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5 01: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

第一篇: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

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8/27 16:08:03 | 来源:广西戒毒管理局网 | 作者:覃永康 王英 | 点

击率:6548次

【内容摘要】戒毒康复管理工作是戒毒康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戒毒康复场所收治的三种类型人员进行了分析,就戒毒康复场所收治中存在的体检、审查、安检等问题,管理中存在的留居时间、非正常离开、偶吸复吸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报告了戒毒康复场所管理工作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原因所在。就破解以上难点问题提出了设立戒毒医院,与公安机关共建信息网络,实行“三段式”管理,模拟社区管理,设立操守奖励、“体验区”、“家庭管理区”,鼓励所外就业试工等解决收治管理工作问题的措施及工作思路。

【关键词】戒毒康复收治管理

戒毒康复工作是一种全新的戒毒工作模式,从2006年司法部提出依托戒毒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试点至今已历经7年的探索,戒毒康复场所在帮助戒毒康复人员保持操守,过渡性安置,回归社会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戒毒工作的难点诸多,加之戒毒康复工作起步晚,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不少。笔者以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为例,就收治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应对措施,谈一孔之见。

一、戒毒康复场所收治对象及特点

根据上级有关戒毒康复管理工作的规定,戒毒康复场所收治的人员一是社会上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二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为了便于区分和管理,把收治对象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社会上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以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以下均同)为例,此类型约占收治对象的5%;第二类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此类型约占收治对象的50%;第三类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被责令社区康复,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此类型约占收治对象的45%。

这三种类型都为戒毒人员,具有相同的特点:都具有戒毒人员的普遍心理和行为特征;都是自愿与戒毒康复场所签订戒毒康复协议;都有戒毒操守的意愿;大部分家庭困难,家徒四壁,个人无容身之所。不同点在于:三类人员虽然都是自愿接受戒毒康复,但第一类人进入戒毒康复场所的目的较为复杂,有个人或家庭原因,也有为逃避公安机关的追究,把康复场所当做“临时避难所”或“避风港”等实现其个人的某种目的。这类人绝大部分留居时间不长。第二类人是属于完全自由人,真心留居戒毒康复场所,大都基于个人或家人的意愿,完全自愿,留居戒毒康复场所时间较长。第三类人是被责令社区康复的,接受戒毒康复虽然也是自愿,但其接受戒毒康复的目的不一样,有的迫于政府、公安机关及家庭的压力而进入戒毒康复场所,并非真心实意。有的留居康复场所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纸解除社区康复通知书,康复期满立刻走人,回归社会后不受约束,相对自由些。

二、戒毒康复场所在收治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健康检查流于形式。依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的康复中心及独立的戒毒康复所对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由于有健康档案备案,只要交接清楚,可以不用再进行体检。但从社会上来自愿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戒毒康复场所因受安全防范(防毒流入)工作因素及戒毒康复所的医疗条件的限制,大都只进行一般性的检查,无法进行血液抽取开展血常规及HIV初筛等检查,存在有收治肝炎、HIV携带者这类人员的风险;其次是检查费的问题,由于每人开展健康检查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戒毒康复人员由于家庭困难,有的根本不能支付这些费用,而靠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戒毒康复所去负担,显然力不从心,按目前国家在投入戒毒医疗这一块经费看,杯水车薪。

(二)收治审查工作难度较大。主要是从社会上来自愿接受戒毒康复人员的审查工作难度大,收治这类人我们只能靠其身份证及填写收治登记表来确定。其个人基本情况、吸毒史、戒毒史、是否存在其它违法犯罪行为等无法进行有效的审查。其他从强制隔离戒毒所期满后直接进入戒毒康复场所的其基本情况容易审查。但回归社会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康复场所的,其在社会上的这段时间存在空档,特别是否有犯罪行为不得而知。如果戒毒康复场所要对每一名自愿戒毒人员进行社会调查,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加上目前戒毒康复所与公安机关对于吸毒人员的管控网络没有并网,联动机制没有建立,不能形成信息共享,对接收、审查吸毒、戒毒人员工作不能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很多做法是先收治下来,今后如发现有问题再劝其离开。

(三)安检易于粗放。实际工作中,我们对学员入中心安全检查,包括尿检、物检、身体检查。尿检存在问题一是只用吗啡检测板,无法检测学员是否使用冰毒、K粉等违禁药品。二是存在有检测时学员在尿液做假,想蒙骗过关的现象。具体实践中,我们遇到有男学员将眼药水小瓶藏在手心伺机做假,还有女学员将眼药水小瓶藏在长袖袖口伺机做假。另外,由于戒毒康复场所和社区管理相似,来去自由,环境宽松,流动性较大。危及场所安全的违禁品容易流入场所,给防毒和防违法犯罪行为带来较大的难度。

(四)档案管理有待规范。戒毒康复人员档案主要包括戒毒康复协议、戒毒康复人员管理资料、戒毒康复人员身体健康资料、戒毒康复人员康复治疗记录等等。对于戒毒康复协议,由于部局没有规定统一的样本,基本上各戒毒康复场所各自为政,各有各的版本。如何在协议上更好地规避风险,如戒毒康复人员协议期间的非正常伤亡风险、重大生产事故风险等,需要我们在协议上做得更加完善。一些戒毒康复场所限于条件,未能建立康复人员的身体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没有统一的软件来规范戒毒康复人员的档案管理。

三、戒毒康复场所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留居时间短。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自2007年4月成立至2013年4月止,6年来,累计收治2104人,其中留居时间2年以上17人,1至2年25人,6个月至1年46人,3个月至6个月440人,3个月以下1576人。约75%的学员在中心留居时间不足3个月。留居时间短,特别是从社会上自愿接受戒毒康复及被责令社区康复来康复场所的这两类人,大部分都是不愿过苦行僧式的生活或者过不了操守关。他们容易受到情绪上的影响,过喜过悲都会让其做出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从而导致康复人员留居时间短,场所流动人数多的现象。

(二)非正常离开多。正常离开即学员主动申请经中心批准后离开,包括申请所外就业、到期解除责令、申请回家等情形。非正常离开,包括学员擅自离开和请假不归两种情况。擅离的情况一般有请假不批准、休息日请假外出偷吸后尿检不合格怕逃避追责等两种情形。另外,责令社区康复人员大都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直接从强戒所转入戒毒康复场所的,这些人强制隔离戒毒了一年多,渴望自由,进入戒毒康复场所是无奈之举,走一步算一步的心态重,基本不安心。二是康复场所没有强有力的约束措施,仅靠思想谈话教育留不住人。此外,请假不归的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种:一是请假回家后,偶吸毒品,想回来却无法通过尿检;二是请假回家后,复吸毒品,不愿意再回来;三是请假回家后,留恋外面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再回来受约束;四是请假回家后,在外面找到了工作,认为不回来也无所谓。

(三)防偶吸、复吸难。戒毒人员心瘾难戒,“一朝吸毒,终生想毒”的紧箍咒依然为“无解咒”。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康复人员都会有对毒品的渴求,能否坚持,主要取决于其自我控制能力、个人信念以及戒毒康复场所的管理能力、教育成效和来自社会、家庭的力量。由于康复人员在行为上自由,他们不能完全跟以前的毒友进行决裂,没有完全切断购买毒品的途径,“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旦有了渴求或进入复吸高危状况,便又找来毒品使用”这个心态较为普遍。自控能力差的学员发生偶吸、复吸的概率非常高。再加上吸毒人员的群体性心态,只要有一个人有毒品的渴求,发生偶吸,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对其他自控能力差的学员造成影响,动摇了操守信念,跟着吸。这种现象尤如传染病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发生偶吸后,大多数学员很难刹住车,复吸在所难免。在处理复吸行为上,最为严厉的打击手段是通过尿检,将结果呈阳性的学员送公安机关处理。因复吸离开或请假后偶吸无法再回到戒毒康复场所的人数占离开人员总数的11%。

(四)生理阶段性需求超乎寻常。长期吸毒的人,大都是男盗女娼。随意的性行为,是司空见惯的事,对于他们来言,排第一位是毒品,第二位则是生理需求。但是他们对生理需求的渴望又是阶段性的,尤其是强制隔离戒毒期满后直接转入戒毒康复场所的康复人员,在前一段时期内较为强烈。由于吸毒带来的身体的过度透支,他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呈直线下降趋势。而一旦使用毒品后,他们对生理的需求变为无关紧要了,又回到围绕以毒品为中心的生活环境中。因此,此类人进入康复场所的前期,思想极不稳定,一旦身上有钱,便擅离戒毒康复场所去寻找性行为,行为冲动,冒险性强。冲动轻率的高危性行为,也使他们成为易感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存在通过性行为感染性病、艾滋病的隐患,以致我们防不胜防。

(五)劳动积极不高,收入低。康复人员在康复场所主要依托劳教所或强制隔离戒毒所从事来料加工生产。一般是采取计件报酬,多劳多得的原则。由于学员流动性很大,临时性思想严重,加上他们恶习难改,好逸恶劳,拈轻怕重,游手好闲。好做项目的就多做点,不好做的就不做。工价高的多做一点,工价低的干脆不做。加上康复人员人数少,人员流动性大,生产项目不成规模,劳动者的生产熟练程度又低,从而导致了强戒人员、社会上的工人与康复人员大家同做一个项目,但收入却不一样,康复人员收入低得多。劳动收入低,学员无心劳动,老板不赚钱,撤项目走人。劳动生产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戒毒康复场所的安置工作。

四、收治管理工作问题的应对措施及工作思路

(一)在收治工作方面

1.在戒毒康复场所设立专门的戒毒医院,有专职的医务人员和完善的医疗设备设施,符合戒毒医疗服务项目的审批条件,能独立开展体格检查、生理脱毒治疗工作及开展戒毒科学研究。实行戒毒门诊制度,收治学员时即时开展体格检查,建立戒毒治疗及健康档案,对于不符合收治条件的人员,不予收治。开展生理脱毒治疗,收治自愿戒毒人员,有效扩大收治规模,并鼓励自愿戒毒人员生理脱毒期满后留在场所继续戒毒康复。对于偶吸、复吸的康复人员给予机会,鼓励其进入生理脱毒区进行脱毒治疗或隔离观察管理。使收治戒毒人员更符合戒毒工作规律。引入药物学、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心理学及传统中医学、传统训练学、现代训练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理论开展科学研究,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实践和临床应用,提高戒毒生理、心理治疗效果及防复吸效果。

2.与强制戒毒隔离所、公安禁毒单位保持联系,共建戒吸人员档案信息网络,取得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吸毒人员的管控情况,及时掌握吸毒人员在社会的动态,实现信息共享,共筑“防、戒、禁”工作体系。建立“黑名单”制度,将再复吸学员名单及时通报当地公安机关,加大对复吸人员的打击力度以及提高吸毒人员违法犯罪的防控能力。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重点在防毒流入上下功夫,对新收治人员进行吗啡、冰毒、K粉三合一检测,并在收治一个月内进行复查、抽查。实行“三必检”:外出者必检、重点人员每周必检、所有康复人员每月必检。另外加强对新收治人员,特别是生理脱毒区转入康复期的人员的管控措施,对其实行严格约束管理。

4.开展收治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吸毒人员档案、戒毒康复诊治方案。为了有效规避职业风险,戒毒康复场所要与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事务联系,聘请法律顾问(义务),请其对《自愿戒毒康复协议》等制度进行梳理,检查各项执法活动是否符合规定、合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5.创新收治工作理念,紧紧把握“回归社会过渡性安置”戒毒康复工作方针。要依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进行过渡性安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把即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经诊断评估认为符合条件的强戒人员送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康复体验,引导其留所康复,提高体验人员留所率,因此应该设立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期满前进入戒毒康复场所的“体验区”,给他们树立戒毒康复信心,消除后顾之忧。广东省三水戒毒康复所在这方面工作做了多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在管理工作方面

1.实行“三段式”管理:第一阶段:收治第一个月。此阶段为学习适应期,以学习场所的各项管理制度,开展戒毒专题教育为主,辅以老学员现身说法、晨会等教育活动,帮助学员适应康复中心环境和生活要求,此外,开展择业前的岗前教育培训工作,为下一步谋业和就业打基础。辅以丰富多彩的工余文化安排,如室外的拓展活动、文娱体育竞赛等,增强戒毒康复场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学员安心戒毒康复。对这阶段实行严格约束管理,期间不能请假外出,学习、生活、生产均以小组方式进行,按校园式模式进行管理。第二阶段:收治第二、第三个月。此阶段为康复巩固期。主要任务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生产劳动和所外就业试工,实现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自食其力。这一阶段进行相对宽松的管理,可以请假外出,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外出过夜。管理上按企业式和校园式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第三阶段:三个月以后。实施回归社会的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通过强化拒毒意识,劳动生产,增强回归社会的适应能力。培养自食其力、团体互助意识,引导其利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回馈亲人及社会。此阶段按社区式进行管理。

2.模拟社区管理,成立“社管会”,实行民警指导下的自我管理。根据《戒毒条例》第四十二规定:“……并建立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因此,我们应当遵循自愿与适当引导相结合、自我管理与适当指导相结合、自食其力与适当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民警指导下的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的方法。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于2011年成立完全由康复人员组成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社管会”)共有成员名,几年来,社管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一是弥补了管理人员的不足;二是有效的开展了工作,基本实现了自我管理,如在处理日常的矛盾纠纷、戒毒操守相互监督,帮助学员改善家庭关系,组织阶段性小结、晨会(碰撞会)及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三是社管会的成员自身戒毒操守得到巩固。成员中,戒毒操守6年的1人,5年的1人,4年的1人,2年的1人。成为戒毒操守者的榜样。

3.建立场所的科学安全防范体系。戒毒康复场所毕竟是一个监管场所,收治的人员复杂,安全稳定工作依然是场所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要做到:内紧外松,加强内部的安全防范工作完善各种安全防范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硬件措施。通过建立通透式围墙、重点部位安装监控等有效掌握学员日常活动,掌握动态,做到及时防备,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强软件管理。通过加强学员思想研判分析、建立耳目、开展心理干预、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尿检制度,重点开展进攻性防范工作,掌握防范工作的主动权。

4.鼓励戒毒康复人员戒毒操守,争取资金,设立操守奖励制度,激励戒毒人员戒毒操守。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从2011年1月开始,实行了《“康复之星”分级管理办法》,依据学员在中心保持操守时间的长短和操守情况,共分五级,从一级到五级,每月均有操守递增奖励。鼓励他们增强戒毒康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延续自己的操守时间。截止2013年4月,已有3名康复人员在戒毒场所操守时间超过4年,最长的已操守6年,操守奖励达590元/月(相当于每月的固定生活补贴)。

5.创新管理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对于新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特别是直接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转入康复场所的责令人员,要加强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恋爱观、家庭观;加强性行为的安全教育,督促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减少社会危害。允许戒毒康复人员自由恋爱、成家立业。准许并鼓励康复人员家属来所留居帮教。在就业和服务方面优先照顾康复家庭成员。设立“单身公寓”“家庭公寓”,设立戒毒康复人员“家庭式戒毒康复管理区”,对戒毒康复人员实行分区管理。至今为止北海戒毒康复中心已累计收治康复家庭39户,其中有10对夫妻是在康复中心认识、结婚的。39户家庭中,也有妻子陪丈夫、丈夫陪妻子,父母陪子女、子女陪父母等形式组成的家庭户。康复夫妻李怡辉、秦桑夫妇于2010年在康复中心结婚,2012年11月生下全国康复场所第一例康复新生儿。实践证明,康复家庭在戒毒康复中心能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他们的操守时间要比单身康复人员要长三倍。

6.加大安置工作力度,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和帮助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就业,增加收入和尽早融入社会。在戒毒康复场所就业、戒毒,是过渡性,他们毕竟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让他们早日实现这个能力是我们开办康复场所的最终目标。戒毒者不可能永远的安置在场所。好比大棚里树苗,如果不移出来种植就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开展所外就业试工是让戒毒康复人员尽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一项工作方法。所外试工实质上是变更了工作环境,让其进入社会的一个“体验区”。其做法是由戒毒康复场所设置专门的服务部门,主动联系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掌握劳务市场动态,为戒毒康复人员联系就业提供信息和工作岗位。外出就业试工学员须与康复中心签订戒毒康复协议和外出务工协议,试工年限期为一年,如与用人单位正式签订长期合同,操守满三年的,由戒毒康复场所为其出具尿检证明,由其向公安机关申请解除动态管控。所外试工的康复人员必须接受戒毒康复场所的定期和不定期尿检管理,可在工作单位居住,亦可在戒毒康复场所居住。如需要在戒毒康复场所居住的,每月可获得一定的伙食补助;在外居住的学员,如能保持操守,可给予操守奖励,并根据操守情况每月递增。2013年3月,广西北海戒毒康复中心试行推荐了11名学员到北海工业园、码头等进行保安、操作工、杂工等工种进行所外就业试工,学员月收入最高达3000元/月,目前这些人员工作积极,尿检过关。康复中心正稳步地推进所外就业试工工作。

7.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人、财、物方面有更多的投入,扩大影响及增加戒毒效益。要与“公安、卫生、社保、民政”等部门协作配合,切实解决戒毒康复人员的现实困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安置政策,鼓励康复人员自主创业,并获得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要帮助康复人员设法享受城市低保待遇,企业用工要办理“三金一险”,让康复人员无后顾之忧,增加其对戒毒的信心,让对党和政府怀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从而形成新的戒毒驱动力,实现更长、更永久的操守期。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法》和《戒毒条例》明确规定的一种戒毒措施,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总之,随着戒毒康复工作的不断探索实践,戒毒康复人员收治管理工作也将不断健全完善,并更好地服务于戒毒康复工作全局,进一步推动戒毒康复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戒毒康复场所法律属性研究

云南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法律属性研究

《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3)

内容摘要: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是禁吸戒毒科学戒毒链条“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良好的运行实践积累,具有云南特色。对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进行讨论十分必要,关系到我国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定性,关系到戒毒执法机关“依法行政”原则的贯彻,关系到执法者与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关系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具体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关系、法律性质进行定性论证。

关键词:云南 康复性戒毒 行政执法行为模式 法律性质

我国“依法行政”指导思想要求各级政府机关以法律为依据管理各种社会事务,约束政府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提高执法质量,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保证行政执法活动不偏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禁吸戒毒执法领域,明确各类戒毒行政法律行为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关系是贯彻“依法行政”原则的前提。我国《禁毒法》第四章确定了禁吸戒毒 “三位一体”的科学戒毒规律,规定了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等行政执法行为模式,针对不同的戒毒时间阶段分别适用,共同构成科学戒毒链条。其中,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两种戒毒行政行为模式都针对康复阶段的戒毒目标,属于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在实践中,职能部门对这两种行政行为模式普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这两种行为模式的构建有较大影响。因此,对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性质进行讨论十分必要,关系到我国对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法律定性,关系到执法者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2010年7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等级项目”(08CFX050)。

作者简介:房红(1970-),女,山西古县人,云南警官学院法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禁吸戒毒研究。

阮惠风(1972-),男,湖南邵阳人,云南警官学院禁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禁毒研究、社会学研究

课题组成员:刘敬平、王晓霞 王建伟、杨志芳、黄斌、宋姗姗、赵书妍、刘松巍、马绍红、李春 和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关系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和救济途径等一系列法律问题。明确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法律性质问题便于坚持正确的方向构建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完善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管理制度,创新合理科学的管理行为,正确把握实施目标,保护戒毒康复人员的合法权利,明确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与戒毒人员及家属的法律关系,避免出现难以调和的矛盾,以降低管理成本,最大化实现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成效。

一、我省康复性戒毒行政执法行为模式的现状

(一)我省社区康复模式的建设现状

社区康复是《禁毒法》中规定的一种新型戒毒模式。目前,全省各州市已经全方位推行社区康复工作,各职能部门结合以前的戒毒工作经验做了有益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主要的经验和做法是:社区康复工作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交予社区和村委会这两个城市与农村的基层组织来执行,组成包括当地公安机关、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及当地有威望的群众在内的工作小组,制定社区康复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包括远离毒品、接收尿检监测、外出请销假报告、会客报告等内容,让戒毒康复人员在开放的环境中参加劳动并获取报酬,有正常的社交活动、正常的家庭生活,不限制人身自由,靠戒毒康复人员的自我约束与社会各方力量监督和约束共同完成戒毒康复目标。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处于建设初期的社区康复实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全省社区康复建设发展不平衡,没有相应的操作标准和规范,缺乏模式化的建设。各地在建设速度、工作机制创新、人员到位情况、经费设施保障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社区功能弱化制约工作的开展。吸毒人员对社区这一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对自己归属哪个社区则并不清楚。社区基础设施差,大多数社区没有专门的场所、办公设备、戒毒活动设施,达不到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要求。缺乏专业社工队伍,没有专门的医疗室与医护人员,心理治疗基本没有开展,就业和技能培训没有长效建设。课题组在调研中就发现,很多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都是兼职的,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工作任务。昆明市盘龙区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也只能配置到1:34,即34名社区康复人员有一名专职戒毒工作人员。五华区社区矫助工作人员主要是由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派出所社区民警和禁毒自愿者组成,而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禁毒专干、派出所社区民警都是兼职的,还承担了大量的其他工作,投入到社区康复工作的精力有限。社区康复专职人员的戒毒专业知识和技能严重不足,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很多具体工作现在仍由公安派出所民警在具体承担。基层社区因缺乏经费无法安排各类联谊活动、体育活动计划。

(二)我省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现状

我省自2003年开始“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实践探索。由于吸毒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以及吸毒危害和高消耗带来的极大经济、精神负担,吸毒者引起社会甚至家庭的厌恶而被排斥,戒毒人员出所后,有家不能回,就业和社会生活不被平等对待,生存得不到保证,想戒毒但苦于难以自控,还要应对生活压力和吸毒朋辈的不良影响,面对这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戒毒人员的弱势效应凸显。因此,在我省开远市,部分戒毒人员在强制戒毒期满后自愿要求留下,部分已经回到社会的戒毒人员应不堪应对困难而自动要求回到强制戒毒所。开远市公安局针对戒毒人员自愿留所和要求返回的现状,于2003年实施了“安全岛”计划,同意自愿留所的戒毒人员仍然在强制戒毒所内继续劳动康复,享受来去自由的待遇,留所人员觉得自己的生理、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已做好回归社会的充分准备时,随时可以申请出所。随着自愿留所人员不断增加,开远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将“安全岛”延伸和发展为“雨露社区”,为上述戒毒人员独立建设一个平等相处的、没有歧视的生存环境。有专业人士评价,“雨露社区”禁毒模式,走出了一条封闭式管理、医院化治疗、集体化生活、学校化教育、劳动化康复、回归社会后落实帮教的戒毒康复新路,许多戒毒人员在这里走上了新生之路。2

在国家和云南省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根据禁毒实际需求将昆明、开远、保山市隆阳区(市)3个戒毒康复场所列入国家禁毒委康复场所重点建设单位,三地积极推进戒毒康复场所建设,开远市“雨露社区”于2008年11月工程建设全面峻工并投入使用,容量300人。昆明市“和谐家园”建设项目戒毒康复场所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保山市隆阳区戒毒康复场所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开远 “雨露社区”以戒毒为中心任务,确定了帮助戒毒学员戒断毒瘾、康复身体、学习劳动技能、最终回归社会为根本目的,以康复场所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创造了“公司加康复场所”的生产模式,开发了12个生产项目,提供1500个工作岗位,人均工资达660元,还以奖金、补贴等方式对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奖励,解决了戒毒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对戒毒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质认证考核,至今已进行职业培训40期600余人,参加认证考核5次400余人,100余人取得资质证书,提高了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形成了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局面。至今为止,“雨露共接纳自愿留所戒毒人员1110人,自愿返所人员403人,外县市自愿来加入的56人。目前社区实有698人,超过了强制隔离戒毒人数。2006年以来,昆明公安强制戒毒所建设了集劳动就业、集体生活、职业教育、戒毒治疗功能为一体的“和谐家园”,2008年,又成立了以工业生产为主、农畜渔业为辅的综合产业实体——新望公司,实现了“和谐家园”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化、公司化运作,取得了戒毒巩固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等成效,目前,康复就业区有2120亩土地,建成了占地100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引进了手工刺绣、裁剪缝纫、灯笼制作、礼品袋制作及儿童自行车组装等项目,有556个床位,可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近3000 2 根据开远市强制戒毒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分析整理。个岗位,日均在所康复人员270余人,安置了320名戒断期满的人员留所就业,共有2073名戒断学员自愿入园康复,其中1806人已协议期满离开,现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有1073人提交了戒毒期满后自愿到康复戒毒场所的申请。在内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以戒毒康复为本,由管理人员为主、戒毒人员参与共同管理,发挥在所人员的自主性、创造性。戒毒康复场所已经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

二、《禁毒法》框架下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两种戒毒模式的关系

(一)社区康复的涵义

《禁毒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对于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模式是戒毒体系之中的法定戒毒模式,根据我国行政法原理和《禁毒法》规定,社区康复模式是指由公安机关决定,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并具体指定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户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的乡镇所辖自然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开展戒毒治疗和管理,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的戒毒、戒毒巩固和康复措施4。据此,社区康复在城市与农村等社区进行,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戒毒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康复措施。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这是真正的广泛意义上的典型社区康复模式。

3根据昆明市“和谐家园”对期满后回归社会的戒毒人员进行的跟踪统计数据显示:复吸人员仅有45名,复吸率不到3%,与同期强制戒毒未经留园康复回归社会后86%的发现复吸率相比,下降83%,戒断巩固率大幅提升。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云南禁吸戒毒模式研究》

(二)戒毒康复场所的涵义

《禁毒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戒毒工作的需要,可以开办戒毒康复场所;对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应当给予扶持,提供必要的便利和帮助;”“戒毒人员可以自愿在戒毒康复场所生活、劳动。戒毒康复场所组织戒毒人员参加生产劳动的,应当参照国家劳动用工制度的规定支付劳动报酬。”据此,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可概括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针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参加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和其他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而建设的,在相对封闭的专门场所内,实行戒毒人员集体生活、封闭管理,开展教育,注重医学治疗和生理、心理康复;开办生产项目,培训就业技能,提供就业机会,按劳取酬,帮助戒毒人员巩固戒毒成效,实现回归社会生活目的的法定戒毒康复措施。

对比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在《禁毒法》颁布前后的内涵,有三个显著的变化,第一是法律依据不同。前一模式的依据是《云南禁毒条例》,效力层级为地方性法规。《云南禁毒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强制戒毒机构可以设立戒毒康复基地,对戒毒人员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开办戒毒康复场所是我省戒毒工作的一项创新,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应现实戒毒需求而存在,但长期以来处于没有法律依据的尴尬,缺乏合法性,这与戒毒须依法进行的行政法制原则不符,为此,我省2005年重新修订的《云南禁毒条例》时,设置了专门条文,明确了戒毒康复场所的合法地位以及法律主体和康复期限,为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后一模式的依据是2008年《禁毒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这一规定使我省“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构建有了国家层级的法律地位,为戒毒康复场所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合法性基调。第二个变化体现为现在的“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与公安强制隔离戒毒所之间不存在依托关系;第三个变化是建设主体有扩大化趋势,前一模式的职能主体是单一主体,专门限定于强制戒毒机构的公安机关,后一模式适用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禁毒法》既明确了地方政府的戒毒康复职能,同时倡导社会力量参与戒毒,表明我国对于禁吸戒毒问题不再取向由政府或公安机关单打独斗,不再将戒毒问题神秘化,以法律规制的方式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戒毒问题。

(三)“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关系

我们认为,“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是社区康复的一种执行形态,两者属于相同的戒毒阶段,实现同样的目标,但又具有显著的差异特征,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主要关系如下:

1、“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联系(1)包含关系。

根据我国“三位一体”戒毒科学规律,任何一种以生理脱毒为基础的戒毒模式在戒毒人员完成生理脱毒后,都要在社会范围内对其进行戒毒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训练和过渡,常规性制度设置就是社区康复模式。同时,各地根据戒毒实际情况也可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社会力量开办专门的戒毒康复场所,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例外性规定,旨在因地制宜构建多角度的戒毒康复模式,但其本质和目的仍然是戒毒康复、回归社会,区别在于执行场所不同。因此,“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包含在社区康复中,属于社区康复的一种,不是单独的戒毒模式。

(2)选择性关系

根据《禁毒法》规定,被决定社区康复的戒毒人员既可以选择在社区进行康复,也可自行选择到戒毒康复场所进行戒毒康复。这意味着社区康复和戒毒康复场所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并列承担同样的功能,可以由符合条件的戒毒人员自行选择入住,不需要公安机关启动行政职权决定入住。

2、“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与社区康复模式的区别(1)法律性质不完全相同

社区康复模式构建了三重法律关系,第一、公安机关和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的法律关系;第二、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社区康复人员的法律关系;第三、城市街道办事处执行权委托法律关系。依据行政法原理,社区康复模式有两重法律性质,即行政行为性质和行政合同行为性质。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包含由县级人民政府开办的戒毒康复场所及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的定性,较之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具有复杂性特征。

(2)适用范围不同。社区康复模式的适用对象法定为已经解除强制隔离戒毒、需要戒毒巩固的人员;但“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适用对象是自愿申请加入的戒毒人员,包括被决定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及一切符合条件的自愿戒毒人员。

(3)执行制度不同。社区康复由公安机关决定,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执行;“康复戒毒场所”戒毒模式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由戒毒人员申请在专门的戒毒康复场所内开展。

(4)执行场所不同

社区康复模式在吸毒人员户籍所在社区或户籍所在地之外的现居住地社区内执行。“戒毒康复场所”康复是在相对封闭的专门性戒毒康复场所内、特定工作人员管理下进行。

(5)法律后果不同

社区康复模式的决定和解除由公安机关决定,有法定期限;“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的加入和离开以协议约定和自愿为条件,没有法定期限的限制,以自愿为加入,以协议期间为时限,也可根据自主意愿继续申请留所。

三、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 依据我国行政法学原理,典型的社区康复模式的法律性质分两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社区康复的决定环节。社区康复模式依法由公安机关责令,表明社区康复的决定环节带有明显的行政强制性,公安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具有决定社区康复的行政职权,符合条件的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必须接受社区康复决定,社区康复决定行为的法律关系主体——即公安机关和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在法律地位上具有不对等性,公安机关处于责令者的强势地位,被决定社区康复的人员处于服从的被管理者地位,但是依法享有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证诉讼的救济权利。由此,社区康复决定行为属于行政行为5,受行政行为规则的规范。第二个阶段是社区康复的执行环节。在这个阶段,社区康复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具体方法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基层单位与被责令社区康复的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社区戒毒并按照该协议书的规定对社区康复人员开展监督、管理等一系列康复工作。这里面蕴含着两个法律关系,首先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基层单位负责具体康复工作,在行政法上属于执行权委托,即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是社区康复的执行主体,享有法定执行的职权,被指定的具体基础基层单位不具有社区康复执行权主体法律地位,只是一个执行行为之主体,未来发生的一切执行效果都归属于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其次,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被决定社区康复的戒毒人员的法律关系。其中城市乡镇人民政府属于法定行政主体,而城市街道办事处属于县、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本身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其受《禁毒法》授权获得的行政主体资格,法律身份属于授权行政主体。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与被责令社区康复的人员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对社区康复人员开展康复工作,两者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由《社区康复协议书》建立,即基于合同行为而设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个执行行为相对于决定行为,行政不对等特征不凸显,而是既具有行政特点,又具有双方合意达成共识的特点,因此,我 5 行政行为是指由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行政相对人作出的具有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们认为这个环节属于行政合同行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的一方当事人必须是行政主体,在上述关系中体现为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第二、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这个行为是为了实现戒毒康复这一行政管理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某个个体的私人目的;第三、行政主体在协议履行期间具有监督权和单方意志,可以依意志解除协议,对协议对方当事人违反协议时刻依法制裁;第四、行政主体应该为对方当事人能有效履行协议提供必要的帮助。

四、“戒毒康复场所”法律性质讨论

“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以自愿申请为入住条件,不具有社区康复模式的公安机关决定环节的行政行为特征,根据《禁毒法》规定,“戒毒康复场所”戒毒模式又有不同的两种运作模式,我们也分别做定性分析。

1、《禁毒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开办的戒毒康复场所的法律性质。这种模式只具有社区康复第二阶段的法律性质和特征,即法律关系的构成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这一行政主体和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双方通过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开展戒毒康复工作,两者的具体权利、义务关系由《社区康复协议书》建立,其中,开办方提供居住、就业、教育和管理,申请加入一方一经签订协议即视为接受开办方制定的内部管理规则,接受开办方的管理和监督,同时,开办方要对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各类帮助,以戒除毒瘾,所以属于行政合同行为。

2、《禁毒法》第二款规定的由社会力量依法开办的公益性戒毒康复场所的性质。依据《禁毒法》规定,社会力量也可申请开办戒毒康复场所,据此建立的法律关系与上一种有不同之处,目前《禁毒法》对此没有实施细则,具体规则还没有出台。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涉及三个环节,形成三种法律关系。其一,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间的法律关系。以《禁毒法》四十九条的规定解析,戒毒康复场所的开办主体已经限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力量要申请开办必须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不能自由开办。由此,在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之间形成行政许可法律关系,申请开办的社会力量建设和管理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两者的关系和行为受《行政许可法》的调整;其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的法律关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这一行政主体和志愿加入的戒毒康复人员须签订《社区康复协议书》,属于行政合同行为。其三,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接受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并与之签订协议,这个协议书的功能也是约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给予报酬、休息等权利,自觉维持戒毒操守等义务)。开办戒毒康复场所的社会力量与自愿申请入所的戒毒康复人员之间的协议关系与社区康复的协议性质又有区别,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意,签订的协议属于民事合同,双方是民事法律关系,受我国《民法》的调整和规范。参考文献:

【1】陈新民,《中国行政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汉斯J沃尔夫(德)等,《行政法》【M】,商务印书馆,2002.【3】崔敏,毒品问题发展趋势与遏制对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6.【4】吴铁均、王振华,吸毒预防的理论与实践【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3.【5】于燕京、张义荣等,禁毒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

第三篇:国外社区戒毒康复经验研究

国外社区戒毒康复经验及启示

社区戒毒,在国外也称社区矫治,是我国根据自身情形,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社区矫正中的治疗措施和成功经验,在规定强制性戒毒措施之外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国外在社区戒毒方面实践经验丰富,管理模式突出,得到了法律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此,笔者将对国外戒毒模式与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和评述,以期对我国现行的戒毒工作有所借鉴。

一、国外戒毒模式和经验

目前,国外戒毒模式主要有医学康复模式和社会心理康复两种模式。采取医学康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毒品成瘾是一种长期的、易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应该通过医学方法予以治疗,使吸毒者的生理机能得到改善。许多国家采取合法长期使用海洛因、吗啡、杜冷丁、鸦片、美沙酮、丁内喏啡等多元药物维持疗法对吸毒者进行治疗。事实上,这是一种姑息政策下的替代疗法,是以毒性较低的毒品替代毒性强烈的海洛因;社会心理康复模式强调:矫正吸毒人员的毒品依赖心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常由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康复咨询人员或精神病医生对吸毒者进行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其中治疗体(TC)是采用最广泛的吸毒者心理康复模式,它是一种居住性治疗环境,主要通过吸毒者自助和互助来矫正自己的人格问题,改善人际关系,树立自己负责任的观念。

一、美国:

(一)各相关戒毒法律的相继出台

在国外, 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戒毒的法律, 将社区戒毒模式通过法律方式保证其实施。美国早在1966年约翰逊总统签署了 《麻醉品成瘾康复法》, 该法规定在成瘾者或亲属的要求下, 通过民事程序为非刑事犯的成瘾者提供治疗;同时为各种研究活动和地方治疗设施提供资助。后尼克松政府颁布了《毒品滥用预防和管制综合法》, 把《哈里森法》长期完善过程中形成的纷繁复杂的规定纳入一个法律之下,更加注重司法惩治和医学模式的结合。自此,各届政府都颁布综合性质的法律及政策。1997 年参议院又通过了《无毒社区法》,为社区戒毒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主要内容包括: 成立“无毒社区联合体”, 颁布和实施“无毒社区计划”, 大大推动了无毒社区建设。“无毒社区联合体”由青少年、父母、商界、传媒、学校、青少年组织、执法机构、宗教或兄弟会、市民团体、医护专家, 州、地方或部落的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组成;国家毒品管制政策办公室主任负责执行无毒社区计划;制订具体的社区联合体首次和再次获取资金的标准;建立“无毒社区咨询委员会”, 为无毒社区计划的实施提供咨询;这一法案推动公众参与到减少青少年物质滥用的努力之中, 同时为社区的反毒联合体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二)治疗性社区毒品戒治模式和医疗体系毒品戒治模式

1、美国治疗性社区戒治模式(therapeuticcommunity(TC)treatment Program)美国治疗性社区戒治模式是给毒品成瘾者提供庇护性社区, 并加以辅导, 交互运用内外在戒毒力量, 达到自助原则(self-help orientation),以期毒品成瘾者重建正常生活, 最终达到完全禁戒毒品。因此, 美国治疗性社区具有生活性, 即在高度结构化的社区环境中, 使戒毒者重拾人格, 回归正常行为, 发展正常社会关系。此种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治疗”、“个别指导课程”、“毒瘾治疗及正式的教育课程”、“生活、工作之义务观念养成”及“日常生活工作作息阶段表”。治疗性社区的成功之处在于改变毒品成瘾者的生活形态, 如戒除毒瘾, 增加生产力及减少反社会行为等。[ 2 ]缺点是疗效长(一个疗程为1年左右, 后加以短期辅助措施), 费用高,但治疗费用多由政府出资或由健康保险单位支付。[ 3 ]美国影响较大的治疗中心有PHOEN IX和DAYTOP。

2、美国医疗体系毒品戒治模式[ 4 ]

(1)美国医院急性戒毒计划

美国医院急性戒毒计划是让毒品成瘾者在医院解除毒品的戒断症状, 恢复康复, 所使用的戒治药物有抗忧虑药、美沙酮等, 利用此类药物达到消除症状、远离毒品的目的。大部分的戒毒计划, 使用药物美沙酮来解除鸦片类药物成瘾发作的症状, 治疗时间在21天以上。

(2)美国门诊咨询与日间留院计划

门诊咨询与日间留院计划针对急性戒毒完成者, 进行持续医疗照顾, 预防毒瘾复发。美国早在1970年已开始实施此计划, 当时主要针对年轻的药瘾患者。该计划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 涵盖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法律、房屋、财物、家庭等, 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咨询、训练药瘾患者的社会技能, 强调戒除合法及非法的药品, 并对可能造成药品吸食的环境予以关切。

(3)美国美沙酮替代疗法计划

美国美沙酮替代疗法计划是对成瘾度较高,难以戒除毒瘾者, 通过提供美沙酮(鸦片类药物成瘾替代物), 达到控制的目的, 使成瘾者保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 避免或减少死亡及其他行为问题。由于美沙酮本身具有成瘾性, 因此美国联邦法令规定, 戒治者必须有毒瘾历史证明文件, 且必须未接受其他化学治疗。美沙酮治疗计划并不要求完全禁戒毒品, 但必须治愈毒瘾, 改善戒治者的社会生活功能, 促使其回归社会。该研究计划包括药物滥用报告计划(Drug AbuseReporting Program)、治疗结果预测研究(Treat2mentOutcome Prospective Study)及相关个别计划的评估。其目标: 一是减轻毒瘾及减少毒品成瘾者自行注射海洛因的次数, 使毒品成瘾者的身体机能及社交活动能力得以恢复, 并维持在某种可接受的水平;二是降低犯罪率及提高公众安全,毒品成瘾者加入治疗计划后, 可以降低为换取金钱购买毒品而从事犯罪活动的几率;三是保障公众健康, 包括未滥用毒品人士的健康, 此项目标旨在减少毒品成瘾者因注射海洛因、公用针筒或以性服务换取毒品而传播艾滋病病毒及其他传染病, 如肝炎、肺结核等。目前, 美沙酮替代疗法是美国最普遍的替代疗法, 计划部分由国家捐款资助, 其余由牟利的私营机构推行。州政府机构负责批核、否决和监督药瘾治疗计划, 及制订计划标准。

(三)领导机构和管理体制

美国于19世纪早期开始涉足戒毒治疗领域。由公共卫生官员建立公共的戒毒治疗诊所, 为吸毒者提供免费治疗。中期开始出现了专门用于隔离治疗吸毒者的“戒毒庄园”。它们由司法部门和联邦麻醉药品局管辖下的公共卫生服务部门经营。后期形成两大治疗形式: 美沙酮治疗和社区戒毒治疗。目前, 美国药品强制管理局负责全国的戒毒工作管理和指导。美国禁毒署负责制定全国的戒毒政策。这一机构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联邦项目和社区教育活动来实现预防涉毒行为的目的, 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如提出包括学校, 社区及公共广告在内的机构应当帮助孩子们远离药物和酒精, 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

1、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人员组成模式。“DAYTOP”是当今美国最成功的TC之一, 它遵循“将受过培训的戒毒成功者作为社区的主导力量, 影响其他毒品滥用者的转变”。DAYTOP中, 50%的工作人员是戒毒成功者。另外, DAYTOP强调“以森严的等级制度来运转TC, 让戒毒者自己管理自己”, 工作人员仅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 8 ]美国的毒品治疗性社区主要以受过培训的成功戒毒人员为主导力量, 戒毒人员的自我管理为主, 即戒毒人员的自我援助程度较高。

2、戒毒机构。美国的社区戒毒工作部门称为“社区反毒联合体”。“社区反毒联合体”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目前,联合体的组织结构日趋成熟。联合体一般设有董事会,下设执行委员会,为联合体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导;有的还设有分工更细的小组委员会,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协调活动。各州“社区反毒联合体”间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加强,渐渐在资源方面实现共享,在技术方面实现互助。社区联合体迅速发展壮大,并成为美国禁毒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体的行动也趋向多元化,既注重对吸毒者的治疗,也加强了对毒品使用的预防以及同其他机构的协作。如“迈阿密无毒社区联合体”与“无毒美国伙伴组织”合作,通过传媒来进行禁毒宣传,并帮助学校和社区组织实施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毒品预防计划。

3、经费来源。美国的戒毒政策和法规有着强大的资金保障支持。如联邦政府创建的“社区伙伴示范授权计划“,由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的物质滥用预防中心领导。政府给予45个州和波多黎各的251个社区伙伴约4.5亿美元的拨款,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社区联合体来减少成瘾物质滥用。布什政府时期增加联邦的禁毒预算, 以增强社区预防毒品的能力、毒品治疗的机会和国际毒品管制项目。政府将逐年增加对以社区为基础的禁毒项目的资助,从1990年的500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亿美元。无毒社区的日常的管理和资金的预算基本上由司法部的青少年司法和”越轨预防办公室“负责。额外的技术和科学支持及培训则由物质滥用预防中心提供, 负责为全美的社区直接提供免费的或廉价的材料。无毒社区计划还得到很多私人部门和组织的协助,包括州反酒精和药物滥用主任联合会、全国预防网、反对酒后驾车母亲协会、全国吸入剂预防联合体等机构。这些机构为”无毒社区联合体"提供有益的信息、研究和经常性交流的机会。此外社区戒毒得到了很多商业化的资金支助。如今,美国的“社区反毒联合体”已经发展成具有商业化的管理模式、明确的行动目标、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多层次全方位的协作方式等特点的成功的禁毒模式。

二、日本

(一)日本治疗性社区戒治模式。日本社区治疗的地域网路模式, 可称之为“整合式策略”, 除政府外, 更有社区的参与及民间大量志愿者的投入, 提供辅导、毒品滥用教育, 更生资讯等, 协助毒品戒治者停止使用毒品, 重返社会。日本毒品滥用历史较长, 研究治疗毒品成瘾的历史也较长, 因此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戒治模式, 对离开医院后的毒品戒治者进行追踪(即追踪期), 建立“社区治疗地域网路模式”, 结合警察署(暂时保护)、保健所(指导访问)、精神病医院(验尿)、福祉事务所及职业安定所(安排就业)等机构, 给戒治者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与辅导, 以防止复吸, 此种治疗模式取得的成效极佳。[ 6 ]

(二)戒毒组织机构。在日本, 其戒毒主要是在医院中, 但在药品与食物安全司中有专门负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监控的麻醉品监控局,负责治疗与预防措施的制定与指导;监督医院等部门成瘾药物的管理和滥用情况的调查。目前我国的禁吸戒毒工作几乎由政府包揽下来, 社区、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参加的空间非常有限, 因此, 是不可能完全有效地帮助形形色色的吸毒者的。

(三)吸毒处罚方式。在英、美、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吸毒是一种犯罪行为, 但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心吸毒者的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在日本, 吸毒者一经被发现,首先送到医疗机构进行生理脱毒,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附以心理辅导, 住院时间一般为2个月。同时开展以预防复吸为目的的随访工作。只要依赖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很好地与医生配合, 出院后并非必须服刑。对此, 医生们普遍赞成这种强制性法律, 自愿式戒毒的体制,认为强制机制可以保证治疗工作正常进行。同时, 对依赖者本人而言, 随时服刑的压力可以是保持操守的一种动力。这些国家的刑罚并不一定限制其人身自由,其处罚的种类很多, 如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居住中心、家中监禁、中途训练所、治疗项目、工作中心、日报告中心等,可根据吸毒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刑罚措施。同时从执行和监督人员来看, 除警察之外,很多专业的社会力量也可执行,吸纳很多社会上的志愿者充当矫正官等, 实行同伴教育等。

(四)经费来源。日本戒毒资金来源多元化,包括政府的财政资助, 还包括基金会的资助、商业赞助和个人捐赠等多种方式,保障了戒毒资金的充足。社会医疗保险负责苯丙胺类成瘾者及引发的苯丙胺类精神病症的住院治疗的全部开支, 将其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

由于吸毒对国家危害巨大,在重视打击毒品犯罪的前提下,加强戒毒康复工作是利国利民的。戒毒康复工作中存在多学科交叉,戒毒康复趋向于向综合性学科靠拢,因此研究戒毒康复模式也必须有这样的多样化视角。毒品危害是全球性的,各国应当加强沟通及联系,分享先进的戒毒康复经验,注重对技术的分析和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戒毒康复技术的研发;做好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统计及分析,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去关怀戒毒人员;同时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戒毒康复工作的保障。

第四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XX :

经研究,同意你到 广州市 外出 30 天,时间从 2015年12月11日起至2016年1月9日止,外出期间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区公德,遵守协议规定,返回后及时销假。

XX镇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 2015年12月8日(存根)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xx :

经研究,同意你到 广州市 外出 30 天,时间从 2015年12月11日起至2016年1月9日止,外出期间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区公德,遵守协议规定,返回后及时销假。

XX镇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 2015年12月8日(存根)

第五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状元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自觉履行协议,定期接受公安机关的尿样检测。

二、社区民警督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样检测,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并将检测报告并存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人档案。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接受检测过程中,必须由两名社截然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严禁弄虚作假,严禁以其它液体代替被检测尿液受检。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配合公安机关检测,拒不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检测。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安机关检测、严重违反戒毒(康复)协议或者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下载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戒毒康复人员收治与管理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申请救助的条件

    状元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申请救助的条件 一、必须严格执行社区戒毒(康复)协议。 二、必须符合享受低保救助的条件。 三、对表现好,积极配合社区戒毒(康复)的,在子女入学、就业、享......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谈话笔录(共5篇)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谈话笔录 时间: 年 月 日 地点: 谈话人: 工作单位: 谈话人: 工作单位: 记录人: 工作单位:社区戒毒人员姓名: 性别 : 出生日期: 现住址: 联系方式: 1、问:我们是社区戒毒......

    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日常管控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日常管控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控工作,提升工作水平,经镇禁毒委员会同意,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明确目标1、确保管控率......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代表参观我镇“阳光工程”就业安置基地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代表参观我镇“阳光工程”就业 安置基地 2011年11月27日,在镇禁毒领导小组副组长、政法委书记吴兴修的带领下,我镇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8名代表参......

    戒毒的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与方法研究

    当前,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的戒毒人员,他们既具有一般人所具有的普通心理,也具有作为一名戒毒人员的特殊心理。他们在戒毒康复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

    戒毒生产工作与劳教生产工作的区别研究

    戒毒生产工作与劳教生产工作的区别研究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劳教制度被强制隔离戒毒取而代之,我国现有的戒毒资源实现了一次大的整合。劳教所依托比较完备的管理、教育、生......

    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积极探求其途径:一是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二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

    中国女犯管理与行刑问题研究

    中国女犯管理与行刑问题研究 【摘 要】女犯管理贯穿女犯服刑改造的全过程,是对女犯实行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心理矫治等矫正措施的基本前提,而我国女犯的管理和行刑在怀孕女犯......