,则开启衍射仪门,换好样品后,再关闭衍射仪门。从样品测试步骤1开始重复。

3、关机

1)当所有样品测试完成后,点击控制界面退出键; 2)退出高压;

3)待仪器顶部的高压指示灯熄灭后,按下off红色按钮关闭衍射仪 4)5分钟后关闭水循环制冷装置,关闭总电源; 5)关闭电脑

六、实验结果

1、控制参数:步进测量,管电压40kV,管电流30mA,起始角度10°,终止角度80°,步进角度0.03°,采样时间0.2s;符合规范要求。

2、得到的Li4Ti5O12样品的衍射图谱为:

3、上述测量数据可供后续分析得到样品的成分。

七、注意事项

1、样品的粗细对衍射峰的强度有很大的影响,对粉末进行长时间的研磨,使样品的平均粒径在10微米左右,以保证有足够的晶粒参与衍射。

2、在制作样品过程中避免择优取向,制样时尽量轻压。

3、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选用不同的测量方式与测量参数,记录的衍射图谱不同,因衍射图谱上必须注明主要的实验参数条件。

4、一定要等待X射线关闸关闭后再打开X射线衍射仪的门,防止受到辐射损伤。实验二 多晶粉末材料的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X射线衍射进行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

2、熟悉JCPDS卡片及其检索方法;

3、掌握多相物质进行相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

1、X射线衍射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

每一种结晶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参数,包括点阵类型、晶胞大小、晶胞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及其位置等等,而这些参数在X射线的衍射图谱上均有所反映;

尽管物质的种类有千千万万,但却没有两种衍射花样完全相同的物质,图谱中衍射线的位置所反映的晶面间距及它们的强度(d-I系列)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是鉴别物相的依据。多相物质的衍射图谱, 是单相物质衍射图的简单叠加,任何物相都不会因其它物相的存在而改变其衍射特征。

2、JCPDS卡片

将已发现物质的衍射数据制成标准卡片,物相定性分析就成为简单的卡片检索与对照工作,一旦试样的衍射数据与标准衍射卡片相符,则其晶体结构和物理性能等便由卡片得知。1969年改由The Joint Committee on Powder Diffraction Standards(JCPDS)出版;称为PDF卡片。

三、实验设备 丹东方圆仪器有限公司的D2700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一台;衍射图谱;JCPDS卡片及索引;计算机,装有XRD定性分析软件。

四、实验内容

1、衍射花样测试,已在实验一测试完毕;

2、单物相鉴定实验

首先求出di和Ii/I1;根据待测相的衍射参数,得出三条强线的晶面间距值d1,d2,d3(包括误差);根据d1值(或d2,d3),在数值索引中检索适当d组,找出与d1,d2,d3值符合较好的一些卡片;把待测相的三条强线的d值和I/I1值与这些卡片上各物质的三强线d值和I/I1 值相比较,淘汰一些不相符的卡片,最后获得与实验数据一一吻合的卡片,卡片上所示物质即为待测物,鉴定工作完成。

五、结果分析

1、根据实验一的到的实验数据—衍射图谱:

2、通过MDI Jade5软件的PDF检索功能,PDF卡片索引建立后,处理上述数据,进行物相检索,得到以下结果:

可知:物相检索的结果是PDF#49-0207,物相为Li4Ti5O12,晶格常数a=b=c=8.3588A,符合实验,且得到以下详细数据:

六、实验结论

通过MDI Jade5物相检索,与标准PDF卡片对比,确认XRD所测物质为Li4Ti5O12,且晶格常数为8.3588埃,符合实验。

第五篇:自动控制原理之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总结

7-5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一、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1、阶跃响应 设线性二阶控制系统如图7-38所示。若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试求

平面上的相轨迹。系统在阶跃函数r(t)R0 1(t)作用下,在ee建立系统微分方程式,由图示系统可得

cKe Tc因为erc,代入上式得

eKeTr(7-31)r Te(t)r(t)0 对于r(t)R01(t),t0时,r因此上式可写成

eKe0 Te(7-32)

方程(7-32)与(7-22)式相仿。因为假设系统开始处于平衡状态,所以误差信号的初始条

平面上的相轨迹起始于(R0,0)点,而收敛于原点(系统的(0)0。ee件是e(0)R0和e奇点)。当系统特征方程的根是共轭复数根,并且位于左半平面时,其相轨迹如图7-39(a)平面上的相轨迹就可方便的求得cc平面上系统输出的相轨迹,如图所示。根据ee7-39(b)所示。由图7-39可见,欠阻尼情况下系统的最大超调量P及系统在稳态时的误差平面相轨迹最终到原点,平面上相轨迹最终到达cR0为零。因为ee即奇点;所以在cc的稳态值,则奇点坐标为(R0,0)。

(t)V0及

2、斜坡响应 对于斜坡输入r(t)V0t;当t0时,r(t)的导数rr(t)0。因此,方程(7-31)可以写成

eK(eeKeV0 或 Te Te令eV0Kev,代入上式,则有

V0)0 KKeV0 Te(7-33)e平面上方程(7-32)给出的相平v平面上,方程(7-33)给出了相平面图与在ee在eve面图是相同的。

v平面上的奇点的位置是坐标应当指出,特征方程式的根确定了奇点的性质,在eve平面上奇点坐标为(V0K,0)点。原点,而在ee又因为我们假设系统初始状态为平衡状态。

(0)V0。如果式(7-33)的特征根是处于左半平所以误差信号的初始值e(0)0,,e平面上的相轨迹为如图7-40所示。面的共轭复数根时,则在ee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图7-38所示系统,对于斜坡输入时的相轨迹,除整个相轨迹图形向右平移V0K之外,其他与阶跃输入时完全相同。另外,当系统在斜坡输入时,相轨迹最终不是到原点而是卷入奇点(V0K,0)。这表示系统在斜坡输入时呈现的稳态误差为V0K。

二、非线性控制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当非线性元件静特性可以用分段直线来表示时,这样的非线性系统就可以用几个分段线性系统来描述。这时,整个相平面可以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其中每一个区域相应于一个单独的线性工作状态。相应地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奇点,不过这个奇点有时可能不一定在本区域之内,而是在其它区域。如果奇点位于本区域之内,则称为实奇点;如果奇点位于本区域之外,那么该区内的相轨迹就永远不可能到达该点,因此,称这样的奇点为虚奇点。具有分段线性特性的二阶系统,一般只有一个实奇点,因此与具有实奇点的区域相邻接的所有区域都将具有虚奇点。每一个奇点的位置和性质,都取决于相应区域的运动方程。每一个区域的相平面图均表示一个相应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图。有了这些相平面图以后,只要在区域的边界线上,把相应的相轨迹连接起来,就可构成整个系统的完整的相轨迹。下面举例说明具体做法。

1、具有非线性增益的控制系统 设如图7-41(a)所示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图中GN表示的方块是一个非线性放大器,其静特性如图7-41(b)所示,当误差信号e的数值大于e1或小于e1时,放大器的增益k分别等于1或小于1,即

ee1e m(7-34)

keee1可见,系统在大误差信号时,具有大的增益;而在小误差信号时,增益也小。

因为图7-40(a)所示系统是分段线性的。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两个线性系统的组合,其相应的相轨迹也由两个线性系统的相轨迹组合而成。具体做法如下:

假设系统初始状态为静止平衡状态。根据系统结构图,写出变量c与m之间的微分方程为

cKm Tc由于erc,代入上式得

eKTr r Te(7-35)平面上作相应的相轨迹。设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r(t)1(t)作用下,在ee0,所以式(7-35)成为 r对于单位阶跃输入,当t0时,reKm0(7-36)Te

上式即为非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作用下的误差微分方程。将式(7-34)代入式(7-36)得下列两个线性微分方程:

eKe0 ee

1Te(7-36a)eKkm0 ee1(7-36b)Te

在下面的分析中,假设方程(7-36a)为欠阻尼的运动方程,其特征根为具有负实部的共轭复数根,对应的相轨迹如图7-42(a)所示,奇点(0,0)为稳定焦点。假设方程(7-36b)为过阻尼的运动方程,相应的特征根为两个负实根,相轨迹如图7-42(b)所示,奇点(0,0)为稳定节点。

根据方程(7-36a)和(7-36b)所确定的相应区域,将图7-42(a)和图7-42(b)组合在一起就可得到图7-41所示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图,如图7-43所示。图中系统参数为:T1,k0.0625,K4和e10.2。

由图7-43可知,相平面被分割成三个区域:在直线ee1和ee1限定的区域内对应着方程(7-36b),而在这个区域以外相轨迹由方程(7-36a)确定。相轨迹起始于A点,该点由初(0)0确定。从A点出发始条件e(0)0,,e的相轨迹,首先沿7-42(a)所示相轨迹运动,并“企图”收敛到稳定焦点(虚奇点,坐标原点)。然而,当相点(描述点)运动到B点,即到达本区域的边界线ee1线上时,若继续运动将越出边界而进入新的区域。因此,相轨迹将在B点发生转换,B点是上一区域的终点,同时也是下一区域的起点。从B点开始直至再发生下一次转换为止,相点将沿图7-42(b)所示相迹

(0,0)运动而企图收敛到稳定节点。但是在C点,系统又一次发生转换,相轨迹趋向于收敛虚奇点(稳定焦点)。同样,当相点到达D点时又将发生转换„„如此反复继续下去,直至最后相轨迹进入e1区域,不再越出并最终收敛到稳定节点,即实奇点(0,0)为止。可见,非线性系统的整个相轨迹为ABCDEFO,如图7-43的实线所示。显然,系统在阶跃输入下稳态误差为零。图7-43中用虚线描绘的相轨迹为图7-44所示欠阻尼二阶系统在单位阶跃作用下的相轨迹图。比较这两条相轨迹,可见前者所对应的阶跃响应特性比后者要好。首先

收敛速度快,即系统速度性提高了,其次,超调量小。对于较小的阶跃输入,响应甚至是无超调的。对于中等大小的阶跃输入,系统的阶跃响应具有一次超调。对于大的阶跃输入,虽然在系统的响应曲线中可能出现超调和反向超调,但其超调量肯定比图7-44所示的线性系统要小。图7-41所示系统在典型阶跃输入时的误差响应曲线如图7-45。

2、继电系统

在图7-41所示非线性随动系统中,将放大器换成继电器,并假定继电器具有理想的继电特性,系统结构图如图7-46所示。理想继电器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me01(7-37)1e0假设系统初始状态为静止平衡状态。继电系统运动方程为

eKmTr r Te对于阶跃输入r(t)R01(t),当t0时,有0,所以上式为 rreKm0(7-38)

Te将式(7-37)代入上式得方程组

eK0ee0T(738a)

eK0e(738b)e0T显然,两个方程均为线性微分方程。因为继电特性是由两条直线段组成,所以两条直线段内继电系统的特性仍为线性的,只是在继电器切换时才表现出非线性特性。e将ede代入(7-38)式,则有 dedeKm0 edeTe deKme Te或 de对上式两边进行积分得相轨迹方程

0TeTKmln ee0TeKme

0Kme00代入上式可得 由假设条件:e0R0,eTKmln eR0Te代入m值则有

e 1(7-39)

Kmee0(739a)eReTKln10K 

eeRee0TKln1(739b)0K根据上两式可作出继电系统的相轨迹如图7-47所示。由图可见,相轨迹起始于(R0,0)点,在e0的区域内按方程(7-39a)变化,到达e轴A点时,继电器切换,相轨迹方程按方程(7-39b)变化。这样依次进行,最后趋于坐标原点(0,0),得系统完整的相轨迹如图7-47。另外由图可见,相轨迹转换均在纵轴上,这种直线称为开关线,它表示继电器工作状态的转换。

3、速度反馈对继电系统阶跃响应的影响 设系统结构图如图7-48所示,图中T。这时理想继电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m0ee1(7-40)

0ee1系统运动方程为

eKmTr r Te0,上式为 r对于阶跃输入r(t)R01(t),当t0时,reKm0(7-41)Te将式(7-40)代入式(7-41)得方程组 eK0(741a)0eeTe

(741b)0eeTeeK0(738b)比较,可见它们完全相同,不同之处仅是方程所对应上式方程组与方程(738a)、的区域不同。

(739b)可知,具有速度反馈的继电系统的相迹方程为 根据方程(739a)、e0ee(742a)eRTeTKln10K 

eeRTe0eeTKln1(742b)0K由上两式边界条件可得开关线方程为

0(7-43)ee根据开关线方程及相轨迹方程可作出系统的相轨迹,如图7-49所示。将此相轨迹图与图7-47比较,可看出两者主要是开关线不同。未接入速度反馈时,开关线为e0的虚轴;在接入速度反馈后,开关线逆时针转了一个角度arctan。由于开关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相轨迹将提前进行切换,这样就使得系统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缩短,系统的动态性能得到改善。由于开关线转角随着速度反馈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当T时,系统性能将随着速度反馈强度的增大而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相平面法一般可解决下列问题:

(1)相平面上可以清晰地表示出系统在各种初始条件下的所有可能的运动;(2)相平面上可用奇点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3)相平面上可用极限环来分析系统的自振稳定性;(4)由相轨迹可以求出系统的瞬态响应。

下载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亲亲得相首匿制度之研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外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与分析论文范文大全

    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将多语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双语研究。然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交流需求增强,这种交流可能是跨区域、跨语言、跨文化的。在此背景下,多......

    NBA薪资制度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从nba新劳资协议的角度出发,分析nba劳资双反产生纠纷的原因以及最终达成的协议对薪资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劳资协议下球员在收入分成上面做出了让步,但是获得了更加自......

    案例研究与分析制度(小编推荐)

    案例研究与分析制度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对优秀教案案例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示范辐射作用,切实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特制定教学案例研......

    董事会秘书制度之发展演变分析

    董事会秘书制度之发展演变分析口汤向东董事会秘书在英美公司法中被称作公司秘书(companysecretary),早在1841年的pontifexVBignold4案中就出现了董事会秘书,这可能是董事会秘书......

    国家公务员制度期末考试题之案例分析(范文)

    2011-2012年第2学期2008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国家公务员制度》考试题请结合《国家公务制度》相关知识,从以下案例中任选一题进行分析,写一篇不少于1200字的议论文(可按照“描述......

    分析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教学方案研究

    分析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之教学方案研究摘 要: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应有很强的技术性与职业性。本毕业论文从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系统分析实践性教学内容......

    浅析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与分析

    浅析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 崔可景 李向伟 白耀 为了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证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 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完善研究与分析

    论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制度的完善 朱清华 摘要:证人证言作为法定证据之一,在认定事实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伪证现象得不到应有的制裁,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